-
自体生成CAR-T疗法成医药领域的新兴赛道,国内外药企争相布局
近年来,自体生成CAR-T疗法在医药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赛道。众多国内外药企纷纷在此布局,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CAR-T疗法,即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在体外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修饰患者外周血T细胞,赋予T细胞靶向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特性,经体外扩增培养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进行治疗肿瘤的方法。CAR-T细胞可表达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合成受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自体生成CAR
2025-07-21 bppa_01 4
-
5年50倍,Verona奇迹
这又是一个注定载入医药创新史册的故事。2020初的Verona Pharma陷入了困境。这家成立15年的英国生物科技公司,股价跌至2美元,投资者信心几乎被消磨殆尽,而公司账上现金不足5000万美元,即将开展的COPD关键三期临床至少需要上亿美元资金。在业绩电话会上,当时公司CEO语气还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华尔街分析师表示:“Verona需要一个奇迹,比如一个高风险偏好的投资人给一大笔钱,或者FDA
2025-07-18 bppa_01 4
-
PD-1后广谱重磅炸弹,它来了
PD-(L)1抗体开创了一个时代,而PD-L1 ADC则要开创下一个时代。何出此言?过去市场把ADC仅仅定位为化疗的迭代手段,而PD-L1 ADC不仅继承了PD-L1靶点的广谱性,同时其兼具ADC和IO疗效。2025 ASCO大会上,代表全球最前沿的复宏汉霖HLX43和辉瑞PF-08046054(SGN-PDLV)两款PD-L1 ADC同台竞技,各自交出了靓丽的数据并揭示PD-L1 ADC的成药性
2025-06-21 bppa_01 1
-
创新药企“卖青苗”?不,是卖风险
中国创新药行业在近期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一是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二是中国创新药突破多个实体瘤治疗瓶颈闪耀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两大事件使得中国创新药在全球的竞争力清晰可见。然而,在繁荣背后,“卖青苗”的忧虑声却在业内悄然流传。这是业内人士对临床早期创新药转让的一种形象比喻,将早期创新研发成果比喻为“青苗”。意指国内医药企业和药品
2025-06-18 bppa_01 1
-
是时候重塑mRNA的预期了
每当提到mRNA,我们心中总是五味杂陈。2023年9月,我们曾在《mRNA疗法,21世纪以来最大的医药投资陷阱?》一文中,警示了当时mRNA疗法的巨大泡沫。虽然一个月后,mRNA新冠疫苗的发明者斩获诺贝尔奖,但依然无法阻止资本泡沫的破裂。斯微生物、艾博生物和丽凡达生物并称为“中国mRNA三巨头”。斯微生物于2024年9月进入破产程序;艾博生物与沃森生物合作的疫苗管线也在2024年6月被放弃;收购了
2025-05-21 bppa_01 1
-
创新药生存法则生变:PD-1价格腰斩倒逼国际化转型,BD授权成第二增长引擎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正在逐渐从“高成长”阶段进入“高质量成长”阶段,创新药也进入成果兑现阶段。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医药生物行业有60家公司营收超10亿元,其中,2家公司营收超百亿元,7家公司营收在50亿元至百亿元之间。一季度,医药生物行业有28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为正,其中84家超亿元。方正证券分析认为,从创新药企发布的一季报来看,医药行业已经结束2024Q1以来的持续下行趋势,宽基指数对医药
2025-05-15 bppa_01 5
-
Biotech搞创新,Big Pharma造爆款
在创新药一轮轮研发热潮背后,关于“谁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的讨论从未停止。Biotech公司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用靶点突破和机制创新不断刷新“first-in-class”(FIC)药物开发实践。然而,掌握着绝大部分临床资源与商业化渠道的大型药企,尽管经常被贴上“靠并购维持创新力”的标签,却始终是将新药推向全球市场的关键力量。“小公司提供创新,大公司负责兑现价值”——这种看似简单的产业分工背后,隐
2025-04-30 bppa_01 2
-
长三角“闯关”创新药研发
创新药面临的是“小众、高风险、慢回报”的商业难题,对很多初创企业来说,跑通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路径至少迈出了第一步。据相关医药行业人士透露,现实情况下,未来3到5年企业都需要靠股权融资,才能支撑基因治疗企业把产品做到下一个阶段,甚至做到上市。“这一过程是比较磨人的,但从我们的目标来讲,我们肯定希望将管线持续推进下去。只要能拿到钱,就有希望。”这是一款众多患者与家庭翘首以盼的新药上市。近日,国家药品监
2025-04-25 bppa_01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