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生药业与卫材就FGFR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asurgratinib达成授权许可协议
2 月28日,赛生药业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asurgratinib succinate与卫材株式会社达成授权许可协议。该协议授予赛生药业在中国对tasurgratinib进行独家开发和商业化的权益。
Tasurgratinib 是一种口服的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FGFR1、FGFR2和FGFR3表现出选择性抑制活性。
Tasurgratinib 已于2024年9月在日本获批,商品名为“TASFYGO ® 片剂35mg”,用于治疗携带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的不可切除的化疗后进展的胆道癌患者。TASFYGO ® 在日本的获批基于多项研究数据,包括卫材在日本和中国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开放性、单臂II期临床试验(研究201,ClinicalTrials.gov,NCT04238715)的结果。该研究共纳入了63例携带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的不可切除的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这些患者既往接受过基于吉西他滨的联合化疗。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1。该研究达到了其主要终点,超过了预设的肿瘤缓解阈值(1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独立影像学评估,接受tasurgratinib治疗的患者的ORR为30.2%(90%置信区间[CI]:20.7%-41.0%)。
胆道癌作为一种预后差的难治性癌症,与其他癌症相比,药物治疗方案十分有限,因此存在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胆道癌中有15%-30%为肝内胆管癌,其中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在肝内胆管癌中发生的比例约为14%。2
FGFR 的遗传变异(如基因融合)被认为与癌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迁移以及肿瘤血管生成和耐药性密切相关。由于已在胆道癌以及其他多种癌症中观察到了FGFR的遗传变异,FGFR作为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正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卫材正在日本开展一项针对雌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tasurgratinib I期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gov,NCT04572295)。
根据协议条款,赛生药业将负责tasurgratinib在中国的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赛生药业将向卫材支付预付款,根据开发进展、监管批准支付里程碑款项,并在产品上市后根据销售额支付销售里程碑款项以及一定比例的特许权使用费。
“Tasurgratinib未来在中国获批后,将更好地解决当前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赛生药业执行董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赵宏先生表示:“赛生药业很高兴与卫材合作,在中国开发和商业化tasurgratinib,为胆道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次合作的达成,彰显了公司的产品开发及商业化能力获得了全球合作伙伴的认可,并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在肿瘤领域的业务版图。”
“赛生药业在中国市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卫材首席产品组合官Akiko Nakahama女士表示:“我们相信,将tasurgratinib在中国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授予赛生药业,将能够加速该药物惠及中国广大患者的进程。”
(信息来源:赛生药业)
英矽智能与元羿生物宣布达成研发合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AI)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公司英矽智能,和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发和商业化的生物医药公司元羿生物于近期宣布达成战略研发合作。双方将在新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疗法的早期研发阶段开展合作,重点针对指定潜在靶点,从零开始开发小分子抑制剂,直至推进至临床前候选药物提名。
此次合作中,双方将结合英矽智能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Pharma.AI及广泛药物研发经验,与元羿生物专业科学研究成果及积累的专有数据资产,关注具有穿透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潜力的小分子抑制剂的开发,共同为CNS疾病领域带来变革性的创新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双方的合作旨在拓展全球患者的治疗选择、并优化临床获益。
元羿生物是一家以CNS药物开发为专场的生物医药公司,凭借对复杂生物通路的深入理解和对靶点生物学的重视,该公司专注提供变革性解决方案。基于过去的研究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元羿生物已成功研发多款创新疗法。
英矽智能于2016年在同行评议期刊中首次描述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新分子的概念,随后成功开发商业化Pharma.AI平台。自2021年来,该平台支持了英矽智能自主搭建的30余条自有管线,其中10个药物分子已获得临床试验批件,为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和开发树立了标杆。CNS是英矽智能关注的关键疾病领域之一。
元羿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小祥博士表示,“随着多条管线进入临床阶段,我们期待进一步扩大针对CNS疾病的治疗组合,此次与英矽智能的合作有望助力这一愿景。在英矽智能创新人工智能平台的支持下,元羿生物在CNS生物学和临床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望为治疗范式的转变做出更大贡献。”
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我很高兴看到此次合作的达成,它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领域迈出展现变革性潜能的又一步。通过此次合作,我们将进一步验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细分领域专业知识的结合,如何为CNS疾病治疗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克服血脑屏障穿透性挑战。”
近期,英矽智能宣布提名可穿透血脑屏障的NLRP3抑制剂ISM8969,用于治疗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在内的炎症相关疾病,进一步丰富了英矽智能针对CNS疾病和衰老相关疾病的产品组合。通过整合先进的AI和自动化技术,英矽智能在实际应用案例中展现出效率提升,为AI驱动的药物研发树立了标杆。与传统药物研发通常需要2.5-4年的时间周期相比,英矽智能在2021至2024年间的自研项目,从立项到提名临床前候选药物(PCC)的平均耗时为12-18个月之间,每个项目仅需合成和测试约60-200个分子,从PCC到IND-enabling阶段的成功率达到100%。
2024 年初,英矽智能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布论文,介绍了领先自研AI药物ISM001-055从人工智能算法到II期临床试验的整个研发历程。该候选药物具有人工智能发现的靶点和人工智能设计的结构,针对其进行评估的一项IIa期临床试验
近期发布积极初步结果。数据表明,ISM001-055在用药12周后显示出全剂量组中的良好安全性和用力肺活量(FVC)的剂量依赖性药效趋势。
关于英矽智能
英矽智能是一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科技公司,通过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连接生物学、化学、临床医学和科学研究,利用深度生成模型、强化学习、转换模型等现代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强大且高效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识别全新靶点并生成具有特定属性分子结构的候选药物。英矽智能聚焦癌症、纤维化、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衰老相关疾病等未被满足医疗需求领域,推进并加速创新药物研发。
关于元羿生物
元羿生物成立于2022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是一家处于商业化阶段的、专注于神经科学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元羿生物由贝恩资本投资,携手兼具国际化背景以及深谙中国生物医药生态系统的资深专业团队共同创立,以患者的需求为先,通过与全球生态伙伴的战略合作,汇聚神经科学领域的专业和实力,驱动前沿技术的转化,致力于为中国及全球的患者提供首创或者同类最佳的创新解决方案,全面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命质量。
(信息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Magnet 、礼来:达成合作和许可协议
2 月28日,致力于分子胶理性筛选及设计的Magnet Biomedicine宣布与礼来达成合作和许可协议,以发现、开发和商业化肿瘤分子胶药物。
此次合作将利用Magnet的TrueGlue发现平台(结合了最先进的筛选技术、专有的化学文库),以鉴定能够实现蛋白诱导邻近的分子胶,靶向难成药靶点。
根据协议条款,Magnet将获得高达4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近期付款及股权投资。此外,Magnet还有资格获得超12.5亿美元的里程金以及全球净销售额的分层版税。
Magnet 创始团队阵容豪华,包括世界领先的分子胶研究人员Stuart Schreiber博士、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Michael Rosbash博士、化学蛋白质组学先驱Benjamin Cravatt博士、人类遗传学家Richa Saxena博士以及化学生物学家David Spiegel博士。
Magnet 在2023年9月正式亮相,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创始和初始投资者Newpath Partners及ARCH Venture Partners共同领投。公司重点开发针对癌症及免疫疾病的分子胶药物。
“与礼来的最新合作将有助于我们开发下一代分子胶药物,以推动突破性疗法的开发。”Magnet的CEO Brian Safina博士说道。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分子胶赛道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热势头,诺和诺德、武田、卫材、辉瑞、诺华、Biogen等巨头均宣布了最新交易。进入2025年,这股势头还在延续。1月23日,艾达成一项合作和许可协议,以开发用于肿瘤和免疫学多个靶点的新型分子胶降解剂。该交易潜在总额超16亿美元。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中国生物制药、先为达生物:签署独家战略合作协议
2 月27日,中国生物制药宣布,先为达生物签署独家战略合作协议。据此,中国生物制药与先为达生物就其研发的人白细胞介素-29(IL-29,也称干扰素λ1)项目CPX102在中国(含港澳台)、巴西、沙特阿拉伯、泰国、新加坡等19个国家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
CPX102 是在IL-29的基础上,经蛋白质工程优化得到的雾化吸入溶液,属于III型干扰素的一种。目前中国生物制药正针对该项目在中国开展IIb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
CPX102 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表面受体,促使细胞生成抗病毒蛋白,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此外,CPX102还能通过调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激活自身天然免疫,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首个雾化吸入剂型:儿童接受度高,直达肺部起效快
CPX102 是全球首个雾化吸入的RSV感染治疗药物,其靶向呼吸道上皮细胞,起效速度快,能更好地改善病毒学应答、提高病毒清除率。同时,CPX102通过雾化实现局部给药,系统暴露量更低,仅为注射的约1/100,可以显著降低全身不良反应。该雾化吸入避免了注射给药的不适感,尤其对肺部病毒感染的儿童患者更友好,接受度更高。
广谱抗呼吸道病毒:潜在拓展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
CPX102 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激活宿主免疫清除病毒,因此不受病毒变异影响,潜在能够治疗RSV、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等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
市场空间大,竞争格局好:国内唯一一款进入临床的雾化治疗RSV的国家1类创新药
CPX102 是国内唯一一款进入临床阶段的雾化治疗RSV的国家1类创新药。目前,全球尚无安全、有效的RSV感染治疗药物,长期存在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2015年全球由RSV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人数约3.3亿。中国是全球RSV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儿童极易感染RSV,数据显示,90%的婴幼儿在2岁以前曾感染RSV,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CPX102 IIb 期临床正在加速推进中。中国生物制药预计CPX102有望成为中国首款用于雾化治疗儿童RSV感染的国家1类创新药,市场潜力巨大,潜在能成为下一款呼吸/抗感染领域的重磅产品。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重要管线引进自中国公司,Eikon完成超3.5亿美元D轮融资
2 月26日,Eikon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3.507亿美元的D轮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其主要候选药物EIK1001进行针对晚期黑色素瘤的3期临床研究,同时进一步扩展其他研发管线。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Eikon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超过11亿美元的融资,此前的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临床候选产品。
其中,Eikon的核心资产、一款新型免疫调节剂Toll样受体7和8(TLR7/8)激动剂EIK1001是其在2023年6月从博迪生物(Seven and Eight Biopharmaceuticals)授权引进的候选产品。目前正在进行晚期黑色素瘤的3期试验。
此外,Eikon还从中国公司英派药业收购了2款产品。高选择性PARP1抑制剂EIK1003目前正在进行针对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的1期临床试验。另一款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PARP1选择性抑制剂也即将进入针对脑癌的1期临床研究。
Eikon 的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Roger M.Perlmutter博士在新闻稿中提到,目前Eikon的临床研究已在五大洲的28个国家开展,其正在加快开发临床急需的疗法,同时继续扩展研发能力,此次融资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Eikon 本次D轮融资的主要投资方包括Lux Capital、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AME Cloud Ventures、The Column Group、E15 VC、Foresite Capital、General Catalyst和Soros Capital等。
(信息来源:研发客)
Callio 完成1.87亿美元A轮融资
3 月3日,Callio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1.87亿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Frazier Life Sciences领投,Jeito Capital、Novo Holdings A/S等跟投。
这家新成立的公司总部位于西雅图和新加坡,将利用A轮融资的收益,实现其靶向HER2的双载荷ADC,以及第二个未披露的ADC项目的临床概念验证。
Callio Therapeutics 正在开发下一代多载荷ADC,这种ADC采用差异化的有效载荷和接头技术,能够将多载荷靶向递送至肿瘤细胞,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Callio Therapeutics的首个项目是靶向HER2的双有效载荷ADC。
在此次融资的同时,Callio Therapeutics还与Hummingbird Bioscience就其肿瘤学多有效载荷ADC平台,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和管道资产达成了全球独家许可协议,以换取股权、潜在的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
Callio Therapeutics 的创始管理团队由来自领先的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公司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如ProfoundBio、Silverback Therapeutics、SeaGen、Medarex、Hummingbird Bioscience和Genentech)。
双载荷ADC是新型ADC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整合两种不同的有效载荷,联合多种细胞毒性药物的作用机制,来应对肿瘤的耐药性和异质性问题。这种策略可能对异质性肿瘤细胞群和耐药性克隆表现出增强的活性。双载荷ADC作为一种单一疗法,有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同时通过简化的给药方案,克服对治疗不敏感的肿瘤患者的抗药性。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Pro)
丹擎医药完成1.5亿元新一轮融资!推进“合成致死”新药研发
3 月3日,丹擎医药(“Danatlas Pharmaceuticals”)刚刚宣布完成新一轮1.5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康君资本领投,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国方创新、磐霖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跟投,老股东红杉中国持续加注。根据新闻稿,本次融资将用于加速核心管线的临床研究、拓展创新技术平台及全球化战略布局。
丹擎医药自2021年成立以来,搭建了“合成致死”药物研发平台和转化医学平台。其核心产品PARG抑制剂已经获得中国NMPA和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1期研究,该产品正在中国开展临床1期的剂量递增研究,目前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抗肿瘤活性。同时,公司有多款创新候选药物研发管线推进至IND阶段。
据丹擎医药此前新闻稿介绍,DAT-2645的适应症包括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子宫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常见癌症,并且有望拓展PARP抑制剂无效的适应症和解决PARP抑制剂耐药的痛点,具有潜在的“广谱治疗性”的临床应用前景。
除了DAT-2645,丹擎医药官网显示其管线中还包括了其他几款靶向“合成致死”靶点的新药,靶点包括了Polθ、WRN等等。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从Argenx到Madrigal,破局者凶猛
全球医药市场,正在上演一场颠覆性的叙事重构。
当肿瘤、PD-1等传统赛道深陷价格战与同质化泥潭时,两家biotech的崛起却为行业指明新方向:
Argenx 凭借艾加莫德,成了美股这些biotech中的上岸第一人,仅用四年时间销售额超20亿美元、扭亏为盈。2023年还亏损2.95亿美元,2024年直接盈利8.33亿美元,市值达到374亿美元;
Madrigal 则依靠全球首个MASH药物Rezdiffra,上市9个月销售额达1.8亿美元,远超市场认知。
而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远离内卷,开辟新蓝海,寻求“统治”地位。
过去十年,可以说绝大部分药企都主动或被动沉迷于“靶点扎堆、适应症扎堆”的军备竞赛,Argenx和Madrigal则证明了,真正的超额收益,更可能诞生于被忽视的角落。
艾加莫德瞄准重症肌无力、CIDP等自免疾病,Rezdiffra则切入MASH市场,填补30年无新药空白。更关键的是,Argenx的成功上岸并非依赖一味地降本增效,而是通过技术突破、精准定位与战略规划,将“边缘市场”变为“核心战场”。
当越来越多biotech想要独立,这些成功者走过的路,就愈显珍贵。这既能让我们看到来路之艰难,也能窥得前路之光明。
01 、Argenx,上岸第一人
2024 年财报季,最受关注的新生代力量,必然是Argenx。
某种程度上,Argenx几乎是再生元、吉利德、福泰制药、渤健等这批全球顶级biotech之后,成功上岸的第一人。
2017 年上市之初,Argenx市值仅为10亿美元左右;如今,其最新市值已达374亿美元。
营收和利润端的变化,很好地诠释了Argenx市值的增长。
2021 年,公司的首发产品FcRn抗体艾加莫德在重症肌无力领域取得胜利,获得FDA批准上市;
2022 年,艾加莫德首个适应症上市的完整年度,销售额已超过4亿美元;2023年,这一数字增至12亿美元。最新公布的财报,又一次刷新市场认知: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1.9亿美元,同比增长78.6%。
利润方面,2022年公司亏损额为7.1亿美元,2023年缩窄至2.95亿美元,2024年则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8.33亿美元。
不到4年时间,22亿美元销售额,并走向盈利大道,再生元、福泰当年的盈利路径,也不过如此。这无疑是biotech向bio pharma跃迁的又一教科书案例。
而这还只是开始。如今的艾加莫德已经成为重症肌无力领域新的领导者,按照Argenx的规划,至2030年其有望可及6万名患者。
Argenx 还在全力挖掘艾加莫德的治疗潜力,除了已经获批的三个适应症,目前Argenx有至少13个适应症正在开发中,包括寻常型天疱疮和落叶型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ANCA相关性血管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甲状腺眼病、狼疮性肾炎、膜性肾病等。
如果后续有新的适应症获批,将会为公司贡献新的增长动力。另外,Argenx也在加速推进其他管线的研发。例如,公司正在推进其首创C2抑制剂empasiprubart的研究,该药物目前正在评估用于MMN(多灶性运动神经病)、DGF(移植物延迟功能)、DM(皮肌炎)和CIDP。
在去年7月16日的研发日上,Argenx公布了其“2030愿景”,包括全球有50,000名患者使用Argenx的药物接受治疗,获批10个适应症,以及5个新分子处于III期开发阶段。
新药研发九死一生,Argenx的愿景能否实现尚不可知,但其已经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有能力进行基于目标的布局,并让自己迈上新的台阶。
02 、Madrigal,MASH破局者的奖赏
如果说,Argenx的崛起早有迹象,而Madrigal则像是一匹黑马。
30 余年来FDA未批准一款药物用于该适应症,MASH研发黑洞的称号并不是说说而已。
而Madrigal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Rezdiffra作为甲状腺激素受体β(THR-β)激动剂在MASH适应症获得成功,是真正意义上在MASH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更重要的是,Madrigal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让市场看到了属于MASH破局者的奖赏:TGF-β受体激动剂在MASH上大获成功,并且,商业化层面也开始超预期放量。
新的机制需要需要临床效果来检验,而获批后,就是商业化了。Madrigal最新财报显示,Rezdiffra首年上市九个月实现1.8亿美元销售额。
2024 年自Rezdiffra商业化以来,销售额一个季度上一个新台阶,爬坡趋势较为陡峭。二季度销售额1460万美元,三季度销售额就来到了6220万美元,几乎是市场预期的2倍以上;而四季度继续高歌猛进,达到1.03亿美元,环比增长66%。
这样的成绩,再次超出市场预期。而根据Evercore ISI分析师估计,2030年Resmetirom全球销售额可能达到约26亿美元,峰值可能达到55亿美元。
事实上,自三季度业绩披露后,Madrigal的市值便开始迅猛膨胀。这一次,Madrigal财报发布当天,其股价再次大涨15%。
早在三季报发布之时,Madrigal就曾直言这超出了公司预期。核心是其在美国获得了80%的商业保险覆盖,进而提前实现公司预计第四季度才会达到的里程碑。并且,95%的支付可以接受无创检测而并不要求穿刺活检诊断,这对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帮助极大。
处方医生指标方面,此前Madrigal的目标是6000名肝病学家和胃肠病学家,其中20%的医生在第二季度为Rezdiffra开了处方,到了第三季度,这一渗透率提升至40%。
Madrigal 表示每个处方者开出的处方数量越来越多。这样的处方渗透率,也体现在其患者数量方面,由二季度的2000名迅速增长到三季度的6800名,再次增长至11800名。
同时,Madrigal指出,当前其覆盖的患者仅占到31.5万例F2/F3目标市场的不到4%。言下之意,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同时,Madrigal也在尝试拓展到四期肝硬化阶段。
尽管MASH市场竞争日渐升温,但是Madrigal首席执行官Bill Sibold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他看来,必须要承认替尔泊肽的竞争,但他也对未来充满自信,要自行商业化,并以Rezdiffra为起点打造一个MASH帝国。
03 、新蓝海启示录
Argenx 与Madrigal所处赛道及当前所处的阶段虽不同,但内核高度一致:避开内卷,定义需求,建立统治。
这种在新蓝海市场寻求突围的经历,对于国内外一众biotech的启示尤为深刻。
毕竟,在红海市场,企业争夺的是份额;在新蓝海市场,企业定义的是规则。真正的创新不是追赶热点,而是把“边缘需求”变为“主流叙事”。
以Argenx为例,即使是在罕见病赛道,依然做出了大爆款。这既离不开技术创新,也依赖于明智的战略规划。
Argenx 开发的抗体药物技术平台,例如SIMPLE Antibody,具备延长抗体半衰期、增加组织渗透率、提高疾病靶标率等潜在优势,这为研发“增效减毒”的药物提供了可能。这些优势使得Argenx能够在多个治疗领域持续进行尝试。
同时,正确的战略选择,为公司和团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诸多麻烦,也间接清除了创新道路上的部分障碍。艾加莫德的适应症布局策略,可以说是“拣软柿子捏”,即选择那些标准疗法较为陈旧、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都不够理想的领域,这样的策略减少了后续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的阻力。
典型的就是重症肌无力适应症。在艾加莫德之前,这个领域已经接近30年没有新突破了,艾加莫德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因此其能够能够迅速获得广泛应用。
Argenx 还在通过创新技术,如皮下注射剂型、融合白蛋白的纳米抗体,不断优化艾加莫德,以期达到更便捷的用药、更长的半衰期和更好的疗效。
这样的做法,类似强生垄断多发性骨髓瘤、福泰制药垄断囊性纤维化市场的策略。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停自我迭代,以加强在某一领域的统治力,进而建立起足够深的壁垒,延长药物生命周期,让竞争者望而却步。
Madrigal 也希望如此,Rezdiffra破局,进一步打造MASH帝国。当然,对于后者来说,由于全球药企仍在探索MASH的机制,因此治疗药物机制较多,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变数。
但无论如此,它们的表现,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毕竟,过去百十年以来,大药企用雄厚的资源优势,搭建起了biotech无法跨越的护城河。由于研发的高风险和销售的不确定性,大多数biotech压根没法跑通商业模式,盈利更无从谈起。
从上世纪80年代biotech概念兴起至今,40年时间里,靠自己迈入pharma阵营的,更是寥寥无几。
眼下,Argenx已经上岸了,Madrigal则需要在商业化方面继续证明自己。当然,无论是Argenx的成功跃迁,还是Madrigal的超预期爆发,背后都是一个长期隐忍和蛰伏的故事。前者成立于2008年,后者则要追溯至2000年,而它们的爆发期直到20年之后才到来。
这些新蓝海开拓者的表现,也提醒我们,医药创新的本质,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而非在红海中重复造轮子。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国际罕见病日:破局医疗保障困局,专项基金能否补位?
当4岁戈谢病患儿小宇(化名)的母亲第23次致电药企询问药物供应时,这位单亲妈妈并不知道,她手中的特效药年治疗费用相当于全家18年收入总和。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其中只有5%的患者能够获得有效治疗。然而,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医保目录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罕见病治疗药物被纳入医保,例如最新版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已纳入超过90种罕见病的治疗药物。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医保目录的常态化动态调整,罕见病药品的可及性和保障力度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今,大部分罕见病患者的用药需求已能在医保支付中得到较好的满足。然而,罕见病高值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仍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不仅是当前罕见病保障中最突出的未满足需求,也是社会矛盾较为集中、亟待我们共同攻克的关键问题。
罕见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极低,多为慢性、严重性疾病,疾病负担重,危及患者生命。由于患者人数极少,而药品研发成本高且难以大规模分摊等特殊性,这类药品价格较一般药品高昂,因此在当前我国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定位以及当前的医保目录谈判规则下,高值罕见药品不能纳入医保目录,进而影响药品的可及性。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借此契机,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自2018年我国首个罕见病目录发布以来,该目录已涵盖121种疾病;至2023年,第二批目录又新增了86种疾病,至此,我国已累计发布并确认了207种罕见病。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加快了审评审批流程,推出了针对罕见病的快速通道,并发布了药品审批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引入了单臂试验审批机制,此举不仅极大地加速了国内外罕见病药品在中国的上市进程,还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罕见病研究的深入发展。”金春林指出,每年都有新的罕见病药品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超级罕见病患者面临的困难比其他群体更大:由于患者人数极少,加之确诊困难、治疗复杂、支付高昂,这部分群体迫切需要医疗保障体系的全面支持。
究竟该如何保障这部分患者的需求?
“保基本”还是“保公平”?
众所周知,罕见病患病率和发病率极低,以慢性、严重性为特点,常常危及生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
以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诺西那生钠为例,该药物于2019年正式在中国获批上市,售价为69.97万元,被患儿家长们称为“天价救命药”。而现在纳入医保之后,据估算,患者使用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每针的自付费用不会超过3.3万元。
但根据西部某省份的实际调研显示,叠加三重保障后患者年自付仍达4.2万元,这相当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倍。这种压力正从个体向医保基金传导:2022年,随着罕见病药品支出同比激增78%,医保目录内罕见病药品的覆盖范围显著扩大,涉及31种罕见病的73种药物被纳入医保,占医保基金总支出的0.64%。这一增长背后,反映了罕见病治疗药物在医保体系中的重要性提升,同时也揭示了罕见病患者在医疗费用负担上的显著减轻。
另外,由于不同的罕见疾病的发病率和已知患者数量差异较大,不平衡性也愈发凸显。例如,溶酶体贮积症(LSDs)中的戈谢病、庞贝病、黏多糖贮积症、法布雷病等超级罕见病,在国内,这些超级罕见病的确诊患者人数寥寥无几,仅数百人,而他们所需药品的费用往往高达50万元以上,然而,国家医保谈判通常将50万元以上的药品费用排除在外,这无疑加大了这类患者的确诊与治疗难度,同时也限制了相关治疗方案研发投入的经济回报。
那么,如何保障庞贝病、黏多糖贮积症等超罕见疾病患者的权益?
艾昆纬大中华区卫生经济与真实世界洞察负责人刘君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罕见病药品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在中国上市的药品中,约65%已经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特别是自2019年以来,随着国家基本医保目录的动态化、常规化调整,已有56种药品通过谈判被纳入医保目录。因此,罕见病药品的纳入医保目录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这些年来,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目录无疑标志着我们在保障体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
尽管如此,在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基本医保主要还是以保障基本医疗需求为主,仍有约三分之一的药品在中国上市,但尚未纳入医保目录。有行业专家分析,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为30922.17亿元。若将200余种罕见病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按照现有患者基数测算,年度支出将超过800亿元,相当于医保基金总收入的约2.6%。这种数字魔法般的矛盾,使得"保基本"与"保公平"的天平在罕见病领域剧烈摇摆。
“深入分析这些药品,我们发现它们主要是针对患者人数极少的超级罕见病或高价药品。这类药品的特性在于,它们所针对的患者群体极为狭窄,不少药物的适应症甚至仅限于寥寥数百名患者。”刘君指出,尽管如此,这些药品不仅能够改善病情、缓解症状,而且对长期疾病控制,甚至治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药品弥补了目前医保目录中的空白。
“基于这一体系和2019年以来药品谈判的规则,这类高价罕见病药品仍未能纳入国家基本医保目录,未能突破这一障碍。由此可见,在当前保障体系下,这类药品和患者群体正是我们罕见病保障体系中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未满足需求。”刘君说。
地方试水与全国推广
在“保基本”与“保公平”的天平尚在摇摆不定之际,地方版的“专项基金”已悄然破冰。
例如,浙江省最早于2019年建立了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通过省级统筹,全省实行统一的保障范围、筹资标准、待遇水平、诊治规范和用药管理。每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每年缴费2元,根据上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一次性从本统筹区大病保险基金中上解至浙江省罕见病用药保障基金,每年总缴费约1.2亿元。保障范围包括治疗戈谢病、庞贝病、法布雷病以及治疗BH4缺乏症所导致的高苯丙氨酸血症,“0—30万元报销,30万—70万元报销,70万元以上全额予以报销,个人自付10万元封顶”的报销政策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个人负担,提升用药可及性。以戈谢病为例,儿童患者使用特效药伊米苷酶可获得96%的报销,个人年自费不到3万元。浙江专项基金模式运行结果显示,筹资能力和保障水平高,运行和支出稳定,是较好的用药保障制度选择。
但硬币有另一面。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浙江模式推广受阻,这也是由于经济发达地区财政补助占基金来源的45%,这对中西部省份几乎不可复制。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后,广东、上海等6省市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罕见病专项保障资金,而这些地区患者人数占比却相对较低。
地方试水暴露的深层矛盾,恰恰凸显了建立国家层面专项基金的迫切性。谈及专项基金设立的必要性,金春林指出,专项基金设立的意义远不止于药品目录的范畴,它关系到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专项基金的设立,不仅限于为特定药品提供报销支持,更是全面保障了罕见病患者群体的利益。即便已有医保覆盖,罕见病患者在“病有所医、医有所药、药有所保”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甚至在生活保障上也需要额外的支持。专项基金的设立,能够深入解决罕见病患者的治疗生态链问题,超越了药品报销的单一范畴,因此,其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专项基金的设立还可以拓展更多元的筹资渠道。“例如,在中国台湾地区,部分彩票收入被用于专项基金,这种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有了专项基金,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投资渠道,如彩票收入分成、企业捐赠等,以此扩大资金来源,确保除了基本医疗保险外,还有更多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这也能够提升对罕见病患者的整体关怀,进一步完善治疗和生活保障体系。”金春林说。
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发布的《罕见病保障机制白皮书》测算,若建立中央财政每年拨款50亿元、企业按药品销售额1%强制缴存、福彩公益金划拨5%的国家专项基金,结合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可使200万患者年自付费用控制在家庭收入的20%以内,从而显著提升罕见病用药的可负担性。
此外,专项基金的设立不仅对患者有益,也能够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金春林指出,金春林指出,丙类目录主要依赖医保和商业保险,而专项基金则通过医保、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多种资金来源,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池,从而推动罕见病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例如,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京东健康专项基金累计援助罕见病患者超过350人次,涉及39个病种,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拨付善款超过370万元。
因此,丙类目录与专项基金的意义并非相同,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助力罕见病患者的保障体系建设。
破冰尚需时日
在多方角力中,政策曙光初现。
有业内人士透露,罕见病用药单独评审机制有望在2023年版医保目录调整中落地,同时《罕见病诊疗保障法》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最新医保目录初审公布显示,47个已上市罕见病药品进入初审目录,这表明国家医保局正通过优化准入程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药纳入医保药品目录。这些制度性突破,或将为专项基金建立扫清最后障碍。
然而,在此之前,仍有重重障碍亟待我们克服。刘君坦言:在制度构建的征途上,支付方首要面临的现实难题与挑战,便是如何有效筹资。各方需要明确需要多少资金才能解决之前提到的高价药品保障问题;另一方面,根据IQVIA的比较研究,我国在罕见病药品支出方面的规模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与全球罕见病用药市场的数据相符,显示中国罕见病药品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筹资问题、确保基金规模的可管理性外,从运行的角度来看,挑战依然众多,需要我们关注,也需要政策制定方去解决。”刘君进一步指出,“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需要这样一个基金池,但基金的具体来源是什么?是来自多部门的财政支持,还是民政等部门的参与,或是其他多方的资金来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尽管罕见病的患病率较高,但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与实际患病人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许多患者缺乏支付能力,导致无法获得治疗。例如,根据统计,罕见病患者中仅有5%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而治疗费用高昂,许多药品价格昂贵,难以为普通家庭所承担。
关于减轻患者负担的问题,从政策制定的细节来看,如何设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尽管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后,患者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报销,但根据淮北市医保局的实践,报销比例可能高达65%,且不设起付线。然而,考虑到罕见病药物的高昂费用,即使有报销,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仍然可能较大。”刘君称,许多罕见病患者家庭条件较差,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的患者,他们的支付能力相对较低,因此,从保障制度设计上来说,应考虑如何设定合适的保障比例,以真正解决患者高负担的问题,这些细节都需要各部门在制度设计中予以考虑。
在这场关乎生命权与制度创新的博弈中,每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当小宇母亲第24次拨通药企电话时,她或许不知道,千里之外的决策者们正在为一个更公平的保障体系寻找最大公约数。这不是简单的慈善命题,而是对一个国家治理智慧的深度考验。
医保政策立场虽未明朗,但建立罕见病专项基金的重要性已获得广泛共识。金春林进一步指出,拥有罕见病专项基金可能会促进该产业从研发阶段开始就获得快速发展。总体而言,中国药品研发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国外市场广阔,但有了专项基金,是否能吸引更多研究者来中国开展管线研究?考虑到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和相对较低的临床研究成本,专项基金的支持不仅能解决患者的治疗难题,还能助力我们将罕见病药物研发推向全球领先地位。”金春林说,尽管罕见病病例数量有限,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罕见病专项基金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在当前的医保体系下,某些药品可能无法完全纳入基本医保,但从长远来看,专项基金和基本医保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衔接作用。专项基金或为一过渡性政策,未来如何设计其与基本医保体系的衔接机制,确保有效对接,成为政策制定中的关键议题。究竟何时能成定论,仍需时间验证。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接入DeepSeek,医院迈入AI时代?
由DeepSeek掀起的医疗AI浪潮正在加速涌向全国医院。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医院官宣已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包括但不限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等。
这些公立医院的率先接入为医疗AI市场提供了绝佳的信任背书和市场教育,也点燃了其他医院奔向医疗AI的热情。一位一线医务人员透露,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预计今年年中,全国将有超过一半的公立医院接入DeepSeek。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学数据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栋近期表示,“医疗领域正处于从传统医疗模式向智慧医院和精准医疗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工具。DeepSeek凭借开源使用等优势,它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之前的不足,为医疗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抓手。”
这些已完成部署的医院不仅限于三甲医院,还包括众多专科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足以见得,这场浪潮的背后是医疗行业对AI技术的高度期待和对精准化、高效化服务的迫切需求。
一场悄然兴起却可能引发深远变革的医疗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全国,然而,算力瓶颈与探索之路的曲折同样不容忽视。
医疗新基建
在接入DeepSeek的过程中,医院不仅关注技术的先进性,更注重其在实际医疗场景中的落地应用。医院旨在深度融合先进AI技术与现有医疗流程,力求在诊断、治疗乃至患者管理各环节实现智能化的全面跃升。
在医疗实践中,诊断是治疗的基础。DeepSeek凭借其卓越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高效处理海量医学文献、权威指南、专业教科书等,构建医学知识库,并实现智能医学问答功能,为医生、护士乃至患者提供精准、便捷的医学知识查询服务。
在已经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的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其信息管理部部长王志勇对外表示,“通过对海量医疗数据的整合和分析,DeepSeek能够快速、准确地为医生提供所需的信息支持,帮助医生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医疗决策。例如,在面对复杂病症时,医生只需在系统中输入相关症状和检查结果,DeepSeek就能从知识库中检索出最匹配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大大节省了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诊疗效率和质量。”
AI 技术在优化其他医疗流程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病历为例,作为医疗过程的重要记录,它不仅反映了患者的病情变化,还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DeepSeek能根据医生记录的关键信息,快速生成规范的病历模板,并将其结构化存储。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病历的书写效率和质量,还方便了医生对病历的快速检索和查阅,使医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患者诊疗上。
“此次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医疗服务模式的革新,也是让科技服务于医疗的具体实践。”湖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成伟透露,该院计划于今年内启动DeepSeek与电子病历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等核心业务平台的对接工作。
除了在医疗核心业务中的应用,在DeepSeek的加持下,医疗机构还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了患者服务。近期,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提出依托DeepSeek-R1大模型,打造“小悦医生”AI智能体。根据官方介绍,“小悦医生”将整合科室咨询、预约挂号、院内导航、报告查询、健康咨询、随访问诊等功能,通过一站式串联服务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具体措施包括:就诊前,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匹配患者症状与科室,做到智能导诊,减少候诊时间;就诊中,依托深度学习模型,分析影像、检验数据,辅助医生制定诊疗方案;就诊后,为孕产妇、儿童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
DeepSeek 的核心技术在于本地轻量化,解决了医疗场景中的低算力需求、即时响应和数据隐私三大痛点。其开源模式使得医疗机构能进行本地化、私有化部署。这不仅可确保患者数据与医疗信息的安全性,还大幅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及医务工作者工作效率。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信息部主任欧阳杰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既能高效处理医学数据,又能有效保障敏感信息安全的本地化Deepseek应用,开发专注医疗垂直领域的智能助手,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为医疗健康服务提质增效。”
需求与担忧
DeepSeek 的应用方式不止一种,包括直接访问应用、调用云服务接口、本地化部署定制开发等。出于数据安全和保护患者隐私的考虑,国家规定院内数据不能离院。同时,DeepSeek是通用型的基座大模型,并非拿来就能用。因此医院在结合自身需求和数据资源对DeepSeek做深度的二次开发时,必须进行本地化部署。
而本地化部署运行对医院的算力储备和硬件有比较高的要求。当前,DeepSeek-R1有7B、16B-MoE、32B、671B等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如果医院想要部署671B的“满血版”,仅模型文件就需要404GB存储空间,运行时更需要约1300GB显存。若算力资源匮乏,则模型的顺畅运行将面临挑战。
对此,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算力储备来选择部署不同版本。公开信息显示,在当地率先完成本地化部署的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根据自身服务器情况,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选择接入DeepSeek-R1:32B模型,并将其融入医院临床营养评估、决策支持、治未病诊疗及专科患者随访等多个环节。
然而,即便是32B模型,众多医院在短期内恐怕也难以拥有足够的算力资源确保其正常运行。据一位量化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透露,对于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即便是对于企业客户而言,高配版本671B所需的890GB显存亦非易事,且依据官方建议的最低配置,仅4块80G的A100显卡就需耗资64万之巨。多数情况下,部署的仅是7B、8B等经过压缩的“基础版”模型,其性能与官网或第三方云平台上部署的完整671B版本相去甚远。
在医院这种数据量巨大且要求实时响应的场所,医生要用DeepSeek看病历、做诊断,患者等着结果不能拖,但GPU算力不够,系统就会直接过载,响应时间极长。一台高性能GPU服务器的购置成本不菲,且后续的维护升级同样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医院想通过AI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这笔算力的钱省不了。
此外,许多证据已经能够证明DeepSeek明显有助于医生提高诊断效率,但也有医生在使用后反馈称,在实际使用中,DeepSeek提供的意见和医生偶尔有分歧,具体细节还需要医生把关。据川观新闻报道,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刘言举例表示,“比如给减重患者制定食谱,它不太能考虑到四川人的饮食喜好,有时给出的方案不太符合减重需求。像高糖水果,从专业角度正餐吃不利于减重,实际制定方案时我们就得调整水果类型和进食时间。”
刘言进一步解释,“医生直接面对病人,而DeepSeek给出的治疗意见是基于提供的信息。如果患者未提供特殊情况,例如食物过敏或饮食偏好等信息,DeepSeek给出的建议可能便不够贴切。其准确性高度依赖于输入信息的完整性,总的来说,DeepSeek构建的‘框架’大体无误,但细节之处仍需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这也间接回应了有关“AI能否取代医生”的讨论。几位资深医务人员都表示,“目前来看,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AI是医生的好助手,而不是替代者。”
近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通知明确指出,互联网医院必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生成处方。微博网友对此观点不一,有人对此表示支持,也有人认为“只要患者知情,责任自担即可。”相关人士对此事分析认为,在处方开具这一关键环节,医生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AI再有“本事”也还是放在“辅助”角色上为好。
此外,近期互联网上频频出现的用DeepSeek“看病”,尽管DeepSeek在某些情况下准确率仅为17%,重复虚假声明,并给出模糊或无用的答案,但DeepSeek一方是无需担责的。
健康无小事,在关乎生命健康的诊断环节,患者仍需要医生面对面的问诊、细致的检查以及对病情的综合判断,才敢放心用药。正如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院长吴松所言:“AI是一个辅助工具,医护人员是医疗工作的真正核心力量。”在这场智能化变革中,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始终是科技进步的核心目标。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CGT 需要新浪潮
2 月初,Turnstone Biologics宣布终止其唯一临床阶段TIL管线TIDAL-01开发。彼时,距离全球首款TIL疗法获批仅一年。
这家曾融资超2.2亿美元、两度转型的明星biotech,最终倒在了TIL的黎明前夜。
这不是孤例。在今年短短两个月时间里,CGT赛道寒气逼人:蓝鸟生物低价卖身、辉瑞清空基因组合疗法管线,就连CXO巨头赛默飞、Charles River也因CGT产能过剩纷纷裁员。
而过去几年,CGT赛道更是一直在上演冰与火之歌。一面是传奇生物、小核酸玩家Sarepta的高歌猛进,另一面是biotech批量退场的残酷现实。
技术瓶颈、商业化困局与资本风险偏好的转换,让行业从“讲故事”回归“算账本”。热潮退去,CGT行业正经历一场淘汰整合。
正所谓,大浪淘沙,方见真金。还有很多国内外CGT玩家,正在努力,想要靠技术创新、产业破局博一个未来。随着对技术研究的持续深入,痛点会被不断攻克,市场的情绪也会被重新点燃。
CGT 等着一个新浪潮的到来,为更多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01 、黎明前的退场
2 月5日,Turnstone Biologics宣布终止最后一款临床阶段候选管线TIDAL-01研发,并进行大裁员,仅保留对支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工作的员工。
这家曾以溶瘤病毒技术闻名的biotech,在转型TIL赛道三年后,因现金流见底,而倒在了TIL疗法爆发的前夜。
Turnstone 的发展历程充满戏剧性。
公司成立于2015年,最初以溶瘤病毒疗法为核心,与艾伯维、武田达成超10亿美元合作。然而,随着这几年溶瘤病毒的进展不顺,艾伯维、武田先后终止合作,这也使得Turnstone将重心转移至另一个风口上。
2021 年,其斥资收购Myst Therapeutics,转向TIL疗法,后者的核心技术Selected TIL旨在通过识别、选择和扩增最有效的TIL亚组,来提高和扩展TIL的临床效果。
彼时,TIL因疗效持久、副作用低被视为下一个CAR-T,吸引多家药企布局。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TIL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临床试验数量激增,仅两年时间,从寥寥数项到2022年已占据实体瘤细胞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近17.1%。
Turnstone 也凭借TIL成功融到8000万美元的资金,并于2023年完成IPO,再次融资8000万美元。当时,其认为资金足以支撑公司运营到2025年第三季度。
但事实上,远远不够。
去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账上总现金仅4528万美元,2023年同期这一数字为1.09亿美元。也就是说,剩下的钱不足以支撑公司一年的运营。并且,核心管线TIDAL-01尚处于I期临床,若继续推进至后期,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
而8月,TIDAL-01治疗结直肠癌的I期数据公布:4例可评估患者中,总缓解率(ORR)为25%,疾病控制率(DCR)为50%,其中一位患者表现出持久的完全缓解(CR)。50%的患者表现出持续的临床获益,CR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超过一年。
这种情况下,Turnstone决定再赌一次。10月11日,其宣布裁员60%、砍掉所有早期管线,集中力量推进TIDAL-01,通过战略重组使资金跑道延长至2026年三季度。
然而,Turnstone的算盘再次落空。
尽管TIDAL-01展现出积极的初步数据,但Turnstone最终还是决定停止TIDAL-01的临床研究。这背后,是TIL高昂的制造成本与资本市场兴趣乏乏、Turnstone资金捉襟见肘间,无法跨越的坎儿。
Turnstone 首席执行官Sammy Farah表示:Selected TIL的生产需要对工艺改进进行持续投资。由于这些资本密集型需求,在仔细审查了未来的资金需求和当前的金融市场后,公司决定停止TIDAL-01的开发,并结束所有评估实体肿瘤项目的临床研究。
讽刺的是,一年前,FDA刚刚批准全球首款TIL疗法Lifileucel上市,细胞疗法正式迈入实体瘤时代,行业正值曙光初现。
02 、不够友好的环境
Turnstone 的溃败,再次为CGT行业增添了一股寒意,更暴露了CGT创业的残酷逻辑:即便跟风热门赛道,若资金管理失衡,无法持续融到资金,仍可能被时代抛弃。
毕竟,CGT是一个极度烧钱的领域。
TIL 与CAR-T疗法一样,也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生产过程,需要针对每个不同的患者细胞进行扩增。这也导致,TIL疗法的产业化周期较长。正常情况下,需要6-8周时间。领头羊Iovance对产业化流程进行了改进,但仍需要22天左右。
如果从2015年算起,Iovance已经烧掉了接近17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加上市场、管理等费用,截至去年三季度的累计亏损额,超过22亿美元。
而按照传奇生物的说法,把一个CAR-T搞到一线临床成功的研发管理费用以及以及产能建设,需要高达近30亿美元的投入。这是一个极高的资金门槛,远远不是一家小企业所能承受的。
这意味着,一家CGT赛道的biotech,更多是要寄希望于跑出早期数据后,授权给大药企,否则很难熬到临床成功的那天。然而,在经历CAR-T军备竞赛后,大药企对于CGT也愈发谨慎。
毕竟,2017年进入商业化的CAR-T行业,至今起码投入了几百亿美元的资金,但仍未有真正开始盈利的产品。在可见的几年内,能够盈利的大概率只有CARVYKTI和吉利的的快速放量,传奇生物正在接近盈亏平衡点。
从经营角度来说,当下的资本环境,对于刚刚迎来曙光的TIL疗法玩家,的确不够友好,甚至过于苛刻。
高开低走的iPSC领域,如超级明星公司FATE的坠落,资金断裂只是困境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技术本身未被证明;而蓝鸟的低价卖身,既有安全性又有天价的问题。
相比之下,TIL疗法已经迎来历史突破,技术得到了证明,同时,价格也没有贵到那么离谱。
TIL 疗法与CAR-T疗法一样,也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生产过程,需要针对每个患者细胞进行扩增。这注定了成本不会太低,定价也较高。Lifileucel的定价为51.5万美元,加上治疗中所需的IL-2费用,大约是52万美元。
这基本与CAR-T疗法的定价(不包括住院及治疗副作用的费用)相当,如CARVYKTI定价54.97万美元、Aucatzyl定价52.5万美元、Tecartus定价46万美元。
也正因此,lifileucel刚刚获批的时候,Iovance股价飙升,2024年2月份涨幅达106%。
从过去一年商业化来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已有146名患者接受了lifileucel治疗。Iovance预计,2024财年总收入将达1.6亿至1.65亿美元,同时预计2025财年总收入将进一步增长至4.5亿至4.75亿美元。
成功突破实体瘤,且按照Iovance说法,产品需求“巨大”,然而,资本依旧兴趣乏乏。Iovance的股价,相比去年2月份高点,已经跌去了70%。
面对盈利仍遥遥无期的现实,资本市场的信心与耐心正在耗竭。
03 、大浪淘沙时刻
TIL 赛道的出清可能刚刚开始,爆发更早的CAR-T疗法已经经历了这样的起伏。
2017 年,CAR-T疗法进入商业化元年,全球范围内,大批初创公司带着梦想与资金入局。遗憾的是,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及技术瓶颈的存在,让很多企业满怀信心而来却带着遗憾离开。如Turnstone般陷入资金困境的不在少数,甚至还有很多破产清算的biotech。
这也凸显了投资人态度的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萎靡,投资者变得越来越务实,更关注真正创造价值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看起来创新的东西。
任何时候投资者的态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但对于极度依赖资金发展的biotech,却没有那么多调整的机会。
这也意味着,这场变局,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事实上,过去几年,CGT赛道一直都在上演冰与火之歌。少数公司商业化高歌猛进,绝大多数公司却在经历最糟糕的时刻。
2025 年的CGT赛道,坏消息更是远多于捷报。
2 月21日,资不抵债的基因疗法先驱蓝鸟决定低价卖身;同一天,辉瑞也决定“退出”,停止B型血友病基因疗法Beqvez的研发和商业化。当初看好CGT在治疗罕见病领域的潜力,辉瑞经过10年投入,终于将Beqvez推上市。
然而,辉瑞也遭遇了蓝鸟一样的商业化困境,350万美元的天价疗法根本无人问津。在此之前,辉瑞已经将其临床前基因疗法项目及相关技术转让给Alexion,并放弃了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疗法、血友病A基因疗法,基本清空了基因疗法管线。
下游企业商业化面临巨大挑战,自然也波及到上游。
今年以来,多家CXO企业宣布了CGT相关的精简措施。比如Charles River对其美国田纳西州的CGT基地进行裁员,该基地两年前刚刚进行扩建;赛默飞也宣布对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两家病毒载体制造工厂进行调整,裁掉300名员工。
无论是市值一度千亿的蓝鸟CGT先驱,还是营收超千亿的MNC、CXO,都扛不住现实的暴击。
当然,行业并非没有光明。
小核酸玩家Sarepta在成立44年后,首度扭亏为盈,2024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7619万美元。下一个上岸的或许是传奇生物,随着Carvykti快速放量,其已经逐渐接近盈亏平衡点,而关于Carvykti的销售峰值,强生已经看到了50亿美元。
无论TIL疗法还是首款TC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赛道的商业化表现也超出市场预期。
还有很多国内外CGT玩家,正在努力,想要靠技术创新、产业破局博一个未来。随着对CGT研究的持续深入,痛点会被不断攻克,市场的情绪也会被继续点燃。当然,其间难度不可同往日而语。
所有人既要为技术信仰充值,又要足够前瞻,均衡创新和创造价值,在这一充满挑战的时代走得更远。
04 、总结
CGT 的故事从未如此分裂:一边是技术狂飙的黄金时代,一边是企业摇摆的至暗时刻。当泡沫散去,行业终将回归本质,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把创新转化为临床价值的企业,而非盲目追逐热点的跟风者。
淘汰与崛起并存,价值与泡沫分野。大浪淘沙,方见真金。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生物医药资本突围:A股暖意渐浓,港股BD“搭桥铺路”
2024 年底,毕马威发布《中国内地与香港IPO市场》指出,A股市场在2024年IPO数量和募资总额分别为125宗、1191亿元,同比下降60%、70%。而经历了超三年调整期的生物医药行业,同期表现也一度探底。
但春天或许就在不远处。日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披露“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171号(财税金融类261号)提案答复的函”(下称“答复函”),明确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等生物医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发行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制药、中医药行业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答复函显示,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继续把控好新股发行节奏,同时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生物制药、中医药行业标杆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抢占发展先机。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指出,“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毋庸置疑,这是个利好的消息。但具体执行到哪一步、哪一类企业能够通过这个条款上市,可能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此前分析,“生物医药类公司上市,和其他行业并没有本质区别,关键还得看公司质地、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优质公司上市不是问题,问题是公司是否真优质。如果前期上市的表现不好,会让后来者难度增加。”
现阶段,生物医药企业如何突围融资困境?
重启上市新途?
随着2024年A股IPO节奏放缓,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队伍也在缩减。根据WIND行业类(2024)指标统计,2024年,A股共有5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5.61亿元。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77.27%和87.91%。
其中,2024年2月挂牌北交所的海 昇 药业主要从事兽药原料药、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的研产销; 8 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小方制药有“开塞露龙头”之称;9月登陆科创板的益诺思是一家专业提供生物医药非临床研究服务为主的CRO企业……
但纵观上述几家企业,或是在传统原料药领域深耕,或是依赖成熟产品的市场渠道,又或是从事药物研发服务……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以高质量“创新”为核心关键词的当下,特别是对于尚未盈利的Biotech(创新药企),上市之路显得举步维艰。
其中,“第五套标准”作为科创板为尚未盈利但具备盈利潜力的企业设置的上市规则,打开了尚未盈利企业上市融资的大门。但2023年6月上市的智翔金泰,成为最后一家以“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据医药魔方统计,此后至今,科创板“零受理”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
上交所官网也显示,2024年以来,已有超15家生物医药企业终止了科创板IPO申请。其中,爱科百发、长风药业、键嘉医疗、善康医药、艾柯医疗器械等多家企业选择“第五套标准”申报,最终均未能顺利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通过这一标准登陆资本市场的君实生物,在其披露的2024年业绩快报中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29.67%,归母净利润等较去年同期亏损减少;同期,神州细胞实现营业总收入25.13亿元,同比增长33.13%,归母净利润1.2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均实现扭亏为盈。
这些先行者也在用实际行动表明,纵使市场环境严苛,“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仍能闯出一片天地,也能够让A股市场重新审视这类企业,以更理性、包容的视角洞察其价值与发展前景,重拾投资信心。
而此次,从证监会的答复函来看,北交所、新三板或有机会成为今后未盈利药企的“新阵地”。答复函提及,“对新经济领域和产业基础领域科技创新型初创企业,北交所、新三板优化持续经营年限及财务指标要求,给予制度包容,进一步便利创新型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北交所上市。”
当前,也已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开始探索在北交所的发展路径。作为第一家成功从科创板“转战”北交所的生物医药企业,锦波生物在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6倍,担起了“北交所胶原蛋白第一股”的名号。
日前,锦波生物披露2024年年度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4.47亿元,同比增长85.4%;归母净利润7.33亿元,同比增长144.65%;归母扣非净利润7.13亿元,同比增长149.56%。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制度不断完善,以及具备真正“创新”底色的药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生物医药企业有望在国内资本市场迎来新的发展篇章,持续为行业创新注入活力。
港股、BD辟新局
在内地IPO“重启”的过程中,2024年,港股共有9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5.25亿元。2025年前两个月,已至少有9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其中不乏迈威生物、恒瑞医药和百利天恒三家已在A股上市的药企冲刺港股。
毕马威中国新经济市场及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朱雅仪指出,“中国内地旨在改善整体资本市场,着重于提升已上市公司的质量,因此A股2025年的IPO活动预计将保持平稳。寻求上市的内地企业或将转向香港,不仅能善用港股通机制与A股市场建立的紧密联系,并能透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接触更多国际投资者。”
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组主管合伙人刘大昌也表示,“随着香港IPO市场持续向好,投资者信心日益增强,香港作为上市目的地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中国证监会鼓励内地龙头企业来港上市以及中国内地计划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推动IPO趋势。”
当下,国内创新药企业为了寻求更多获利和更多市场,“走出去”成为共同的发展策略。这也意味着,创新药企更需要谨慎对待资本市场选择,审慎选择上市地点也至关重要。
“在全球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药企通过港股上市,一方面可以为国际投资者开辟一条投资渠道,另一方面自身能够获得融资以加快新药研发和市场推广的步伐。但基于市场以盈利和业绩为导向的现实,无论是BD(商务拓展)交易还是销售,都要求药企拿出实际成果,唯有此,才能持续吸引资源注入。”有专注于CGT(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未上市药企高管表示。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Biotech已在国际上达成多笔BD交易,其中不乏超百亿美元的项目。开年首月,信达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全球独家合作与许可协议,以推进IBI3009,一款靶向Delta样配体3(DLL3)的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候选产品的开发。此外,映恩生物与Avenzo达成有关EGFR/HER3双特异性ADC的合作,交易对价超12亿美元。
而在1月底,启德医药与Biohaven、AimedBio合作开发FGFR3 ADC药物GQ1017(GQ1011)以及授权其创新生物偶联核心技术平台,“赋能”合作伙伴共计21个靶点的ADC药物创新,交易总金额超过130亿美元。
当前,BD已然成为许多Biotech募资和盈利的重要途径,但业内不乏声音质疑这一模式的持久性。“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于部分Biotech而言,BD已经是生死攸关的必然选择。”上述药企高管补充,“而且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并非中国独有,不少跨国大药企的在研新药也多源自初创药企。另一方面,该模式也有利于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世纪证券研报也指出,开年以来,创新药个股临床进展和BD消息不断。以2月25日科济药业引入珠海软银欣创投资通用型CAR-T消息为代表,创新药经历了一轮估值周期,当下投资机构和海外药企对于高潜力创新管线的估值出现转暖迹象,整个创新药板块对早期创新管线的估值有望重构。目前尚未完成BD,临床进展较快的Biotech公司更有希望受益于本轮板块估值重构。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佛山制造“突围”:用AI+重写制造业方程式,打造“概念验证之都、小试中试天堂”
近日,全国27座万亿GDP城市均已公布了2024年经济“成绩单”。其中佛山GDP为13361.90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在27座万亿GDP城市中排名垫底。
曾经风光无限的全国工业第四城,为何经济发展忽然“失速”?究其原因,作为泛家居产业大市和外贸型城市,在地产下行与国际贸易受阻双重压力下,佛山工业受到较大影响。2024年,佛山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春节前后,佛山召开的市委全会和高质量发展大会,都大力动员全市上下以二次创业的冲劲“再造一个新佛山”,并强调这个佛山“新”在产业形态更加现代上,没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作支撑,就不可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佛山。
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第三产业相比制造业发展滞后等都是佛山向新的“拦路虎”。面对种种阻力,2025年佛山计划如何破局?关键抓手和发力点何在?
“人工智能+”稳住制造基本盘
走进全球最大空调风叶生产企业顺威股份车间,只见装上了AI“眼睛”的成品视觉检测机,能够快速发现产品上的小瑕疵,只要13秒,就能精准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在制造大市佛山,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传统制造车间。
早在2021年,佛山就在全省率先推出重磅数字化转型政策,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截至2024年底,佛山已累计打造2家国家“数字领航”企业、3家“灯塔工厂”、9家国家5G工厂、5家国家智能工厂,73家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198个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佛山有超过7000家、超过70%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转型后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6%、成本降低17%、产品不良率降低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佛山制造智能升级迎来了新的巨大机遇。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也表示,佛山要着眼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覆盖水平和技术层次,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把人工智能嵌入制造业发展全领域、全链条、全过程,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为了整合国内优质人工智能生态资源,2024年10月,佛山就已推动佛山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平台算力调度上线运行,可调度使用算力达6000P,其能精准匹配供需,为佛山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AI一站式解决方案。截至1月底,该平台已聚集了20余家人工智能应用及算力生态服务商,能提供超20个行业模型、百种AI标准产品以及150多个可落地应用解决方案。
而更早之前,佛山龙头企业们已纷纷抢饮“头啖汤”,下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美的集团已全面拥抱AIGC,在研、产、供、销、服务各个领域全面推广,不到1年时间,借助AI的力量就在整个制造领域和办公领域降本超过1亿元;海天味业技术研发团队通过创新研发,推出了AI电子鼻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人工品鉴不稳定的痛点问题;溢达集团与科大讯飞探索在“AI+纺织行业”应用开展合同,双方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质检领域的深入应用。
除了利用人工智能转变生产方式外,佛山企业还大力实施产品升级行动,推进“AI+”赋能产品创新、功能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去年举办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箭牌家居重磅推出全新的“智慧生活新提案”,就融合了传感器、大数据、智能芯片等前沿科技手段,致力于推动家居生活全方位智能化升级。以“全自动尿液检测马桶”为例,该马桶可实现常规六项尿检指标自动监测,让用户在家中就能实现医疗相关检测。
集群式发展新兴产业
新春伊始,佛山市新型储能和电力装备领域3个重大项目接连签约,从储能电柜、高端电力设备核心元器件到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总投资额达26亿元,打响新年“开门红”。
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除了需要“人工智能+”稳住佛山制造发展基本盘外,还需要依靠战新产业发力。
为精准布局,佛山瞄准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储能、半导体芯片、新型显示、医药健康、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突破。
这些产业选择不是“拍脑袋”。佛山所瞄准的战新产业,要不就是脱胎于佛山原有的产业优势,比如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等;要不就是因为佛山具有强大的科研基础,譬如新型显示、半导体芯片。
落地佛山的广东首批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就重点聚焦新型显示装备、半导体技术与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制。累计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0余项,已获批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显示装备创新平台、广东省半导体高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工程研究中心等。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如今发力战新产业从一开始就突出集群发展,培育壮大链主企业,以企带链、以链兴群,避免像过去一样产业多点开花、零散分布。
以佛山聚龙湾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为例,从建设起就瞄准新型电力装备布局,目前已成功引入坎德拉飞轮储能、中城大有新型储能电站、汇网储能系统核心设备制造等27个项目,总投资近218亿元。其中,新型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装备项目17个,累计投资额达163.5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达百亿元。
机器人产业也同样如此。近年来,佛山市大力培育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已建有蓝橙实验室、佛山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拥有以库卡、华数、银星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机器人产业全链条布局。2024年,全市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值约65.22亿元,同比增长33.6%,机器人及相关产业营收约600亿元。
为进一步助力战新产业发展,佛山接下来还计划配强政策、大资金、足资源。
一方面,佛山计划打造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发展基金。近日,佛山创新构建了“1+N”新动能产业基金体系,将通过5年左右时间推动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的产业基金矩阵。投向新型电力系统装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储能、半导体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另一方面,佛山在政策、资源方面“应给尽给”。就以佛山近期大力推动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为例,目前,佛山首批3条“10公里10分钟”低空医疗物资配送航线已开通。佛山市南海区正在研究制定《南海区低空经济“蓝天计划”工作方案》,并已成立低空经济“蓝天计划”联盟,将大力推动低空经济技术创新、制定产业行业标准,不断壮大南海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
打造“小试中试天堂”
无论是稳住传统制造基本盘,还是积极培育战新产业,科技创新都是其中的核心推动力。
虽然作为中国工业第四城,佛山具有应用场景丰富、创新需求旺盛的优势。但佛山基础研究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强度不够、老旧工业园区多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这决定了佛山必须把资源集中到应用型科技创新上,大抓科研成果转化、中试产业发展。
中试是连接实验室研究与大规模生产的桥梁,其通过小规模模拟生产,验证产品或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数据显示,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的成功率仅30%。
从去年年初开始,佛山就强调“要确立以产业需求、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佛山提出,打造“概念验证之都、小试中试天堂”城市新标识。
今年佛山继续延续了对小试中试平台的重视,春节假期刚结束,佛山就推动中试成果转化十大应用场景项目集中签约,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并揭牌成立了佛山市中试产业服务联盟。
这也得到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中试平台在整个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佛山将中试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其实是培育一个新的产业链。” 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仙湖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史四卿表示,仙湖实验室要求内部9个研发中心都建立中试平台并对外开放,同时将佛山中试平台联合起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推动佛山中试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中试平台发展,佛山多措并举发力。
在政策层面,佛山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中试产业的意见》,建立了市级跨部门推进中试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对中试平台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
在设备层面,佛山推动了超330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为中试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金融层面,佛山金融机构也在创新金融产业,支持中试平台发展。去年11月,广东省首笔“中试贷”于佛山成功落地。中国银行佛山分行为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芯片中试线建设,注入1.12亿元资金,助力其打造多领域芯片加工中试平台。
得益于深厚的制造基础与近年大力培育的科研院所,佛山中试平台建设迅速。截至2024年底,佛山建有概念验证中心17家、中试平台86家,总投资超100亿元,覆盖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广东微纳院为例,其瞄准芯片制造核心环节,着力打造“半导体微纳加工、半导体材料外延与表征”两大产品中试平台,已建有洁净实验室2.4万平方米,是目前华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洁净实验平台。目前研究院累计服务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156家,助力磁性传感器、GaNHEMT器件、GaNMicro-LED等各类半导体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
此外,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与佛山市顺德区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注塑产业离散制造智能感知与控制关键技术”的中试成果转化应用场景项目,也推动了节能伺服注塑机实现产业化应用,产品新增销售超亿元,出口大幅增长。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美国第一备忘录,威胁不了中国创新药出海
2 月21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美国第一投资政策备忘录),指示美国政府将限制与中国相关的个人对美国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医疗、农业、能源、原材料或其他战略部门进行投资。
以药明系为代表的部分医药股受影响,近几日股价出现下跌。
2 月24日,药明生物股价下跌9.04%,报收23.65港元/股;药明康德药明下跌10.14%,收于62.9港元/股。在A股市场,药明康德下跌7.02%。
2 月25日,药明生物继续下跌1.27%,报收23.35港元/股;药明康德下跌3.42%,报收60.75港元/股;A股市场,药明康德下跌1.78%,报收62.48元/股。截至目前,药明生物方面回应称,公司不对资本市场波动及其原因进行评论。
备忘录显示,对于涉及关键技术、关键基础设施、个人数据和其他敏感领域的美国企业的投资,对外国投资者获得美国资产的限制将根据其与中国和其他外国对手或威胁行为者的掠夺性投资和技术收购行为的可核实距离和独立性成比例地放宽。
美国各机构将受命创建一个“快车道”流程,以促进来自特定盟友和合作伙伴的更多投资流入涉及美国先进技术和其他重要领域的美国企业,要求对在美国的任何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进行快速环境审查。
从字面意思上看,这份“美国第一”投资政策备忘录,进一步限制了与中国的双向投资,包括CRO、BD在内的国际合作会受影响。但从实际层面看,备忘录的影响有限,且对中国企业来说未必是坏事,对于美国企业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备忘录“威力”有限
近两日资本市场的过度反应,部分原因是这份备忘录,让业内联想起了去年的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彼时,在法案阴霾的笼罩下,中国CXO股价也几经震荡。
但细究而言,这份备忘录更像是“雷声大,雨点小”,其“份量”并不如市场预期的那么重。中信证券对此就发表观点称,此次备忘录不代表中美双向投资政策,短期内已发生实质性变化,特别是预计不会影响当前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关注。
从定义来看,总统备忘录是美国总统发布的一种行政指令,相较于总统行政令和国会法案都较为灵活,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中信证券指出,总统备忘录更多用于表达倾向立场,不代表政策落地。
实际上,为执行总统备忘录,还需要领了任务的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去制定详细的法规或政策。而一旦涉及修法,还要走联邦法规立法程序,战线也拉得更长。与此同时,国会和法院都有权审查总统备忘录的合法性,而这些背后都是复杂又漫长的博弈。
历史上,总统备忘录难以推行的不在少数,即使是法案,也有“难产”的时候。好比2024年的《生物安全法案》起了个高调,但最终未能如期落地;再比如中信证券提到,2024年年底,美国众议院中国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与众议员安迪·巴尔曾提出限制涉华投资的《综合对外投资国家安全法案》(COINS Act of 2024,HR 10559),但法案未在第118届国会通过。
尽管2025年,两人再度表示会重新递交国会,但特朗普团队以及国会其他重要人物近期对此暂无表态,态度不明,推动力有限,优先级不高。
目前,秉承着“美国优先”,特朗普已打出了一套加征关税、限制对华投资的组合拳,但无论该备忘录最终能否落地,近年来,CFIUS对敏感行业的中国企业,投资审查已经变得严格。
此次备忘录中,美方便再次明确表示,将利用包括CFIUS审查在内的所有法律手段,限制对美国的尖端技术、重要基础设施和医疗等战略部门的投资。
尤其在以人工智能(AI)为中心的机密技术领域,计划扩大CFIUS对于设立当地法人的“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s)”的审查权限,以免外国对手获取美国的人才和业务运营。
另外,备忘录高度关注外国对手公司(包括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采用的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表示这些架构限制了美国投资者的所有权和保护,也引发了市场对于中概股的担忧。
但在中信证券看来,此次备忘录所强调的内容,与近年来的现状并无本质差异,预计难有超预期影响。
美国需要中国医药创新
特朗普风险对市场的扰动仍在持续,但与其一直试图加强对华投资限制相比,美国制药界与中国市场已经形成较强的互补和依赖,仅凭一份刚在初期阶段的备忘录,很难影响到中国新药出海。
回看过去一年,无论是从交易总金额还是交易数量来看,中国创新药out-license的热度都再创新高,交易总金额超460亿美元,交易数量达113起。而在这些交易中,Stifel的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大型制药企业从外部授权引进的候选分子里,有1/3以上来自中国。
凭借相对便宜的价格和潜在的优质资产,中国创新药正在成为美国制药巨头解决专利悬崖的关键。
而往产业链更前端来看,一项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是美国最重要药物中约20%的原料药的唯一来源。美国原料药创新中心的数据显示,大约45%制药所需关键起始原料(KSM)完全来自中国。 而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尽管印度市场约占全球仿制药需求的20%,但它从中国进口了约70%的原料药。
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供应格局,特朗普在近日表示将对进口汽车、半导体、药品征收25%左右的关税后,便遭到美国医药行业的反对。
代表仿制药企业的美国普享药协会(AAM)担忧,关税可能进一步加剧药品短缺。“美国的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从原料到成品均涉及多国合作。对墨、加、中商品的关税将给本来就脆弱的供应链增加压力。”AAM总裁John Murphy如此说道。
2024 年时,《生物安全法案》同样在美国本土掀起热议。BIO的调查显示,在124家美国公司中,有79%的公司与中国或拥有的制造商签订了至少一份合同或产品协议。在法案引起轩然大波时,BIO也曾指出美国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对中国合同药物开发商和制造商的强烈依赖,并警告不要过早断绝关系。
近段时间,不少美国Biotech变得尤为焦虑的一大原因,正是《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让它们不得不放弃中国物美价廉的CXO服务,转头去找美国本土效率低、价格更高的CXO,以致于抬高了开发成本。
另一端,此次因备忘录影响,股价大跌的药明康德,之前在面对来自《生物安全法案》的“威胁”时,海外业绩却并无实质影响,甚至实现攀升。2024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的欧美市场依旧占据超76%营收。其中,美国客户贡献的收入不降反增,收入达176.2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增长7.6%。
可以说,在这场充满变数的博弈中,美国与中国医药市场的紧密联系,已使得前者难以独善其身。而短期来看,这一系列举措虽会直接冲击中国生物科技股的风险情绪,但目前备忘录离落地还很远,市场无需过度反应。
此次备忘录后,美国联邦政府是否会有进一步举措,风险是否会进一步升级?我们将持续保持关注。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Invest)
康龙化成继续逆袭
2024 年的CXO行业仍在下探底线。
资本市场上,2024年全年,A股29家CXO公司(同花顺财经行业为医疗研发外包)中,27家股价下跌,其中13家跌幅超过30%,总市值缩水超千亿。
基本面上,在已公布2024年业绩预告的17家CXO公司中,只有4家预增,7家大幅下降,6家亏损。
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康龙化成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预计营收120-123.46亿元,同比增长4%-7%;净利润17.29-18.57亿元之间,同比增长8%-16%。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超越凯莱英,重回CXO“龙二”宝座。
1 、逆境中的韧性
与药明康德一样,康龙化成是国内最早提供一体化全流程药物开发服务的CXO之一。其业务板块分为实验室服务、CMC(小分子CDMO)服务、临床研究服务、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四大板块。
2019 年上市以来,康龙化成乘着国内CXO行业的东风,业绩迅猛增长。净利润从2017年的2.3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3.75%。
但到了2022年,康龙化成基于战略规划,频繁开展收购活动,积极扩大产能,大力布局新业务。但由于新兴板块业务处于投入阶段,尚未实现盈利,成本投入较大,导致公司在营收增长37.92%的情况下,净利润仍下滑17.24%。
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康龙化成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仅用一年时间,康龙化成通过优化运营管理、合理调配资源、加速新业务转化等措施,迅速扭转局面,在国内CXO行业陷入低谷之际,成功逆袭,重回业绩增长轨道。
2023 年康龙化成实现营收115.38亿元,同比增长12.39%;归母净利润16.01亿元,同比增长16.48%。2024年,延续增长态势,前三季度营收88.17亿元,同比增长3%;归母净利润14.22亿元,同比增长24.82%。
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四大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四大板块营收分别为52.19亿元、19.77亿元、13.06亿元及3.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5%、3.29%、3.48%及0.11%。
实验室服务是康龙化成的基石板块,分为实验室化学和生物科学两大类。实验室化学主要在靶点选择、先导化合物筛选等方面提供药物发现服务;生物科学提供包括靶点确认、构效关系研究、候选化合物确认、成药性研究等药物研发服务。
该板块作为康龙化成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2%。2024年7月,药物安全性评价实验室通过国家GLP认证,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后续还将推进西安园区和北京第二园区的建设,以满足中长期发展需求。
CMC( 小分子CDMO)业务能够提供药物开发和生产中的各种解决方案,覆盖药物生产全流程。2024年上半年,通过前端导流,CMC(小分子 CDMO)服务涉及药物分子或中间体695个,其中工艺验证和商业化阶段项目16个、临床III期项目19个、临床I-II期项目162个、临床前项目498个。
随着客户需求的逐渐复苏以及客户产品管线持续向后期推进,该板块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过30%,后续绍兴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整体板块利润率仍有望提升。
临床研究服务是康龙化成近几年重点投入的板块之一,通过一系列的自建和收并购,构建了具备综合能力的临床服务一体化平台,包括外国临床研究服务和中国临床研究服务。
随着临床客户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临床服务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2024年上半年,临床试验服务正在进行的项目达到1112个,包括77个III期临床试验项目、409个I/II期临床试验项目和626个其它临床试验项目。
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包括大分子药物发现及开发与生产服务(CDMO)和细胞与基因治疗实验室服务及基因治疗药物开发与生产服务(CDMO)。由于该业务目前处于建设投入阶段,且宁波第二园区大分子药物开发和生产服务平台于2024年上半年部分投入使用,致使工厂运营成本及固定资产折旧高于去年同期,因此仍处于亏损阶段。
2 、加快布局AI制药
康龙化成能够在逆境中实现净利润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投资收益。
2024 年5月17日,康龙化成全资子公司康龙香港投资完成一项重要交易,将其持有的Proteologix公司10.21%股权,通过合并收购的方式转让给强生,交易对价约1.021亿美元,折合约7.38亿元人民币。这笔投资收益为康龙化成的净利润增长带来显著积极影响。
回顾投资过程,2021年9月和2022年11月,康龙化成先后以300万美元和400万美元认购了自免领域的生物医药公司Proteologix股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这笔投资就获得了超13倍的利润,足见其投资眼光。
实际上,这种类型的投资对于大型CXO公司而言并不少见。CXO公司凭借在药物研发服务过程中掌握的用户药物开发核心数据,相较于其他投资机构,在评估一家Biotech公司的潜在价值时具有天然优势。它们能够在Biotech公司价值尚未完全展现之前进行投资,并利用自身在药物研发、生产等方面的专业CXO能力,助力被投资公司发展,从而获得高额回报。
在CXO行业逐渐内卷的当下,行业龙头企业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产业链优质项目。通过将原有的稳定现金流投入到具有潜力的创新项目中,获取可观收益,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协同发展,这为CXO行业实现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除了投资潜力Biotech公司,康龙化成在业务拓展和战略布局上不断发力。2025年2月19日,康龙化成宣布完成对浙江海心智惠的控股交易。海心智惠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肿瘤领域患者管理的人工智能与数字医疗创新企业,曾研发出我国首款针对肿瘤疾病的智能诊疗系统,为患者提供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拥有覆盖全国30余省份的真实世界数据(RWD)网络,服务数十万患者及数万名医生。
完成对海心智惠的控股后,康龙化成将整合海心智惠在肿瘤领域的技术与数据优势,结合自身在药物研发、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传统专业服务能力和规模优势,提升临床研究过程中患者入组匹配、患者随访、数据管理等环节的效率,进而提高新药开发效率。
近年来,康龙化成在AI领域的布局呈现多维度、全链条覆盖的特点,通过技术自研、战略并购、人才储备等方式,加速向“数据和AI赋能的CRO/CDMO服务商”转型。除了控股海心智惠,2024年6月,康龙以4300万元收购上海机颖78.5%股权,推动临床服务数字化转型,在数据分析和AI算法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积累和突破,进一步增强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3 、AI制药能救国内CXO吗?
在当前的医药研发领域,AI制药正成为CXO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众多企业纷纷投身其中。除康龙化成外,不少CXO公司都在加速布局AI制药。
成都先导与腾讯AI Lab携手合作,共同开发出基于AI技术的分子骨架跃迁算法(GraphGMVAE)。这一算法能够在维持分子侧链不变的情况下,生成具有相似活性但骨架不同的分子,有效提升了药物研发中小分子设计环节的效率,大幅降低人力与时间成本投入。
泓博医药积极布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和人工智能辅助药物技术(AIDD),应用该技术于无晶体结构靶点的同源模建、药物靶点预测、药物ADME和毒性预测、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等实际场景。
行业龙头药明康德拥有自研AI平台Chemistry42,该模型基于深度生成模型与强化学习,可自动化设计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优化药物成药性,可将化合物设计周期缩短60%以上,已服务超百家客户,生成数万种候选分子,部分进入临床阶段,此外药明康德后续先后投资多家AI制药公司,覆盖算法开发、靶点预测等领域。
CXO 公司积极布局AI制药,与当下的行业环境紧密相关。虽然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未被纳入《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但立法支持者仍在持续推动相关修订,这给行业带来不确定性。同时,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外药企面临较大资金压力,部分管线被砍掉或中止,导致外包给国内CXO企业的订单受到压制。
内外部压力下,CXO企业开始“卷价格”,在订单量和价格可能双降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利润增长成为关键。降本增效成为重要方向,而AI与CXO的结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与传统药物发现相比,AI技术凭借大数据和算法,可以减少新药研发流程中近40%的临床前研究时间。同时,AI技术平台还能源源不断的发现新药分子,从而带来新药产品上的规模效应。例如英矽智能利用AI技术能够在仅一年的时间内提名九种临床前候选药物,速度远高于每约4.5年提名一种临床前候选药物的行业平均值。
药明康德管理层在去年中报业绩交流会上表示,由于生产和实验室方面自动化能力提升(AI赋能),使得人员利用效率提高,各个业务部门都在提效。
未来,AI技术有望深度融入CXO业务流程,从药物研发的靶点筛选、分子设计,到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数据分析等环节,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如此一来,CXO企业在应对“价格战”时,能凭借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保持利润率稳定,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从而顺利渡过行业寒冬,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信息来源:药渡Daily)
一品红:痛风创新药AR882全球Ⅲ期试验REDUCE 2提前完成受试者入组
3 月6日早间,一品红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一则消息,公司在研痛风创新药AR882全球关键性Ⅲ期试验REDUCE 2已提前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据介绍,AR882全球关键性Ⅲ期试验REDUCE 2是一项为期12个月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关键性研究。该研究已在全球招募到750名试验参与者,提前达到计划入组目标,其中大多数是既往降尿酸效果不佳患者。受试者会被随机分为三组,接受每日一次AR882 50mg、AR882 75mg或安慰剂治疗。该项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治疗6个月后血清尿酸达标率,次要终点包括试验期间痛风急性发作频率降低、痛风石体积缩小等指标。
一品红合作研发公司Arthrosi Therapeutics首席医疗官Robert T.Keenan博士表示:“此前的Ⅱ期研究数据显示,该药物可快速且有临床意义地降低患者血清尿酸(sUA)及痛风石体积,这令我们对这一能够显著提高痛风患者生活质量的新型治疗方法充满信心。”
资料显示,痛风创新药AR882是一种强效高选择性尿酸转运蛋白(URAT1)抑制剂,通过抑制URAT1使尿液尿酸盐排泄正常化,从而降低血清尿酸(sUA)水平。AR882不仅能够与URAT1长效结合,每天一次用药即可在全天候阻断尿酸重吸收的同时不会加重肾脏负担,使患者sUA维持在健康水平。
AR882 已完成的全球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与现有疗法相比,AR882治疗痛风患者的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更高。AR882除了能降低痛风患者的sUA水平,还能显著减少痛风石、减轻尿酸结晶负担及降低痛风急性发作率。
痛风是一种炎症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在关节和软组织内形成结晶而引发的疼痛和慢性症状,会大大降低患者的活动能力、身体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在超过90%的痛风患者中,尿酸排泄不足导致尿酸水平失衡和升高,从而导致尿酸晶体沉积。据学术期刊《柳叶刀 • 风湿病学》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痛风患者人数高达 5580 万人。
2024 年,AR882获得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认定,并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就溶解痛风石的突破性疗效作主题演讲。
除了在海外的研发进展外,一品红也在国内同步推进AR882的临床试验。公司于2024年10月完成AR882国内II期阶段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AR882在治疗6周时就体现出了卓越的有效性,75mg AR882相对非布司他已体现出了优效(P<0.001)。同时AR882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无任何重度不良反应发生。
今年3月4日,一品红宣布,AR882国内Ⅲ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入组,标志着该药全球同步研发的进程取得了又一重大进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价AR882胶囊对比非布司他片在中国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担任主要研究单位,全国数十家知名医院共同参与。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三迭纪3D打印胃滞留产品T20G获批FDA IND
2 月27日,三迭纪宣布美国FDA批准了公司3D打印胃滞留药物产品T20G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该产品已于2024年1月获NMPA的IND批准。
心房颤动(房颤)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达1%—2%,全球患者规模约3000万至1亿。目前,抗凝治疗被列为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其中NOAC凭借更优的安全性及疗效,获多个国际指南推荐为首选用药。
三迭纪T20G是一款改良型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NOAC)505(b)(2)类产品,用于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风险,三迭纪拥有该产品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
T20G 采用三迭纪创新的熔融挤出沉积联合微注射成型工艺(Melt Extrusion Deposition plus Micro-Injection Moliding,MED&MIM),并基于3D微结构胃滞留平台(3D Microstructure for Gastric Retention,3DμS-GR)开发。通过延长T20G在胃部的滞留时间,实现了一天一次口服给药,相较于原研产品的一天两次服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便利性。同时,T20G在胃部滞留期间持续释放活性成分,促进药物在胃肠道上端的吸收,有效提高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随着T20G在中美两国相继获批IND,标志着三迭纪在胃滞留领域达成新的里程碑。我们将基于中美监管的双重认可,加速推进T20G产品的临床开发,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药物产品。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诺华启动瑞米布替尼vs奥瑞利珠单抗III期研究
2 月26日,全球临床试验收录网站clinicaltrials显示,诺华启动了BTK抑制剂Remibrutinib(瑞米布替尼)的非劣效III期研究。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非劣效性临床试验(n=360),旨在评估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RMS)患者从奥瑞利珠单抗转换至Remibrutinib或坚持接受奥瑞利珠单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第24个月时患者出现新发T2病灶或T2病灶扩大的年化发生率。
Remibrutinib 是诺华开发的一款新型、高选择性、口服、共价不可逆BTK抑制剂,可快速结合非活性BTK构象,进而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而且没有结合的药物会从体内快速清除,从而减少全身副作用。
目前,诺华已就Remibrutinib开展多项针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U)、多发性硬化症(MS)、重症肌无力(Mg)、化脓性汗腺炎(HS)等适应症的III期临床试验。
针对CSU的两项III期研究(REMIX-1和REMIX-2)已在2023年8月达到主要终点。结果显示,接受过H1抗组胺药物治疗但病情控制不佳的CSU患者接受Remibrutinib(25mg,每日2次)治疗12周后,每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瘙痒严重程度评分(ISS7)和荨麻疹严重程度评分(HSS7)均显著下降。
时间拉长至52周时,疗效依然保持,几乎一半的患者无瘙痒和荨麻疹症状(UAS7=0分)。
基于这两项研究的积极结果,诺华已经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了Remibrutinib的上市申请。此外,诺华预计2026年将披露Remibrutinib治疗RMS的III期REMODEL 1研究和III期REMODEL 2研究数据,并计划在2027年提交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诺华对Remibrutinib寄予厚望,认为其峰值销售额将超过30亿美元。
目前,全球共4款BTK抑制剂就MS开展了III期临床试验,包括Remibrutinib、Evobrutinib(默克)、Tolebrutinib(赛诺菲)和Fenebrutinib(罗氏)。其中,Evobrutinib已因而终止MS适应症的开发;Tolebrutinib在RMS碰壁但在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SPMS)找到出路,预计今年将在欧美递交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首个!百济神州BTK PROTAC启动III期临床
2 月25日,全球临床试验收录网站clinicaltrials显示,百济神州启动了BTK PROTAC药物BGB-16673的首个III期临床试验。这是首个进入III期阶段的BTK PROTAC药物,也是全球第3款启动III期临床的PROTAC药物。
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临床试验(n=250),旨在评估BGB-16673对比研究者选择(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或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或维奈克拉+利妥昔单抗)治疗既往接受过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第36个月时经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在ASH 2024年会上,百济神州披露了BGB-16673治疗CLL的I期CaDAnCe-101研究数据。结果显示,49例经治CLL患者接受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达到78%(38/49),其中200mg队列的ORR高达94%。
BGB-16673 在其它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中也有不错的疗效。在I期CaDAnCe-101研究中,21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接受治疗后,ORR达到90%;8例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接受治疗后,ORR达到50%;8例边缘区淋巴瘤(MZL)患者接受治疗后,ORR达到67%。
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统计,全球临床在研BTK PROTAC药物屈指可数,仅有BGB-16673、NX-2127(Nurix Therapeutics)、HSK29116(海思科)、NX-5948(Nurix Therapeutics)、HZ-Q1070(和正医药)和UBX-303(Ubix Therapeutics)六款。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基石药业PD-1/VEGF/CTLA-4三抗CS2009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3 月3日,基石药业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CS2009的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未发生输液反应或其他不良事件。
该试验将深入评估CS2009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肾细胞癌及宫颈癌等,进而推动肿瘤免疫疗法的创新与发展。
CS2009 是基石药业从分子设计开始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三特异性抗体,靶向经临床验证的三个靶点——PD-1、VEGFA和CTLA-4,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多维度的抗肿瘤效应。具体而言,阻断PD-1可逆转T细胞耗竭,阻断CTLA-4可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而阻断VEGFA则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改善肿瘤微环境(TME)。在TME中,PD-1和CTLA-4的双重阻断作用通过与VEGFA的交联显著增强,同时,CS2009可优先结合PD-1和CTLA-4双阳性的肿瘤浸润T细胞,并最大程度上弱化对外周T细胞中CTLA-4调节通路的干扰。这一创新的分子设计预期能在提升疗效的同时降低系统性毒性。
临床前研究显示,CS2009的抗肿瘤活性优于潜在竞品。此外,CS2009通过叠加CTLA-4抑制功能,预期能在靶向PD-1和VEGFA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PD-(L)1疗法响应不佳的PD-L1低表达或PD-L1阴性患者的疗效,具备成为同类首创/同类最优的下一代肿瘤免疫骨架产品的潜力,从而替代现有以PD-(L)1为基础的疗法。
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研发总裁及执行董事杨建新博士表示:“CS2009首次人体研究的顺利启动,标志着这一创新疗法正式迈入临床验证阶段,现有的临床前数据已证明其在广泛适应症中的潜力——体外试验数据表明,CS2009能特异性激活肿瘤浸润T细胞,并且与VEGF拮抗高效协同;在免疫功能完全的小鼠模型中,CS2009的肿瘤杀伤作用优于PD-1/CTLA-4双抗和PD-1/VEGF双抗;毒理研究显示,CS2009的安全剂量水平明显高于PD-1/CTLA-4双抗,且与PD-1/VEGF双抗相当。基于此,我们对CS2009的临床潜力充满信心,期待能早日公布临床数据,进一步证明其优异的安全性与抗肿瘤活性,为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开创新局面。”
基石药业首席医学官史青梅博士表示:“很高兴看到CS2009顺利达成首例患者用药的里程碑。作为一款创新型三特异性抗体,CS2009不仅能平衡疗效与安全性,还有望突破PD-L1低表达或PD-L1阴性患者的治疗瓶颈。我们期待该研究取得快速和积极的进展,早日为全球实体瘤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同时,非常感谢基石临床团队在横跨国内外多个假期的情况下,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澳洲临床试验申请递交到首例患者给药的全过程,这充分展示了基石卓越的临床开发效率以及对服务患者的坚定承诺。”
目前,CS2009率先在澳大利亚开展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未来将陆续扩展至中国及美国。
关于CS2009(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
CS2009 是一款靶向PD-1、VEGFA及CTLA-4的三特异性分子,作为靶向大瘤种的三特异性抗体,具备同类首创/同类最优潜力。CS2009具备差异化的分子设计,结合了3个经临床验证的靶点,能够重新启动接近耗竭状态的肿瘤浸润T细胞,并具备与原抗VEGF抗体相当的VEGF中和能力。其疾病覆盖范围广泛,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肾细胞癌及宫颈癌等。
2024 年11月,基石药业在第39届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上公布了CS2009的临床前数据。临床前数据显示,CS2009具有明显优于潜在竞品(包括PD-1/CTLA-4双抗、PD-1/VEGF双抗及抗PD-1/抗CTLA-4联合疗法)的抗肿瘤活性。
关于基石药业
基石药业成立于2015年底,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创新驱动型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满足中国和全球癌症患者的殷切医疗需求。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上市4款创新药、获批16项新药上市申请(NDA)以及9项适应症。当前研发管线均衡配置了潜在同类首创或同类最佳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多特异性抗体、以及免疫疗法和精准治疗药物在内的16款候选药物。同时,基石药业拥有一支资深管理团队,“全链条”覆盖临床前探索、临床转化、临床开发、药物生产、商务拓展、商业运营等关键环节。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首个!翰森制药B7-H4 ADC启动III期临床
3 月3日,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翰森制药启动了HS-20089(GSK5733584)的首个III期临床试验。这是首个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B7-H4 ADC药物。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n=468),旨在评估HS-20089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托泊替康、紫杉醇、多柔比星脂质体)治疗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独立影像评审委员会(BICR)根据RECIST v1.1标准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HS-20089 是翰森制药开发的一款B7-H4 ADC,其有效载荷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药物抗体比(DAR)值为6。B7-H4是B7超家族中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有限,但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2023年10月,GSK与翰森制药达成协议,以15.7亿美元的总交易额获得HS-20089的海外权益。
HS-20089 在实体瘤I期研究中初步显露了治疗潜力。截至2023年4月11日,44例晚期实体瘤(41例乳腺癌,2例卵巢癌,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了0.7-7.2mg/kg HS-20089治疗。在33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24.2%(8/33),疾病控制率(DCR)为63.6%(21/33)。此外,三阴性乳腺癌(TNBC)亚组患者的ORR为37.5%(6/16),其中4.8mg/kg或5.8mg/kg剂量组患者的ORR达到41.7%(5/12)。
目前,全球共5款临床在研B7-H4 ADC,其中HS-20089的进展最快,其余4款药物均处于早期阶段。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翰森制药昕越第二项适应症上市申请许可获受理,用于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
3 月4日,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昕越(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第二项上市许可申请(BLA)获NMPA受理,用于治疗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该适应症已于2025年2月8日获NMPA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此次昕越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受理是基于其全球关键性III期试验MITIGATE的积极结果。2024年11月,该数据已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4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根据MITIGATE的研究数据授予伊奈利珠单抗用于IgG4相关性疾病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目前相关监管手续正在申报中。
MITIGATE(NCT04540497)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的80个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进行。这是首次在IgG4相关性疾病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实了伊奈利珠单抗通过CD19+B细胞耗竭治疗IgG4-R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2 年3月,昕越第一项适应症于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成人患者的治疗,同年首次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于2024年11月成功续约。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诺华BTK抑制剂瑞米布替尼率先在华申报上市
2 月27日,CDE官网显示,诺华BTK抑制剂瑞米布替尼片(remibrutinib)率先在华申报上市。根据临床试验进展以及财报信息,推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一种不可预测的全身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上自发和反复出现风团或血管性水肿,伴有瘙痒和/或疼痛感,持续至少6周。该疾病影响全球约4000万人次,最常见于20-40岁人群,其中女性受影响概率约为男性两倍。CSU有效治疗选择有限,约60%患者在接受抗组胺药一线治疗后无法完全控制病情。
Remibrutinib 是一种新型、口服共价不可逆BTK抑制剂,具有非常高的选择性,可快速结合无活性的BTK构象,从而阻止引起瘙痒、荨麻疹/皮疹和肿胀的组胺释放,没有结合的药物则会从体内清除,减少全身暴露,降低毒副作用。
2023 年,remibrutinib用于CSU的III期REMIX-1和REMIX-2两项研究均取得积极结果,达到所有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REMIX-1 (NCT05030311)和REMIX-2(NCT05032157)是两项设计相同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组、安慰剂对照III期研究,分别纳入470、455例二代H1抗组胺药无法充分控制病情的成人荨麻疹患者,旨在评估remibrutinib(25mg每日两次)治疗成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两项研究主要终点包括每周荨麻疹活动评分较基线变化以及第12周瘙痒严重程度评分和风团数目评分。结果显示,remibrutinib治疗2周就能快速起效,迅速控制患者症状;治疗12周时患者疾病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的改善。
2024 年更新的长期数据表明,与安慰剂相比,remibrutinib在第12周所展现的显著的症状改善持续至第24周。按照第52周的评估结果,近半数患者完全没有瘙痒和荨麻疹症状。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再次递交!乐普生物EGFR ADC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3 月6日,乐普生物全球首创EGFR ADC新药MRG003重新递交的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
维贝柯妥塔单抗(MRG003)是乐普生物研发的靶向EGFR的ADC,由EGFR靶向单抗与强效的微管抑制剂MMAE分子通过vc链接体偶联而成。
2024 年9月,乐普提交产品上市申请,用于既往经至少二线系统化疗(包括含铂化疗)和PD-1(L1)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申请被CDE纳入突破性和优先审评品种。
3 月3日,据NMPA官网消息,乐普生物的EGFR抗体偶联药物(ADC)维贝柯妥塔单抗(MRG003)收到药品通知件,这意味着其上市申请未获批准。
次日,乐普生物发布公告回应:
MRG003 是一种由EGFR靶向单克隆抗体与强效的微管抑制有效载荷一甲基澳瑞他汀E分子通过缬氨酸-瓜氨酸链接体偶联而成的ADC。其以高亲和力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通过内吞及溶酶体蛋白酶裂解后释放强效的有效载荷,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信息来源:市场资讯)
里程碑:FDA受理首款HPV治疗性疫苗上市申请
2 月27日,Precigen宣布FDA受理其HPV治疗性疫苗PRGN-2012的上市申请并授予优先审评资格,用于治疗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RRP),PDUFA日期为2025年8月27日。如果顺利获批,PRGN-2012将成为首款和唯一一款治疗RRP的药物。同时,PRGN-2012也将成为首款HPV治疗性疫苗。
PRGN-2012 为Precigen的首发管线,在其腺病毒载体技术平台AdenoVerse ® 的基础上开发,抗原为HPV6/11。
RRP 由HPV感染引起,目前没有获批药物,临床上只能通过反复手术切除。
PRGN-2012 从2021年开始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获批上市,仅经过四年临床开发即将推进到商业化阶段。
PRGN-2012 的作用机制如下,本质上是一种HPV6/11治疗性疫苗。
PRGN-2012 的关键临床入组35例RRP患者,3个月内完成4次免疫接种。
PRGN-2012 的安全性良好,仅有1-2级副作用。
PRGN-2012 治疗完全缓解率51%,手术次数下降了86%。
美国的RRP患者超过12.5万例,PRGN-2012有望成长为重磅炸弹药物。
总结
Inovio 的HPV DNA疫苗也将在今年中递交RRP的上市申请,HPV治疗性疫苗将进入新时代。国内方面,多家企业布局HPV治疗性疫苗,东方略引进Inovio的VGX-3100,奥罗生物、诺未生物、石药集团、阿法纳生物、仁景生物等的HPV mRNA治疗性疫苗均已进入临床阶段。
(信息来源:医药笔记)
开拓新市场!Moderna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获英国上市许可!
2 月28日,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宣布批准Moderna mRESVIA(mRNA-1345)的上市许可。据悉,该疫苗适用于主动免疫,可预防60岁及以上成人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LRTD)。
Moderna 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Bancel表示:“MHRA批准我们的RSV疫苗是Moderna在呼吸道疾病防控方面努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的RSV疫苗将在牛津郡的Moderna创新技术中心生产,该中心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全面投入运营。”
RSV 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季节性呼吸道病毒,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主要原因。在英国,RSV每年导致175,000例全科医生就诊、14,000例住院治疗和8,000例65岁及以上成年人死亡。
Moderna 英国总经理Darius Hughes表示:“随着MHRA的决定,mRESVIA成为Moderna在英国获批的第二个产品,进一步证明了mRNA疫苗在帮助保护公众免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作用。”
此次批准是基于III期临床试验ConquerRSV的积极数据,该试验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观察者盲法、病例驱动的临床研究,在22个国家/地区开展,约有37,000名60岁或以上的成年人参与。III期试验中未发现任何严重的安全问题。且在接种疫苗约4个月后,与接种安慰剂的人相比,接种RSV疫苗的人患RSV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的风险降低了79%。
关于mRNA-1345(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
mRNA-1345 是一种RSV疫苗,由编码稳定融合前F糖蛋白的mRNA序列组成。F糖蛋白在病毒表面表达,是感染所必需的,可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F蛋白的融合前构象是强效中和抗体的重要靶点,在RSV-A和RSV-B亚型中高度保守。
截至目前,Moderna已在美国、欧盟、加拿大、卡塔尔、阿联酋和台湾获得了其RSV疫苗的上市许可,并在全球其他市场提交了监管申请。
关于Moderna
Moderna 是mRNA药物领域的开创者。通过mRNA技术的进步,Moderna正在重新构想药物的制造方式,并改变我们治疗和预防每个人疾病的方式。十多年来,该公司一直在科学、技术和健康的交叉领域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开发药物,其中包括最早和最有效的COVID-19疫苗之一。
Moderna 的mRNA平台已助力开发用于治疗传染病、免疫肿瘤学、罕见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法和疫苗。Moderna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一支由Moderna价值观和心态驱动的全球团队,致力于负责任地改变人类健康的未来,并致力于通过mRNA药物为人们带来最大的影响。
(信息来源:生命科学前沿)
亳州市场3月5日快讯
灵芝: 山东家种灵芝统个价在25元左右。
郁金: 现市场个子价15-16元;厚片17-18元;薄片价格在18-19元。
薏苡仁: 现贵州98好货价格在13-13.5元/公斤。
桂皮: 统货售价17-18元/千克,桂碎12-13元。
芡实: 圆粒统货售价35-40元不等,大粒选货45-50元,四六碎瓣货30元左右,两瓣统货35-38元左右,壳米价在16-17元上下。
金荞麦: 金荞麦统个10-12元不等,统片价在14-15元。
桂圆: 干桂圆统货价在15元/千克,选货要价18-20元。
侧柏叶: 现市场侧柏叶统货一般统货售价3-4元,选货要价5元。
柴胡: 家种一般统货要价85-90元左右,药厂货要价70-80元不等,切片货质量不一售价110-160元不等。
牵牛子: 牵牛子黑丑售价9-10元上下,白丑要价在24-25元。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3月6日快讯
麦冬: 四川产统货价在100-110元之间,选货报价在120-130元左右。
郁金: 郁金厚片报价在17元上下,薄片报价在19-20元之间。
高良姜: 现市场高良姜统个多报价在14元上下。
仙鹤草: 现市场仙鹤草一般统个报价在5.5元上下。
鱼腥草: 野生鱼腥草报价在8元上下,家种货报价在6元上下。
酸枣仁: 现市场全检98货报价在520元上下,95货报价在480-500元之间不等。
五指毛桃: 地上部分售价在8元,地下片一般货价在20-40元之间,好货价在65-85元之间,无硫捆把货价格在45元,有硫的38元。
瓜子金: 冷背行瓜子金个子价在55元,切好的货价在65元。
牛鞭: 中条货价在25-35元之间不等。
益母草: 切片货报价在4-5元之间。
穿心莲: 现广西全草价格在7.5-8元之间。
艾叶: 统货价格在8-9元之间,优质饮片报价在11-12元之间,预计短期内价不会有大的调整。
山药: (统货)价格为6元/公斤。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