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5/3/22 19:43:54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沃森生物终止与艾博生物的2款mRNA疫苗合作
近日,沃森生物发布公告,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决定终止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和带状疱疹mRNA疫苗的技术开发合作,并签署《终止协议》。
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于2020年6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后,公司、玉溪沃森与合作方针对疫苗的临床研究制定了详细的临床试验方案,分别开展了该疫苗的Ⅰ期、Ⅱ期及Ⅲ期临床研究工作。
该疫苗主要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疾病。根据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变异、疫情演变及疫苗使用情况,公司后续将全力聚焦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疫苗的迭代升级和产业化工作,同时,综合考虑公司整体经营发展规划,公司决定终止该疫苗的后续临床试验。
本次合作终止后,各方将对前期研发、临床等相关费用进行结算。
本次终止该疫苗的临床试验不会影响公司对mRNA技术平台的持续布局,不会对公司其他在研项目的研发工作产生影响,公司将继续推进mRNA技术平台其他疫苗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
(信息来源:细胞基因治疗前沿)
 
礼来与OpenAI合作开发新型抗菌药物
近日,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宣布,已经与OpenAI达成合作,将利用其生成式人工智能(AI)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美股盘中,礼来股价涨近2%。
就在本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已成为全球十大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对药物不再有反应时,AMR就会发生,使人们病情加重,增加难以治疗的感染、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世卫组织指出,全球迫切需要新的创新药物来治疗严重感染,并取代那些因广泛使用而失效的药物。
礼来首席信息和数字官Diogo Rau表示:“我们与OpenAI的合作代表着在对抗日益严重、但被忽视的AMR威胁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Diogo指出,生成式AI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加速发现新型抗菌药,并在与耐药菌的斗争中开发专用技术,两家公司的合作有助于解决世界各地人民面临的重大卫生挑战。
实际上,AMR对全球各国都造成了冲击,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可能无法获得迫切需要的抗菌药物,这加剧了对全球健康的威胁。
OpenAI首席运营官Brad Lightcap声称:“我们很高兴能与礼来合作,寻找治疗微生物感染的新方法。先进的AI有可能为制药行业带来创新突破,我们致力于与行业领导者合作,为患者带来切实的好处。”
而礼来早前承诺,将向AMR行动基金提供1亿美元,用于支持新抗生素的临床研究。AMR行动基金由20多家生物制药公司发起,是一个10亿美元的基金,旨在到2030年为患者提供2到4种新的抗生素。
就在本月,生物技术初创公司Elion Therapeutics获得了由Deerfield Management和AMR行动基金领投的8100万美元B轮融资,以支持该公司开发新的抗真菌疗法。
(信息来源:财联社)
 
资本竞合
4000万美元首付款!诺和诺德收购A型血友病基因编辑疗法和技术
6月26日,2seventy bio宣布与诺和诺德完成资产购买协议(APA)。根据APA的条款,诺和诺德已获得血友病A项目和2seventy bio体内基因编辑技术的权利,该技术不包括肿瘤学和基因编辑,用于免疫细胞的自体或异基因细胞疗法,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参与该项目的2seventy bio团队将加入诺和诺德,继续推进该技术。
该项目基于2019年建立的原始研究协议,该协议专注于血友病A患者的基因编辑疗法。2seventy bio将与百时美施贵宝(BMS)合作,专门专注于Abecma(idecabtagene vicleucel)的商业化和持续开发,这是其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BCMA CAR-T细胞疗法。
2seventy bio首席执行官Chip Baird表示:“我们很高兴地宣布与诺和诺德完成这项APA,因为我们相信这将为这一重要项目背后的团队和科学提供适当的资源。过去五年来,诺和诺德一直是一个有价值的合作伙伴,我们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为血友病A患者开发新治疗方法的承诺将继续取得进展。我们非常感谢加入诺和诺德的2seventy团队成员,并感谢他们所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此外,资产剥离支持2seventy专注于为尽可能多的患者提供Abecma。”
诺和诺德全球核酸治疗研究公司副总裁Karina Thorn表示:“我很高兴我们正在扩大诺和诺德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平台。我们致力于开发具有治疗前景的疗法,包括继续开发下一代体内基因组编辑计划,旨在为血友病患者提供终身无因子替代疗法。我们一直在与2seventy bio与我们合作的同事密切合作,我很高兴欢迎他们来到诺和诺德,在那里我们将共同利用megaTAL技术进行开创性的治疗应用。”
根据协议条款,2seventy bio可能会收到高达4000万美元的付款。2seventy将把A型血友病项目转让给诺和诺德,现有的合作协议将终止。此外,剥离将包括转让2seventy bio的megaTAL技术和基础知识产权许可证。
这是2seventy bio今年的第二次分拆业务。早在一月份,该公司就将临床前和临床细胞治疗项目剥离给Regeneron,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此举涉及将160名员工送往Regeneron,其中包括前首席科学官Philip Gregory和前首席医疗官Steve Bernstein博士。
(信息来源:医药宇宙)
 
Formation Bio获得3.72亿美元D轮融资
6月26日,Formation Bio宣布已完成3.72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公司旨在构建AI赋能的技术平台,加速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的各个方面,通过与生物技术和医药公司合作,引进在研疗法,并将这些项目推进到临床概念验证以及更远的开发阶段。
该公司计划将获得新资金分配到两个主要目标:引进候选药物以及扩展其AI能力。
在引进候选药物方面,Formation Bio计划从生物技术和医药合作伙伴引进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项目。通过与Formation Bio合作,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不仅可以推进其主打项目,还可以为其管线中的其他药物创造开发路径。对于大药企来说,Formation Bio创造了一种额外的开发路径,使公司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
在AI赋能药物开发方面,通过其科技驱动的运营模式,Formation Bio能够更快、更高效地进行临床试验,简化了如研究启动、参与者招募、数据管理、数据库锁定和临床试验收尾等活动。基于其技术、数据和运营基础,Formation Bio能够迅速在平台中整合大型语言模型(LLM)、AI模型和应用程序。该公司的目标是,在专家人类监督和强化的基础上,精细调整和定制的LLM可以自动化许多核心药物开发功能。例如,医学写作、临床方案开发、生物统计、报告生成、法规情报等。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Augustine完成1700万欧元A轮融资
近日,比利时生物技解决方案提供商Augustine Therapeutics完成了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AdBio partners、Asabys Partners、CMT Research Foundation、Gemma Frisius Fund、Lilly Ventures、PMV、V-Bio Ventures和VIB。此次融资将助力Augustine Therapeutics进一步推进其小分子HDAC6抑制剂的研发,用于治疗严重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Augustine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9年3月1日,专注于研发小分子HDAC6抑制剂,这类抑制剂被认为有潜力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此次A轮融资将用于支持该公司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后续开发。
参与投资的各方纷纷表示,对Augustine Therapeutics的技术和团队充满信心,期待其在未来能推出更多创新药物,为患者带来希望。
(信息来源:亿欧)
 
Exsilio完成8200万美元A轮融资
Exsilio Therapeutics在6月25日宣布,其A轮融资成功筹集到8200万美元。此次融资由诺华风险投资基金和Delos Capital联合领投,同时获得了OrbiMed、Insight Partners、J.P. Morgan Life Sciences Private Capital、CRISPR Therapeutics、Innovation Endeavors、Invus、Arc Ventures和Deep Insight等知名投资机构的跟投支持。
Exsilio的种子轮投资由OrbiMed提供,公司目前由前Moderna首席医学官、现任OrbiMed合伙人的Tal Zaks博士担任临时CEO。Zaks博士在生物技术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在PIC Therapeutics、iECURE、Convergent Therapeutics和Minervax等多家公司担任董事。
公司计划将所筹资金用于推动其基因组药物的研发,这些药物基于天然存在的可编程遗传元件,通过信使核糖核酸中间模板(mRNA intermediates)实现新基因在细胞中的精确插入。Exsilio的跨学科团队已经建立了一个结合预测性计算机建模和实验研究的平台,用于发现和设计这些遗传元件,确保治疗基因能够安全地整合到细胞的特定位置。
得益于mRNA编码的药物特性,Exsilio可以利用现有的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平台,这一平台已被证明安全、高效、可扩展,并且成本效益高,支持药物的重复给药和剂量调整。目前,Exsilio正在针对遗传性疾病、癌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药物开发。
(信息来源:搜狐)
 
市场风云
中国AI制药离成功还有多远?
6月13日,腾讯投资的中国AI药物研究公司晶泰科技在香港上市,成为国产AI制药第一股。
中国的AI制药企业起步较晚,像晶泰科技、英矽智能都是2014年才成立,而国外同行Atomwise、BenevolentAI(伦敦)、Exscientia(牛津)过去十年来,都与跨国制药公司有着大量业务往来。而且,就连这两家国内最著名的AI制药公司也是在美国成立的。
当时,几乎没有人关注中国的AI药物研究。
晶泰科技的联合创始人马健表示,他2015年第一次回到中国开始与中国制药公司接触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明显对AI药物研发不感兴趣,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
时过境迁。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共有897家AI制药企业,国内相关企业占到93家。
晶泰科技曾助力辉瑞研发新冠药物Paxlovid,仅用六周时间,就完成了药物晶型预测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印证和准确匹配。英矽智能也分别与复星医药和赛诺菲达成合作,旗下的AI平台也为11家全球排名前20的生物医药公司提供服务。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AI制药行业仍存在一些差距。
01、“数据孤岛”亟待突破
数据、算法和算力是AI新药研发的关键条件,尤其是数据。ChatGPT能一炮而红,就是因为经过大量的数据积累,量变引起了质变。
中国有14亿人口,医院规模庞大,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与西方同行相比,中国的AI公司享有一定优势,但是,用于训练公司算法的临床前和临床数据仍然存在一些质量问题。
目前AI药物研发主要的数据来源有公开数据与非公开数据。公开数据是指可以通过各种公开渠道获得或购买的数据,比如一些用于靶点识别的数据库。此类数据容易获取,但质量难以保证。而非公开数据主要是各药企内部项目数据,质量高,但属于公司机密信息,难以获得。
国际领先的AI制药公司,经过多年积累,已建立起多种获取数据的渠道(公共数据库、合作获得的研发数据集、企业自身研发积累的数据集等)。例如Verge Genomics与十多个医院、学术中心和生物样本库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了自己的人体组织专有数据库(主要是大脑和脊髓),由6,800个人体组织样本构成,是最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发现数据集之一。
而中国虽然也在积极推进生物医学数据的积累和共享,但与国际同行相比,数据标准化和共享机制尚有待完善,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使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药物化学家叶涛称,数据质量绝对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分子研究实验室负责人张健教授表示,数据质量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等少数医学研究中心以外的地区。他说:“可能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获得质量好的数据,情况有点复杂。”
尤其是,如果某个疾病是中国特发、多发,进行新药研发就要考虑到人种差异,必须研究国内的疾病数据,但是,目前这些数据大多碎片化地分散在各个医院,制药企业无法获取,难以真正利用。
此外,数据隐私和安全性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在美国,AI公司尤其受到法律的限制,如1996年的《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为如何共享电子病历设定了标准。只有保护好患者的数据,打消患者的顾虑,才能真正提高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利用率,扩大AI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02、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
顶尖的AI制药公司往往汇聚了来自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形成强大的跨学科团队。它们在药物发现、临床试验优化等方面的成功,也得益于这些跨学科团队的协作与创新。
AI药物研发企业有3种主流商业模式:AI SaaS(售卖软件)、AI CRO(售卖服务)和AI biotech(研发药物),国内多数AI药物研发企业出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考虑,都不会只从事1种模式的业务,而是同时从事2~3种。因此,构建跨学科团队至关重要。
虽然中国有不少优秀的AI和生物医药人才,但跨学科的综合人才相对较为稀缺。正因为如此,国内的龙头企业、行业巨头、新兴创业公司,以及外资企业都纷纷加强力度,提供丰厚的待遇,争夺该领域的优秀人才。
数据科学家的年薪通常在50万到120万人民币之间。数据负责人年薪高达150-220万人民币。入门级AI开发人员的最高年薪有时可达80万人民币。此外,薪酬制度还包括适当的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这在初创企业中尤其常见。
英矽智能首席执行官Zhavoronkov称,在中国,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薪酬高于美国,而且流动性高。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最受这个行业欢迎呢?一言以概之:年富力强、受过高等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由于AI制药本就是相对较新的领域,创始团队通常也很年轻,所以他们通常也更青睐年轻的求职者,比如硕士学位+1-3年的工作经验,或者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候选人。根据Hays的统计,市场对0-5年工作经验的算法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需求很高。同时,拥有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强人工智能项目经验的人才会更具竞争力。
要缩小这一人才缺口,必须制定并执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培训计划,提供学习多学科技能的机会。而企业如果想留住顶尖人才,也应更加注重清晰打造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03、融资市场起伏不定
4月24日,Xaira Therapeutics获得了10亿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是今年到目前为止AI制药行业最大的一笔融资。就在同一天,另一家老牌AI制药公司BenevolentAI却由于资金吃紧,宣布裁员30%并关闭美国办公室。就在去年五月,BenevolentAI刚裁员180人。
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经常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回望过去数年,国内AI+医药投资市场也经历了一波过山车行情。
2018年,AlphaFold在第13届CASP(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上惊艳亮相,预测蛋白质结构的准确率接近60%。2020年,AlphaFold 2面世,准确率达到了90%。
随之,AI赛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无论国内国外,2021年都是AI制药融资的高峰。
但是,2022年,海外AI制药投融资依然如火如荼,中国的热潮却开始冷却,新增的AI制药公司大幅减少。2023年中国新成立的AI制药公司更是只有3家,2021年可是足足有31家!
今年2月起,这条赛道在中国热度重燃。截至5月,今年全球AI制药融资55起,其中17起来自中国,占比前所未有地超过了30%。
然而,热闹的表象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94家国内AI制药企业,除已经成功上市的晶泰科技和已同样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英矽智能外,进行到C轮的只有药物牧场、深势科技、甫康药业、中科新生命、黑玉科学、明度智云6家企业,B+轮只有红云生物和奕拓生物2家,大部分企业都还在很早期轮次而同期海外市场上,Schrödinger、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Relay Therapeutics等都已陆续上市。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AI制药公司都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力度不稳定,大多数投资者规避风险,喜欢投早期、投小钱,对AI制药依然抱有观望心理,投资环境仍有改进空间。
04、虽道阻且长,行则可至
为了应对数据缺口,英矽智能组建了自己的数据挖掘团队,在苏州建立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干湿实验结合生成高质量数据。目前,靶点识别平台PandaOmics已集成了五百万级组学数据样本和百万级化合物&生物制剂等数据。
为了组建既懂人工智能又懂医药的团队,角井生物挖来了迟颖。迟颖是科技部十四五“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担任阿里巴巴达摩院制药智能负责人,是国内横跨医药和人工智能两个学科的顶尖人才。
为了兼顾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计算机和商业专业出身的英矽智能CEO Alex Zhavoronkov举荐前GSK首席科学官任峰出任联合CEO。
AI biotech研发投入巨大,需要疯狂烧钱。放眼全球,实现盈利的也只有Schrödinger一家。中国的AI制药企业成立时间更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能做好药物的对外授权(license out),就可以回笼资金、自我造血、甚至实现盈利,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实现资产的良性循环。
今年的全国两会,“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2015年的“互联网+”到2019年的“智能+”,再到今年的“人工智能+”,中国产业升级转型不断提升。国家会高屋建瓴地强化战略设计,加快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质生产力。
截至2023年,全球有102条AI药物管线成功进入临床阶段,其中56条处于临床一期,41条处于临床二期,5条已进行到临床三期,其中就有2条来自中国:
一、剂泰医药的MTS004,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2022年6月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同意三期临床试验
二、埃格林医药的EG-007,适用于子宫内膜癌,2021年8月获FDA批准进入三期关键性临床试验。
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款真正的AI药物成功上市,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信息来源:BiG生物创新社)
 
3年缩水66亿美金,Grail给早筛行业出了个难题
泛癌种早筛“圣杯”Grail一直是众星捧月。
成立后,Grail的吸金能力极其强悍,一级市场融资额超20亿美元;2020年,Grail一度想要冲击美股IPO。
不过,最终的结局是,被其孵化公司Illumina于2021年收购,对应估值高达71亿美元。
3年后的Grail,在资本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因为反垄断的要求,Illumina不得不将Grail剥离。最终,Grail也得以在纳斯达克重新上市,只是市值天差地别:
6月25日,Grail上市交易首日,市值为5.28亿美元。
也就是说,短短3年,Grail经历了从71亿美元缩水至5.28亿美元的过程。耐人寻味的是,这3年,Grail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其研发在加速推进,商业化更是小有成就。
巨大反差背后,深刻反映了市场对早筛市场态度的变化。比起上一个行业周期内更受认可的亏损换增长模型,如今的早筛市场:更愿意听增收减亏的故事。
与此同时,Grail也给整个早筛赛道抛出了一个估值难题:
带头大哥只值5亿美金的情况下,其他“小弟”的估值又该如何锚定?
01、更接近理想的Grail
Grail备受瞩目的原因,核心在于其所在的癌症早筛领域激发了市场的无限遐想与期待。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对付它关键在一个“早”字,要早发现、早治疗;规避未来罹患重大疾病的需求基本是普世的,理论上癌症早筛的受众上限就是人口上限;并且,早筛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持续消费的产品,单个用户价值大……
除此之外,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给了技术狂热分子机会。因为,目前美国只有6种癌症具有筛查金标准。这6种癌症的患者群体占比仅有29%。也就是说,超过70%的肿瘤患者,至今没有一个很好的筛查手段。
而Grail早筛产品Galleri,目标是检测50+癌种,其中超过45种没有推荐筛查指南。很显然,如果Galleri能够兑现预期,将会很有可能成为现象级的产品。这也是当初市场对Grail寄予厚望并热烈追捧的原因所在。
需要明确的是,时至今日,Galleri距离理想越来越近。
首先,Galleri的研发在加速推进,并且数据也证明了其价值所在。总体规划上,Galleri希望通过超过38.5人的研究证明其临床价值,并探索相应的应用场景。
PATHFINDER研究已经完成,研究结果在2023年发布,标志着多癌早期检测领域迈出重要一步。正如GRAIL的首席医学官Jeffrey Venstrom所说,PATHFINDER研究为我们揭示了MCED测试在临床环境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地显示了其在癌症筛查中为患者带来的益处。
另外,更多的研究仍在推进,例如支持注册的PATHFINDER 2和REFLECTION研究正在受试者招募,并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开始招募Galleri-Medicare研究。
从研究进展来看,Grail已经证明了其商业模型的底层逻辑:Galleri并非空中楼阁。并且,公司预计2026年将会递交提交上市申请,依然稳坐泛癌种早筛领域领头羊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Grail也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商业化探索。根据SEC文件,2021年成功推出首款商业化产品Galleri,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检测样本数量超过18万份。
虽然相比于Cologuard,Galleri的放量速度相对并不突出,但考虑到Galleri是以LDT模式进行,实际表现也可圈可点。
这也使得,Grail在2023年全年实现9300万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68%,其中,第四季度营收达到了3000万美元。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Grail在资本市场的预期反而持续走低。这又是为什么呢?
02、仍有待给出的答案
尽管Grail在发展态势上正逐步展现出积极迹象,但在商业价值评估方面,它尚未提供足以说服市场的重大数据突破。
从财务角度来看,Grail要实现盈利还有较长的路要走。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亏损达到2.1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额增加了2524万美元。
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因为生物科技企业的盈利通常建立在营收的大幅增长之上,而目前Grail尚未具备这样的条件。
反观Cologuard的成功案例,它凭借FDA目前唯一的早期筛查认证,以及其出色的性能和合理的价格,在获批后迅速被纳入美国癌症协会更新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获得了权威机构的认可,这极大地推动了其市场推广。
更为关键的是,在Cologuard获批两个月后,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便将其纳入全国医保范围。医保的支付支持,加上后续适应症的拓展,进一步加速了Cologuard的销售增长。
正如前文所述,Grail的Galleri产品预计要到2026年以后才能获得认证,这构成了其目前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由于需要更多全面的研究来证明其价值,市场对Galleri的应用也存在分歧,一些人主张大规模采用,而另一些人则主张进行更多测试验证。
无论如何,这种分歧导致了Galleri的商业化不如预期。例如,Illumina在2022年对Galleri的商业化预期很高,预计全年收入在7000万至9000万美元之间,但后来下调至5000万至7000万美元,最终收入触及预期下限。实际上,直到2023年,Galleri也未能达到最初9000万美元的高预期。
目前,性能问题仍在持续影响Galleri的商业化进程。例如,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在2020年协助Grail启动了一项针对14万名英国居民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以评估Galleri的实施效果及与现有NHS护理筛查标准的契合度。
乐观情况下,NHS可能会根据早期数据加速Galleri在英国的商业化。然而,今年5月,NHS决定不启动试点工作,理由是需要等待NHS-Galleri试验的最终结果。
根据计划,该临床试验的结果需要等到2026年才能公布,这将影响Galleri的商业价值。尽管Galleri技术具有颠覆性,但仍需更多数据来证明自己,为商业化铺平道路。
这也意味着,Galleri的商业潜力实现可能会被延后,即便技术具有颠覆性,也需要更多数据来为其商业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外界看来,Grail能否实现预期的盈利,仍需时间来验证。一方面是商业化的不如预期,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波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Grail估值的大幅下滑。
03、一个赛道难题
在市场行情向好时,烧钱换取高增长的模式是可被接受的。然而,随着Grail被并购,全球经济步入新周期,早筛行业的亏损换增长策略似乎不再受到市场的青睐。
在收购Grail之前,Illumina的净利润率维持在20-30%之间,在医疗器械和诊断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2021年,其市值一度超过700亿美元。但收购Grail后,Illumina的财务模型受到冲击,陷入亏损,加之市场下行和核心业务预期下降等多重因素,导致Illumina股价持续下跌,市值较最高点蒸发超过520亿美元。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精密科学公司上。2023年,在结直肠癌早筛产品的推动下,精密科学公司收入大幅增长25%,亏损减少超过4亿美元,全年股价涨幅达到50%。但到了2024年,由于一季度营收增长乏力和亏损额扩大,精密科学的股价也开始下跌,二季度累计跌幅达到40%。
市场情绪的快速变化揭示了两个趋势:首先,经济周期的变化促使市场更加重视有质量的增长;其次,早筛市场正逐渐成熟,已经从仅看重预期的阶段过渡到“预期兑现模型”的修正阶段,企业的股价将基于企业的实际表现进行调整。
在这一背景下,Grail的估值问题,成为肿瘤NGS企业能否继续登陆资本市场的关键。
但这并不意味着肿瘤早筛市场的发展前景黯淡。相反,随着Grail等领先企业展现出更积极的业绩,肿瘤早筛领域有望迎来反弹。
虽然Grail的估值问题可能在短期内成为行业的一个不利因素,但从长远来看,这一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长效小分子药物起风了
有人说,小分子药物的化学设计已经成熟,到达瓶颈,很难继续创新。
但实际上,过去五年,FDA批准的新药仍以小分子化学药为主,2019-2023年占比分别为65%、62%、56%、46%、55%。
小分子药物以其独特的穿透力和便捷性,依旧在大分子药物的快速发展浪潮中稳居半壁江山。特别是在一些跨国药企的核心管线中,小分子药物,尤其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长效注射小分子,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
传统观点认为,抗体药的代谢速率较慢,注射后可以实现两周、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的疗效,而小分子代谢快速,半衰期低于一天,一周之内就会从体内清除,不适用于长效注射。
事实也确实如此,市场上一共有3000多种小分子药物,而长效注射的小分子不超过30种。
很多小分子药物根据口服的需要开发,设计代谢快速,看上去并不适宜开发为长效注射。但自吉利德的长效HIV疗法开始,长效剂型的风便来了。
5月初,长效奥氮平精神分裂三期临床成功,梯瓦股价大涨13%;艾伯维也被这种长效注射技术所吸引。
本质上,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一个理想的治疗应该能够提供低频给药并保持续暴露量,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这正是长效小分子药物正在探索与实现的未来方向。
小分子药物的“进化”
众所周知,在单抗、双抗、ADC等大分子药物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曾经的王者小分子药物“日渐式微”。甚至不免让人发出疑问,有着超过百年历史的小分子药物会不会逐渐被取代?
实际情况却是,小分子药物以其独特的穿透力和便捷性,依旧在大分子药物的快速发展浪潮中稳居半壁江山。过去五年,FDA批准的新药仍以小分子化学药为主,2019-2023年占比分别为65%、62%、56%、46%、55%。
当然,抗体这种大分子药物,半衰期非常长,从几天到几十天不等,因此这类药物的注射时间一般是数周一次,而我们日常接触的小分子药物,半衰期非常短,只有数小时,所以这类药物我们一般是一日口服三次或一日一次。
如何提高半衰期成了小分子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药物化学家选择候选药物时,通常会提出以下问题:分子的消除途径是什么?分子的代谢产物是什么?分子是否有机会形成活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有靶向或非靶向活性吗?
因为,任何化合物的成药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也是药物设计解决方案的机会。
在这一背景下,改善FIC药物特性的BIC设计策略为患者带来了价值。比如,通过对FIC药物硝苯地平的药物特性进行优化,设计出BIC的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加入基本的氮,增加分布容积而不对清除率产生不利影响,创造了一个适合每天一次给药的分子,提高了依从性,并提供了更好的血压控制和更少的不良事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分子特性的理解和在设计中纳入相关原则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这也让不少人认为,小分子药物的化学设计已经成熟,到达瓶颈,很难继续创新。实际恰恰相反,技术、合成方法学和生物制药研究等的进步同时也为创新小分子药物开辟更多的机会。比如近两年火热的分子胶、PROTAC技术,直击小分子药物耐药性和不可成药靶点这两大痛点。
当然,小分子药物的进化,也不止是依靠这种尚处在证明自身实力的革命性技术,吉利德的长效HIV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已经打破了外界对于小分子药物不适宜开发长效注射的固有认知,让市场看到了长效注射小分子药物的潜力。
从长效HIV疗法说起
早两年,lenacapavir便被视为小分子药物的开发经典案例,得到了众多药物专家的肯定。
目前针对HIV的标准疗法是“鸡尾酒疗法”,即患者通过服用3种或3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组合,来抑制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
虽然该疗法成效显著,但艾滋病之外的其他副作用、耐药问题也逐渐显露。更重要的是,长效制剂才是接近治愈目标的全新途径。
基于此,吉利德开发出临床靶向HIV衣壳蛋白的长效小分子lenacapavir。
说到lenacapavir,就要先讲一讲它的靶点,HIV衣壳蛋白,它就像鸡蛋壳一样,保护着衣壳内部的病毒RNA和病毒酶。在HIV病毒复制的过程中,衣壳还会与宿主蛋白和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影响复制过程。
因此,靶向衣壳进行药物开发,一直都是研发人员探索的重要方向。吉利德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然而与其它HIV靶点不同,衣壳蛋白不是一个蛋白酶,它没有酶的活性。而且,在病毒体内,衣壳蛋白单体的水平很高,想要抑制它功能的小分子药物,往往达不到足够的浓度来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2010年,辉瑞的研发人员曾通过一项研究,展示了其开发的衣壳抑制剂与衣壳蛋白单体结合的晶体结构模型。虽然这一候选化合物的效力不高,但证明了靶向衣壳的可行性。
简单来说,就是想办法抑制衣壳蛋白介导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扰乱衣壳功能和HIV的复制过程。
吉利德的研发团队也基于这一思路,进行了分子筛选。但他们发现,很难找到抑制衣壳组装的抑制剂,加快衣壳组装的候选化合物反而产生了更好的效果。lenacapavir通过与衣壳蛋白单体结合,不但加快了病毒衣壳的组装,而且让生成的衣壳成为功能失常的残次品。
不同于蛋白酶或逆转录酶抑制剂,lenacapavir不仅有全新的机制,分子结构方面也令人惊叹,分子量为968.28,含有10个氟原子,结构比较复杂。
如此复杂的小分子是如何得来的,吉利德至今并未公开。但这种改造,已经解决了开发长效HIV疗法的另一个难点,避免药物被肝脏清除。也就是说,lenacapavir拥有很长的半衰期,口服给药后的中位半衰期为10至12天,皮下注射给药后为8至12周。
在2/3期临床试验CAPELLA中,对于对多种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的HIV感染者,73%的患者在接受一次皮下注射lenacapavir治疗26周后,仍能将HIV病毒水平维持在无法检测到的水平。也就是说,达到了只需6个月接受一次治疗就能够维持抗病毒的效果。
不只是针对多重耐药,也不只是长效注射剂型,在今年的机会性感染大会上,吉利德和默沙东宣布了长效HIV口服组合疗法islatravir和lenacapavir的2期临床试验最新结果。在24周时,该组合疗法保持了高比率(94.2%)HIV患者的病毒抑制(HIV-1 RNA<50拷贝/毫升)。
因此,研究者认为这一组合具有成为首款每周一次治疗HIV口服组合疗法的潜力。
起风了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药的不断涌现,HIV感染也随之由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但在漫长的疾病管理过程中,患者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如何降低长期服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及药物相互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生存质量,已成为新的治疗需求。
事实上,不只是HIV患者,所有患者都渴望疗效更好、依从性更佳的治疗选择。
更多的长效小分子药物,需要借用高端给药技术的赋能,利用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才能实现缓释控释的效果,达到几周甚至几个月的长期疗效。比如,强生的Invega Sustenna,利用口服的帕利哌酮,进行修饰并且用高分子聚合物包裹,肌肉注射后,实现长达一到三个月的持久疗效,治疗非典型精神失常。
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作为一种给药方式,能显著改善药物依从性,特别是对于不依从服药的患者。并且,已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使用长效针剂与口服药相比再入院率、复发率和停药率都会更低。因此,这也是一大研发热点。
5月8日,梯瓦与Medincell宣布每月一次皮下给药TEV-749治疗精神分裂三期临床获得成功,研究达到PANSS主要终点,安全性良好,没有注射后谵妄镇静综合征(PDSS)副作用。
消息公布后,梯瓦股价大涨12.83%。
核心原因在于,奥氮平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早在1996年就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2009年FDA批准了长效奥氮平注射剂(1月制剂)ZYPREXA RELPREVV。但由于其会引起PDSS,所以在美国,因安全性问题使用有限。
而Medincell表示,TEV-749可能是第一个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长效奥氮平。其采用Medincell的BEPO技术平台,制剂中含有PEG/PLA聚合物,生物相容性溶剂,小分子活性药物,皮下注射会形成几毫米的聚合沉积物,达到控释目的。最重要的是,其在临床中,安全性表现更佳,没有观察到PDSS副作用。
如同YTE技术给自免等慢病抗体药物带来系统性的迭代机会,Medincell的BEPO技术也给传统小分子药物带来迭代的机会。
基于BEPO技术平台,Medincell已经上市一款药物,是与梯瓦合作的Uzedy(长效利培酮),可以实现Risperidone每个月或两个月给药一次。梯瓦预计2024年Uzedy的收入将达到8000万美元。
这种长效注射技术也吸引了大药企艾伯维。4月16日,艾伯维宣布与Medincell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后者的长效技术平台开发6款不同适应症的药物。为此,艾伯维将支付3500万美元预付款,里程碑金额高达19亿美元,以及中个位数至低双位数比例的销售分成。
显然,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入,长效小分子药物在治疗各种慢性病中的潜力,正在被认知。而除了针对顺应性较差的患者群体,在眼部疾病、关节慢性病甚至癌症群体中,也开始逐渐起风。
比如5月,强生公布其在研膀胱内靶向释放疗法TAR-210用于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1期试验积极结果。这种长效小分子疗法,在31例患者可进行疗效评估,完全缓解率达到90%。
当然,长效给药制剂也面临一些技术挑战,比如,如何确定剂量大小和释放持续时间,这与药物效力和注射量限制有关;再比如,在微囊化和缓释过程中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制品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的管理。
但正如前文所说,技术、合成方法学和生物制药研究等的进步,正在开创小分子药物的全新格局。如今,无疑是探索与开发创新小分子药物的最佳时机,一个充满可能的时代已经到来。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谁将成为全球第四款PBC新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目前全球获批治疗PBC的药物非常有限,仅有3款药物。
有限的治疗选择下,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Coherent Market Insights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PBC治疗市场规模为5.26亿美元,未来10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36.3%,预计2026年将达到85.93亿美元。
百亿美元市场待爆发,谁将成为全球第四款PBC药物?
获批药物仅3款
PBC的进展与增加的肝相关死亡风险相关,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及其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免疫紊乱有关。
目前,全球获批治疗PBC的药物非常有限。其中熊去氧胆酸(UDCA)是全球公认的PBC一线治疗药物,具有改善患者生化指标、缓解病理改变和延缓病程进展的作用,但约40%的患者对UDCA治疗应答不佳。
Ocaliva(奥贝胆酸)于2016年5月被FDA批准单药治疗无法耐受UDCA的成人PBC,或联合UDCA治疗UDCA疗效不佳的成人PBC。奥贝胆酸是一种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其可以诱导肝细胞合成和分泌更多的胆汁酸,并抑制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从而保护肝脏,减轻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进程。不过,Ocaliva治疗会导致患者的瘙痒症发生率增加,并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Iqirvo(elafibranor)是近期获批的一款PBC新药,它是一种每日1次口服的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被FDA批准联合UDCA用于治疗对UDCA应答不足的成人PBC,或单药治疗对UDCA不耐受的PBC患者。
Ocaliva和Iqirvo这两款药物的适应症人群相同,均可降低PBC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值得注意的是,Ocaliva是全球首个获批的PBC二线疗法,业界非常看好该药,Evaluate Pharma曾预测其2020年销售额有望达到30亿美元,事实上,2020年其销售额为3.13亿美元。
Seladelpar即将撞线
目前全球还有多款在研PBC新疗法,详见下表。这些在研PBC疗法作用靶点相对集中,主要包括PPAR、FXR。其中setanaxib作用靶点比较新颖,它是一种NOX4和NOX1抑制剂,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曾被FDA授予治疗PBC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我国药企也积极布局PBC领域,不过在研药物最快处于2期临床,而且其中有些药物作用靶点未知,且药物类型不局限于小分子药物,如TB001是作用靶点未知的双靶点多肽药物。
Seladelpar:正接受FDA优先审查
Seladelpar是一款口服强效选择性PPARδ激动剂,临床前和临床数据显示其具有参与调节胆汁酸合成、炎症、纤维化和脂质代谢、储存和运输基因的能力。目前,该药治疗PBC的新药申请正在美国接受优先审查,PDUFA日期为2024年8月14日。
已公布的Seladelpar在对UDCA反应不足或不耐受的PBC患者中开展的全球3期临床试验RESPONSE的数据显示:seladelpar 10 mg组和5mg组治疗组分别有78.2%和57.1%的患者达到复合终点,而安慰剂组仅有12.5%达到复合终点;5mg和10mg seladelpar治疗组中碱性磷酸酶(ALP)恢复正常的比例分别为5.4%(p=0.08)和27.3%(p<0.0001),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ALP恢复正常的比例为0%;与安慰剂相比,中度至重度瘙痒(NRS≥4)患者中10mg seladelpar对瘙痒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与安慰剂组相比,seladelpar组丙氨酸转氨酶显著降低(5mg:23.4%;10 mg:16.7%;安慰剂:4%)。
此外,Seladelpar在PBC患者中开展的开放性扩展研究ASSURE也已取得积极结果。数据显示:10mg Seladelpar治疗组中70.3%的患者达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综合反应终点,37.2%的患者在12个月后达到了ALP正常化。此外,Seladelpar治疗还会显著降低PBC患者的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水平,分别降低36.4%、25.2%和9.2%。
值得一提的是,Seladelpar由CymaBay开发,今年2月,吉利德通过斥资43亿美元收购CymaBay将Seladelpar纳入囊中。而吉利德之所以如此大手笔,正是看中了Seladelpar的潜力。CymaBay在与吉利德的沟通中给出了seladelpar明确的销售预期,2037年将实现23.94亿美元的最高峰值。
Linerixibat:缓解PBC瘙痒症状
Linerixibat是一种口服小分子回肠胆汁酸转运体(IBAT)抑制剂,其通过阻断小肠中胆汁酸的吸收,减少循环中瘙痒性胆汁酸,从而达到缓解瘙痒的目的。已公布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平行组2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Linearixibat可减轻胆汁淤积性瘙痒,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CS0159和ASC42:PBC适应症已进入2期临床
CS0159是一种基于晶体结构辅助设计获得的新型强效非甾体类FXR小分子激动剂,被开发用于治疗PBC、PS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系统的临床前研究表明,CS0159具有强效的FXR激动活性及肝靶向分布的特点,可明显改善NASH小鼠模型的病理状况,具有起效剂量低、药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的特点。目前,该药治疗PBC的临床试验已进入2期阶段。
ASC42是歌礼制药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高效选择性非甾类FXR激动剂。美国开展的1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在人体有效剂量15mg、每日一次、为期14天的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瘙痒症状,而且FXR靶向激活的生物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在给药第14天时的增幅高达1780%。同时,LDL-C均值在治疗期间维持正常水平。2023年7月,ASC42治疗PBC的2期临床试验完成患者入组。
作为一种罕见肝病,PBC治疗虽取得一些可喜进展,但整体来看该市场并未饱和,获批药物数量也很有限。
庆幸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有多款在研PBC新药,其中Seladelpar正在美国接受优先审查,预计很快就会和近来获批的elafibranor同台打擂。
期待PBC治疗领域早日有新成员入局,为PBC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信息来源:药智网)
 
RNAi正在发起一场降维打击
RNAi正在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领域发起一场降维打击。
6月24日,Alnylam披露其RNAi疗法Amuvttra(vutrisiran)用于治疗ATTR-CM患者的Ⅲ期临床结果。在所有人群中,vutrisiran在主要终点和所有次要终点上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AInylam公司CEO将之称为大赢的场景,“HELIOS-B的结果显示了RNAi作用机制的真正力量,支持我们认为是高度差异化的治疗特征,并将vutrisiran定位为ATTR心肌病的新护理标准”,其进一步表示。
数据公布后,Alnylam股价大涨36%,而其竞争对手BridgeBio股价则大跌16%。尽管后者的ATTR-CM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得FDA受理。
Vutrisiran通过临床证明了RNAi药物能在全人群中的优越性,很快,Alnylam还会带来更多数据。8月份,其将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HELIOS-B研究的全部数据。届时,我们将看到RNAi(vutrisiran)+小分子(tafamidis)是否会有1+1>2的效果。
当然,相比联用数据,Alnylam更愿意强调其单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的潜力。也就是说,不同于市场期待的联用,其更希望正面挑战辉瑞的tafamidis。
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BridgeBio的处境将更为艰难。不过,这并不会影响BridgeBio收回成本。因为,其已经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落袋为安。
01、“大赢的场景”
TTR(甲状腺素转运蛋白,又称前白蛋白)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功能蛋白。在生理环境下,TTR是一种稳定的蛋白质,但当TTR分解为单体后,会导致淀粉变性病。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正是由于TTR四聚体不稳定导致单体异常折叠,导致聚集成纤维状形成了淀粉样沉积。这些淀粉样纤维在血液循环中逐渐沉积于人体多个组织器官,尤其是心脏和神经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根据受影响器官的不同,ATTR在临床上可分为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和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ATTR-PN)两类。
简单来说,当那些淀粉样纤维在心脏内沉积时,ATTR-CM就发生了。因此,ATTR-CM患者也被叫做“淀粉人”。这是一种致死性的心肌病,平均而言,患者在确诊后只能存活2-5年。
NIH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新确诊ATTR-CM患者5000-7000人。另有数据显示,全球有20-30万人患有ATTR-CM,ATTR-PN全球患者约5万。
相比ATTR-PN,ATTR-CM是一个存在重大未满足需求的疾病领域。患者数量较大且更易导致心力衰竭,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案有限。
目前ATTR-CM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辉瑞的TTR蛋白稳定剂Tafamidis,其通过在甲状腺素结合位点与TTR选择性地结合,稳定化合物并减缓解离成单体,提高TTR结构稳定性。由于其独占ATTR-CM市场,去年全球销售额超过33亿美元。
基于迫切且广阔的临床需求,市场对于在研的其他小分子稳定剂及小核酸药物,寄予厚望。Alnylam公司的RNAi疗法Amuvttra(vutrisiran)正是其中之一。
此前,AInylam的RNAi疗法Patisiran用于ATTR-CM新适应症申请被FDA认为证据不足而拒绝,AInylam将全部希望寄托于vutrisiran。
相比小分子稳定剂,RNAi药物直接从病因TTR mRNA入手。Vutrisiran能够快速敲低TTR,解决ATTR淀粉样变性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其通过沉默TTR的表达,抑制TTR蛋白的产生,从而减少周围神经中淀粉样沉积物的积累,避免器官和组织损伤。
这也在临床中得到验证。随着vutrisiran在Ⅲ期HELIOS-B研究中取得积极的顶线结果,AInylam公司CEO称之为“大赢的场景”。核心在于,在所有人群中,vutrisiran在主要终点和所有次要终点上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具体来说,总体患者和接受单药治疗患者(基线时未接受tafamidis治疗的患者)分别实现了全因死亡率和复发性心血管事件综合指标28%和33%的降低;vutrisiran也达到了关键的次要终点,总体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36%,单药治疗的患者降低了35%。
另外,在6分钟步行试验(6MWT)、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总体总结评分(KCCQ-OSS)和第30个月时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等衡量疾病进展的关键指标方面,也均显示出临床显著疗效。
“HELIOS-B的结果显示了RNAi作用机制的真正力量,支持我们认为是高度差异化的治疗特征,并将vutrisiran定位为ATTR心肌病的新护理标准,”AInylam公司CEO表示。
基于此,Alnylam计划在年底前,使用优先审评券向FDA递交补充新药申请。
02、被落后的Acoramidis
事实上,市场最关心的点并非vutrisiran是否可以击败安慰剂作为单一疗法,而是它能否在辉瑞的tafamidis之上增加益处。
而组合联用数据之所以被认为很重要,是因为美国大部分医生认为鉴于口服易用性,原始安全性和积累的真实世界数据,tafamidis仍有望保持ATTR-CM市场的最大份额,即Tafamidis在治疗范式中很难取代。
尽管医生都承认vutrisiran的作用机制比稳定剂具有优势,Tafamidis通过稳定转甲状腺素蛋白起作用,vutrisiran则充当RNA沉默剂以减少致病蛋白的产生,但他们也强调,心脏病学领域已经不再过度解释生物学原理,而是专注于临床数据。
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vutrisiran可以与Tafamidis联用,但医生群体需要看到更具益处的临床数据。
目前,HELIOS-B在总体患者群体中达到了统计学意义,Tafamidis组合亚组的确切数字尚未公布。在电话会议上,Alnylam的首席医疗官Pushkal Garg医学博士只透露,在联合用药亚组中看到了“累加效应的证据”。
而相比联合用药,Alnylam更愿意强调其单药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潜力,并且其认为,鉴于两者都是昂贵的创新药物,付款人可能很难报销Tafamidis和vutrisiran的组合。
无论如何,vutrisiran已经获得了临床胜利。数据公布后,Alnylam股价大涨35%,市值超过280亿美元。
同一天,其竞争对手BridgeBio股价则大跌16%。
大跌的原因也不难理解。简单来说,BridgeBio的新药acoramidis正在被市场视为一种“落后产能”。尽管FDA已经接受了acoramidis用于治疗ATTR-CM的新药申请,并预计在今年11月29日之前完成审评。
也就是说,acoramidis大概率将先vutrisiran一步获批上市。但由于其同样是一款小分子稳定剂,作用机制是通过模拟具有保护作用的TTR T119M突变的功能,维持TTR蛋白的正常四聚体构象,防止具有毒性的淀粉样蛋白的产生。此前发布的顶线结果显示,接受acoramidis的患者组在30个月时总生存率为81%。
但一些医生表示,他们多半会坚持使用辉瑞的tafamidis。而且,有医生认为,acoramidis与tafamidis这两种TTR稳定剂过于相似,无法支持相互之间的转换;与tafamidis每日一次的给药频率相比,acoramidis每日两次给药是一个缺点,优点则在于其费用可能较低。
如今,vutrisiran通过临床证明了RNAi药物能在全人群中的优越性,随着更多亚组数据的披露,或许会成为大量医生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甚至已有患者选择从tafamidis转换为vutrisiran。而acoramidis并没有头对头数据证明其更优于tafamidis,临床转换面临一定障碍。
Acoramidis的处境,正在变得微妙起来。
03、后来者的选择
在真实用药世界,鉴于辉瑞的Tafamidis“根深蒂固”的优势,Alnylam和BridgeBio都面临着一场艰苦的战斗。
它们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为了加强HELIOS-B试验,以更好的展示vutrisiran的实力,Alnylam在今年2月份与FDA协商后,调整了试验设计。
在更新后的计划中,研究人员将评估vutrisiran在最终患者接受治疗33个月时与安慰剂相比改善心血管结局的能力。与最初的试验设计相比,这增加了三个月的治疗时间。
对此,Alnylam首席医疗官表示,这三个月的观察构成了短暂但有意义的延长,将使该研究更具统计能力,以显示vutrisiran的显著益处。
除了额外的三个月,Alnylam的新计划还将分析接受该药物作为单一疗法的患者亚组,同时对整个试验人群进行评估。
此前,Alnylam预计年初完成III期临床。最后一刻的调整,也被视为其承认并积极尝试降低vutrisiran面临的数据挑战。毕竟,在之前的APOLLO-B试验中,Patisiran对已经服用Tafamidis的患者没有太大的益处。
如今,尽管相关亚组数据尚未公布,但按照Alnylam将vutrisiran定位为ATTR心肌病的新护理标准的说法,或许意味着,Alnylam赌赢了。
而面对辉瑞、Alnylam的竞争,BridgeBio除了加速推进acoramidis申报上市,还选择了加速变现。
在acoramidis获批之前,其已经达成了多项授权交易。今年1月份,BridgeBio获得了12.5亿美元的融资,用以支持acoramidis的商业化。
融资条款中还包括一项条件:若FDA批准acoramidis,BridgeBio将收到5亿美元现金,并向投资者支付该药物全球净销售额5%的版税,版税支付上限为投资资本的1.9倍。
美国之外,acoramidis也正在寻求欧洲上市,EMA也受理了其上市许可申请,最快将于2025年获批上市。基于此,BridgeBio与拜耳达成了授权交易,拜耳获得了acoramidis在欧洲的独家商业化权益。
根据协议条款,BridgeBio将获得3.1亿美元的前期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额外的未披露销售里程碑付款和分级版税。
也就是说,在acoramidis正式上市之前,BridgeBio除了拿到了12.5亿美元的融资,还拿到了3.1亿美元的授权费,一旦获批上市,还将进账5亿美元,合计超过20.6亿美元。
一般而言,这种重量级的BD多是在新药进入关键临床之前,而BridgeBio却选择在自家药物,获批上市前夕,卖出商业化权益,落袋为安。
背后的原因或许在于,BridgeBio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深刻且清晰的认知。一方面其要面临RNAi药物可能带来的降维打击,另一方面,还要从tafamidis手中抢夺市场。此前,有海外分析师认为,acoramidis的年销售额峰值约为20亿美元。
但现在,预期无疑会有所松动。不过,这已经不会影响BridgeBio收回成本,甚至赚取“投资收益”。
作为后来者,面对强敌难以撼动的地位,药企该如何做?
无论是Alnylam末期博一把的做法,还是BridgeBio提前锁定收益的选择,或许都能给予市场一定启示。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市场分析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国内生物医药需加强原始创新,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联盟理事长陈凯先在第六届长三角商业创新大会上发表《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题演讲。
陈凯先表示,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新药研发取得显著进展,已跻身国际前列。但原始创新不足仍是挑战,需加强新赛道开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最近几年,我深深感受到我国的科技创新,不单单是科技工作者需要提高研究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除了科学技术,还要有政策、市场、资本等各个方面要素的融合,才能有力推动创新的发展。”陈凯先在主题演讲的开场中提到。
目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得生命科学的创新、发展和应用对社会的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比如精准医学和个性化药物开发、肿瘤免疫疗法、细胞治疗、生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再生医学与干细胞、抗体偶联药物等等,”陈凯先指出,在生物医药的科技创新领域中出现了不少前沿和热点。
谈及我国生物医药发展近况,他指出,近年来,在“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推动下,目前国内已有88个1类新药(特指生物医药和化学药,不含中药)。
无论是国内新药研发还是新药批准的数量都有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产新药的出海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特别是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创新药在美国上市取得了集中的突破,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亿帆医药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等等。”陈凯先举例指出。
这当中,特别是以ADC为代表的抗体偶联药物取得了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转让(license-out)交易金额超过了400亿美元。其中,在ADC领域就有200多亿美元,这也反映了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大进步。
尽管国内创新药研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陈凯先强调,也要看到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还存在薄弱的环节,“原始创新不足,需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开辟新赛道”,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做到“领跑”。
具体而言,第一个问题是原始创新不足。比如在新药研发中,不光要研发出新药,还要发现新靶点、新的作用机制。加强原始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临床需求,这是原始创新的出发点。
第二个问题是在创新链、产业链中涉及的一些环节、技术、装备和一些原料、中间体,很多还依赖于进口,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第三个问题是目前的创新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
第四个问题是在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上,如何通过政策、市场、资本推动企业的发展。
此外,陈凯先谈及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生物医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光可以帮助新药研发,也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帮助其判断疾病,还有提高医疗生产力,用于医学成像和教育等等。
“比如脸谱识别的算法,不仅可以帮助找到药物的新靶点,还可以实现端到端的突破,通过药物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到终点发现新药,AI还可以帮助建立药物靶点的数据库。”陈凯先进一步指出。
“目前找到药物新靶点越来越不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多种模态语言的融合,从数据、图形和大量研究文献中总结药物、靶点和疾病的关系,评价这些关系的重要性,从中构建知识库,寻找新靶点的可能?”陈凯先举例提到,“如何形成自动化、集成化与AI结合的新研究范式?人工智能像大脑,实验的高通量、自动化的装备就像人的双手,我们能否以大脑指挥双手,形成自动化的研究装备?”
在他看来,展望未来,在自动化分子制造、自动化生物实验室、虚拟临床研究等领域,AI都能带来诸多非常重要的应用。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ADC靶点创新:失败是成功的阶梯
PD-(L)1药物的成功让我们领略了免疫治疗的优势,也燃起业界对各类免疫新靶点的挖掘与开发热情,大家都在期待下一个能够改写肿瘤治疗格局的新靶点出现。
然而现实很骨感,PD-(L)1这种现象级的靶点似乎可遇不可求,众多被寄予深厚希望的新靶点在临床开发中都磕磕绊绊。近些年,前沿技术的创新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靶点稀缺的遗憾,让一些成功的经典老靶点或不可成药靶点得以进一步释放成药的价值,包括近些年如火如荼的药物偶联技术也为不少靶点的创新药物开发打开了思路。
近期,又有针对B7-H3、HER3等新靶点的ADC药物开发因为安全性问题遭遇失利,体现出新药研发的高度不确定性,也让我们思考竞争门槛日益抬高的ADC药物开发如何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突破?
挑战与机遇并存
B7-H3是一种I型跨膜蛋白,归属于靶点界的名门望族--B7蛋白家族。该家族聚集着不少免疫治疗热门靶点,PD-L1就是其中一员。B7-H3在多种肿瘤(包括肺癌、头颈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等)过表达,与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相关,因此被认为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力靶点。
从结果来看,这一新型靶标的开发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B7-H3领域先行者MacroGenics尝试单抗、双抗、ADC等不同药物类型却无一例外没有抵住安全性考验纷纷落败后,B7-H3的开发前景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
MGC018是MacroGenics开发的一款以人源化B7-H3单抗为靶头、缬氨酸-瓜氨酸为可裂解连接子、前药seco-DUBA为载荷的新型ADC,其DAR值约为2.7。尽管在针对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II期临床疗效十分明显,有超过一半的患者PSA水平降低50%以上,2mg/kg与2.7mg/kg剂量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4.4%、43.8%,疾病控制率(DCR)分别达91.1%、87.5%,但随着而来的是令人担忧和质疑的安全硬伤。
今年5月,MGC018因安全性问题遭受打击,该II期研究报告了5例死亡事件。其中,2mg/kg剂量组出现1例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者认为与药物无关);2.7mg/kg剂量组聚集了最多的死亡人数,1例心脏骤停(研究者认为与药物无关),2例为肺炎,1例为胸腔积液导致的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MGC018的安全问题在I期临床中就已显端倪,当时有超过50%的患者经历了3级以上不良事件,甚至有2例患者死亡,1例原因不明,另1例由SARS-CoV-2引起。而且,随着剂量的递增,MGC018的安全风险越高,因此II期研究剂量就敲定为3mg/kg。但后续结果反馈来看,即便剂量调整,MGC018也难逆安全劣势。
同样的境况也发生在HER3 ADC新药开发上。就在前两天,由宜联生物和BioNTech合作开发的HER3 ADC药物YL202(BNT326)首次人体I期临床因安全性问题遭FDA部分暂停。FDA表达了对YL202安全性的担忧,即在较高剂量下,YL202可能会使受试者面临不合理的重大疾病或伤害风险。
HER3在多种肿瘤中存在过度表达,其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预后都密切相关。不过,由于HER3本身结合力较低,并不具备如同HER2等其他家族成员的内在激酶活性,同时也没有能够反映出患者HER3激活与否的合适的Biomarker等因素为该靶点药物开发带来重重挑战,这也预示了HER3坎坷的开发历程。
此前,多家制药巨头和生物技术公司,如阿斯利康、罗氏、诺华、葛兰素史克以及再生元等,都在HER3抗体或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中遭遇过挫折,迄今为止未有针对HER3的靶向药物获批上市。
几经沉浮后,ADC燃起了HER3药物开发新曙光。第一三共/默沙东共同开发的HER3-DXd以一项关键性II期HERTHENA-Lung01研究成功出线,其对EGFR TKI治疗后耐药的多种机制表现了临床潜力,例如奥希替尼治疗继发的EGFR C797S等EGFR依赖性耐药机制,以及非EGFR依赖性机制和其他未知突变。除了疗效显著,总体可控的安全性能优势是HER3-DXd率先走通HER3药物研发路径的重要因素。
不止B7-H3、HER3,2023年7月一款靶向CD19的ADC药物Zynlonta也因为安全事故:研究出现了12例严重安全事件,企业方自愿暂停了患者入组......由此可见,安全性能是检验ADC药物开发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尽管ADC技术为新靶点研发打开了想象空间,但也并非具备广泛适配的能力。
当然,少数产品的研发失利并不会影响整个靶点赛道的走向。以B7-H3为例,尽管开发难度大,且尚无产品上市,开发前景极具不确定性,其全球在研项目数量却并未收紧信号,反而逐渐扩张。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全球共有106个B7-H3在研项目,较3年前增加了近3倍,其中约28%的药物类型是ADC,映射出业内对这种modality的看好。在交易合作方面,B7-H3也是一大热门靶标。去年12月,GSK还引进了由翰森制药开发的靶向B7-H3的ADC在研药物HS-20093,首付款高达1.85亿美元。
创新之路,道阻且长
不可否认,作为现阶段炙手可热的技术赛道,ADC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领拓者也建立了较高的竞争壁垒,这对后来者而言,不管是追随或者超越,竞争门槛无疑不在增高。在此现状下,企业都是如何创新的,怎样才能再次实现突破?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全球共有950个处于活跃状态的ADC在研项目,其中近70%为临床前开发阶段,意味着大量积蓄的创新力量有待释放。
总体而言,ADC药物主要还是基于组成元件靶点、抗体、Linker和载荷分别进行创新探索。例如,在靶点选择上,除了一些包括HER2、TROP2、EGFR、c-Met、CLDN18.2等成熟靶点,这些在研产品管线的靶点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企业更加青睐开发难度高但治疗潜力大的新靶点或者没有可成药性的靶点。
当前,大多ADC都是瞄准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高表达抗原而在正常细胞低表达的靶点开发;也有一部分已经升级技术路线,尝试融入抗体前药偶联药物(PDC)设计理念,以实现肿瘤微环境选择性激活,提升疗效并改善安全性能;另一种开发思路则是双抗ADC,它可以增强ADC向肿瘤细胞靶向递送细胞毒载荷的能力,从而降低不良反应。
而Linker的创新主要侧重保障与载荷、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稳固性,包括采用定点偶联、非天然氨基酸偶联、点击化学等技术形成更稳固的共价偶联,避免提前释放导致的毒性问题,降低脱靶效应。载荷部分,包括采用免疫激活、蛋白降解等创新机制的载荷,或者同一单抗连接两种毒素等创新理念等,提高抗肿瘤活性。
此前,发表于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杂志上的一篇综述重点介绍了下一代ADC的新兴形式,包括双抗ADC、条件激活型抗体前药偶联物(PDC)、免疫刺激ADC(ISAC)、蛋白质降解ADC和双药ADC。
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是ADC药物开发面临的重要挑战。综合来看,无论是哪一元件的创新探索都是为了尽可能提高疗效且保证产品安全可控而给出的解题思路。
不过,这些前沿的技术创新探索仍处于早期研究,还有待临床的概念验证。当然,这种无人区的探索代价肯定是非常高的,因此也出现了很多失败案例,譬如前文关于B7-H3、HER3靶点开发的失利情况,这些也只是整个技术赛道的一个缩影。
就在上月,一款免疫激动ADC(ISAC)BDC-1001因初步研究结果不达预期,被暂停开发;更早一些,免疫合成STING激动型ADC候选药物XMT-2056由于I期临床试验出现治疗相关的5级(致命)严重不良事件(SAE),一度陷入临床暂停的困境。
其实,当前ADC药物取得的成功,更多还是建立在包括HER2等成熟靶点的不断挖掘以及技术路线的升级上,但是ADC的未来显然不能只停留于此,还要继续往前创新。先驱者的失意经历虽败犹荣,对于创新靶点或者技术理念的失利情况,既要感受到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也需要对这种失败有更多包容性。随着研发力量趋于更多新靶点、新机制的探索,相信ADC药物开发会赢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AI在制药装备中应用逐渐广泛,助力制药业迈向新纪元
近日,在施耐德电气2024年创新峰会上,有制药装备企业提到,近几年,人工智能已经在公司的产品上有所应用。
例如,制药企业过去主要依靠传统的泡罩包装机来进行药粒的封装,其检测系统主要依赖于普通相机,功能相对单一,仅能检查泡罩中是否缺失药粒。两年前,该公司进行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引入了基于大模型算力的卷积神经网络来替代这一传统检测方式。
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检测的效率,更大大地丰富了检测的功能。现在的系统不仅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每个泡罩中的药粒是否齐全,更能够利用深度学习的强大能力,对药粒的成品质量进行自动的甄别和评估。这种技术的引入,无疑为药粒包装过程增添了更多的智能化元素,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际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好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制药装备企业积极拥抱智能制造,目前人工智能在制药装备企业的产品上应用的案例还有很多。
例如,在医药包装领域,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面对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包装需求,紧跟发展趋势,响应国家政策,持续创新,将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包装产线中,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智能包装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让包装变得更简单。在5月中旬举办的第90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交易会(API China)上,该公司展示的全自动高速泡罩机、全自动枕包机、六轴机器人自动开装箱码垛产线等都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具有智能、精准、灵活、高效等优点。
汉顿机械面对智能化发展趋势,也积极推动智能包装生产线升级,以实现医药行业智慧包装。公司方面在第90届API China上对制药网表示,公司已重磅推出智能化、全自动化装盒生产线,并携带该生产线精彩亮相,现场“圈粉”众多。该生产线分为有序、无序,单层双层装盒系列,可完成制袋、计量、充填、封合、分切、整理,装盒等工序,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质量,助力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再比如在医药检测领域,楚天科技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智能检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创新,不断助力医药领域可见异物检测发展。6月19日,楚天科技在上海举行的2024年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 2024)上举行发布会,推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应用AI技术的新产品AIM72全自动灯检机,该设备专门针对安瓿瓶、西林瓶、卡式瓶、滴眼剂等包装剂型的医药产品,以及这些产品在质量检测中所存在的多种痛点进行研发设计,具有检测准确率、运行稳定性和操作便捷性更好的特点,解决了医药检测上的痛点问题,将为药品安全保驾护航。
据悉,人工智能在制药装备企业产品上的广泛应用,已经涵盖了生产、检测、管理等多个环节,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制药装备行业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对药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人工智能在制药装备企业产品上的深度应用,不仅将加速新药研发速度,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将推动整个制药行业的转型升级,为人们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制药网)
 


运作管理
药店多元化的未来是便利?
《药店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3)》显示,2023年全国药店数量达到66.7万家,较2022年增长4.4万家。全国药店数量创新高,药店的盈利模式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近年来,作为药店行业风向标的上市连锁药店纷纷增加经营范围,其中有一些项目与药店关联度高,如中医养生、病人陪护、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销售等。但有一些业务似乎与药店主业相去甚远,如家用电器、
黄金珠宝、钟表等的销售,以及新鲜水果零售、水产品批发、食用农产品零售等,仿佛预示着药店将转型为超市或日用商店。
从上市连锁药店的发展趋势来看,多元化经营已不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调整,而是上升到了战略层面。那么,药店的多元化未来是否意味着更加便利化?
开源为抓手
药店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店均服务人数继续下滑。在药品集采、医保控费以及电商冲击的环境下,药店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盈利空间也进一步压缩。
现阶段处于药店行业“洗牌”的下半场,以上市连锁为首的大连锁不但不会停止扩张的步伐,还会以更快的速度抢占市场份额,直营和收购两驾“马车”仍是做大规模的主要拓展方式,因此在未来一两年内,药店的数量预计仍将保持高位。
问题由此而来,当药店的大洗牌“完成”,还需要这么多药店吗?如今-条街道挤着五六家药店的情形很常见,不少是门面挨着门面,其中甚至有的同属一个连锁品牌。
与过去不同,近年来药店数量的激增主要受到资本力量的驱动,门店短期的经营盈亏并非首要考虑因素,关键在于抢占或挤占市场份额,这与电商行业的“烧钱”大战颇为相似。然而,“烧钱”只是阶段性战略,盈利始终是最终目标,否则终将面临闭店的命运。
虽然上市连锁药店通常每年都会关掉几十至上百家门]店,但这是市场正常调节的表现。假如有一天网上下单线下配送成为主流,现有的药店数量无疑将出现过剩,许多药店将面临生存危机。
这并非空穴来风,已经有知名连锁药店由盈利转为亏损,最终被所属集团出售。药品集采已开展了九批十轮,线上与线下的同品不同价引发了消费者对药店的质疑,药店之间的价格战更是让消费者选择价格更为优惠的药店。因此,预计2024年药店的单店销售额和客流将继续下降。
当药品销售的利润不足以支撑门店的日常开销,如何应对?仅仅关闭不盈利的门店并非长久之计,因为未来可能涉及的门店数量将远超几十家、上百家,甚至达到几百家、上千家。因此,“开源”才是理智的选择。
增加经营项目,既可未雨绸缪,亦可投石问路,通过摸索明确未来拓展的重点。
便利化是优势
随着连锁药店规模的迅猛扩张,几大连锁品牌已突破万店大关,向着2万家门店的目标进发。门店数量的激增不仅意味着更广泛的地理覆盖,更代表着消费者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事实上,从门店数量上看,药店已经超越了遍布全国的便利店和奶茶店,成为最便利的零售业态之一。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毕马威共同发布的《2023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便利店门店数量从2019年的13.2万家增长至30万家。2024年1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年便利店业态发展情况概览》显示,2023年,59家样本便利店企业新开门店13148家,关闭店4076家,净增门店9072家。其中,1500家门店以上规模的样本企业净增门店近7000家,占净增门店近80%。按此推算,2023年全国便利店的数量为30多万家。
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7日,全国共有3086个奶茶品牌,门店超过38万家。
比较三者的门店数量,药店比便利店多30多万家,比奶茶店多20多万家,便利性居三者之首。有了领先的优势,增加便利性的项目或商品水到渠成。与便利店、奶茶店相比,药店还有一大优势--数量众多的会员。以2022年老百姓半年报的数据为例,其会员总数为6611万人,半年新增506万,活跃会员为1418万。一心堂的统计数据显示,会员客单价是非会员的2.73倍。与普通顾客相比,会员的回购率也相对较高。
虽然药品趋向微利,但在‘开源”方面,数量激增的门店却提供了增加便利商品的基础条件,于是,药店卖奶茶、咖啡的现象出现了。
目前在药品终端市场,药店的销售额占比升至26%左右,医院药房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处方外流的趋势愈发明显,药店将有机会获得更多处方。不过,能够获得处方的主要是专业性较强的药房,如DTP药房。对于大部分药店而言,由于处方量不足或难以获得处方,它们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从日本药店的发展历程来看,多元化也是药店的必由之路,化妆品重返药店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其他行业“跨界”药品零售行业的同时,具备了便利化条件的药店向非药领域延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警惕同质化
药店在探索多元化发展时,必须警惕同质化陷阱。过去的经验表明,简单地将超市商品复制到药店中往往难以成功。以生鲜商品为例,广东金康、湖南楚济堂等药店的尝试均已遭遇失败,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供应链的优势。
尽管药店在门店数量上超越了便利店和奶茶店,但消费者普遍认为药店在便利商品和奶茶的专业性.上不及前两者。因此,药店在引入新品类时,应避免简单复制,而是积极寻求差异化发展。例如,--些药店推出的咖啡和奶茶,就是结合中药特色,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饮品体验。
健之佳在便利店道路上摸索多年,积累了升维自有品牌的宝贵经验。他们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为出发点,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在价格敏感度日益提升的市场环境下,健之佳的自有品牌商品凭借其品质保证和价格优势,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根据“升维”与“重塑”的定位,健之佳将自有品牌商品分为三类:创新型商品,在功效、包装等方面均较同类品种有所升级和创新;领先型商品,在功效、包装等方面优于同类品种;跟随型商品,则是市场上已有稳定销售的品牌产品。这样的分类确保了商品在功效、包装等方面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加大自营品类已成为大连锁药店应对药品利润下滑的有效策略。例如,老百姓大药房推出的自有品牌稳步鞋,销量迅速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老百姓大药房的自有品牌产品已达600个,销售占比超过15%,销售额达8.2亿元,同比增长101%,毛利额同比增长111%。
与药品相比,非药产品在自营品类领域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避免与超市、便利店的同质化竞争,药店在营销和商品的功能性上应突出专业特色,如销售具有特定功效的化妆品,而非普通的日常化妆品。
不过,非药产品种类繁多,药店在多元化发展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所取舍,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经营模式。通过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药店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复星医药54亿港元溢价私有化复宏汉霖,创新布局下一站去往何方?
传闻多时的“复星医药私有化复宏汉霖”相关消息,终于有了定论。
6月24日晚间,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复星新药拟以现金及/或换股方式收购并注销复宏汉霖其他现有股东持有的全部复宏汉霖股份(包括H股及非上市股份,下同)并私有化复宏汉霖。公司拟现金出资24.元/H股收购并注销共计不超过1.31亿股复宏汉霖H股。
公告显示,复星新药须按相应注销价格向复宏汉霖的退出股东支付现金对价,每股注销价格对复宏汉霖H股不受干扰交易日(即2024年5月21日)收盘价的溢价为36.67%,对前30个交易日的溢价为52.04%;同时拟现金出资约22.44元/非上市股份收购及注销共计不超过8870.09万股复宏汉霖非上市股份。此次吸收合并现金对价合计不超过约54.07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
复宏汉霖港股也公告称,交易完成后,复宏汉霖将向联交所申请自愿撤销H股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此次复星医药私有化复宏汉霖究竟为哪般?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后,复星医药业绩和股价承压,而一贯以创新布局为主的复宏汉霖则在港股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在此阶段私有化复宏汉霖有利于复星医药集团聚焦创新资产的整合,也有助于复宏汉霖的可持续发展。
“这几年,在香港上市的复宏汉霖独立性更强,但其在创新管线布局以及‘出海’国际化布局背后离不开复星医药的支持和协同,复宏汉霖也是复星医药的核心创新药平台之一。”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借私有化加速创新转型
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资本市场一类特殊的并购操作,其目标是令被收购上市公司除牌,就是控股股东把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扩大已有份额,最终使这家公司退市。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曾经指出,上市公司选择私有化的原因一般有三个:一是股价未能反映公司实际价值;二是公司股票长期成交低迷,缺乏二级市场融资能力;三是大股东或公司内部进行重组。
另有券商投行高管分析称,“部分业务在内地的美股港股公司私有化的原因与其经营不佳、股价表现疲弱有关。一些质地较佳的公司在私有化后选择回归A股,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好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
复星医药表示,本次交易前,集团(通过复星新药、复星医药产业及复星实业)合计持有复宏汉霖59.56%股权。预计本次交易完成后(不考虑复星新药实施特定股东换股交易及潜在股份选择要约的影响),集团(通过复星医药产业及复星实业)将持有复星新药100%股权。复宏汉霖作为复星医药的核心创新资产,交易完成后,将助力复宏汉霖的可持续增长以及加强复星医药在创新生物药领域的战略布局。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受制于多重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形势尚未恢复,再加上美元加息、地缘政治等因素对资本流动造成的影响,国内创新环境和竞争格局较为严峻。
这样的挑战也体现在头部药企的财报中。根据复星医药财报,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达414亿元,同比下降5.81%;净利润23.86亿元,同比下降36.04%;扣非净利润20.11亿元,同比下降48.08%。
对此,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此前表示,2023年新冠相关产品收入大幅下降,对净利润是最直接的影响,不过公司已经在资产结构优化、债务结构优化,以及创新转型方面有具体措施,2024年预计将逐步改善。“目前,公司80%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创新药上,主要围绕抗体药物、ADC药物等方向展开,小分子药物、CAR-T、RNA赛道公司也保持一定的合理性投入,其中,在疾病领域上抗肿瘤占据50%比例,扩展适应症以及联合用药展开,总体来看,后续聚焦创新转型依旧是复星医药瞄准的方向。”
而子公司复宏汉霖的定位便是主要以“创新”展开。2023年,复星医药6个创新药的8项适应症获批上市,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等重点创新产品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汉斯状于报告期内实现收入超11亿元,同比增长230.20%;汉曲优收入超27亿元,同比增长58.19%;苏可欣收入超9亿元,同比增长19.67%。也是基于此,2023年,复宏汉霖成为港股18A中依靠创新药上市销售实现扭亏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
“所以不难发现,私有化复宏汉霖将更有利于复星医药聚焦创新药赛道。”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
剥离非核心资产成趋势
此次复星医药私有化复宏汉霖也被认为是Biotech(生物科技)企业规避市场淘汰赛的又一机制。
近两年,医药行业受到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和突破性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周期性。对比前几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热度高涨,随着宏观经济发展放缓、资本市场遇冷后,活跃度开始下降,医药行业也不断出现“去泡沫化”趋势。
一方面,因大多数延迟和中断的治疗需求在2023年集中释放,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医药市场的影响逐步退去,诊疗和医药市场回归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资本投资回归理性,在生物医药赛道的布局更为谨慎。也是在此大背景下,医药企业不论是从管线布局还是到商业推广,都更加回归临床导向,精益化布局产品管线和销售推广资源。如此,对于国内创新药企业而言,挑战重重。而为缩减成本,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精简布局“轻装上阵”也是头部药企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此次宣布私有化复宏汉霖前,复星医药还选择出售Gland Pharma的6.01%股权预计回笼资金2.11亿美元。根据公告,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新加坡公司通过大宗交易以均价1,771.81印度卢比/股(税前)出售所持有的9,900,000股Gland Pharma股份(约占截至2024年6月19日Gland Pharma股份总数的6.01%),交易总对价为175.41亿印度卢比(税前),折合约2.11亿美元(税前)。
对此交易情况,复星医药表示,Gland Pharma是复星医药全球化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此次交易后,复星医药将持有Gland Pharma约51.83%的股份,继续保持控股地位。本次交易每股折扣率约3%,买方多为长线基金,预计回流资金2.11亿美元。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运营一家Biotech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前的市场面临两极分化的极端局面,一方面,有很多高速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头部Biotech企业已经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与MNC竞技;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缺乏产品力和资金链面临断裂无法支撑发展的尾部企业。而尾部公司占据较大比例。
尽管现在市场逐步回归本源,但真正被市场认为具有估值的产品实际上很少。有时候,为了顺势而行,Biotech公司只能放慢脚步。在有限的现金流下,公司需要平衡资源,以避免资源浪费和投资风险的增加。当然,重点和有希望在商业化方面获得成功的项目公司需要全力去投入。而此次降本增效,整合布局也成为重要的方向。
上述分析师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不少Biotech重新思考并把自己定义为优势细分领域的Biotech公司,在适当的研发阶段后就将后续的研发或商业化运营权转移给下游企业或大型药企,只赚自己擅长的这一环节的钱,并在这样的战略定位下,考虑部分非核心管线的Licenseout(技术输出)、出售非核心资产和部分房地产、控制低效成本以支持少数核心研发管线、确保现金流,从而度过寒冬。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Biotech企业才能通过自己的从研发到运营到财务数据的一系列改善,来说服一级和二级市场,最终迎来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该分析师认为,尽管复宏汉霖实现了转亏为盈,但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不是一次性的断臂求生,仍需要在接下来的期间内持续观察。私有化未尝不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借此改变此前中国市场投资退出路径比较单一的局面,将使中国的生物医药生态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科技研发
“合成致死”新靶点!丹擎医药PARG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临床
6月24日,丹擎医药(Danatlas Pharmaceuticals)宣布,该公司的PARG抑制剂DAT-2645片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已经于近日获得美国FDA批准。丹擎医药将在中国和美国开展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1期临床试验,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临床试验患者入组,用于评估DAT-2645单药治疗携带BRCA1/2功能缺失性突变和/或同源重组缺陷(HRD)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聚ADP核糖水解酶(PARG)与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作用于相同的信号通路,在DNA损伤修复应答和DNA复制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DAT-2645正是丹擎医药自主研发的一种全新结构的、高选择性的口服小分子PARG抑制剂。
据丹擎医药新闻稿介绍,DAT-2645通过合成致死的机制特异性地杀伤携带特定DNA损伤修复缺陷的肿瘤细胞,其适应症包括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子宫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多种常见癌症,并且有望拓展PARP抑制剂无效的适应症和解决PARP抑制剂耐药的痛点,具有潜在的“广谱治疗性”的临床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全球尚无PARG抑制剂获批上市。
丹擎医药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周文来博士表示,FDA批准PARG抑制剂DAT-2645开展临床试验,标志着公司在新一代合成致死肿瘤精准靶向治疗领域达成了一个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他们将积极致力于推进DAT-2645的临床开发,期待DAT-2645为全球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作为一家重点开发DNA损伤修复通路中通过“合成致死”机制作用靶点的新药公司,丹擎医药将在该领域持续贡献创新产品。
丹擎医药是一家致力于DNA损伤修复机制研究,为患者开辟新型精准肿瘤靶向疗法的创新驱动型公司。根据丹擎医药公开资料,除了PARG抑制剂,该公司管线中还包括了其他几款靶向“合成致死”靶点的新药,靶点包括了Polθ、WRN等等。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华东医药HDM1002 I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近日,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片在中国Ⅰa及Ⅰb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结果。
HDM1002片的中国Ⅰa期临床试验为一项在健康成人受试者中评价HDM1002单次口服给药、剂量递增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共入组79例健康受试者。HDM1002片10mg至600mg剂量范围内呈现线性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均为1级或2级。健康受试者单次服用HDM1002片后,餐后2小时血糖较安慰剂明显下降,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高脂餐对HDM1002片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
HDM1002片的中国Ⅰb期临床为一项在中国超重和肥胖成人受试者中评价HDM1002片多次口服给药、剂量递增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共入组60例受试者。HDM1002片50-400mg剂量范围内连续给药28天,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事件为胃肠道相关,绝大多数为轻度恶心和呕吐。HDM1002片100mg或以上剂量组第28天体重降低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呈现剂量依赖性,目标剂量组范围内受试者第28天体重较基线平均下降4.9%~6.8%1。
HDM1002片是由中美华东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小分子药物,是具有口服活性、强效、高选择性的GLP-1受体小分子完全激动剂。临床前研究显示,HDM1002可强效激活GLP-1受体,诱导环磷酸腺苷(cAMP)产生,具有强效的改善糖耐受、降糖和减重作用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HDM1002糖尿病适应症于2023年5月获得中美双IND批准,减重适应症的中国IND申请于2023年9月获批。2024年5月,该产品完成减重适应症中国II期临床试验全部受试者入组。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首个!异体γ-δ1 CAR-T疗法ADI-270获批临床,适应症实体瘤
近日,Adicet Bio宣布,美国FDA已批准ADI-270的研究性新药(IND)申请,将启动该疗法在复发/难治性肾细胞癌(RCC)患者中的1期临床试验。
ADI-270是一种异体γ-δ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候选疗法,靶向CD70阳性癌症。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1期试验计划评估ADI-270在复发或难治性透明细胞RCC成年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抗肿瘤活性。CAR T细胞疗法的初步疗效将通过总反应率、反应持续时间和疾病控制率来评估。
参加试验的患者将在淋巴清除后接受单剂量ADI-270单药治疗,起始剂量为3E8 CAR+细胞。如果患者符合方案规定的标准,则有资格接受第二剂ADI-270治疗。据该公司称,ADI-270治疗透明细胞RCC的1期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初步临床数据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公布。
最近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举行的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ASGCT)第27届年会上公布了ADI-270的临床前数据。数据显示,ADI-270能显著抑制CD70阳性透明细胞RCC模型以及其他实体恶性肿瘤的肿瘤生长。研究还显示,该疗法对一系列CD70表达水平不同的癌细胞系具有强大的体外细胞毒性。
其他数据显示,在体内透明细胞RCC模型中,ADI-270在最早的评估时间点(第3天)就具有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包括肿瘤浸润、增殖和效应器功能,这导致了CD70阳性肿瘤细胞的根除。基于这些数据,作者认为有必要对该疗法在透明细胞RCC和其他CD70阳性适应症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ADI-270是首个进入实体瘤治疗临床试验的γ-δ1 CAR T细胞候选疗法Adicet Bio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en Schor在新闻稿中说,“FDA批准了我们的IND申请,以评估ADI-270在RCC患者中的应用,这凸显了Adicet公司取得的重大成就。ADI-270是第三代CAR T,旨在靶向CD70+肿瘤,具有高特异性、更高的暴露率、持久性和肿瘤浸润性,同时还能解决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素。RCC是最常见的肾癌类型,其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可行的治疗方案有限。凭借其高度分化的特征,我们相信ADI-270有可能成为RCC和其他CD70+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细胞基因治疗前沿)
 
石药集团首款基于mRNA-LNP的CAR-T细胞注射液(SYS6020)获临床试验批准
6月25日,石药集团宣布,集团开发的首款基于mRNA-LNP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注射液(SYS6020)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
该产品为全球首款获批临床试验的基于mRNA-LNP的细胞治疗产品。通过表达可特异性识别BCMA抗原的CAR,进而靶向识别患者体内BCMA阳性的细胞并对其进行杀灭,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的CAR-T产品相比,该产品具有细胞活率高、CAR阳性率高、无基因组整合引起的致瘤风险,以及细胞因子风暴(CRS)等副作用低的优点。临床前研究显示,该产品可显著杀伤BCMA抗原阳性的骨髓瘤细胞,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次获批的临床适应症为多发性骨髓瘤(MM)。此外,该产品潜在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症肌无力(MG)等自身免疫疾病,极具临床开发价值。该产品临床试验的获批,是集团在细胞治疗领域布局的首个重要成果,为其他细胞治疗产品,如体内生成CAR-T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信息来源:格隆汇)
 
28天减重最高达6.8%!华东医药口服GLP-1R激动剂I期研究积极
6月20日,华东医药宣布,旗下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DM1002片在中国1a及1b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结果。
HDM1002片是由中美华东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小分子药物,是具有口服活性、强效、高选择性的GLP-1受体小分子完全激动剂。临床前研究显示,HDM1002可强效激活GLP-1受体,诱导环磷酸腺苷(cAMP)产生,具有强效的改善糖耐受、降糖和减重作用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本次公布的la期研究纳入了79例健康受试者,旨在评估HDM1002单次口服给药,剂量递增下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受试者服用HDM1002片后,餐后2小时血糖较安慰剂明显下降,并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HDM1002片在10mg—600mg剂量下呈现线性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均为1级或2级。
Ib期研究旨在评估HDM1002片用于超重和肥胖成人受试者的疗效、安全性情况,入组60例患者。结果显示,第28天时,接受HDM1002片100mg或以上剂量组的体重降低情况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呈现剂量依赖性,目标剂量组范围内受试者体重较基线平均下降4.9%—6.8%。研究中常见不良事件为胃肠道相关,绝大多数为轻度恶心和呕吐。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复星医药阿伐曲泊帕片新适应症获批上市
6月25日,NMPA官网公示,由AkaRx公司、复星医药联合申报的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复星医药引进的一款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本次获批的适应症为治疗对既往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高发,其主要表现为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引起血液凝结不良。
阿伐曲泊帕是一款小分子创新药,为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复星医药于2018年获AkaRx公司许可,获得该药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独家销售代理权(包括为实现销售享有的独家注册、开发权)。该产品可短时间内(治疗后3-5天)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并且不受食物类型限制的口服用药方式,大大提高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阿伐曲泊帕于2020年首次获批上市,用于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治疗。本次获批上市的新适应症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2023年9月,复星医药宣布马来酸阿伐曲泊帕治疗成人慢性ITP的中国境内3期主要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期刊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该研究由3个阶段构成:筛选期(4周)、核心治疗期(6周)和扩展治疗期(20周)。确诊为慢性原发ITP(持续时间≥12个月)及血小板计数均值<30×109/L的18~80岁受试者,以2:1的比例随机接受阿伐曲泊帕或安慰剂治疗6周。完成6周核心治疗期后,合格的受试者将进入为期20周的阿伐曲泊帕开放标签扩展治疗期。主要研究终点是在没有补救治疗情况下,核心治疗期第6周时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有血小板反应的受试者比例。
基于全分析集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组的受试者血小板反应率为77.1%(vs.安慰剂组为7.7%),两组反应率差值为69.4%。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结果支持阿伐曲泊帕优于安慰剂。在所有预先定义的亚组(脾切除术状态、基线血小板计数、基线ITP伴随用药)及事后亚组(既往TPO-RA用药)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一致。整个研究期间,接受马来酸阿伐曲泊帕治疗受试者的平均累积血小板反应时间为15.3周。马来酸阿伐曲泊帕总体耐受性良好。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信谊津津药业氢化可的松原料药上市申请获得批准
近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天津信谊津津药业有限公司的氢化可的松原料药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通知书编号:2024YS00123),该药物获得批准生产。
氢化可的松主要适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治疗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增生症的治疗。本次氢化可的松原料药获得《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表明该原料药符合国内药品注册的有关规定要求,可以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同时为公司后续产品开展原料药申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述事项不会对公司当期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信息来源:)
 
山东信谊华法林钠原料药上市申请获批
6月25日,上海医药公告,近日,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山东信谊的华法林钠原料药收到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通知书编号:2024YS00524),该药物获得批准生产。
华法林钠主要适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AF)和/或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降低心肌梗死后死亡、复发和血栓栓塞事件(如卒中或体循环栓塞)的风险。
该药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发。2023年1月,山东信谊就该药物向国家药监局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近日,山东信谊收到国家药监局下发的《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该药物在CDE原辅包登记信息平台上显示状态为“A”。
截至本公告日,公司针对该药物已投入研发费用约人民币353万元。
目前,中国境内该药物的主要生产厂家包括山东安弘制药有限公司、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华法林钠制剂医院采购金额约为人民币7,600万元。
(信息来源:制药网)
 
海思科申报的1类创新药考格列汀片获批上市
6月24日,海思科申报的1类创新药考格列汀片(商品名:倍长平)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药专为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而设计,其获批上市,标志着糖尿病治疗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传统日制剂跨越至双周制剂的新纪元。
资料显示,考格列汀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可抑制DPP-4活性,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血浆浓度,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降低血糖。该药品的上市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同时,该药品其独特的长效结构,为患者提供了每两周仅需服用一次的便利,同时在长周期服药中确保疗效和安全性,其14天的超长效降糖特性预示着糖尿病患者将迎来治疗体验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业内表示,考格列汀片是我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的化学药品1类新药,为超长效DPP-4抑制剂(DPP4i)且双周口服降糖药。
据悉,目前,国内上市的DPP-4i均为日制剂,考格列汀片作为超长效的双周DPP-4抑制剂,临床结果表明疗效和安全性与日制剂相当,10mg半衰期为131.5h、DPP-4抑制持久(给药14天后对DPP-4平均抑制率达80%以上)、药物相互作用少、在轻中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中也无需调节剂量,没有胃肠道不良反应且不引起体重的增加,可在有效降糖的同时不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每两周一次的更长给药间隔极大程度简化降糖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依从性和血糖控制,减少用药负担,为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打开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药企的不断创新研发,糖尿病药物领域新药不断涌现。6月24日,除了海思科1.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外,国家药监局(NMPA)还宣布,丹麦制药企业诺和诺德的1类新药依柯胰岛素注射液(商品名:诺和期,icodec)正式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这一产品为新型基础胰岛素周制剂,一周仅需注射一次。
资料显示,依柯胰岛素半衰期长达196小时(约7天),也就是说一周给药间隔内,这一产品降糖作用分布均匀,在临床相关剂量下,降糖作用时间可覆盖一周。
业内表示,胰岛素是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选择,但在胰岛素的使用上,患者往往依从性低,不少患者不愿意打针,也不愿意每天多次注射药品,因此长效胰岛素的获批于患者而言更加便利。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5.37亿,其中中国患者人数约占全球总数的1/4,约1.4亿人,可见糖尿病用药需求广阔。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糖尿病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2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1323亿元。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糖尿病治疗一直以来是医药研发的热点领域。
(信息来源:制药网)
 
药友贝前列素钠片获批上市
6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药友制药的贝前列素钠片(20μg)获批上市,并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贝前列素钠片1992年在日本首次获批,用于改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引起的溃疡、间歇性跛行、疼痛和冷感等症状,也可用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2007年,日本市场再次推出贝前列素钠缓释片,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
贝前列素钠是全球首个口服前列环素(PGI2)衍生物,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保护、平滑肌细胞生长抑制及抗炎症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引起的溃疡、间歇性跛行、疼痛和冷感等症状,且保护组织血流量,不增加心肌耗氧。
国内外多指南共识推荐贝前列素钠可用于动脉闭塞性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足、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如《美国外周动脉疾病管理的学会间共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指南:肺高压的诊断和治疗》《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等。
2003年,贝前列素钠片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改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引起的溃疡、间歇性跛行、疼痛和冷感等症状。目前,贝前列素钠片属于国家医保乙类产品,国内市场规模已达7.8亿元,市场容量2.4亿片(以20μg计),保持增长趋势。
此外,贝前列素纳缓释片于2022年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WHO功能分级I级-III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该药目前尚未纳入国家医保,市场处于培育期。
贝前列素钠片已形成1原研+4(视)过评的竞争格局,还有6家企业正在审评审批中,尚未进入国家带量采购。
(信息来源:复星医药)
 
君实生物宣布特瑞普利单抗三阴性乳腺癌适应症在中国获批
6月25日,君实生物宣布,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拓益®)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用于经充分验证的检测评估PD-L1阳性(CPS≥1)的复发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一线治疗新适应症上市申请于近日获得NMPA批准。这是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内地获批的第十项适应症。
据统计,全球乳腺癌的年新发病例数达231万,死亡病例数达67万,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在我国,乳腺癌年新发病例数达35.7万,死亡病例数达7.5万,分别占全球病例数的15.5%和11.2%。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0-15%,具有侵袭性强、复发率高和预后较差的特点。晚期TNBC对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不敏感,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中国目前的TNBC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无论单药或是联合化疗均疗效欠佳,中位生存期约9—12个月,5年生存率不足30%。
本次新适应症的获批主要基于TORCHLIGHT研究(NCT04085276)的数据结果。TORCHLIGHT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在全国56家中心联合开展。
2023年2月,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IDMC)在期中分析时判定TORCHLIGHT研究的主要终点达到方案预设的优效界值,成为国内首个在晚期TNBC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阳性结果的III期注册研究。
2024年1月,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82.9)发表了TORCHLIGHT研究期中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用于首诊IV期或复发转移性TNBC患者可显著延长PD-L1阳性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也达到了获益趋势,实现了中国晚期TNBC免疫治疗零的突破。其中,特瑞普利单抗组的中位PFS达8.4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5%(P=0.0102);特瑞普利单抗组的中位OS延长了13.3个月(32.8个月vs19.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了38%(P=0.0148),特瑞普利单抗安全性数据与已知风险相符,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信息来源:君实生物官微)
 
全球上市
海和药物自主开发的创新药谷美替尼(MET抑制剂)在日本获批上市
近日,海和药物宣布,公司创新药物MET抑制剂谷美替尼片已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上市。本次申报上市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具有MET 14外显子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该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发现,由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独自开发,并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
本次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主要基于SCC244-108关键II期研究(GLORY研究,NCT04270591)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多国、多中心的开放、单臂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谷美替尼片用于具有MET 14外显子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该适应症已于2023年3月7日获得NMPA批准上市。该研究的全球主要研究者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
截止至2022年4月28日,GLORY研究中,79例经中心实验室确认为METex14跳变患者12个月随访数据显示:由盲态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BIRC)评估的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65.8%,其中初治患者的ORR为70.5%,经治患者的ORR也达到60.0%,总体人群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5个月,其中初治患者达11.7个月,经治患者为7.6个月;总体人群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7.3个月,其中初治患者尚未达到,经治患者为16.2个月,疗效明确。安全性方面,整体安全耐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肿、头痛、消化道症状和肝脏转氨酶升高等,多为轻中度,经对症治疗后可缓解或恢复,无潜在光毒性,亦未观察到相关的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少,合并用药安全性风险较低。
海和药物首席执行官董瑞平博士表示:“此次谷美替尼片在日本获批上市是公司又一重要里程碑,凸显了公司致力于开发和提供肿瘤创新疗法,以满足中国和全球患者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公司遵循“根植中国,放眼全球”的国际化战略,将继续全力推动公司更多产品走向世界,为更多海外患者提供来自中国的高质量创新药物。同时感谢所有参与谷美替尼临床研究的研究者、患者、患者家属及临床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GLORY研究全球主要研究者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表示:“谷美替尼片在日本的获批,是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证实了我们中国研究者主导的谷美替尼片GLORY研究得到了国际认可和肯定。我们期待能有更多中国的创新药物像谷美替尼片一样走出国门,满足全球患者未满足的治疗需求。”
关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MET 14外显子(METex14)跳变
原发性肺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二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的85%1,METex14跳变在NSCLC中的总发生率约为3%2。在中国NSCLC人群中METex14跳变的发生率约2.51%3。METex14跳变是原发致癌驱动基因,通常不与EGFR、KRAS、ALK等肺癌其他突变共存2。多发于高龄患者,中位年龄72岁2。METex14跳变预示预后差,化疗药物二线治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仅为2.9个月,总生存期(OS)为7.9-8.3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8.8%-9.1%4。携带METex14跳变的NSCLC患者对PD-1单抗治疗不敏感,ORR为16~17%,中位PFS为1.9—3.4个月,在PD-L1受体高表达的肿瘤患者中,未见缓解率升高5-6。在日本,新发肺癌患者人数为126,548人/年,死亡人数为75,585人/年(2020)7。NSCLC约占日本肺癌患者的88%,初诊IV期患者约为30%,METex14跳变的发生率约为3%2。因此在日本,可能需要接受这种药物治疗的患者人数估计约为1200人/年。
关于谷美替尼片(研发代号:SCC244)
谷美替尼片(研发代号:SCC244)是一款口服强效、高选择性小分子MET抑制剂。临床前研究显示谷美替尼片可强效和特异性靶向抑制MET激酶活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谷美替尼片具有优良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在具有MET改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了明确疗效且脑转移患者同样获益。与已上市同类产品相比,谷美替尼片稳态谷浓度更高,可以持续抑制靶点;半衰期长,适合每日一次给药;不需要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药物相互作用少,合并用药安全性风险低。谷美替尼片成功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并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同时,也正在积极开展其他临床研究,比如针对MET过表达且驱动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
海和药物是中国领先的自主创新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的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希望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海和药物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同时拥有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科研和管理团队,积极布局创新药物的国际开发之路。目前海和药物已有1款产品(谷美替尼片,商品名:海益坦®)获批中国上市,另有多个在研重点管线的候选药物。
(信息来源:海和药物Haihe Biopharma)
 
普利制药伏立康唑注射液获丹麦上市许可
普利制药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丹麦药品管理局(DKMA)签发的伏立康唑注射液的上市许可。据悉,伏立康唑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治疗侵袭性曲霉病,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念珠菌血症,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主要用于进展性可能威胁生命的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预防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高危患者中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6月26日快讯
白芍:价格58元/kg左右,三四级价格为75-80元/kg。
干姜:粉姜统货售价24-25元/千克,粉姜片售价25-26元/千克,药厂货15-20元不等/千克。
茯苓:统丁价在24-25元/千克,选丁30-35元不等,茯苓薄片价在30-35元左右,茯苓块21-22元。
川木:通统片价在12-13元/千克,三叶木通价在6-7元。
木香:云南统货售价35-36元左右/千克,湖北统货33-34元左右。
木贼:大统货价在8-9元左右/千克。
紫草:现在市场紫草进口硬统货售价50-55元左右。
川芎:统个价在13.5-18-19元/千克,切片统货商要价21-22元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6月27日快讯
现市场狗鞭小条:货售价在7元,小中条货在9-10元之间,中条货售价在13元,大条货售价在18元,特大条售价在35元。
牛鞭:现市场中条货价在25-35元之间不等。
钟乳石:现市场正品钟乳石售价在5元,预计短期内行情不会有大的变化。
浮小麦:现市场统货多要价在5-6元之间不等,好一些的货价在7-8元之间不等。
天竺黄:现市场天竺黄药厂货价格在200元上下,饮片一般货价在280元上下,好一些的在350元上下,优质货价在400元上下。
苍术:现市场内蒙产家种苍术报价在60-65元,家种关的报价在44-48元之间。
地产白芷:现市场地产无硫白芷报价在15元上下。
粉葛:现一般统丁价格在10-10.5元。
莪术:目前市场云南饮片多要价在17元左右。
广金钱草:现市场广金钱草报价在7.5-8元之间。
番泻叶:现市场统货多要价在6-7元之间不等。
葛根:现市场一般葛根丁报价在11-13元之间,水洗去皮丁价格在17-18元之间。
雪莲花:现市场新疆雪莲花中朵售价在15元/朵,大朵售价在25-35元/朵,特等货售价在50-65元/朵。
谷精珠:目前市场正品货多要价在30元左右,谷精珠报价在150元。
糯稻根:现市场糯稻根冷背行水洗货售价在25元。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4/6/28 18:41:11      阅读3590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3-038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