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7/27 12:21:13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京新药业与九州通医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4月22日,京新药业与九州通医药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京新新昌总部举行,京新药业董事长吕钢与九州通集团副董事长刘登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共赢发展。
京新药业、九州通集团相关领导先后介绍了各自企业情况,对双方业务合作项目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九州通集团副董事长刘登攀表示:“目前九州通已从原来的产品配送商逐步向服务商转型。作为服务商,九州通聚焦在零售、第三终端、第四终端等院外市场,持续优化企业产品营销能力,推动各合作产品的品牌建立与市场推广。京新产品线丰富,四大主营板块在九州通体系内均有涉及,双方在业务布局上有多个契合点,可在未来持续探索,期待与京新实现多维度的合作。”
京新药业董事长吕钢表示:“京新药业经过三十余年耕耘,质量管理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多个重点产品在院内市场均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但院外市场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京新非常荣幸能够与九州通这样优秀的企业达成战略共识,利用京新的院内市场产品优势,在九州通完善的院外营销能力支持下,推动京新院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实现双方企业的互惠共赢。”
京新药业与九州通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既是双方企业良好合作的开端,也是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合作的起点,为未来京新产品在零售市场的营销带来新的机会。京新药业将与九州通医药集团携手并进,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长期战略合作的美好愿景。
(信息来源:京新药业)
 
18亿美元!益普生与Skyhawk合作开发小分子化合物
4月22日,益普生(Ipsen)宣布与Skyhawk Therapeutics达成全球独家合作协议,以发现和开发调节罕见神经系统疾病RNA的新型小分子。
该协议包括一项选择权,益普生将有权获得开发可成功的开发候选药物(DC)的全球独家开发权益。在成功确定DC后,益普生将负责后续的开发工作。
根据协议条款,Skyhawk有资格获得高达1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包括期权和研究合作的预付款,以及潜在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Skyhawk的专有平台加速了在多个治疗领域(包括罕见神经系统疾病)开发RNA靶向小分子的工作。
其中,SKYSTAR技术平台是一个靶点评估系统,整合了来自公开信息和专业生物信息学、结构和计算生物学数据集的数据,以优先考虑高价值的RNA靶点。Skyhawk已经通过该平台筛选了超过700个制药靶点。
SKYLIBRARY技术平台是一个定制的、快速扩展的RNA靶向化合物文库。
SKYSEQ技术平台是一个多重筛选系统,可同时测试一系列RNA基序的数十个高价值靶点,以鉴定对特定疾病靶点具有选择性的化合物。
SKYAI技术平台是一个机器学习工具,整合了来自SKYSTAR、医学化学、动物研究、毒素数据和临床项目的数据,以推动下一代新型RNA剪接调节剂的开发。
益普生高级副总裁兼神经科学研发主管Steve Glyman说:“我们很高兴与Skyhawk的专家团队合作,探索在罕见和衰弱的神经系统疾病中调节RNA表达的潜力。我们在运动障碍方面的重点和专业知识,以及我们的整个产品组合,正在为那些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患者带来最佳和一流的治疗方法,现在这个处于研究前沿的新颖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
Skyhawk首席科学官Sergey Paushkin表示:“益普生是一家非凡的公司,对服务患者有着深厚的热情,我们很高兴与其合作,扩大其创新疗法产品管线。我们的战略伙伴关系凸显了我们的共同雄心,即为尚未有疗法获批的罕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开发变革性药物。”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武田与华人科学家创立企业达成超12亿美元合作
4月16日,Kumquat Biosciences宣布与武田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新型免疫肿瘤学(I/O)小分子抑制剂,并将其作为单药和/或联合疗法进行商业化。
根据协议条款,Kumquat授予武田开发和商业化精选小分子抑制剂的独家、全球和特许权使用费许可。根据Kumquat的选择,武田将承担并资助由Kumquat主导的I期试验活动之外的所有开发和商业化活动。Kumquat将获得高达1.3亿美元的近期付款,如果在协议期限内实现了所有未来的临床、监管和商业里程碑,则可能获得超过12亿美元的付款,此外还将从该许可产生的任何商业产品的潜在净销售额中获得分级版税。
Kumquat成立于2019年,获得OrbiMed、红杉资本、EcoR1、礼来亚洲基金和罗氏风险投资基金等支持。其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刘异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曾联合创立了Wellspring Biosciences,Kura Oncology和Intellikine(2012年被武田收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肿瘤药物研究专家,刘异和其团队在KRAS靶向疗法的研发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相关研究发表在顶尖学术刊物《Cell》上。
2021年,礼来子公司Loxo Oncology与Kumquat签署了一项独家合作协议,专注于潜在刺激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新型小分子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
“这项免疫肿瘤学小分子项目的进展表明,我们有能力应对具有巨大潜力的棘手治疗靶点的药物挑战。”Kumquat首席执行官刘异表示:“我们为自己坚持不懈的创新突破感到自豪,我们很高兴能与武田合作,武田与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和战略,即实现基于小分子的变革性I/O治疗。此次合作使这项I/O计划能够快速进入临床,并有望造福广大癌症患者。”
“我们很高兴能与Kumquat合作,这是一个杰出的团队,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靶点和治疗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武田肿瘤治疗领域部门主管P.K.Morrow表示:“这次合作与我们的使命不谋而合,我们的使命是推进最前沿的产品线,最大限度地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满足癌症患者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我们期待与Kumquat合作,加快这一令人兴奋的资产的开发。”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资本竞合
海博为药业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信成基金领投
近日,成都海博为药业有限公司再度以实力赢得资本青睐,圆满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信成基金领投,策源资本、国元创新、盛元智本三家投资机构跟投。在当前融资环境缩紧的情况下,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海博为药业研发实力与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
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海博为药业三款创新药HBW-3220、HBW-3210、HBW-004285的临床研究及多条临床前创新药研发管线推进,加速公司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临床走向市场的开发进程。
信成基金投资执行董事彭小小博士表示:海博为药业处于临床阶段的Nav1.8抑制剂和第三代BTK抑制剂分子的设计特点显著,临床进展迅速,在早期临床中取得了令人亮眼的数据,显现出较大的出海潜力。我们期待海博为药业在创始人李英富博士的带领下,在不久的将来为广大临床患者带来突破性的创新疗法。
策源资本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博为药业研发速度快、成果质量高,布局了十余条创新药研发管线,聚焦肿瘤、疼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热门领域,搭建了差异化的透脑药物开发平台。作为成都高新区本地企业,其不断发展壮大对高新区乃至成都市都具有极强的产业价值,对成都高新区建圈强链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策源资本投资海博为药业后,双方将深度合作,对接资源,共同为成都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元创新董事长兼总经理万雷表示:在李英富博士的领导下,海博为药业团队已壮大成为一支实力雄厚、战斗力强大的新药研究队伍。公司核心产品组合取得了显著进展,以有限的资金实现了与国际顶尖新药研发水平的对标。即便在新药研发企业面临融资环境紧缩的大环境中,海博为药业团队依旧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的PCC化合物,并稳健推进第三代BTK抑制剂、Nav1.8抑制剂镇痛药等项目的临床开发进程。我们坚信,海博为药业一定能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在创新药发展的下一程跑出加速度!
盛元智本医疗医药板块投资负责人王二龙表示:“具备真正的临床价值”是我们投资海博为药业的根本动因。在当今医药行业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只有具备“解决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问题”可能性的创新药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海博为药业目前所推进的第三代BTK抑制剂、无成瘾性Nav1.8抑制剂、口服KRAS G12D抑制剂等管线的临床价值,得到了业界和资方的高度认可。同时,海博为药业汇聚了一支业内顶尖的研发团队,为这些管线研发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相信,海博为药业拥有光明的未来。
海博为药业董事长李英富博士表示:非常感谢投资机构对海博为药业的信赖与支持。在当前国内外投融资严峻谨慎的环境下,海博为药业仍能顺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这是对公司前景及研发成果的最大认可,团队倍感振奋,尤其感谢创新药佼佼者信达生物旗下信成基金的领投,以及策源资本、国元创新、盛元智本的跟投。本轮融资的顺利完成必将大大加速公司的发展及在研项目的快速推进。海博为药业始终坚持“做好药,中国创”的企业目标,致力于打造中国原创、世界一流的创新药物。在过去五年里,海博为药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执行力,多个创新药项目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未来,海博为药业将不忘初心,持续创新,保持高效的研发效率,开发更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回报投资者,造福全球患者。
(信息来源:投资界)
 
英派药业完成4亿元D+轮融资,加速惠及更多的卵巢癌患者
近日,南京英派药业有限公司,宣布完成4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特佳投资和熙诚金睿共同领投,扬州国金集团和顾屿南歌参与本次投资,老股东礼来亚洲基金与厦门建发新兴投资本轮持续加码。舟渡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财务顾问。
英派药业首席执行官蔡遂雄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宣布顺利完成了D+轮的融资,感谢新老股东对英派药业的支持和信任。本轮募集资金将加速塞纳帕利(Senaparib)的商业化布局、多个化合物的临床持续开发、包括PARP1选择性抑制剂的全球开发以及多个临床前早期项目的研发。我们坚信,在诸多优秀投资人的坚定支持下,具备Best-in-class潜力的塞纳帕利借助商业化合作伙伴华东医药广泛的市场营销网络和专业的学术推广经验,将能加速惠及更多的卵巢癌患者;我们也期待英派专注布局的合成致死靶点的更多创新候选药物在后续的临床验证中展现出突破性的潜力。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于建林表示:“我们很高兴参与英派药业的本轮融资。英派药业基于其卓越的自主研发能力,构建了全球生物医药公司中覆盖面最广的合成致死产品组合之一,其核心产品塞纳帕利在临床关键试验中展现了同类最优的潜力,并已经递交NDA且获得NMPA受理。高特佳作为专注医疗健康行业的专业投资机构,将全力支持英派药业的药物研发。期待未来在团队的努力下,英派产品能惠及更多的癌症患者,真正满足广大癌症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熙诚金睿管理合伙人陈镭文表示:“英派拥有独特的源头创新的研究技术和平台,并对合成致死的靶点药物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公司就其管线内的产品,于去年内与Eikon Therapeutics达成了海外权益的license out,更与华东医药达成了一系列的商业化合作,团队展现了卓越的药物研发能力和执行能力。生物医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坚定看好公司的团队和产品管线,希望本轮融资能助力公司的优秀药品早日上市,惠及广大患者。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市场风云
恒瑞也开始卷AI制药了?
近日,创新药大哥恒瑞发布了财报,交上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
年报显示,恒瑞医药2023年营收为228.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2.75亿元增7.26%;2021年营收259亿元。
创新药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6.37亿元,同比22.1%的增长,实现和仿制药的“五五开”。
不过,公司创新平台介绍上,笔者注意到了其“AI分子设计、生物信息学以及分子动力学”平台。
要知道恒瑞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恒瑞的累计研发投入为61.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6.95%。
恒瑞在全球设立了14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达5000余人,对于创新药一哥而言,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
AI制药,入局很早
翻看恒瑞医药的最新年报,可以看到文中已经数次提到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战略。
报告中提到,“公司正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新药研发平台和临床研发系统,助力产品和临床开发差异化创新。”
实际上,恒瑞医药早在10年之前就建立了分子信息部,负责小分子药物设计与项目管理、大分子药物设计、新靶点调研以及项目数据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不过当时应该是偏向于支持性部门。
2018年左右,公司已经开始招聘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等岗位,这也印证了公司称“5年前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
但做得早不代表就一定做得好,或者换句话说,忙着转型的恒瑞医药似乎并没有将人工智能提上研发的优先级,几年来平台进展缓慢,仍然以对外研发为主。
在几个和CADD/AIDD相关的研发平台中,仅有分子动力学平台是公司自主研发,其他不包括AI分子设计平台、生物信息平台和结构生物学平台,均通过“自研+外部合作”的方式搭建的。
2021年,在AlphaFold引发工业界关注时,恒瑞引进了Iktos的AI从头药物设计软件Makya,用于加速小分子药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Iktos是一家法国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门开发应用于药物化学和新药设计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关于平台布局,恒瑞高管曾表示,对于技术平台而言,哪些需要修炼内功,哪些需要借助外部平台,需要有收有放,有取有舍。
也就是说,相较于恒瑞重金押注的双抗、ADC、T cell engager、NK cell engager、PROTAC、γδT细胞疗法、小核酸等平台,AIDD/CADD不算其“内功修炼范围”。
不过,近年来公司在AI+药物研发方面的投入还在不断加强。
据介绍,公司已经初步搭建了一个称为“恒瑞-灵枢”的AIDD&CADD平台,可以支持靶点发现、小分子、大分子、细胞工程等研发场景。
具体应用来说,以大分子为例,公司已经在抗原设计、生物药成药性预测、通过结构建模优化候选抗体等方面进行了AI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这些平台是否有用呢?
年报显示,公司正在利用利用AI建立靶点发现平台,用高质量的内部数据为公司早期开发策略选择提供支持。公司有多个预研项目表现亮眼,并已转为正式立项项目。
当前,公司在连云港、上海、美国和欧洲等地设立14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达5000余人。
更不要说恒瑞采取的又多又全的管线战术,目前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近3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如果AI和计算技术能够广泛赋能恒瑞的管线开发,对于恒瑞将是极大的效率提升。
慢了半步,恒瑞的顾虑是什么?
但一哥的“高冷”也是显而易见的。
明显的例子是,当制药公司和AI公司频繁达成交易合作的时候,除了部署技术平台外,恒瑞医药几乎很少对外达成AI合作。
相较之下,翰森携手望石智慧,信立泰与阿尔法医药合作开展新药合作;华东医药与晶泰科技签署了管线合作开发协议;复星医药则与英矽智能达成战略合作等,都和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相关。
一个原因是,孙飘扬重新执掌恒瑞后,将公司的战略重点放到了内部开发上,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将药物对外授权,而不是对内引进。
去年一整年,恒瑞的BD业绩非常亮眼,完成了5笔对外授权,与默克的交易的HRS-1167、SHR-A1904的药物中,潜在总额可达到14亿欧元。此外,还出现了将SHR-1905低价出售给One Bio,结果转手以14亿美元被卖给GSK的戏码。
也就是说,内部管线充足的恒瑞对合作的需求本身不大,估计接下来也会集中执行其出海战略。
不过,更深层次原因应该是恒瑞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信任。
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张连山就曾经表示: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开发的进展不尽如人意。
换句话说,AI和制药的融合还是不够,有很大的待发展空间。作为药物研发的一项工具,人工智能永远也替代不了人。
显然,自带稳重基因恒瑞面对创新技术仍然保持冷静。从以往仿制药起家,稳扎稳打转型到创新药一哥,如今管线的布局也以“Fast Follow”为主。
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恒瑞会大规模地押注AI技术,何况恒瑞内部的研发回报也足够优秀,2023年有7款新药获批上市,包括阿得贝利单抗注射液、磷酸瑞格列汀片、奥特康唑胶囊等。
不过,即使是一哥势必也有业绩焦虑。当恒瑞2024年报一经发出,恒瑞医药的股价反应却是大跌4.6%。
原因为何?尽管在集采、医药反腐让仿制药业务连年下滑的情况下,恒瑞还能维持增长实属不易。但投资人也清楚地明白,净利润仅10%的增长,难以支撑其60倍的PE(市盈率)。
市场总是期待恒瑞有更好的表现,国内药物研发迈向高水平创新的背景下,也会对计算工具和AI模型提出更高的期望。
另一边,恒瑞也认可人工智能是一项有前景的技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持续进行投入,将AI技术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开发。
期待人工智能在恒瑞医药的管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效用。
(信息来源:药时代)
 
259家上市药企去年研发投入811亿元
研发实力是医药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在行业“长跑”中能否胜出的重要因素,年报中披露的企业研发投入、在研管线布局等情况颇受投资者关注。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259家A股上市药企披露了2023年经营业绩,合计研发投入811亿元,同比增长7.43%,增速较上年有所放缓。其中,177家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年增加,企业数量占比近七成。在创新药企普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一些企业也在优化管线布局。
研发投入持续攀升
同花顺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申万医药生物行业493家上市公司中,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259家企业研发投入合计金额分别为649.90亿元、754.91亿元和811.00亿元,呈现持续攀升态势,2022年和2023年同比增幅分别为16.16%和7.43%。
这与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增速趋近。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3年7月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由2022年的2415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335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8%。
具体来看,上述259家药企中,2023年研发投入过亿的有14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19家,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上海医药暂居前三位,分别为61.50亿元、59.37亿元和26.02亿元。目前排名前20位的药企研发投入金额合计为383.46亿元,占259家药企总额的47.28%,较上年的362.46亿元增幅仅为5.79%,低于行业整体增幅,其中有八家研发投入较上年减少。
从研发强度看,同花顺数据显示,259家药企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简称“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为7.33%,高于2022年的6.36%和2021年的5.99%。其中,160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有所增加。
不少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营收贡献进一步增强。恒瑞医药披露,公司持续加大创新力度,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61.50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49.54亿元。年报显示,恒瑞医药2023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虽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产品降价及准入难等因素影响,仍然实现同比22.1%的增长。与此同时,报告期内该公司仿制药收入略有下滑。
2023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的心血管用药龙头企业信立泰,研发投入总额不降反增、突破1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30%。同花顺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信立泰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8.04亿元、7.77亿元、7.73亿元、6.91亿元、9.17亿元和10.47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17.28%、17.38%、28.21%、22.61%、26.35%和31.13%。不过,该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也在2023年明显抬升,达到60.94%。年报披露,随着创新产品营收的不断增长,以及多个创新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公司营收及利润贡献发生结构变化,创新产品占比提升。仿制药方面,作为信立泰曾经的业绩支柱产品,泰嘉收入、利润贡献下降。
2022年3月上市的荣昌生物去年研发投入总额也突破10亿元,达到13.06亿元,较2022年的9.82亿元增长逾三成;研发投入占比由2022年的127.19%降至2023年的120.62%。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0.8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72亿元增加40.26%,主要缘于公司两个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核心产品泰爱和爱地希销售收入及销量同比快速增长。
复星医药同样表示,创新产品上市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和销售增长是报告期内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发人员数量微降
对于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行业而言,研发人才尤其是高端研发人才十分重要。年报显示,在研发投入整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上市药企研发人员数量出现小幅下降。
同花顺数据显示,2023年,259家上市药企研发人员数量合计为163094人,较2022年的166802人减少3708人,降幅为2.22%,不过仍明显高于2020年的116974人和2021年的141209人,其中逾六成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增加。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及外包服务企业业绩承压,降本增效下研发人员数量明显下降。
CXO(医药外包服务)龙头企业药明康德近年来首次出现研发人员数量下降。同花顺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药明康德研发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11721人、13940人、17872人、21942人、28841人和36678人,2023年则为33657人,减少逾3000人。不过,其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依然超过八成,2019年至2023年,这一比例分别为82.19%、83.08%、82.61%、82.70%和81.90%。
尽管员工总数降逾7%、研发人员数量降逾8%,但药明康德人力成本仍在上升。年报显示,该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包括直接人工、原材料成本及间接费用。2023年,其直接人工较2022年增长25.60%,成本增长主要由于服务需求及业务增长。
舒泰神去年研发人员数量减少超过一半。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公司现有研发人员26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2.63%。202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公司现有研发人员12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21.98%。
此外,一些药企因统计口径调整,出现研发人员数量和占比大幅变化。
例如云南白药2022年年报显示,当年研发人员数量为1291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为14.70%。公司2023年年报则显示,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为435人,占比为4.95%;2023年研发人员数量为527人,占比为5.97%。“公司研发人员指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以及与研发活动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和直接服务人员。本报告期对研发人员统计口径进行调整,与各年度研发费用统计口径所对应的人员一致。以前年度公司研发人员是按照技术人员的口径进行统计(技术人员口径包含动力装备、技术质量、信息管理、研发管理)。”云南白药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
据悉,2023年11月24日,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9号:研发人员及研发投入》,明确了沪深两市研发人员及研发投入认定标准。
丰富优化管线布局
近日,多地发文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众多上市药企也在年报中表示将坚持创新发展,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环境变化、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转型趋势明显。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具有真正意义的创新产品面临较好发展机遇,创新药物的可及性不断提高。”信立泰在“2024年度经营计划”中表示,将强化研发创新,使专利产品成为主营产品。该公司还提到,未来几年将加快推进创新产品出海进程。
上海医药表示,在生物医药方面,公司将充分发挥“工商研投”一体化的独特优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管线布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巨额研发投入给业绩造成的压力,一些创新药企更加注重优化管线布局。
“如果公司无法及时完成新产品的研发和注册报批,不仅会影响前期研发投入的回收,还可能影响未来的收益实现。”艾德生物表示,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市场研究,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贴合,研发管线能够满足目前及未来市场对体外诊断产品的需求。金迪克也提出,将稳步推进在研品种的审评进度,开展已获临床批件在研产品的临床研究工作,加快临床前研究的在研产品研发进度,跟踪并储备创新疫苗新技术、新品种,优化并扩展产品管线布局。
前沿生物已于2023年对研发管线策略进行了调整与优化,提出“创新属性与成本优势并重”,提高整体研发资金使用效率。该公司表示,将持续探索新的技术领域,综合市场潜力、药品成药性、生产成本,布局目前处于技术空白的品种或国内尚处于起步初期的品种和技术领域,持续构建科学、丰富的产品管线布局,夯实公司在新药研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蓄力公司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舒泰神则在提出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研发的同时,明确表示“未来一定时间内,因公司在研项目持续推进的需求,预计将控制一定的研发投入水平”。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多个创新药出海刷新记录
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成都优势产业,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
据了解,为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近年来,成都市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诊疗3条产业链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加快打造成都医学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天府中药城、华西医美健康城、成都未来医学城等医药专业园区,全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取得药品上市批件133个。
其中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重要载体,成都高新区现已聚集赛诺菲、美敦力、威斯克生物、成都先导等企业3000余家,并汇聚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功能平台近160个;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连续五年保持20%的增长率。
据悉,瞄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5大细分领域和血液制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18个细分赛道精准发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构建了覆盖从靶点发现到中试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功能平台123个。
在创新药方面,近年来成都企业屡刷新中国ADC药物出海授权交易新纪录,科伦博泰、百利天恒、康诺亚合计实现中国ADC药物出海授权交易金额达到213.88亿美元。
其中,科伦博泰近期发布2023年度业绩称,该集团期内取得收入15.4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加91.62%;年度亏损5.74亿元,同比收窄6.8%。报告期内,科伦博泰研发开支10.30亿元,同比增长21.9%。
科伦博泰称业绩改善,主要得益于此前与默沙东达成的多项ADC(抗体偶联药物)产品授权合作,其中包括SKB264(MK-2870)、SKB315及多项研究性临床前ADC。报告期内,根据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订立的多项合作协定,默沙东向科伦博泰支付了预付款项、里程碑款项等合计约14.21亿元人民币及其他常规研发开支报销。
而百利天恒于3月10日发布公告称,继去年12月披露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BL-B01D1实现“License out”(授权出海)后,已收到百时美施贵宝(简称“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预计该款项将对2024年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康诺亚则在2023年2月宣布,与阿斯利康就Claudin18.2 ADC新药CMG901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CMG901由康诺亚(70%所有权)和乐普生物(30%所有权)合资成立的KYM Biosciences Inc.开发,基于此协议及条款,KYM将获得63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11.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低双位数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从金额上看,6300万美元的预付款金额创下早期临床阶段ADC药物出海授权合作的纪录。
业内表示,成都医药产业近两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是有凭有据的,但成都在医药产业的布局并非只是在这两年,早在21世纪初,成都就已经发力,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都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
据悉,为推动医药产业发展,成都不断给与政策支持。其中成都发布的《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而沿着这一目标,与之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也都在近一两年相继发布。
(信息来源:制药网)
 
胰岛素集采新风向,谁是最大的赢家?
首次集采过去两年之后,新的一轮胰岛素接续集采又在进行之中。
这一次,我们看到了更加温和、更具弹性的集采规则。由于首次集采已经挤掉了较大部分的水分,因此,监管更注重的是,稳供应、稳价格、控价差。
从最新的集采中选结果看,整体中选率为92%,中选价格也有升有降,这也体现出监管态度的转变。而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需求下,企业们正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集采环境。
可以看到,在首次集采中报价激进的企业如甘李药业、礼来,在此次接续采购中,报价策略以上涨为主。其中,甘李药业申报的产品全部中标且价格均有所上涨,公司股价也由此涨停。而此前报价相对保守的企业如通化东宝、联邦制药,此次则以积极降价为主。
总体来看,在集采愈趋温和的背景下,胰岛素市场的参与者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那些能够把握监管与市场脉搏、提供优质产品的药企来说,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招手。(拟中标结果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01、总量增加,续约规则更温和
根据2024年胰岛素专项集采接续文件,本次集采周期更长,从中选结果执行之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而上一轮采购周期为2年。
并且,纳入集采的需求量也更多,胰岛素需求总量由2021年2.14亿支增至2.42亿支,同比增长13.15%。
整体来看,本次集采限价相比于首次带量采购更为温和,且中选规则可预见性显著提高。
根据规则,各采购组(餐食人胰岛素、基础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最高有效申报价分别为30、30、30、43.2、79.2和43.2元/支,和上一次集采实际最高中标价一致,入围产品数量也与上次一致。
但从拟中选产品选定规则上来看,这一次接续集采相比与上一轮集采中选规则,存在较多变化,新增了复活中选机制。
具体来说,首先,本次集采竞价中选规则上入围产品有两种入选条件,第一种入选条件和上一轮一致,“申报价≤同采购组最低申报价1.3倍的,获得中选资格”;但是,第二种中选条件为新设立的,“申报价>同采购组最低申报价1.3倍,但申报价不高于所列的价格的,获得中选资格”。相当于规定了本次集采保证各类品种可以竞价中选的价格线。
其次,新增复活中选规则。如果产品未在竞价中选上获选,可以按照规则重新获选;相关规则规定产品申报价不高于所列的价格,可“复活”中选。相当于本次集采保证各类品种中选的潜在最高价。
从中选类别价格线来看,规则明确规定了A\B\C类价格线,若企业的申报价低于A\B\C类价格线,即可获得相应类别的需求量比例,避免出现申报价较低的情形。
本轮集采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于,A类中选产品有特定的价格线,只要各采购组的申报价不高于所列A类产品价格线的,均为A类中选,其中,各采购组内排名第一的中选产品标注为A1。B类中选产品为不满足A类中选条件的产品,C类为不满足A、B类中选条件的产品。
也就是说,本次集采规则相当于给集采中选A、B、C类产品都划分了一个入围线。
而从集采的采购量确定方式来看,规则较为复杂。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获得基础量,第二步是分配剩余量。
基础量方面,A类企业的首年基础量比例为80-100%之间,其中A1为100%,其他A类为80%;B类的基础量比例为55%,C类的基础类的比例为45%。整体来看,除A1外,A、B、C类的基础量比例均少于上一轮集采同分类的基础量。如果类别提升,采购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
分配剩余量方面,同采购组内,B类、C类中选产品未分配的采购需求量和中选产品的采购需求量作为剩余量,由医药机构在A类中选产品中自主选择。剩余量占相应产品首年采购需求量的比例最低为0,最高不超过80%。
面临更充沛的报量及温和的规则,胰岛素玩家势在必得。
据天风医药杨松团队统计,二代胰岛素中,甘李药业、东阳光药、天麦生物报量增加,诺和诺德、礼来报量下降;三代胰岛素中,甘李药业、联邦制药、通化东宝报量提升。
02、中选率92%,价格有升有降
最新的胰岛素专项接续集采拟中选结果,也体现出监管态度的转变。
这一次,共有13家企业的53个产品参与集采,49个产品获得中选资格,中选率92%,中选价格稳中有降,在首轮集采降价基础上又降低了3.8%。
根据具体拟中选结果,不少企业的产品相比原中选价有所提升。这也彻底打破了市场的固有认知,即集采后价格只会逐年降低。
典型如今日股价应声涨停的甘李药业。公司参与胰岛素集采续约的6款竞标产品,全部中标且价格均有所上涨。
其中,赖脯胰岛素涨幅最高,达48.25%,本次拟中选价为35.55元/支,上一轮集采中选价则为28.88元/支;即使涨幅最低的门冬30胰岛素,拟中选价为25.9元/支,上一轮中选价为24.56元/支,涨幅为5.46%。
相比之下,通化东宝没有这么“幸运”。公司6个竞标产品全部中标,其中5个产品相比上次集采中标价格均有所下降。
其中,门冬胰岛素拟中选价为23.98元/支,上一轮中选价则为42.33元/支,降幅达43.35%。另外,通化东宝的门冬30胰岛素注射液首次参与集采,以最低价23.98元/支中标,低于东阳光、甘李药业25.87元/支、25.9元/支的价格。当然,通化东宝也在该采购组中拿到A1类别,这意味着监管会对其采购量有所倾斜。
整体来看,在首次集采中报价激进的企业如甘李药业、礼来,在此次接续采购中,报价策略以上涨为主,而此前报价相对保守的企业如通化东宝、联邦制药,此次则以积极降价为主。
另外,在本次接续采购中,国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表现也出现了明显分化。前者报价大多以争取“A类中选产品价格”为主,而后者大多以B类、C类中标产品为主。
显然,国产企业“以价换量”的意愿更为强烈。
事实上,胰岛素集采的政策导向,已经为行业格局带来了显著变化。
国家医保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集采前,全国公立医疗机构胰岛素年用量约2.5亿支;集采后,中选胰岛素22个月用量达6.5亿支,平均年用量约3.5亿支。
另外,集采后,三代胰岛素与二代胰岛素的价差进一步被缩小,提升了三代胰岛素可及性。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比例从集采前的58%,提升至集采后的70%,向欧洲国家的用药结构趋近。
而这一次的集采结果,也让市场看到了监管对于“稳供应、稳价格、控价差”重视。对于部分企业来说,一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爆卖27亿后沉寂:渐冻症新药的市场奇迹与退市现实
2014年,一场由社交网络发起的冰桶挑战席卷全球,渐冻症患者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当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称ALS)协会将冰桶挑战筹得的220万美元投资于一款渐冻症新药的研发。
8年后,这款由善款资助研发的药物Relyvrio获批上市,并迅速获得了商业化成功。
尽管定价高达15.8万美元,ALS也属罕见病,但Relyviro仍创造了一个市场奇迹,2023年销售额达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
根据华尔街分析师预测,Relyvrio在巅峰时期有望为Amylyx创造超过10亿美元的年收入,妥妥的重磅炸弹。
如今,这一切随着Relyvrio三期临床的失败,Amylyx决定将其撤出市场,戛然而止。
可以说,Relyvrio的上市与退市,是患者迫切需求与科学严谨性博弈的结果,过程充满了期待与争议。
它的上市,是在患者强烈呼声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推动下,FDA做出的一次妥协。然而,科学的严谨性不容忽视。Relyvrio在关键的三期临床试验中失败,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均未达成,亚组分析同样未能得到验证,最终导致了其退市的必然命运。
尽管Relyvrio的故事似乎已经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深远的。在面对复杂疾病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需要更加重视患者个体差异,也需要对疾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寻求真正的突破。
对于ALS这样的疾病,每一次药物研发的尝试都是对患者希望的承载,每一次失败都是对科学极限的探索。尽管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我们仍期待药企能够不断突破,为患者带来真正的希望。
01、渐冻症的市场奇迹
渐冻症是一种不可逆的致死性运动神经元病,主要症状为四肢和躯干肌肉表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逐渐失去运动功能,就像被“冻住”一般。
该病一般进展迅速,半数以上患者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5年,最后多死于呼吸肌无力导致的呼吸衰竭。据估计,ALS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二。
渐冻症与阿尔茨海默症一样,至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科学家普遍认为其病因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专家曾试图用氨基酸毒性学说、人体免疫学说、神经微丝的新陈代谢异常学说等来解释渐冻症的发病原理,但均无统一定论。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致病机制十分复杂,没有明确靶点的疾病,这也导致ALS新药的研发失败率高,治疗药物十分有限。
FDA分别于上世纪90年代和2017年批准两款ALS治疗药物利鲁唑和依达拉奉,但它们对患者生存和症状管理的影响不大。
而Amylyx研发的Relyvrio,曾被不少人视为ALS患者的救星。
这是一种由苯丁酸钠和牛磺酸二醇组成的专有口服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苯丁酸钠是一种小分子伴侣,旨在减少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防止因UPR导致的细胞死亡;牛磺酸二醇是一种Bax抑制剂,旨在通过凋亡减少细胞死亡。二者在固定剂量配方中联合使用,靶向ALS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内质网和线粒体依赖性神经元退行性变通路,减少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
事实上,ALS不是Amylyx的最初目标,最初是阿尔茨海默氏症,而当得知该药也可能对ALS有效,且临床二期就可能获得FDA的批准,Amylyx决定优先转向ALS。
随后,Relyvrio通过一个数据解读颇有争议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与FDA反复周旋。起初,FDA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咨询委员会并不打算批准这款药。
在2期临床试验中,Relyvrio能减少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标志物,如Tau和YKL-40。2期临床试验对比了Relyvrio与安慰剂的效果。结果显示,服药组肌肉功能和运动功能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安慰剂组,达到临床主要终点。
2021年4月,FDA对Relyvrio的试验设计与操作提出质疑,提出需要等招募人数更多的三期试验结束才能接受申请。但是,在“生命倒计时”的渐冻症患者声讨中,FDA最终做出妥协,于同年9月允许Relyvrio以二期试验结果申请上市。
而在上市专家委员会的讨论中,专家们再次表达了对Relyvrio现有数据说服力的怀疑——试验规模小、缺失数据、用于分析主要终点的统计方法的适当性以及随机化方案等问题。
也就是说,专家们认为,二期结果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仍不足以确定Relyvrio可以改善疾病进展。
2022年9月8日,FDA不顾专家委员会的反对,提前批准Relyvrio上市。
由于Relyviro的研发、上市都获得了渐冻症患者组织的大力支持,这也使得该药上市前就在渐冻症患者群体中知名度很高,上市后也迅速获得市场青睐。
此前,Relyvrio的定价为每年15.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4万元)。财报显示,2023年,Relyviro销售额达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
尽管定价高昂,ALS也属于罕见病,Relyviro仍创造了一个市场奇迹。而根据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该药在巅峰时期有望创造超过10亿美元的年收入,妥妥的重磅炸弹。
遗憾的是,上市仅一年半,Relyviro就从云端坠落。
02、走向退市
尽管Relyvrio在早期研究中展现了一定潜力,但在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试验中,其疗效并未得到充分验证。
3月8日,Amylyx宣布Relyvrio在3期临床试验失败,公司股价暴跌82%,从近20美元/股跌至3.36美元/股,最新股价仅1.87美元/股,市值仅剩1.27亿美元。
4月4日,Amylyx也宣布了一个被很多人认为是必然的动作,Relyvrio将退市。
Relyvrio已获批上市还被要求做临床三期,这是因为其上市本身充满争议。当初,由于没有看到生物标记物差异无法以替代终点做加速审批,因此Relyviro已经获得了完全批准。
两者的区别在于,加速批准建立在后期验证性临床试验成功,才能转为全面批准。FDA针对该药召开的专家听证会里,不少专家对Relyvrio全面获批后,其后续3期临床试验的意义和可行性表达了深切的担忧。
而FDA则是基于强烈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患者呼声,决定批准其上市。当然,FDA也做好了药物无效时撤市的准备。
为了消除监管顾虑,Amylyx在专家听证会上表态称,如果三期试验不成功,公司自愿将产品撤出市场。
如今,Amylyx履行了当初的承诺。与此同时,Amylyx表示,若后续患者希望继续治疗,可通过医生联系过渡到免费药物计划。
Relyviro退市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其试验结果过于失败。
根据Amylyx在2024年美国神经学学会年会上提交的数据,在48周内,接受Relyvrio的患者在修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中下降了14.98点。在后期试验中,安慰剂组患者的分数比基线下降了15.32点。由此产生的治疗效果为0.343,统计显著性的P值高达0.667,没有统计学意义,距离显著差异的距离更是过大。
主要终点之外,次要终点也全部错过。甚至于,亚组分析同样没有发现显著功效的信号,也就是说,根据现有数据无法推断Relyviro在某些患者中可能的有效性。
尽管已经决定从加拿大和美国退市,但Amylyx仍在试图找出Relyviro失败的原因。“可能有某些生物标志物,可能有某些生物差异,还是其他?还是只是统计问题?我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可能的,也是我们想继续了解更多的事情。”Amylyx联席CEO表示。
Relyviro的退市,对于Amylyx这家之前日入斗金的biotech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在宣布退市的同时,公司也宣布了裁员70%的决定,以节约现金流,确保公司至少能够维持运作至2026年。
03、Relyvrio带来的启示
创新药总是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希望。但像Relyviro这样与患者深度“绑定”,甚至上市,也是在患者的强烈请愿下,才让FDA改变主意的并不多见。
而Relyviro的失败,似乎也不会令人太意外。
当初FDA专家一致反对其上市,认为二期临床数据不足以证明其有效性;到了2023年10月,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也建议拒批Relyvrio在欧洲上市。
如果从ALS新药研发层面出发,Relyvrio也只是众多失败者中的一员。
仅在2023年,就有多个ALS新药研发遭遇失败。从Cytokinetics的reldesemtiv未能通过中期分析,到Apellis和Sobi宣布停止pegcetacoplan的开发,再到BrainStorm Cell Therapeutics撤回NurOwn的上市申请,这无不映ALS药物研发的艰难。
到了今年,坏消息还在接踵而至。一个多月前,Denali Therapeutics透露,其与赛诺菲合作研发的药物DNL788治疗ALS的二期HIMALAYA研究未能达到ALSFRS-R评分的主要终点。
而对于渐冻症患者来说,Relyviro的失败及退市,将使他们面对更有限的治疗选择,新的有效药物还需要漫长的等待与不确定性的煎熬。
尽管失败在ALS领域似乎成了常态,但Relyviro的经历仍为我们带来了启示。
首先,设计ALS临床试验时,选择合适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颇为重要。为了确保试验的有效性,选择的临床终点应具有临床意义、可准确测量,并对药物的效应具有足够的敏感性。
一般情况,主要终点通常包括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或生活质量等,而次要终点可以是生物学指标,比如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等。Relyviro提示着我们,如果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更早地诊断ALS、预测疾病进展并评估治疗效果,指导临床。
其次,由于ALS患者表现出极高的临床异质性,包括症状的种类和程度、病情进展速度的不同,因此,同一种药物或许很难对所有患者都产生显著疗效。这种情况下,筛选对药物治疗敏感的患者亚群进行临床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可惜的是,Relyviro的亚组分析同样没有发现显著功效的信号。
或许,在设计神经退化性疾病药物临床试验方案时,需要特别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通过加大样本量或是优化研究方法、反复评估,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临床阶段早期,就需要受试者的生物标志物、临床指标及其他相关的生理学和分子学数据,以便更好地识别出对治疗方法有积极反应的患者亚群,为后期的临床试验选择更合适的患者。
当然,更重要的是,ALS发病机制复杂,其中遗传性ALS大约占10%,散发性则高达90%,因此,在早期药物研发阶段,明确药物的作用机理,理解其如何影响ALS的病理生理过程,并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这也是所有ALS新药需要为之努力的。
尽管研发困难重重,但全球药企对于ALS的研发仍保持较高的热情。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针对ALS适应症且处于III期临床阶段的药物近20个。
面临相当的未满足临床需求,渐冻症患者迫切需要创新治疗药物。期待医学界能够早日找到攻克渐冻症的关键钥匙,为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市场分析
历经千年沉淀,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其副作用相对较小,更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药新药、新食品原料及其他有关中药日化产品的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4月10—12日,第三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张伯礼院士在会上指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交汇融合,开拓出一条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引领了健康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我国中医药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22年中医药市场规模近4500亿元,2023年增至4800余亿元,今年将超过5000亿元。
去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呈现出了普涨的态势,部分中药材价格更是成倍上涨。业内专家指出,未来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身体素质特点的创新药将更多来自中医药。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与中医药相关的企业226.3万余家,其中今年1—3月新增注册企业12.2万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上涨14.6%。
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赛道
前不久,世界级医学刊物《JAMA》刊登了一项中药研究《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CTS-AMI临床随机研究》。这是中药首次登上该刊。
据悉,随着银发经济的火热,中医药传承创新越来越受重视,中药板块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赛道。《2023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显示,全国现存9000多个中药品种、30多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近年来,国家改革完善中药评审批机制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促进了中药研发创新,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了工业升级换代。
“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制药技术转型升级至智能制药技术,中药提取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人工熬制,而是生产全过程在线控制、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制造。”江苏连云港康缘药业总经理杨永春说。
康缘药业数字化提取精制工厂,上千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数十台十几米高的多功能提取罐矗立其中,从电脑输入提取指令开始,提取罐便自动完成原料处理、过滤、沉淀、分离等一系列工序,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
4月18日,在重庆中药大健康金佛山专家工作站了解到,现有8名博士的工作站,依托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00余种药用植物,持续推动中药种植技术及产品研发的创新,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创新型康养产品,拓展企业市场空间。
重庆市南川区科学技术局局长程科表示,全区建成了30万亩生态中药材种植基地、4万平方米中国金佛山中药材物流配送中心、5平方公里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种、加、销、医、养、研”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常务理事杨大坚指出,目前调理体质中药药膳产品市场需求大,以调理体质为重心的中药大健康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中药新药、新食品原料及其他有关中药日化产品的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让岐黄“风景”演绎“诗和远方”
4月11日,“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红网中医药频道”正式上线,旨在打造全能中医药领域大宣传格局,“新媒体”遇上“老中医”,成为推进湖湘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新图景。
当前,中医药文化旅游已成消费热点。湖南怀化把中医药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元素,通过举办节会、打造集体验与观赏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创新药旅融合工业旅游新模式,吸引游客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入选湖南省首批中医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后,累计接待游客约90批次。”在这里的博世康中医药公司产业园,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可可说,将完善基地建设,按4A级标准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
正致力打造“中国南方中药谷”的怀化市相关负责人称,力争用3年时间,中医药全产业链实现综合年产值500亿元,逐步向千亿元产值、百家药企产业集群迈进。
敷上药酒、湿巾,用火熨棍游走于患处,药物随着热量层层渗透,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引起在场者啧啧称奇。这并非“魔术”表演,而是中医药的独特诊疗手段,这样充满魅力的诊疗场景,在重庆中医少林堂每天都在上演着。
少林堂不仅仅是一家中医诊疗机构,现已成为当地医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堂主刘光瑞称,这里先后建成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重庆市神农中医药研究所、少林堂国医书院、研发制备中心等,成为当地重要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青少年传统文化研学教育基地。
覆盖川、陕、鄂、渝4省市28个县级行政区的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既是天然中药材宝库,也是优质的文旅走廊。正牵头建设“大巴山药谷”的重庆城口县委书记张继军称,通过共享大巴山中药材资源禀赋,共兴大巴山中医药产业,打造渝川陕鄂药文旅产业示范带。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要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国际健康旅游的重要性,更要充分发挥出中医药在健康旅游中的核心和引领地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健康旅游专委会会长朱桂祯说,要把世界各地健康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为“人体健康4S店”,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健康旅游之路。
如何破解中医药产业发展瓶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认为,当前,临床优势突出的高价值中药产品创新依然稀缺,“高检验成本、低监督效率”十分突出,加上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等,亟须拓宽产品研发通路,充分激发创新动能,优化中药产业链和产品链,通过“内引外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师贾海彬指出,当前中医药产业最关键痛点在于“孤岛效应”,未来必须在数字化引领下重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和共振,为2030年实现20万亿元大健康产业蓝图奠定基础。
据悉,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组织全国近百位行业及品种智库专家成立中康云瓴专家智库,在打通全产业数据链的基础上,结合智库专家专业判断,通过精准价格趋势预测,引导产业科学决策,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的发展,最核心的瓶颈问题就是药材质量。道地药材存在着资源无序开发、品种创新不足、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药持续高质量发展。”重庆市政协委员、市中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勇德说,应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测、过程追溯及产业指导,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对‘互联网+’中医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吴刚建议说,应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医医院以及中药创新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网)
 
药企积极转型背景下,人才流动正在加剧!
近年来,随着医药市场环境生变,药企们纷纷加入积极转型的队伍,在此背景下,医药人才流动也在加剧。
4月22日消息,再鼎医药高管发生变动,前先声再明首席运营官、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朱彤今日加入公司担任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而公司现任首席商务官兼大中华区总裁梁怡将于4月30日离开公司。
资料显示,梁怡与朱彤均有多年跨国药企的工作经历,且都在阿斯利康工作过,离职前担任过的职务分别包括中国副总裁、肿瘤事业部负责人,中国副总裁和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负责人。
此次将离开公司的梁怡于2018年上半年加入再鼎医药,不久后公司便迎来了头个商业化产品——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尼拉帕利(则乐),该产品于2018年10月在中国香港获批,2020年1月在中国内地上市,2023年创造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达到1.688亿美元,2022年同期为1.452亿美元,同比增长16%。
除了则乐以外,再鼎医药其他产品在2023年的销售工作也都有所突破。公司2023年全年产品总收入为2.6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
其中,抗感染药物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纽再乐)被纳入医保后销售放量,该产品2023年销售收入为2170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520万美元,同比增长316%;抗肿瘤药瑞派替尼(擎乐)则在2023年销售收入为1920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9%;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爱普盾2023年的销售收入为4700万美元,相较2022年的4730万美元基本持平;此外,重症肌无力治疗药物艾加莫德α注射液(卫伟迦)2023年的销售收入为1000万美元。据悉,该药于2023年9月在中国内地成功上市,用于治疗乙酰胆碱(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gMG患者。
据悉,梁怡在任期间搭建了再鼎医药的商业化团队,先后将5款产品(既有药品,也有器械产品)在大中华区推进到商业化阶段,目前再鼎医药的商业化团队超过1000人。
而朱彤在加入再鼎医药之前主要负责先声再明的营销管理工作。先声再明是先声药业旗下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子公司。致力于以突破性治疗手段,解决肿瘤领域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其上市产品组合包含科赛拉®、恩度®、恩维达®三款全球创新药。
业绩方面,再鼎医药2023年亏损净额为3.346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数据有所收窄。2020-2022年,该公司的亏损净额为2.689亿美元、7.045亿美元、4.43亿美元。
研发投入方面,2023年,公司的研发开支为2.659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的2.864亿美元有所减少。同时,卫伟迦上市后,再鼎医药2023年的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为2.816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有所增加。
随着新任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的加入,未来其或带着大中华区地区商业和市场团队,推动再鼎医药产品在大中华区地区的商业化和高效运营。
(信息来源:制药网)
 
 

运作管理
随着医药行业进入新发展周期,传统药企纷纷朝着创新方向转型,积极布局创新药管线,其中以恒瑞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年报显示,恒瑞实现营业收入228.20亿元,同比增7.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02亿元,同比增1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21.46%,经营性现金流净额76.44亿元,同比大增504.12%。
业绩报告显示,恒瑞医药创新成果持续获批,创新药临床价值凸显,驱动收入增长。2023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同比增长22.1%。此外,报告期内,恒瑞医药累计研发投入61.50亿元,销售费用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34%。
同时,2023年年度分红方案显示,恒瑞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00元(含税),加上回购合计分红21亿多元。
长江证券认为,恒瑞医药转型阵痛已过,集采影响已近尾声、医保降价压力陆续释放,创新产品持续兑现,推动业绩进入上行通道,并且后续还有多个重磅在研品种提供长期增长动力,未来成长可期。
当然,也有不少传统药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压力不断加大,正进入转型镇痛期。以广生堂为例,公司近日披露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营业收入约4.23亿元,同比增加9.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49亿元。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36%。同时,公司一季度营收1.2亿元,净利润减亏77%。
据了解,近年来广生堂处于逐年亏损扩大状态。历年数据显示,广生堂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0.15亿元降至2021年的亏损0.35亿元。同时,随着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的加大,亏损进一步扩大。2022年和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87亿元、3.1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和-3.49亿元。
不过,在持续的研发投入下,广生堂已陆续在抗病毒、实体肿瘤、临床治愈乙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领域立项研发六个创新药,并取得多项突破和成果,已获批商业化1个,临床II期2个,临床I期3个,已形成创新药产品管线梯队。
年报中显示,广生堂公司已形成以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和保肝护肝药物销售为核心,覆盖乙肝、丙肝、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癌、保肝护肝等肝脏健康全产品线的布局,并积极拓展了心血管、男性健康、抗新冠病毒领域产品。未来,公司将坚持通过以仿哺创、仿创结合方式持续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坚持内生式增长为主和外延式拓展齐头并进,不断丰富公司的产品管线和优化产品结构。
对于2024年,公司在年报中称这一年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公司将坚持仿制药与创新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推进创新战略,同时将“扭亏为盈”作为核心工作,全面强化营销意识,加强创新药泰中定的营销推广,持续推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探索建立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实力,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稳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综合实力。
(信息来源:制药网)
 
 

科技研发
4月15日,由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陈锦辉创立的苏州格兰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及附属子公司宣布,公司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管线产品注射用GRK-0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成功完成首例健康受试者给药(First-in-Human,FIH)。注射用GRK-006是由格兰科医药原始创新、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全新靶点、全新化合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急救新药。注射用GRK-006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优秀的药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完成首例健康受试者入组是该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创伤性脑损伤,也称颅脑创伤或颅脑损伤,指头部受到外力冲击导致大脑结构及神经功能的破坏,是大脑可承受的最严重的损伤,多由交通事故、坠落、摔倒、暴力伤害、战争、突发自然灾害等引起。全国每年新增TBI病人约1000万,全球约5000-6000万。目前,没有直接针对脑细胞损伤的有效治疗药物。致死率每年12.99~17.06/10万人,而且幸存者常常遭受肢体残疾、认知功能/执行力障碍、语言/沟通能力受损、行为改变、情绪/情感功能障碍等广泛而持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困扰。TBI往往给受累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和情感打击,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TBI急救药在中国的市场每年约¥400亿,全球约$800亿。除了平民TBI之外,在军事行动相关损伤形式中,炸弹冲击波导致的军人脑损伤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参加海湾战争的美国士兵中,高达20%遭受脑损伤。炸弹冲击波导致的脑损伤,已经是现代战争最主要的战斗减员形式。战场脑损伤急救药的需求不容小觑。
格兰科医药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成立于2017年03月,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开发军民两用的脑保护急救新药和促进神经再生新药,正在全力建设世界领先的神经系统创新药研发企业。创始人是前美国知名大学医学院的终身副教授,从事神经损伤和神经再生基础研究及药物研发20余年。回国后,先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公司建立了从早期药物发现、成药性研究、临床前开发到临床开发等较完善的创新药全流程研发体系和人才队伍,拥有较强的创新药研发能力。目前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化学新药品种,有2个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信息来源:格兰科医药)
 
ADC药物SGN-B6A(Sigvotatug vedotin)国内获批临床!拟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
4月19日,CDE官网公示,Seagen公司(已被辉瑞成功收购)申报的I类新药SGN-B6A(Sigvotatug vedotin)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用于晚期实体瘤成人患者的治疗。
SGN-B6A是一款靶向整合素β6(ITGB6)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其通过蛋白酶可裂解的MC-VC接头将ITGB6靶向单抗h2A2与微管破坏MMAE偶联,通MMAE介导的细胞毒性、旁观者效应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发挥抗肿瘤活性。
整合素β6在许多实体肿瘤中(如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食管癌等)过表达,并已被证明是多种癌症的不良预后指标。
2023年5月31日,《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公布了ADC药物SGN-B6A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期试验(SGNB6A-001)的新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n=27)中,客观缓解率(ORR)为33.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1.3个月;在食管癌患者(n=12)中,ORR为33.3%,中位DOR为5.6个月;在头颈鳞癌患者(n=15)中,ORR为20%,中位DOR为5.5个月。
安全性
在所有队列(n=148)中,88.5%的患者观察到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50.7%为3级,37.2%为严重;6.1%的患者因TEAE而停止治疗。3例(2.0%)因TEAE死亡;这些死亡都不被认为与治疗有关。最常见的TEAE是疲劳(35.1%);最常见的3级TEAE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8.1%)。导致治疗中断的最常见TEAE是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和肺炎(各1.4%)。
小结
SGN-B6A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并在大量预处理人群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初步抗肿瘤活性和剂量递增的反应持久性。
(信息来源:印塔健康)
 
乌帕替尼治疗巨细胞动脉炎III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
4月18日,艾伯维宣布,JAK1抑制剂Rinvoq(乌帕替尼)治疗成人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的III期SELECT-GCA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46%接受乌帕替尼联合26周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治疗的患者获得了持续缓解。
GC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起颞动脉、颅动脉、主动脉炎症,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中70-80岁患者最为常见。研究显示,女性患GCA的风险高,会出现头痛、颌痛、视力变化甚至丧失等症状。
SELECT-GCA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纳入了428例GCA患者。结果显示,接受每日1次15mg乌帕替尼联合26周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后,有46%患者实现了持续缓解(定义为第12周到第52周时,没有GCA体征和症状,并且在研究期间坚持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而安慰剂联合26周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组仅有29%患者实现持续缓解(p=0.0019)。
此外,该研究还达到了关键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组相比,乌帕替尼组患者实现了更高比例的完全持续缓解(37%vs.16%;p<0.0001)。完全持续缓解定义为第12周到第52周没有GCA体征和症状,遵守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正常化。与安慰剂组相比,52周内乌帕替尼组至少经历一次疾病发作的患者比例更低(34%vs.56%;p=0.0014)。
该研究结果还显示,乌帕替尼7.5mg剂量未达到主要终点或任一次要终点。总体而言,本次研究并未发现乌帕替尼新的安全信号,其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TransCode Therapeutics反义寡核苷酸候选药物TTX-MC138获得美国FDA授予IND许可
近日,TransCode Therapeutics宣布,其基于TXX平台开发的、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反义寡核苷酸(ASO)候选药物TTX-MC138获得美国FDA授予新药临床试验(IND)许可,公司将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进行TTX-MC138的Ⅰ/Ⅱ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研究,以评估TTX-MC138的安全性,并可能提供其在转移性疾病患者中临床活性的早期证据。TTX-MC138用于抑制促转移RNA microRNA-10b,该RNA是许多晚期实体瘤转移的主要调节因子,以限制癌细胞转移,有望对一系列癌症的患者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胶质母细胞瘤等。
小核酸药物,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已成为治疗多种遗传病、罕见病的精准疗法。截至2023年,全球获批上市的小核酸药物共计约19款,2023年总销售额达43.2亿美元,适应症主要为遗传相关疾病、罕见病、肝脏相关疾病,正逐步迈向肿瘤治疗的广阔天地。
小核酸技术通过精准调控肿瘤细胞关键基因的表达,有效干预肿瘤的正常代谢和细胞生命活动,从而引发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这一前沿治疗方式不仅具备多基因共同干预的能力,还能与传统治疗方式相互补充,共同作战。然而,尽管小核酸领域早已涉足肿瘤治疗领域,但其进展却相对缓慢。
这主要是由于在早期,小核酸药物的化学修饰和递送系统尚不成熟,药物在体内难以精准到达病灶,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此外,靶点与适应症的选择也面临诸多挑战,单一靶点因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而无法完全清除,进一步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在行业发展初期,许多海外小核酸企业纷纷将研发重心转向发病机理更为清晰的单基因遗传性罕见病,礼来的Aprinocarsen、Achieve的Apatorsen等多个肿瘤治疗管线处于终止或暂停状态,这都反映了小核酸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困境。
首要难点是将小核酸药物递送至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特异性递送系统的开发尤为复杂艰巨。目前,广泛应用的GalNAc主要局限于肝脏的靶向,对于全身各部位广泛分布的肿瘤组织而言,其适用性受到严重限制。因此,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开发更多先进的递送系统,旨在实现更轻微的炎症反应,同时增强与特定肿瘤组织的亲和力,为小核酸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信息来源:E药学苑)
 
康希诺重组肺炎球菌蛋白疫苗I期临床初步结果积极
04月21日,康希诺发布公告披露了公司重组肺炎球菌蛋白疫苗I期临床的积极初步结果。
目前肺炎球菌疫苗按产品类型分,主要包括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13价主要用于婴幼儿的主动免疫,预防由肺炎球菌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23F等引起的侵袭性疾病;23价主要用于预防由2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33F引起的侵袭性疾病。PCV13多用于2岁龄以下的儿童接种,PPSV23多用于65岁及以上或处于高危状态的人群。
而据康希诺公告显示,PBPV是全球创新的在研肺炎疫苗,与已上市的PCV13和PPV23不同,并非血清型特异型疫苗,其主要采用基于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一种几乎所有肺炎球菌表达的高度保守蛋白)的抗原,相较于目前上市的PPV23、PCV13,PBPV具有更高血清覆盖率(至少98%的肺炎球菌株覆盖率)。在高覆盖率保护下,可以有效防止“血清型替代”的产生。同时该产品相较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生产工艺更为简便,易于放大和质量控制。
总的来说,PBPV具有覆盖率高、不受血清型的限制和易于生产等独特优势,同时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记忆,有望进一步提高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预防效果。
在I期临床中,公司开展了初步评价PBPV在18-49岁健康成人中接种后安全性、免疫原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a期临床试验,以及初步评价PBPV在50岁及以上成人中接种后安全性、免疫原性的随机、盲法、阳性对照Ib期临床试验。
Ia期及Ib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PBPV在成人及老年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观察到3级不良反应和特殊的安全性风险;同时,单剂接种即可诱导显著的结合抗体,以及针对跨家族/亚类肺炎链球菌的功能性杀菌抗体应答,进一步证明了该候选疫苗的广谱性和潜在公共卫生价值。公司将基于I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的初步结果,进行下一阶段PBPV研发工作的评估和规划。
除了PBPV外,康希诺还有2款在研肺炎疫苗产品:一款是13价肺炎结合疫苗PCV13i,这是康希诺下一款大单品,目前处于药品注册申请已获受理的状态,正开展审评工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疫苗若成功上市,将直面沃森生物13价肺炎结合疫苗(沃安欣)和康泰生物13家肺炎疫苗(维民菲宝)的竞争,后两款产品分别于2019年12月31日、2021年9月10日获批上市。另一款则为CS-2028多价肺炎结合疫苗,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
(信息来源:生物制品圈)
 
华东医药减重药HDM1005注射液在美获批临床
4月23日,华东医药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申报的HDM1005注射液获美国FDA批准,可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试验,适应症为成人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
据了解,HDM1005注射液是由中美华东研发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1类化学新药,是多肽类人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和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的双靶点长效激动剂。临床前研究显示,HDM1005可通过激活GLP-1受体和GIP受体,促进胰岛素释放,抑制食欲,发挥显著的改善糖耐量、降糖和减重效果;同时,现有数据显示,HDM1005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和安全性。
此外,HDM1005注射液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于2024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
华东医药表示,围绕GLP-1靶点,公司已构筑全方位和差异化的产品管线,包括口服、注射剂在内的长效及多靶点全球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公司利拉鲁肽注射液分别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肥胖或体重超重,是公司GLP-1靶点首个上市产品,也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网)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4月22日,信达生物制药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获得中国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ISAF)批准上市,用于曾接受过全身性治疗后疾病恶化、肿瘤具有FGFR2融合或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的成人患者。
达伯坦®由Incyte和信达生物共同开发,信达生物负责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商业化。本次中国澳门市场获批是继2021年于中国台湾地区市场获批、2022年于中国香港市场和中国大陆市场获批后的又一里程碑,达伯坦®也是首个在澳门地区市场获批的治疗胆道恶性肿瘤的选择性F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该适应症的获批主要基于两项临床研究。一项为在海外既往经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失败的、伴FGFR2融合或重排的、手术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胆管癌受试者中评价佩米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的II期、开放性、单臂、多中心的研究(FIGHT202研究,NCT02924376)。另一项是在中国进行的多中心、开放性、单臂试验(研究代号:CIBI375A201,NCT04256980),目的为评价佩米替尼在中国同类胆管癌受试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两项研究的主要终点都是基于独立影像委员会(IRRC)根据实体瘤评价标准V1.1评价的客观缓解率(ORR)。
截至2022年12月28日,研究共纳入31例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阳性的胆管癌受试者,按照每3周一个治疗周期(服药两周,停药一周)口服13.5mg的佩米替尼,直到疾病进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撤回知情同意书等。
在30例疗效可评价人群中[1],至数据截止日期,中位随访25.6个月(95% CI,23.0-25.8),有16例(53.3%)发生OS事件,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3.9个月(95% CI,15.2-NC)。
估计的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3%(95% CI,53.7%-85.7%),66.5%(95% CI,46.7%-80.4%)和41.4%(95% CI,22.4%-59.4%)。
FIGHT-202研究和CIBI375A201研究中受试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和类别基本一致,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整体安全性良好。
关于达伯坦®(佩米替尼片)
Pemigatinib是一种针对FGFR亚型1/2/3的强效选择性口服抑制剂。2020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Incyte公司Pemazyre®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成人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FGFR2基因融合/重排型胆管癌(通过FDA批准的检测方法确认)。
在日本,Pemazyre®被批准用于治疗具有FGFR2融合基因的不可切除的胆道癌(BTC)并在化疗后恶化的患者。在欧洲,Pemazyre®被批准用于治疗FGFR2融合或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并已在至少一项先前的全身性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成人患者。Pemazyre®由Incyte在美国,欧洲和日本销售。
2018年12月,信达生物与Incyte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条款,信达生物拥有pemigatinib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2020年3月,信达生物在中国开展的一项针对晚期胆管癌患者的关键性试验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2021年,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被台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T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接受过全身性药物治疗、肿瘤具有FGFR2融合或重排、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
2022年,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DH)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接受过系统性药物治疗、伴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融合或重排、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
2022年,NMPA正式批准达伯坦®(佩米替尼片)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且经检测确认存在有FGFR2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转移性或不可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成人患者的治疗。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复星医药环丝氨酸胶囊获批上市,用于肺结核治疗
4月24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宣布,控股子公司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环丝氨酸胶囊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对该药敏感的结核菌引起的且经一线抗结核药(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治疗效果不佳的活动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包括肾结核)治疗。
复星医药的环丝氨酸胶囊以化学药品3类获批。截至目前,除该新药外,国内已获批上市的还包括Dong-A ST Co.,Ltd和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环丝氨酸胶囊。根据IQVIA CHPA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环丝氨酸胶囊在国内的销售额约为人民币3.00亿元。
(信息来源:新京报)
 
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上市获得香港受理
近日,君实生物公告,公司收到香港卫生署药物办公室(简称“DO”)的通知,特瑞普利单抗(产品代号:TAB001/JS001)联合顺铂/吉西他滨作为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鼻咽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以及作为单药治疗既往含铂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复发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鼻咽癌的成人患者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得DO受理。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2年鼻咽癌在全球范围内确诊的新发病例数超过12万。由于原发肿瘤位置的原因,很少采用手术治疗,针对局限性癌症主要采用放疗或放化疗结合进行治疗。
本次上市许可申请系基于JUPITER-02(一项针对一线治疗鼻咽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NCT03581786)及POLARIS-02(一项针对二线及以上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多中心、开放标签、II期关键注册临床研究,NCT02915432)的研究结果。
JUPITER-02研究是鼻咽癌免疫治疗领域首个国际多中心、样本量最大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研究,其研究结果先后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全体大会(#LBA2)、《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82.9)、《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影响因子:120.7)发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可显着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简称“PFS”)和总生存期(简称“OS”),中位PFS达到21.4个月,3年OS率达到64.5%,使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8%,死亡风险降低37%,且安全性良好可控。
POLARIS-02研究结果已于2021年1月在线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45.3)。研究结果显示,特瑞普利单抗在既往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表现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20.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2.8个月,中位OS达17.4个月。
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是中国首个批准上市的以PD-1为靶点的国产单抗药物,曾荣膺国家专利领域最高奖项“中国专利金奖”,至今已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症的40多项由公司发起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在多个瘤种范围内评估特瑞普利单抗的安全性及疗效。截至本公告披露日,特瑞普利单抗的8项适应症已于中国内地获批。
(信息来源:格隆汇)
 
百克生物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上市许可申请获得受理
4月23日,百克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下发的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上市许可申请的《受理通知书》。
百克生物表示,公司本次获得受理的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可通过鼻腔接种模拟流感病毒自然感染的方式,在呼吸道形成预防流感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免疫屏障。该疫苗在公司已上市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产品基础上进行了剂型改良,由原冻干剂型升级为液体剂型,接种更加便利,并将适用人群扩展至3岁—59岁人群。
(信息来源:北京商报)
 
康哲药业:磷酸芦可替尼乳膏中国澳门新药上市申请获批
近日,康哲药业发布公告,该公司欣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政府药物监督管理局(ISAF)已于2024年4月11日批准磷酸芦可替尼乳膏(产品)新药上市申请,于2024年4月16日收到药品注册证书。产品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患者伴面部受累的非节段型白癜风。
据悉,芦可替尼乳膏,Incyte(Nasdaq:INCY)的JAK1/JAK2选择性抑制剂芦可替尼的创新乳膏制剂,是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在美国获批使用的局部JAK抑制剂,用于12岁及以上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局部治疗,以及传统外用处方疗法不可取或不能充分控制病情的12岁及以上成人和儿童非免疫功能低下的轻中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短期和非持续性慢性治疗。产品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白癜风患者复色的产品。不建议将产品与治疗性生物制剂、其他JAK抑制剂或强效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环孢素)一同使用。产品也于欧洲获批使用,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患者伴面部受累的非节段型白癜风的治疗。两项国际多中心(包含美国和欧洲中心)关键临床研究显示:治疗24周后,与赋形剂组相比,芦可替尼乳膏治疗组患者面部和全身皮损有显著复色;52周数据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皮损持续复色。临床试验报告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外用药部位痤疮。
白癜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色素脱失,其发病原因为产生色素的细胞即黑素细胞的缺失。据估算,中国澳门白癜风患者约0.67万。白癜风患者中约85%为非节段型白癜风。
虽然NMPA未批准该产品在中国大陆的任何适应症药物的上市,但是产品于2023年8月12日获得海南省药监局批准临床急需进口,并于8月18日正式落地海南博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患者伴面部受累的非节段型白癜风的局部治疗。受益于国家赋予海南自由贸易港、博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先行先试”特许政策,中国白癜风患者可在博超级医院先行申请使用产品并接受专家团队的治疗。集团也将联合博超级医院推动产品的真实世界研究(RWS),该RWS研究结果有望加速产品在中国大陆的注册上市进程。
芦可替尼乳膏已获得NMPA于2023年12月11日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以评估产品治疗非节段型白癜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于2024年3月18日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以评估产品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公告称,集团于2022年12月2日,通过公司附属公司—皮肤医美业务公司(康哲美丽)与Incyte就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炎症皮肤病的芦可替尼局部制剂订立合作和许可协议。根据该等许可协议,集团通过康哲美丽获得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十一(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新加坡、东帝汶以及汶莱)(区域)研发、注册及商业化产品的独家许可权利,以及在区域内生产产品的非独家许可权利。许可协议期限开始于许可协议生效日,自产品首次在区域内商业化起拥有十年的授权期限。授权期限届满后,根据许可协议约定的特定条件,许可协议期限可延长十年(初始延展授权期限)。初始延展授权期限届满后,根据许可协议约定的特定条件,双方可另行协商许可协议的延长期限。
Incyte拥有磷酸芦可替尼乳膏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在美国及欧洲以Opzelura®的名称销售。Opzelura是Incyte的商标。
集团正有序推进芦可替尼乳膏在中国澳门的商业化工作,早日造福白癜风患者。
(信息来源:金融界)
 
全球上市
4月18日,Vertex宣布FDA批准旗下口服NaV1.8抑制剂VX-548用于中重度急性疼痛的新药申请(NDA)。
VX-548是二十年来首款非阿片类急性疼痛药物。在2024年1月披露的三期临床数据中,VX-548相较于安慰剂达到了数字疼痛评分(NPRS)和48小时内疼痛强度差异的时间加权总和评分(SPID48)主要终点。
虽然在该试验中,VX-548与阿片类药物氢可酮/对乙酰氨基酚(HB/APAP)没有达到优效,但在NPRS下降2分及以上的时间显著缩短。
其意义在于,VX-548有望缓解美国鸦片危机。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10万人就有25人死于阿片类药物,2021年死亡人数超过8万,因阿片类药物成瘾导致的死亡人数反超车祸。
2020年美国阿片类镇痛药处方数量超过1.4亿。在华尔街分析师看来,“疼痛市场有潜力成为下一个减重药市场。”据智研咨询,2022年全球止痛药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11.4亿美元。
VX-548是Vertex目前进展最快的在研管线。在2023年12月,VX548治疗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2期剂量范围研究获得积极数据,相较于对照组普瑞巴林达到非劣效性。受此消息影响,Vertex股价一夜暴涨13%,成功跻身千亿美元俱乐部。
目前,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NaV1.8抑制剂就是VX-548。其他还包括Vertex的VX-150(临床二期终止);辉瑞的PF-04531083(临床二期终止);恒瑞的HRS4800(临床二期)等。
此次VX-548获批的NDA,让Vertex触及千亿市场的距离更近一步,也为未来“疼痛领域”成为下一个掘金之地,定下基调。
(信息来源:药时代)
 
传奇生物CARVYKTI®获欧盟委员会批准
4月22日,传奇生物在美国新泽西州萨默塞特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CARVYKTI®(cilta-cel,西达基奥仑赛)用于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这些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PI)和一种免疫调节剂(IMiD)),在最后一次治疗出现疾病进展并且对来那度胺耐药。
“欧盟委员会对CARVYKTI®的批准有望改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模式,在这种不治之症的早期将我们的新疗法带给他们。这一批准证明了我们的创新科学,并激励我们努力提供新的选择,以改善患者预后,为他们及其家人带来希望”。
欧洲获批是基于CARTITUDE-4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表明,与两种标准治疗方案(泊马度胺、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PVd)或达雷妥尤单抗、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DPd))相比,CARVYKTI®在既往接受过一至三线治疗的复发和来那度胺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和临床意义。
II类变更申请由强生公司旗下JanssenBiotech,Inc.的附属公司Janssen-CilagInternationalN.V.提交给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是传奇生物开发和商业化的合作方。
此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4月5日批准CARVYKTI®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治疗(包括一种PI和一种IMiD)且对来那度胺耐药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关于CARVYKTI®(cilta-cel,西达基奥仑赛)
西达基奥仑赛是一种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使用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转基因对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修饰,以识别和消除表达BCMA的细胞。BCMA主要表达于恶性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谱系、晚期B细胞和浆细胞的表面。西达基奥仑赛的CAR蛋白具有两种靶向BCMA单域抗体,对表达BCMA的细胞具有高亲和力,在与表达BCMA的细胞结合后,CAR可促进T细胞活化、扩增,继而清除靶细胞1。
2017年12月,杨森与传奇生物签订了全球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以开发和商业化西达基奥仑赛。2022年2月,西达基奥仑赛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5月获得欧盟EC授予的附条件上市许可,9月获得日本MHLW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商品名为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于2019年12月在美国和2020年8月在中国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此外,西达基奥仑赛于2019年4月获得欧盟委员会优先药物资格认定。美国FDA、欧洲EMA和日本PMDA分别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及2020年6月授予西达基奥仑赛孤儿药资格认定。2022年3月,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孤儿药品委员会一致建议,根据临床数据(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有所改善且持续存在)维持西达基奥仑赛的孤儿药认定。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普利制药伏立康唑注射液获得挪威药品管理局上市许可
4月17日,普利制药公布,近日收到挪威药品管理局签发的伏立康唑注射液的上市许可。伏立康唑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治疗侵袭性曲霉病,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念珠菌血症,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主要用于进展性可能威胁生命的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预防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高危患者中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穿越血脑屏障小分子抑制剂获FDA加速批准上市
近日,美国FDA宣布已加速批准Day One Biopharmaceuticals所开发的泛RAF激酶抑制剂Ojemda(tovorafenib)上市,用于治疗6个月及以上的复发或难治性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患者,这些患者存在BRAF融合或重排,或BRAF V600突变。根据美国FDA的新闻稿,这是FDA首次批准一种全身疗法,用于治疗携带BRAF重排(包括融合)变异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者。
儿科低级别胶质瘤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脑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0-50%。在pLGG患者中,BRAF基因融合是最常见的癌症驱动因素。目前获批的BRAF抑制剂只对携带BRAF V600突变的肿瘤有活性,而且在大脑肿瘤中活性有限,并且不能用于携带BRAF融合的患者。
Tovorafenib是一款高度特异性泛RAF激酶抑制剂,它能够抑制携带BRAF融合或BRAF V600突变的肿瘤的生长,并且具有大脑渗透性。Tovorafenib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和罕见儿科疾病资格,用于治疗携带激活性RAF变异的pLGG。
此次FDA批准tovorafenib主要是基于FIREFLY-1临床2期试验的数据。FIREFLY-1旨在评估tovorafenib作为每周一次的单药疗法治疗6个月至25岁患有复发或进展性pLGG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些患者的肿瘤携带激活BRAF突变。
该试验依据不同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截至2023年6月的数据显示:在采用RANO高级别胶质瘤评估标准(RANO-HGG)评估时,tovorafenib实现了67%的总缓解率(ORR);而在采用RAPNO低级别胶质瘤评估标准(RAPNO-LGG)评估时,ORR达到51%;在采用RANO低级别胶质瘤评估标准(RANO-LGG)评估时,ORR为53%。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6月的数据收集期间,所有三种评估标准的患者缓解程度均有所加深。此外,各种评估标准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RANO-HGG组16.6个月、RAPNO-LGG组13.8个月、RANO-LGG组14.4个月。
安全性和耐受性分析表明,tovorafenib作为单一疗法整体上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最常见的终止治疗原因包括肿瘤出血(3例)和生长速度减缓(2例)。在试验期间,共有33名患者(24%)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需减少剂量;50名患者(37%)因TRAEs中断治疗,中位中断治疗时间为2周。另外,有9名患者(7%)因TRAEs而完全停止治疗。
MAPK通路失调已被证明发生在许多癌症类型中,并且它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致癌通路之一,而RAF蛋白则是MAPK通路中关键的激酶。目前,除了tovorafenib,全球众多医药企业正积极开发多款针对RAF激酶的靶向疗法,许多潜在药物有望在未来获批上市。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行业数据
现市场川芎:统个价18.5-19元。
现益智仁:海南货价格在43.5-44元。
薏苡:贵州统货价格在12.5-13元之间,进口货10.5-11元上下。
目前市场陈皮:统货价格在7-8元/千克,陈皮丝统货价在9-10元左右。
现车前子:江西统货售价25-26元/千克,四川统货售价在24-25元/千克。
现市场补骨脂:统货价在15-16元/千克,陈货价在18-19元。
目前市场一般柠檬片:价在15-16元/千克,选片售价20元/千克,冻干柠檬冻干柠檬售价35-50元不等/千克。
目前市场酸枣仁:河北统货价格在500-550元左右/千克,98货售价在600-650元上下/千克,精选货售价700-750元左右。
市场菊花:行情有升,来货批量走动购销,市场需求提升,行情浮动,现市场亳菊售价40-45元/千克,黄山贡菊统货售价90-100元左右/千克,选货售价在120-130元/千克,七月菊售价在45-50元左右/千克,杭菊花售价在55-60元上下/千克。
目前市场骨碎补:统货要价55-58元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4月25日快讯
现市场黑顺片:报价在75元上下,白附片报价在115元上下。
现市场猫爪草:报价在350-400元。
现市场延胡索:落至120-130元之间,预计后期行情仍将有变。
现市场党参药厂小条:报价在130元,中条报价在150元上下。
现市场95%的钩:报价在90-95元之间。
现市场白豆蔻:统货售价在38-40元之间。
现市场黑枸杞中粒:货价格在35元,大粒货价在50-60元之间。
现市场粉葛:报价在10.5-13元之间不等,预计短期内货源将进入实销。
现市场莪术云南饮片:货报价在17元,个子报价在15元上下。
现市场番泻叶:统货报价在7元上下,零售价相对高。
现市场黄连鸡爪:货售价在320元。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投资动向
京新药业与九州通医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4月22日,京新药业与九州通医药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京新新昌总部举行,京新药业董事长吕钢与九州通集团副董事长刘登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共赢发展。
京新药业、九州通集团相关领导先后介绍了各自企业情况,对双方业务合作项目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九州通集团副董事长刘登攀表示:“目前九州通已从原来的产品配送商逐步向服务商转型。作为服务商,九州通聚焦在零售、第三终端、第四终端等院外市场,持续优化企业产品营销能力,推动各合作产品的品牌建立与市场推广。京新产品线丰富,四大主营板块在九州通体系内均有涉及,双方在业务布局上有多个契合点,可在未来持续探索,期待与京新实现多维度的合作。”
京新药业董事长吕钢表示:“京新药业经过三十余年耕耘,质量管理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多个重点产品在院内市场均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但院外市场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京新非常荣幸能够与九州通这样优秀的企业达成战略共识,利用京新的院内市场产品优势,在九州通完善的院外营销能力支持下,推动京新院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实现双方企业的互惠共赢。”
京新药业与九州通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既是双方企业良好合作的开端,也是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合作的起点,为未来京新产品在零售市场的营销带来新的机会。京新药业将与九州通医药集团携手并进,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长期战略合作的美好愿景。
(信息来源:京新药业)
 
18亿美元!益普生与Skyhawk合作开发小分子化合物
4月22日,益普生(Ipsen)宣布与Skyhawk Therapeutics达成全球独家合作协议,以发现和开发调节罕见神经系统疾病RNA的新型小分子。
该协议包括一项选择权,益普生将有权获得开发可成功的开发候选药物(DC)的全球独家开发权益。在成功确定DC后,益普生将负责后续的开发工作。
根据协议条款,Skyhawk有资格获得高达1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包括期权和研究合作的预付款,以及潜在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Skyhawk的专有平台加速了在多个治疗领域(包括罕见神经系统疾病)开发RNA靶向小分子的工作。
其中,SKYSTAR技术平台是一个靶点评估系统,整合了来自公开信息和专业生物信息学、结构和计算生物学数据集的数据,以优先考虑高价值的RNA靶点。Skyhawk已经通过该平台筛选了超过700个制药靶点。
SKYLIBRARY技术平台是一个定制的、快速扩展的RNA靶向化合物文库。
SKYSEQ技术平台是一个多重筛选系统,可同时测试一系列RNA基序的数十个高价值靶点,以鉴定对特定疾病靶点具有选择性的化合物。
SKYAI技术平台是一个机器学习工具,整合了来自SKYSTAR、医学化学、动物研究、毒素数据和临床项目的数据,以推动下一代新型RNA剪接调节剂的开发。
益普生高级副总裁兼神经科学研发主管Steve Glyman说:“我们很高兴与Skyhawk的专家团队合作,探索在罕见和衰弱的神经系统疾病中调节RNA表达的潜力。我们在运动障碍方面的重点和专业知识,以及我们的整个产品组合,正在为那些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患者带来最佳和一流的治疗方法,现在这个处于研究前沿的新颖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
Skyhawk首席科学官Sergey Paushkin表示:“益普生是一家非凡的公司,对服务患者有着深厚的热情,我们很高兴与其合作,扩大其创新疗法产品管线。我们的战略伙伴关系凸显了我们的共同雄心,即为尚未有疗法获批的罕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开发变革性药物。”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武田与华人科学家创立企业达成超12亿美元合作
4月16日,Kumquat Biosciences宣布与武田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新型免疫肿瘤学(I/O)小分子抑制剂,并将其作为单药和/或联合疗法进行商业化。
根据协议条款,Kumquat授予武田开发和商业化精选小分子抑制剂的独家、全球和特许权使用费许可。根据Kumquat的选择,武田将承担并资助由Kumquat主导的I期试验活动之外的所有开发和商业化活动。Kumquat将获得高达1.3亿美元的近期付款,如果在协议期限内实现了所有未来的临床、监管和商业里程碑,则可能获得超过12亿美元的付款,此外还将从该许可产生的任何商业产品的潜在净销售额中获得分级版税。
Kumquat成立于2019年,获得OrbiMed、红杉资本、EcoR1、礼来亚洲基金和罗氏风险投资基金等支持。其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刘异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曾联合创立了Wellspring Biosciences,Kura Oncology和Intellikine(2012年被武田收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肿瘤药物研究专家,刘异和其团队在KRAS靶向疗法的研发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相关研究发表在顶尖学术刊物《Cell》上。
2021年,礼来子公司Loxo Oncology与Kumquat签署了一项独家合作协议,专注于潜在刺激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新型小分子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
“这项免疫肿瘤学小分子项目的进展表明,我们有能力应对具有巨大潜力的棘手治疗靶点的药物挑战。”Kumquat首席执行官刘异表示:“我们为自己坚持不懈的创新突破感到自豪,我们很高兴能与武田合作,武田与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和战略,即实现基于小分子的变革性I/O治疗。此次合作使这项I/O计划能够快速进入临床,并有望造福广大癌症患者。”
“我们很高兴能与Kumquat合作,这是一个杰出的团队,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靶点和治疗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武田肿瘤治疗领域部门主管P.K.Morrow表示:“这次合作与我们的使命不谋而合,我们的使命是推进最前沿的产品线,最大限度地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满足癌症患者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我们期待与Kumquat合作,加快这一令人兴奋的资产的开发。”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资本竞合
海博为药业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信成基金领投
近日,成都海博为药业有限公司再度以实力赢得资本青睐,圆满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信成基金领投,策源资本、国元创新、盛元智本三家投资机构跟投。在当前融资环境缩紧的情况下,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海博为药业研发实力与未来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
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海博为药业三款创新药HBW-3220、HBW-3210、HBW-004285的临床研究及多条临床前创新药研发管线推进,加速公司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临床走向市场的开发进程。
信成基金投资执行董事彭小小博士表示:海博为药业处于临床阶段的Nav1.8抑制剂和第三代BTK抑制剂分子的设计特点显著,临床进展迅速,在早期临床中取得了令人亮眼的数据,显现出较大的出海潜力。我们期待海博为药业在创始人李英富博士的带领下,在不久的将来为广大临床患者带来突破性的创新疗法。
策源资本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博为药业研发速度快、成果质量高,布局了十余条创新药研发管线,聚焦肿瘤、疼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热门领域,搭建了差异化的透脑药物开发平台。作为成都高新区本地企业,其不断发展壮大对高新区乃至成都市都具有极强的产业价值,对成都高新区建圈强链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策源资本投资海博为药业后,双方将深度合作,对接资源,共同为成都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元创新董事长兼总经理万雷表示:在李英富博士的领导下,海博为药业团队已壮大成为一支实力雄厚、战斗力强大的新药研究队伍。公司核心产品组合取得了显著进展,以有限的资金实现了与国际顶尖新药研发水平的对标。即便在新药研发企业面临融资环境紧缩的大环境中,海博为药业团队依旧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的PCC化合物,并稳健推进第三代BTK抑制剂、Nav1.8抑制剂镇痛药等项目的临床开发进程。我们坚信,海博为药业一定能抢抓机遇、抢占先机,在创新药发展的下一程跑出加速度!
盛元智本医疗医药板块投资负责人王二龙表示:“具备真正的临床价值”是我们投资海博为药业的根本动因。在当今医药行业资本寒冬的背景下,只有具备“解决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问题”可能性的创新药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海博为药业目前所推进的第三代BTK抑制剂、无成瘾性Nav1.8抑制剂、口服KRAS G12D抑制剂等管线的临床价值,得到了业界和资方的高度认可。同时,海博为药业汇聚了一支业内顶尖的研发团队,为这些管线研发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相信,海博为药业拥有光明的未来。
海博为药业董事长李英富博士表示:非常感谢投资机构对海博为药业的信赖与支持。在当前国内外投融资严峻谨慎的环境下,海博为药业仍能顺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这是对公司前景及研发成果的最大认可,团队倍感振奋,尤其感谢创新药佼佼者信达生物旗下信成基金的领投,以及策源资本、国元创新、盛元智本的跟投。本轮融资的顺利完成必将大大加速公司的发展及在研项目的快速推进。海博为药业始终坚持“做好药,中国创”的企业目标,致力于打造中国原创、世界一流的创新药物。在过去五年里,海博为药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执行力,多个创新药项目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未来,海博为药业将不忘初心,持续创新,保持高效的研发效率,开发更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药,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回报投资者,造福全球患者。
(信息来源:投资界)
 
英派药业完成4亿元D+轮融资,加速惠及更多的卵巢癌患者
近日,南京英派药业有限公司,宣布完成4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高特佳投资和熙诚金睿共同领投,扬州国金集团和顾屿南歌参与本次投资,老股东礼来亚洲基金与厦门建发新兴投资本轮持续加码。舟渡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财务顾问。
英派药业首席执行官蔡遂雄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宣布顺利完成了D+轮的融资,感谢新老股东对英派药业的支持和信任。本轮募集资金将加速塞纳帕利(Senaparib)的商业化布局、多个化合物的临床持续开发、包括PARP1选择性抑制剂的全球开发以及多个临床前早期项目的研发。我们坚信,在诸多优秀投资人的坚定支持下,具备Best-in-class潜力的塞纳帕利借助商业化合作伙伴华东医药广泛的市场营销网络和专业的学术推广经验,将能加速惠及更多的卵巢癌患者;我们也期待英派专注布局的合成致死靶点的更多创新候选药物在后续的临床验证中展现出突破性的潜力。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于建林表示:“我们很高兴参与英派药业的本轮融资。英派药业基于其卓越的自主研发能力,构建了全球生物医药公司中覆盖面最广的合成致死产品组合之一,其核心产品塞纳帕利在临床关键试验中展现了同类最优的潜力,并已经递交NDA且获得NMPA受理。高特佳作为专注医疗健康行业的专业投资机构,将全力支持英派药业的药物研发。期待未来在团队的努力下,英派产品能惠及更多的癌症患者,真正满足广大癌症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熙诚金睿管理合伙人陈镭文表示:“英派拥有独特的源头创新的研究技术和平台,并对合成致死的靶点药物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公司就其管线内的产品,于去年内与Eikon Therapeutics达成了海外权益的license out,更与华东医药达成了一系列的商业化合作,团队展现了卓越的药物研发能力和执行能力。生物医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坚定看好公司的团队和产品管线,希望本轮融资能助力公司的优秀药品早日上市,惠及广大患者。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市场风云
恒瑞也开始卷AI制药了?
近日,创新药大哥恒瑞发布了财报,交上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
年报显示,恒瑞医药2023年营收为228.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2.75亿元增7.26%;2021年营收259亿元。
创新药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6.37亿元,同比22.1%的增长,实现和仿制药的“五五开”。
不过,公司创新平台介绍上,笔者注意到了其“AI分子设计、生物信息学以及分子动力学”平台。
要知道恒瑞近年来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恒瑞的累计研发投入为61.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6.95%。
恒瑞在全球设立了14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达5000余人,对于创新药一哥而言,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
AI制药,入局很早
翻看恒瑞医药的最新年报,可以看到文中已经数次提到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战略。
报告中提到,“公司正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新药研发平台和临床研发系统,助力产品和临床开发差异化创新。”
实际上,恒瑞医药早在10年之前就建立了分子信息部,负责小分子药物设计与项目管理、大分子药物设计、新靶点调研以及项目数据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不过当时应该是偏向于支持性部门。
2018年左右,公司已经开始招聘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等岗位,这也印证了公司称“5年前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
但做得早不代表就一定做得好,或者换句话说,忙着转型的恒瑞医药似乎并没有将人工智能提上研发的优先级,几年来平台进展缓慢,仍然以对外研发为主。
在几个和CADD/AIDD相关的研发平台中,仅有分子动力学平台是公司自主研发,其他不包括AI分子设计平台、生物信息平台和结构生物学平台,均通过“自研+外部合作”的方式搭建的。
2021年,在AlphaFold引发工业界关注时,恒瑞引进了Iktos的AI从头药物设计软件Makya,用于加速小分子药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Iktos是一家法国人工智能公司,成立于2016年,专门开发应用于药物化学和新药设计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关于平台布局,恒瑞高管曾表示,对于技术平台而言,哪些需要修炼内功,哪些需要借助外部平台,需要有收有放,有取有舍。
也就是说,相较于恒瑞重金押注的双抗、ADC、T cell engager、NK cell engager、PROTAC、γδT细胞疗法、小核酸等平台,AIDD/CADD不算其“内功修炼范围”。
不过,近年来公司在AI+药物研发方面的投入还在不断加强。
据介绍,公司已经初步搭建了一个称为“恒瑞-灵枢”的AIDD&CADD平台,可以支持靶点发现、小分子、大分子、细胞工程等研发场景。
具体应用来说,以大分子为例,公司已经在抗原设计、生物药成药性预测、通过结构建模优化候选抗体等方面进行了AI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这些平台是否有用呢?
年报显示,公司正在利用利用AI建立靶点发现平台,用高质量的内部数据为公司早期开发策略选择提供支持。公司有多个预研项目表现亮眼,并已转为正式立项项目。
当前,公司在连云港、上海、美国和欧洲等地设立14个研发中心,全球研发团队达5000余人。
更不要说恒瑞采取的又多又全的管线战术,目前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近300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如果AI和计算技术能够广泛赋能恒瑞的管线开发,对于恒瑞将是极大的效率提升。
慢了半步,恒瑞的顾虑是什么?
但一哥的“高冷”也是显而易见的。
明显的例子是,当制药公司和AI公司频繁达成交易合作的时候,除了部署技术平台外,恒瑞医药几乎很少对外达成AI合作。
相较之下,翰森携手望石智慧,信立泰与阿尔法医药合作开展新药合作;华东医药与晶泰科技签署了管线合作开发协议;复星医药则与英矽智能达成战略合作等,都和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相关。
一个原因是,孙飘扬重新执掌恒瑞后,将公司的战略重点放到了内部开发上,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将药物对外授权,而不是对内引进。
去年一整年,恒瑞的BD业绩非常亮眼,完成了5笔对外授权,与默克的交易的HRS-1167、SHR-A1904的药物中,潜在总额可达到14亿欧元。此外,还出现了将SHR-1905低价出售给One Bio,结果转手以14亿美元被卖给GSK的戏码。
也就是说,内部管线充足的恒瑞对合作的需求本身不大,估计接下来也会集中执行其出海战略。
不过,更深层次原因应该是恒瑞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信任。
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张连山就曾经表示: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开发的进展不尽如人意。
换句话说,AI和制药的融合还是不够,有很大的待发展空间。作为药物研发的一项工具,人工智能永远也替代不了人。
显然,自带稳重基因恒瑞面对创新技术仍然保持冷静。从以往仿制药起家,稳扎稳打转型到创新药一哥,如今管线的布局也以“Fast Follow”为主。
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恒瑞会大规模地押注AI技术,何况恒瑞内部的研发回报也足够优秀,2023年有7款新药获批上市,包括阿得贝利单抗注射液、磷酸瑞格列汀片、奥特康唑胶囊等。
不过,即使是一哥势必也有业绩焦虑。当恒瑞2024年报一经发出,恒瑞医药的股价反应却是大跌4.6%。
原因为何?尽管在集采、医药反腐让仿制药业务连年下滑的情况下,恒瑞还能维持增长实属不易。但投资人也清楚地明白,净利润仅10%的增长,难以支撑其60倍的PE(市盈率)。
市场总是期待恒瑞有更好的表现,国内药物研发迈向高水平创新的背景下,也会对计算工具和AI模型提出更高的期望。
另一边,恒瑞也认可人工智能是一项有前景的技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持续进行投入,将AI技术用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开发。
期待人工智能在恒瑞医药的管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效用。
(信息来源:药时代)
 
259家上市药企去年研发投入811亿元
研发实力是医药企业尤其是创新药企在行业“长跑”中能否胜出的重要因素,年报中披露的企业研发投入、在研管线布局等情况颇受投资者关注。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259家A股上市药企披露了2023年经营业绩,合计研发投入811亿元,同比增长7.43%,增速较上年有所放缓。其中,177家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年增加,企业数量占比近七成。在创新药企普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一些企业也在优化管线布局。
研发投入持续攀升
同花顺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申万医药生物行业493家上市公司中,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259家企业研发投入合计金额分别为649.90亿元、754.91亿元和811.00亿元,呈现持续攀升态势,2022年和2023年同比增幅分别为16.16%和7.43%。
这与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增速趋近。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3年7月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将由2022年的2415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335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8%。
具体来看,上述259家药企中,2023年研发投入过亿的有14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19家,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上海医药暂居前三位,分别为61.50亿元、59.37亿元和26.02亿元。目前排名前20位的药企研发投入金额合计为383.46亿元,占259家药企总额的47.28%,较上年的362.46亿元增幅仅为5.79%,低于行业整体增幅,其中有八家研发投入较上年减少。
从研发强度看,同花顺数据显示,259家药企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简称“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为7.33%,高于2022年的6.36%和2021年的5.99%。其中,160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有所增加。
不少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营收贡献进一步增强。恒瑞医药披露,公司持续加大创新力度,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61.50亿元,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49.54亿元。年报显示,恒瑞医药2023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虽然面临外部环境变化、产品降价及准入难等因素影响,仍然实现同比22.1%的增长。与此同时,报告期内该公司仿制药收入略有下滑。
2023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的心血管用药龙头企业信立泰,研发投入总额不降反增、突破1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30%。同花顺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信立泰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8.04亿元、7.77亿元、7.73亿元、6.91亿元、9.17亿元和10.47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17.28%、17.38%、28.21%、22.61%、26.35%和31.13%。不过,该企业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也在2023年明显抬升,达到60.94%。年报披露,随着创新产品营收的不断增长,以及多个创新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公司营收及利润贡献发生结构变化,创新产品占比提升。仿制药方面,作为信立泰曾经的业绩支柱产品,泰嘉收入、利润贡献下降。
2022年3月上市的荣昌生物去年研发投入总额也突破10亿元,达到13.06亿元,较2022年的9.82亿元增长逾三成;研发投入占比由2022年的127.19%降至2023年的120.62%。年报显示,公司2023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0.8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72亿元增加40.26%,主要缘于公司两个已进入商业化阶段的核心产品泰爱和爱地希销售收入及销量同比快速增长。
复星医药同样表示,创新产品上市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和销售增长是报告期内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发人员数量微降
对于医药行业尤其是创新药行业而言,研发人才尤其是高端研发人才十分重要。年报显示,在研发投入整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上市药企研发人员数量出现小幅下降。
同花顺数据显示,2023年,259家上市药企研发人员数量合计为163094人,较2022年的166802人减少3708人,降幅为2.22%,不过仍明显高于2020年的116974人和2021年的141209人,其中逾六成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增加。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及外包服务企业业绩承压,降本增效下研发人员数量明显下降。
CXO(医药外包服务)龙头企业药明康德近年来首次出现研发人员数量下降。同花顺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药明康德研发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11721人、13940人、17872人、21942人、28841人和36678人,2023年则为33657人,减少逾3000人。不过,其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依然超过八成,2019年至2023年,这一比例分别为82.19%、83.08%、82.61%、82.70%和81.90%。
尽管员工总数降逾7%、研发人员数量降逾8%,但药明康德人力成本仍在上升。年报显示,该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包括直接人工、原材料成本及间接费用。2023年,其直接人工较2022年增长25.60%,成本增长主要由于服务需求及业务增长。
舒泰神去年研发人员数量减少超过一半。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公司现有研发人员26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2.63%。202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公司现有研发人员12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21.98%。
此外,一些药企因统计口径调整,出现研发人员数量和占比大幅变化。
例如云南白药2022年年报显示,当年研发人员数量为1291人,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为14.70%。公司2023年年报则显示,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为435人,占比为4.95%;2023年研发人员数量为527人,占比为5.97%。“公司研发人员指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以及与研发活动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和直接服务人员。本报告期对研发人员统计口径进行调整,与各年度研发费用统计口径所对应的人员一致。以前年度公司研发人员是按照技术人员的口径进行统计(技术人员口径包含动力装备、技术质量、信息管理、研发管理)。”云南白药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
据悉,2023年11月24日,证监会发布《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9号:研发人员及研发投入》,明确了沪深两市研发人员及研发投入认定标准。
丰富优化管线布局
近日,多地发文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众多上市药企也在年报中表示将坚持创新发展,继续加大研发投入。
“近年来,随着行业发展环境变化、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我国医药行业发生深刻变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转型趋势明显。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具有真正意义的创新产品面临较好发展机遇,创新药物的可及性不断提高。”信立泰在“2024年度经营计划”中表示,将强化研发创新,使专利产品成为主营产品。该公司还提到,未来几年将加快推进创新产品出海进程。
上海医药表示,在生物医药方面,公司将充分发挥“工商研投”一体化的独特优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管线布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巨额研发投入给业绩造成的压力,一些创新药企更加注重优化管线布局。
“如果公司无法及时完成新产品的研发和注册报批,不仅会影响前期研发投入的回收,还可能影响未来的收益实现。”艾德生物表示,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市场研究,确保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贴合,研发管线能够满足目前及未来市场对体外诊断产品的需求。金迪克也提出,将稳步推进在研品种的审评进度,开展已获临床批件在研产品的临床研究工作,加快临床前研究的在研产品研发进度,跟踪并储备创新疫苗新技术、新品种,优化并扩展产品管线布局。
前沿生物已于2023年对研发管线策略进行了调整与优化,提出“创新属性与成本优势并重”,提高整体研发资金使用效率。该公司表示,将持续探索新的技术领域,综合市场潜力、药品成药性、生产成本,布局目前处于技术空白的品种或国内尚处于起步初期的品种和技术领域,持续构建科学、丰富的产品管线布局,夯实公司在新药研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蓄力公司中长期可持续发展。
舒泰神则在提出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研发的同时,明确表示“未来一定时间内,因公司在研项目持续推进的需求,预计将控制一定的研发投入水平”。
(信息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多个创新药出海刷新记录
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成都优势产业,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
据了解,为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近年来,成都市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诊疗3条产业链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加快打造成都医学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天府中药城、华西医美健康城、成都未来医学城等医药专业园区,全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取得药品上市批件133个。
其中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重要载体,成都高新区现已聚集赛诺菲、美敦力、威斯克生物、成都先导等企业3000余家,并汇聚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功能平台近160个;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连续五年保持20%的增长率。
据悉,瞄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5大细分领域和血液制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18个细分赛道精准发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构建了覆盖从靶点发现到中试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功能平台123个。
在创新药方面,近年来成都企业屡刷新中国ADC药物出海授权交易新纪录,科伦博泰、百利天恒、康诺亚合计实现中国ADC药物出海授权交易金额达到213.88亿美元。
其中,科伦博泰近期发布2023年度业绩称,该集团期内取得收入15.4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加91.62%;年度亏损5.74亿元,同比收窄6.8%。报告期内,科伦博泰研发开支10.30亿元,同比增长21.9%。
科伦博泰称业绩改善,主要得益于此前与默沙东达成的多项ADC(抗体偶联药物)产品授权合作,其中包括SKB264(MK-2870)、SKB315及多项研究性临床前ADC。报告期内,根据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订立的多项合作协定,默沙东向科伦博泰支付了预付款项、里程碑款项等合计约14.21亿元人民币及其他常规研发开支报销。
而百利天恒于3月10日发布公告称,继去年12月披露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BL-B01D1实现“License out”(授权出海)后,已收到百时美施贵宝(简称“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预计该款项将对2024年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康诺亚则在2023年2月宣布,与阿斯利康就Claudin18.2 ADC新药CMG901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CMG901由康诺亚(70%所有权)和乐普生物(30%所有权)合资成立的KYM Biosciences Inc.开发,基于此协议及条款,KYM将获得63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11.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低双位数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从金额上看,6300万美元的预付款金额创下早期临床阶段ADC药物出海授权合作的纪录。
业内表示,成都医药产业近两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是有凭有据的,但成都在医药产业的布局并非只是在这两年,早在21世纪初,成都就已经发力,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都医药产业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
据悉,为推动医药产业发展,成都不断给与政策支持。其中成都发布的《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而沿着这一目标,与之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也都在近一两年相继发布。
(信息来源:制药网)
 
胰岛素集采新风向,谁是最大的赢家?
首次集采过去两年之后,新的一轮胰岛素接续集采又在进行之中。
这一次,我们看到了更加温和、更具弹性的集采规则。由于首次集采已经挤掉了较大部分的水分,因此,监管更注重的是,稳供应、稳价格、控价差。
从最新的集采中选结果看,整体中选率为92%,中选价格也有升有降,这也体现出监管态度的转变。而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需求下,企业们正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集采环境。
可以看到,在首次集采中报价激进的企业如甘李药业、礼来,在此次接续采购中,报价策略以上涨为主。其中,甘李药业申报的产品全部中标且价格均有所上涨,公司股价也由此涨停。而此前报价相对保守的企业如通化东宝、联邦制药,此次则以积极降价为主。
总体来看,在集采愈趋温和的背景下,胰岛素市场的参与者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那些能够把握监管与市场脉搏、提供优质产品的药企来说,一个美好的时代正在招手。(拟中标结果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01、总量增加,续约规则更温和
根据2024年胰岛素专项集采接续文件,本次集采周期更长,从中选结果执行之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而上一轮采购周期为2年。
并且,纳入集采的需求量也更多,胰岛素需求总量由2021年2.14亿支增至2.42亿支,同比增长13.15%。
整体来看,本次集采限价相比于首次带量采购更为温和,且中选规则可预见性显著提高。
根据规则,各采购组(餐食人胰岛素、基础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最高有效申报价分别为30、30、30、43.2、79.2和43.2元/支,和上一次集采实际最高中标价一致,入围产品数量也与上次一致。
但从拟中选产品选定规则上来看,这一次接续集采相比与上一轮集采中选规则,存在较多变化,新增了复活中选机制。
具体来说,首先,本次集采竞价中选规则上入围产品有两种入选条件,第一种入选条件和上一轮一致,“申报价≤同采购组最低申报价1.3倍的,获得中选资格”;但是,第二种中选条件为新设立的,“申报价>同采购组最低申报价1.3倍,但申报价不高于所列的价格的,获得中选资格”。相当于规定了本次集采保证各类品种可以竞价中选的价格线。
其次,新增复活中选规则。如果产品未在竞价中选上获选,可以按照规则重新获选;相关规则规定产品申报价不高于所列的价格,可“复活”中选。相当于本次集采保证各类品种中选的潜在最高价。
从中选类别价格线来看,规则明确规定了A\B\C类价格线,若企业的申报价低于A\B\C类价格线,即可获得相应类别的需求量比例,避免出现申报价较低的情形。
本轮集采规则的不同之处在于,A类中选产品有特定的价格线,只要各采购组的申报价不高于所列A类产品价格线的,均为A类中选,其中,各采购组内排名第一的中选产品标注为A1。B类中选产品为不满足A类中选条件的产品,C类为不满足A、B类中选条件的产品。
也就是说,本次集采规则相当于给集采中选A、B、C类产品都划分了一个入围线。
而从集采的采购量确定方式来看,规则较为复杂。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获得基础量,第二步是分配剩余量。
基础量方面,A类企业的首年基础量比例为80-100%之间,其中A1为100%,其他A类为80%;B类的基础量比例为55%,C类的基础类的比例为45%。整体来看,除A1外,A、B、C类的基础量比例均少于上一轮集采同分类的基础量。如果类别提升,采购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
分配剩余量方面,同采购组内,B类、C类中选产品未分配的采购需求量和中选产品的采购需求量作为剩余量,由医药机构在A类中选产品中自主选择。剩余量占相应产品首年采购需求量的比例最低为0,最高不超过80%。
面临更充沛的报量及温和的规则,胰岛素玩家势在必得。
据天风医药杨松团队统计,二代胰岛素中,甘李药业、东阳光药、天麦生物报量增加,诺和诺德、礼来报量下降;三代胰岛素中,甘李药业、联邦制药、通化东宝报量提升。
02、中选率92%,价格有升有降
最新的胰岛素专项接续集采拟中选结果,也体现出监管态度的转变。
这一次,共有13家企业的53个产品参与集采,49个产品获得中选资格,中选率92%,中选价格稳中有降,在首轮集采降价基础上又降低了3.8%。
根据具体拟中选结果,不少企业的产品相比原中选价有所提升。这也彻底打破了市场的固有认知,即集采后价格只会逐年降低。
典型如今日股价应声涨停的甘李药业。公司参与胰岛素集采续约的6款竞标产品,全部中标且价格均有所上涨。
其中,赖脯胰岛素涨幅最高,达48.25%,本次拟中选价为35.55元/支,上一轮集采中选价则为28.88元/支;即使涨幅最低的门冬30胰岛素,拟中选价为25.9元/支,上一轮中选价为24.56元/支,涨幅为5.46%。
相比之下,通化东宝没有这么“幸运”。公司6个竞标产品全部中标,其中5个产品相比上次集采中标价格均有所下降。
其中,门冬胰岛素拟中选价为23.98元/支,上一轮中选价则为42.33元/支,降幅达43.35%。另外,通化东宝的门冬30胰岛素注射液首次参与集采,以最低价23.98元/支中标,低于东阳光、甘李药业25.87元/支、25.9元/支的价格。当然,通化东宝也在该采购组中拿到A1类别,这意味着监管会对其采购量有所倾斜。
整体来看,在首次集采中报价激进的企业如甘李药业、礼来,在此次接续采购中,报价策略以上涨为主,而此前报价相对保守的企业如通化东宝、联邦制药,此次则以积极降价为主。
另外,在本次接续采购中,国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表现也出现了明显分化。前者报价大多以争取“A类中选产品价格”为主,而后者大多以B类、C类中标产品为主。
显然,国产企业“以价换量”的意愿更为强烈。
事实上,胰岛素集采的政策导向,已经为行业格局带来了显著变化。
国家医保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集采前,全国公立医疗机构胰岛素年用量约2.5亿支;集采后,中选胰岛素22个月用量达6.5亿支,平均年用量约3.5亿支。
另外,集采后,三代胰岛素与二代胰岛素的价差进一步被缩小,提升了三代胰岛素可及性。三代胰岛素的使用比例从集采前的58%,提升至集采后的70%,向欧洲国家的用药结构趋近。
而这一次的集采结果,也让市场看到了监管对于“稳供应、稳价格、控价差”重视。对于部分企业来说,一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爆卖27亿后沉寂:渐冻症新药的市场奇迹与退市现实
2014年,一场由社交网络发起的冰桶挑战席卷全球,渐冻症患者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当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称ALS)协会将冰桶挑战筹得的220万美元投资于一款渐冻症新药的研发。
8年后,这款由善款资助研发的药物Relyvrio获批上市,并迅速获得了商业化成功。
尽管定价高达15.8万美元,ALS也属罕见病,但Relyviro仍创造了一个市场奇迹,2023年销售额达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
根据华尔街分析师预测,Relyvrio在巅峰时期有望为Amylyx创造超过10亿美元的年收入,妥妥的重磅炸弹。
如今,这一切随着Relyvrio三期临床的失败,Amylyx决定将其撤出市场,戛然而止。
可以说,Relyvrio的上市与退市,是患者迫切需求与科学严谨性博弈的结果,过程充满了期待与争议。
它的上市,是在患者强烈呼声和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推动下,FDA做出的一次妥协。然而,科学的严谨性不容忽视。Relyvrio在关键的三期临床试验中失败,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均未达成,亚组分析同样未能得到验证,最终导致了其退市的必然命运。
尽管Relyvrio的故事似乎已经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深远的。在面对复杂疾病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需要更加重视患者个体差异,也需要对疾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寻求真正的突破。
对于ALS这样的疾病,每一次药物研发的尝试都是对患者希望的承载,每一次失败都是对科学极限的探索。尽管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我们仍期待药企能够不断突破,为患者带来真正的希望。
01、渐冻症的市场奇迹
渐冻症是一种不可逆的致死性运动神经元病,主要症状为四肢和躯干肌肉表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逐渐失去运动功能,就像被“冻住”一般。
该病一般进展迅速,半数以上患者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5年,最后多死于呼吸肌无力导致的呼吸衰竭。据估计,ALS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二。
渐冻症与阿尔茨海默症一样,至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科学家普遍认为其病因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专家曾试图用氨基酸毒性学说、人体免疫学说、神经微丝的新陈代谢异常学说等来解释渐冻症的发病原理,但均无统一定论。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致病机制十分复杂,没有明确靶点的疾病,这也导致ALS新药的研发失败率高,治疗药物十分有限。
FDA分别于上世纪90年代和2017年批准两款ALS治疗药物利鲁唑和依达拉奉,但它们对患者生存和症状管理的影响不大。
而Amylyx研发的Relyvrio,曾被不少人视为ALS患者的救星。
这是一种由苯丁酸钠和牛磺酸二醇组成的专有口服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苯丁酸钠是一种小分子伴侣,旨在减少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防止因UPR导致的细胞死亡;牛磺酸二醇是一种Bax抑制剂,旨在通过凋亡减少细胞死亡。二者在固定剂量配方中联合使用,靶向ALS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内质网和线粒体依赖性神经元退行性变通路,减少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
事实上,ALS不是Amylyx的最初目标,最初是阿尔茨海默氏症,而当得知该药也可能对ALS有效,且临床二期就可能获得FDA的批准,Amylyx决定优先转向ALS。
随后,Relyvrio通过一个数据解读颇有争议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与FDA反复周旋。起初,FDA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咨询委员会并不打算批准这款药。
在2期临床试验中,Relyvrio能减少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标志物,如Tau和YKL-40。2期临床试验对比了Relyvrio与安慰剂的效果。结果显示,服药组肌肉功能和运动功能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安慰剂组,达到临床主要终点。
2021年4月,FDA对Relyvrio的试验设计与操作提出质疑,提出需要等招募人数更多的三期试验结束才能接受申请。但是,在“生命倒计时”的渐冻症患者声讨中,FDA最终做出妥协,于同年9月允许Relyvrio以二期试验结果申请上市。
而在上市专家委员会的讨论中,专家们再次表达了对Relyvrio现有数据说服力的怀疑——试验规模小、缺失数据、用于分析主要终点的统计方法的适当性以及随机化方案等问题。
也就是说,专家们认为,二期结果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仍不足以确定Relyvrio可以改善疾病进展。
2022年9月8日,FDA不顾专家委员会的反对,提前批准Relyvrio上市。
由于Relyviro的研发、上市都获得了渐冻症患者组织的大力支持,这也使得该药上市前就在渐冻症患者群体中知名度很高,上市后也迅速获得市场青睐。
此前,Relyvrio的定价为每年15.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4万元)。财报显示,2023年,Relyviro销售额达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
尽管定价高昂,ALS也属于罕见病,Relyviro仍创造了一个市场奇迹。而根据华尔街分析师预测,该药在巅峰时期有望创造超过10亿美元的年收入,妥妥的重磅炸弹。
遗憾的是,上市仅一年半,Relyviro就从云端坠落。
02、走向退市
尽管Relyvrio在早期研究中展现了一定潜力,但在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试验中,其疗效并未得到充分验证。
3月8日,Amylyx宣布Relyvrio在3期临床试验失败,公司股价暴跌82%,从近20美元/股跌至3.36美元/股,最新股价仅1.87美元/股,市值仅剩1.27亿美元。
4月4日,Amylyx也宣布了一个被很多人认为是必然的动作,Relyvrio将退市。
Relyvrio已获批上市还被要求做临床三期,这是因为其上市本身充满争议。当初,由于没有看到生物标记物差异无法以替代终点做加速审批,因此Relyviro已经获得了完全批准。
两者的区别在于,加速批准建立在后期验证性临床试验成功,才能转为全面批准。FDA针对该药召开的专家听证会里,不少专家对Relyvrio全面获批后,其后续3期临床试验的意义和可行性表达了深切的担忧。
而FDA则是基于强烈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患者呼声,决定批准其上市。当然,FDA也做好了药物无效时撤市的准备。
为了消除监管顾虑,Amylyx在专家听证会上表态称,如果三期试验不成功,公司自愿将产品撤出市场。
如今,Amylyx履行了当初的承诺。与此同时,Amylyx表示,若后续患者希望继续治疗,可通过医生联系过渡到免费药物计划。
Relyviro退市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其试验结果过于失败。
根据Amylyx在2024年美国神经学学会年会上提交的数据,在48周内,接受Relyvrio的患者在修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中下降了14.98点。在后期试验中,安慰剂组患者的分数比基线下降了15.32点。由此产生的治疗效果为0.343,统计显著性的P值高达0.667,没有统计学意义,距离显著差异的距离更是过大。
主要终点之外,次要终点也全部错过。甚至于,亚组分析同样没有发现显著功效的信号,也就是说,根据现有数据无法推断Relyviro在某些患者中可能的有效性。
尽管已经决定从加拿大和美国退市,但Amylyx仍在试图找出Relyviro失败的原因。“可能有某些生物标志物,可能有某些生物差异,还是其他?还是只是统计问题?我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可能的,也是我们想继续了解更多的事情。”Amylyx联席CEO表示。
Relyviro的退市,对于Amylyx这家之前日入斗金的biotech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在宣布退市的同时,公司也宣布了裁员70%的决定,以节约现金流,确保公司至少能够维持运作至2026年。
03、Relyvrio带来的启示
创新药总是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希望。但像Relyviro这样与患者深度“绑定”,甚至上市,也是在患者的强烈请愿下,才让FDA改变主意的并不多见。
而Relyviro的失败,似乎也不会令人太意外。
当初FDA专家一致反对其上市,认为二期临床数据不足以证明其有效性;到了2023年10月,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也建议拒批Relyvrio在欧洲上市。
如果从ALS新药研发层面出发,Relyvrio也只是众多失败者中的一员。
仅在2023年,就有多个ALS新药研发遭遇失败。从Cytokinetics的reldesemtiv未能通过中期分析,到Apellis和Sobi宣布停止pegcetacoplan的开发,再到BrainStorm Cell Therapeutics撤回NurOwn的上市申请,这无不映ALS药物研发的艰难。
到了今年,坏消息还在接踵而至。一个多月前,Denali Therapeutics透露,其与赛诺菲合作研发的药物DNL788治疗ALS的二期HIMALAYA研究未能达到ALSFRS-R评分的主要终点。
而对于渐冻症患者来说,Relyviro的失败及退市,将使他们面对更有限的治疗选择,新的有效药物还需要漫长的等待与不确定性的煎熬。
尽管失败在ALS领域似乎成了常态,但Relyviro的经历仍为我们带来了启示。
首先,设计ALS临床试验时,选择合适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颇为重要。为了确保试验的有效性,选择的临床终点应具有临床意义、可准确测量,并对药物的效应具有足够的敏感性。
一般情况,主要终点通常包括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或生活质量等,而次要终点可以是生物学指标,比如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等。Relyviro提示着我们,如果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更早地诊断ALS、预测疾病进展并评估治疗效果,指导临床。
其次,由于ALS患者表现出极高的临床异质性,包括症状的种类和程度、病情进展速度的不同,因此,同一种药物或许很难对所有患者都产生显著疗效。这种情况下,筛选对药物治疗敏感的患者亚群进行临床试验显得尤为重要。
可惜的是,Relyviro的亚组分析同样没有发现显著功效的信号。
或许,在设计神经退化性疾病药物临床试验方案时,需要特别重视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通过加大样本量或是优化研究方法、反复评估,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临床阶段早期,就需要受试者的生物标志物、临床指标及其他相关的生理学和分子学数据,以便更好地识别出对治疗方法有积极反应的患者亚群,为后期的临床试验选择更合适的患者。
当然,更重要的是,ALS发病机制复杂,其中遗传性ALS大约占10%,散发性则高达90%,因此,在早期药物研发阶段,明确药物的作用机理,理解其如何影响ALS的病理生理过程,并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这也是所有ALS新药需要为之努力的。
尽管研发困难重重,但全球药企对于ALS的研发仍保持较高的热情。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针对ALS适应症且处于III期临床阶段的药物近20个。
面临相当的未满足临床需求,渐冻症患者迫切需要创新治疗药物。期待医学界能够早日找到攻克渐冻症的关键钥匙,为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市场分析
历经千年沉淀,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其副作用相对较小,更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药新药、新食品原料及其他有关中药日化产品的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4月10—12日,第三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张伯礼院士在会上指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交汇融合,开拓出一条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引领了健康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我国中医药产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22年中医药市场规模近4500亿元,2023年增至4800余亿元,今年将超过5000亿元。
去年以来,中药材价格呈现出了普涨的态势,部分中药材价格更是成倍上涨。业内专家指出,未来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身体素质特点的创新药将更多来自中医药。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与中医药相关的企业226.3万余家,其中今年1—3月新增注册企业12.2万余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上涨14.6%。
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赛道
前不久,世界级医学刊物《JAMA》刊登了一项中药研究《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CTS-AMI临床随机研究》。这是中药首次登上该刊。
据悉,随着银发经济的火热,中医药传承创新越来越受重视,中药板块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赛道。《2023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显示,全国现存9000多个中药品种、30多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近年来,国家改革完善中药评审批机制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促进了中药研发创新,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了工业升级换代。
“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制药技术转型升级至智能制药技术,中药提取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人工熬制,而是生产全过程在线控制、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制造。”江苏连云港康缘药业总经理杨永春说。
康缘药业数字化提取精制工厂,上千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数十台十几米高的多功能提取罐矗立其中,从电脑输入提取指令开始,提取罐便自动完成原料处理、过滤、沉淀、分离等一系列工序,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
4月18日,在重庆中药大健康金佛山专家工作站了解到,现有8名博士的工作站,依托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00余种药用植物,持续推动中药种植技术及产品研发的创新,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创新型康养产品,拓展企业市场空间。
重庆市南川区科学技术局局长程科表示,全区建成了30万亩生态中药材种植基地、4万平方米中国金佛山中药材物流配送中心、5平方公里中医药产业科技园区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种、加、销、医、养、研”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常务理事杨大坚指出,目前调理体质中药药膳产品市场需求大,以调理体质为重心的中药大健康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中药新药、新食品原料及其他有关中药日化产品的开发具有广阔前景。
让岐黄“风景”演绎“诗和远方”
4月11日,“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红网中医药频道”正式上线,旨在打造全能中医药领域大宣传格局,“新媒体”遇上“老中医”,成为推进湖湘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新图景。
当前,中医药文化旅游已成消费热点。湖南怀化把中医药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元素,通过举办节会、打造集体验与观赏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创新药旅融合工业旅游新模式,吸引游客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入选湖南省首批中医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后,累计接待游客约90批次。”在这里的博世康中医药公司产业园,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林可可说,将完善基地建设,按4A级标准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
正致力打造“中国南方中药谷”的怀化市相关负责人称,力争用3年时间,中医药全产业链实现综合年产值500亿元,逐步向千亿元产值、百家药企产业集群迈进。
敷上药酒、湿巾,用火熨棍游走于患处,药物随着热量层层渗透,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引起在场者啧啧称奇。这并非“魔术”表演,而是中医药的独特诊疗手段,这样充满魅力的诊疗场景,在重庆中医少林堂每天都在上演着。
少林堂不仅仅是一家中医诊疗机构,现已成为当地医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堂主刘光瑞称,这里先后建成了重庆市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重庆巴渝民间医药博物馆、重庆市神农中医药研究所、少林堂国医书院、研发制备中心等,成为当地重要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青少年传统文化研学教育基地。
覆盖川、陕、鄂、渝4省市28个县级行政区的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既是天然中药材宝库,也是优质的文旅走廊。正牵头建设“大巴山药谷”的重庆城口县委书记张继军称,通过共享大巴山中药材资源禀赋,共兴大巴山中医药产业,打造渝川陕鄂药文旅产业示范带。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要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国际健康旅游的重要性,更要充分发挥出中医药在健康旅游中的核心和引领地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健康旅游专委会会长朱桂祯说,要把世界各地健康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为“人体健康4S店”,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健康旅游之路。
如何破解中医药产业发展瓶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认为,当前,临床优势突出的高价值中药产品创新依然稀缺,“高检验成本、低监督效率”十分突出,加上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等,亟须拓宽产品研发通路,充分激发创新动能,优化中药产业链和产品链,通过“内引外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师贾海彬指出,当前中医药产业最关键痛点在于“孤岛效应”,未来必须在数字化引领下重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和共振,为2030年实现20万亿元大健康产业蓝图奠定基础。
据悉,中康云瓴中药产业大数据中心组织全国近百位行业及品种智库专家成立中康云瓴专家智库,在打通全产业数据链的基础上,结合智库专家专业判断,通过精准价格趋势预测,引导产业科学决策,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的发展,最核心的瓶颈问题就是药材质量。道地药材存在着资源无序开发、品种创新不足、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药持续高质量发展。”重庆市政协委员、市中药研究院党委书记王勇德说,应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测、过程追溯及产业指导,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对‘互联网+’中医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吴刚建议说,应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医医院以及中药创新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智能中医设备研发及应用。
(信息来源:齐鲁晚报网)
 
药企积极转型背景下,人才流动正在加剧!
近年来,随着医药市场环境生变,药企们纷纷加入积极转型的队伍,在此背景下,医药人才流动也在加剧。
4月22日消息,再鼎医药高管发生变动,前先声再明首席运营官、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朱彤今日加入公司担任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而公司现任首席商务官兼大中华区总裁梁怡将于4月30日离开公司。
资料显示,梁怡与朱彤均有多年跨国药企的工作经历,且都在阿斯利康工作过,离职前担任过的职务分别包括中国副总裁、肿瘤事业部负责人,中国副总裁和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负责人。
此次将离开公司的梁怡于2018年上半年加入再鼎医药,不久后公司便迎来了头个商业化产品——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尼拉帕利(则乐),该产品于2018年10月在中国香港获批,2020年1月在中国内地上市,2023年创造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达到1.688亿美元,2022年同期为1.452亿美元,同比增长16%。
除了则乐以外,再鼎医药其他产品在2023年的销售工作也都有所突破。公司2023年全年产品总收入为2.6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
其中,抗感染药物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纽再乐)被纳入医保后销售放量,该产品2023年销售收入为2170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520万美元,同比增长316%;抗肿瘤药瑞派替尼(擎乐)则在2023年销售收入为1920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9%;肿瘤电场治疗产品爱普盾2023年的销售收入为4700万美元,相较2022年的4730万美元基本持平;此外,重症肌无力治疗药物艾加莫德α注射液(卫伟迦)2023年的销售收入为1000万美元。据悉,该药于2023年9月在中国内地成功上市,用于治疗乙酰胆碱(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gMG患者。
据悉,梁怡在任期间搭建了再鼎医药的商业化团队,先后将5款产品(既有药品,也有器械产品)在大中华区推进到商业化阶段,目前再鼎医药的商业化团队超过1000人。
而朱彤在加入再鼎医药之前主要负责先声再明的营销管理工作。先声再明是先声药业旗下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子公司。致力于以突破性治疗手段,解决肿瘤领域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其上市产品组合包含科赛拉®、恩度®、恩维达®三款全球创新药。
业绩方面,再鼎医药2023年亏损净额为3.346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数据有所收窄。2020-2022年,该公司的亏损净额为2.689亿美元、7.045亿美元、4.43亿美元。
研发投入方面,2023年,公司的研发开支为2.659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的2.864亿美元有所减少。同时,卫伟迦上市后,再鼎医药2023年的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为2.816亿美元,较2022年同期有所增加。
随着新任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的加入,未来其或带着大中华区地区商业和市场团队,推动再鼎医药产品在大中华区地区的商业化和高效运营。
(信息来源:制药网)
 
 


运作管理
随着医药行业进入新发展周期,传统药企纷纷朝着创新方向转型,积极布局创新药管线,其中以恒瑞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年报显示,恒瑞实现营业收入228.20亿元,同比增7.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02亿元,同比增1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21.46%,经营性现金流净额76.44亿元,同比大增504.12%。
业绩报告显示,恒瑞医药创新成果持续获批,创新药临床价值凸显,驱动收入增长。2023年公司创新药收入达106.37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同比增长22.1%。此外,报告期内,恒瑞医药累计研发投入61.50亿元,销售费用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34%。
同时,2023年年度分红方案显示,恒瑞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00元(含税),加上回购合计分红21亿多元。
长江证券认为,恒瑞医药转型阵痛已过,集采影响已近尾声、医保降价压力陆续释放,创新产品持续兑现,推动业绩进入上行通道,并且后续还有多个重磅在研品种提供长期增长动力,未来成长可期。
当然,也有不少传统药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压力不断加大,正进入转型镇痛期。以广生堂为例,公司近日披露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营业收入约4.23亿元,同比增加9.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49亿元。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36%。同时,公司一季度营收1.2亿元,净利润减亏77%。
据了解,近年来广生堂处于逐年亏损扩大状态。历年数据显示,广生堂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0.15亿元降至2021年的亏损0.35亿元。同时,随着公司近年来研发投入的加大,亏损进一步扩大。2022年和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87亿元、3.1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7亿元和-3.49亿元。
不过,在持续的研发投入下,广生堂已陆续在抗病毒、实体肿瘤、临床治愈乙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领域立项研发六个创新药,并取得多项突破和成果,已获批商业化1个,临床II期2个,临床I期3个,已形成创新药产品管线梯队。
年报中显示,广生堂公司已形成以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和保肝护肝药物销售为核心,覆盖乙肝、丙肝、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癌、保肝护肝等肝脏健康全产品线的布局,并积极拓展了心血管、男性健康、抗新冠病毒领域产品。未来,公司将坚持通过以仿哺创、仿创结合方式持续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坚持内生式增长为主和外延式拓展齐头并进,不断丰富公司的产品管线和优化产品结构。
对于2024年,公司在年报中称这一年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公司将坚持仿制药与创新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推进创新战略,同时将“扭亏为盈”作为核心工作,全面强化营销意识,加强创新药泰中定的营销推广,持续推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探索建立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实力,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稳步提升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综合实力。
(信息来源:制药网)
 
 


科技研发
4月15日,由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陈锦辉创立的苏州格兰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及附属子公司宣布,公司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管线产品注射用GRK-0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成功完成首例健康受试者给药(First-in-Human,FIH)。注射用GRK-006是由格兰科医药原始创新、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全新靶点、全新化合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急救新药。注射用GRK-006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优秀的药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完成首例健康受试者入组是该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创伤性脑损伤,也称颅脑创伤或颅脑损伤,指头部受到外力冲击导致大脑结构及神经功能的破坏,是大脑可承受的最严重的损伤,多由交通事故、坠落、摔倒、暴力伤害、战争、突发自然灾害等引起。全国每年新增TBI病人约1000万,全球约5000-6000万。目前,没有直接针对脑细胞损伤的有效治疗药物。致死率每年12.99~17.06/10万人,而且幸存者常常遭受肢体残疾、认知功能/执行力障碍、语言/沟通能力受损、行为改变、情绪/情感功能障碍等广泛而持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困扰。TBI往往给受累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和情感打击,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TBI急救药在中国的市场每年约¥400亿,全球约$800亿。除了平民TBI之外,在军事行动相关损伤形式中,炸弹冲击波导致的军人脑损伤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参加海湾战争的美国士兵中,高达20%遭受脑损伤。炸弹冲击波导致的脑损伤,已经是现代战争最主要的战斗减员形式。战场脑损伤急救药的需求不容小觑。
格兰科医药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成立于2017年03月,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开发军民两用的脑保护急救新药和促进神经再生新药,正在全力建设世界领先的神经系统创新药研发企业。创始人是前美国知名大学医学院的终身副教授,从事神经损伤和神经再生基础研究及药物研发20余年。回国后,先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姑苏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公司建立了从早期药物发现、成药性研究、临床前开发到临床开发等较完善的创新药全流程研发体系和人才队伍,拥有较强的创新药研发能力。目前拥有多个全球首创的化学新药品种,有2个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信息来源:格兰科医药)
 
ADC药物SGN-B6A(Sigvotatug vedotin)国内获批临床!拟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
4月19日,CDE官网公示,Seagen公司(已被辉瑞成功收购)申报的I类新药SGN-B6A(Sigvotatug vedotin)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用于晚期实体瘤成人患者的治疗。
SGN-B6A是一款靶向整合素β6(ITGB6)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其通过蛋白酶可裂解的MC-VC接头将ITGB6靶向单抗h2A2与微管破坏MMAE偶联,通MMAE介导的细胞毒性、旁观者效应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发挥抗肿瘤活性。
整合素β6在许多实体肿瘤中(如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食管癌等)过表达,并已被证明是多种癌症的不良预后指标。
2023年5月31日,《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公布了ADC药物SGN-B6A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期试验(SGNB6A-001)的新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n=27)中,客观缓解率(ORR)为33.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1.3个月;在食管癌患者(n=12)中,ORR为33.3%,中位DOR为5.6个月;在头颈鳞癌患者(n=15)中,ORR为20%,中位DOR为5.5个月。
安全性
在所有队列(n=148)中,88.5%的患者观察到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50.7%为3级,37.2%为严重;6.1%的患者因TEAE而停止治疗。3例(2.0%)因TEAE死亡;这些死亡都不被认为与治疗有关。最常见的TEAE是疲劳(35.1%);最常见的3级TEAE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8.1%)。导致治疗中断的最常见TEAE是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和肺炎(各1.4%)。
小结
SGN-B6A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并在大量预处理人群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初步抗肿瘤活性和剂量递增的反应持久性。
(信息来源:印塔健康)
 
乌帕替尼治疗巨细胞动脉炎III期研究达到主要终点
4月18日,艾伯维宣布,JAK1抑制剂Rinvoq(乌帕替尼)治疗成人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的III期SELECT-GCA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46%接受乌帕替尼联合26周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治疗的患者获得了持续缓解。
GC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起颞动脉、颅动脉、主动脉炎症,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中70-80岁患者最为常见。研究显示,女性患GCA的风险高,会出现头痛、颌痛、视力变化甚至丧失等症状。
SELECT-GCA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纳入了428例GCA患者。结果显示,接受每日1次15mg乌帕替尼联合26周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后,有46%患者实现了持续缓解(定义为第12周到第52周时,没有GCA体征和症状,并且在研究期间坚持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而安慰剂联合26周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组仅有29%患者实现持续缓解(p=0.0019)。
此外,该研究还达到了关键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组相比,乌帕替尼组患者实现了更高比例的完全持续缓解(37%vs.16%;p<0.0001)。完全持续缓解定义为第12周到第52周没有GCA体征和症状,遵守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正常化。与安慰剂组相比,52周内乌帕替尼组至少经历一次疾病发作的患者比例更低(34%vs.56%;p=0.0014)。
该研究结果还显示,乌帕替尼7.5mg剂量未达到主要终点或任一次要终点。总体而言,本次研究并未发现乌帕替尼新的安全信号,其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TransCode Therapeutics反义寡核苷酸候选药物TTX-MC138获得美国FDA授予IND许可
近日,TransCode Therapeutics宣布,其基于TXX平台开发的、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反义寡核苷酸(ASO)候选药物TTX-MC138获得美国FDA授予新药临床试验(IND)许可,公司将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进行TTX-MC138的Ⅰ/Ⅱ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研究,以评估TTX-MC138的安全性,并可能提供其在转移性疾病患者中临床活性的早期证据。TTX-MC138用于抑制促转移RNA microRNA-10b,该RNA是许多晚期实体瘤转移的主要调节因子,以限制癌细胞转移,有望对一系列癌症的患者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胶质母细胞瘤等。
小核酸药物,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已成为治疗多种遗传病、罕见病的精准疗法。截至2023年,全球获批上市的小核酸药物共计约19款,2023年总销售额达43.2亿美元,适应症主要为遗传相关疾病、罕见病、肝脏相关疾病,正逐步迈向肿瘤治疗的广阔天地。
小核酸技术通过精准调控肿瘤细胞关键基因的表达,有效干预肿瘤的正常代谢和细胞生命活动,从而引发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这一前沿治疗方式不仅具备多基因共同干预的能力,还能与传统治疗方式相互补充,共同作战。然而,尽管小核酸领域早已涉足肿瘤治疗领域,但其进展却相对缓慢。
这主要是由于在早期,小核酸药物的化学修饰和递送系统尚不成熟,药物在体内难以精准到达病灶,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此外,靶点与适应症的选择也面临诸多挑战,单一靶点因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而无法完全清除,进一步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在行业发展初期,许多海外小核酸企业纷纷将研发重心转向发病机理更为清晰的单基因遗传性罕见病,礼来的Aprinocarsen、Achieve的Apatorsen等多个肿瘤治疗管线处于终止或暂停状态,这都反映了小核酸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困境。
首要难点是将小核酸药物递送至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特异性递送系统的开发尤为复杂艰巨。目前,广泛应用的GalNAc主要局限于肝脏的靶向,对于全身各部位广泛分布的肿瘤组织而言,其适用性受到严重限制。因此,科研人员正致力于开发更多先进的递送系统,旨在实现更轻微的炎症反应,同时增强与特定肿瘤组织的亲和力,为小核酸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信息来源:E药学苑)
 
康希诺重组肺炎球菌蛋白疫苗I期临床初步结果积极
04月21日,康希诺发布公告披露了公司重组肺炎球菌蛋白疫苗I期临床的积极初步结果。
目前肺炎球菌疫苗按产品类型分,主要包括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和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13价主要用于婴幼儿的主动免疫,预防由肺炎球菌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23F等引起的侵袭性疾病;23价主要用于预防由2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33F引起的侵袭性疾病。PCV13多用于2岁龄以下的儿童接种,PPSV23多用于65岁及以上或处于高危状态的人群。
而据康希诺公告显示,PBPV是全球创新的在研肺炎疫苗,与已上市的PCV13和PPV23不同,并非血清型特异型疫苗,其主要采用基于肺炎球菌表面蛋白A(PspA,一种几乎所有肺炎球菌表达的高度保守蛋白)的抗原,相较于目前上市的PPV23、PCV13,PBPV具有更高血清覆盖率(至少98%的肺炎球菌株覆盖率)。在高覆盖率保护下,可以有效防止“血清型替代”的产生。同时该产品相较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生产工艺更为简便,易于放大和质量控制。
总的来说,PBPV具有覆盖率高、不受血清型的限制和易于生产等独特优势,同时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记忆,有望进一步提高对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预防效果。
在I期临床中,公司开展了初步评价PBPV在18-49岁健康成人中接种后安全性、免疫原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a期临床试验,以及初步评价PBPV在50岁及以上成人中接种后安全性、免疫原性的随机、盲法、阳性对照Ib期临床试验。
Ia期及Ib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PBPV在成人及老年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观察到3级不良反应和特殊的安全性风险;同时,单剂接种即可诱导显著的结合抗体,以及针对跨家族/亚类肺炎链球菌的功能性杀菌抗体应答,进一步证明了该候选疫苗的广谱性和潜在公共卫生价值。公司将基于I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的初步结果,进行下一阶段PBPV研发工作的评估和规划。
除了PBPV外,康希诺还有2款在研肺炎疫苗产品:一款是13价肺炎结合疫苗PCV13i,这是康希诺下一款大单品,目前处于药品注册申请已获受理的状态,正开展审评工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疫苗若成功上市,将直面沃森生物13价肺炎结合疫苗(沃安欣)和康泰生物13家肺炎疫苗(维民菲宝)的竞争,后两款产品分别于2019年12月31日、2021年9月10日获批上市。另一款则为CS-2028多价肺炎结合疫苗,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
(信息来源:生物制品圈)
 
华东医药减重药HDM1005注射液在美获批临床
4月23日,华东医药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申报的HDM1005注射液获美国FDA批准,可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试验,适应症为成人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
据了解,HDM1005注射液是由中美华东研发并拥有全球知识产权的1类化学新药,是多肽类人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和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的双靶点长效激动剂。临床前研究显示,HDM1005可通过激活GLP-1受体和GIP受体,促进胰岛素释放,抑制食欲,发挥显著的改善糖耐量、降糖和减重效果;同时,现有数据显示,HDM1005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和安全性。
此外,HDM1005注射液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于2024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重管理。
华东医药表示,围绕GLP-1靶点,公司已构筑全方位和差异化的产品管线,包括口服、注射剂在内的长效及多靶点全球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公司利拉鲁肽注射液分别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肥胖或体重超重,是公司GLP-1靶点首个上市产品,也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网)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4月22日,信达生物制药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获得中国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ISAF)批准上市,用于曾接受过全身性治疗后疾病恶化、肿瘤具有FGFR2融合或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的成人患者。
达伯坦®由Incyte和信达生物共同开发,信达生物负责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商业化。本次中国澳门市场获批是继2021年于中国台湾地区市场获批、2022年于中国香港市场和中国大陆市场获批后的又一里程碑,达伯坦®也是首个在澳门地区市场获批的治疗胆道恶性肿瘤的选择性F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该适应症的获批主要基于两项临床研究。一项为在海外既往经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失败的、伴FGFR2融合或重排的、手术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胆管癌受试者中评价佩米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的II期、开放性、单臂、多中心的研究(FIGHT202研究,NCT02924376)。另一项是在中国进行的多中心、开放性、单臂试验(研究代号:CIBI375A201,NCT04256980),目的为评价佩米替尼在中国同类胆管癌受试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两项研究的主要终点都是基于独立影像委员会(IRRC)根据实体瘤评价标准V1.1评价的客观缓解率(ORR)。
截至2022年12月28日,研究共纳入31例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阳性的胆管癌受试者,按照每3周一个治疗周期(服药两周,停药一周)口服13.5mg的佩米替尼,直到疾病进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撤回知情同意书等。
在30例疗效可评价人群中[1],至数据截止日期,中位随访25.6个月(95% CI,23.0-25.8),有16例(53.3%)发生OS事件,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3.9个月(95% CI,15.2-NC)。
估计的12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3.3%(95% CI,53.7%-85.7%),66.5%(95% CI,46.7%-80.4%)和41.4%(95% CI,22.4%-59.4%)。
FIGHT-202研究和CIBI375A201研究中受试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和类别基本一致,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整体安全性良好。
关于达伯坦®(佩米替尼片)
Pemigatinib是一种针对FGFR亚型1/2/3的强效选择性口服抑制剂。2020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Incyte公司Pemazyre®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成人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FGFR2基因融合/重排型胆管癌(通过FDA批准的检测方法确认)。
在日本,Pemazyre®被批准用于治疗具有FGFR2融合基因的不可切除的胆道癌(BTC)并在化疗后恶化的患者。在欧洲,Pemazyre®被批准用于治疗FGFR2融合或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并已在至少一项先前的全身性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成人患者。Pemazyre®由Incyte在美国,欧洲和日本销售。
2018年12月,信达生物与Incyte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条款,信达生物拥有pemigatinib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2020年3月,信达生物在中国开展的一项针对晚期胆管癌患者的关键性试验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2021年,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被台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T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接受过全身性药物治疗、肿瘤具有FGFR2融合或重排、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
2022年,达伯坦®(佩米替尼片)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DH)批准用于治疗成人接受过系统性药物治疗、伴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融合或重排、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
2022年,NMPA正式批准达伯坦®(佩米替尼片)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且经检测确认存在有FGFR2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转移性或不可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成人患者的治疗。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复星医药环丝氨酸胶囊获批上市,用于肺结核治疗
4月24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宣布,控股子公司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环丝氨酸胶囊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对该药敏感的结核菌引起的且经一线抗结核药(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治疗效果不佳的活动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包括肾结核)治疗。
复星医药的环丝氨酸胶囊以化学药品3类获批。截至目前,除该新药外,国内已获批上市的还包括Dong-A ST Co.,Ltd和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环丝氨酸胶囊。根据IQVIA CHPA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环丝氨酸胶囊在国内的销售额约为人民币3.00亿元。
(信息来源:新京报)
 
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上市获得香港受理
近日,君实生物公告,公司收到香港卫生署药物办公室(简称“DO”)的通知,特瑞普利单抗(产品代号:TAB001/JS001)联合顺铂/吉西他滨作为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鼻咽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以及作为单药治疗既往含铂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疾病进展的复发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鼻咽癌的成人患者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得DO受理。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2年鼻咽癌在全球范围内确诊的新发病例数超过12万。由于原发肿瘤位置的原因,很少采用手术治疗,针对局限性癌症主要采用放疗或放化疗结合进行治疗。
本次上市许可申请系基于JUPITER-02(一项针对一线治疗鼻咽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NCT03581786)及POLARIS-02(一项针对二线及以上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多中心、开放标签、II期关键注册临床研究,NCT02915432)的研究结果。
JUPITER-02研究是鼻咽癌免疫治疗领域首个国际多中心、样本量最大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研究,其研究结果先后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全体大会(#LBA2)、《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82.9)、《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影响因子:120.7)发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可显着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简称“PFS”)和总生存期(简称“OS”),中位PFS达到21.4个月,3年OS率达到64.5%,使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8%,死亡风险降低37%,且安全性良好可控。
POLARIS-02研究结果已于2021年1月在线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45.3)。研究结果显示,特瑞普利单抗在既往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表现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20.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2.8个月,中位OS达17.4个月。
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是中国首个批准上市的以PD-1为靶点的国产单抗药物,曾荣膺国家专利领域最高奖项“中国专利金奖”,至今已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症的40多项由公司发起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在多个瘤种范围内评估特瑞普利单抗的安全性及疗效。截至本公告披露日,特瑞普利单抗的8项适应症已于中国内地获批。
(信息来源:格隆汇)
 
百克生物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上市许可申请获得受理
4月23日,百克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下发的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上市许可申请的《受理通知书》。
百克生物表示,公司本次获得受理的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可通过鼻腔接种模拟流感病毒自然感染的方式,在呼吸道形成预防流感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免疫屏障。该疫苗在公司已上市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产品基础上进行了剂型改良,由原冻干剂型升级为液体剂型,接种更加便利,并将适用人群扩展至3岁—59岁人群。
(信息来源:北京商报)
 
康哲药业:磷酸芦可替尼乳膏中国澳门新药上市申请获批
近日,康哲药业发布公告,该公司欣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政府药物监督管理局(ISAF)已于2024年4月11日批准磷酸芦可替尼乳膏(产品)新药上市申请,于2024年4月16日收到药品注册证书。产品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患者伴面部受累的非节段型白癜风。
据悉,芦可替尼乳膏,Incyte(Nasdaq:INCY)的JAK1/JAK2选择性抑制剂芦可替尼的创新乳膏制剂,是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在美国获批使用的局部JAK抑制剂,用于12岁及以上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局部治疗,以及传统外用处方疗法不可取或不能充分控制病情的12岁及以上成人和儿童非免疫功能低下的轻中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短期和非持续性慢性治疗。产品是美国FD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用于白癜风患者复色的产品。不建议将产品与治疗性生物制剂、其他JAK抑制剂或强效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或环孢素)一同使用。产品也于欧洲获批使用,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患者伴面部受累的非节段型白癜风的治疗。两项国际多中心(包含美国和欧洲中心)关键临床研究显示:治疗24周后,与赋形剂组相比,芦可替尼乳膏治疗组患者面部和全身皮损有显著复色;52周数据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皮损持续复色。临床试验报告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外用药部位痤疮。
白癜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色素脱失,其发病原因为产生色素的细胞即黑素细胞的缺失。据估算,中国澳门白癜风患者约0.67万。白癜风患者中约85%为非节段型白癜风。
虽然NMPA未批准该产品在中国大陆的任何适应症药物的上市,但是产品于2023年8月12日获得海南省药监局批准临床急需进口,并于8月18日正式落地海南博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患者伴面部受累的非节段型白癜风的局部治疗。受益于国家赋予海南自由贸易港、博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先行先试”特许政策,中国白癜风患者可在博超级医院先行申请使用产品并接受专家团队的治疗。集团也将联合博超级医院推动产品的真实世界研究(RWS),该RWS研究结果有望加速产品在中国大陆的注册上市进程。
芦可替尼乳膏已获得NMPA于2023年12月11日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以评估产品治疗非节段型白癜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于2024年3月18日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以评估产品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公告称,集团于2022年12月2日,通过公司附属公司—皮肤医美业务公司(康哲美丽)与Incyte就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炎症皮肤病的芦可替尼局部制剂订立合作和许可协议。根据该等许可协议,集团通过康哲美丽获得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十一(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新加坡、东帝汶以及汶莱)(区域)研发、注册及商业化产品的独家许可权利,以及在区域内生产产品的非独家许可权利。许可协议期限开始于许可协议生效日,自产品首次在区域内商业化起拥有十年的授权期限。授权期限届满后,根据许可协议约定的特定条件,许可协议期限可延长十年(初始延展授权期限)。初始延展授权期限届满后,根据许可协议约定的特定条件,双方可另行协商许可协议的延长期限。
Incyte拥有磷酸芦可替尼乳膏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在美国及欧洲以Opzelura®的名称销售。Opzelura是Incyte的商标。
集团正有序推进芦可替尼乳膏在中国澳门的商业化工作,早日造福白癜风患者。
(信息来源:金融界)
 
全球上市
4月18日,Vertex宣布FDA批准旗下口服NaV1.8抑制剂VX-548用于中重度急性疼痛的新药申请(NDA)。
VX-548是二十年来首款非阿片类急性疼痛药物。在2024年1月披露的三期临床数据中,VX-548相较于安慰剂达到了数字疼痛评分(NPRS)和48小时内疼痛强度差异的时间加权总和评分(SPID48)主要终点。
虽然在该试验中,VX-548与阿片类药物氢可酮/对乙酰氨基酚(HB/APAP)没有达到优效,但在NPRS下降2分及以上的时间显著缩短。
其意义在于,VX-548有望缓解美国鸦片危机。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10万人就有25人死于阿片类药物,2021年死亡人数超过8万,因阿片类药物成瘾导致的死亡人数反超车祸。
2020年美国阿片类镇痛药处方数量超过1.4亿。在华尔街分析师看来,“疼痛市场有潜力成为下一个减重药市场。”据智研咨询,2022年全球止痛药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11.4亿美元。
VX-548是Vertex目前进展最快的在研管线。在2023年12月,VX548治疗疼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2期剂量范围研究获得积极数据,相较于对照组普瑞巴林达到非劣效性。受此消息影响,Vertex股价一夜暴涨13%,成功跻身千亿美元俱乐部。
目前,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NaV1.8抑制剂就是VX-548。其他还包括Vertex的VX-150(临床二期终止);辉瑞的PF-04531083(临床二期终止);恒瑞的HRS4800(临床二期)等。
此次VX-548获批的NDA,让Vertex触及千亿市场的距离更近一步,也为未来“疼痛领域”成为下一个掘金之地,定下基调。
(信息来源:药时代)
 
传奇生物CARVYKTI®获欧盟委员会批准
4月22日,传奇生物在美国新泽西州萨默塞特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CARVYKTI®(cilta-cel,西达基奥仑赛)用于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这些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PI)和一种免疫调节剂(IMiD)),在最后一次治疗出现疾病进展并且对来那度胺耐药。
“欧盟委员会对CARVYKTI®的批准有望改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模式,在这种不治之症的早期将我们的新疗法带给他们。这一批准证明了我们的创新科学,并激励我们努力提供新的选择,以改善患者预后,为他们及其家人带来希望”。
欧洲获批是基于CARTITUDE-4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表明,与两种标准治疗方案(泊马度胺、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PVd)或达雷妥尤单抗、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DPd))相比,CARVYKTI®在既往接受过一至三线治疗的复发和来那度胺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和临床意义。
II类变更申请由强生公司旗下JanssenBiotech,Inc.的附属公司Janssen-CilagInternationalN.V.提交给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是传奇生物开发和商业化的合作方。
此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4月5日批准CARVYKTI®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治疗(包括一种PI和一种IMiD)且对来那度胺耐药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关于CARVYKTI®(cilta-cel,西达基奥仑赛)
西达基奥仑赛是一种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使用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转基因对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修饰,以识别和消除表达BCMA的细胞。BCMA主要表达于恶性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谱系、晚期B细胞和浆细胞的表面。西达基奥仑赛的CAR蛋白具有两种靶向BCMA单域抗体,对表达BCMA的细胞具有高亲和力,在与表达BCMA的细胞结合后,CAR可促进T细胞活化、扩增,继而清除靶细胞1。
2017年12月,杨森与传奇生物签订了全球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以开发和商业化西达基奥仑赛。2022年2月,西达基奥仑赛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5月获得欧盟EC授予的附条件上市许可,9月获得日本MHLW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商品名为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于2019年12月在美国和2020年8月在中国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此外,西达基奥仑赛于2019年4月获得欧盟委员会优先药物资格认定。美国FDA、欧洲EMA和日本PMDA分别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及2020年6月授予西达基奥仑赛孤儿药资格认定。2022年3月,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孤儿药品委员会一致建议,根据临床数据(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有所改善且持续存在)维持西达基奥仑赛的孤儿药认定。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普利制药伏立康唑注射液获得挪威药品管理局上市许可
4月17日,普利制药公布,近日收到挪威药品管理局签发的伏立康唑注射液的上市许可。伏立康唑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治疗侵袭性曲霉病,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念珠菌血症,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主要用于进展性可能威胁生命的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预防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高危患者中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穿越血脑屏障小分子抑制剂获FDA加速批准上市
近日,美国FDA宣布已加速批准Day One Biopharmaceuticals所开发的泛RAF激酶抑制剂Ojemda(tovorafenib)上市,用于治疗6个月及以上的复发或难治性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患者,这些患者存在BRAF融合或重排,或BRAF V600突变。根据美国FDA的新闻稿,这是FDA首次批准一种全身疗法,用于治疗携带BRAF重排(包括融合)变异的儿童低级别胶质瘤患者。
儿科低级别胶质瘤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脑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0-50%。在pLGG患者中,BRAF基因融合是最常见的癌症驱动因素。目前获批的BRAF抑制剂只对携带BRAF V600突变的肿瘤有活性,而且在大脑肿瘤中活性有限,并且不能用于携带BRAF融合的患者。
Tovorafenib是一款高度特异性泛RAF激酶抑制剂,它能够抑制携带BRAF融合或BRAF V600突变的肿瘤的生长,并且具有大脑渗透性。Tovorafenib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和罕见儿科疾病资格,用于治疗携带激活性RAF变异的pLGG。
此次FDA批准tovorafenib主要是基于FIREFLY-1临床2期试验的数据。FIREFLY-1旨在评估tovorafenib作为每周一次的单药疗法治疗6个月至25岁患有复发或进展性pLGG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些患者的肿瘤携带激活BRAF突变。
该试验依据不同评估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截至2023年6月的数据显示:在采用RANO高级别胶质瘤评估标准(RANO-HGG)评估时,tovorafenib实现了67%的总缓解率(ORR);而在采用RAPNO低级别胶质瘤评估标准(RAPNO-LGG)评估时,ORR达到51%;在采用RANO低级别胶质瘤评估标准(RANO-LGG)评估时,ORR为53%。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6月的数据收集期间,所有三种评估标准的患者缓解程度均有所加深。此外,各种评估标准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RANO-HGG组16.6个月、RAPNO-LGG组13.8个月、RANO-LGG组14.4个月。
安全性和耐受性分析表明,tovorafenib作为单一疗法整体上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最常见的终止治疗原因包括肿瘤出血(3例)和生长速度减缓(2例)。在试验期间,共有33名患者(24%)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需减少剂量;50名患者(37%)因TRAEs中断治疗,中位中断治疗时间为2周。另外,有9名患者(7%)因TRAEs而完全停止治疗。
MAPK通路失调已被证明发生在许多癌症类型中,并且它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致癌通路之一,而RAF蛋白则是MAPK通路中关键的激酶。目前,除了tovorafenib,全球众多医药企业正积极开发多款针对RAF激酶的靶向疗法,许多潜在药物有望在未来获批上市。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
 
 


行业数据
现市场川芎:统个价18.5-19元。
现益智仁:海南货价格在43.5-44元。
薏苡:贵州统货价格在12.5-13元之间,进口货10.5-11元上下。
目前市场陈皮:统货价格在7-8元/千克,陈皮丝统货价在9-10元左右。
现车前子:江西统货售价25-26元/千克,四川统货售价在24-25元/千克。
现市场补骨脂:统货价在15-16元/千克,陈货价在18-19元。
目前市场一般柠檬片:价在15-16元/千克,选片售价20元/千克,冻干柠檬冻干柠檬售价35-50元不等/千克。
目前市场酸枣仁:河北统货价格在500-550元左右/千克,98货售价在600-650元上下/千克,精选货售价700-750元左右。
市场菊花:行情有升,来货批量走动购销,市场需求提升,行情浮动,现市场亳菊售价40-45元/千克,黄山贡菊统货售价90-100元左右/千克,选货售价在120-130元/千克,七月菊售价在45-50元左右/千克,杭菊花售价在55-60元上下/千克。
目前市场骨碎补:统货要价55-58元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4月25日快讯
现市场黑顺片:报价在75元上下,白附片报价在115元上下。
现市场猫爪草:报价在350-400元。
现市场延胡索:落至120-130元之间,预计后期行情仍将有变。
现市场党参药厂小条:报价在130元,中条报价在150元上下。
现市场95%的钩:报价在90-95元之间。
现市场白豆蔻:统货售价在38-40元之间。
现市场黑枸杞中粒:货价格在35元,大粒货价在50-60元之间。
现市场粉葛:报价在10.5-13元之间不等,预计短期内货源将进入实销。
现市场莪术云南饮片:货报价在17元,个子报价在15元上下。
现市场番泻叶:统货报价在7元上下,零售价相对高。
现市场黄连鸡爪:货售价在320元。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4/4/26 13:26:20      阅读1813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