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30 23:25:32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BridgeBio Pharma宣布从Blue Owl和CPP Investments获得12.5亿美元资金
1/18,BridgeBio Pharma宣布,已从Blue Owl Capital和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子公司CPPIB Credit获得高达12.5亿美元的融资。这些资金将用于加速基因药物的开发和上市,包括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心肌病(ATTR-CM)的acoramidis。
“我们新近增强的资产负债表将使我们能够通过推出资源充足的acoramidis来为ATTR-CM患者提供服务,并为更广泛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提供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针对重磅适应症的多个III期结果数,”BridgeBio首席财务官Brian Stephenson说。
该投资包括在FDA批准acoramidis后,Blue Owl支付3亿美元现金,CPPIB Credit支付2亿美元现金,以支持其商业上市,以换取该药物未来全球净销售额5%的特许权使用费。特许权使用费总额上限为投资金额的1.9倍。该投资还包括4.5亿美元,用于为BridgeBio的高级信贷安排再融资,将期限从2026年延长至2029年。此外,Blue Owl将提供高达3亿美元的资金,以支持战略管线扩张和加速。
Blue Owl董事总经理Sandip Agarwala表示:“Acoramidis已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且差异化的临床特征,我们相信这将是ATTR-CM治疗的重要进步。”“此外,BridgeBio前景广阔的晚期靶向罕见疾病疗法可解决这些服务不足人群中未得到满足的关键需求。”
12月,BridgeBio向FDA提交了ATTR-CM中acoramidis的新药申请。该提交得到了III期ATTRibute-CM研究积极结果的支持,该研究评估了ATTR-CM患者中的acoramidis。最重要的结果显示,acoramidis与81%的治疗存活率相关,而安慰剂为74%。同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宣布,一项II期研究的第5组数据显示其研究性软骨发育不全疗法infigratinib有助于提高年身高增长速度。
(信息来源:雪球)
 
康宁杰瑞与思路迪医药、Glenmark就恩沃利单抗达成授权许可协议
思路迪医药及江苏康宁杰瑞(许可人)与Glenmark(被许可人)于2024年1月24日订立许可协议,据此,许可人同意向被许可人授予恩沃利单抗(亦称为“KN035”)(商标名称:恩维达®)(该集团与康宁杰瑞集团合作开发的针对PD-L1的重组人源化单域抗体)肿瘤适应症的独家许可及再授权,以(其中包括)(a)在印度、亚太区(新加坡、泰国及马来西亚除外)、中东及非洲、俄罗斯、独立国家联合体及拉丁美洲开发恩沃利单抗,以在该地区实现肿瘤所有使用领域的商业化;及在地区内有关领域商业化恩沃利单抗,惟须遵守许可协议的条款及条件。被许可人将自行承担在地区内于该领域开发及商业化恩沃利单抗的有关费用及开支。
根据许可协议,许可人将向被许可人收取(a)合共高达7.008亿美元的不可退还预付款及视乎若干开发、监管及商业化进展的里程碑的里程碑付款;及(b)按恩沃利单抗净销售额级别的单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的特许权使用费。许可人各自根据许可协议收取付款(包括预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的权利须受思路迪医药与江苏康宁杰瑞订立的协议所规限。江苏康宁杰瑞保留于地区内外为任何目的而生产恩沃利单抗的独家权利。
该公司附属思路迪医药保留在该地区以外于该领域为任何目的开发及商业化恩沃利单抗的权利。
公司相信,该合作将能够有效利用Glenmark的现有团队及资源,快速建立恩沃利单抗在该地区的有利市场地位,而许可协议的实施将对恩沃利单抗在该地区的商业化产生积极影响。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中国生物制药与上海医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建立双赢合作关系提高药物可及性
1月23日,中国生物制药与上海医药正式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书,通过本次合作,双方将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和商业模式,提高药物可及性。
据悉,双方将积极探索在药品配送、创新支付、海外业务拓展等领域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根据合作协议,中国生物制药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上海医药作为中国区域的战略合作伙伴,探索在出口服务、配送服务及招标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上海医药将运用其在全国畅通的物流体系,为中国生物制药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药品配送服务,并提供惠及患者的创新支付方案。
资料显示,中国生物制药是中国创新研究和研发驱动型医药集团,业务覆盖医药研发平台、智能化生产和强大销售体系全产业链。产品包括多种生物药和化学药,在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四个治疗领域具有一定地位。
中国生物制药称,公司在过去三年实现了创新药收入的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布局的四个治疗领域中,肿瘤领域搭建了以安罗替尼为核心的产品矩阵,联用组合峰值销售逾百亿人民币,肝病领域聚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Lanifibranor(泛PPAR激动剂)是潜在全球BIC、中国FIC的NASH口服药物,峰值可超40亿人民币。
其中,近日中国生物制药联合开发的Garsorasib片(D-1553片,KRAS G12C抑制剂)已被CDE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该药是国内自主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KRAS G12C抑制剂。D-1553纳入优先审评程序标志着集团继安罗替尼之后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成功布局又一重磅优势产品。
而上海医药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与商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医药工业实现收入146.99亿元,同比增长12.64%;医药商业实现收入1178.93亿元,同比增长19.50%。
针对本次中国生物制药与上海医药的合作,中国生物制药表示,上海医药有着丰富的国际资源和渠道,未来双方可以进一步探索国际化合作,在患者招募、临床试验等方面做出更多有益尝试。
据悉,上海医药已加快了国际化布局的步伐,在全球多地成立研发及产业化平台,为未来高端仿制药取得新突破做铺垫。如上海医药收购并组建了美国上药费城实验室,以作为海外高端制剂研发平台。此外,上海医药与国内高端制剂团队合作,合资设立上海惠永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聚焦新型制剂、关键设备和给药装置及药用辅料等方面的研发。
中国生物制药与上海医药双方合作后,在创新药上市前服务方面,上海医药将借助其上海临港自贸区平台,为中国生物制药提供药品注册、临床试验、保税仓储在内的各类服务支持,协助其更好地完成药品研发及注册工作。在海外业务拓展合作方面,上海医药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提供优质的进出口供应链服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配合中国生物制药将产品供应海外市场。
(信息来源:制药网)
 
药明合联与韩国生物制药公司Celltrion就抗体偶联药物综合服务签署合作备忘录
1月24日,全球领先的专注于提供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端到端CRDMO服务的药明合联(WuXi XDC,2268.HK),与韩国生物制药公司Celltrion Inc.(068270.KS),一家致力于研究、开发和生产创新疗法,以改善全球人民生活的企业,宣布签署合作备忘录(MOU),为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内的生物偶联药开发和生产提供全面的综合服务。
根据合作备忘录,Celltrion将委托药明合联作为主要服务提供商,在全球范围内为每个综合项目提供从工艺开发到GMP生产的服务。药明合联将成为支持Celltrion创新管线进展的战略服务合作伙伴,提供从工艺开发到一站式GMP生产的全面服务,赋能Celltrion公司加速ADC管线的高质量开发。
Celltrion副总裁Jong Moon Cho表示:“Celltrion致力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以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并为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药明合联是Celltrion理想的战略服务合作伙伴,在ADC开发和生产领域拥有先进的平台和丰富广泛的专业知识。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机会,我们将携手进一步加快ADC管线的开发和生产,造福全球患者。”
药明合联首席执行官李锦才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与Celltrion合作加速其管线进程。凭借我们全面整合的一站式平台以及多模块团队的无缝合作,我们期待以高效的方式赋能Celltrion推进综合项目。作为一家立足全球的生物偶联药CRDMO,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帮助客户快速、高质量地推进和开发创新疗法,并支持他们未来几年实现造福全球患者的目标。”
(信息来源:美通社)
 
资本竞合
引领核药革新,新锐完成5千万美元B轮融资
日前,Ratio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此次融资使得该公司目前的融资总额超过9000万美元。在此次B轮融资中,先前A轮融资的主要投资者Schusterman和Duquesne继续参与投资。此外,Pags Group、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和康奈尔大学技术许可中心也加入了本轮融资的投资者行列。
这笔融资将被用于扩大Ratio公司的专有技术平台Trillium和Macropa的应用范围,以开发新型放射性药物。此外,融资所得资金还将推动该公司针对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α的靶向放射性药物疗法的临床开发。
Ratio Therapeutics是一家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医药公司,致力于加速开发治疗实体瘤的下一代精准放射性药物,以改变现有的肿瘤治疗模式。公司由John Babich博士和Jack Hoppin博士共同创立。目前,该公司汇集了一支拥有生命科学行业背景的放射性药物发现和开发专家团队。通过其专有的研发平台Trillium和Macropa,Ratio公司能够实现新型放射性药物的成像、发现和开发。目前,该公司已与拜耳(Bayer)、Lantheus和默沙东等知名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Ratio Therapeutics拥有两个专有研发平台——Trillium和Macropa,它们都利用了α粒子的肿瘤杀伤力。这两个平台的可调性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高效、及时地开发出多种新型放射性药物,以满足实体瘤领域的广大未竟医疗需求,同时,这些平台也致力于解决大多数放射性药物所面临的三重挑战:递送、安全性和疗效。Trillium是一种药代动力学调控平台,能够针对任何特异性抗原靶点进行调控,而Macropa则是一种Actinium-225螯合剂。这些平台的结合提升了α粒子杀伤肿瘤的能力,使其有望成为潜在“best-in-class”的放射性药物。
Ratio Therapeutics的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是Jack Hoppin博士,他也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Hoppin博士在生物医药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曾成功创立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并担任高级管理职务。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兼具小分子与抗体优势!默沙东2.2亿美元剑指这类抗癌药物
1月24日,Unnatural Products(UNP)宣布与默沙东(MSD)达成总额约2.2亿美元合作,将应用UNP在人工智能与化学上的专业来设计和开发针对肿瘤治疗靶点的大环类候选药物。
大环类药物拥有悠久的历史,例如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和抗生素红霉素皆属于此类药物。尽管如此,过去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细胞内渗透性以及口服生物可利用性方面的一连串挑战,使得这类化合物的系统研发进展并不显著。然而,近年来产业界对于大环药物逐渐重视,默沙东在其官网上称大环肽化合物的尺寸介于小分子与生物制品之间,具备前者易于服用的特征,以及后者专一靶向的有利特性。
此外,与传统的线性肽疗法相比,大环肽可以覆盖更多的表面积,从而潜在地破坏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默沙东的在研疗法MK-0616是一种与PCSK9结合的大环肽,目前正在3期试验中受检视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UNP的平台通过并行实验和机器学习的结合来解决大环空间中药物化学的复杂性。UNP利用其化学和人工智能驱动平台,将自然界中发现的大环化合物的有利特征整合入其设计的合成大环化合物,使之具有有利的药物特性。
根据协议条款,UNP将收到一笔未公开的预付款,并将有资格获得与候选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相关高达约2.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2.35亿欧元!诺和诺德引进新型机制减重口服小分子药物
1月23日,诺和诺德与EraCal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和许可协议,以开发和商业化EraCal开发的针对控制食欲和体重的新型作用机制口服小分子,以巩固其在重磅市场的领先地位。
根据协议,诺和诺德将获得开发和商业化该项目的独家权利,而EraCal有资格获得高达2.35亿欧元的预付款、开发和商业里程碑,以及产品上市销售后的版税。
EraCal由哈佛大学和苏黎世大学联合成立,是一家以表型药物发现技术为基础的瑞士生物技术公司,曾在两年前与诺和诺德达成研究合作,通过利用斑马鱼幼虫(一种脊椎动物药物发现平台)研究潜在治疗肥胖的新分子,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在体外评估分子对食物摄入影响的挑战。
诺和诺德与其达成合作的具体项目尚未披露。EraCal之前将口服小分子食欲抑制剂Era-379作为其主要候选药物。该候选药物针对一种“未公开的新蛋白质,该蛋白质驱动外周肝-脑信号,并与体内GLP-1靶向药协同”。与GLP-1受体激动剂的潜在协同作用说明,这种分子对食欲起作用,但不影响连接肠道和大脑的迷走神经。
EraCal还在探索对能量消耗、食欲诱导和昼夜周期起作用的其他小分子机制。披露诺和诺德交易的声明中没有详细说明该授权资产的机制。
诺和诺德授权该项目的举动进一步推动了自与EraCal开展源头新药研究合作以来已形成的业务发展战略。在此期间,诺和诺德收购了Embark Biotech和Inversago Pharma,与Omega Therapeutics达成了合作,并在其他方面为产品管线奠定了基础,这些候选药物可能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领域巩固其领头羊的地位。
在本月早些时候举行的JPM年会上,诺和诺德首席执行官Lars Jørgensen对肥胖竞争持乐观态度,他告诉与会者,任何提高“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的意识”的事情都对商业有好处。随着这一领域的成熟,具有竞争力的定位将变得更加重要。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市场风云
医药CRO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头部企业正扎实修炼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
被喻为创新药“卖铲人”的CRO行业正在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共有27家CRO企业,总市值合计4378亿元,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强劲稳定。为进一步发布,不少CRO企业正在扎实修炼内功,多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康龙化成为例,为提升实验室服务市场,其表示,一方面,公司加强实验室化学服务和生物学服务的客户转化,各个业务板块协同增长;另一方面,公司通过中、英、美三地实验室服务的高效联动,满足全球客户在不同研发阶段的多样化的需求,助力客户在多国范围内将研发项目快速由临床前研发向临床阶段推进。
据悉,康龙化成正在持续推进新实验室建设,2023年,公司推进宁波第三园区140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和动物房的建设,以及西安园区105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建设,以满足实验室服务中长期发展的需求。
此外,近两年来,康龙化成持续推动新业务的布局和发展并完成多家境外公司的并购,新业务尚在整合和投入阶段,利润率相对较低。而大量的收购也令康龙化成积累了大额商誉。2020年至2022年,公司商誉分别为11.66亿元、20.96亿元、26.88亿元,同比增长473.65%、79.76%、28.22%,分别占年末总资产的9.79%、11.40%、13.19%。
而泰格医药为持续深化全球布局和服务能力,则在英国、荷兰、阿根廷设立分公司。公司拥有29个海外主要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实现了药物警戒、注册与法规事务以及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等海外业务增长等等。
据悉,泰格医药也通过并购整合,提升海外业务以及临床运营的协同能力。如2023年1月,泰格医药完成了对Marti Farm的收购,此次战略收购将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欧洲地区的服务能力与规模,提升公司药物警戒全球化、一体化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为全球客户在欧洲提供高质量临床服务的能力。泰格医药还表示,未来公司将通过团队扩张或并购整合,进行全球商务开拓,在欧美以及新兴区域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步提升全球运营能力。
而凯莱英传统业务稳健增长,同时正在加码布局寡核苷酸及多肽业务。数据显示,2023前三季度,公司小分子CDMO营收55.65亿元(-22.01%),剔除大订单影响,同比增长25.45%;新兴业务营收8.13亿元(+21.05%)。公司重点推进寡核苷酸CDMO业务,2023H1营收同比增长超76%。多肽业务2023H1新承接9个项目,布局10条寡核苷酸中试-商业化生产线,具备500kg/年合成产能,预计2024H1固相总产能超10000L,满足百公斤级多肽生产。
此外,凯莱英新技术应用及技术输出逐步落地。公司持续加强连续性反应及生物酶催化技术应用,超过40%临床中后期及商业化项目应用绿色制药关键技术。加速拓展连续反应技术输出,2023H1新增8个项目,合同金额超1亿。实现数个千吨级甚至万吨级项目全连续工艺包落地。2023年10月与上海医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码连续流、合成生物等先进制造技术输出。12月,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完成FDA得DMF备案,合成生物特色平台在GLP-1单靶点/多靶点领域取得里程碑成果等。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在在强有力政策支持下,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成效逐渐呈现。而在此背景下,国内CRO赛道的规模和体量也将持续扩容,进一步展现“长坡厚雪”的潜力。
(信息来源:制药网)
 
缔造多个股价跌幅纪录,Trop-2 ADC的非小细胞癌之旅
一直以来,肿瘤药物市场都有“得肺癌者得天下”的说法。
此言不虚,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之一,患者规模群体庞大。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预计,2021年全球新增肺癌患者227万人,中国新增患者95万。
庞大的患者基础,意味着极大的治疗需求。K药的起家适应症,便是肺癌。当然,肺癌领域的争夺并未结束,诸多新疗法的核心战场也在于此。
只是,在这一领域要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诸多选手奔着“去化疗”目的而来,最终可能失利而归,当下火热的ADC也不是万能选手。
Trop-2 ADC就是典型。1月22日,吉利德股价大跌10.15%,创下自2014年12月以来的最大盘中跌幅。
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寄予厚望的Trop-2 ADC药物Trodelvy,未能在肺癌3期试验达到主要终点。
更早前,由于Trop-2 ADC药物DS-1062,虽然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达到终点,但因为存在安全性隐忧等bug不符合市场预期,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也经历了一场暴跌洗礼。
01、吉利德吃到惨痛败仗
一直以来,Trop-2 ADC都备受期待。
因为在不少恶性肿瘤中,都有Trop-2的存在。比如,在宫颈癌、三阴乳腺癌、尿路上皮癌中Trop-2的表达率分别高达89%、88%和83%。这也使得Trop-2有望成为一个泛癌种的治疗靶点。
而Trodelvy正是该领域的FIC选手。2020年4月23日,Trodelvy获得了FDA的加速批准,当前上市的适应症包括乳腺癌和尿路上皮癌。
只是,在肺癌领域,Trodelvy暂时没有迎来好消息,其名为EVOKE-01的研究没有达到总生存期(OS)的主要终点。
EVOKE-01研究主要比较Trodelvy与多西他赛,在铂类化疗和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期间或之后进展的转移性或晚期NSCL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也就是说,与对照组化疗相比,Trodelvy并未在OS方面展现优势,这也导致市场对Trodelvy预期的走低。
毕竟,在基本盘乳腺癌领域,因为HER-2低表达患者群体与DS8201重合,Trodelvy或许会遭到蚕食。如今,其未能在肺癌领域斩获积极效果,市场自然用脚投票。
当然,就目前来说,Trodelvy在肺癌领域仍有机会。
一方面,吉利德表示,在EVOKE-01研究中,对此前对PD-(L)1治疗无响应的患者群体,观察到OS的显著延长。因此,公司将会进一步观察该群组患者的数据;另一方面,Trodelvy也在非小细胞癌领域,探索与K药联合的突围方式。
但Trodelvy能否抓住肺癌市场,还有待时间验证。
02、第一三共、阿斯利康也有惨痛经历
事实上,Trop-2 ADC征战肺癌领域,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也遭遇过惨痛经历。
2023年7月3日,阿斯利康公布了DS-1062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DS-1062的临床结果好坏参半。
喜的是,与多西他赛相比,在无进展生存期(PFS)这一主要终点上,DS-1062显示出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
忧的是,在另一个主要终点,也是肿瘤药物的金标准总生存期(OS)上,数据则尚未成熟,还需要时间观察。这也意味着,目前相较于多西他赛,DS-1062还没能展现出OS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安全性问题,从阿斯利康公布的数据来看,DS-1062并没有展现出更更好的安全性。在这项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了一些5级不良事件,也就是说有患者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而身亡。
阿斯利康并未披露有几位患者死亡,但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在安全性存忧的情况下,DS-1062必须展现出色的风险获益比才有更大的机会,但按照当下的情况来看,DS-1062的风险获益比不会太高。
显然,DS-1062目前展露出的潜力与投资者的想象相距甚远。也正因此,在这一消息公布后,第一三共股价跌幅高达15%,为2008年以来最大盘中跌幅;阿斯利康股价大跌8%,市值蒸发195亿美元。
03、总结
吉利德、阿斯利康等巨头们的遭遇,说明了在火热的ADC市场,保持乐观的同时,也要多一分谨慎。
从Trodelvy、DS-1062的征途来看,安全性和疗效问题,是Trop-2 ADC征战非小细胞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或许,这为其它选手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毕竟,着两大问题,可能只是药物设计问题,而其它选手,则有可能通过不同的ADC设计弯道超车。
当然,糟糕的情况也可能是,这两款药物遇到的困难,并不只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而是Trop-2 ADC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本身就有较大挑战。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FDA引发的蝴蝶效应:全球监管机构加强CAR-T审查
FDA作为全球医药监管的标杆,拥有世界级权威和声望。因此,其一举一动,也成为全球监管机构的风向标。
去年11月28日,FDA宣布调查已上市的CAR-T疗法是否会在极少数情况下导致T细胞恶性肿瘤的事件,就引发了蝴蝶效应:
FDA的动作,引起了全球监管机构的关注。截至目前,韩国、欧盟和英国等国家、地区,相继加强了对CAR-T疗法的审查力度。
在市场人士看来,监管的收紧,或对CAR-T疗法的临床入组、后续的上市带来一定影响。
01、多个监管机构加强审查
在FDA关注到CAR-T疗法潜在致癌的风险之后,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的监管机构都加大了对CAR-T疗法的关注力度。
欧洲药品管理局的相关人士对海外媒体表示,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RAC)正在对所有可用证据进行彻底审查。
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监管局也不例外。该机构的获益/风险评估副主任Janine Jolly表示,他们也已意识到了FDA和EMA的PRAC正在调查的“CAR-T疗法治疗后T细胞恶性肿瘤严重风险的信号”。
Janine Jolly表示,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监管局“将进一步考虑这个问题,并在完成审查后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患者传达任何新的建议”。
处于亚洲的韩国也加入了这一队伍。去年12月份,韩国宣布对在该国上市的Kymriah等细胞疗法进行监管。并且,韩国监管机构也将更加专注于接收有关恶性肿瘤的广泛数据。
韩国的加入,或许更说明全球监管部门对于CAR-T疗法的态度。与美国和欧洲不同,美国和欧洲有跟踪CAR-T细胞疗法不良反应的观察站,韩国还没有这样的检查站。
目前尚不清楚韩国采取了什么样的监测措施,但释放的信号无疑是非常明确的。
02、或影响患者入组进度
基于突出的疗效,对于CAR-T疗法的未来,我们并不需要过于担忧。不过,各国监管调查接下来的走向,仍然值得市场关注。
就目前来看,各国监管机构的动作,或许会在两方面影响CAR-T疗法的研发进展。
一方面是临床节奏。
有管理临床实验的相关人士表示,虽然目前的临床试验将按计划进行,但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该人士认为,核心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在读报纸,每个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从这些信息中,患者和潜在参与者可能会对尝试新的研究性治疗感到害怕,因此招募可能会放缓。
另一方面,则是CAR-T疗法在上市过程中或面临更严格的审核。上述人士认为,这些疗法将面临监管机构更严格的审查。
当然,总的来说,在严格的监管下,从CAR-T疗法势必会沿着更高标准的方向演进。对于患者来说,这必然是好事。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生成式AI赋能医疗数智化应用 “AI+医疗”服务模式还面临哪些挑战?
“在数智医疗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很多机会,基于数字医疗AI技术的发展,通过生成式AI预问诊、自动生成病历、远程监测预警等,可以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在近日举行的2024京东健康年度医生盛典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教授王惠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当前,医疗行业仍面临着与过去长期相同的痛点,京东健康技术产品部总经理李欣指出,在医生端,医生每天在出诊、病房、科研等工作中十分忙碌;而在患者端,患者能够接触的医疗资源十分有限,同时,对其诊前和诊后的大量服务关注不够。针对上述痛点,提供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是解决方案之一,而互联网医疗平台建设离不开技术发展,其中包括大量工具和平台建设,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AI更有机会为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回顾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王惠玲介绍,近30年来,在数字化驱动下,医疗服务历经从1.0至4.0的发展阶段。在2023年,生成式AI加速医疗服务模式4.0的迈进,有望实现按疗效价值付费和更多居家治疗,数字化和数智化工具也有望大幅提升服务效率。
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王惠玲也指出,AI+医疗的发展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伦理问题、准确性验证,以及隐私和数据保护,需要避免AI应用中的偏见和歧视,通过研究和临床试验确保应用的有效性,并确保患者信息安全。“数智化应用亟需医学专家和科技专家深度合作,生成有效、有价值的医疗服务模式。”
生成式AI加速医疗服务模式演进
2020年以来,数字化技术+生成式AI为医疗赋能带来丰富想象空间。王惠玲指出,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包括数字医疗、数字疗法以及AI在医学领域的发展,无疑给人类生命健康的进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王惠玲分析认为,近30年来,医疗服务历经从1.0至4.0的发展阶段,逐渐走向数字化时代。其中,1990-2007年的1.0时代是传统医疗模式,以医院为主,医生是权威,给患者提供健康指导、诊断治疗的信息。
到2007-2017年,进入2.0的机器时代,这一时代的电子系统可以和不同部门间联网。例如在医保领域,可以收集各个医院信息进行管理;还如医院的内部医疗系统,实现临床科室、机能检查科室、收费系统间部门的互联互通。
从2017年开始,进入3.0的积极互联护理时代,也称为积极主动护理状态,患者可以上网了解各种信息及相关评价,并与医生进行讨论。患者因此能够对自身健康有更多的了解和管理,也能够与医生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为精准医疗、数字医疗提供良好准备。
如今,进入4.0时代,AI生成式技术能够对自然语言进行处理。王惠玲认为,在科技进步下,预期数字医疗服务模式4.0可以提供预防性、预测性的护理和诊疗。
关于服务模式4.0的优势,王惠玲介绍,首先是能够按疗效价值付费,DRG临床辅助知识系统与AI相结合,有可能能够根据对患者提供的诊疗、疗效和服务进行付费,实现对医疗服务的更优化的监督管理;同时,患者可能更多进行居家治疗,在家较为方便地进行预约、检查和治疗,尤其是给慢性疾病患者带来更多便利,提高规范诊疗的可及性和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可以给医生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具,使医生的服务效率大幅提高。
当前,基于GPT的生成式AI技术应用广泛,王惠玲指出,GPT-AI正在成为用户首诊窗口和慢病患者管理平台。例如,梅奥医院正在使用ChatGPT进行预问诊服务,机器人能够跟患者进行聊天并提供情绪支持;同时,数字生物标志物的发展使远程监测成为可能,尤其是可穿戴装备的进步,在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可以通过语言和文本分析,以及日常身体活动、社交活动、在线活动、睡眠、心电等数据的提供,对疾病进行进一步监测和了解;此外,还可以将药物与数字疗法相结合,二者具有协同共生效应,已有研究表明,其比传统药物治疗疗效更佳。
据王惠玲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京东健康进行合作,通过采集包括影像学数据、基因组学数据等临床异构数据、多维数据,基于多维度、多类型数据,同时针对抑郁症、孤独症、阿尔兹海默病等疾病构建知识图谱。合作各方针对现有疾病数据进行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搭建精神疾病专用的PsyGPT,参与到AI技术与精神卫生的结合中。
在未来,科技+医疗专家深度合作,利用数智化应用,推动基于价值的医疗服务新模式。然而,在面临机会的同时,AI+医疗的发展同样也面临诸多挑战,王惠玲指出,首先是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例如通过ChatGPT技术进行自杀干预辅助系统的构建,其中一旦出现错误,对患者提出不好的假设或建议,患者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这也是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控制和尽量避免的问题,在人工智能与医学尤其是精神医学结合的研究中,需要更多考虑伦理方面问题,规避风险。”
其次,是准确性与验证,王惠玲强调,AI+医疗是否有效、是否优于传统,还需要多一些质疑,质疑并非否定AI+医疗的意义,而是为了让其走得更稳更好。“同时,在过程中还要注意患者隐私与数据保护问题,如何让患者信息不被暴露,避免患者受到进一步伤害,也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
除此之外,王惠玲也认为,在提高诊疗水平过程中,提供服务者即临床医生也是需要关注的对象。“很多线下医院都设有云医院或互联网医院,之所以运行效果不够理想,可能存在的原因中,也有医生本身在线下已经耗竭,再无时间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线上服务,同时还面临风险问题。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人工智能时代,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如何保护医生的休息时间及健康,也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皮肤科是AI+医疗突破新方向?
除精神心理领域外,皮肤科疾病也是AI+医疗的探索方向之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郭昊认为,AI技术天然适合皮肤科,这是由于皮肤科疾病种类繁多,约有超过2500种,但同时,很多皮肤科疾病都有非常典型的皮肤表现和病理表现,典型病理的临床图片是很好的数据。“人通过见多识广可以成为经验丰富的医生,而AI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海量的典型临床图片和病理图片,实现数据的采集和标注,进行模型训练和识别,后续可以提升辅助诊断的精度。”
除此之外,郭昊也介绍,皮肤科医生总体数量不足,临床重复工作较多,而在皮肤病理等核心技术领域,医生总量更是极缺。因此,AI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阔,应用场景包括辅助诊断、病理分析、临床研究思路挖掘、患者自助诊断等。
在发展前景巨大的同时,郭昊也指出,在当前起步阶段,AI技术同样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数据质量、模型迁移和复制、法律政策和伦理风险。
当前,在皮肤科治疗领域已有多款AI产品上市,在线下服务医患两端,囊括辅助决策和自助检测方向。其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东北大学共同研发人工智能病理辅助诊断系统,郭昊介绍,该系统实现8000万的转化,不仅局限于病理典型图片的扫描,辅助诊断系统也会关注病理医生重点关注的视野,对关键视野标注关键信息,防止关键信息被稀释,能够提升未来的诊断精度。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也开发了面部疾病辅助诊断平台、痤疮严重程度分级智能评估平台,以及皮肤影像数据管理系统等。
在线上方面,郭昊也介绍,京东健康AI已经覆盖皮肤医院问诊的全链路。在护肤阶段,AI智能评估提供包括肤质测评和潜在问题检测;在诊疗阶段,能够帮助患者优化主诉,且能够推荐给更为擅长该问题的医生,同时,智能医助能够给医生提供很多可能的鉴别诊断;在后续确诊后,也会根据指南和现有临床路径,推荐优选备用处方药物。
除上述综合性辅助诊疗系统外,针对皮肤科各细分疾病领域,近年来,也有多家国内外企业布局AI检测和健康管理工具。2023年8月,贝泰妮推出了AI科技与护肤相结合的祛痘新品牌——贝芙汀,提出“分级定制精准抗痘”的模式和理念,利用AI技术科学分级,定制痤疮解决方案。
2023年6月,由中国罕见病联盟皮肤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发起,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晋红中领衔,勃林格殷格翰参与支持的中国首个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人工智能辅助识别工具发布。该微信小程序,分别设有患者端和医生端,数据库直接来源于1000张真实的GPP患者患处的皮肤照片,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识别准确率可达到85%以上。
此外,荷兰SkinVision公司开发皮肤癌症预防和管理APP,可以计算皮损情况和皮肤组织分形维数,构建各生长模式的组织结构图,指引患者追踪皮肤斑点,具有很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高度可疑皮肤癌的患者,可以主动推送至专科医生。
在2023年欧洲皮肤病学和性病学会年会中,研究人员展示了一项AI辅助临床诊断在检测皮肤癌方面的准确性,该研究是基于2.2万名患者在2.6年期间的数据和临床实践。验证结果显示,AI在检测各种类型皮肤癌,包括癌前病变和黑色素瘤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达到99.5%准确度,对癌前病变的检测准确度为92.5%。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市场分析
2023年国内医药健康市场融资近830亿元,偶联领域备受资本关注
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1647起投融资事件,融资金额总计829.2亿人民币。其中在IPO事件中,2023年医疗健康领域IPO事件46起,同比下降44%,募资金额为63亿美元,同比下降56%,国内医疗健康领域IPO整体收紧。此外,在创新药方面,2023年,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触资总金额达255.4亿美元,同比下降23.2%。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使处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遇冷时期,药物递送仍然广受资本市场关注。其中2019-2022年,药物递送受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一路走高。而2023年,国内药物递送领域投融资交易金额达到63亿元,虽然相比前两年高迅猛发展势头跌落不少,但对于已然经受很久资本寒冬的生物医药领域而言,表现依然可以说是十分坚挺。
有投资人指出该现象的背后原因,随着包括核酸药物、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递送系统在新药成药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包括mRNA、siRNA、CRISPR等在内的新兴技术一旦能解决递送问题,其成药性会非常好,深刻理解递送技术的企业可以快速地找到一些非常好的成药机会。
此外,偶联受资本关注度非常高。从近3年的融资体量来看,偶联领域吸金198.5亿元。其中以ADC为代表的偶联技术创新空间大。有投资人指出,虽然目前ADC已经获批了较多上市产品,是目前所有热门递送技术中成熟的技术,但未来ADC药物发展潜力仍然足够大。
有数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ADC市场规模将达647亿美元。面对巨大的商业化潜力,全球重大收购及授权交易的金额和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近日,韩国食品头部好丽友宣布以5500亿韩元(约合30亿人民币)收购生物制药公司LegoChem Biosciences25.7%的股份,成为这家美股上市药企的一大股东,ADC赛道的火热,由此可见一斑。
据悉,近年来,全球已上市ADC药物销售总额呈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到2022年,销售额从1.4亿美元增长至77亿美元,并在2023上半年实现49.7亿美元的销售总额。有机构预估2023年ADC药物销售总额有望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15款ADC药物获监管部门批准上市。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ADC药物交易频现。我国更是成为ADC对外授权交易的主要授权国家。数据显示,2022至2023上半年,我国共有34项ADC授权交易,超过美国同期的25项。
此外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ADC药物研发管线已经超过120个,研发企业已经超过70家,国内获批上市的ADC药物已达6家。
(信息来源:制药网)
 
CAR-T概念股集体跳水:遭遇FDA最高风险警告“黑天鹅”,“抗癌神药”还能卖出去吗?
2023年,随着CAR-T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国内细胞治疗赛道热度快速升温。与此同时,为了破解天价治疗费用带来的商业化可及难题,有国产CAR-T企业率先降价,也有企业创新推出按疗效付费计划。
不过,2024开年全球细胞治疗市场就飞来“黑天鹅”。继去年底宣布将对CAR-T疗法进行“安全审查”后,FDA正式明确对已经上市的CAR-T疗法加“黑框警告”。
近日,FDA发布公告称,要求已上市的6款CAR-T细胞疗法的开发商在处方说明书上标注黑框警告,提醒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有T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黑框警告”是FDA要求写明的最高级别的药物不良反应警告,代表该药物具有引起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重大风险。
根据公开信息,FDA已经确定,T细胞恶性肿瘤风险适用于所有目前批准的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T细胞恶性肿瘤已经发生在使用这类产品治疗的患者中,但迄今为止的分析显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CAR-T细胞治疗与T细胞恶性肿瘤存在因果关系。基于此,FDA表示,接受这些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和临床试验参与者应终生监测新的恶性肿瘤。如果在使用这些产品治疗后发生新的恶性肿瘤,请联系开发公司报告该不良事件,并获得收集患者样本以检测嵌合抗原受体(CAR)转基因的说明。
受此消息影响,美股、港股中CAR-T概念股集体下挫。
对于这一结果,有不愿具名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黑框警告”来源于接受高效肿瘤药物CAR-T细胞疗法的患者在治疗后发展新癌症的“严重风险”。事实上,自2017年开始至今国内外已经有多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但是从CAR-T结构、工艺以及临床数据表现来看,各家企业均有各自的亮点。CAR-T的有效性、安全性最终也是需要以临床数据为支撑,特别是真实世界疗效情况为准。
“我们相信通过真实世界数据以及其他更新的临床试验数据,能够向美国FDA和中国NMPA进一步佐证产品的安全性。如果证实患者临床获益更高且安全性可控,那么我们希望能够把警示拿掉,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上述药企高管说。
CAR-T企业回应“黑框警告”
FDA对于CAR-T的“黑框警告”来源于此前的一次安全性调查。据2023年11月底FDA方面披露的消息,已经收到了在接受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后的患者中出现T细胞恶性肿瘤的报告,这些报告来自临床试验和/或上市的CAR-T细胞疗法的不良事件数据。
公开信息显示,FDA最早于2017年批准首款CAR-T细胞产品,目前FDA共批准了6款CAR-T产品,具体而言包括吉利德的Yescarta和Tecartus,诺华的Kymriah,百时美施贵宝的Breyanzi,这4款靶向CD19;传奇生物/强生的Carvykti,百时美施贵宝的Abecma,这2款靶向BCMA。
FDA表示,尽管这些产品的总体益处继续超过其批准使用的潜在风险,但正在对T细胞恶性肿瘤风险进行深入调查,并评估是否需要采取监管行动。
在上述消息发布后不久,手握CAR-T上市产品的美股上市公司吉利德科学、诺华制药、传奇生物等股价均呈现小幅下跌,拥有在研CAR-T产品的头部细胞治疗公司Cabaletta Bio、亘喜生物等跌幅更是一度超25%。在港股市场,包括科济药业、药明巨诺等在内的细胞免疫公司股价均明显下跌,其中,科济药业盘中最大跌幅超20%。
对此,多家药企发布声明回应。诺华表示公司治疗了超过10000名患者,尚未发现Kymriah和继发性恶性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BMS则指出,在接受Abecma或Breyanzi治疗的4700名患者中,没有人出现CAR阳性T细胞恶性肿瘤。
传奇生物在声明中也指出,即使没有进行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也可能发生T细胞恶性肿瘤。此外,其他与骨髓瘤相关的治疗,例如烷基化剂、免疫调节药物和自体干细胞移植,都与继发性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对于CAR-T治疗后继发性癌症的问题,此前,FDA生物制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在公开场合表示,尽管FDA仍在对接受CAR-T细胞疗法的患者后续发生淋巴瘤的病例进行调查,但CAR-T疗法已用于治疗27000名患者,其获益仍大于风险。
“虽然无法对所有这些样本进行测序,但至少在少数情况下,我们知道CAR构建体存在于恶性克隆中,这确实表明可能存在关联。在某些病例中,这些问题在给药后不久就开始出现,看起来确实存在因果关系。”Marks指出,“FDA仍然认为CAR-T疗法的获益大于安全风险。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是,风险获益仍然有利于推进这些开发计划。我们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额外的安全监控。”
与此同时,诺华、强生等也均表示,将更新标签,但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产品与继发性T细胞恶性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对产品的有利效益/风险状况仍然充满信心。
吉利德公司发言人也表示,正在审查FDA的变更,并将为了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利益确定适当的后续步骤,对超过15,500名接受相关产品治疗的患者进行的最新分析并未确定T细胞恶性肿瘤发展中的因果关系。
CAR-T商业化仍具有想象空间
在“黑框警告”的压力之下,也让业内人士对于CAR-T的后续销售业绩情况捏了一把冷汗。
众所周知,尽管CAR-T优势显著,但其商业化也面临了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治疗费用高昂、产能扩增受限。在治疗费用层面,根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调查显示,有65%的患者表示CAR-T产品昂贵的价格是其无法接受细胞疗法最大的障碍,超过是否满足指征和疾病进展情况。
根据1月23日,强生发布的2023年财报数据可见,与传奇生物合作的CAR-T疗法西达基奥仑赛(Carvykti)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收入增长可观,2022年全年销售额为1.34亿美元。而在2023年第四季度Carvykti销售额约1.59亿美元,较2022年大增194%,2023全年总销售额为5亿美元,同比增长276%,2024年有望突破10亿美元(目前仅美国、欧盟、日本上市)。不过,从单季增速不难发现,Carvykti在2023年各季度的销售额分别为0.72亿美元、1.17亿美元、1.52亿美元、1.59亿美元,Carvykti增速放缓。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其中也包含受到FDA消息的影响因素存在。另外,也与CAR-T本身的价格高昂、市场渗透率低的原因具有重要关系。21世纪经济报道就“黑框警告”对产品销售额影响话题问询了传奇生物相关人士,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明确回复。
谈及价格的问题,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从国内目前获批的CAR-T产品来看,销售不及海外。这主要由于,一方面在定价上,中国已经获批的CAR-T产品价格远低于海外上市的CAR-T产品,这将导致产品销售额明显低于海外上市的产品。中国的两款产品定价在120万元左右,而海外上市产品的定价在37万美元至48万美元之间;另一方面,和海外市场相比,中国CAR-T市场有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医生的认知、患者的认知以及患者的支付能力等。CAR-T治疗非各个适应症的一线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的应用需要医生的推荐和指导,CAR-T企业需要对医院医生进行培训提高产品的渗透率。
另外,高昂的产品价格及治疗费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即使有城市惠民保和商保的覆盖,对于难以负担的患者来说,使用CAR-T疗法依然需要面对较大的资金缺口。从患者基数来看,恶性血液病为CAR-T产品的主要适应症。“未来CAR-T企业如能在海外成功商业化,其产品定价将能够对标海外产品价格,并且适应症人群也将由原来的中国患者拓展至全球的患者,相较于国内上市的产品,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西南证券也分析指出,美国当前CAR-T疗法报销政策下,CAR-T细胞治疗产品纳入DRG打包支付,创建新的MS-DRG,利用DRG付费“结余留用,超额自负”的作用机制,有效控制CAR-T产品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同时降低Medicare支付压力。在国内,目前CAR-T药物纳入医保仍存在困难,CAR-T降价仍然具有想象空间。
如此,在商业化层面,CAR-T疗法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医保、商保和创新支付的多元化支付体系。在市场拓展层面,各方也需要将CAR-T的适应症人群从末线走到前线,从成人走向儿童,从肿瘤疾病领域走向非肿瘤疾病领域。这也是整个CAR-T布局企业瞄准的一大方向。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运作管理
瞄准百亿带状疱疹疫苗市场,国内超10家药企积极布局!
带状疱疹是一种以剧烈疼痛及皮肤疱疹为特征的疼痛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患者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近300万成年人受带状疱疹影响,5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病例约156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的有效措施,随着流感疫苗接种渗透率的提升,带状疱疹疫苗市场空间巨大。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带状疱疹疫苗市场规模为37.3亿元,预计到2025年和2031年,这一市场分别将达到56.3亿元和突破百亿元大关。
据了解,在国内带状疱疹疫苗市场上,过去主要由跨国药企的产品为主。葛兰素史克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于2020年6月在国内获批上市,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价格为1600元/针。2022年年报显示,葛兰素史克的带状疱疹疫苗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约261.58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在中国的销售甚至翻倍。
近年来,瞄准百亿带状疱疹疫苗市场,国内超10家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包括绿竹生物、万泰生物、沃森生物等。
其中,百克生物的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感维”已于2023年2月1日获批,与葛兰素史克的Shingrix相比,“感维”将适应年龄放宽到40岁及以上,且价格也更低,为1369元/支。
“感维”的获批,无疑打破了过去只有GSK占据市场的局面,也给百克生物2023年的业绩带来了提振。百克生物预计,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4.7亿元到5.3亿元,同比增长158.9%到191.95%。有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百克生物带状疱疹疫苗批签发批次达23次。同时,百克生物此前披露,公司带状疱疹疫苗推广商已达80家,预计后续将根据推广情况增加销售团队数量。
此外,绿竹生物正在推进在研产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Ⅲ期临床试验,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且公司此前已经披露产品价格,在研产品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的销售价格预计为500元/针-800元/针,每个疗程共注射两针。相较于现有产品,价格优势明显。
沃森生物称,公司目前基于mRNA疫苗技术平台,与合作方共同探索研发带状疱疹mRNA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等创新产品,目前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康泰生物称,公司已布局研制四价手足口病灭活疫苗、麻腮风水痘疫苗、20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RSV)等疫苗的研发。
此外,康华生物称,公司已建立mRNA技术疫苗研发平台,与信然博创就基于mRNA技术平台研究开发的带状疱疹mRNA疫苗、狂犬mRNA疫苗已完成小试工艺开发,现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有券商预计,绿竹生物2024年三季度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2026年左右有望获批,国内带状疱疹疫苗市场未来2年内或无新入厂家。
(信息来源:制药网)
 
生物医药回暖趋势增强,新年国内CXO企业密集“出海”布局
在2023年创新药企加速“出海”后,2024年开年CXO企业也迎来“出海”浪潮。
1月22日,九洲药业发布公告称,将在日本设立全资孙公司投资建设CRO服务平台,拟经营范围是创新药CRO服务,项目预计总投资约4200万美元。九洲药业称,在日本设立该平台主要为了更早介入海外客户的研发管线,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和订单,并为国内导流CDMO业务。此外,也可方便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吸引国际化人才加盟。
1月24日,国内CXO龙头药明生物子公司药明合联进军韩国市场,与韩国生物制药公司Celltrion Inc.签署合作备忘录(MOU),为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内的生物偶联药开发和生产提供全面的综合服务。
新药研发需求及研发投入持续提高驱动全球CXO行业高速增长。伴随着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及CXO渗透率的提升,全球CXO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中美双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越发普遍,对于创新药企来说,中国创新药接受国际化市场检验的格局已经形成。我国企业的研发实力正在获得国际认可,为中国新药进入海外市场确立了标杆;同时,从海外授权获得的资金也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形成良性循环。
从“出海”市场选择来看,除了欧美市场,近两年东亚、东南亚也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拓展市场的理想根据地。“本土企业选择以欧美之外的国家作为‘出海’的支点,也可以快速建立起国际化能力,然后辐射到周边其他各国,进而布局欧美,不失为一种风险更低、效率更高的策略。同时,部分企业在License-in商业化合作中,往往会选择将中国市场的商业化权益与新加坡、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商业化权益进行捆绑,这样有利于争取更多BD谈判筹码。”上述分析师说。
“出海”提速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在研发管线和商业模式都正在经历转变,例如新型疗法获得的关注度更高,以及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更早的对外合作和产品交易“走向全球化”。在此趋势之下,“出海”成为主流趋势。
在九洲药业之前,包括ClinChoice昆翎、科林利康等在内的CXO企业均在2024年1月发布消息加速“出海”布局。
ClinChoice昆翎在1月12日宣布成功收购CSI Medical Research (CSI),拓展全球布局至东南亚市场。CSI是一家区域性CRO,成立于2017年,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在东南亚(SEA)、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ANZ)拥有专业人员及合作伙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创新且经济的临床解决方案。同月,科林利康首席战略官孙华龙博士出访东南亚,拜访了马来西亚国家临床研究平台(CRM)及马来西亚卫生部下属最大的医院——国立吉隆坡医院,马来西亚投资发展机构,以及科林利康在新加坡的合作伙伴。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下除欧美发达市场外,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正成为药企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针对这一布局战略,ClinChoice昆翎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甄岭表示,早在多年前,昆翎就开始关注东南亚市场。一方面,看到人口规模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健康系统以及医药监管政策等多种因素都推动着该地区的临床试验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当地自主创新相对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供不应求”给寻求出海的国内企业提供了布局东南亚国际化业务的市场机会,但东南亚市场所涵盖的国家各有千秋,临床试验的开展需要了解当地政策法规、伦理、经验等,会带来挑战,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很多Biotech的途径之一,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契机。
“近期我们所收购的这家以东南亚市场为中心的CRO公司CSI,就是想要运用东南亚的资源优势,打造国际临床多中心人才队伍,比如了解当地市场的注册、伦理、临床运营、CMO等方面的人才,还有当地的各中心网络,协助当地和全球客户在东南亚开展临床试验需求。”甄岭说。
也是看到了同样的市场机遇,去年12月泰格医药方面也选择前往亚太-东盟地区,对重点市场进行实地走访以及与当地生态体系和机构的深度交流。据公开信息披露,泰格医药已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一支本土人才队伍,目前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泰国等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和本土化团队。康龙化成也于2023年10月宣布与合作方康哲药业、康联达、君联基金共同投资位于新加坡的Rxilient Biohub Pte.Ltd,交易总金额共计3000万美元,其中康龙化成拟出资1050万美元,预计将持有合资公司35%的股权。
2022年,我国CRO龙头药明康德、药明生物、金斯瑞生物、科兴生物等纷纷在新加坡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商业总部,其中部分项目的投资金额甚至高达百亿元。充裕的市场成长空间吸引了全球药企“掘金”。新加坡拥有完善的医学研究基础设施、高水平的临床试验人才,以及完善的法规政策,正成为“出海”东南亚的首选地区。
多维度应对“出海”挑战
随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企正走在加速“出海”的道路上。而这两年来,本土创新药企也频频通过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获得FDA的审批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中国的创新药企也不断与国内外的伙伴合作,共同开展临床试验和药品注册等工作,以加快药品的研发和上市速度。
CXO企业加速“出海”也在推动解决Biotech企业国际化路径上的挑战。Parexel精鼎医药高级副总裁、亚太区企业战略负责人兼大中华区负责人郑唯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际市场对创新药物的需求依然旺盛,而创新的含金量越高,它的商业化空间也越大。新的技术涌现,也增加了中国药企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现在新药开发越来越是一个全球性的工作。CXO企业协助Biotech‘出海’的时候,会全局考虑不同的治疗领域,不同的地域区块的特点,以及每一个临床试验国家的当地机构的运营模式,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临床试验过程中任何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此外,CXO企业与合适临床试验中心、医师的合作,实现和提升患者入组的数据,加速项目进程,可以确保符合法规要求,帮助药企更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郑唯玲说。
尽管当前市场上不乏CRO行业处于增速下行阶段,而造成这种下行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开发周期的延长、竞争加剧以及监管要求的提高等。然而,随着新兴市场的涌现和全球化的推进,跨境合作有望成为下一轮生物制药产业的主要增长点,CXO企业也因此可以获得更多未开发市场的机会,扩大其业务规模和影响力。
“跨境合作要求CXO企业具备一些重要能力。一方面,CRO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全球运营能力,能够理解当地运营的模式并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问题;与此同时,在全球主要区域拥有当地的团队,良好的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对于跨境合作至关重要,因为合作伙伴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此外,CRO还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郑唯玲强调,中国的创新肿瘤药物已经逐步获得国际认可,越来越多的海外授权交易和跨境合作证明了这一点。展望未来,在创新药领域,更复杂的抗体、抗体偶联药物,以及细胞和基因疗法等新型疗法将持续增加,并且神经病学、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罕见疾病也将持续受到关注。
在CXO企业加持下,为了实现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企业也需要采用创新思维,并注重临床差异化和全球标准质量。实现这一战略需要高效及规模化的运营。此外,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临床运营、监管和市场准入环境对产品的价值创造也至关重要。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2024年以来,国内外药企纷纷押注慢性肾病领域
慢性肾脏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的疾病。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口中的慢性肾病患病率高达10.8%,患者人数约1.2亿。目前,中国慢性肾病患者仍有巨大的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随着健康中国2030行动步入关键年,国家对包括慢性肾脏病在内的慢病的防治愈发重视,加强干预慢性肾脏病已迫在眉睫。这也吸引了更多国内外企业加码押注慢性肾病领域。
例如,跨国药企诺华2024年开年就有了新动作,点燃了市场情绪。其于1月5日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将后者整体并入诺华中国。
资料显示,瑞诺医药是一家专注于肾脏疾病及相关治疗领域的临床阶段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公司拥有atrasentan和zigakibart两个针对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创新药项目在中国市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目前均处于临床研发阶段。其中,Atrasentan为口服选择性内皮素受体(ETA)拮抗剂,正在进行临床III期开发。据悉,该药在36周期中分析中展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蛋白尿降低,成功达到了其3期研究的主要终点。
此前,诺华已经持有信瑞诺公司的部分股权。根据本次收购协议,诺华将收购信瑞诺医药的剩余股份。交易完成后,信瑞诺医药将成为诺华中国的一部分。这将有利于诺华提高其在肾脏疾病治疗领域的竞争力。
拜耳也在中国加码布局慢性肾脏病治疗领域。近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信息公示,拜耳申报的1类新药盐酸BAY 3283142片在中国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治疗慢性肾脏病。公开资料显示,盐酸BAY 3283142片是一款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激动剂,被认为对慢性肾病有好处,拜耳此前已就该药完成了三项1期研究。
国内药企也瞄准慢性肾病领域发力。多瑞医药1月17日发布公告,以0万元受让李占兵、田彬、张恒瑞、熊荣亮持有的红熙医疗51%的股权(未实缴),对应注册资本510万元,并将向红熙医疗出资510万元。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多瑞医药持有红熙医疗51%股权,对其实现控股。
据悉,红熙医疗是一家从事慢性肾脏病全病程管理及新一代智慧腹膜透析中心一站式体系化建设的数字医疗科技公司。公司核心团队有着多年血液净化行业从业管理经验,致力于成为新一代智慧腹膜透析中心体系化建设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
多瑞医药主营业务为化学药品制剂及其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不断推进与外部公司的合作,积极拓展创新药、医疗器械、中药领域业务。通过本次投资,将有利于公司进入慢性肾病管理领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我国慢病管理市场规模为6370亿元,初步统计2022年中国慢病管理市场规模约7179亿元。
(信息来源:制药网)
 
 


科技研发
罗氏公布TIGIT单抗癌症3期试验积极数据
1月18日,罗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的摘要中,公布其在研靶向TIGIT抗体tiragolumab联合疗法用于一线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SKYSCRAPER-08临床3期试验的积极结果。由独立审评机构(IRF)评估的分析显示,试验达双主要终点。与对照组相较,tiragolumab+PD-L1抑制剂atezolizumab+化疗联合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
在该试验中,共有461例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ESCC亚洲患者入组,被随机分配接受tiragolumab+atezolizumab+化疗联合疗法(n=229)或安慰剂+化疗组合(n=232)。截至2022年6月15日,tiragolumab联合疗法组由IRF评估的中位PFS为6.2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个月(HR:0.56,95%CI:0.45-0.70,P<0.0001)。截至2023年2月13日,tiragolumab联合疗法组的中位OS为15.7个月,对照组在此数值上为11.1个月(HR:0.70,95%CI:0.55-0.88,P=0.0024)。在各个亚组中观察到联合疗法总体一致的益处。详细疗效评估摘要请见下表:
联合疗法的安全性特征与个别药物已知的风险一致。在两组患者中,共有98.2%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其中有59.6%的tiragolumab联合疗法组患者,和56.4%对照组患者发生3/4级TRAE。另外有2.6% tiragolumab联合疗法组患者和0.9%对照组患者发生5级TRAE。
Tiragolumab是一种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该单克隆抗体靶向TIGIT且具完整的Fc区域。TIGIT是一种新型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主要在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表达,它可以抑制人体对癌症的免疫反应。TIGIT通路与PD-L1/PD-1通路互补,因此tiragolumab和atezolizumab双重阻断可能有助于克服免疫抑制并恢复免疫应答。Evaluate Pharma针对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趋势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tiragolumab为潜在重磅的研发管线之一。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吉利德戈沙妥珠单抗NSCLC III期研究未达OS主要终点
1月22日,吉利德宣布戈沙妥珠单抗(商品名:Trodelvy)对比多西他赛治疗经治转移性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III期EVOKE-01研究未达到总生存期(OS)的主要终点。
戈沙妥珠单抗是吉利德开发的一款靶向TROP2的ADC,于2020年4月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该药物也因此成为了全球首款获批的TROP2 ADC。截至目前,戈沙妥珠单抗已获批3项适应症:1)已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治疗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成年患者;2)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和PD-(L)1抑制剂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成年患者;3)接受过内分泌治疗和至少两种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R+/HER2-(IHC 0、IHC 1+或IHC 2+/ISH)乳腺癌成年患者。
EVOKE-01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N=603),评估了戈沙妥珠单抗对比多西他赛治疗接受铂类化疗和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期间或之后进展的转移性或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相比于多西他赛组,戈沙妥珠单抗组患者的OS有所延长,虽然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不过,在接受过PD-(L)1抑制剂治疗但无应答的亚组患者中,戈沙妥珠单抗组患者的OS显著延长了3个月以上;而这种差异不存在于对PD-(L)1抑制剂治疗应答的亚组患者中。鉴于此,吉利德决定继续探索戈沙妥珠单抗的目标人群。
除了EVOKE-01研究以外,吉利德还开展了EVOKE-03研究,以评估戈沙妥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一线治疗PD-L1 TPS≥50%的转移性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NSCLC是最常见的一种肺癌类型,约占整体肺癌患者的85%。目前已有不少可用于治疗N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检查点抑制剂这类免疫疗法。然而,只有约35%-55%的患者对基于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方案产生应答,并且这类患者的疾病若出现进展,治疗选择将更加有限。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恒瑞医药TROP2 ADC启动II/III期研究
1月18日,clinicaltrials.gov网站显示,恒瑞医药启动了SHR-A1921的III期临床试验。该药物也是第2款进入后期开发阶段的国产TROP2 ADC。
该研究拟纳入520例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旨在评估SHR-A1921对比铂类双重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
2023年4月,恒瑞医药在AACR大会上公布了SHR-A1921治疗实体瘤的I期研究结果。截至2022年10月21日,该研究共纳入了38例实体瘤患者,其中18例参与剂量递增研究(1.5/3.0/4.0/6.0mg/kg),20例参与剂量扩展研究(3.0mg/kg)。
数据显示,10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其中包括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2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2例壶腹癌患者和1例卵巢癌患者;ORR为33.3%(10/30),疾病控制率(DCR)为80%(24/30)。
安全性方面,在所有剂量组中,最常见的(发生率≥30%)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为恶心(71.1%)、口腔炎(65.8%)、贫血(42.1%)、呕吐(36.8%)、食欲减退(36.8%)、体重减轻(36.8%)和皮疹(36.8%)。4例患者(3例为6.0mg/kg剂量,1例为4.0mg/kg)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且均为3级口腔炎。没有患者因TRAE而停药。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替雷利珠单抗申报新适应症,治疗可切除II期或IIIA期NSCLC
1月19日,CDE网站显示,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申报新适应症。根据临床进展,推测本次申报的适应症为联合含铂化疗进行新辅助治疗,后续进行替雷利珠单抗辅助治疗可切除的II期或IIIA期NSCLC成人患者。
2023年10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可切除的II期或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I期RATIONALE 315研究达到了主要病理学缓解(MPR)和无事件生存期(EFS)的双重主要终点。
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N=453),在可切除的II期或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评估了替雷利珠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含铂双药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随后接受手术,后续以替雷利珠单抗或安慰剂作为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替雷利珠单抗组患者经盲态独立病理学审查(BIPR)评估的MPR比例更高(56.2%vs.15.0%;差异:41.1%;95%CI:33.2-49.1,p<0.0001);经盲态独立中心审查(BICR)评估的EFS亦更长(详细数据尚未公布)。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已有治疗手段选择,但五年内的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亟需通过创新的新辅助治疗和辅助干预措施,帮助改善患者的预后。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科伦药业子公司奥拉帕利片获得药品注册批准
1月19日,科伦药业披露,公司子公司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的化学药品“奥拉帕利片”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批准。
据悉,奥拉帕利片是由阿斯利康研发的口服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2017年美国首获批,2018年中国批准进口,用于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等。
奥拉帕利是全球首个上市的PARP抑制剂,也是迄今唯一对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阳性卵巢癌患者具有总生存期(OS)获益的PARP抑制剂(中位OS超过6年),且安全耐受性良好,目前已被《中国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3)》《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2)》《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2023)》等国内外权威指南广泛推荐使用。奥拉帕利片为国家医保乙类品种,2022年中国销售14亿元。
科伦药业表示,目前公司已有系列抗肿瘤药物获批。本次奥拉帕利片为国产第2家获批,将进一步丰富公司在肿瘤领域的产品管线。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网)
 
远大医药全球创新治疗性肿瘤疫苗ARC01在中国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
1月24日,远大医药发布公告,集团附属公司南京奥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针对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阳性的晚期不可切除或复发/转移性实体瘤的治疗性肿瘤疫苗ARC01(A002)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值得注意的是,ARC01是目前中国首款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治疗性肿瘤疫苗,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药品注册分类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
两项独家专利赋能,ARC01成国内首款获批临床mRNA治疗性肿瘤疫苗
根据公告,ARC01是针对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阳性的晚期不可切除或复发/转移性实体瘤的mRNA治疗性疫苗,该产品通过脂质体纳米颗粒(LNP)递送技术,将编码HPV-16中E6和E7抗原的mRNA转染自体细胞并翻译出相应的抗原,在TriMix®免疫佐剂共同作用下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终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LNP递送技术与TriMix®佐剂技术均为独家专利技术,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治疗效果。LNP递送技术具有更强的组织穿透性、更高的转染效率和核酸包封率以及更低的细胞毒性,是业界公认的最先进的核酸递送载体之一。TriMix®则是布鲁塞尔大学开发的一种新的佐剂策略,使用大剂量TriMix mRNA的治疗表明,其可以刺激和检测到高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同时也证明了这种策略的高度安全性和耐受性。
此次ARC01获批的为一项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Ⅰ期临床研究,拟入组不超过42例受试者,旨在评价ARC01在治疗患有HPV-16阳性的晚期不可切除或复发/转移性实体瘤的中国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有效性。据悉,目前国内市场尚未出现HPV-16对应药物,远大医药ARC01未来有望填补这一市场空白,为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
HPV感染癌变治疗需求迫切,ARC01或填补市场空白
HPV是一种嗜上皮组织的无包膜双链环状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增殖性病变,是诱发宫颈和肛门生殖器恶性肿瘤等癌症的主要原因。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引起子宫颈、阴道、外阴、肛门、阴茎、头颈等部位的癌前病变,病变可最终发展为浸润性癌。
全球每年感染HPV的人数接近1,400万,《柳叶刀》(TheLancet)数据显示,每年有62.56万名女性和6.94万名男性患上HPV相关癌症。另有数据显示,全球5%的现患癌症均直接或间接与HPV感染有关,其中近100%的子宫颈癌、88%的肛门癌、78%的阴道癌、50%的阴茎癌等肿瘤均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
在所有HPV所致的癌症中,HPV-16感染占主导地位,全球健康人群HPV感染率约为11.7%,其中HPV-16感染率位列第一。2019年有198项研究的中国系统综述显示,中国25-45岁普通成年女性中,高危HPV感染率高达19.9%,这意味着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高危型HPV。
近年来,尽管预防性HPV疫苗为HPV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不少助力,但对于HPV感染引发的癌变,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放化疗为主,这一传统的治疗手段存在对患者伤害大且易复发的缺点,且仍然无法根治已经确定的感染。仅从宫颈癌来看,近年每年仍有约半数的宫颈癌患者因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而病逝。
据国际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的报告数据,亚太市场或将在未来成为mRNA疫苗及治疗增速最快的市场。从具体数据来看,全球mRNA疫苗和治疗市场规模将以16.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从2023年的468.3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018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为增速最快的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十分强劲。
在HPV持续威胁公众健康且缺乏有效安全有效治疗方案的背景下,mRNA治疗性肿瘤疫苗ARC01或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更优的治疗手段,其不仅有望填补相应的市场空白,同时也体现了远大医药在该领域精准的前瞻性布局,公司未来或可凭借在这一领域领先的创新产品布局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前瞻布局mRNA千亿蓝海,核心技术平台夯实领先地位
据悉,远大医药在肿瘤免疫治疗方向以mRNA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抗肿瘤及抗感染类mRNA药物的开发,目前已完成mRNA生产技术和LNP递送技术的平台搭建,同时已与多家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
ARC01所属奥罗生物为远大医药全球创新mRNA技术平台,其依托成熟的mRNA生产工艺、稳定高效的LNP递送技术及安全的TriMix®佐剂技术,建立起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拓展性的研发平台,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和感染性疾病疫苗等相关产品的研发。本次ARC01国内IND获批也是公司在mRNA肿瘤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
远大医药表示,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产品和先进技术的研发,未来将持续加大对全球创新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投入,丰富和完善产品管线及产业布局,坚持“全球化运营布局,双循环经营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研发实力,快速将科技创新产品落地上市,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多样的治疗方案。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拜耳阿柏西普8mg在中国上市申请获受理
1月24日,拜耳公司宣布CDE已受理阿柏西普8mg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上市申请。中国监管机构目前正在审评研究数据。此次申请是基于nAMD的III期PULSAR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对比艾力雅(阿柏西普2mg)固定8周给药,在第48周时阿柏西普8mg达到了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劣效性的主要终点。阿柏西普8mg已证明对绝大多数患者具有更强的持久性,能够保持12或16周给药间隔。
拜耳处方药事业部执行委员会成员兼全球研发负责人Christian Rommel表示:“视网膜疾病在中国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对于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来说,视力丧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它可能造成患者的生活失能,无法执行简单的任务,例如阅读、书写和穿衣。尽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患者可能难以长期坚持治疗。延长治疗间隔可以通过减少注射次数和减轻患者负担来满足这一重要的患者需求。”
在PULSAR试验中,对比艾力雅(阿柏西普2mg)初始三个月每月给药1次后,固定每8周给药,阿柏西普8mg视力改善相当,且延长治疗间隔到12周和16周。阿柏西普8mg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药物持久性,在阿柏西普8mg每16周给药组中,77%的nAMD患者能维持16周的给药间隔,48周时平均注射5针;在阿柏西普8mg每12周给药组中,79%的nAMD患者维持12周的给药间隔,48周时平均注射6针。在48周时,相较于艾力雅(阿柏西普2mg),阿柏西普8mg还显示出积液被快速有效控制。
阿柏西普8mg的安全性与已被验证安全性的艾力雅(阿柏西普2mg)相似,并与之前临床试验中艾力雅的安全性一致。阿柏西普8mg的眼内炎症和眼内压升高率较低,与艾力雅(阿柏西普2mg)类似。到第48周时,未见眼内炎、视网膜血管炎病例发生,也未见新的安全性信号发生。
Eylea HD(阿柏西普8mg)2023年8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目前,Eylea 8mg(阿柏西普8mg,114.3mg/ml注射液)已在欧盟、日本等市场获批用于治疗nAMD和DME。拜耳在其他市场提交了阿柏西普8mg的注册申请。
拜耳和Regeneron正在联合开发阿柏西普8mg。Regeneron在美国拥有Eylea(阿柏西普2mg)和Eylea HD的独家权利。拜耳已获得美国以外的独家营销权,两家公司平等分享Eylea和Eylea 8mg的销售利润。
关于PULSAR
PULSAR是双盲、阳性对照的关键性III期试验,在全球多个中心进行。PULSAR评估在完成负荷期每月一次治疗后,阿柏西普8mg 12周和16周给药方案对比艾力雅®(阿柏西普2mg)每8周给药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第48周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劣效性。患者在基线时被随机分配到三个不同的组。在PULSAR研究中,1009名患者接受了治疗。阿柏西普8mg组所有患者从第16周开始,按照严格的、临床相关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给药方案调整(DRM)标准下,进行持续评估。阿柏西普8mg组患者在多个时间点接受DRM标准评估,并且给药间隔可能缩短至8或12周,以确保疾病被有效控制直到第48周。
关于nAMD
新生血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一种进展迅速的眼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在短短三个月内导致视力丧失。nAMD是世界范围内不可逆失明和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nAMD是一种老年性的疾病。当异常血管生长并在黄斑下导致液体渗漏,就会影响到负责敏锐的中央视觉和精细视觉的黄斑区。渗漏的液体会损坏黄斑区的结构并最终引起黄斑瘢痕化,从而导致视力丧失。全世界有1.96亿人患有AMD,预计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88亿。
(信息来源:眼科新前沿)
 
卫材治疗痛风新药多替诺雷在中国申报上市
1月22日,CDE官网公示,卫材中国以注册分类5.1类申报的多替诺雷片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多替诺雷片(Dotinurad,商品名:优乐思)是一款促尿酸排泄药,此前已经于2020年在日本上市,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目前我国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除了在急性发作期产生剧烈疼痛,对关节造成损害,还会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过高的血尿酸水平(即高尿酸血症)是发生痛风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多替诺雷是一种新型痛风治疗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与肾脏中尿酸重吸收有关的尿酸盐转运蛋白(URAT1),抑制尿酸重吸收并降低血尿酸水平5。作为一种URAT1选择性抑制剂,多替诺雷有效抑制肾近端小管URAT1而不影响尿酸排泄因子ABCG2和OAT1/3的功能,相比非选择性URAT1抑制剂降血尿酸的效率更高2。
卫材在中国开展了一项旨在评估多替诺雷和非布司他治疗痛风疗效的3期临床研究(NCT05007392)。该研究纳入451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多替诺雷4mg组和非布司他40mg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治疗24周血尿酸水平≤6.0mg/dL的患者百分比。此前在日本开展的一项3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多替诺雷4mg治疗伴或不伴痛风的高尿酸血症患者,58周血尿酸水平≤6.0mg/dL的患者达标率100%,长期使用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对肝功能无临床相关影响。
卫材中国始终将患者利益和公众健康放在首位,满足其多样化需求,为提升其福祉做出贡献。除了治疗痛风的新药多替诺雷,卫材中国已上市的施维舒®(替普瑞酮胶囊)、固力康®(四烯甲萘醌软胶囊)和波利特®(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多款药物在相关领域发挥协同作用。多替诺雷的加入将丰富卫材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产品管线,惠及广大患者。
(信息来源:美通社)
 
立方制药伊曲康唑口服液获批拿下国内首仿
1月17日,立方制药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合肥诚志生物的伊曲康唑口服液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拿下国内首仿。
伊曲康唑口服液属于全身用抗感染药-全身用抗真菌药-三唑类衍生物,主要用于治疗HIV阳性或免疫系统低下患者的口腔和/或食道念珠菌病。对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移植患者和预期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500个细胞/μl)的患者,在标准治疗不适用,预期对伊曲康唑敏感时,可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伊曲康唑口服液由Janssen公司开发,2003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截至本公告日,除进口产品外,本次获批产品为境内首仿。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伊曲康唑市场规模达到40.77亿元(人民币),中国伊曲康唑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人民币)。伊曲康唑国内获批的剂型包括胶囊、颗粒、分散片以及口服液。
(信息来源:新京报)
 
福安药业:子公司帕拉米韦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获准
1月24日,福安药业公告,全资子公司天衡药业于近日收到国家药监局签发的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经审查,帕拉米韦符合仿制药审批的有关规定,批准生产该品。
帕拉米韦主要用于治疗甲型或乙型流行性感冒。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平台查询显示,截至目前,帕拉米韦原料药获得上市申请批准的有7家企业(含天衡药业)。
福安药业称,上述原料药产品获得上市批准将可以在国内上市制剂中使用,进一步丰富了子公司产品线。
季节性流感包括甲型H1N1亚型、甲型H3N2亚型以及乙型流感。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
 
全球上市
全球首批!阿斯利康first-in-class补体因子D抑制剂在日本获批上市
1月19日,阿斯利康宣布其first-in-class口服补体因子D抑制剂Voydeya(danicopan)在日本获批上市,实现全球首批。用于治疗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患者,当患者对C5抑制剂反应不足时,可与C5抑制剂治疗联合使用,用于解决PNH患者(约10-20%)在接受C5抑制剂治疗时出现临床显著的血管外溶血(EVH)的需求。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血管内的红细胞破坏(也称为血管内溶血)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可导致血栓形成。PNH患者体内的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因此可通过C5补体抑制剂来治疗。然而,接受C5补体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常发生临床上显著的血管外溶血(EVH)。
Danicopan是一款的口服药物,作为C5抑制剂疗法Ultomiris或Soliris的附加药物。该药物选择性地抑制补体因子D,后者在补体系统反应的放大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的批准是基于关键的ALPHA III期试验的积极结果。该试验12周初步评估期的结果已发表在《柳叶刀血液学》杂志上。
ALPHA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共纳入了84例在临床上经历显著血管外溶血的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Danicopan组的患者在12周时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上的改善,研究达到主要终点。该项研究还满足了关键的次要终点,包括避免输血和FACIT疲劳评分变化。总体上,Danicopan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该款药物最初由Alexion开发。2020年,阿斯利康斥资约390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囊获了多种补体药物和罕见病创新疗法。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76%患者获完全缓解!FDA接受新一代CAR-T疗法上市申请
1月24日,Autolus Therapeutics公司宣布,美国FDA已经接受了其为CAR-T疗法obecabtagene autoleucel(obe-cel)递交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成人患者。FDA预计在今年11月16日之前给出审评结果。
Obe-cel是一款靶向CD19抗原的自体CAR-T细胞疗法。它旨在克服当前CAR-T细胞疗法在临床活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局限性。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设计的嵌合抗原受体在与CD19结合后具有较快的解离速度(fast off-rate),从而能够尽量减少T细胞的过度激活,在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不易发生T细胞耗竭,提高CAR-T疗法的持久性。
这一BLA申请是基于obe-cel的关键性2期临床试验FELIX的数据。试验结果显示,在接受治疗的94位患者中,76%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或CR伴不完全的血液学恢复(CRi)。在这一患者队列中,112名成年患者入组,其中94名患者接受了治疗。在获得缓解的患者中,97%的患者没有检测到最小残留病(MRD)。此外,在中位随访期为9.5个月时,61%获得缓解的患者在没有接受新抗癌疗法治疗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缓解。
Autolus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obe-cel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上市许可申请。
Obe-cel已被美国FDA和EMA授予孤儿药资格,还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认定以及EMA授予治疗成人复发/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PRIME认定。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首批!卫材抗癫痫药物吡仑帕奈注射剂在日本获批
1月23日,卫材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抗癫痫药物(AED)Fycompa(吡仑帕奈)的注射剂型已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上市许可,作为暂时无法口服给药患者的替代疗法。
此前,该药物已上市两种口服制剂——片剂和细颗粒剂。考虑到当药物暂时无法口服而导致用药中断的情况,如:在进行手术时,患者则需通过口服之外的方式进行用药,Fycompa注射剂的研发将满足上述医疗需求。在提交本次申请之前,已确认注射剂与片剂的生物等效性以及注射剂作为片剂替代疗法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关于吡仑帕奈
吡仑帕奈是一种高选择性、非竞争性的AMPA受体拮抗剂,通过靶向突触后膜上AMPA受体处的谷氨酸盐活性,减少与癫痫发作相关的神经元的过度兴奋。
2020年1月,吡仑帕奈片在中国上市,用于加用治疗12岁及以上癫痫患者的部分性癫痫发作(伴或不伴继发性全面性癫痫发作)。2021年7月,吡仑帕奈片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用于成人和4岁及以上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伴有或不伴有继发全面性发作)的治疗。2023年5月,吡仑帕奈口服混悬液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和4岁及以上儿童癫痫部分性发作(伴有或不伴有继发全面性发作)的治疗。
关于AMPA受体拮抗剂
AMPA受体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非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型离子型跨膜受体,参与学习和记忆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神经发育以及突触的可塑性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的发生发展与AMPA受体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此外,该受体还参与了心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信号途径。AMPA受体调节剂可帮助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记忆丧失以及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认知功能障碍。
关于癫痫
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发作性运动、感觉障碍、自主神经障碍、意识障碍及精神障碍。具体的,可出现肌肉抽搐、两眼发直、凝视、痉挛、昏厥和意识模糊等临床症状。癫痫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对大脑的损伤,每一次的发作,脑细胞可能会发生水肿、缺氧,也会直接导致患者性格改变、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癫痫疾病长期反复发作不仅会引起躯体疼痛,还会导致精神和心理障碍,极大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疾病难以彻底治愈,需长期规范持续的监测、治疗控制病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000万名癫痫患者,其中4000万在发展中国家。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10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在中国,约有1000多万癫痫患者,其中600万病人每年仍有发作,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
根据IMS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抗癫痫药市场规模约184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约5.34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市场保持较高增长趋势,抗癫痫药物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我国抗癫痫药主要包括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及丙戊酸镁五个品种。
(信息来源:凯莱英药闻)
 
强生膀胱癌靶向小分子Balversa获FDA完全批准
1月22日,强生(Johnson&Johnson)公司宣布其小分子抑制剂Balversa(erdafitinib)获美国FDA完全批准,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带有FGFR3遗传变异并经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后疾病发生进展。根据新闻稿,Balversa是首个获批的口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激酶抑制剂,也是用于治疗带有FGFR变异mUC患者的首款靶向药物。
这一批准决定是基于临床3期试验(THOR)的积极结果。该试验是一个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的研究,入组的mUC患者带有特定的FGFR遗传变异,且在接受一线或二线治疗期间或之后发生疾病进展。THOR试验结果显示,用于二线治疗时,对比化疗,在之前接受过PD-1或者PD-L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Balversa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并降低其死亡风险达36%。接受Balversa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比接受化疗的患者长4个月(HR:0.64;95%CI:0.470.88;P=0.0050)。
Balversa相关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磷酸盐升高、指甲疾病、口腔炎、腹泻等。
Balversa是一款每日一次口服的FGFR激酶抑制剂。大约有20%的mUC患者携带FGFR基因变异,Balversa通过抑制FGFR而达到治疗效果。该疗法于2018年获得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BTD),并在2019年4月获得FDA加速批准。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月25日快讯
市场狗脊:统货价在25-26元/千克。
覆盆子:货源走动迟缓,行情疲软,目前亳州市场不包检货多要价在135元左右,包检货价在145元左右。
连翘:近期行情疲软,市场货源走销不快,目前亳州市场青翘水煮货在150-160元,挥发油合格货170元左右,无柄挥发油合格货195-200。
市场重楼:新货持续上新,市面货源充足,货源以实际需求为主,行情震荡,目前市场重楼统货价在170-180元/千克,选货要价190-200元。
市场白花蛇:购货一般,货源小批量购销,行情暂稳,目前市场白花蛇统货价在65-70元/条。
市场丁香:有商咨询购货,需求暂稳,货源小批量购销,现市场公丁香统货价在74-75元左右。
市场黄连:购销一般,市面货源小批量购销,行情暂稳,黄连统货价在310-320元左右/千克,单枝质量不一售价330-350元。
市场野菊花:来货量略增,市面需求一般货源小批量购销,行情震荡,目前市场野菊花一般统货售价35-38元/千克,颗粒选货价在45-60元不等。
目前市场山楂机器:统片9元左右,手工统片12-13元左右,无籽货21-22元左右,中心选货价在35-40元。
市场黑枸杞:小批量购销,市场需求一般,货源充足行情暂稳,目前市场黑枸杞小米统货售价30-35元左右,中等货售价50-70元不等,优质选货售价80-90元不等/千克。
市场赤芍:货源充足,赤芍有野生、家种、山赤芍等品种,市面行情因质量不同,价格不一,近日有商咨询,货源小批量购销,现京赤芍野生货售价43-45元,家种统货售价35元左右,山赤芍25元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1月25日快讯
黄芩,近期有商家购货,货源批量走销顺畅,行情表现坚挺,现市场黄芩山西个子报价在38元,统片售价在41-42元之间。
桃花,春季新货产出,行情下滑,近期随着货源走销,可供货源量减少,近期持货者喊价坚挺,现市场桃花统货售价在68元上下。
公丁香,近期货源走销不快,行情疲软下滑,经营商多根据需求购进,现市场公丁香大红售价在72-74元之间。
牡丹皮,商家关注力度不减,近期关注商家再次增多,行情小幅上扬,现市场牡丹皮小统货售价在85元上下,好货价格在95元上下。
白芍,产区关注商家不减,积极购货,带动货源走畅价升,市场行情随之变化,现市场白芍尾芍报价在40-41元之间。
牛膝,市场可供货源量充足,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无明显变化,现市场牛膝一般0.4-0.6咀售价在22元上下,0.6-0.8的咀价格在24.5元上下。
金银花,近期货源走销一般,商家关注力度不高,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金银花统货售价在140-150元之间,好货价格在160元。
甘草,近期货源有批量走销,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甘草3-5的丁价格在22元上下,5-8的丁价格在29-33元之间。
夏枯球,市场可供货源充足,近期需求一般,加上临近年底,持货者出货意愿较强,行情疲软下滑,现市场夏枯球药厂货价格在20元上下,选货售价在32-33元之间。
三叶木通,市场货源流通量不大,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三叶木通一般统片价在4.5-5.5元之间,保含量货喊价在10元。
木瓜,可供货源充足,近期走销一般,行情表现低迷,现市场湖北木瓜统个售价在15元,片售价在18元,预计短期内行情不会有大的调整。
秦艽,近期产区有商家购货,货源批量走销顺畅,市场持货者喊价暂时与前期持平,现市场云南家种秦艽统个报价在40元。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4/1/26 14:37:26      阅读834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