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30 23:56:27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勃林格殷格翰与3T Biosciences达成第二次合作,共同开发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
1月15日,勃林格殷格翰与生物科技公司3T Biosciences宣布,双方已达成一项新的战略合作和许可协议,专注于发现和开发下一代改变生命的肿瘤免疫疗法。
尽管免疫疗法已显著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格局,但仅能在15-20%的癌症病例中观察到持续缓解。勃林格殷格翰正在致力于通过利用互补的肿瘤免疫平台,如T细胞衔接器(TcEs)、肿瘤溶解病毒和癌症疫苗来大幅度提高这一比例,让更多癌症患者受益于免疫疗法。
这是勃林格殷格翰与3T公司的第二次研究合作,去年两家公司宣布初次研究合作成功完成,此次合作正是建立在此之上。该合作伙伴关系将3T公司同类最佳的3T-TRACE(T-Cell Receptor Antigen and Cross-Reactivity Engine)发现平台与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开发同类第一的肿瘤免疫疗法的承诺相结合,让该疗法提升免疫系统识别、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的能力。
勃林格殷格翰肿瘤免疫和免疫调节全球负责人Lamine Mbow博士表示:“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改变患者的生命。我们与3T公司初次合作取得成功让我们有信心,相信我们可以并且将扩大和加速我们研发管线中同类首创的以T细胞为基础的抗癌疗法的研发进程。”
“过去一年与勃林格殷格翰的合作为我们的3T-TRACE发现平台提供了更高程度的验证,”3T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tefan J.Scherer博士说。“基于首次合作成功,我们将在其他癌症领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根据协议,勃林格殷格翰将提供源自患者的T细胞受体(TCR)数据,以推动3T公司的靶点发现工作,使用其3T TRACE发现平台来找到其识别的抗原。根据协议,3T公司将收到一笔预付款和研发支持,并有资格获得发现、临床前、临床、注册和商业里程碑的两项协议总计达到5.385亿美元,以及未来勃林格殷格翰产品的销售提成。勃林格殷格翰有资格获得3T公司未来产品的销售提成。
(信息来源:美通社)
 
核酸药物开发商Genevant Sciences宣布与Tome Biosciences达成超1亿美元的合作和非独家许可协议
1月17日,Genevant Sciences宣布,已与Tome Biosciences达成一项超过1亿美元的合作和非独家许可协议,将其专有的脂质纳米颗粒(LNP)技术与Tome的可编程基因组整合(PGI)技术相结合,以开发一种体内基因编辑疗法,用于治疗一种尚未公开的罕见单基因肝脏疾病。
Genevant是一家核酸递送公司,其在核酸药物递送和开发方面拥有数十年的经验和专业知识。Genevant的平台通过独特的连接子将具有高选择性和对靶受体具有强结合亲和力的配体连接到siRNA寡核苷酸。该公司的配体包括用于肝脏递送的多价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和其他靶向肝外器官的新结构。Genevant亦同时正在开发可达成内体逃逸(endosomal escape)的下一代配体偶联平台,这是像siRNAs这样的RNA偶联药物成功作用的关键。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资本竞合
宁丹新药宣布完成逾2亿元B轮和B+轮融资,用于推进管线项目全球开发及国际合作
1月12日,宁丹新药宣布超募完成B(含B+轮)融资,合计募集人民币资金逾2亿元。本次融资由腾讯投资、康哲药业之子公司、中信建投投资、华兴康平等新股东共同投资,原股东恒荣投资继续加持。本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公司管线项目全球开发及国际合作。
宁丹新药创始人团队专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创新药研发十余年,致力于践行多机制协同治疗CNS疾病理念。该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研发平台体系,包括CNS药物临床研究团队与平台,同时拥有多款潜力产品管线。
宁丹新药首席科学官(CSO)王鹏博士此前在接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采访时表示:“宁丹新药的一大特点是整个研发策略聚焦于多靶点、多机制。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单靶点药物对于复杂疾病的药效往往是不够的,联合用药已成为当下行业共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我们认为脑卒中、AD等很多CNS疾病也是这种复杂疾病,因此公司将目标聚焦在开发效果更好的二代产品上。目前,公司所有研发项目都是由成熟靶点组合而成,同时又具有全新作用机制。”
根据宁丹新药公开资料,该公司目前已有七个新药进入研发管线,还有CNS疾病药物更早期项目正在酝酿中。该公司最新产品进展包括:
Y-2舌下片目前已提交中国上市申请并获受理,有望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全病程治疗。Y-2舌下片(先必新舌下片)是一种口服固体制剂,由先声药业与宁丹新药合作开发,每片含依达拉奉30mg,右莰醇6mg。这两种活性成分可在舌下迅速崩解,通过舌下静脉丛吸收,进入中枢发挥抗炎、抗自由基和保护血脑屏障等药效,从而降低脑卒中引发的神经元损伤。
非肽类小分子新药PSD95/nNOS解偶联并GABAAR激动剂Y-3注射液完成2期临床研究,即将进入中国3期临床研究。该产品拟开发用于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其同时干预双重靶点,有利于发挥脑细胞保护作用,同时还具有快速抗抑郁焦虑功能,有望成为卒中和卒中后抑郁兼顾同治的新型脑细胞保护剂。
Y-1注射液处于中国1/2a期临床阶段,这是一种高选择性、强活性的TRPML1抑制剂,能抑制CNS和非CNS肿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并诱导肿瘤细胞发生新型方式的死亡,其特征在于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空泡化。该产品拟开发用于治疗神经胶质瘤药物。
Y-6舌下片处于中国临床2期,这是一款新型复方舌下片剂,已经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代谢性质以及安全性、耐受性。该产品拟用于预防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
Y-4片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并已经在中国申报临床。这是一款改良型新药,拟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临床前研究表明,Y-4复方组合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具有镇痛药效明确、安全性良好、药代性质合理等特点。
关于本轮融资,宁丹新药创始人杨士豹先生表示,CNS疾病越来越成为一项困扰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宁丹新药在创业初始就选择专注CNS疾病领域。本次资本的继续加持,将进一步使宁丹新药充分储备中长期发展资金。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市场风云
多个巨头进入网售药市场
日前,抖音电商学习中心发布《【处方药】准入品牌清单》《【处方药】品类管理规范》以及《【即时零售】处方药品类管理规范》,意味着抖音正式入局处方药销售。抖音明确,仅接受定向邀约的方式入驻,暂不接受非邀约商家主动申请。目前仅允许在商品橱窗、抖音商城等货架形式进行售卖,禁止以任何内容或广告形式进行推广。此前快手电商也发布《医用保健-OTC(非处方药)类目开放公告》称,快手小店将对“医用保健”类目下开放二级类目“OTC(非处方药)”店铺准入。
与此同时,美团买药、饿了么则不断发力试点互联网药店买药医保支付的上海市场。
一方面,网售药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销售“红线”依然清晰;另一方面,伴随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下场角逐,网售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500个品牌可在抖音卖处方药
本月初,抖音在平台违禁商品清单中删除了“经中国注册批准的处方药”这一类目。这意味着,该平台为入驻的商家经营处方药解除了限制。这一类目的扩容,意味着医药新零售正在迎来新一轮“风口”。不过,由于处方药的特殊性,政策对其销售有不少限制。抖音本次解禁处方药售卖的同时,还发布了《处方药品类管理规范》和《处方药准入品牌清单》。这是抖音电商首次正式上线处方药的管理规范。
与此同时,抖音依然较为谨慎,其依照相关法规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目前,抖音对处方药品类采取定向邀约制度。首批《处方药准入品牌清单》显示,有500个品牌获得准入资格,包括阿斯利康、白云山、辉瑞、同仁堂、可威、葵花药业等,入驻品牌在抖音的店铺类型为卖场型旗舰店/官方旗舰店/旗舰店/专营店,并同时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
现行《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令禁止发布处方药广告。因此,按照抖音本次推出的规则,应邀入驻的处方药只能以货架形式售卖,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推广。对具体药品的标题也有明确规范:标题组合需为“中文品牌(英文品牌)+药品商品名(若无则不填)+药品通用名+规格参数”,不得展示“厂家、药品名、规格剂量”通用框架以外的信息。在药品展示页面,禁止以任何形式做广告,不得使用如店铺名称、物流信息、正品保证、xx同款、特殊符号、会员专享等营销类信息;不得使用“疗效最佳”“安全无毒副作用”“零风险”“根治”等不科学用语;不得使用“热销、抢购、试用”“家庭必备、免费治疗、免费赠送”等诱导性内容等。
上海美团买药
近600家药店支持医保支付
与此同时,广州日报全媒体了解到,美团买药目前在上海已有近600家药店开通线上医保支付,覆盖益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国大药房、海王星辰等十余家连锁药店,在上海16个城区实现100%覆盖。据悉,线上医保购药品类覆盖大部分非处方药品,包括近期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市民需求比较大的感冒止咳类药品等。上海市民在选购时,可留意平台“医保支付”等标签,下单时直接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即可。
据了解,参保市民登录美团App或美团外卖App,进入“看病买药”频道,在搜索框内搜索“医保”即可搜索到已开通医保支付的药店;另外,也可以通过点击页面内的“医保支付”专区,选择带有“医保”标识的零售药店和药品进行线上医保购药。
从美团买药方面了解到,由于近期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发,在大众通过美团买药使用线上医保支付购买的药品中,感冒止咳类药品的整体需求量在持续上升,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抗病毒口服液、右美沙芬、正柴胡饮颗粒等药品订单量较高。据悉,美团买药在上海支持医保线上购药的连锁药房已有十余家,未来数量会持续增加。
不仅仅是美团买药,在上海,饿了么平台的买药页面也已开设“医保专区”。
网售药市场前景被看好
中国网售药市场规模已经高达千亿元。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达到872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网上药店突破2600亿元。
“网售药‘蛋糕’渐大的同时,红线依然十分清晰,就目前来看,无论是传统互联网医疗巨头,还是新加入的短视频电商平台,都十分谨慎,自我把关较为严格,生怕触碰红线。”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对于药品零售行业来说,抖音、快手的相继入局,意味着线上售药竞争将更趋激烈,头部短视频平台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用户流量,与消费者具有极强互动性的特质,一旦完成药品品类用户心智的培养,实现流量变现,将对现有的竞争格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多地关于“互联网+”医保建设的探索,为网上药店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叠加门诊统筹所释放的红利,网上药店的前途看似十分光明。目前,包括上海、义乌、金华、大连以及沈阳等城市已在进行O2O线上医保支付试点相关探索;山西明确已接入处方平台的定点零售药店,均可开展门诊统筹的“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安徽省蚌埠市推出了“医保云平台”。
伴随医药政策持续释放利好,巨头们发力的路线也日益清晰——有的试水开售处方药,有的瞄准医保支付发力,更有甚者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选择“全都要”。
对实体药店来说,这可能意味着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对于医药新零售而言,则意味着新的“风口”在不断涌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网上药店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平台售药的处方药监管问题一直被长期关注。去年以来,国家药监局陆续出台相关文件,规范网售处方药行为。2023年6月20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关于规范处方药网络销售信息展示的通知》;今年1月,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的《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检查指南(试行)》明确,常规检查重点考虑因素包括:首次开展第三方平台业务的;开展第三方平台业务无药品流通专业背景的;第三方平台经营规模大、覆盖范围广、业务量较大的。
药物尤其是处方药属于特殊商品,不能和快消品一概而论。网售药业务风险与机遇并存,各路互联网巨头谁能从中分羹、谁又会优势不再明显?后市仍有待观察。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部分省份乙流占比超甲流,寒假来临儿童如何应对多种呼吸道疾病感染?
1月14日,据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披露,我国将继续呈现多种呼吸道病原交替或共同流行态势,短期内仍将以流感病毒为主,其中乙型流感病毒占比持续上升,部分省份的乙型流感病毒占比超过了甲型流感病毒。
此外,专家在发布会上还指出,得了甲型流感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乙型流感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也就是说,即使本次流行季得过甲型流感,也有可能会再次感染乙型流感病毒。
“有的孩子前脚甲流刚好,后脚就感染了乙流。”甲流和乙流叠加流行的局面,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较大压力。特别是随着寒假的来临,儿童应如何防范甲流、乙流等呼吸道疾病感染?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高福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治交流项目”会上表示,尽管目前乙流在南北方均呈上升趋势,但家长朋友也不必恐慌。因为较甲流来说,乙流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出现暴发的概率更低。
“冬春流感流行季,一般是从10月中下旬持续到次年3月中上旬,目前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波流感冬季高峰期。最近,我们又即将迎来春运,人员流动增多,探亲访友、旅游出行、聚会聚餐等增加,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会加大。”高福提醒道,免疫系统相对薄弱的儿童,本身免疫系统正在发育,还不太健全,是冬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人群。为此,建议节假日期间也要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集性活动。另外,也要注意良好心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证免疫力。
关注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
1月14日,据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南方省份自2023年10月上旬、北方省份自10月下旬先后进入本次流感流行季,前期以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株,北方省份近5周的乙型流感病毒占比持续上升至57.7%,南方省份近3周的乙型流感病毒占比持续上升至36.8%,部分省份的乙型流感病毒占比超过了甲型流感病毒。
儿童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伴有发热、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调查显示,我国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日就诊量占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1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申昆玲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病原体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而且传播时具有传染性。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感染的1个病人可以传播到4-5个人,这些病人再传4-5个,呈指数型的增长,因此传染性很强。
在病人聚集的地方会造成传染,防止这种传染首先是通过非药物干预(NPIs),首先,到医院时无论是否患病一定要戴口罩;此外,尽量保持人间距离;以及洗手也非常重要。戴口罩、人间距离、洗手,是非药物干预的三种有效措施。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选择,是否所有疾病和任何时间都需要立马去医院就诊。
“比如在呼吸道病毒流行季节或流感季节,孩子突然发烧,这一般是感染的征象,即机体对于感染外来病原的反应如果当下正值呼吸道流行季节,出现发烧首先考虑是呼吸道感染。”申昆玲说,孩子如果出现鼻子堵、打喷嚏、嗓子哑、咳嗽等,都是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呼吸道感染一般是指病毒感染或支原体感染,如果判断病原后,孩子的一般情况不错,体温也能控制则可以选择在家等待。
“关于是否需要用药,首先退热药可根据孩子情况使用,现在有一个关于发热的工作共识,体温超过38.2度,孩子觉得不舒服、浑身疼,可以用解热镇痛药。这种孩子需要在家里休息,多喝水,保证气道的湿润,有的呼吸道感染规律是先有呼吸道感染,经过两到三天后体温正常,机体免疫力被调动后克服了病毒的感染,80%会自然恢复,这种情况家长完全可以选择不来医院。”申昆玲进一步说道。
如果孩子出现精神不好,不吃不喝,甚至一些严重的脏器表现,比如抽风、呼吸困难,或者手脚冰凉,则表明呼吸、循环及精神不好,需要马上去医院就诊。居家护理时,需保证常规护理,饮食上选择容易消化的东西,多喝水,适当休息;对于具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特别是既往有哮喘、过敏的患者既往有雾化吸入治疗的经验则可居家根据症状对症使用雾化治疗。
长期规范化治疗是关键
就咳嗽这一临床症状表现而言,相关数据显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在儿童慢性咳嗽中占41.95%,大约30%—40%的CVA患者会发展为典型哮喘,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预防咳嗽变异性哮喘发展为典型哮喘。据了解,普通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常见的触发因素,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80%~85%的哮喘急性加重由病毒感染引起。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本质是哮喘,被认为是典型哮喘前期,或可能是不典型哮喘。而哮喘的本质其实属于慢性气道炎症,咳嗽症状减轻并不代表患儿体内炎症的消失。
咳嗽虽然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但若孩子呼吸道感染后长期久咳不愈就得当心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教授特别提醒:对于儿童,连续咳嗽超过4周就属于慢性咳嗽了。
“大部分呼吸道感染其实是自限性疾病。除了个别体质特殊孩子,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发病后约5至7天开始自愈。咳嗽是孩子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可以解释为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异物。家长要保持良好心态,无需有太多心理负担。”刘瀚补充道,不少小朋友退烧后还伴有其他症状的咳嗽,有可能是感染后咳嗽。由于生病时,免疫系统会把感染的细胞连同病原体一起清除,此时呼吸道会产生上皮损伤,外界稍有刺激就会引起咳嗽,但这类咳嗽随着上皮细胞的修复再生,症状会逐渐减轻并消失。
咳嗽反复持续多日,这对家长们来说是一大挑战。儿科医生对于这种小患者,常常会为他们开出雾化吸入治疗的处方。雾化成为了儿童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谈及雾化,刘瀚介绍,现在很多家里自己都备着一个雾化器,但是雾化器用药我们建议家长该用什么药物还是要咨询医生。
“为什么现在强调家庭来进行雾化呢?对一些相对病情稳定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你都到医院去进行雾化,是会造成交叉感染的。从这一点来说,现在我们推荐就是当医生开了处方以后,帮助家长掌握雾化常识,怎么样管理雾化器这些工作之后在家雾化,可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相对也是安全。”刘瀚补充道。
申昆玲也解释道:对于咳嗽比较重,咳嗽时间较长,有过敏基础,以及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可以使用雾化来缓解症状。雾化吸入是用机器通过压力给入药物,不需要病人配合,尤其是对年龄越小的孩子,是一个极大的优点。相较于口服药物或静脉注射,雾化给药则更为直接。另外,雾化过程中会有大量水分进到呼吸道,让呼吸道黏膜保持足够水分也是保证其正常功能的重要因素。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针对有哮喘等呼吸道基础性疾病的孩子,增强免疫力尤为重要。提升免疫力有助于降低他们呼吸道疾病感染发生率,从而避免哮喘急性加重。
申昆玲介绍,在国外很早便提出来了一种概念叫“免疫是需要刺激”,现在也有比较时髦的词是“培训免疫”,即通过训练让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这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免疫调节剂,就能刺激儿童的免疫力。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儿童医院就牵头了一个临床研究,当时国外有一种药物叫细菌溶解产物,它的机制就是通过让8种细菌的提取物进入到人体,刺激人体免疫,使得机体减少对这8种细菌或对其他病原体的感染,结果证明这个药物能够帮助孩子增强免疫能力,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的次数。”申昆玲说。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专访沙利文毛化:行业迈向成熟理性阶段,“稳中向好”将成发展基调
对于2023年的医药健康行业,“资本寒冬”、“理性回归”、“曲中求变”等词可以用于总结这一年的行业动向。
随着创新药高估值泡沫破灭,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进入调整周期,A股IPO收紧、港股流动性不足,2024年,生物医药企业如何闯关融资困境?又该如何规划发展路径?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他表示,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本遇冷以及市场环境降温,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增速下降。尽管前进的步伐有所放缓,但并非停滞不前。从生物医药行业长期发展的曲线来看,当前行业迈向了更为成熟和理性的阶段,“稳中向好”或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基调。
“生物医药市场的底层逻辑始终不变,竞争优势和盈利增长源自于不断突破的产品创新性和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公司应当前瞻性地革新发展战略,充实自研能力,开拓国际化视野,提高自身应变能力从而穿越当下的低谷,准备引领下一阶段的新增长。”毛化说。
遇冷周期仍稳健向前
受到宏观经济、地缘政治、生物科技公司商业化造血能力相对不足、企业的研发资产较同质化等因素影响,目前生物科技整体指数存在下降波动趋势。与此同时,二级市场的降温压缩了企业的估值空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级市场融资。
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Wind申银万国行业分类统计分析,2023年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具体来看,2022年共有49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首发募资合计749.00亿元;2023年仅有2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23.56亿元。
在这一形势下,毛化也指出,尽管与此前相比,投融资事件的数量和总额有所下降,但真正有价值的企业依然脱颖而出,多家企业交出亮眼的融资成绩,完成超过5亿人民币的融资事件,例如,海森生物、百明信康、先通药业、深势科技以及炎明生物,业务板块涵盖心血管代谢、自身免疫、过敏免疫、放射性药物、AI制药以及小分子创新药等。
例如,2023年4月,海森生物完成3.15亿美元的融资;同年5月,公司将罗氏制药长效广谱头孢类抗生素罗氏芬纳入麾下,并获得思他宁在大中华地区和瑞士的商业化权利等独家许可;9月,海森生物获得长效降脂药Lerodalcibep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完成了慢性病和急重症两大商业版图的构建。
随着先通药业宣布完成超11亿元新一轮融资,诞生了2023年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最大一笔融资。另外,2023年1月,先通医药的腺苷注射液(商标:欧达乐®)获NMPA批准上市,用于心肌灌注显像和超声心动图药物负荷试验,辅助诊断冠心病,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兼具两个适应症的负荷药物,有助于打造放射性靶向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
“医疗行业受到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和突破性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周期性。前几年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热度高涨,后面随着宏观经济发展放缓、资本市场遇冷后,活跃度开始下降,出现‘去泡沫化’,是医药行业的理性化和成熟化表现,待泡沫散去,真正优秀的企业将会成长起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毛化说。
这也是由于,研发能力作为考验药企“含金量”的关键指标,交易所对企业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企业成立时间长而获批上市产品数量少等情况格外关注,“市场空间大”也是问询关键。例如在韬略生物、华昊中天上市终止背后,均被要求详细列明主要产品的预计销售额、市场空间和占有情况、竞品进度等。
实际上,2023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在遇冷周期下仍稳健向前。例如,医保谈判规则更加明确,同时支持创新药发展,23个目录外创新药谈判成功,较整体成功率高7.4个百分点、价格平均降幅低4.4个百分点。其次,创新药出海再迎小高峰,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亿帆医药、和黄医药的创新药产品成功海外获批上市,中国创新研发实力再获认可。此外,我国存在庞大的患者群体,诸多临床需求仍待满足,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带动需求进一步释放,长期驱动着医药行业发展。
持续创新仍是医药市场的发力点和核心竞争力,在变局下看到很多企业也在聚焦创新,包括加大创新管线开发投入、开发差异化技术路径产品、引进创新人才、结合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此外,广阔的海外市场也是国内企业应对当下环境不确定性的选择,比如Biotech实现License-out,与大型医药企业合作,可以优势互补,获得一定现金流,集中资源推进管线。
药企“出海”热将延续
在License-out层面,无论是2023年底,还是2024年初,都是行业聚焦的“关键词”。尤其是围绕ADC这一热门赛道,相关License-out事件接踵而至。
2023年ADC领域的重磅License-out事件包括和铂医药和辉瑞、百力司康和卫材药业、映恩生物和BioNTech、豪森药业和葛兰素史克、恒瑞和默克等。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较2022年全年的44笔增长了32%。交易金额方面,已披露的2023年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超过465亿美元,较2022年的275.50亿美元增长69%。其中,2023年跨国药企疯狂扫货ADC药物,一半以上的标的都来自中国药企,而这一浪潮在2024年有望延续。
“眼下,国产药企正在积极探索‘出海’新模式,无论是自主临床之后授权商业化,或是采用自主临床和自主商业化的模式进而把控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的落地细节,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量。”毛化说。
但在加速布局的同时,每一个想要“出海”的创新药企必然会面临的市场挑战。当下,随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企正走在加速“出海”的道路上。而这两年来,本土创新药企也频频通过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获得FDA的审批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中国的创新药企也不断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开展临床试验和药品注册等工作,以加快药品的研发和上市速度。
一方面,药企在“出海”时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临床试验变得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创新药企要想“出海”,必须在当地国家产生当地的临床数据。目前在美国市场的挑战在于,患者数量非常小,临床试验专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所以导致美国目前临床试验进展较为缓慢,但是对中国创新药企而言,美国市场又是一个必选题,必须要做。
另一方面,目前临床试验整体复杂度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现在的核心是把中国和美国、澳洲其他国家结合,用两个国家的数据更好证明临床试验的可靠性。此外,法规也是有一个很明确的导向,企业需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避免走“弯路”。
毕竟,创新药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再到临床试验及商业化上市,本就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之外部经济环境与资本市场理性回归等因素影响,创新药企业的回报率备受关注。
“当前,也有不少企业面临缩减开支和管线的现实,背后其实是创新聚焦和理性稳健。这也要求企业需要聚焦优势赛道、优化管线布局,整合资源集中在核心项目上,以帮助创新药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整体研发投入的不确定性。”毛化进一步说道,随着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策略逐步成熟,随着部分管线向后期推进,从拓宽管线策略向精益化高效发展转变,专注对创新技术含量高、临床价值突出的管线投入。采用精益化研发策略,一方面可以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有望加快创新药的上市,实现创新回报;另一方面,资源的整合优化有助于创新药企业平稳渡过当下的“变局”。
2024整合发展成趋势?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更好地穿越周期实现良性发展是跨国药企必须思考的课题。在此背景下,不乏有跨国药企频频买入中国本土产品,也有跨国药企溢价收购本土创新药企……
据梳理,自2023年12月26日以来截至2024年1月9日,在短短15天内,全球医药市场已至少出现5笔大型并购案例,涉及阿斯利康、诺华、默沙东、强生、葛兰素史克(GSK)等全球龙头药企。其中包括,2023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将以总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是首个跨国药企收购国内biotech的事件。继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后,今年1月诺华制药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以加强在肾病领域的布局等。
谈及这一市场表现,毛化指出,在生物医药的产业环境遇冷、上市环境趋严、投融资环境日益严峻等多重作用传导下,生物医药企业的IPO数量收缩、节奏放缓,这导致企业的退出机制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当前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Biotech遭遇着复杂的生存考验,投资方也面临着巨大的退出压力,尤其是早期介入的资本。
“近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接连发生的两起收购事件说明,被收购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退出路径,除了成功上市、发展成为Biopharma,Biotech的结局其实存在更多的可能性。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药企收购Biotech已然是一套成熟运行的商业模式,资本寒潮中,资金链充裕的跨国药企更是屡屡出手。在与自身发展战略契合的基础上,跨国药企精细评估Biotech的管线资产以及创新价值之后,收购目标企业从而完善产业布局。对于Biotech来说,在目前行业环境下被跨国药企收购,可以说是突围生存困境的新选择。
“跨国药企具备成熟的药物开发和商业化经验,后续Biotech可以借助跨国药企的资源去继续推进优化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工作。”毛化说,不过,我们也发现,国内Biotech走向整合并购的数量上升,但短期内不会成为主流趋势。未来,或许有更多MNC收购Biotech的事件发生,手握优质资产的中国Biotech将看到更多行业机会。
如此,2024年,Biotech又该如何紧抓行业机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毛化强调,具有技术创新性和临床价值的产品始终是市场所需要的,彰显着发展潜力。传统大分子药物、小分子靶向药及单抗药物领域依然不断涌现新的突破,ADC、双抗药物、CGT等赛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技术创新以及临床进展上也取得了很多进展。比如基因疗法,2023年,全球首款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先后获MHRA和FDA批准上市。
在企业发展层面,一方面,企业应重视持续推动创新研发,建立具有高度技术壁垒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搭建差异化创新管线、聚焦核心管线,开发可解决高临床需求的产品;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积极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在经营质量改善方面,积极推进BD工作,关注患者需求和市场动态,前瞻性地调整战略决策;关注海外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或者自建海外运营团队,通过出海寻求更多商业价值;考虑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引入资金,如技术授权、临床管线入股合资公司等方式来募集资金、分摊研发风险。
“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的提升,资源的有效组合优化以及经营质量的改善是医药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毛化说。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专访毕马威于子龙:医药行业新增长点来自差异化价值提供、突破性创新
“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主要的行业推动力,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创新。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乃至企业的管理创新。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逐渐与世界接轨。预计将来会有更多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商业战略和策略出现,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与转型。
2023年,“创新”“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在这一年里,生物创新药的产品不断迭代、发展、突破,仍在持续创新开展新一代创新药产品如抗体药物偶联(ADC)、GLP-1受体(GLP-1R)激动剂(GLP-1RA)、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有效地加速开发过程对于推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极为关键。
谈及2023年的医药市场表现,毕马威中国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于子龙在接受专访时以“回归”二字作为一年的总结词。在他看来,因大多数延迟诊断和中断的治疗需求激增到2023年,新冠疫情对医疗医药市场的影响逐步退去,诊疗和医药市场回归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资本市场方面,资本投资回归理性,在生物医药赛道的布局更为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有真正临床价值的企业才能受到资本的青睐。监管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医疗反腐,让医药企业营销回归规范的医药学术本质。我们观察到,医药企业不论是从管线布局还是到商业推广,都更加回归临床导向,精益化布局产品管线和销售推广资源。”于子龙说。
在2023年的“回归”道路上,2024年,究竟该如何“出发”?这也成为一众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议题。
生物医药投融资趋谨慎
中国药物治疗需求巨大,这也推动了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容,创新药板块在医药市场结构的比重逐渐加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7年至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从14,304亿人民币增长至15,91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其中2020受到新冠影响出现小幅下滑。未来我国医药市场将以超过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扩容,2021年至2025年和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6.7%和5.8%,市场规模于2025年和2030年分别增至20,645亿人民币和27,390亿人民币。
在医药产业结构变革的新形势下,传统药企向创新药方向转型升级的意愿增强,创新型研发企业不断涌现,加速布局创新药赛道。未来,专利药市场增速将高于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市场增速,我国专利药行业驶入快速发展期,研发成果逐步兑现,2025年和2030年专利药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4,010亿和20,584亿人民币,2021年至2025年和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0.3%和8.0%。
不过,在2023年底,据药明生物方面研判,受生物技术融资影响,行业在未来两年预期个位数增长。谈及该预期的缘由,行业“寒冬”被认为是主要障碍。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不难看出,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融资热度正持续降温。Wind数据显示,2023年A股有21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募资合计223.56亿元。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另外,随着2023年A股IPO节奏放缓,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队伍也在缩减。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Wind申银万国行业分类(2021)统计分析,2023年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数量和募资总额降幅明显,分别同比下降57.14%和70.15%。
在于子龙看来,二级市场的波动一方面受市场整体信心和心态的影响,同时也与上市企业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一定关系。毕马威中国观察到,一些上市企业受监管趋严、市场准入挑战、商业运营压力等综合因素影响,业绩无法达到市场预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资本市场对其乃至同赛道其它企业的信心。
此外,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回归理性,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逐步放弃在二级市场赛道覆盖式的投资模式,转而更加谨慎地评估与投入。并且,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挑战,过去几年在生物医药赛道的大量投资、退出和投后管理也给投资机构带来一定压力,使得很多投资机构的新投资更为慎重。
不过,于子龙也分析指出,虽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生物医药产业需求侧的特点及其发展周期的特点。目前行业的增长放缓是受整体经济环境和产业自身转型这两方面影响,在宏观经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前提下,未来几年生物医药产业依旧面临一定的挑战。
“这些现象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因此我们认为一级市场融资仍会是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随着行业转型的逐渐完成,以创新和临床价值导向的医药产业较其它很多行业,有更好的抗周期性。”于子龙认为,随着本轮支付方式的改革、医药反腐的常态化、生物科技企业的大浪淘沙和资本的洗牌完成,生物医药产业仍有较高的发展潜力,特别是一些真正满足临床迫切需求创新性赛道,仍会有高速发展的空间。
选择多地多市场融资上市
融资是医药创新的生命线,对于推动研发和加速生命科学行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尽管受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2023年生物医药企业投融资项目数量较过去几年增速放缓,投资人变得更为谨慎,生物制药IPO热度有所降温,市场也更趋于理性。但是在当下竞争激烈、富有挑战的市场中,为了寻求更多获利和更多市场,“走出去”依旧成为共同的发展策略。
但从A股、港股医疗医药企业IPO情况来看,生物医药科创板IPO审批停滞,港股流动性不足吸引力下降,所以,生物医药企业究竟该如何选择上市地也成为一道关键选择题。
谈及这一话题,于子龙建议,生物医药企业上市地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阶段、融资需求、各地资本市场发生的差异化要求和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支持程度,同时应对标已上市企业的股票发行和融资情况,最终做出综合的判断和选择。“我们也注意到北交所,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越来越多地成为众多企业寻求上市的主要选择,其市场规模随之不断扩大。所以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优质企业,在能满足发审监管要求,以及综合考虑企业投入产出的前提下,多地多市场融资上市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智慧芽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5日,229家北交所上市企业专利申请总量为2.7万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1.5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3900余件。平均每家北交所上市企业专利申请量约为118件,有效专利量约为68件,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17件。
其中,12家北交所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为900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49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350余件。平均每家北交所生物医药企业专利申请量约为75件,平均有效专利量约为41件,平均授权发明专利量29件。
基于此,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正在加速登陆北交所,过去一年北交所上市企业中“小巨人”的数量新增57家,同比增幅高达116.3%;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看,生物产业企业的平均专利申请量增幅最高,达到137.0%。随着北交所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和培育机制,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将为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实际上,从大环境看,近年来我国对真正具有创新能力药企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包括融资多元化、税收政策利好、产学研紧密融合、人才回流等,创新药企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政策扶持之外,行业的发展还需企业自身更多的努力,上市并非最终目的地,未来IPO市场也会更关注企业自身的价值。
但,如何推动自身价值的提升?未来3-5年,在资本市场、产品销售表现、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等多个维度,如何应对全面大考?也是需要进一步去探究的方向。
创新研发推动市场竞争力提升
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方向上,于子龙认为,“外延式创新”和“创新模式的重新组合”将必然成为市场的新增长点。
于子龙进一步分析指出,医药研发是个耗时长且风险大的行业。而在当下的环境下,企业在研发资源投入时,相较于直接缩减开支的决策,不如更加精益化地评估管线的商业前景和投入产出。当基于风险对管线投入评估后,整体的投入产出对企业经营业绩仍为正向贡献,在不同管线组合比较下选择了投入产出最大化的组合后,企业对于管线的开支应该是增还是减就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非简单地直接砍掉研发管线。同时,该评估也更加有利于企业确定开支优化的方向,以防出现好管线被砍,坏管线却留下的情形。
在管线优化过程中,创新药企业需要用投资组合的思路,避免脱离产品组合去评估单个项目。首先,企业需要有效评估管线项目的风险分布以平衡高风险收益与低风险收益项目,然后发挥其产品在治疗领域的集群优势,并最大化利用企业在相关领域的基础。此外,企业需平衡管线短、中、长期的布局以避免出现产品断档对其业绩的影响,还需将自主研发和外部产品合作引进相结合,用最小的产品获得成本取得最大的商业回报。
“大行业周期和行业自身转型是‘寒冬’背后的原因。医药行业新的增长点还是来自于差异化的价值提供,来自于推动行业进步的突破性创新,其中包括围绕临床需求的产品和发展赛道的创新、服务方案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于子龙谈到,通过单纯的产品创新实现增长的难度无疑很大,所以,外延式创新和创新模式的重新组合将必然是市场的新增长点。在“寒冬”之下,企业需要通过提升其创新和研发能力来捕捉新的市场机会,顺应行业转型的同时,更要形成和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也是在当前的大行业周期和市场“寒冬”之下,不少Biotech在推进转型时也选择与大型跨国药企进行合作,甚至直接接受跨国药企抛出的“橄榄枝”被其收入囊中。2024年,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药企的跨境合作也将不断继续。据梳理,自2023年12月26日以来截至2024年1月10日,在短短15天内,全球医药市场已至少出现5笔并购案例,涉及阿斯利康、诺华、默沙东、强生、葛兰素史克等全球龙头药企,其中涉及多家本土生物科技企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说明中国本土药企的研发实力已得到国际认可。同时,这也可能会改变本土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
“对于有着一定差异化优势且规模中等的Biotech,特别是如果自身商业化资源有限且和大型跨国药企管线形成互补,溢价被收购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也是很好的选择。”于子龙说,在此趋势之下,展望2024年,毕马威中国认为具有创新性、符合国家政策鼓励方向的领域和赛道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创新的慢病及高发疾病药物、围绕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退行性疾病的创新药物、全新机制的肿瘤免疫等领域药物或全新疗法等。
“当然,2024年,企业要想在复杂环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错的发展,也需要自身对其短、中、长期的发展模式有着清晰的定位,同时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并能够灵活地优化战略。其次,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以实现内部研发和商业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合理配置。此外,企业还需持续具备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在顺应政策和监管趋势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于子龙强调。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专访德勤虞扬:国产创新药大量成功“出海”,医药板块将突破估值天花板
日前,方正证券发布医药生物行业周报指出,过去三年,是近二十年A股历史上唯一一次连续三年医药指数下跌。回望2023,医药行业发展仍处“寒冬”之下,板块估值以及公募基金配置也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然而,随着医保政策整体进入优化阶段,叠加老龄化加剧、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行业研发投入增多等因素,医药行业也在持续释放回暖信号。
岁末年初之际,如何看待2023年的医疗健康行业?“寒冬”下的市场阵痛期还需要多久?基于本土创新药企的现实局面,Biotech走向整合并购是否为大势所趋?展望2024,如何挖掘新的市场增长点?哪些研发赛道的创新产品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成为行业和市场关注的重点。
对此,德勤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审计及鉴证主管合伙人虞扬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每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周期性特征,每次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该行业增长高于社会全行业增长速度的景象,而这一类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的积累。从历史上看,这个周期可能在5年到10余年不等。
在虞扬看来,2023年医疗健康产业的两大关键词为“行为纠偏”和“创新升级”。在医疗反腐活动的持续推动下,医疗企业行为纠偏及合规升级,“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此外,国家和资本市场对“临床价值导向”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持续提高,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源头创新产品的发展加速。同时,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进入2024年,生命科学与医疗企业的创新能力将更加关键,不论是政策红利还是资本市场,都将更青睐“源头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进一步加强。此外,未来投资会更加倾向投早投硬,探索更多元的退出机制。
创新药加速落地
受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2023年医药制造业整体表现走弱。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工信部的相关统计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同比下降3.7%,利润同比下降18%。
而在二级市场上,去年生物科技整体指数存在下降波动趋势。与此同时,尽管投融资状况有所转暖,但与此前相比,数量有所下降。
“二级市场的热度和证券市场的整体景气密切相关。不同的二级市场投融资数量下降的原因不同,国内市场政策导向的因素偏多,境外二级市场融资受到市场资金的参与度影响更大。”虞扬表示,一级市场的转机往往是由二级市场融资活跃度和价值修正所引起的。
政策层面,国家力推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步伐。2023年4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儿童用药、罕见病用药,加快创新药品种审评审批速度;同年8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完善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制度,其中,针对本土药物的同质化研发现象,新药临床审批或再收紧。
另一方面,近些年,国家医保局逐步建立健全以新药为主体的医保准入和谈判续约机制,创新性成为目录准入评审的重要内容。去年7月,医保谈判简易续约规则调整,更有利于创新药实现以价换量,在研发严要求的同时保障优质品种的商业化,有望进一步提高国产创新药的成长确定性。
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预计全国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增长约5%。从供给侧来看,新时期下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集约化程度提升,细分领域涌现单项冠军。
西南证券此前分析,宏观上医药工业收入增速低于10%,但结构上分化愈加明显,创新药、创新器械、医药消费品等成为行业主要增长动力。
随着我国持续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对创新药械研发的支持力度,对临床急需、罕见病药品实行优先审评审批。据国家药监局披露,2023年我国批准上市创新药数量远超2022年(21个)达40个。此外,批准上市创新医疗器械61个,新增批准儿童药品92个。
其实,在国内医药企业经过5-8年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后,伴随系列支持政策的持续落地,创新药投资正进入集中兑现期,2024年有望成为创新产品兑现元年。预计自免、肿瘤、慢病等适应症,双抗、ADC等新分子领域均有望继续涌现重磅品种。
回归理性
自2023年以来,CXO(医药外包)板块营收增速开始放缓,新一轮医药投资更多关注创新产品。实际上,无论是产业端还是临床端,对创新产品都有很大需求。
去年,全球众多百亿美金市场的慢病开始持续突破,如阿尔兹海默、减重等,引领国内外创新药企快速跟随。如今,全球创新周期正转向在老龄化相关的慢病领域中寻找突破,中国创新药在新一轮创新周期的崛起中逐渐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虞扬看来,部分优秀企业的崛起往往是某强势管线产品获得突破,带动该公司股价快速上升,甚至带动该医药板块上升。他建议关注新技术类别的研发方向。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医药创新跻身全球第二梯队前列,我国药物研究和产业发展正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根据沙利文数据,2022年-2027年,中国创新药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10%,远超GDP增速。
随着新产品及新适应症陆续落地,创新药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多家Biotech正在步入高速增长期。但受到资本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估值难以为继、IPO进程受阻。而背后也被认为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靶点扎堆、对我国临床需求定位不清晰,大部分所谓创新药管线只能做Me-better,甚至Me-too,缺少真正的首创药物和同类最优等原因。
Biotech回归理性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突出重围的关键。
对此,虞扬认为,以往,较多初创企业依赖多条管线的推进和覆盖宽度来吸引投资者,这种场景下企业往往忽略了突出优势管线的推进和开发,资金的投入效率一定是有损失的。现今,融资难度增大,资金变得更为稀缺,企业会谨慎选择管线投入的方向,而非全面铺开,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避免了劣等管线的资金浪费问题。
越来越多的企业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管线往往质量更高,更有概率产生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医药研发具有开发周期长、优秀产品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整体正向收益一定会到来,届时也是证券市场再度活跃的启动时间。”虞扬说。
多种模式出海
自去年年底至今,全球医药市场已至少出现4笔并购案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多次出现在并购名单。这表明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创新实力持续获得国际认可,也为本土创新药企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不过,对中国本土创新药企来说,溢价被跨国药企收购是否为终极命运?
对此,虞扬认为,按照国外创新企业和跨国药企合作模式,可以分为技术服务收入、管线转卖取得里程碑收入、未来销售分成、研发平台整体转卖以及公司整体转卖等几类。这些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商业实质是创新公司负责研发活动,跨国药企负责资金投入以及销售活动,是双方的分工合作。
换言之,Biotech的结局并非只有被收购一种模式。如果自身研发能力足够强,已售管线的未来里程碑收入或者分成收入达到可预测水平,即使不上市,该企业也是一个合理存在的商业主体,可以长期存在。
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出海已然成为多数创新药企的必选项。只有产品走向世界才能扩大市场空间、提高回报预期,形成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创新药能大批量出海成功,医药板块将会打开现在的估值天花板。
2023年被誉为中国药企出海“元年”,在对外授权合作规模再创新高的同时,还有多款药物成功在欧美市场获批上市。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截至2023年12月21日,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授权许可)交易,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无论是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创下新高。另外,去年多个创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比如呋喹替尼、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F627、特瑞普利单抗PD-1等。
“未来,可以关注我国实现对外授权许可的FIC或BIC产品的赛道,如ADC、细胞疗法、双抗等,这些领域都有一些潜在同类最优产品成功出海。”虞扬表示,企业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错的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要有充足的科研投入和坚定的研发战略。同时,还要具备与大型药企合作的能力。
此外,不少国内器械公司也将国际化作为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近年来国产器械龙头不断推行国际化战略,目前国际化率普遍在30-40%。国产器械的性价比逐渐得到全球认可,冠脉支架、CGM等产品有望在海外获批或报产。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市场分析
2023年FDA批准近70款创新药,20款针对罕见病治疗领域!
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发病人口比例小于1/1500)的疾病。为解决这类患者无药可医、无药可用的局面,近年来,各大药企纷纷发力。2023年可以说是罕见疾病治疗领域成果颇丰的一年。据业内统计,2023年FDA共批准了近70款新药,其中有20款新药系针对罕见病治疗领域,这将为众多罕见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不少罕见病新药可圈可点。例如,2023年2月份,一款治疗α-甘露糖苷病(AM)的Lamzede(velmanase alfa-tycv)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患者的α-甘露糖苷症(AM)的非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据悉,α-甘露糖苷病(AM)是由编码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的MAN2B1基因的遗传变化引起的疾病,患者存在巨大的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根据FDA的数据,在每50万人中有一人受到该疾病的影响。
法布里病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症,由于编码α-半乳糖苷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α-半乳糖苷酶A酶活性不足,而α-半乳糖苷酶A是代谢酰基鞘氨醇三己糖(Gb3)所必需的代谢酶。目前法布里病的标准治疗为酶替代疗法。2023年5月11日,美国FDA已经批准一种聚乙二醇化酶替代疗法(ERT)Elfabrio(pegunigalsidase alfa)上市,用于治疗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成年患者。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开发针对该疾病的可用药物迫在眉睫。2023年3月1日,Reata Pharmaceuticals公司称,FDA)已批准其研发的新型药物omaveloxolone(商品名SKYCLARYS)用于治疗16岁及以上成人和青少年的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综合征(Friedreich’s ataxia)。另外,因为这一批准,该公司获得了FDA授予的罕见儿科疾病优先审查凭证(PRV)。
雷特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和发育障碍,影响大脑的发育。雷特综合症的患者会逐渐丧失运动技能和语言能力。2023年3月10日,FDA批准曲非奈肽口服液(Daybue)作为雷特综合症的头个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成人和2岁及以上儿童的雷特综合征。据悉,患者可以口服或通过胃造口管服用。剂量根据病人的体重来决定。每天服用两次,早晚各一次,不受进食影响。
再比如,据葛兰素史克2023年9月15日宣布,美国FDA已批准Ojjaara(momelotinib,莫洛替尼),用于治疗成人贫血患者的中危或高危骨髓纤维化,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或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和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据葛兰素史克称,约40%的骨髓纤维化患者在诊断时患有中度至重度贫血,并且几乎所有人都会在病程中出现贫血。该疾病与Janus激酶(JAK)蛋白有关,该蛋白的失调在炎症和某些癌症中发挥作用。
除了上述罕见病治疗领域迎来新药以外,2023年获得FDA批准的罕见病新药适应症还涵盖绝经引起潮热、成年晚发型庞贝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等,将为相关罕见病患者带来福音。
(信息来源:制药网)
 
效果不达预期退50%费用,当国产创新药开始“按疗效价值支付”
一直以来,CAR-T疗法最显眼的标签,莫过于“天价”。
国内第四款CAR-T疗法纳基奥仑赛,定价已经低出想象,但依然高达99.9万元。在医保难以支持的情况下,CAR-T疗法在国内堪称“奢侈品”。
当然,如何让奢侈到普惠发生,也是药企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长远来看,CAR-T疗法的破局点必然是技术迭代。定制化生产、昂贵的上游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复杂的供应链体系等综合因素,是CAR-T疗法价格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自然也是解决痛点的核心。
原材料国产化替代程度提升,生产工艺优化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善,都有可能带来CAR-T疗法成本的大幅下降。
假如CAR-T产品的价格在现有价格基础上大幅下降,再结合惠民保、商业保的多种保障,CAR-T成为大部分患者可及的疗法并非遥不可及。
技术升级,是诸多国内药企正在尝试的。而相比于更长远的未来,也有药企在眼下通过更多尝试,给患者带来更高的可及性。
例如,1月11日,复星凯特和宸汐健康就联合推出了按“疗效价值支付”的策略,希望以此提高CAR-T疗法的可及性。
不管复星凯特能否成功,这都是“天价”国产创新药,为了适应国内商业化环境迈出的重要一步。
01、未达标准退还一半药费
在淋巴瘤领域,复星凯特可谓下了血本。
根据公司推出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如果在3个月没有达到完全缓解指标,将会退还患者支付费用的一半:
如果是完全自费患者,退回的费用为60万元;
如果是有沪惠保等保险的患者,则是保险赔付后自付部分的一半。例如,保险赔付后假如自付药费70万的话,患者能够得到35万药费的返还。
所谓完全缓解,指的是治疗效果最好的指标。根据国际公认的淋巴瘤疗效评价《2014版Lugano评估标准》,只有在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完全缓解。
那么,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治疗3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指标的患者比例,能有多少呢?这一点,可以通过复星凯特在海外开展的,阿基仑赛针对淋巴瘤患者的2期临床来窥探一二。
该项2期临床一共入组了111名患者,110名患者希望接受阿基仑赛的治疗。
但最终完成给药的患者,只有101名。另外9名患者因为CAR-T细胞制备失败、处理不佳等因素,无缘给药。
而完成给药的101名患者,在第三个月的时候,有治疗反应的患者数量为67人,其中达到完全缓解标准的有58人,比例大约为52%。
也就是说,如果该临床作为一个真实的治疗群体,最终“退费”的比例,可能会达到48%。
这一比例显然不低。
02、降低患者负担的更多维度
对于国产CAR-T疗法来说,要降低患者负担、破解可及性难题,复星凯特的做法或许是一个启发。
当然,CAR-T疗法可探索的维度还有很多。核心原因在于,除了药物成本,患者还需要承担其他治疗费用,总额并不低。
例如,一些海外的研究显示,接受骨髓瘤治疗的患者需要在CAR-T疗法之外承担额外16万美元的治疗费用;而淋巴瘤患者的负担更大,达到18万美元左右。
高企的费用,主要在“输注前、输注期和输注后”三个环节中产生。
所谓输注前,指的是接受CAR-T疗法治疗前的阶段。这一阶段,成本主要是桥接治疗推动的。桥接治疗用于预防或治疗等待CAR-T输注期间的快速临床进展,治疗给药时间长短不一,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以及细胞疗法生产周期的影响。
如果细胞疗法生产周期过长,患者桥接治疗给药时间可能会延长,成本也会相应的延长。
输注期间,主要是住院产生的相关费用。细胞疗法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挑战,尤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系统毒性等挑战性较大的毒副作用,更需要医院严阵以待。
因此,输注期间的成本高低,与患者接受治疗后副作用的比例以及严重程度息息相关。
而输注后环节产生的费用,主要是由后续监测产生的。比如固定时间的门诊、复查,以及在特定节点的大检查等。
相对来说,输注后环节产生的费用并不高,输注前、输注期是产生费用的核心。相应的,降低患者费用,也要在这两大环节下功夫。
例如,在输注前以更快的效率供应细胞,在输注中探索安全性更高的给药方式等,都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负担。
03、如何让奢侈到普惠发生
过去几年,细胞疗法在海外发展较快,但在国内市场仍处于待开发阶段。这是由客观存在的挑战造成的。
其中,最核心的挑战在于,“天价”始终是CAR-T疗法无缘医保谈判的核心问题。
从过往经验看,高价药很难获得医保的支持。因为国家医保定位的是保障基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所以只有天价药降价到医保可接受范围之内,才有可能被纳入。
医保谈判药品基金测算专家曾表示,国家医保目录内所有药品年治疗费用均未超过30万元。这也使得,CAR-T疗法连续多年未能进入医保洽谈环节。
当然,当前由百万降价至30万元以内,显然并不是药企能够接受的,一味的降价,也不是CAR-T疗法的最优解。
毕竟,药物研发需要投入不菲的研发成本,药物定价需要多方面考量,我们不能用道义去简单评判。毕竟,任何一家药企都需要盈利。也只有这样,才会反哺药物研发,诞生更多患者亟需的治疗药物。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药物需要在医保能够在基金承受能力、药企回报和患者可及性三者之间找到平衡。这对药企、医保均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办法总比困难多。国内药企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创新药出海可遵循的普适准则
日前,我国创新药领域捷报连传:由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成为我国首个在美获批上市的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由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呋喹替尼获得FDA批准上市,并在美开出第一张处方。
国产创新药出海风头正劲。近期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两款国产新药,虽然相关企业采取的研发和出海战略不尽相同,但也存在一些普适准则,可供其他国产创新药企业借鉴。
树立前瞻性研发思路
国产创新药走向国际绝非坦途,出海成功既离不开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创新产品、前瞻性的开发规划和投入,也离不开高效高质的临床试验设计和推进过程。
找准赛道,差异化适应证或是“捷径”
2018年,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随后,特瑞普利单抗相继拿下鼻咽癌、尿路上皮癌、食管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适应证。虽然目前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市场规模较大,但该适应证的赛道已十分拥挤,进入美国市场将面临激烈的产品竞争。相比之下,选择鼻咽癌适应证显然是优秀策略。鼻咽癌在美国属于发病率较低的瘤种,特瑞普利单抗在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的亚洲临床数据不仅得到了FDA认可,也使君实生物在优化投入成本的同时,后续可争取到尽可能多的上市国家和地区。
特瑞普利单抗的研发在关注本土临床需求的同时,兼顾了差异化布局,具有前瞻性的全球化视野。FDA是全球药品监管体系中的风向标,君实生物通过利用小适应证使产品在美国获批上市,将有利于该产品在全球其他市场的准入难度降低。
“以终为始”,临床试验毫厘必争
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研发阶段就坚持“以终为始”的全球同步开发战略。其出海目标明确且知行合一,产品在国内的临床试验均按照国际标准推进。在设计生产工艺时,和黄医药也将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标准融入其中,努力使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第三大瘤种,患者人群众多,但全球针对一线、二线耐药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三线治疗手段仍较匮乏,呋喹替尼瞄准的正是这一“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呋喹替尼从2016年获批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到如今获批在美上市,优质的临床研究功不可没。据呋喹替尼FRESCO研究的Leadi ng PI李进教授回忆,呋喹替尼临床研究基本完成后,有几十位患者脱落,没有随访数据。李进要求申办方项目人员必须出示患者的死亡证明,才能在项目材料上签字。此后,申办方项目人员花了3个多月时间,完善了随访数据,较好地完成了临床试验。和黄医药对于呋喹替尼临床试验过程和数据的高严谨性、规范性可见一斑。
呋喹替尼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美国医学会杂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柳叶刀》等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布,也为呋喹替尼的安全性特征与临床试验中已知特征的一致性结果获得FDA认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方面发力有的放矢
出海带给企业的最大挑战是应对陌生情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审批流程、数据标准等存在差异,我国药企在出海时需面对临床试验设计的复杂性,监管机构、医疗机构沟通协调涉及的语言文化、管理模式差异,以及商业化布局等挑战。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依托其在当地的临床研发和商业化优势,将提升出海效率。
想要跻身国际赛道,成功迈向全球市场,中国生物制药企业需要从研发、产品定位、上市、思维四方面发力。
从研发源头来看,企业应该积极推动“产研结合”,发起能够及时被应用、以结果为导向的研究项目。同时,用科技赋能临床,优化和加速临床试验,争取产品更早上市。
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很难完全避免在拥挤、热门的赛道中竞争,如何做好产品差异化定位成为核心问题。无论是君实生物还是和黄医药的案例中,真正满足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找到细分突破口,以及能够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尤为重要。
在产品上市方面,目前,多数出海企业采取授权或找寻商业化合作伙伴的方式,共同布局市场。只有找到适合企业当前自身状况以及产品需求的定制商业化策略,才能让产品价值最大化。随着中国Biot ech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搭建整体商业化运作能力,以满足其未来多个管线上市的需求。而更具前瞻性的规划,将助力企业在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研发和商业化的有效整合在全球医药行业已有诸多优秀案例,在产品研发最早的分子选择阶段就与商业化团队密切协作,通过匹配临床需求,研究方案在临床上的优势,了解在研企业数目以及实力,将商业化思维及早带入研发规划中,有助于提升产品未来竞争力。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通过更宽阔的视野和战略思考来规划自己在全球版图中的位置。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中国特色创新生态百花齐放
未来5~10年,类ARCH和Flagship的创投模式很有希望在中国走向成熟。有需求就有供给,高校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商业化转化需求已是“确定命题”,如何创造供给成为产业各方共同的解题方向。ARCH从1986年成立至今已将近四十年,Flagship自1999年成立至今也有24年,结合中国前三代创新投资模式的快速演化历程来看,未来5~10年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突破、走向成熟是大概率事件。
国内市场不会完全复制ARCH和Flagship模式。不同市场环境注定了中国市场会学习与借鉴,但实现的方式将更加百花齐放。目前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部分顶级资本如红杉中国、经纬中国、松禾资本等都在“组局创新",其中,松禾资本通过松禾海外华人科学家预孵化基地和松禾海创基金提供的“资金+服务"体系,为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创业提供支持。恒瑞、复星等明星巨头同样不会缺席与高校的合作,恒瑞医药单与南京医科大学的研发合作就超过了14年。国有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各大高校、各类医疗创新孵化期等多方力量亦积极参与,未来中国医药创新模式将会更为多元。
围绕高校研发成果商业化转化将形成独特生态。仅有资本与高校两方并不完整,中间的专利权益如何厘清、科研人员与商业语言如何“对齐颗粒度”、配套的财务人事等服务如何提供、行业培训体系如何构建等,围绕这些核心需求,逐渐形成相应的专业服务提供商或整合式服务提供商,进而升级创新生态圈。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运作管理
中药市场向仿制药品开闸?业内:要做成中药仿制药并不容易
近日,佐力药业发布公告称,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百令胶囊《药品注册证书》。公告显示,此次获批的百令胶囊于2022年12月按注册分类中药4类-同名同方药申报。
据悉,2020年9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同名同方药是指通用名称、处方、剂型、功能主治、用法及日用饮片量与已上市中药相同,且在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方面不低于该已上市中药的制剂。2022年12月,CDE发布《同名同方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同名同方药与对照药在药学研究(处方药味、制备工艺、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试验等方面的一致性。
佐力药业的百令胶囊是新版中药注册分类下获批的头款同名同方药,作为发酵冬虫夏草菌粉制剂,有原料的特殊性,其上市销售有望进一步扩大百令系列市场规模。
业内人士表示,所谓“同名同方”,可以简单理解为中成药的仿制药。而佐力药业这一同名同方,仿的就是华东医药。业内称,随着佐力药业这一产品的获批,国内医药行业的监管层传出了一个明确信号——中成药市场向仿制药品开闸。
据了解,近10年来仿制药申报数量太少,获批者更少,导致独家、准独家中药处于垄断、半垄断地位。
时逢政策推动经典名方转化之际,佐力药业带着中药仿制药敲门了,2024年初,佐力药业的百令胶囊成为了同名同方药新政之后的头个获批产品,将和华东医药共同分享这个几十亿元空间的市场。
但是,有分析人士表示,由于中药成分非常复杂,不能把中药的每一个成分用标准体现出来,单纯依靠一个标准来控制一个中药产品的质量不现实,目前没有十分完全可控的质量标准,这是中药面临的现状。另有人士指出,我国的中药专利突破2000个,真正转化运用的可能还不足1%。中药生产行业处在发展机遇期,但产业自身目前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尊重传统中药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的特点,把现代新科学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带入中药产业的全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既符合民族特色,又能够与现代化和国际化接轨。
和做化学仿制药相比,中成药仿制药的难度或许更高。尽管政策在积极引导,要做成中成药仿制药也不容易。业内表示,现阶段,由于中成药注册的一系列政策还有待完善,如何将政策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也需要更多智慧。
(信息来源:制药网)
 
 


科技研发
深信生物二价RSV mRNA疫苗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
1月12日,深信生物(Innorna)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二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mRNA疫苗IN006获得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许可。这是全球首款二价RSV mRNA疫苗获得FDA的IND许可,也是深信生物收获的第三个美国FDA的IND许可。
IN006采用深信生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融合前F蛋白设计,含有编码RSV-A和RSV-B两个稳定融合前构象F蛋白的mRNA,是同时针对RSV-A和B两种亚型的二价mRNA疫苗。
RSV-A和RSV-B病毒在流行季通常交替或同时流行。尽管RSV单价疫苗在临床前通常表现出对RSV-A和RSV-B都有很强的保护,但是在GSK的AREXVY在III期临床试验中观察到针对RSV-B的保护力和保护持久性欠佳。基于现有RSV疫苗的临床数据来看,二价RSV疫苗有更好的广谱性。
RSV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也是导致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免疫缺陷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造成了巨大的疾病和社会负担。“对于IN006顺利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许可我们感到非常兴奋,后续我们将快速推进IN006的临床开发工作,以期待在全球范围内为RSV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多有效措施。”深信生物CEO李林鲜博士表示。
关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IN006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有A、B两种亚型,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在社区和医院环境中引起暴发流行。感染过RSV的人群仍存在再次感染RSV的可能性,其中尤以5岁以下婴幼儿、免疫缺陷人群和65岁以上老年人感染后的疾病负担最重。目前临床上仍缺乏针对RSV感染的特效治疗方案,多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因而接种疫苗进行主动免疫预防是避免RSV重症感染和减少死亡的关键措施。
经过数十年的研发探索,2023年全球有两款RSV疫苗获批上市,分别为GSK的AREXVY和Pfizer的ABRYSVO,两者均为重组蛋白疫苗。两款RSV疫苗上市第一季度销售收入达到12亿美金。目前中国尚无RSV疫苗获批上市。
IN006是一款由深信生物自主研发的二价RSV mRNA疫苗,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NP递送系统和mRNA技术平台,以及自主设计和筛选的融合前构象的F蛋白。临床前研究表明,IN006在动物攻毒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保护效果,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于深信生物
深信生物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开发全球领先的LNP递送技术平台及创新RNA疗法,以解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深信生物目前已建立了一个包含5000多种可离子化脂质的多样性导向LNP库(DOLL),可应用于多种创新疗法的开发,包括mRNA疫苗和药物、基因编辑疗法和细胞疗法等。基于其专有的mRNA和LNP技术平台,深信生物已在传染病疫苗和罕见病领域布局了多个内部研发管线,同时与国内外多家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合作,以探索该技术在更广泛治疗领域的开发潜力。成立四年多以来,深信生物获得了投资界和工业界的广泛认可,荣获了MIT科技评论全球50家聪明公司、《财富》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创业公司等数十个奖项。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科济药业靶向GPC3的CAR-T产品获批临床,针对肝细胞癌
1月15日,科济药业(CARsgen)宣布,靶向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自体CAR-T细胞候选产品CT011已在中国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治疗手术切除后出现复发风险的GPC3阳性的IIIa期肝细胞癌患者。
CT011是一种用于治疗肝细胞癌的自体GPC3细胞候选产品,可表达整合了人源化GPC3特异性单链片段变体的CAR,旨在有效靶向和消除细胞表面上携带GPC3蛋白的肝细胞癌。CT011曾于2019年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的IND批准,用于治疗GPC3阳性实体瘤患者。科济药业已在中国完成了这项1期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
根据科济药业公开资料,2022年8月,CT011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长期生存案例报告已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发表。该研究报告了一名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在接受GPC3 CAR-T细胞与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联合治疗后获得了完全缓解(CR)和长期生存。结果显示,CT011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耐受性良好。患者从第3个月开始达到部分缓解(PR),并在第一个CT011输注周期后的第12个月达到完全缓解。肿瘤超过36个月没有进展,在第一次输注后保持完全缓解状态超过24个月。
科济药业首席医学官Raffaele Baffa博士表示,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而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科济药业是首个报告GPC3为CAR-T合理治疗靶点的团队,并于全球范围内开展了GPC3 CAR-T用于肝细胞癌的临床试验。相关案例报告显示,迄今已有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实现了七年以上的持续无病生存。他们将持续探索CAR-T治疗实体瘤的潜力,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石药集团双特异性融合蛋白在美国获批临床
1月15日,石药集团宣布其开发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药物JMT106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美国FDA批准,可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这是一款以GPC3和干扰素受体为靶点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药物,本次获批的临床试验适应症为GPC3阳性实体瘤。
GPC3在肝细胞癌、肺鳞癌和卵巢癌等多种实体瘤中特异性高表达。GPC3通过结合Wn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来调节细胞增殖信号,并在胚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石药集团新闻稿,JMT106通过GPC3抗体的靶向性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激活由干扰素受体介导的肿瘤微环境免疫调控作用。临床前研究显示,该产品的适应症广泛,在肝癌、肺癌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模型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极具临床开发价值。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复星医药宣布治疗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新药XH-S004片获临床试验批准
1月15日,复星医药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浙江星浩澎博医药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同意XH-S004片用于治疗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试验批准。星浩澎博拟于条件具备后于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开展该新药的I期临床试验。
据悉,该新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气道内中性粒细胞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达到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作用。截至目前的临床前研究显示,该新药针对特异的靶点显示出良好的抑制活性的药效,毒理研究也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康希诺:重组脊髓灰质炎疫苗于澳大利亚启动I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1月15日,康希诺发布公告,公司开发的重组脊髓灰质炎疫苗公司近日于澳大利亚启动I期临床试验,并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公司已在澳大利亚卫生部所属的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完成临床试验备案,该款疫苗临床试验方案备案前亦已获得澳大利亚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的临床试验伦理许可。
公司基于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重组脊髓灰质炎疫苗基于公司的蛋白结构设计和VLP组装技术开发,有望为全球控制乃至根除脊髓灰质炎作出贡献。重组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一种非传染性脊髓灰质炎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不依赖活病毒,预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与已上市的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不同,非传染性的VLP脊髓灰质炎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作为未来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首选疫苗之一。重组脊髓灰质炎疫苗开展的I期临床试验拟评价其安全性及初步免疫原性。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获批临床!荣昌生物ADC RC88与信达生物PD-1信迪利单抗一项联合用药研究最新动态
1月15日,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信达生物合作的一项注射用RC88联合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的Ⅰ/Ⅱa期临床研究获得CDE批准。
该研究为一项开放、多中心的Ⅰ/Ⅱa期临床研究,在MSLN表达的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包括不限于胸膜间皮瘤、腹膜间皮瘤、卵巢癌、胰腺癌、肺腺癌、胃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等其他可能获益的癌种)评价RC88联合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每3周给药1次的安全性、耐受性、PK特征、免疫原性和初步疗效。
RC88是一种新型间皮素(MSLN)靶向ADC,采用了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创新桥接技术进行抗体、药物连接,结构包括MSLN靶向抗体、可裂解连接子以及小分子细胞毒素(MMAE),可通过靶向结合MSLN阳性的肿瘤细胞,介导抗体的内吞,从而有效地将细胞毒素定向传递给癌细胞,实现较好的肿瘤杀灭效果。目前RC88单药用于妇瘤的一项Ⅱ期临床已获美国FDA批准并获快速通道资格,即将在美国、中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RC88联合PD-1的多项临床研究已获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批准。
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达伯舒®)是信达生物和礼来制药共同合作研发的具有国际品质的创新药物PD-1抑制剂,目前已获批七项适应症,其中前六项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为唯一将五大高发实体瘤(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一线治疗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同时也是胃癌领域首个且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免疫治疗药物。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神州细胞菲诺利单抗一线治疗肝癌上市申请获受理
1月17日,CDE官网显示,神州细胞菲诺利单抗(SCT-I10A)和贝伐珠单抗(SCT510)上市申请获受理,推测适应症为二者联合一线治疗肝细胞癌。
菲诺利单抗是神州细胞自主开发的一款抗PD-1的功能性单克隆抗体,可通过阻断PD-1与其配体的结合,增加肿瘤部位的T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供给量,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调节性T细胞和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的比例,改变肿瘤微环境,恢复和提高T细胞的免疫杀伤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2023年11月,该产品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上市申请已获CDE受理。
贝伐珠单抗是神州细胞自主研发的一款重组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VEGF结合,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减少新生血管生成,诱导现有血管的退化,抑制肿瘤生长,原研为安维汀®。2023年6月,该产品一次性在中国获批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肝细胞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宫颈癌的治疗。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华东医药瑞美吡嗪注射液国内上市申请获受理
1月11日晚间,华东医药公告,1月10日,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收到国家药监局通知,瑞美吡嗪注射液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受理,为一类新药。
公告显示,瑞美吡嗪注射液(MB-102)是一种用于测量GFR的荧光示踪剂,可与全球首创的MediBeacon肾小球滤过率动态监测系统(简称“动态监测系统”)配合使用,以测量肾功能受损或正常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
瑞美吡嗪注射液及动态监测系统最初由美国MediBeacon,Inc.(简称“MediBeacon公司”)开发,华东医药于2019年获得MediBeacon公司全部产品(含后续开发新产品)在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内的25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利。依据中国注册法规要求,瑞美吡嗪注射液和动态监测系统分别按照药品和医疗器械申报注册。2022年7月,动态监测系统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肾脏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使用的肾功能受损或正常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检测方法存在多种不足之处。MediBeacon作为全球首创医疗器械产品,可通过无创监测外源性示踪剂发出的荧光随时间的变化,实现实时、动态、连续的床旁GFR监测,突破了现有GFR检测方法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对肾功能不全相关临床应用场景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肾病检测的效率和便利性。
MediBeacon肾小球滤过率动态监测系统及MB-102注射液作为公司研发创新成果获得全球多项认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8年10月授予其“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给予加速审评审批。2021年11月,该系统获NMPA同意,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将按创新医疗器械进行注册审评审批。此外,MediBeacon公司也向美国FDA递交MediBeacon肾小球滤过率动态监测系统的上市申请,并于2023年7月正式受理,有望于2024年上半年获批。
近年来,华东医药通过自主开发、外部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重点在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的创新药及高技术壁垒仿制药进行研发布局。公司在抗肿瘤、内分泌和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均已有全球首创新药(first-in-class)布局,在肿瘤ADC药物领域已形成多个全球创新药物布局和研发生态圈搭建,形成差异化优势。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科伦药业化学药品“艾曲泊帕乙醇胺片”获得药品注册批准
1月16日晚间,科伦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的化学药品“艾曲泊帕乙醇胺片”于近日获得CDE的药品注册批准,药品名称为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剂型为片剂,规格为25mg,注册分类为化学药品4类。
公告显示,艾曲泊帕乙醇胺片是由葛兰素史克研发的口服非肽类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2008年美国首获批,2017年中国批准进口,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据悉,艾曲泊帕为全球首个治疗ITP的口服药物,相较其它注射疗法,给药更便捷,患者依从性更高,且能明显降低出血率,减少输血频次,目前已被《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中国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改编指南(2021)》《美国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临床指南(2019)》等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使用。
资料显示,艾曲泊帕乙醇胺片为国家医保乙类品种,2022年在中国销售7亿元。
(信息来源:证券日报网)
 
全球上市
百健和卫材在欧盟申请阿尔茨海默病药物上市许可
近日,百健及其日本合作伙伴卫材已在欧盟提交了突破性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Leqembi(lecanemab)的上市许可申请。
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申请是基于3期Clarity研究和2b期临床研究的结果,这表明lecanemab治疗可以减少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衰退。
卫材预计欧盟委员会将在2024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4年6月30日)对lecanemab的MAA做出决定。
本周早些时候,人源化免疫球蛋白γ 1(IgG1)单克隆抗体Leqembi在中国获得批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
2023年7月,美国FDA全面批准Leqembi用于成人阿尔茨海默病,随后,两家公司在美国以26.5万美元的价格推出了该产品。这种药物后来在日本推出,每位患者每年的费用约为298万日元(合204000美元)。
卫材在全球范围内领导lecanemab的开发和监管申请,卫材和百健共同商业化和共同推广该产品,卫材拥有最终决策权。
瑞典研究型生物制药公司BioArctic在一定条件下有权在北欧进行lecanemab的商用化,目前正在与卫材一起准备在北欧进行商用化。
结合今天宣布的向EMA提交的监管文件,以及EMA随后对该文件的接受,BioArctic有权获得MEUR 5的里程碑。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普利制药注射用伏立康唑获加拿大上市许可
1月11日,普利制药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签发的注射用伏立康唑200mg的上市许可。
伏立康唑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治疗侵袭性曲霉病,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的念珠菌血症,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包括克柔念珠菌),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主要用于进展性可能威胁生命的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预防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高危患者中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信息来源:证券导报)
 
Mirati旗下KRAS抑制剂再传好消息,获批有条件上市
1月10日,Mirati Therapeutics宣布,欧盟委员会(EC)授予其KRAS G12C抑制剂Krazati(adagrasib)有条件上市许可,作为带有KRAS G12C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靶向疗法,这些患者在既往接受过至少一次全身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
此次获批主要是基于KRYSTAL-1临床2期试验的积极结果,Krazati显示积极的获益/风险特征,该研究在116例既往接受含铂方案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带有KRAS G12C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评估每日两次口服给药600mg Krazati的疗效与安全性。主要疗效终点为由盲态独立中心审评委员会(BICR)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v1.1)所评估的确认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之前所公布的数据显示,Krazati达到43%的ORR和80%的DCR。值得一提的是,98.3%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化疗和免疫疗法的治疗。
Krazati是一款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强力口服KRASG12C抑制剂,经过优化设计具有持久的靶点抑制能力。Krazati具有长达24小时的半衰期和广泛的组织分布,而且能够穿过血脑屏障,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效力。2021年6月,美国FDA授予它突破性疗法认定,并在2022年12月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经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期,再鼎医药获得了Krazati在大中华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独家商业权利。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月17日快讯
现市场麝香仁:价格在70万元左右,麝香毛个50-60万元。
前胡:产地正在产新,近期货源走销量上升,行情小幅反弹,家种不包含量货48-50元;包含量个95-100元,片120元上下;野生货缺,价格在160元上下。
近期酸枣仁:价格下滑,市场供应有量,市场少商关注,货源走迟,行情回落,目前亳州市场统货价在105元左右。
市场代赭石:售价2.5-3元左右。
市场珍珠:统货价格360-370元左右。
市场叶下珠:价格统货在8-9元,选货售价12元左右。
近日市场珍珠母:价格2.5元左右,选货3元左右。
目前市场枳子:统货价在19-20元左右。
市场肿节风:统货售价11-12元,统片售价14-15元。
目前市场青蒿全颗:统货售价3-3.5元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1月18日快讯
现市场浙江产丝瓜络:统货价格在35-40元之间,选个价格在50-55元之间。
现市场银柴胡:统货价格在135元。
现市场柠檬茶:用货价格在17-18元之间。
现市场肉苁蓉硬大芸:统货售价在47-48元之间,好货价52元上下。
红花,受需求疲软影响,货源走销不快,加上云南产区临近产新,持货者出货意愿较强,行情疲软下滑,现市场统货售价在118元上下。
青葙子:产新后行情回落,近期货源小批量走销顺畅,持货者喊价坚挺,现市场青葙子色选货售价在42元。
现市场金樱子:一般统货售价在15-16元之间,后期色选货价格在18-19元之间。
现市场酢浆草:统货售价在10-11元之间。
现市场延胡索:一般货售价在150元,全检货价格在160元上下。
现市场进口枣仁:报价在105元。
进口枣仁:近期有货入市,走销一般,行情较前期有所回落,现市场进口枣仁报价在105元。
党参:前期行情回落,近期产区价涨,市场行情随之变化,现小条货售价在135元,0.3饮片售价在155元上下。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4/1/18 14:35:01      阅读718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