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30 20:58:49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和铂医药子公司与Seagen就HBM9033全球临床开发及商业化订立许可协议
12月15日,和铂医药-B公布,公司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苏州)有限公司(诺纳生物)与Seagen Inc.(Seagen)已就HBM9033(由诺纳生物开发的全球潜在同类最佳产品)的全球临床开发及商业化订立许可协议。
根据协议,诺纳生物将收取总额为5300万美元的预付款及近期付款;基于若干待达成的开发及商业化成果计算的潜在里程碑付款,总额可高达约10.5亿美元;及按净销售额支付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最高比例可达高双位数。
公告称,协议标志着该公司的Harbour Mice®平台及该平台的ADC生态圈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验证了公司技术平台的潜力及创新能力。公司亦将利用该机会,透过其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其全球合作网络,并最大化公司技术平台的科学和商业价值。基于上文所述,董事会认为签订协议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
据悉,HBM9033是一款ADC药物,特异性靶向人间皮素(MSLN),一种在各种实体瘤中上调的肿瘤相关性抗原(TAA)。HBM9033中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mAb)由Harbour Mice®平台产生,具有良好的特性,可保持与膜结合型MSLN的强结合和内化同时减少与游离型MSLN的结合。独特的抗体设计使其在各种具有不同MSLN表达水平的临床前肿瘤模型研究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使HBM9033成为潜在的全球同类最佳治疗方案。
Seagen是一家发现、开发、制造和商业化ADC靶向癌症疗法的全球生物技术公司。辉瑞已取得必要的监管批准,并于2023年12月14日完成对Seagen的收购。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悦康药业与国控黑龙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2月15日,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国药控股黑龙江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本次合作将进一步巩固悦康药业与国药控股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同时,这也是悦康药业积极拓展市场覆盖,提升产品影响力的重要一步。
资料显示,国药控股作为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拥有强大的渠道和资源优势,可以为悦康药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支持。悦康药业可以借助国控黑龙江的渠道和资源优势,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提升品牌影响力。
悦康药业表示,此次与国控黑龙江的战略合作是双方对创新驱动、严守质量理念的共同追求的体现。这次合作将进一步巩固悦康药业与国药控股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提升悦康产品的市场,拓展国控黑龙江的业务版图,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悦康药业是一家以创新驱动、质量至上为宗旨的医药企业,其研发的新药已经涵盖了抗肿瘤、神经系统、心血管、代谢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
其中悦康药业凭借着在LNP递送技术领域形成的系统的布局,以及在辅料规模化生产方面的成就,为核酸药物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悉,悦康药业在CDE的原辅包登记平台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阳离子脂质辅料(YK-009)的备案登记,10月完成了YK009在FDA DMF的备案登记,成为国内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阳离子脂质国内、外备案的企业,为国内外核酸药物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创新方面,悦康药业创新的不仅是药物种类,更是在传统领域中推陈出新,以爱力士、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活心丸等大单品为代表,这些产品正在逐步成为悦康产品线的重要一环。
据悉,爱力士作为悦康头个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已经成功上市。同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复方银杏叶片等产品也已完成临床研究,即将进入NDA阶段。
数据显示,目前悦康药业在研创新药项目已达到18项,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外部引进等多方式,积极布局创新药研发管线,加快实现创新药研发的突破,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本次悦康药业集团与国控黑龙江的战略合作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将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创新元素。
(信息来源:制药网)
 
西比曼和杨森进一步深化合作 共同推动细胞治疗产品中国商业化进展
12月15日,西比曼生物科技于上海正式宣布与强生旗下杨森制药签署的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进行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协议,对于靶向CD20的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C-CAR039和C-CAR066产品,杨森将拥有在中国对其进行商业化的权利,在实现商业化后,西比曼生物科技将获得里程碑付款。
现阶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经批准了C-CAR039的新药临床研究(IND)申请。目前,西比曼团队正在开展Ib期临床试验。西比曼生物科技的临床开发和产品生产能力以及杨森的全球商业化优势将实现强强联合,将最大限度地发挥C-CAR039和C-CAR066的潜力,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提供创新和改变生活的治疗解决方案。对于此次许可协议的修订,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必佐如是说道。
此前,西比曼就已在5月份宣布与杨森达成的全球独家合作。据了解,双方将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下一代新型CAR-T细胞治疗产品C-CAR039(靶向CD19/CD20)和C-CAR066(靶向CD20),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同月,西比曼获得杨森2.45亿美元的首付款,用于实现某些预定的临床开发、监管申报。在两项药物的商业化过程中,西比曼将从杨森的净销售额中获得销售分成。
据了解,西比曼生物科技是一家专注开发新型细胞疗法的全球创新生物制药公司,公司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拥有全球先进的研究和GMP设施,并与位于上海的生产和研发中心合作进行了血液瘤、实体瘤等领域的多项临床研究。
其中,C-CAR039是一款CD19和CD20双靶点的新型双特异性CAR-T产品,已获得美国FDA的IND许可,以及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RMAT)和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r/r)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一项在美国进行的1b期试验正在评估C-CAR039治疗r/r DLBCL患者的疗效。C-CAR066是一款经过优化的新型CD20靶向CAR-T产品,也已获得美国FDA的IND许可,目前正在美国开展针对r/r DLBCL患者(包括先前CD19 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的1b期研究。
据西比曼最新公布数据显示,在药物开发临床研究上,两个产品均观察到出色的缓解率、缓解持久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其中,在缓解持久性方面,经过30个月左右的中位随访期,还能达到这样的缓解率,着实亮眼,显示出同类最佳潜力,预计可以为患者带来优秀的治疗效果。
(信息来源:生物探索)
 
资本竞合
布局合成生物学领域!新合新完成数亿元Pre-IPO融资
12月15日,国内甾体激素药龙头企业——湖南新合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合新)完成数亿元Pre-IPO融资,获奥博资本、凯辉投资及阿斯利康中金基金等国际顶级专业医疗投资机构重磅加持。财鑫集团旗下产业投资平台财鑫资本联合兴湘资本、湖南农发基金再次追投,湖南财信、超新星、千金药业、杭州晓池、安化皇园茶旅、弘仁中参与投资。
此次融资将为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帮助公司快速深入拓展合成生物学板块,提升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并依托在合成生物学上的优势,打造合成生物学全产业化链条,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新合新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甾体类药物中间体和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专精特新企业,经过数十年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甾体中间体生产企业之一,成功将业务拓展至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确立了甾体/医药中间体、动保/饲料添加剂、生物农药/农业产品、食保健品、可降解材料等五大战略产业布局。
新合新拥有常德、益阳、台州、上海四大南方生产基地,并谋求在呼和浩特、山东建立了北方工厂,形成强大的生产运营网络。同时,长沙、深圳二大研发中心已初步完成布局,并即将在印尼设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
新合新将继续秉承“创新成就客户”的使命,坚持“生物制造替代化石能源”的战略,构建“科技-产业-资本”的新循环,将公司打造成低碳,绿色,高效,可循环再生的全球性生物科技创新企业。
(信息来源:CHC医疗传媒)
 
Caliway Biopharmaceuticals融资超过1亿美元
12月16日,生物制药公司Caliway Biopharmaceuticals在台湾股票市场上市,该公司通过发行800万股新股完成了超额认购的资本募集,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融资。
该公司打算利用这笔资金推进其领先管道CBL-514的临床开发,这是一种小分子注射药物,可减少治疗区域的皮下脂肪。所得款项用途包括针对非手术皮下脂肪减少的多国、多中心Pivotal 3期研究,以及与安慰剂相比治疗Dercum病的CBL-514 2b期研究(CBL-0202DD)。
Caliway Biopharmaceuticals由首席执行官Vivian Ling领导,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新型小分子疗法的突破性药物发现。
用于减少皮下脂肪的CBL-514 Pivotal 3期研究(CBL-0301)的申请已提交给澳大利亚Bellberry HREC。Caliway后续将向美国FDA、EMA及其他国家监管机构提交Pivotal 3期研究IND。
此外,CBL-514针对Dercum病的2b期研究的IND申请已于2023年12月向美国FDA提交。该研究将评估CBL-514与安慰剂相比治疗Dercum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信息来源:前途科技)
 
生物制药公司Sudo Biosciences获得1.16亿美元B轮融资,以将潜在的一流TYK2治疗项目推向临床
12月20日,Sudo Biosciences宣布完成了由EnavateSciences和TPG共同领投的1.16亿美元B轮融资,赛诺菲风险投资(SanofiVentures)、SurveyorCapital、MonographCapital和EventideAsset Management以及现有投资者FrazierLife Sciences和VelosityCapital跟投。自2020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筹集了总计1.57亿美元的资金。
Sudo Biosciences是一家致力于设计和开发新药来改变患者生活的生物医药公司。该公司的管线靶向酪氨酸激酶2(TYK2)。TYK2是一种通过介导细胞因子(如IL-23、IL-12和1型干扰素)效应以调节免疫和炎症信号通路的酶。这些细胞因子是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核心,包括调控Th17和Th1细胞的功能以及髓系细胞(例如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和极化。抑制TYK2已被证明对治疗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和狼疮(SLE)有益。
通过与催化激酶结构域(JH1结构域)结合来抑制TYK2和其他Janus激酶(JAK)家族蛋白的传统抑制方式选择性低,这是由于这些激酶之间的激酶结构域几乎相同,因此可能导致安全性问题并限制这类疗法在自身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广度。Sudo所开发的TYK2抑制剂靶向TYK2假激酶结构域(JH2结构域),并通过变构调节TYK2激酶功能来达到较高的选择性抑制。这将潜在避免抑制JAK1和/或JAK2药物在外周和大脑中的不良反应。
该公司的下一代TYK2抑制剂产品线包括一种潜在“first-in-class”与“best-in-class”的脑渗透候选药物,有可能用于复发性和进展性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其管线亦包含一种潜在“first-in-class”与“best-in-class”的局部候选药物,用于治疗如牛皮癣等免疫介导皮肤疾病。
这次所获得的B轮资金将用于2024年将两款TYK2候选药物推进临床。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医药CRO晨辰医药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元生创投领投
12月14日消息,湖南晨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过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元生创投领投,三泽创投和金雨茂物跟投。此次融资将全面加速公司高品质产品研发和产能扩建,在未来更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产品竞争力及核心技术优势。
晨辰医药于2020年4月正式运营,创始团队从事药物研发十余载,怀揣梦想,卖房创业,共同筹集上千万启动资金,以破釜沉舟之势开启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之路。
晨辰医药创业的起始业务为医药CRO服务。在CRO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晨辰医药也积极探索新业务,寻求增长的第二曲线。依托高水平医药研发技术团队以及尖端设备优势,以解决高难度原材料的质量痛点为目标,着力开发高品质的生物医药上游原材料。业务范围已从高水平技术服务拓展到高品质产品开发,形成了生物医药CRO服务和高品质上游原材料双主业的格局。目前产品管线已拓展至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上游原料、生命科学试剂等领域,已在GLP-1药物侧链、单分散PEG Linker、小核酸递送GalNAc和固相载体Linker、超高纯核苷酸类原料(mRNA帽类似物、NTPs、dNTPs等)、生物荧光染料试剂等方面形成齐全的产品线。
元生创投管理合伙人林艺博士表示:我国生物医药上游核心原料长期依赖进口品牌,近年来国产替代大势所趋。刘博带领的晨辰核心团队,一起共事多年,配合默契,有着丰富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及分析与鉴定能力,从CRO服务开始,助力多个仿制药的临床注册申报,同时公司将这种能力应用到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上游核心原料产品的研发生产中,成功开发出多肽药物侧链、核酸药物原料、荧光染料、单分散PEG Linker等产品,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元生创投坚定看好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基于晨辰医药团队的执行能力和研发技术能力,元生创投也将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公司开拓国内外市场,助力晨辰医药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上游核心原材料的平台型企业。
三泽创投合伙人夏嘉志博士表示:晨辰医药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出的专业和实力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其分析和分离技术平台优势突出,对于高品质产品的开发,能提供充分的质量研究支持,为工艺开发提供“精准导航”,提升开发效率。特别是GLP-1药物侧链产品,在质量和成本方面均已取得行业领先水平,全面细致的质量研究工作令人赞叹。晨辰医药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将为他们赢得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金雨茂物合伙人李洪森表示:金雨茂物医疗团队长期专注于医疗医药上游供应链领域的投资,而晨辰医药作为一家产业内新星,展现出超强的化学能力,尤其是擅长解决生物制药中的化学难题,比如高难度的Linker、多肽侧链修饰、核酸药物原料等板块。而刘博士带领的团队,更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和运营能力,尤其注重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在创业之初至今,始终保持较好的现金流和成长性,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显得尤其可贵。
(信息来源:投资界)
 
市场风云
国内医药结构正不断调整,创新药品迅速实现对旧药品的替代
医保目录每年通过医保谈判调整一次,至今有六年。随着其调整程序规则的不断完善,创新药也越来越受到支持。据悉,此次共有25款创新药参与今年的医保谈判,终谈成23个,成功率高达92%。随着医保谈判持续向创新药倾斜,医保新进药品数量也进一步增多,五年累计有341个新药谈判以适宜的价格进入医保目录。
业内表示,通过谈判,创新药的价格更加合理,患者可负担性提高,多数出现了销量、收入攀升的情况。其中在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中,续约谈判成了新看点。对于触发简易续约降价机制的创新药,允许企业申请重新谈判,其降价幅度可低于简易续约规定的降价幅度。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让医保续约降价变得更温和,利好药品创新。如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泽布替尼续约谈判成功。
此外,2023年有57个品种实现“当年获批、当年纳入目录”,如重症肌无力用药艾加莫德α注射液在2023年6月获批,便成功通过谈判进入医保。浙江博锐生物也表示,企业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抗淋巴瘤创新药泽贝妥单抗注射液2023年5月获批上市,11月参加医保目录谈判,12月公布进入医保目录。
国家医保局相关人士介绍,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的时间,已从原来的5年左右降至1年多,80%以上的创新药能在上市后2年内进入医保目录。国家药监局2022年批准21个创新药上市,2023年上半年批准24个创新药上市。2023年,就有25个创新药参加医保谈判,23个进入医保目录。
据悉,通过谈判纳入目录的药品,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新上市、临床价值高的药品,大量新机制、新靶点药物被纳入目录。如2017年以前医保目录内没有肿瘤靶向用药,2023年版目录中已有74个肿瘤靶向药。
此外,如恒瑞医药此次共有19款产品通过医保目录调整,其中5款产品头次纳入目录,5款创新药产品的新增适应症纳入新版目录。至此,恒瑞医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产品累计达103个,其中已上市的15款创新药中有13款纳入医保。亿帆医药的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华领医药的多格列艾汀片、齐鲁制药的伊鲁阿克片、翰森制药的培莫沙肽注射液、信立泰的恩那度司他片、贝达药业的贝福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均成功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
业内人士表示,更多的新药进入医保目录,推动了我国临床用药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药品迅速实现了对旧药品的替代。有关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全国临床用药金额前20位的药品中80%发生了变化。治疗性的新药替代原有的一些疗效不够确切、价格比较虚高的药品,广大参保人用上了效果更好、质量更优、价格更为适宜的药品。
国家医保局还表示,2019年至2022年期间,医保对新药的支出增长超过7倍,从59.49亿元增长至481.89亿元,建立了以新药为主体的医保准入和谈判续约机制,将创新性作为目录准入评审的重要内容。
(信息来源:制药网)
 
艾伯维58亿美金踩坑之后,肺癌明星靶点起风了
从众星捧月一飞冲天,到坠落凡间脸先着地,创新药研发向来不缺生动的风险教育案例。
研发风险巨大,放眼全球,高开低走的药物不胜枚举,但是,厚积薄发的药物也并非没有。
实际上,从高开低走,再到厚积薄发的结合,可能更是常态。眼下,DLL3靶点似乎正在上演这样的故事。
作为市场备受期待的靶点,DLL3因为艾伯维踩到的58亿美元“天坑”,导致靶点一度沉寂。
但眼下,在安进的带领下又开始迅速升温。刚刚过去的11月份,诺华甚至愿意为临床前的资产,付出1亿美金的首付款。
风险,也恰恰是创新药独特的魅力。当然,DLL3靶点也进一步告诉市场,在创新药世界,不要单纯追逐大热点,而是要跟着热点进化。
01、艾伯维58亿美金期待落空
对于DLL3最早的期待,非艾伯维莫属。
2016年,艾伯维甚至以高达58亿美元首付款,收购了Stemcentrx,获得了后者靶向DLL3靶点的ADC药物Rova-T。
艾伯维巨资下注的心思在于,抢占小细胞癌(SCLC)市场。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SCLC占比13-17%。
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SCLC的治疗暂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仍以化疗、放疗和姑息治疗为主,存在较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Rova-T让艾伯维看到了在SCLC领域脱颖而出的可能。
Delta样配体3(DLL3)作为Notch配体家族的一员,是一种附着在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研究发现,DLL3在正常细胞中却极少表达,而在小细胞肺癌和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普遍表达。
2023年ASCO上发表的一篇poster显示,阈值截断在≥75%时,在小细胞癌群体中,DLL3阳性人群依然超过50%。这意味着,DLL3不仅是一个极佳的成药靶点,并且覆盖的人群规模较为可观。
而Rova-T的早期临床数据,也展现了不错的数据,因此艾伯维对该药物抱有极高的期待。
原本,艾伯维预计Rova-T将在2018年上市,给公司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峰值收入。遗憾的是,艾伯维运气不佳。这家在创新药世界沉浮多年的大药厂,再次见识到了新药研发的残酷。
Rova-T研发并不顺利,最终疗效不及化疗药物,这让艾伯维不得不停止Rova-T的开发。此次打眼,也让艾伯维付出惨痛代价,仅2019年无形资产减值损失就达到40亿美元。
艾伯维的折戟,也让DLL3的热度降了下来。
02、安进的FIC药物突围
先行者的失败,并没有DLL3的研发陷入停滞。今年,在ESMO大会上,安进公布的DLL3/CD3双抗Tarlatamab数据,让人眼前一亮。
在名为DeLLphi-301的二期临床中,安进设置了10mg、100mg两个低、高剂量组。
在主要临床终点ORR方面,10mg和100mg组分别达到40%和32%。对比之下,化疗组患者的ORR仅15%左右。
Tarlatamab不仅能够带来更高的响应率,也能确确实实转化为生存期优势。
数据显示,在生存期方面,10mg组的mOS为14.3个月,100mg组mOS数据尚未成熟,与之相比,末线化疗的OS不到6个月。
实际上,低剂量组的OS数据,也具备超过SCLC一线疗法阿替利珠的潜力。根据IMpower133研究,阿替利珠针对初治患者的OS数据为12.3个月。
要知道,DeLLphi-301纳入的患者,平均接受过2线治疗。其中,接受过3线以上的超过30%,接受过PD-(L)1后耐药的患者的有70%以上。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末线患者,几乎无药可用。在这一背景下,Tarlatamab能够拿出更为可观的数据,无疑值得期待。
而Tarlatamab针对这一群体,不仅有着更高的疗效,并且安全性也可控,在10mg组未出现3级以上CRS。也正因此,Tarlatamab的三期临床,选择的剂量为10mg。
12月13日,安进宣布Tarlatamab的BLA申请获FDA受理并获优先审评资格,PDUFA决定日期(FDA完成新药上市审批的截止日期)在2024年6月12日。不出意外,Tarlatamab会成为DLL3靶点的FIC药物。
03、DLL3靶点起风了
如果Tarlatamab顺利上市,将进一步点燃市场关于DLL3靶点的热情,但竞争远未到终点。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接近20条靶向DLL-3的管线,技术路线囊括了ADC、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和CAR-T等。
事实上,今年以来,该市场正在快速升温。
4月27日,再鼎医药宣布与宜联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和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引进了后者的DLL-3药物YL21。
虽然该交易并未公布相应的金额,但下半年诺华与传奇生物的联手,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市场对DLL3靶点的追捧。
11月13日,诺华宣布引进传奇生物靶向DLL3的CAR-T疗法LB2102。虽然LB2102尚处于临床前阶段,但传奇生物将获得1亿美元的预付款。
在此之后,其还可能获得高达10.1亿美元的临床、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对于一款临床前的CAR-T疗法来说,这样等级的预付款足以体现,诺华对DLL3靶点拥有足够高的期待。
回过头来看,从艾伯维的踩坑,到安进的崛起,再到重磅交易的再次出现,DLL-3靶点开始走向光明。DLL-3靶点的研发历程,无疑告诉我们,在创新药领域深耕,需要足够的耐心。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靶点来说,发展必然不会一蹴而就,重大挫折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但转机的到来,可能也会超出你的想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风险管理也是创新药研发必不可少的动作。尤其在热点领域,永远不要单纯追逐热点,而是要跟着热点进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挫折中历练,最终将风险转化为机遇。
(信息来源:东方财富网)
 
脑科学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如何掘金“蓝海”市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50万人患有帕金森病,有超过5500万人患痴呆症,约2.8亿人患有抑郁症。在我国,脑疾病患者人数众多,其中60岁及以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有1000万,早在2016年孤独症人群超过1000万,抑郁症患者约有4800万,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
脑疾病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全球都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瓶颈在于脑认知的局限严重阻碍了对脑疾病机制的理解,脑科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2月19日,在2023健康中国思南峰会上,上海市黄浦区宣布与优脑银河正式签约,将充分发挥在脑科学领域的技术优势,并将其应用落地在上海,有望为长三角地区的脑疾病患者带来前沿创新的解决方案。
现场获悉,这是一项基于原创核心技术-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可将不同个体的大脑精细剖分为213个边界清晰、定义准确的功能分区,第一次在个体水平上帮助临床医生从神经功能环路尺度观测人脑功能和连接,从而使脑疾病的有效治疗成为可能。
利用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优脑银河进一步探索创新疗法及系列软硬件。优点疗法(POINTTherapy®)通过“读、解、写”三步,对患者异常的脑功能进行修复。在国内几十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中,针对自闭症、抑郁症、帕金森病、卒中后失语偏瘫等疾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入组千名患者、总有效率达80%。
黄浦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邬树纯表示,“黄浦区科委致力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产业方面,我们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赛道产业,其中包括脑科学赛道的企业。在功能打造方面,瞄准顶级科创龙头总部、顶尖科学家回国创业等,积极开展科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场景应用和跨界融合。”
脑疾病临床需求旺盛
脑科学一般指的是神经科学,是为了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而进行的研究,涉及生理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及数学模型等多个学科。广义的脑科学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及从生物脑的角度探究大脑的物理构成、生物机理和工作机能,是一个认识脑的过程。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脑科学市场运营现状调研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脑科学技术研究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理解脑的工作机制,进而揭示人类智能的形成和运作原理,对人脑认知功能开发、模拟和保护,决定未来人口素质,抢占国际竞争的技术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不少科技发达国家早已充分认识到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脑科学研究支持外相继启动了各自有所侧重的脑科学计划。
中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把“脑科学与认知”列入基础研究8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涉及15个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其中就包含“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和“健康保障”。
目前脑科学应用领域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在脑科学促进学科融合发展方面,脑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拓展、向纵深融合,催生了新兴学科、新兴科技的诞生和繁荣,如神经教育学、脑机接口的兴起;二是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仿生科技、人工智能、医疗、军事等。
随着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以及脑疾病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大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的市场应用打开了巨大想象空间。根据CB Insight的数据,2020年,脑科学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为62亿美元,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100亿美元,2020-2024年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从而成为下一个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产业。
优脑银河联合创始人、CEO魏可成表示,绝大多数脑疾病全世界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社会各界投入很大,但几十年该领域也没有太多突破性的进展,真正能够实现临床转化的成果在过去40年之内非常少。这也使得如今的脑疾病已经变成巨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脑疾病要想有突破,一定要在科学层次进行突破,几十年没有突破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人类对大脑缺乏足够认知,而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pBFS®可以通过二三十分钟的功能磁共振扫描,将把每个人的大脑中几百种功能分区,清楚地绘制出来。”魏可成说。
从全球趋势看,据研究机构数据,2018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脑科学领域投融资金额近262亿美元,投融资热度在2021年达到顶峰(88.58亿美元)。
脑疾病如何攻克?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人群越来越多。据统计,全球脑疾病患者约占全部疾病的11%,社会负担接近人类疾病总负担的30%。脑疾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为了解决神经性疾病问题,医学领域也在持续不断发力。
针对脑病治疗,医学界曾尝试过开颅手术、植入电极、电刺激、磁刺激、超声波治疗、光治疗等多种办法,但各有其局限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脑科学行业想要向前发展,主要受到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没有一种技术可以比大脑实时运行更快的速度进行大规模仿真,所以研究脑科学目前需要超级计算方面的进展。同时,量子计算、神经形态计算的发展也会对脑科学有所帮助。这些计算的发展可以克服传统计算的某些限制,一定程度上解决软件复杂性和能耗。
以磁刺激为例,它因安全、有效、无创等原因而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从发明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磁脉冲,透过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对大脑与情绪和认知调节有关的区域(比如前额叶)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睡眠和认知功能。但也因为每个人的大脑极具个性化和差异性,且缺乏个体脑功能网络分析技术,“依旧接近于盲打”,上述方法治疗效果依旧有限。
至于pBFS®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魏可成介绍,借力这一技术采用优点疗法(POINT Therapy®)通过“读、解、写”三步,可以对患者异常的脑功能进行修复。具体而言:
第一步,读。即使用磁共振机器对人体进行约30分钟的全大脑扫描,不过,需扫描的磁共振的序列和医院目前扫的序列不太一样,通常修改设备配置就可完成,如此目前医院所有磁共振机器都可用。
第二步,解。即将读出来的信号数据上传到云平台,云平台会对信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画出人体脑功能分布图,称为脑功能图谱,便于临床寻找人体大脑功能环路异常,再通过计算的方法生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第三步,写。针对个性化方案进行治疗,通过无创的神经调控方式来改变这个功能,在此层面,自主研发了“脑环路起搏器”,通过该设备发出聚焦的电磁波,无创地刺激大脑选定的神经环路,执行第二步所生成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聚焦到第二步所计算出的靶点,以适当的频率、能量强度等,通过电磁能量,对个体环路进行刺激,当达到一定剂量的时候,靶点所在的神经环路会改变,最后修复神经环路,达到治病的效果。
多省市发力布局脑科学
事实上,脑科学近几年的火热程度可从各国对其的重视程度看出。例如,美国政府在1989年率先提出脑科学计划;欧盟在2013年启动人类脑计划;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也紧跟其后,陆续启动脑科学计划。
同样,我国已经把脑科学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6年正式启动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Brain Science and Brain-Lik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随后在国家层面频频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脑科学研究。国内各省市也出台脑科学相关政策,推动脑科学研究发展。
有药企高管指出,目前国内脑科学在区域布局上呈现三足鼎立局面,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城市为主。其中,深圳主要依靠优质的市场环境和成熟的资本对接机制,在产业化方面的布局,已聚集了近百家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领域重点企业,2022年深圳市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企业产业规模约20亿元,增长率突破20%,预估2025年该产业规模可翻番达40亿元。在深圳,目前脑科学产业的主战场在深圳光明区。为此,光明区参照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模式,也为脑科学产业成立了一个创新中心作为产业孵化平台。而脑科学创新中心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深港两地融通发展;其二是“拎脑入住”产业服务模式。
而此次上海的布局也将推动创新技术在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孵化发展。魏可成也介绍,上海在医疗、教育、金融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人文环境、创新的服务都是吸引企业入驻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又有力进一步推动研发及产业化的工作。推动研究到产品研发到产业落地各环节打通,并且上海医疗资源丰富,有利于企业与上海医院专家的合作进行临床研究甚至教研合作。“总体来看,上海是一个更加适合进行商业化、产业化的地方,基于上海目前的基础,能做出全国示范效应的标杆性案例,形成新的产业落地模式,这也将是一项较为出色的探索。”
此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总工程师赵健也公开指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生命调控等战略领域和国际前沿领域,培育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抓项目组织实施,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以及交叉科学等领域,持续加强前瞻布局。同时,围绕人类表型组、脑与类脑、全脑神经联接图谱与克隆猴模型、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统筹全市资源,有组织布局市级重大专项。
同时,聚焦物理、天文、量子等基础前沿领域,以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坚持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上海期智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建设。
如此可见,尽管脑科学研究尤为复杂,但基于临床需求及市场空间广阔,这一市场终将成为人们领域,引领各界为其破局,寻求最佳破解人类大脑的“秘密”的钥匙。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市场分析
率先攻克红斑狼疮的,会是中国药企吗?
虽然在全球创新药领域,国内药企起步并不早,目前尚处于追赶阶段,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它们的站位正越来越居前。
这一点,在诸多疗法领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典型如ADC浪潮下,国内药企依靠工程师等综合优势,占据上风。
不仅是ADC,在细胞疗法领域,国内药企也处于领先身位。例如,在CAR-T疗法的红斑狼疮适应症的探索中,许多国内选手的研发进度跑到了海外大药企的前面。
那么,在这场迟迟未能被攻克的疾病领域,率先突围的会是中国药企吗?
01、尚无根治疗法的窘境
作为一种自身免疫系统带来的疾病,红斑狼疮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领域。
从发病机制来看,其诱因是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并结合自身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不同组织并引起相应的免疫反应,造成多系统损伤。
红斑狼疮最具特征的症状是面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而“狼疮”的名字正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该病的面部红斑表现,像是被狼咬伤所致。而除了皮肤损害,红斑狼疮的病变还可累及多脏器和系统。
这也导致,患者会随着患病周期加长而处于病情加速恶化的处境。目前,患者的10年生存率虽已升至目前的97%,但25-30年后的存活率呈断崖式下降,仅为30%。因此,红斑狼疮患者存在着极强的治疗需求和迫切的治愈意愿。
但遗憾的是,现有治疗药物,均无法起到根治的效果,只能是起到短期控制疾病活动的作用。
在无治愈疗法的情况下,当前常用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进行红斑狼疮的治疗。而这些疗法无一例外,效果欠佳且存在副作用较高的bug。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红斑狼疮的基础用药,以激素为基础的传统疗法仍存在反应率不足、复发风险高、副作用明显等问题。
总的来说,红斑狼疮药物的研发方向极为确定。
其中,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达到临床缓解或可能达到的最低疾病活动度;
长期目标,则主要为预防和减少复发,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控制疾病所致的器官损害,实现病情长期持续缓解,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方向明确,但红斑狼疮药物的研发并不容易。
02、需要翻越的两座大山
对于红斑狼疮药物的研发来说,核心困境是两座大山难以翻越:发病机制和临床设计。
发病机制方面,该病的病因至今尚未确定。
虽然我们能够发现,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了红斑狼疮的存在。但,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尚无定论。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遗传、内分泌、感染和环境等因素均与发病有关。研究仍在继续,目前甚至有人正在研究龋齿与红斑狼疮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想明确免疫系统激活驱动因素,进而达到对症治疗,预防临床疾病的发生仍不现实。
除了机制不明这一因素,“炼狱”级别的临床难度,也是阻碍新疗法面世的因素之一。
因为疾病的特殊性,不同的人群、适应症以及药物给药剂量的设定,都会直接影响临床的成败。
由于红斑狼疮具有高度“变异性”,不同的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在此前红斑狼疮新药研发的过程中,临床评价环节成了众多候选药物难以翻越的一座大山。
另外,因为红斑狼疮病情多不稳定、变化快,医生在治疗时尤为谨慎。出于安全性考虑,采用什么剂量、多久给一次药,都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诸多因素导致,红斑狼疮堪称创新药研发黑洞。截至目前,上市的有效药物寥寥无几。
03、加速向前的攻坚战
当然,我们对于红斑狼疮的攻坚战,并非一无所获。
即便对于最终驱动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的因素尚不得知,但基于对免疫系统细胞、介质和途径对狼疮发病机制的了解,具有靶向性的生物药开始走向台前。
截至目前,全球有多款大分子药物上市,包括葛兰素史克的贝利尤单抗、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阿斯利康的阿伏利尤单抗等。
相比于传统药物,靶向性药物由于能够高特异性结合靶点,减少全身性副作用发生,提高治疗窗口从而提升疗效和安全性。因此,上市已久的贝利尤单抗早就迈入重磅炸弹行列,2021年上市的伏利尤单抗也同样快速放量,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接近2亿美金。
与此同时,包括JAK抑制剂、CD20单抗等诸多创新疗法,均已进入注册临床阶段。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迎来更多红斑狼疮的新疗法。
当然,这些药物都还不是胜利的终点。
当前已经上市的靶向药物,临床定位主要是此前疗法的补充,主要应用场景,是对难治性(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或复发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标准疗法的基础上起到改善作用。
从临床设计来看也是如此。根据现有上市的大分子药物,临床主要纳入的患者群体为中重度SLE患者,治疗时需联合标准疗法。
并且,疗效评估指标多为SRI-4或BICLA,仅反映了用药后相比基线患者疾病活动的改善,而未衡量“治愈或接近治愈”的指标,例如达到DORIS(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定义工作组)缓解或LLDAS(低疾病活动度)的患者比例。
这是因为,相比DORIS缓解或者LLDAS,当前临床设置的主要终点都更容易达到。以贝利尤单抗为例,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BLISS-52和BLISS-76两项临床中,DORIS缓解的比例仅为5-6%,LLDAS达标率也仅为12-15%。
实际上,上述提到的多款处于研发后期阶段的生物制剂或靶向小分子药物,定位也是缓解疾病活动,而并非“无药物完全缓解”的状态。
很显然,这场攻坚战能要继续向前。
04、CAR-T疗法会是最终答案吗
或许,CAR-T疗法能给我们带来更大惊喜。
从机制来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和进展和B细胞密切相关,因此靶向B细胞的疗法一直是研发的重要方向。
此前靶向B细胞的疗法,由于无法彻底清除B细胞或无法完全抑制B细胞活性等因素导致,难以达到治愈的结果,而CAR-T疗法则具有这一可能。
CAR-T疗法能够通过表达CD19 CAR特异性杀伤B细胞,或通过表达BCMA CAR特异性杀伤B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从而有望达到深度清除红斑狼疮致病性B细胞的效果,触发免疫“重置(reset)”,完全缓解红斑狼疮疾病。
随着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科学家,于2019年在小鼠模型中验证了这一可能之后,CAR-T疗法应用于红斑狼疮治疗的研究迈入快车道。
ASH 2023年会上,Georg Schett团队更新的研究数据显示出良好的效果。8例红斑狼疮患者在接受治疗3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此后SLEDAI维持0分。5例随访14-24个月的红斑狼疮患者B细胞已经重建,病情仍维持缓解。
不仅是海外研究,中山市人民医院研究团队也展开了类似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一致:CAR-T疗法治疗红斑狼疮有望安全高效达到一次性治愈。
这无疑是红斑狼疮患者新的希望。当然,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药企们继续攻坚。截至目前,包括诺华等全球多家企业均入局了CAR-T疗法在红斑狼疮领域的探索。
其中,国内药企为中坚力量。如上图所示,包括驯鹿生物、百暨基因、药明巨诺、合源生物等均有所布局,不管是布局数量还是进度层面,国内药企都处于领先身位。
那么,国内药企会率先脱颖而出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CAR-T疗法的压力时刻:艰难的制造、更高的标准
曾几何时,CAR-T疗法的出现总是与“抗癌神药”相伴。谁也不能否认,这一问世至今不过7年的创新疗法,一度让人们看到了战胜癌症的希望。
然而,如今的CAR-T疗法却如履薄冰,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几乎所有的CAR-T公司都倍感艰难、煎熬。
从11月开始,发生在CAR-T疗法身上的黑天鹅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FDA疑似提高对CAR-T疗法临床数据的要求,后有CAR-T疗法陷入致癌风波。
如今,科济药业又陷入了CMC问题之中。在一次次的打击之后,甚至有人开始对CAR-T疗法的未来感到迷茫。
但眼下对CAR-T灰心为时过早。从FDA批准第一款CAR-T至今不过7年时间,可以说如今的CAR-T仍然极为年轻,留给它的进步和成长空间还很大。
在冰与火中穿梭的CAR-T疗法,其经历也是整个创新药和创新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创新技术的发展向来是螺旋式上升式的,所有困难都只是阶段性的。CAR-T疗法也终将穿越这寒冬的煎熬。
01、CAR-T疗法的艰难制造
当谈到细胞疗法的制造时,业内人士经常会提到一句话“process is the product”,即过程就是产品。
这句话完美概括了,在细胞疗法研发过程中来自制造的考验。眼下,在CAR-T的制造领域受挫的科济药业,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12月12日,科济药业发布公告,其美国子公司CARsgen收到FDA的通知,要求暂停CT053、CT041、CT071三款CAR-T药物的临床试验,等待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生产基地进行检查后得出结论。受此影响,13日科济药业股价暴跌30.4%。
在电话会议中,科济药业表示FDA指出的具体问题在于,有些员工培训等遗留问题需进行合规完善,并非针对工艺问题。
简单概括,FDA对科济药业的CAR-T产品研发按下了暂停键的原因是CMC问题,所谓CMC指的是医药产品的开发、许可、制造和持续营销中的化学、制造和控制流程。在传统的药物研发中,CMC战略的制定或许算不上大难题,但对于CAR-T疗法而言,情况并不相同。
作为一种新兴疗法,CAR-T疗法在生产规模、质量控制、产业链、委托生产、监管、运营及患者可及等方面,并无先例可循,挑战极大。不管是药企还是监管部门,实际上都是在摸黑向前。也是因此,不要说科济药业这样的Biotech,哪怕是MNC也在CMC问题上吃过亏。
近日,FDA的一封公告,也直指诺华CAR-T疗法Kymriah的CMC问题。公告中透露,最近几个月来,诺华的Kymriah正面临重大的生产问题。
FDA表示,从2018年底到2022年检查期间,诺华有100批次的Kymriah受到木材、纤维素、黄铜和钢等外来颗粒物污染。2020年,诺华曾表示冷冻袋是最有可能导致污染的原因。到了2022年10月8日,Kymriah产品批次中仍发现了颗粒物,但诺华仍然将原因归咎于冷冻袋。
除了颗粒物问题,FDA还指出了诺华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问题。自2019年10月到检查之日,诺华在Kymriah的生产区域记录了大约100起可能的污染事件。
不仅仅是诺华,2020年5月,蓝鸟生物与BMS联合开发的Abecma也因CMC问题,被FDA延迟批准。不过,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一疗法也于2021年3月获批上市。
事实上,近些年来,因CMC问题而临床研发受阻的情况屡见不鲜。
据《Molecular therapy》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2020年到2022年期间,FDA共暂停了33个CGT临床试验。暂停原因分别是临床原因、临床前原因、CMC原因,其中因CMC问题而被搁置的临床试验占到21%。
未来,随着监管部门对于CAR-T的审评经验不断累积,对于CAR-T疗法的CMC要求或许还将不断提高。这也提醒着所有的CAR-T公司,绝对不能忽视CMC问题。
02、来自FDA的更高标准
对于CAR-T疗法来说,挑战绝不仅限于CMC问题。
就在11月,CAR-T疗法刚刚经历了来自总生存期(OS)数据的考验。原本,百时美施贵宝的CAR-T疗法Abecma三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申请,预计会在12月16日得到FDA的答案。
但在11月20日,Abecma三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补充适应症申请时间,遭到了FDA的推迟。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FDA希望看到更多的OS数据。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过去,对于CAR-T疗法的上市申请,FDA只要求无进展生存期(PFS)或者客观缓解率(ORR)这一主要终点。比如说,2022年强生/传奇生物的CAR-T产品获批上市,依靠的就是98%的客观缓解率数据。
那么,为何FDA突然要开始审查OS数据了?这可能是因为,PFS或者ORR数据没有那么可靠。
过去,不少肿瘤药物虽然靠着无进展生存期或客观缓解率这些替代终点上市,但最终不少药物没能将这些替代终点,与OS这一金标准画上等号。所以FDA越来越希望药企能提供可靠的总生存期数据,以证明新的疗法真得可以帮助患者延长生命。
而对于Abecma来说,在临床试验中也的确出现了OS受到损害的可能。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III期临床研究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在附录中披露,Abecma组中有30%的患者死亡,而标准治疗组的患者死亡率为26%。
当然,FDA对CAR-T标准的提高究竟是只针对Abecma,还是针对全体CAR-T产品,尚未可知。但若真实情况是后者,对于一众CAR-T公司来说,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临床试验方面。
疗效遭遇质疑的同时,CAR-T疗法的安全性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也被画上了一个问号。
11月28日,FDA宣布,正在调查已上市的CAR-T疗法是否会在极少数情况下导致T细胞恶性肿瘤。根据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目前共有12例相关案例。
根据FDA的说法,当前所有已上市的CAR-T疗法,都需要关注这一风险。
当然,CAR-T疗法是否真的有致癌隐忧,以及致癌的原因均尚不明确,还需要更多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
但不可否认,在这一桩桩负面事件之后,CAR-T疗法的日子不会太好过。
03、新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药物本身的制造痛点,FDA的监管趋严,这些都使得CAR-T疗法前进之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不过,对此我们其实也不必太过悲观。
虽然随着CAR-T疗法的不断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它并非“神药”,不完美、安全性风险也如影随形,但这也意味着,留给它进步的空间仍然很大。尤其是,CAR-T疗法目前仍然相当年轻。从2017年FDA批准第一款CAR-T疗法至今,满打满算CAR-T疗法还不足十岁。
众所周知,新技术、新疗法的发展向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对于CAR-T疗法而言,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磨难与挫折,实际上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其实我们也能看到,针对CAR-T疗法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药企们也在不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针对安全性问题,罗氏正在试着找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
目前,CAR-T疗法的癌症风险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来源于病毒载体。CAR-T疗法的制备过程,需要慢病毒载体将CAR基因高效导入T细胞中,CAR-T细胞经过扩增、纯化之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进行治疗。
但问题在于,尽管病毒载体可以传递遗传有效载荷,但当遗传物质被插入人的基因组时,就有可能导致癌症。所以,罗氏也在尝试摆脱慢病毒载体。
2022年8月,罗氏与Poseida与达合作开发包含P-BCMA-ALLO1在内的现货型同种异体CAR-T疗法。Poseida的CAR-T疗法是由全人源的Centyrin结构域组成,基于其专有的piggyBac非病毒基因递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产生高比例的干细胞记忆T细胞。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解决CAR-T疗法的反应持续时间和安全性问题。
近日罗氏与Poseida公布的一期临床数据显示,在接受充分淋巴细胞耗竭的强化预治疗患者中,P-BCMA-ALLO1的ORR为82%,并具有深度临床缓解。而在既往未接受过B细胞成熟抗原(BCMA)靶向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抗体治疗患者的ORR达到100%。
当然,这样大胆的尝试最终能否成功尚未可知,甚至于在这样的探索之中,CAR-T疗法或许还会有更多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但不可否认,也正是在这些药企的不断摸索与改进之下,CAR-T疗法才能不断迭代。
回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当下的风波与挫折并不足以打乱CAR-T疗法的发展轨迹。新研究的发现、问题的暴露会让我们更加谨慎对待CAR-T疗法,而不是单纯地否定它。
对于仍然年轻的CAR-T疗法来说,不妨再多给它一些时间。
(信息来源:东方财富网)
 


运作管理
国产疫苗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 13价肺炎疫苗率先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突破?
近日,在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向康泰生物提问称,印度尼西亚2024年度免疫规划13价肺炎疫苗1200万招标情况,相关回复称其13价肺炎疫苗获得了印度尼西亚《上市许可证》,目前也在积极扩大海外市场,截至目前,先后与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埃及等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相关注册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无独有偶的是,在互动平台上,也有投资者向沃森生物提问其13价肺炎疫苗情况,沃森生物回复中亦提到正在同步加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持续提高13价肺炎结合疫苗的市场渗透率和覆盖率,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加快实施公司产品的海外布局。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三款13价肺炎疫苗,辉瑞作为原研企业具有先发优势,该疫苗一上市即一骑绝尘,沃森生物则是中国第一款13价肺炎疫苗,紧随其后的康泰生物上市的是全球首个双载体13价肺炎疫苗。在市场份额方面,随着沃森生物、康泰生物13价肺炎疫苗的上市,突破了辉瑞一家独大局面,与此同时在研的几款13价肺炎疫苗也给其一定潜在的压力。
但全球市场方面,依旧是辉瑞占据主要市场。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康泰生物、沃森生物布局的海外市场,主要是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主,能否以此作为进军全球市场的突破口,仍需看其布局及相关进展。
不过业内人士均看好这个突破口。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周惠指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新兴市场为主,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容量,公共卫生体系较比较脆弱,制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这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很多机会。
“三足鼎立”
肺炎球菌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常见致病菌,对5岁以下婴幼儿构成极大威胁,且近年来肺炎球菌耐药性严重,也加大治疗难度。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如菌血症、脑膜炎等,可能危及生命,即使治愈,也有很大概率留下耳聋、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
目前,肺炎已经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头号杀手”。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晁爽称,肺炎确实是全世界儿童因为感染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2019年有74万的孩子(小于5岁)死亡,肺炎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总数的14%,占1-5岁儿童死亡总数的22%;2017年,我国估计有55万名5岁以下孩子因肺炎链球菌而罹患肺炎,其中包括重症肺炎约22万例,死亡约6千例。而且肺炎球菌易对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疾病治疗难度大。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肺炎球菌性疾病列为需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接种肺炎疫苗也是全球公认的预防肺炎球菌系列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近日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今冬明春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对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还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对于儿童而言,建议在继续做好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基础上,还可以接种肺炎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
据了解,全球在售13价肺炎疫苗的厂家品牌主要是三家:辉瑞沛儿13、沃森生物沃安欣和康泰生物旗下民海生物的维民菲宝。其中,辉瑞是全球首家推出13价肺炎疫苗(“沛儿13”、Prevnar13)的原研企业。辉瑞沛儿13于2010年全球上市,成为彼时全球唯一一个13价肺炎疫苗产品,其不断攀升的销量也印证了肺炎疫苗不断增长的需求,财报显示,2020年辉瑞Prevnar13全球销售58.5亿美元,该品种也成为辉瑞的现金奶牛产品,并一举成为2020年全球销售前十大疫苗品种之榜首。
2016年,“沛儿”获批进入中国,用于6周龄至15月龄婴幼儿,预防由1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导致的相关侵袭性疾病,是彼时国内预防小年龄群婴幼儿肺炎的唯一疫苗,2017年批签发72万支,2018年增长434.72%达385万支,到2020年辉瑞的肺炎疫苗批签发已经达到1089万支。
2019年12月,沃森生物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沃安欣获批上市,2020年4月上市销售后,当年就为沃森生物带来16.58亿元的营收。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该疫苗获得批签发7721139剂,较上年同期增长55.96%。
2021年9月,康泰生物成为全球第三家获得13价肺炎疫苗的药品注册证书的企业,也是全球首个双载体13价肺炎结合疫苗。康泰生物采用双载体可以避免单一载体蛋白竞争辅助型T细胞而对多糖免疫应答产生抑制作用,采用两种蛋白载体与多糖进行结合,能减少载体诱导的表位抑制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单一载体过量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即双载体可以让疫苗免疫效果更好、免疫时效更长。
目前康泰生物13价肺炎疫苗已实现了在广东、湖北、黑龙江、江西、陕西、四川、上海、北京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准入,正积极开展销售推广工作。随着民众的疫苗预防接种意识不断提升,特别对肺炎系列疫苗关注度的增加,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仍有较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辉瑞13价肺炎疫苗在中国于2023年4月接种年龄范围才从6周龄-15月龄扩展至6周龄-5岁。而国内两款疫苗虽然上市比辉瑞晚,但其适用人群更广,上市之际直接年龄组即是6周龄到5岁;与此同时,国内两款13价肺炎疫苗的价格还比辉瑞的698元/剂更低,沃森生物和民海生物分别定价598元/剂和458元/剂。
因为适用人群、价格不同,“沛儿13”原本一家独大的份额被迅速瓜分。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市场的进口苗占62.87%,国产苗已占37.13%。
在面对可能不断被国产疫苗蚕食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就在一个月前,辉瑞与上海医药子公司科园贸易开启关于“沛儿13”的商业合作,由科园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进口、分销和推广该产品。据了解,目前上海医药子公司科园贸易拟全盘接收辉瑞沛儿13疫苗在华的销售团队,并开始按照不同地区进行销售人员的招聘和销售团队的搭建。
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先突围?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企业在布局国内市场的时候,国外市场亦在同步推进。
如近期也有投资者提问沃森生物:“辉瑞13价由上药代理,竞争会更加激烈,内卷更厉害,请问公司做好准备了吗?”
沃森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13价肺炎疫苗产品自上市以来全力投入市场拓展,持续加强营销管理和体系化建设,从零开始取得了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并保持稳定,目前公司正同步加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持续提高13价肺炎结合疫苗的市场渗透率和覆盖率,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加快实施公司产品的海外布局。
据公告信息,沃森生物已经在摩洛哥、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等国布局:如沃森生物公告称已获得本年度摩洛哥13价肺炎结合疫苗的采购订单;与印度尼西亚合作方启动了13价肺炎结合疫苗和双价HPV疫苗原液在印度尼西亚进行本地化分包装的技术合作;13价肺炎结合疫苗获得孟加拉国注册证和泰国注册证,其中13价肺炎结合疫苗泰国注册证是沃森生物13价肺炎结合疫苗首次在PIC/S国家获证,也有望为国际市场销售带来新的增长点。
沃安欣2020年4月上市销售后,当年就为沃森生物带来16.58亿元的营收,海外市场也有不少贡献,2022年上半年销售20.1亿元,同比增长103.17%,其中国内销售约315万剂,摩洛哥100万剂,累计约415万剂。
康泰生物国际布局的步伐也不弱。近日,在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向康泰生物提问称,印度尼西亚2024年度免疫规划13价肺炎疫苗1200万招标情况,对此,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2023年10月,公司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获得了印度尼西亚《上市许可证》,标志着该疫苗已具备在印度尼西亚市场销售的基本条件,对公司国际市场的拓展产生积极影响。截至目前,康泰生物先后与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埃及等国签署了合作协议,相关注册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梳理可以发现,无论是沃森生物还是康泰生物,很多都是通过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深度布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对于企业而言,实际上是国际化发展的命题。助力全球抗击新冠的过程中,中国疫苗企业可以说真正打破了国际巨头此前对于国际疫苗市场的垄断格局,实现了产品出海、技术出海、品牌出海、服务出海等多维度的国际化发展。
在周惠看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新兴市场为主,有人口基数、市场容量等优势,但相对而言公共卫生体系较比较脆弱,使其医疗卫生领域有更多的对外合作机会。
上述观点也得到了康泰生物合作的埃及企业Gennvax总经理Dr.Nibal Dahaba的印证:“我们与康泰生物的合作,并不仅是两个制药公司之间的合作,更是中埃两个国家层面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推动当地的制药生产以及向外的一些拓展能力。”
Dr.Nibal Dahaba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双方共同提升该疫苗在以埃及为中心的非盟区域的可及性、可担负性。“疫苗和生物制品制造的本地化是埃及2030年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埃及政府正在计划将PCV13纳入免疫规划,并鼓励本土疫苗企业在本土生产疫苗。”
埃及卫生部代表Dr.Sherif Shawki Ali表示,埃及作为非洲的窗口,在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联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非洲的疫苗有望实现本土化生产,为保障区域内各国家基础免疫供应的自给自足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统计,2023年埃及人口总数达1.127亿,居世界人口排名第14位,新生儿数量约260万,出生率为23.635‰。苗向指出,希望通过上述技术转移项目帮助更多的埃及儿童,同时康泰生物也将助力更多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可持续的疫苗研发和生产体系,从而提高疫苗的可及性及可负担性。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本土创新药企携ADC加速“出海”,关键节点如何走稳后半场路径?
继PD-1之后,ADC成为下一个国产药物的“出海”热门品种。
近日,在四川百利天恒药业宣布与百时美施贵宝就BL-B01D1(EGFR×HER3双抗ADC)项目达成潜在总交易额84亿美元的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后,另一家biotech企业和铂医药宣布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与辉瑞就靶向人间皮素抗体偶联药物(ADC)HBM9033达成全球授权协议。根据协议,诺纳生物将获得5300万美元预付款和近期付款,及最高达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此外,诺纳生物还有资格从净销售额中获得从高个位数到高十位数不等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该项授权交易潜在总金额超11亿美元。
根据公开信息,HBM9033是一款特异性靶向人间皮素(MSLN)ADC,该肿瘤相关抗原在多种实体瘤中上调。HBM9033中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由HarbourMice®平台产生,具有良好的特性,可保持与膜结合型MSLN的强结合和内化并减少与游离型MSLN的结合。HBM9033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全球同类最佳(Best-in-Class)疗法。
华金证券分析指出,ADC作为新兴大分子靶向药物,具有相较于单药抗体、化疗等疗法的临床优势,尤其DS-8201在乳腺癌领域实现突破后更是激发全球ADC研发热情,且ADC联合疗法前景广阔。目前全球已有15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在研管线高达900余项,全球ADC市场有望以30.0%的高复合增速由2022年79亿美元增至2030年647亿美元。国内ADC处于刚起步阶段,相信未来3-5年会有一批优异的差异化产品上市,中国ADC市场有望由2022年8亿元增至2030年662亿元,CAGR高达72.8%。
谈及目前国内ADC市场环境,和铂医药创始人王劲松表示,ADC是个复合的平台性技术,是最近20-30年整个行业在多个方向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组合,和单产品相关的一个生物学通路有根本的差别。ADC从技术层面角度,不仅牵涉到弹头、抗体、抗体片段,更加牵涉到payload、Linker。ADC的成功是20-30年整个行业全方位的努力和尝试,取得的关键性突破。
“突破之后,可以解决了单一平台,如大分子或者小分子、靶向治疗等等,无法克服的技术以及面对解决病人需求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非常大的空间,能够填补在前面几十年单一技术平台所带来的一些缺陷。当然,目前这一产业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局限,想进一步推进和提升仍然有很高的技术门槛。”王劲松说。
ADC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ADC由抗体、连接子及有效载荷三部分组成,其复杂且多样化的设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治疗失败的混杂因素。因此ADC技术不断迭代,旨在提供疗效更好、治疗窗口更宽、更安全的ADC药物。
目前技术优化除了沿用传统的ADC内吞作用机制外,非内吞作用机制以及更广泛的XDC药物提供了更多研究方向,适应症也将从肿瘤拓展到心血管、糖尿病、自免等领域,未来有望提供更多样化的治疗选择,进入“万物偶联”时代。
也是在此情况下,ADC实现创新发展加速,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全球首款ADC药物Wylotarg(CD33 ADC)于200年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后因严重安全问题于2010年退市,直至2017年降低剂/量后重新获批上市2011及2013年获批的Adctris(C030 ADC)及Kadcyla(HER2 ADC)两款药物在期肿患者中展示出是著疗效及良好安全性,使得ADC药物正式作为一举新型的治疗手段得到业界广泛认可,迅速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另外,目前全球共15款ADG原研药物获批上市。ADC药物密集获批集中于2019年后,2019年至FDA获批药物达8款,近年来国内ADC创新进程也迎来里程碑,首款国产ADC创新药爱地希于2021年获批上市。
尤其Enhertu、Padcev及Trodelwv取得出色临床效果,吸引全球及国内药企纷纷布局ADC。华金证券进一步分析指出,目前全球共有244款ADC药物进入临庆试验阶段,其中15款批准上市,2款正申请上市,16款处于临床期,其余多数处于临床早期阶段。国内共有122款ADC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7款已批准上市,4款正申请上市,15款处于临床三期阶段。
不过,ADC药物靶点也较为“内卷”,尤其HER2及Trop2竞争激烈。目前全球及国内ADC药物布局较拥挤的靶点为HER2及Trop2,二者均为经临床验证的成熟靶点。CLDW18.2因其具有肿瘤选择性特征及其在部分最具侵袭性癌症中有分布,成为开发靶向疗法极具吸力的新兴靶点,引起国内外ADC药物广泛布局;此外,EGFR、Nectin-4、HER3等靶点也已吸引国内外深度布局。
谈及靶点的问题,王劲松认为,候选的ADC靶点需要体现有特定的差异化优势,可以关注三大方向:一是特异性,如果在正常组织上会有表达,会有带来安全性的顾虑;二是生物学活性和ADC技术的组合匹配程度;三是技术可及性。
“企业需要在高难度的靶点抗体构建方面有独特的差异化优势,这也是整个ADC或抗体领域里新的高地,如果比较容易做简单的抗体有多种途径或者有很多团队也可以做,但真正非常有挑战的只有非常窄的技术路径或者非常有经验的团队才能把它做出来。”王劲松说,总体来看,生物学的判断、技术的匹配程度、技术可及性是后续企业成功的关键。
“出海”路径需分两步走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中国已成为ADC开发的领跑者,在全球市场上占据突出地位。这也推动了ADC不断“出海”。
从数据表现来看,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进行ADC赛道布局的企业中,中国企业一共有35个项目在推进,美国企业有25个项目在推进,单从数量表现来看,中国企业在项目“出海”以及转化方面,已经在全球浪潮中进展较快。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仅有荣昌生物一款ADC出海,2022年以来,国内ADC公司掀起了“出海”狂潮。2022年4家药企ADC实现出海,2023年短短5个月就迎来8家药企ADC出海捷报。
但如何走稳“出海”路径也成为一大议题。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出海”是企业必走之路,需要分两步走。一方面,由于Biotech不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就选择独立做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尤其在三期临床试验可能要两、三亿美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刚开始肯定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寻找合作伙伴也是Biotech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这也要求合作伙伴需要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有较为丰富的资金储备,且对美国市场的报批流程较为较熟悉,并且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能力;另一方面,当Biotech实力足够强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自己去独立进行临床试验,可以选择独立建立自己的商业化团队,这一步如果走通了,就实现了中国Biotech走向全球的目标。
“中国ADC领域中,5年之内也会出现这样一批类似百济神州、传奇生物这样‘走出去’的公司。在此之前,ADC企业需要考虑自身是否拥有足够好的平台,再者,当我们的实力足够强的时候,可以自己做临床试验或者跟别人共同开发做临床试验,就能看到真正的‘出海’。”上述分析师说。
“出海”也并非一劳永逸。虽然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才真正说明Biotech企业的实力,但中国市场仍是本土创新药企的立身之本。此外,尽管由于很多药品是在美国获批后其他地区才敢上市,这导致药企出海必去美国,但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及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潜力也不容小觑,需提前进行战略布局。
此次,在辉瑞制药宣布成功完成对Seagen公司收购后,和铂医药随后就官宣了与辉瑞的合作。对于该药物的后续市场布局,王劲松表示,辉瑞肯定是对于ADC产品线、临床开发、商业化是有相当多参与布局计划,这将是辉瑞核心产品线的一分子之一,尤其是通过Seagen的收购,辉瑞专门成立了肿瘤事业部,肯定要将Seagen的ADC作为肿瘤的专业资源,和辉瑞在全球的临床开发,全球的商业化资源进行对接。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是非常欣慰有这么一个延伸,增强了这个产品合作以后的价值增加的潜力和机制。”王劲松说,此次HBM9033,即间皮素(MSLN)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海,不仅对公司现金流有正面影响,有利于加快资金回流,同时也增强了公司继续深耕前沿创新的信心。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科技研发
康辰药业KC1036治疗尤文肉瘤获中国批准临床
12月20日,康辰药业发布公告,KC1036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晚期尤文肉瘤的临床试验申请(IND)于近日获批。
资料显示,尤文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尽管ES的新发病率仅为0.8~1.5/百万,但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好发人群年龄低,尤其常见于10~20岁的年龄段。
依据《儿童及青少年尤文肉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国际上儿童及青少年ES的治疗原则相似,治疗方案为化疗、手术、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ES的常规化疗方案包括VDC(V:长春新碱+D:多柔比星+C:环磷酰胺)和IE(I:异环磷酰胺+E:依托泊苷)。针对常规化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尤文肉瘤患者,目前后线无优选方案,临床急需新的治疗方案。
公告称,KC1036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化学药品1类创新药,公司拥有该产品的全球知识产权。KC1036通过抑制VEGFR2、AXL等多靶点实现抗肿瘤活性。
目前KC1036针对消化系统肿瘤、胸腺肿瘤等多个适应症正在开展临床研究,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例受试者入组KC1036临床研究,现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了突出的抗肿瘤活性与安全性。
(信息来源:制药网)
 
复宏汉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CTLA-4单抗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12月13日,复宏汉霖宣布,公司自主研制的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HLX13(重组抗CTLA-4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I期临床研究于中国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近年来,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与PD-1/L1、LAG-3相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也是一类免疫抑制型检查点蛋白,主要表达在调节性T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上,通过与CD28竞争性结合抗原呈递细胞上的B7配体(B7-1和B7-2),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2]。全人抗CTLA-4单克隆抗体能够解除CTLA-4对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信号的抑制,增加活性效应T细胞的数量,同时可选择性地耗尽肿瘤部位的调节T细胞,导致肿瘤内效应T细胞/调节T细胞的比例增加,从而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已有研究表明,伊匹木单抗注射液与PD-1抑制剂组成的双免疫联合疗法能够产生协同的抗肿瘤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HLX13是复宏汉霖严格按照中国、欧盟和美国等生物类似药法规自主研发的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有望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公司已经完成了HLX13与原研药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的药学、临床前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全面对比研究,上述临床前研究未发现HLX13与原研药伊匹木单抗注射液存在差异。
复宏汉霖从临床需求出发,目前已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产品管线,在PD-1/L1、CTLA-4、LAG-3、TIGIT、BRAF等极具市场潜力的靶点全面布局。同时,公司将持续加码创新,加强优质创新资产的引进和合作,“内外兼修”,不断扩充创新潜力靶点,为全球患者带去更多质高价优的生物药,以造福全球病患。
(信息来源:复星医药)
 
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恒瑞医药JAK1抑制剂缓释片获批临床
12月14日,CDE官网公示,恒瑞医药1类新药SHR0302缓释片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公开资料显示,SHR0302的作用机制为JAK1抑制剂。早先,恒瑞医药开发的SHR0302片已经在中国递交多个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分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特应性皮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大约90%的患者是女性。近年来,SLE患者的长期生存虽有所改善,但不可避免的疾病复发及其导致的不可逆的器官损伤仍是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这类患者急需创新的治疗手段实现疾病症状的持续缓解,控制器官损害,改善患者长期生存。
JAK属于细胞质酪氨酸激酶家族,共有四种JAK亚型。JAK激酶涉及超过50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其中许多参与驱动免疫介导反应。JAK激酶抑制剂已经在某些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显示出治疗功效。
SHR0302正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的JAK1抑制剂,可通过抑制JAK1信号传导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的生物学效应,并减少由于JAK2抑制引起的贫血等副作用。本次恒瑞医药获批临床的产品为SHR0302缓释片剂型,拟开发适应症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SHR0302片和SHR0302缓释片,恒瑞医药还在开发SHR0302外用软膏和口服溶液剂型。其中,外用软膏剂型用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已经进入3期临床阶段。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恒瑞医药也正在评价SHR0302口服溶液和片剂在健康受试者中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的临床研究。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三生国健特应性皮炎新药获批临床“入局”百亿欧元市场
12月13日,三生国健发布公告,重组IL-4R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儿童及青少年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临床试验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作为一个适应症广泛的经验证靶点,IL-4Rα单抗药物可用于治疗20种疾病,全球首个获批的IL-4Rα抑制剂在2022年销售额已经超过80亿欧元,今年或超110亿欧元。
上周,港股上市公司康诺亚宣布,IL-4Rα单抗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的上市申请于12月7日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此次申请拟定适应症为用于治疗外用药控制不佳或不适合外用药治疗的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这是国产首款申报上市的IL-4Rα抗体,也是全球第二款。
除康诺亚、三生国健外,先声药业、石药集团、恒瑞医药、康方生物、麦济生物(MG010)等也在布局IL-4Rα单抗。先声药业近日宣布,与香港康乃德生物医药就创新药IL-4Rα单抗Rademikibart订立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先声药业将获得在大中华地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该产品所有适应症的独家权利;康乃德生物医药则保留该产品在协议地区以外的权利,并将继续负责并完成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先声药业还将独立负责该产品在协议地区未来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新适应症的开发。康乃德IL-4Rα单抗在国内企业中研发进度同样靠前。
IL-4Rα是一种针对广泛适应症进行研究的经验证靶点,IL-4Rα抑制剂已获批准或正在开发,用于治疗全球20种适应症。其中,赛诺菲旗下度普利尤单抗为全球唯一一款批准的IL-4Rα靶向药,也是全球最畅销的过敏性疾病生物药物之一。2022年,该药销售额达到82.93亿欧元。赛诺菲预测,度普利尤单抗的销售今年全年有望超过110亿欧元。
市场层面,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过敏性疾病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疾病。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是仅次于肿瘤的全球第二大治疗领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药物2022年的全球市场规模为1875亿美元,占所有药物总额的12.5%。中国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相对较小,2020年仅为72亿美元,生物药物占比仅约为10%;2022年达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8%。
(信息来源:新京报)
 
华东医药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批准
华东医药12月18日公告,近日,公司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收到NMPA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由中美华东申报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批准。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是由德谷胰岛素70%与门冬胰岛素30%组成的复方制剂。德谷胰岛素与人胰岛素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与人胰岛素相同的药效学作用。门冬胰岛素与可溶性人胰岛素相比,能迅速起效。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为:胰岛素与肌肉和脂肪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同时抑制肝脏输出葡萄糖。
(信息来源:界面快报)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第一三共/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DS8201)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12月12日,第一三共/阿斯利康联合开发的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DS8201)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根据此前被纳入优先审评适应症推测,此次申报适应症为: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方案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EJ)腺癌患者。
德曲妥珠单抗是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合作开发的一款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目前已在华获批2项乳腺癌适应症,包括:1)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2)既往在转移性疾病阶段接受过至少一种系统治疗的,或在辅助化疗期间或完成辅助化疗之后6个月内复发的HER2低表达(IHC 1+或IHC 2+/ISH-)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
此前,针对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两项关键临床试验结果已公布。在DESTINY-Gastric01研究中,经曲妥珠单抗治疗后进展的HER2阳性晚期三线及以上胃癌患者,接受T-DXd治疗后中位OS长达12.5个月,相比化疗组(8.4个月)显著延长,12个月OS率分别为52.1%和28.9%;T-DXd治疗组ORR为51.3%,是化疗组(14.3%)的3倍多。经确认的ORR分别为42.9%和12.5%,DCR为85.7%和62.5%,mDOR分别为11.3和3.9个月,mPFS分别为5.6和3.5个月。
DESTINY-Gastric02研究纳入的西方人群中接受包含曲妥珠单抗的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HER2+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结果显示,T-DXd治疗组明确的ORR为41.8%(33/79),其中CR为5.1%(4/79),PR为36.7%(29/79),SD为39.2%(31/79),明确的疾病控制率(DCR)为81.0%(64/7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8.1个月,中位应答时间为1.4个月,中位OS为12.1个月,中位PFS为5.6个月。
基于DESTINY-Gastric01研究和/或DESTINY-Gastric02研究结果,德曲妥珠单抗已在30多个国家/地区获批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基于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方案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GEJ)腺癌成人患者。
期待德曲妥珠单抗的新适应症尽快获批,惠及更多的患者。
截止目前,德曲妥珠单抗获美国FDA获批的适应症包含:
HER2 阳性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三线治疗;
HER2 阳性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二线治疗;
HER2 低表达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HER2 基因突变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HER2 阳性复发或转移性胃癌的治疗。
今年9月,德曲妥珠单抗再获FDA授予两项突破性疗法,包括:
既往治疗后发生进展且无替代治疗选择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IHC3+)实体瘤患者;
三线及三线以上无法切除的晚期或复发性HER2 阳性(IHC3+)结直肠癌患者。
(信息来源:易加医)
 
阿斯利康凝血新药在华申报上市
12月16日,CDE网站显示,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百特公司(Baxter)递交了注射用的andexanet alfa上市申请获药监局受理,该产品可用于逆转Xa因子抑制剂的抗凝作用。
Andexanet alfa是一种经过修饰的人凝血因子Xa(FXa)蛋白质,专门设计用于与FXa抑制剂结合并迅速逆转其抗凝作用,可以阻碍天然FXa与FXa抑制剂的结合,从而恢复正常的止血过程。
Andexanet alfa已在美国获得加速批准,并在欧盟、瑞士和英国获得有条件批准,适用于接受FXa抑制剂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治疗后出现因危及生命或出血失控而需要逆转抗凝治疗的患者。该产品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解毒剂。
今年6月,一项上市后IV期ANNEXA-I研究因预先达到止血优效性标准而提前终止。该研究旨在评估andex anet alfa在接受口服FXa抑制剂治疗(包括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出现因危及生命或出血失控而需要逆转抗凝治疗的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停止试验的建议是由独立数据和安全监测委员会(DSMB)提出的。在对450例患者随机分组并随访1个月后,进行了预先计划的中期疗效评估,结果显示andexanet alfa的逆转效果比最初预期的要早。阿斯利康表示,将终止ANNEXA-I研究并继续在美国和欧盟进行监管备案,以寻求andexanet alfa的完全批准。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拜耳/再生元阿柏西普8mg在华申报上市
12月15日,CDE官网显示,拜耳的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上市申请已获受理,推测此次申报上市的为阿柏西普高剂量8mg版本。
阿柏西普是拜耳和再生元联合开发的一款VEGFR-Fc融合蛋白。再生元保留阿柏西普在美国的专有权,拜耳获得美国以外的独家营销权。
今年8月,阿柏西普8mg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FDA的批准是基于阿柏西普8mg治疗wAMD的III期PULSAR研究和治疗DME的II/III期PHOTON研究的积极数据。
在第48周,两项研究均达到了非劣效性的主要终点,即与每8周给药一次的阿柏西普2mg相比,每12周或每16周一次的阿柏西普8mg在改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评分方面显示非劣性,且绝大多数患者能够维持每12周或16周的注射间隔。这两项关键研究的成功意味着阿柏西普8mg制剂可将治疗间隔从每2个月一次延长到每4个月一次。
在这两项研究中,阿柏西普8mg的安全性类似于阿柏西普2mg,且没有患者发生视网膜血管炎、闭塞性视网膜炎或眼内炎这些不良反应。
根据再生元财报,Eylea(阿柏西普2mg)在2022年的销售额达到96.47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美国地区销售62.65亿美元(再生元独占),美国以外市场销售33.83亿美元(拜耳负责,再生元分得13亿美元)。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双效合一!恒瑞医药自主研发止吐复方制剂HR20013上市申请获受理
12月15日,恒瑞医药子公司福建盛迪医药有限公司收到CDE下发的《受理通知书》,其注射用HR20013的药品上市许可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拟定适应症为用于预防成人高度致吐性化疗(HEC)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目前,国内尚无同类复方注射剂产品上市。
注射用HR20013是由HRS5580和帕洛诺司琼组成的固定剂量静脉复方制剂,协同发挥NK-1受体拮抗剂和5-HT3受体拮抗剂的双重作用。此次申报是基于一项注射用HR20013的Ⅲ期临床试验(HR20013-301)结果。
注射用HR20013的Ⅲ期临床试验(HR20013-301)主要研究终点达到方案预设标准。该研究旨在评价注射用HR20013用于预防高致吐性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牵头单位,张力教授和赵媛媛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全国77家临床研究中心共同参与。
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的设计,共随机入组754例受试者。研究包括筛选期(1周)、治疗期(2个化疗周期)和安全随访期(30[±7]天)三个阶段,筛选合格的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入组后接受共2个周期对应组别的研究药物给药。本研究中,注射用HR20013与地塞米松联用的第一周期总体期完全缓解率(主要研究终点)非劣效于对照组;第一周期(关键次要研究终点)和第二周期超延迟期完全缓解率数值高于对照组。结合其他有效性终点的数据,用于预防高致吐性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时,注射用HR20013联合地塞米松具有可靠的疗效,有提高超延迟期疗效的趋势,且疗效在后续周期也有很好的保持。
在各类抗肿瘤治疗中,以化疗诱导的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nauseaand/orvomiting,CINV)最为严重。CINV是多种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也是很多肿瘤患者化疗时焦虑、恐惧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的恶心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食管黏膜撕裂、治疗耐受性降低等严重后果,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疗效。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CINV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顺利施行抗肿瘤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呕吐是一个由大脑控制的多步骤反射过程。目前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外周途径和中枢途径2条通路引起呕吐反射,5-HT3受体拮抗剂和NK-1受体拮抗剂在预防CINV方面存在机制上的联用潜力。预防用药是控制CINV的关键。对于HEC,目前医学界普遍认可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中国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防治专家共识》等临床指南和共识均推荐在化疗前采用三药联合的预防策略,首选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的联合方案。
但因为多种原因,在国内外现实的临床诊疗中CINV指南依从情况并不理想,亟待在临床实践中改善。
注射用HR20013由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HRS5580和帕洛诺司琼的复方制剂,HRS5580为罗拉匹坦前药,在体内通过转化成罗拉匹坦发挥止吐作用。注射用HR20013同时作用于激活神经激肽-1(neurokinin-1,NK1)受体和5羟色胺3型(5-HT3)受体双途径抑制呕吐反射,使用简便。另外,罗拉匹坦半衰期长,具有高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在预防延迟期和超延迟期的呕吐中具有优势。
基于上述特点,注射用HR20013有望助力临床改善CINV指南依从性,增加用药规范带来的临床获益。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强生口服泛FGFR抑制剂厄达替尼国内申报上市
12月15日,CDE官网显示,强生厄达替尼(erdafitinib,商品名:Balversa)片上市申请获受理,用于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
厄达替尼是一款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抑制剂,每日口服一次。2019年4月,该产品获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携带FGFR2/3突变,在铂类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包括在新辅助化疗或辅助化疗一年内)出现疾病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成人患者,成为全球首款获FDA批准上市的FGFR抑制剂,也是首款针对转移性膀胱癌的靶向疗法。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厄达替尼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III期临床(CTR20182097)在今年10月完成,旨在评估其与化疗或派姆单抗相比,在既往一线治疗后进展且携带特定FGFR异常的晚期尿路上皮癌受试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在国际招募了629名受试者,在国内招募了44名受试者。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上市
潜在首款!安进双特异性疗法获FDA优先审评资格
12月15日,安进(Amgen)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接受其在研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器(BiTE)tarlatamab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该疗法旨在治疗铂类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晚期小细胞肺癌(SCLC)成年患者。新闻稿指出,如果获得批准,tarlatamab将成为首款用于治疗实体肿瘤的BiTE疗法。该申请已被授予优先审评资格,PDUFA目标日期为2024年6月12日。
该BLA是基于一项全球性2期临床试验DeLLphi-301的结果。试验结果显示,tarlatamab在铂类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晚期SCLC患者中具有持久的抗肿瘤活性,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结果令人鼓舞,安全性结果与1期临床试验中的结果相一致,详细数据已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
这项2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中位随访期为10.6个月时,包含100例接受选定10 mg剂量tarlatamab治疗患者的意向治疗分析显示客观缓解率(ORR)为40%(97.5% CI:29,52)。对于关键次要终点,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9个月(95% CI:2.9,6.7),中位总生存期为14.3个月(95% CI:10.8,NE)。在对10 mg剂量tarlatamab治疗有应答的患者中,58%的患者在数据截止时至少维持6个月的应答,55%的应答仍在进行中。
安全性方面,与1期临床试验相比,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导致的停药不常见(4%)。Tarlatamab 10 mg组患者报告的最常见的治疗伴发不良事件(TEAE)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9%)、发热(38%)、食欲下降(25%)和味觉障碍(24%)。CRS主要限于第1次和第2次给药,主要为1级或2级,通常可通过支持治疗进行管理。在tarlatamab 10 mg剂量组,3级CRS发生率较低(0%),未观察到3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和相关神经系统事件(0%)。NEJM论文报告1名患者死亡,被认为与治疗相关。
Tarlatamab是安进研究人员设计的一种在研靶向免疫疗法,通过同时结合T细胞上的CD3和SCLC细胞上的DLL3,使患者自身的T细胞与SCLC细胞非常接近。这导致了免疫突触的形成和癌细胞的裂解。DLL3是治疗SCLC一个令人兴奋的靶点,因为大约85%到94%的SCLC患者的癌细胞表面表达DLL3,它在正常细胞中表达极少。目前,在SCLC三线治疗中尚无获批疗法,tarlatamab有望为此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默沙东HIF-2α抑制剂获FDA批准肾细胞癌适应症
12月14日,默沙东宣布Belzutifan(商品名:Welireg)获FDA批准用于治疗接受过PD-(L)1药物和抗VEGF药物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
FDA此次批准主要是基于III期LITESPARK-005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临床试验,共纳入746例既往接受PD-(L)1药物和抗VEGF药物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晚期RCC患者,旨在对比Belzutifan(120mg,每日1次)和依维莫司(10mg,每日1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接受Belzutifan治疗后,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HR=0.75,95% CI:0.63-0.90;p=0.0008),其总生存期(OS)呈现出延长趋势(21.0 vs.17.2个月;p=0.09583),但无统计学意义。此外,Belzutifan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提高(21.9%vs.3.5%;p<0.00001)。
安全性方面,Belzutifan组最常见(发生率≥25%)的不良事件(AE)包括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疲劳、肌肉骨骼疼痛、肌酐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谷丙转氨酶升高、钠降低、钾增加和谷草转氨酶升高。此外,Be lzutifan组有38%患者报告严重AE,3.2%患者发生致命性AE(包括败血症和出血,各0.5%),6%患者因AE而永久停药。
除了LITESPARK-005研究以外,默沙东还开展了3项Belzutifan的III期临床试验:
LITESPARK-011研究: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和仑伐替尼一线治疗晚期RCC患者;
LITESPARK-012研究:联合仑伐替尼二线治疗晚期RCC患者;
LITESPARK-022研究: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接受肾切除术后的透明肾细胞癌(ccRCC)患者。
Belzutifan是一款小分子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抑制剂,可以减少与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相关的HIF-2α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2021年8月,Belzutifan凭借II期临床数据获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无需立即手术的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HL)相关的肾细胞癌、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或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成为全球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HIF-2α抑制剂。目前,全球仅8款临床在研HIF-2α抑制剂,其中一款来自国内药企。
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肾癌类型,大约90%的肾癌确诊患者为RCC。肾细胞癌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约为女性的两倍。在美国,大约15%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首个!显著改善晚期癌症PFS,默沙东小分子抑制剂再获FDA批准
12月14日,默沙东(MSD)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其“first-in-class”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抑制剂Welireg(belzutifan)的补充新药申请(sNDA),用于晚期肾细胞癌(RCC)成人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接受PD-1/PD-L1抑制剂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TKI)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根据新闻稿,Welireg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晚期RCC患者的HIF-2α抑制剂,而此次Welireg的获批,亦标志着自2015年以来首次新类别药物获批用于此类患者群体。
此次批准,是基于LITESPARK-005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结果。LITESPARK-005是首项专门评估在接受PD-1或PD-L1抑制剂和VEGF-TKI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晚期RCC患者的试验。在该试验中,与依维莫司(everolimus)相比,Welireg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使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25%(HR=0.75,95% CI:0.63-0.90;p=0.0008)。Welireg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2%(95% CI:18-27),完全缓解(CR)率为3%,部分缓解(PR)率为19%,而依维莫司组患者的ORR为4%(95% CI:2-6),无患者达到CR,PR率为4%。
Welireg是FDA加速批准的首个HIF-2α抑制剂,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基于2期LITESPARK-004试验的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OR)数据,用于治疗相关RCC、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不需要立即手术的von Hippel-Lindau(VHL)疾病成人患者。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FDA完全批准全球首个IgA肾病药物,云顶新耀拥有中国权益
12月20日,Calliditas Therapeutics宣布,该公司布地奈德迟释胶囊(商品名:Tarpeyo,Nefecon)获FDA完全批准,以降低成人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患者在疾病进展中的肾功能丧失风险。Tarpeyo目前是首个基于对肾功能测量获FDA完全批准的IgAN治疗药物。基于蛋白尿替代标志物,Tarpeyo于2021年12月首次获得FDA加速审批。
该项批准是基于代号为NefIgArd的研究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n=364),旨在评估Nefecon(16mg,每日1次)口服给药vs安慰剂在原发性IgA肾病成人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分为A和B两部分,A部分患者需接受9个月的Nefecon或安慰剂治疗,随后接受3个月的随访观察;B部分患者无需接受治疗只需继续接受12个月的随访观察。
结果显示,在15个月的随访期内,Nefecon组患者的UPCR持续降低;eGFR相比于安慰剂组显著改善,并且这种效果可持续两年(-2.47vs-7.52mL/min/1.73m2,p<0.0001)。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患者的基线UPCR水平如何,Nefecon均可有效改善其eGFR。此外,Nefecon在B部分中的安全性与A部分结果一致。
2021年12月,Nefecon凭借NefIgArd研究A部分结果获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具有进展风险的原发性IgA肾病成人患者。基于该研究B部分的积极结果,Calliditas于2023年向FDA申请Nefecon的完全批准。2022年11月,Calliditas的合作伙伴云顶新耀在中国提交该产品的上市申请并被纳入优先审评。今年11月,该款药物获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2月21日快讯
鹿茸:市场需求略有回升,货源购销暂时一般,小批量购销走动为主,行情暂稳。现在市场鹿茸一等片3500-4000元/kg,二等片3000元/kg左右,三等片2500-2600元/kg,马鹿茸1500-2500元/kg不等,花二杠6000-8000元/kg不等,三岔4000-5000元/kg。
苦参:新货上市,市面货源充足,行情平稳。目前市场苦参内蒙统货统片售价23-24元/kg,选货规格不一售价30-40元/kg不等,投料售价15-18元/kg。
罗汉果:市场货源充足,今年产量较大货源丰,市面行情暂时疲软,行情小幅震荡。目前市场罗汉果大果价在0.6-0.7元左右/个,中果0.5-0.6元/个,小果0.4元左右/个。
迷蒙花:市场购销一般,来货量暂时不大,行情稳定。目前市场密蒙花统货价在30-35元/kg,过筛选货35-40元/kg不等。
甘草:市场货源较多,市场商家积极出货,行情震荡回调。现在市场新疆甘草统片25-30元/kg,甘肃统片30-35元/kg,三五粒售价18-20元/kg,稍好售价23-25元/kg,进口个统售价在14-15元/kg。
白花蛇舌草:走动一般,新货上市购销,行情相对平稳。目前市场白花蛇舌草家种统货价11-12元/kg,切片售价14-15元/kg。
丁香:市场来货量不大,需求略有回升,货源批量购销,行情稳坚。目前市场公丁香统货售价在75-76元/kg。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12月21日快讯
浙贝母,近期寻货商家减少,持货者出货意愿较强,整体行情表现疲软,现市场浙江产无硫饮片货售价在120元,个子报价在95-100元之间。
延胡索,货源多为企业正常采购,行情表现坚挺,现市场延胡索个子多喊价在145-150元之间,外围商对其关注力度不高。
覆盆子,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不高,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行情随之回落,现市场覆盆子一般货多喊价在145-150元之间。
吴茱萸,目前商家关注力度不及前期,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行情有所疲软,现市场吴茱萸江西中花价格在50元上下;浙江产小花售价在45-50元之间。
竹花,市场销量不大,商家关注力度不高,近期货源小批量走动,价格与前期基本持平,现市场竹花统货多售价在80-85元之间。
阿胶,进入销售旺季,货源小批量走动较好,外围商无关注力度,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东阿阿胶价格在2800-2830元,福牌货价格在1100元。
金线莲,市场货源以家种货销售为主,因销量不大,仅有个别商家持有货源,近期行情暂无明显变化,现市场金线莲整棵报价在1050元,碎货价格在850元。
熟地黄,受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浮影响,加工成本有所提高,近期市场价格小幅上调,现市场熟地黄统片价格在20元。
苍术,今年新货产出有量,可供货源处于充足状态,行情表现疲软,现市场家种苍术切好的片价在85元;野生光个报价在165元上下。
川贝母,货源处于正常购销中,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在坚挺中运行,现市场川贝母松贝价格在4800-5200元之间,青贝价格在4000-4300元之间。
艾叶,可供货源充足,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在低迷中运行,现市场艾叶一般统货价格在8-9元之间,好货价在11-12元之间。
白扁豆,进口货供应有量,近期走销一般,行情在平稳中运行,现市场进口货价格在9-10元之间,国产货供应量少。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3/12/22 11:42:39      阅读1053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