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5/1 2:59:49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柳药集团与华为云、润达医疗签署全面合作协议,通过“智慧医疗云”赋能药店
近日,广西柳药集团发文称,公司与华为云、润达医疗全面合作,围绕连锁智慧药房、智慧医院、智慧医疗云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这也意味着,华为把大健康相关业务延伸至线下药店领域。
据悉,华为云、柳药集团、润达医疗的此次合作,将通过“智慧医疗云”赋能药店,应用智慧检验、智慧随访、智慧患教、数字人健康宣教等AI场景,为药店终端客户提供检测报告辅助分析、数字化陪护疗养、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
此次三方合作,将推动柳药集团的互联网医院、处方共享、实体药店服务有效衔接,实现从预防诊疗到用药康复全病程的一体化智慧管理,助力提升诊疗康复效果和居民自主健康管理水平,形成一站式“医+药+健康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
在人工智能方面,华为云提供了全栈、全场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包括AI平台、AI市场、AI应用和AI服务,支持从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模型推理到模型管理的全流程AI开发,可助力各行各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其中自然包括线下药店。
不单是药店端,华为云AI业务针对制药领域,早已有了落地应用。
举例来讲,华为云人工智能大模型(盘古大模型)下设有AI药物分子模型,其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药物设计工具,可帮助科研人员快速发现和优化新药候选分子。
针对市面上真实存在的17亿个药物分子,该AI模型可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预训练,在化学无监督学习模式下,实现结构重构率、合法性、唯一性等指标全面优于现有方法。
此外,该AI模型生成了1亿个创新的类药物小分子筛选库,结构新颖性为99.68%,能有效地生成理化性质相似的新化合物,为发现新药创造可能性。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发展,AI大模型的推广应用,医药行业迎来数字化转型时代。
柳药集团对此谈到,本次合作三方将共建运营“智慧医疗云”,通过应用华为云的算力支持以及基于盘古医学大模型和润达医疗“良医小慧”的AI能力,深度挖掘海量的高质量医疗文献和疾病、药物图谱、治疗方案、检测报告等医疗大数据价值,实现对患者就医问诊、检查报告、临床诊断、病历病程的辅助分析,有效支撑医学检验、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场景AI应用。
最近10年,华为研发投入近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手机Mate60 Pro发布后,其国产化的7纳米制程的手机SOC(麒麟9000S)打破了西方对国内高端芯片制造的“围追堵截”,从而受到国内及全世界广泛关注,华为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再次大幅上升。
另外,华为作为国内高科技企业的典型代表,已在通信制造、芯片设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含手机)、底层软件框架、电动汽车技术(含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2022年,华为在全球营收6423亿元,净利润356亿元,研发投入1615亿元,占全年收入比例超25%。最近十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9773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华为在2019年之后受到美国等国家制裁,公司营收还未恢复到历史高峰水平(2019年,华为总营收8588亿元)。
柳药集团,营收近200亿
官方信息显示,柳药集团是一家综合性医药上市企业,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190.53亿元,目前在全国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的药品批发企业排序中位列第16位。
柳药集团旗下的桂中大药房连锁,成立于2001年9月,在“中国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百强榜”中排名12位,公司销售规模突破31亿元,现拥有801家药店,覆盖广西区14个地级市及40多个县份。
润达医疗,成立于1999年,作为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在全国各地及海外拥有四十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的省市及地区,所提供服务的产品涵盖了体外诊断行业(IVD,In-Vitro Diagnostics)主要细分领域。
目前,润达医疗已发展成为国内IVD行业产品流通与综合服务的领先企业之一。据了解,公司借助自有综合服务体系,向各类医学实验室提供体外诊断产品、专业技术支持的综合服务。
(信息来源:第一药店财智)
 
百利天恒:全资子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协议
12月12日,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与百时美施贵宝就BL-B01D1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协议的公告。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 Inc.和百时美施贵宝(BMS)就SystImmune的BL-B01D1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美国联合开发并商业化BL-B01D1。协议生效后,BMS将向SystImmune支付8亿美元的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
百利天恒公告称,2023年12月11日,公司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与BMS就BL-B01D1(EGFR×HER3双抗ADC)项目达成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BL-B01D1是一款潜在的同类首创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推动BL-B01D1在美国的开发和商业化。SystImmune将通过其关联公司独家负责BL-B01D1在中国大陆的开发、商业化以及在中国大陆的生产,并负责生产部分供中国大陆以外地区使用的药品。BMS将独家负责BL-B01D1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合作协议生效后,BMS将向SystImmune支付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达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达成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后,SystImmune将获得最高可达71亿美元的额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
公告介绍了协议标的的基本情况。BL-B01D1是一种基于双特异性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ADC,可同时靶向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EGFR×HER3)。目前正在开展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BL-B01D1-LUNG101),以评估其在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L-B01D1的早期临床研究数据已在2023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欧洲医学肿瘤学会年会(ESMO)以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上被公布。这些数据显示,BL-B01D1在经标准治疗后疾病进展的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患者中,表现出具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活性。
公告还透露了协议的主要内容。SystImmune与BMS将分担BL-B01D1全球开发费用,以及在美国市场的利润和亏损。SystImmune将通过其关联公司保留BL-B01D1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BMS将从中国大陆的净销售额中获得特许权使用费。在美国和中国大陆以外,SystImmune将从净销售额中收取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合作协议生效后,BMS将向SystImmune支付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达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达成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后,SystImmune将获得最高可达71亿美元的额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
公告表示由于生物医药研发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附加值的特点,药品从早期研究、临床试验报批到投产周期长、环节多,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合作协议中所约定的里程碑付款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最终里程碑付款尚存在不确定性。
(信息来源:读创财经综合)
 
西比曼生物科技宣布与阿斯利康就新型GPC3装甲型CAR-T疗法在中国达成联合开发协议
12月7日,中国上海,美国马里兰—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专注于肿瘤、炎症及免疫疾病创新细胞疗法发现和开发的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今天宣布与阿斯利康就C-CAR031签署联合开发协议。C-CAR031是一种针对肝细胞癌(HCC)的自体抗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装甲型CAR-T疗法。C-CAR031基于阿斯利康新型的GPC3靶向CAR-T(AZD5851),由阿斯利康的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II(TGFβRII)显性负装甲发现平台设计、并由西比曼在中国生产。
肝细胞癌(HCC)是中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中国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新增病例46.6万例,约占全球新增病例总数的50%。全球约45%的肝细胞癌(HCC)死亡病例发生在大中华区。
根据协议条款,西比曼和阿斯利康将在中国共同开发和商业化C-CAR031,西比曼将获得一笔首付款。西比曼还将有资格获得阿斯利康在中国以外地区独立开发、生产和商业化AZD5851时的里程碑付款和全球开发的特许权使用费。
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2023年年会上,公司公布了一项在中国开展的研究者发起试验(IIT),已经初步展示了C-CAR031的安全性、有效性、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数据,显示C-CAR031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稳健的PK/PD特征。
“我们很高兴能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发用于治疗实体肿瘤的创新CAR-T疗法,”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必佐表示,“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治疗一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相信CAR-T疗法有可能重新定义肝细胞癌(HCC)和其他GPC3表达实体肿瘤的治疗手段。”
阿斯利康全球副总裁,肿瘤研发部门细胞治疗负责人Mark Cobbold表示:“与西比曼的这项协议加速了阿斯利康创新装甲CAR-T平台在实体瘤领域的研究,并推进了我们将新型细胞疗法带给更多难以治疗的癌症患者的雄心壮志。”
肝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也是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肝癌是根据起源细胞类型进行分类的,数种类型的原发性肝癌多发于成人,其中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类型,大约75%的成人原发性肝癌是HCC3。肝细胞癌始于肝脏,表现为单个肿瘤或几个小结节,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局部靶向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然而大多数患者诊断出来时已处于晚期,或治疗预后不良而导致疾病进展至晚期HCC,5年生存率仅为7%,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左右。
西比曼生物科技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在中国上海和美国马里兰都设有创新中心,专注于开发创新型细胞治疗产品,致力于通过定制化治疗,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恶性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以及炎症和免疫疾病。公司在各个创新中心内均设有符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生产基地,用于推动产品研发和早期临床研究,管线覆盖CAR-T和TIL疗法。
(信息来源:医麦客)
 
复宏汉霖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开启深化合作新篇章
近日,复宏汉霖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在湖南长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秉持“寻求新机遇、共谋新发展”的合作理念,双方将在产品市场开发、物流管理、创新业务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提升各自在医药领域的价值,不断推进药品和治疗可及,使更多患者受益。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副总经理董浩,复宏汉霖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余诚、商务部副总经理刘素坚及双方相关代表出席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和复宏汉霖将围绕产品市场推广、渠道拓展、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开展广泛且深入的合作,提升药品可及性,积极助力“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和服务延伸至更多方面,推动患者获益最大化。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探索“医疗健康+互联网”创新业务模式,将传统医药制造及供应链服务与新兴互联网医疗融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更贴近患者需求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持续增强患者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董浩表示:“2020年华润医药商业与复宏汉霖开启合作,持续推进多个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助力复宏汉霖从Biotech稳步向全球化Biopharma进阶。未来,华润愿携手复宏汉霖共同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提升药品可及、可支付性,惠及广大患者。”
余诚表示:“复宏汉霖在产品商业化的各个环节不断积累,形成‘涌现效应’,助力公司迈上发展新阶段。此次合作将借助华润在医药流通领域的强大实力和优质资源,推动公司在更多市场细分领域实现商业化创新和落地,也为双方的高质量发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来,复宏汉霖将继续立足自身优势,深入拓展药物研发、制造销售等领域合作空间,协调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助力加速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促进优质药物和医疗资源普惠民生。
(信息来源:复星医药)
 
资本竞合
香雪制药拟定增募不超9.6亿元,募集资金净额全部用于梅州五华产业园建设等项目
近期,香雪制药发布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5988.40万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全部用于梅州五华产业园建设项目、公司主要产品研发项目、数字化平台升级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公司拟将募集资金的5.90亿元用于梅州五华产业园建设项目、8888.68万元用于公司主要产品研发项目、9939.49万元用于数字化平台升级建设项目、1.8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香雪制药表示,拟通过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推动梅州五华产业园建设,旨在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加工基地、仓储物流、精深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园,进一步完善“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制造—医药流通”的“医药大健康产业链”的产业链布局。
据悉,香雪制药广州黄埔金峰园等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较早,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厂区主要建筑紧邻未来的商业区,厂区用地已经饱和。同时,广州生产基地的生产仓储、动力供应、环境保护等设施设备已基本满负荷运行,升级优化空间有限,难以匹配生产经营的进一步扩大。梅州生产基地用地空间更广、资源承载能力更强、规划和建设更优、发展潜力更大,生产搬迁扩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
资料显示,香雪制药主营业务为中药制造,目前形成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制造—医药流通”的“医药大健康产业链”的全产业链布局。
在重点研发项目方面,香雪制药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道地南药化橘红中药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及5个子课题综合绩效评价及结题验收。在配方颗粒方面,上半年完成5个品种国标试生产备案,累计完成67个品种,其中66个品种已完成广西和山东跨省备案,完成33批次小试标煎确认,完成中试提取20个,干燥16个,制粒10个;完成国标品种327个批次样品稳定性研究。
在产品二次开发方面,公司完成橘红枇杷片工艺优化,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已开展多批产品生产和上市销售。行业标准修订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女贞子等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目前公司获批准2个品种(菟丝子、生草乌)。
随着中成药业务规模的回升,香雪制药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中药提取关键工序的产能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对公司持续发展存在一定影响。因此,香雪制药拟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扩大中成药生产能力,为夯实中成药业务基石、保障香雪制药未来发展奠定产能基础。
据悉,近年来,香雪制药还依托旗下子公司广东香雪精准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从中医药迈入细胞免疫治疗领域,持续推进TCR-T药物研发。而今年以来,流感高发带动了相关概念股业绩的增长,香雪制药旗下的抗病毒口服液在终端整体销量大幅上涨态势。根据香雪制药今年上半年年报显示,旗下抗病毒口服液实现营收2.89亿元,同比增长了326.00%。
(信息来源:制药网)
 
阿斯利康将以每股15美元现金价收购Icosavax所有流通股
12月12日,阿斯利康宣布,已与Icosavax公司达成收购协议,以每股15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其所有流通股,总价值为8亿美元。在达到特定监管和销售里程碑时,Icosavax还有权额外获得每股5美元的有价值付款,加上预付款合计11亿美元。
Lcosavax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用创新的病毒样颗粒(VLP)平台技术开发针对传染病的疫苗。目前,该公司已经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管线,包括RSV/hMPV二价联合疫苗IVX-A12、RSV疫苗IVX-121、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可编程基因组整合公司Tome Biosciences宣布完成2.13亿美元的A轮和B轮融资,以推进可编程基因组整合平台的发展
12月12日,Tome Biosciences公司宣布完成2.13亿美元的A轮和B轮融资。该公司致力于开发名为程序化基因组整合(PGI)的新技术,用于精确插入任何大小的DNA序列到目标基因组位置。一系列知名投资机构参与了融资,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a16z)Bio+Health,ARCH Venture Partners,GV,Longwood Fund,Polaris Partners,Bruker Corporation,FUJIFILM Corporation,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等。
PGI技术结合了CRISPR/Cas9系统的位点特异性与不需切断DNA双链,就能够插入或写入DNA序列(包括完整基因)的酶。公司最先进的PGI技术称为整合酶介导的PGI(I-PGI),使用独特的整合酶。这项技术基于Tome公司的联合创始人Omar Abudayyeh博士和Jonathan Gootenberg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研究员时首次发现的开创性PASTE技术。
I-PGI就像文字处理器能够在文档的任何部分粘贴文本一样,提供了在基因组的任何地方插入大型DNA序列的能力,并具有无与伦比的精确性。到目前为止,I-PGI已成功实现了在各种分裂和非分裂细胞类型中超过30 kb的遗传物质的精确位点特异性插入。它还提供了多重编辑的潜力,可进行复杂的细胞工程化改造,为细胞疗法开发的未来铺平了道路。Tome Biosciences公司表示,最初将专注于开发针对单基因肝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细胞疗法。
该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为Rahul Kakkar博士。他在生物科技和生物医药领域有超过10年的领导经验。他曾经是Pandion Therapeutics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和Corvidia Therapeutics的首席医学官和首席战略官。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市场风云
百亿贝伐珠单抗赛道竞争愈演愈烈,本土药企出海进军美国市场!
贝伐珠单抗原研药为罗氏旗下的“安维汀”,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已获批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等多个实体瘤,在国内获批的适应症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等。数据显示,2019年,这款原研的贝伐珠单抗销售额高达74.94亿元。近年来,贝伐珠单抗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公开数据显示,国内贝伐珠单抗市场于2018年达到32亿元,这一数字有望在2030年达到177亿元。
面向百亿蓝海,贝伐珠单抗市场竞争也正愈演愈烈。12月8日,百奥泰发布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了美国FDA签发的关于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注射液(BAT1706)上市批准的通知,意味着该款国产生物类似药将进军美国市场。
不过,相对于国内,美国市场竞争也并不缓和。据了解,2020年美国市场贝伐珠单抗整体销量为225万支,同比增长5%,其中生物类似药约有八成,原研正受到生物类似药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安进的贝伐珠单抗首仿生物类似药给其带来的冲击力度居前。
从市场格局来看,辉瑞、安进和来自瑞士的制药公司Mabxience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早已在美国获批上市,并且这些企业由于竞争日益激烈,拉下了贝伐珠单抗整体的市场价格。相关数据显示,安进的贝伐珠单抗首仿生物类似药Mvasi平均销售低价已降至30美元/10mg,与原研品价格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半。
对此,业内也对国产生物类似药出海能否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表示担忧。除了美国市场以外,BAT1706(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已于2020年递交欧洲EMA上市许可申请;2021年11月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中国注册商品名称为普贝希。
在商业化布局方面,据百奥泰公告,公司已于全球多区域及地区开展了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商业化进程,包括:与百济神州达成合作协议,由百济神州进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中国市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与Sandoz AG开展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合作,将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美国、欧洲、加拿大和大部分其他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合作未覆盖的国际市场的产品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Sandoz AG;与Biomm S.A.开展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合作,授权其就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巴西市场的产品商业化权益;与Mega Lifesciences签署授权许可及商业化协议,授权其就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在印度尼西亚市场的分销权及销售权,百奥泰将负责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供应。
公开资料显示,百奥泰是一家以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公司除了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这款可商业化的产品以外,另外两款已商业化的产品,分别是阿达木单抗(商品名:格乐立)和托珠单抗(商品名:施瑞立),也均为生物类似药。
202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主营收入4.61亿元,同比上升20.76%;归母净利润-3.82亿元,同比下降49.51%。
(信息来源:制药网)
 
一天两款基因疗法上市,FDA的“阳谋”
12月8日,注定是载入基因疗法史册的一天。
当日,FDA正式批准福泰制药与CRISPR Therapeutics共同研发的基因编辑药物Casgevy上市。
这意味着,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获得了全球医药监管标杆的认可,为其后续全球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Casgevy的上市,再一次体现了FDA坚守的原则——引领创新药潮流,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
在临床上,尽管CRISPR基因编辑疗法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仍有争议,但即便如此,FDA依然顶住压力批准上市,再次释放鼓励创新的信号。
同一天,FDA还向市场释放了另一种信号。Casgevy上市的当天,bluebird bio的基因编辑疗法Lyfgenia同样获批,且适应症与Casgevy具有重合性。
为两种不同基因疗法之间的竞赛打响了发令枪,FDA的“阳谋”显而易见:鼓励创新,更鼓励竞争。
这对药企来说,并非好事。FDA鼓励竞争,或许意味着价格战难以避免,一方有可能会因为性能差距导致“上市”即“丧势”。
Casgevy、Lyfgenia同时上市,残酷的博弈已经开始。也正因此,不管是bluebird bio还是CRISPR Therapeutics,都上演“批了=崩了”的惨案:
前者股价暴跌40%,后者股价跌幅也接近10%。
相比于基因编辑的历史性时刻,FDA的“阳谋”,或许是更多药企需要关注之处。
01、Casgevy:基因魔剪新时代
Casgevy吸引市场的关注点在于,其是基因编辑的新时代产物。
十年前,CRISPR-Cas系统的诞生,让基因编辑从直板机步入智能机时代。相比此前的ZFN、TALENs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系统有三大显著优点:操作简单、精准度高、花费便宜。
面世以来,该技术已在全球无数生物实验室落地开花,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潜力。
全世界有超过7000种罕见病,病患人数超过3亿人,其中80%是单基因突变造成的。而目前95%的罕见病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发生突变的单个碱基进行剪断、加入或替换等修正操作,就极有可能挽救罕见病人的生命,还他们健康。
理论上,任何突变的基因都可以通过CRISPR-Cas系统纠正。而Casgevy,正是该技术的第一次落地。
Casgevy的核心机制,是借助CRISPR基因编辑手段,改造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让细胞能产生高水平的胎儿血红蛋白。
通常来说,胎儿血红蛋白只会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产生,出生后它的表达通路会被关闭。但某些特殊案例显示,当BCL11A基因突变时,一些成年人也能生成胎儿血红蛋白。
Casgevy做的就是模拟这种突变,对患者造血干细胞的BCL11A进行切割,松开胎儿血红蛋白的刹车。这也使得,Casgevy具有治疗镰状细胞病的潜力。
镰状细胞病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形成“镰刀”形状。这些细胞会限制向身体输送氧气并阻碍血液流动,导致剧烈疼痛或血管闭塞危象。
目前,在镰状细胞病的临床试验中,共45名患者接受了Casgevy治疗。其中29名的患者数据显示,28例在治疗后至少12个月内,没有出现严重疼痛迹象。
基于亮眼的临床数据,2023年11月16日,英国正式批准福泰制药与CRISPR Therapeutics共同研发的基因编辑药物Casgevy上市申请。由此,Casgevy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
如今,Casgevy获得FDA认可,意味着基因魔剪新时代的正式开启。
02、Lyfgenia:bluebird bio的再续辉煌
相较于Casgevy,Lyfgenia则是完全不同的解题思路。
从根本上来说,镰状细胞病是由珠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人类的血红蛋白是由两条链和两条链组成的,四条链缠绕构成血红蛋白的空间构象。
当患者的肽链上位于第六位的位氨基酸放生改变时,会产生由谷氨酸被缬氨酸代替的现象,此时会构成镰状的血红蛋白HbS,而正常的血红蛋白HbA则被取代,最终引发严重问题。
Lyfgenia解题思路,是将改良形式的-珠蛋白基因(A-T87Q珠蛋白基因)的功能,拷贝添加到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中。
一旦患者具有A-T87Q珠蛋白的基因,他们的红细胞便可以产生抵抗血红细胞镰刀化的血红蛋白,从而降低镰状血红蛋白的比例。
从临床数据来看,Lyfgenia也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
在一项单臂研究中,Lyfgenia帮助32名患者中的28名(88%)在治疗后,6至18个月内完全未出现任何严重疼痛迹象。
在即将举行的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研究人员将展示的新数据显示,接受Lyfgenia治疗的33名患者中有30名(90.9%)在此期间严重疼痛迹象完全消退,32名(97%)没有严重的疼痛迹象。
正是基于突出的表现,Lyfgenia获得了FDA批准。而对于bluebird bio来说,Lyfgenia也是其离体基因疗法第三次获得FDA批准,是辉煌的延续。
只是,不管是Lyfgenia还是Casgevy,难免都要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03、残酷的竞赛已经开始
虽然上述两款基因疗法的临床数据都足够优异,但均只是单臂研究,因此并不足以向市场证明谁更好。
在FDA批准之前,Leerink Partners对33名美国医生进行的一项新调查显示,超过60%的治疗SCD的血液学家认为,这两种基因疗法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没有重大差异。
当被问及他们会使用哪种上市基因疗法时,40%的人无法决定,而1/3的人选择了Lyfgenia。
这也意味着,在上市第一天,两款疗法的博弈就已经开始。
对于Casgevy来说,劣势不容忽视。
首先,是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如果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预期靶标以外的其他DNA片段进行了切割,可能会破坏非靶向基因的功能或调节,引发严重后果。
为了确定Casgevy脱靶的分析是否可靠,FDA不久前还召集了智囊团开会表决。虽然在会议上,专家小组对该药物的安全性表示肯定,但仍需要药企后续更长周期的临床数据来证明。
其次,则是商业化层面不占优势。基因编辑的治疗极为繁琐。例如,Casgevy首先需要通过从患者的骨髓中取出干细胞,并在实验室中编辑细胞然后进行回输。在回输之前,还要消除掉骨髓中原本的天然造血干细胞,以减少后续异常血红蛋白的表达,并为新造血干细胞的生长留出空间。在回输之后,患者可能需要在医院观察至少一个月,以避免潜在的感染等问题。
因此,对于Casgevy来说,需要在后续的商业化过程中加速对医生群体进行教育。而Lyfgenia的治疗虽同样繁琐,但由于bluebird bio此前有类似药物上市,因此具备成熟的销售渠道,放量或许更占优势。
也正因此,Casgevy最终打出了低价策略:220万美元一针,而Lyfgenia的价格则是达到了310万美元。
当然,对于Lyfgenia来说,也有肉眼可见的安全性bug。Lyfgenia的临床试验先前报告了治疗后出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例。
相比于Casgevy的潜在担忧,Lyfgenia可能致癌的问题是明确的,因此FDA给其打上了黑框警告。在Casgevy没有黑框警告的情况下,Lyfgenia的推广将会极为被动。
所以,即便最终定价占据优势,但bluebird bio的股价跌幅超过40%。
04、总结
制药的目的是为患者服务。因此,FDA在鼓励创新方面,往往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但在包容的同时,FDA也体现了其睿智的一面:引入“鲶鱼”,让药企主动内卷。
对于药企来说,这并非一个好消息。从基因疗法的竞争中,我们也能进一步感受到,技术的创新只是手段,选择适合的患者、适合的适应症,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才是创新药企的最高使命。这也是药企真正的立身之本。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市场分析
流感高发相关药品需求增加 产业链上市公司加班加点保供稳价
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发布会上介绍,从发热门诊、急诊整体情况来看,近段时间全国呼吸道疾病就诊量相对平稳,全国整体正常医疗服务没有受到影响。
《证券日报》日前走访上海、武汉等地各大药店发现,流感药品价格稳定,虽然相关药品近期需求量大增,但各门店供应充足。
流感药品价格稳定
流感进入高发季,退烧、止咳、抗病毒药品需求大增。针对奥司他韦等流感药品的价格情况,多家药房工作人员表示,近期没有涨价。
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九州通旗下好药师门店工作人员介绍,近期奥司他韦胶囊和颗粒需求较大,但没有到“供不应求”的地步,“目前供货稳定,基本上卖完就能到新货。”
“我们会积极做好冬季流感高发的应对举措,全力保障药品供给,以惠民价格做好患者服务。”好药师大药房总经理刘黄河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不涨价,保供应”是好药师一贯坚持的原则,公司也会积极开展公益义诊活动、免费送药上门等便民服务,为民众健康安全提供保障。
数据显示,11月份益丰药房感冒用药环比增长49.71%,其中奥司他韦类增长276.17%,抗病毒类增长62.77%。此外,针对支原体肺炎的阿奇霉素,11月份环比增长42.03%。
“每年在流感、支原体肺炎高发季来临之前,我们都会做好预案,提前备足一些常用药品量。目前各个门店的相关药品储备充足。”上海益丰大药房新零售负责人高志英表示。
线上方面,1药网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介绍,进入11月份以来,1药网旗下B2B医药平台抗感染类、止咳化痰平喘类、解热镇痛类、感冒类药品的销售额持续走高。具体来看,对比10月份,11月份抗感染类药品销售额增长63%,止咳化痰平喘类增长38%,解热、镇痛类增长23%,感冒类增长37%。
该负责人表示,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1药网在药品储备上提前进行了充分准备,目前各类热门药品没有出现库存紧张情况,价格也比较平稳。
相关药企满负荷生产
随着流感药品需求大增,相关药企正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
走访发现,多家药店在售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均由上市药企东阳光长江药业生产。为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东阳光长江药业按设计产能满负荷生产。东阳光长江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此前已按要求完成相关材料的采购,原材料储备充足,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嘉应制药表示,针对目前流感高发,公司抓紧生产,满足市场用药需求。目前相关产品均处于满产满销状态。双鹭药业在互动平台上表示,由于近期奥司他韦胶囊销量增加,公司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供应市场。
亨迪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公司布洛芬相关制剂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公司将全力保障布洛芬的市场供应,目前生产经营正常。
除了流感相关药品外,流感疫苗进展也受到市场关注。12月10日,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前期已对推进流感等疫苗接种作出专门部署,今年的疫苗供应充足,并提升了流感疫苗的供应保障能力。
金迪克在互动平台上表示,为保障流感疫苗供应,公司和行业内主要企业纷纷制定了扩产能计划,提前做好产能储备。
华兰疫苗表示,2023年至今公司共取得流感疫苗批签发94批次,批签发批次数量居国内首位,公司将密切关注流感疫苗的市场供需情况。
(信息来源:证券日报)
 
 


运作管理
药茶药膳“风起”上市公司跨界联合布局
近期,中医药养生理念逐渐应用于食品和饮品领域,抓住了许多年轻消费者追求新鲜和养生的心态。随着热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品牌开始尝试中医药与饮食融合。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的知识普及率、阅读率和信任率均超过90%,中医药文化在逐步渗透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医药衍生行业兴起。
中药茶饮成新宠
根据市场报告数据,中药茶饮在茶饮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尝试并认同中药茶饮,市场规模逐年增长。不少上市公司加码布局,其中以中药企业为主,不乏联合跨界布局案例。
从九芝堂获悉,为迎合年轻人的喜好,九芝堂药店研发并推出了多种养生茶饮。11月,九芝堂还联合外卖平台饿了么举办现场体验活动。活动中,现场坐诊、DIY制茶的形式使网红们体验感十足。
东阿阿胶打破阿胶的传统吃法,通过新颖的跨界合作,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尝试。2023年2月,东阿阿胶联名新茶饮品牌奈雪的茶,重磅推出品牌首款阿胶奶茶,触达年轻消费者,掀起国潮养生浪潮。
浙江震元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先后推出了秋梨膏、玉屏清润膏、睥卫宝膏、丁香猴头菇佛手茶等多款养生茶、养生膏产品。
食品类上市公司也跨界布局养生茶饮赛道。好想你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目前,公司热销的养生饮品类有清菲菲、豆菲菲以及枇杷秋梨膏、红枣姜茶、红枣桂圆枸杞茶等产品。以清菲菲产品为例,采用了枣中贵族灰枣、古田银耳、湘潭莲子、兰州百合、宁夏枸杞、南宁冰糖为原料,配方清洁,0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采用先进冻干(FD)技术,实现慢炖两小时,冲泡一分钟,是秋冬季健康养生佳品。
加速布局药膳业务
除中药茶饮外,药企纷纷布局药膳业务,也有不少跨界案例。从九芝堂获悉,下一步公司或考虑布局药膳领域。
浙江震元在互动平台上称,药膳等子公司正在积极开发,待有一定品规之后再推出。此前5月份,浙江震元已回应称,震元药膳品鉴馆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正积极与各方合作,拓展丰富药膳业务。
佛慈制药表示,公司目前大健康产品主要为阿胶糕、蜂蜜、汉方茶饮等产品,没有涉及化妆品。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布局大健康产业,整合甘肃省中药材及食材资源,积极在药食同源产品、特医食品、药膳食品等领域进行探索开发,培育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大健康产品集群,开辟新的市场和业绩增长点。
不少企业也已经或正在考虑跨界布局药膳预制菜。4月11日,温氏股份与昆药集团旗下子公司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举行首次战略签约,双方将联合打造融合药食同源独特魅力和现代健康概念的“治、养、调”一体化脾胃健康解决方案,推出参苓鸡系列药膳预制菜,包括参苓白切鸡、参苓盐鸡和参苓鸡汤等预制菜产品。
针对公司预制菜有没有考虑向养生保健方向和中药公司合作药膳的问题,得利斯在互动平台上称,预制菜终端消费场景多,受众人群广,有着极强的跨界融合属性,创新机会多。未来,公司也将积极探索预制菜多元发展,将药膳与食材进行融合搭配,进一步打开对食物的想象空间,广泛拓展业务合作机会,持续做大食品和健康业务。
行业规模持续扩容
今年2月份发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中医药将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未来随着医保和集采政策的推进,中医治疗和中药调理将会被更多患者选择。有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67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1万亿元。
湘财证券认为,当前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肿瘤发病率上升,疾病谱的改变,以及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来的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升级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中药行业需求健康平稳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中医药文化在逐步渗透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预计未来中医药美妆护肤、中医药食品饮料以及中医药康养旅游等相关衍生行业将会兴起。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证网)
 
跨国药企密集“进货”、重磅授权交易频发,国产ADC“出海”之路为何越走越顺?
近日,就在艾伯维以101亿美元收购ADC创新先驱三巨头之一的ImmunoGen后不久,四川百利天恒药业也宣布与百时美施贵宝就BL-B01D1(EGFR×HER3双抗ADC)项目达成潜在总交易额84亿美元的独家许可与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推动BL-B01D1在美国的开发和商业化。SystImmune将通过其关联公司独家负责BL-B01D1在中国大陆的开发、商业化以及在中国大陆的生产,并负责生产部分供中国大陆以外地区使用的药品。
根据双方合作协议,BMS将独家负责BL-B01D1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合作协议生效后,BMS将向SystImmune支付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达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达成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后,SystImmune将获得最高可达71亿美元的额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
BL-B01D1是一种基于双特异性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ADC,可同时靶向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EGFR×HER3)。目前正在开展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BL-B01D1-LUNG101),以评估其在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次交易也使得百利天恒药业开盘即“20CM”涨停并创造其股价历史最高值,截至今日收盘报价131.11元,市值525.8亿元。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中国ADC领域研发进展快速,目前在研管线数量已占到全球近40%,从适应症角度看,已上市ADC药物适应症目前平均涵盖血液瘤和实体瘤,实体瘤主要集中在乳腺癌、胃癌、尿路上皮癌等大癌种。目前处于临床III期的ADC有望拓展新的血液瘤和实体瘤适应症。从靶点角度看,已上市ADC药物主要集中在HER2、CD22、Trop2等成熟靶点,虽然目前全球和中国的ADC管线仍然集中在成熟靶点,但是也逐渐涌现了不少新兴靶点的管线。
“当前,ADC领域交易如火如荼,ADC药物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研发企业数量、进入临床试验的项目数量、获批上市的药物数量等表现来看,整个ADC赛道已经进入一个稳定、相对成熟的阶段。以合理的交易价格选择合适的产品,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ADC领域大额收购交易频出,极大提振了全球布局企业和投资者信心。”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本土ADC“出海”捷报频传
抗体偶联药物(ADC)由通过专门设计的连接子将小分子药物(即细胞毒性有效载荷)连接到生物成份(即抗体)上组成,显示出与目前的标准护理疗法相比显著改善治疗窗口的潜力。
兴业证券分析指出,截至2023年11月,全球共上市15款ADC药物,另有332款药物处于临床及上市申请阶段。中国创新药企在ADC浪潮中表现亮眼,2021年首款国产ADC爱地希(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荣昌生物)获批上市,科伦博泰的HER2 ADC产品A166和Trop2 ADC产品SKB264 TNBC后线适应症也分别于2023年5月和2023年12月获NMPA受理。在332款在研ADC药物中,国内企业自主研发或引进的ADC产品数量达132款,中国已成为ADC开发的领跑者,在全球市场上占据突出地位。
2021年8月,荣昌生物与Seagen就维迪西妥单抗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开启了我国ADC药物出海的狂飙模式。2022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已签订三项合作协议,涉及九项ADC资产,前期及里程碑付款合计共高达118亿美元。此外,恒瑞医药、翰森制药、映恩生物、礼新医药、百力司康、启德医药、康诺亚、石药集团、宜联生物、信诺维等公司都有ADC相关产品的国际化交易。
仅仅在10月20日,两起ADC药物授权交易接连落地(默沙东以首付款40亿美元和总金额220亿美元获得第一三共的三款ADC的全球权益、GSK以85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15.7亿美元的总金额获得翰森制药B7-H4 ADC药物HS-20089的全球权益),延续了近年来ADC领域授权交易持续火爆的趋势。从现有交易看,2023年全球ADC交易总金额将再创历史新高。
国产ADC出海背后,一方面是ADC领域已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焦点领域,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我国创新药企研发能力的提升。
此次,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百利天恒与BMS的交易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对外授权,其中对创新药销售最重要的美国市场,百里天恒并没有放弃权益,而是选择与BMS共同开发,共同承担成本和利润分成。这笔交易类型与传奇生物和杨森的交易结构类似,意味着百利天恒未来将在美国市场拥有更高比例利润分成(传奇生物拥有50%的利润分成比例)。同时,也可以看到百利天恒对自身产品的信心,以及在交易中拥有话语权。
“中国药企在化学工艺方面有很多较为出色的工程师,在技术领域方面也有很多的积累,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在ADC领域目前已经在加速追赶并且超过某些全球的企业,实现了‘弯道超车’。”上述券商分析师介绍,从数据表现来看,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进行ADC赛道布局的企业中,中国企业一共有35个项目在推进,美国企业有25个项目在推进,单从数量表现来看,中国企业在项目“出海”以及转化方面,已经在全球浪潮中进展较快。而百利天恒的成功案例也展示了中国ADC药物研发实力已经逐渐展现国际竞争力,也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样本。
ADC“出海”仍存难题
从市场维度来看,近两年,国内布局ADC赛道的本土创新药企公司纷纷跟跨国药企签署合作项目,其实也是意味着“出海”的趋势不断加速。这也是由于中国在ADC赛道布局上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现在整体上国内ADC项目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美国研发的数量。可以预判,未来拓展海外市场将是各方布局的重点方向。
“ADC赛道以后可能会呈现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一方面,在肿瘤领域,你会看到每个人会选不同的靶点来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另一方面,从平台层面来看,很多企业都在做下一代不同的平台,如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DC平台,所以我预计中国会跑出一批优秀的企业。”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但与此同时,ADC如何应对“出海”挑战,商业化合作如何稳步进行也成为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谈及市场挑战,有本土创新药企高指出,对于国内药企而言,“出海”最大的挑战来自于CMC(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生产环节非常重要,很多portfolio(投资组合)中,50%以上企业“出海”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CMC、生产制造出现问题。此前就曾出现过一款产品因为CMC的问题被FDA否决上市。
“从成本控制维度来看,国内药企如果在CMC环节出现问题需要临时更换合作伙伴,中间也会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就比如,临床试验是一家CDMO公司,商业化再换另外一家,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做桥接试验,也就是说,FDA或者CDE可能会要求我们重新再做一个临床试验来证明不同供应商生产批次的一致性。”该药企高管说。
但“出海”也是本土创新药企必走之路。映恩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朱忠远此前指出,国内创新药企出海需要分两步走。一方面,由于Biotech不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就选择独立做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尤其在三期临床试验可能要两、三亿美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刚开始肯定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寻找合作伙伴也是Biotech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这也要求合作伙伴需要具备较强的临床能力,有较为丰富的资金储备,且对美国市场的报批流程较为较熟悉,并且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能力;另一方面,当Biotech实力足够强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自己去独立进行临床试验,可以选择独立建立自己的商业化团队,这一步如果走通了,就实现了中国Biotech走向全球的目标。
“中国ADC领域中,5年之内也会出现这样一批类似百济神州、传奇生物这样‘走出去’的公司。在此之前,ADC企业需要考虑自身是否拥有足够好的平台,再者,当我们的实力足够强的时候,可以自己做临床试验或者跟别人共同开发做临床试验,就能看到真正的‘出海’。”朱忠远说。
紧抓ADC产业新增长点
当然,对于跨国药企而言,也想要精准选择合作项目以及合作伙伴。因而,也需要聚焦一定的筛选标准。在此层面,有跨国药企高管表示,从全球战略来看,更侧重于看药物的市场潜力以及对于临床的助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ADC药物机制上是pan-tumor(泛癌种)的药物,但在不同的肿瘤疾病领域靶点似乎不太一样。有的是讲蛋白表达水平,有的是基因突变水平,还有一些是基因增值水平。在不同的疾病领域,靶点生物学特性可能不太一样。所以,对于跨国药企而言,所看中的药物及项目需要对不同疾病的生物学特性,对于靶点还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二是,尽可能探索并且聚焦在未来能够解决药物的耐药问题。现在通过很多新药,已经把肿瘤这样一个生存期很短的疾病尽可能转换为是一个慢性疾病,但不少肿瘤疾病还会不断进展。当疾病发生进展的时候,需要思考又有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耐药?ADC联合治疗策略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治疗策略。比如,ADC连接小分子、ADC连接此前已经是肿瘤治疗颠覆的免疫治疗,这些方面都是未来都需要进行探索的方向。
三是,关注还有相当多探索是在哪里?例如,双靶点ADC的bispecific antibody(双特异性抗体)也很多。由于一个肿瘤细胞上可能连接不同的靶点,需要考虑如何能够把不同靶点的驱动基因双抗能够再连接这个化疗药物,产生更加大的作用。现在有一些双靶点的ADC也可能是未来一个更好的趋势,这些产品也将是全球市场看中的方向。
在这些趋势之下,一众药企也在加速研发进展。在研发开支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中国制药研发投入总额为326亿美元,占全球药品研发开支的13.5%,同期美国制药研发投入总额及占全球的比例分别为1030亿美元和42.7%,中国制药市场在研发开支方面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随着药物创新的需求增加、政策的鼓励加持、资金和专家的充足流入,预计2030年中国制药研发开支将达到675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期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9.5%。
在分析师看来,得益于研发投入的增加,利好创新药物的政策、医疗保险的动态调整等因素,考虑到新药及新适应症的持续获批以及已上市创新药物商业化的推进,ADC创新药总体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华泰证券发布也分析指出,连日来,ADC赛道进展频现,ADC有关的授权交易持续落地,交易金额持续走高,以及ESMO年会上多款ADC类药物展现良好疗效等一系列现实情况来看,诸多迹象继续验证了ADC将作为下一代肿瘤治疗基石药物的潜力。ADC是国内企业在分子开发、临床布局等方面具有全球优势的领域,在优质临床数据和持续的大金额授权交易驱动下,行业红利有望逐步兑现。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减肥药带火上游多肽缩合剂DCC,药企正积极开发新品
减肥药赛道正吸引全球药企的目光。12月5日,礼来宣布其减肥药Zepbound在美国上市,六剂标价为1059.87美元,此价格与诺和诺德旗下的减肥药Wegovy相比,售价便宜了约20%。业内认为,随着礼来Zepbound的上市,意味着减肥药赛道两家头部争霸的局面已经开启。根据诺和诺德2023年三季报显示,GLP-1产品已为公司贡献了超800亿丹麦克朗的销售额。
除了诺和诺德和礼来,罗氏制药近日宣布,将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CarmotTherapeutics,入局减肥药市场。公开资料显示,Carmot Therapeutics致力于代谢疾病药物研发,目前公司产品包含皮下及口服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有助于治疗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症,及多个临床前计划。其中,颇具前景的一款在研药物是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CT-388,该药每周注射一次,其效果与礼来的糖尿病药物Mounjaro和减重药Zepbound类似。据悉,在获得积极的第一阶段试验结果后,Carmot已准备好进行第二阶段的人体试验。该款药物可能在2030年后上市。而据交易合约,罗氏与该公司的交易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完成。
此外,11月份,阿斯利康同意以20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诚益生物公司GLP-1药物ECC5004收入囊中。据介绍,ECC5004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每日一次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GLP-1),用于治疗肥胖症、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代谢疾病。
国内减肥药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市场扩容,本土药企也在加速布局。例如,11月份,智飞生物宣布拟以现金收购宸安生物100%股权,将业务板块延伸至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类疾病领域。天眼查显示,宸安生物是智飞生物实控人蒋仁生控股的另一家公司。该公司拥有GLP-1类似药物、胰岛素类似物管线布局,截至目前有6款已进入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其中重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处于临床3期阶段,重组利拉鲁肽注射液、德谷胰岛素注射液已完成临床3期试验,处于上市申报阶段。此外,该公司还有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口服司美格鲁肽片等处于临床前阶段。业内认为,这次收购将是智飞生物切入减肥药领域提速的方式之一。
国内外药企频频布局减肥药赛道的背后,瞄准的是其巨大的市场潜力。摩根士丹利研究认为,2030年全球减重市场处方药规模或将突破770亿美元,预测2024年至2030年将实现复合增长36%;摩根大通预计,到2030年,GLP-1类药物全球年销售额将达1000亿美元。
而在减肥药大火的背景下,上游包括生物多肽缩合剂系列产品厂商的市场情况也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
近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对金城医药提问:随着诺和诺德以及礼来等减肥药畅销,是否有利于公司作为上游生物多肽缩合剂系列产品,包括DCC、DIC、EDC等产品放量?近期多肽缩合剂系列产品供给情况怎样?
对此,金城医药12月7日回复表示,目前DCC的市场销售情况稳定,进入四季度以来市场需求较为旺盛。
同时,公司表示在开发新一代缩合剂,如HOPO、HATU、HBTU等。单一或复配缩合剂产品下游广泛,可应用于含有酰胺键、酯基等的高端多肽、核酸及创新药的研发及生产过程,能够满足手性精准控制、减少异构体生成、降低成本等市场需求。
(信息来源:制药网)
 
 


科技研发
再生元宣布双特异性抗体linvoseltamab的LINKER-MM1关键性临床试验主要终点积极结果
12月7日,再生元宣布关键I/II期LINKER-MM1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显示,接受BCMA/CD3双抗linvoseltamab治疗的复发/难治性(R/R)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出现深度且持久缓解。在11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1%,46%的患者实现完全缓解或更好疗效。再生元计划今年基于I/II期研究结果向美国FDA等监管当局递交生物制品许可(BLA)申请。
Linvoseltamab是一款在研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结合了再生元独有的全人源抗体技术VelocImmune和全长双抗技术平台VelociBi,与人体天然的抗体非常接近。该候选药物旨在将表达CD3的T细胞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上的B细胞成熟抗原(BCMA)桥接,以促进T细胞活化和对癌细胞的杀伤。
这项正在进行的开放标签、多中心I/II期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试验正在评估linvoseltamab在R/R MM患者中的作用。282例入组患者都接受过至少三线治疗或出现三重耐药。
该试验的I期静注剂量递增部分现已完成,主要评估了linvoseltamab在9个剂量水平上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剂量限制性毒性,探索了不同的给药方案。该试验的II期剂量扩展部分(LINKER-MM1)正在进一步评估linvoseltamab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主要终点是ORR。关键的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PFS、最小残留疾病阴性状态率和总生存期。
在11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117例接受linvoseltamab 200mg治疗的患者中,经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ORR为71%,46%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或更好疗效。经过至少24周的治疗,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或更好疗效的患者从每2周给药改为每4周给药。
根据最新数据,所有接受linvoseltamab 200mg治疗的患者均出现了不良事件(AE),其中85%的患者出现了≥3级不良事件。最常见的AE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为46%,仅1例(1%)为3级CRS。9例患者(8%)发生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事件,3例为3级ICANS,无≥4级病例。73%的患者出现了感染,34%为3级或4级。14例患者(12%)在治疗期间或末次给药后30天内因治疗突发不良反应死亡,其中11例(9%)因感染死亡。
目前全球已有两款BCMA/CD3双抗获批上市,分别为强生的Tecvayli(teclistamab)和辉瑞的Elrexfio(elranatamab)。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包括百济神州/安进的AMG 420、康诺亚的CM336、岸迈生物的EMB-06、艾伯维/安进的TNB-383B等。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一线治疗改善结直肠癌PFS!百时美施贵宝免疫疗法3期试验达主要终点
12月8日,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宣布CheckMate-8HW临床3期试验的积极结果。该试验评估其重磅PD-1抑制剂Opdivo(nivolumab)与CTLA-4靶向抗体Yervoy(ipilimumab)联合疗法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一线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些患者的肿瘤属于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
该试验的双重主要终点是根据盲法独立中央审评(BICR)检视Opdivo加Yervoy联合疗法与研究者选择的一线化疗相比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根据BICR评估所有治疗线中联合疗法与单独Opdivo相比的PFS。根据BICR所评估的预定中期分析显示,该试验达成主要终点之一,即与化疗相比,Opdivo联合Yervoy的双重免疫治疗组合使得患者的PFS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改善。该试验持续进行中,以评估联合疗法与Opdivo单药相比的PFS(另一项主要终点)以及次要终点。
Opdivo加Yervoy组合的安全性概况与之前报告的数据一致,不良反应可通过既定方案进行控制,试验中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Opdivo是一种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旨在帮助恢复抗肿瘤免疫反应,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Yervoy则靶向抑制CTLA-4。CTLA-4抗体通过增强T细胞活性来提高肿瘤杀伤能力。该产品已于2011年获得美国FDA批准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CTLA-4抗体药物。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精缮生物CD20 NK细胞疗法IND获受理
12月7日,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上海精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GCK-01细胞注射液”的IND申请已经获得CDE受理。据官网显示,该候选产品是一种NK细胞疗法,靶点为CD20。而就在不久前,GCK-01细胞注射液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IIT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精缮生物成立于2017年,是首批入驻复星领智孵化平台的生物科技企业,复星领智是复星医药旗下以深度孵化为主要创新模式的孵化平台。精缮科技由西湖大学遗传学讲席教授和副校长许田教授和芝加哥大学吴小阳教授共同参与创立,并基于许田教授实验室发明的PiggyBac转座子技术,致力于为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遗传疾病和肿瘤开发创新性的细胞和基因治疗手段。
其基于PiggyBac转座子的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对多种细胞类型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作为一种高容量的转基因载体,利用PiggyBac系统可以在一次转基因改造中将多个功能或调控元件插入目标细胞的基因组。同时,精缮生物也在对PiggyBac转座酶进行进一步改造,以使其具备位点特异性转基因的能力。
针对递送难题,精缮生物建立了一种基于阳离子聚合物的基因递送技术平台,通过对聚合物结构的改造,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的核酸药物(如siRNA、RNP、DNA)进行靶向递送。除此之外,精缮生物还可以进行NK功能改造以增强iNK功能。
基于这些技术平台,精缮生物已经建立了针对遗传疾病和肿瘤疾病的7条在研管线。其中,进展最快的是一款干细胞基因疗法GC101。去年11月,GC101获批临床,用于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患者难以愈合的体表伤口的移植治疗。该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皮肤和眼睛、口腔、食道、呼吸道等粘膜组织在受到轻微摩擦后就会发生水疱或血疱,进而创伤溃烂,患者常被称作“蝴蝶宝贝”,亟需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出现。据公开信息披露,截至2022年10月,精缮科技针对GC101的累计研发投入约为3300万元人民币。
(信息来源:细胞基因疗法)
 
罗氏超13亿美元合作开发,口服ATR抑制剂在中国申报临床
12月8日,CDE官网公示,罗氏(Roche)申报的camonsertib胶囊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受理。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款选择性口服ATR抑制剂。罗氏此前于2022年与Repare公司达成超13亿美元全球研发合作,共同开发该产品。
ATR已被业界认为是继PARP后最有希望的合成致死靶点之一。研究显示,在ATM缺失的肿瘤细胞中,ATR抑制剂可以产生合成致死效应,在导致ATM缺失肿瘤细胞死亡的同时,并不影响正常细胞。此外,ATR抑制剂还能与PARP抑制剂联合以增强治疗敏感性。
Camonsertib是Repare公司开发的一款选择性口服ATR抑制剂。根据研究人员在2022年AACR大会上公布的1/2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药已经在晚期卵巢癌(n=20)队列中表现出尤其可喜的活性。这些患者中90%曾经接受过PARP抑制剂治疗后出现耐药性,85%对含铂化疗耐药。Camonsertib在这一患者群体中的总缓解率达到2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5周。
此外,据Repare公司官网介绍,camonsertib已显示出对BRCA 1/2突变肿瘤患者的临床益处,并且与所有主要PARP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具有临床意义的抗肿瘤活性。
2022年6月,Repare公司宣布与罗氏达成全球研发合作,共同开发camonsertib。根据协议,罗氏将负责camonsertib的后续开发,可能扩展其治疗的癌症种类,并且用于组合疗法研究。Repare公司将获得1.25亿美元前期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高达1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在2023年AACR大会上,研究人员展示了三种PARP抑制剂联合camonsertib治疗伴有DNA损伤反应(DDR)改变的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据介绍,ATR抑制剂和PARP抑制剂组合通过协同调节互补的DDR通路杀死肿瘤细胞,但临床应用受到重叠毒性的限制。该研究在伴有DDR改变(包括BRCA突变的PARP抑制剂耐药癌症)的实体瘤患者中评估了低剂量间歇性camonsertib+PARP抑制剂的耐受性和疗效。
结果显示,85例可评估患者的缓解率为13%;临床获益率(CBR)为49%。应答者包括携带BRCA1/2(n=9)、IDH1(n=1)和ATM(n=1)改变的卵巢癌(n=6)、胆管癌(n=2)以及乳腺癌、胰腺癌和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患者(各n=1)。在30例可评估的PARP抑制剂预治疗患者中,缓解率为23%,CBR为52%,主要缓解率(MRR)为64%(14/22例可评估)。根据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在DDR异常肿瘤中,包括那些预先用PARP抑制剂治疗的肿瘤,低剂量间歇性地联合camonsertib+PARP抑制剂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临床活性。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皮下注射!康宁杰瑞HER2双抗ADC在澳大利亚获批临床
12月11日,康宁杰瑞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皮下注射HER2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已获得澳大利亚Bellberry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临床研究(JSKN033-101),用于治疗HER2表达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
JSKN033是由JSKN003和恩沃利单抗组成的皮下注射复方制剂。其中JSKN003是靶向HER2双表位的抗体偶联药物,它由三个部分组成:针对HER2胞外结构域的两个非重叠表位的双特异性抗体、可切割的连接子和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恩沃利单抗是一款皮下注射抗PD-L1抗体,是由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和人IgG1 Fc片段组成的Fc融合蛋白,已于2021年11月在中国获批准上市。因为结合免疫治疗和ADC的优势,JSKN033能提高疗效,并通过给药途径的优化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
本次获批的JSKN033-101研究是一项开放、多中心、1/2期试验。试验包括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2部分:1期剂量递增阶段旨在评估JSKN033在HER2表达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PK)和初步有效性,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或2期推荐剂量(RP2D);2期剂量扩展阶段将评估JSKN033在RP2D剂量下对HER2表达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诺华FIC口服补体抑制剂治疗C3肾小球病III期成功
12月11日,诺华宣布,其口服补体B因子抑制剂iptacopan治疗C3肾小球病的III期APPEAR-C3G研究达到主要终点。在6个月的背景治疗基础上,iptacopan(200mg,每天两次)相较于安慰剂在减少蛋白尿方面具有优势,且这种减少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Iptacopan的安全性与之前报告的数据一致。
C3肾小球病(C3G)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进行性补体介导的肾脏疾病,最初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每年,全球每百万人中约有1-2人被新诊断为C3G。
诺华表示,将与全球监管机构讨论这些数据,预计可能在2024年提交监管申请。APPEAR-C3G研究将继续进行为期6个月的开放标签期,所有患者都将接受iptacopan治疗,包括之前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此外,另一项针对C3G青少年患者的队列研究也在进行中。
Iptacopan是一款first-in-class、靶向补体旁路途径B因子的口服抑制剂。该产品作用于C5末端通路的上游,同时控制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弥补了抗C5抗体的不足,同时为患者提供了口服单药的选择。
Iptacopan也正在其他补体介导疾病中进行研究。近日,iptacopan已获FDA批准上市作为治疗成人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PNH)的首个口服单药疗法。今年10月,该药物用于IgA肾病(IgAN)的III期APPLAUSE-IgAN研究也取得了积极关键结果。
诺华开发总裁兼首席医疗官、医学博士Shreeram Aradhye表示:“目前还没有还没有针对C3肾小球病这种进展性疾病的获批治疗方案,这给多是年轻人的患者群体带来了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而这些积极的结果表明,iptacopan有可能为C3G患者带来有临床意义的获益,并将支持iptacopan在多种补体介导疾病中的进一步应用。”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国药现代子公司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获批上市
12月12日,国药现代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国药致君与国药致君坪山的产品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mg)获批上市,分别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哮喘的预防和长期治疗,减轻过敏性鼻炎引起的症状。
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其活性代谢产物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P2Y12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该药品最早由Sanofi Clir SNC研究开发,1997年在美国获批上市。
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数据显示,2022年,氯吡格雷全球制剂销售额为35.06亿美元,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为人民币6.49亿元。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国内主要生产企业还有深圳信立泰、乐普药业、石药集团欧意药业等。截至目前,国药致君用于开展该项目的累计研发投入约为人民币4300万元(未经审计)。
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是选择性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该药品最早由Merck Sharp&Dohme B.V.研究开发,1998年在美国获批上市。
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数据显示,2022年,孟鲁司特全球制剂销售额为17.59亿美元,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为人民币1.98亿元。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mg)国内主要生产企业还有上海安必生制药、石药集团欧意药业、齐鲁制药(海南)等。截至目前,国药致君坪山用于开展该项目的累计研发投入约为人民币440万元(未经审计)。
(信息来源:新京报)
 
抗肺结核新药“普托马尼”在中国申报上市
12月12日,CDE官网公示,迈兰公司(Mylan)(已与辉瑞普强合并成为新公司晖致医药)和复星医药全资子公司红旗制药联合递交了普托马尼片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公开资料显示,普托马尼(pretomanid)是由全球结核病药物开发联盟(TB Alliance)开发的新分子实体,该药于2019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与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联用,治疗特定高度耐药肺结核患者。该药还入选了2020年盖伦奖“最佳药品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2022年,全世界估计有1060万人感染结核病,其中580万名男性、350万名女性和130万名儿童。2022年,只有约五分之二的耐药结核病患者获得治疗。耐多药结核病仍是一种公共卫生危机和卫生安全威胁。耐药结核治疗方案复杂,往往需要5种或更多药物组成治疗方案,多药物组合就会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同时现行治疗方案疗程可达18-24个月,超长的疗程会增加私自断药、漏服药等风险,降低患者服药依从性,导致治愈率低。
普托马尼是一种硝基咪唑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抗结核作用机制,对结核分枝杆菌(MTB)有很高的特异性。2019年8月,美国FDA宣布批准由全球结核病药物开发联盟开发的普托马尼上市,与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联用,治疗特定高度耐药肺结核患者。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辉瑞择捷美®获批食管鳞癌适应症成为全球首个治疗上消化道肿瘤的PD-L1单抗
12月8日,辉瑞公司宣布,肿瘤免疫创新药择捷美®(通用名:舒格利单抗注射液)获NMPA批准,联合氟尿嘧啶类和铂类化疗药物用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一线治疗。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该适应症的PD-L1单抗,择捷美®为更多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提供创新免疫联合治疗的选择,助力患者实现长期生存获益。这是择捷美®继IV期和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 ENKTL)之后,获批的第四项适应症,也是今年内获批的第二项适应症。
辉瑞中国区总裁、RDPAC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Jean-Christophe Pointeau表示:“肿瘤领域始终是辉瑞的战略重点。秉承‘为患者带来改变其生活的突破创新’的使命,辉瑞通过科学创新,为国内常见、高发瘤种提供填补临床空白的解决方案。此次择捷美®新适应症的获批,在上消化道肿瘤领域实现了突破,也进一步拓展了辉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覆盖。未来,辉瑞将秉承‘科学致胜、共克癌症’的理念,继续拓展肿瘤免疫治疗,在改变现有治疗格局的同时,帮助患者提升整体生存率和生命质量,向前一步,击败癌症劲敌。”
食管癌是一种起源于食管上皮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发病部位为下咽食管起始部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据GLOBOCAN 2020数据,食管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第9位和第6位。2020年全球新发食管癌的病例超过60万例,其中食管鳞癌约占85%;死亡病例达54.4万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占全球一半以上,且90%的患者为食管鳞癌。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食管癌的治疗都以外科和放射治疗为主。由于多数食管鳞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因此食管癌的预后目前仍较差。然而,食管癌细胞的突变率高、免疫原性强,免疫治疗手段的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择捷美®GEMSTONE-304研究主要研究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表示:“许多食管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发展为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这意味着他们已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作为突破性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择捷美®具有的独特双重作用机制,调动人体内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歼灭肿瘤细胞,发挥更强大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此次择捷美®获批食管鳞癌新适应症,将为患者带来全新的临床治疗选择。”
自2021年底首次获批以来,择捷美®适应症不断拓展,并实现了多个“全球首款”的突破。2021年底和2022年6月,择捷美®在国内相继获批用于治疗IV期和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同时覆盖III期和IV期NSCLC适应症的PD-(L)1抗体;2023年10月,择捷美®在国内获得附条件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 ENKTL)适应症的PD-L1单抗。未来,择捷美®也将进一步拓展其在国内高发的消化道肿瘤的适应症,为医生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武器”,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择捷美®是基石药业开发的抗PD-L1单克隆抗体,其开发基于美国Ligand公司授权引进的OmniRat®转基因动物平台。作为一种全人源全长抗PD-L1单克隆抗体,择捷美®是一种接近人体的天然免疫球蛋白G4(IgG4)单抗药物,免疫原性及相关毒性的风险更低,这使得择捷美®与同类药物相比具有独特优势。更进一步,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的保留,让择捷美®同时作用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具有独特的双重机制优势。择捷美®在Ia期和Ib期研究中,于多个癌种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耐受性。基于早期临床的数据,择捷美®在国内外积极开展临床研究。
2021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择捷美®联合化疗用于转移性IV期无驱动基因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2022年5月,择捷美®用于在接受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的新适应证获批准。2022年,择捷美®III期和IV期适应证双双被纳入《CSCO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
2023年10月,择捷美®附条件获批单药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 ENKTL)成人患者。基于一项单臂临床试验的客观缓解率和缓解持续时间结果附条件批准本适应症,暂未获得确证性研究的临床终点数据,尚待上市后进一步确证。
(信息来源:美通社)
 
德国默克MET抑制剂特泊替尼在中国获批
12月8日,NMPA官网最新公示,德国默克(Merck KGaA)申报的5.1类新药盐酸特泊替尼片已正式获批。公开资料显示,特泊替尼(tepotinib)是一款口服MET抑制剂,此前已在日本和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携带MET外显子14(METex14)跳跃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特泊替尼(英文商品名:Tepmetko)是德国默克开发的一种高选择性口服MET抑制剂,旨在抑制MET基因变异引起的致癌MET受体信号,包括METex14跳跃改变、MET扩增或MET蛋白过表达。特泊替尼被设计用于改善预后较差并具有这些特定突变的侵袭性肿瘤的预后,拟开发适应症包括NSCLC、肝细胞癌、结直肠癌和其它存在MET突变的实体瘤。
在中国,特泊替尼此前已于2021年12月在海南乐城落地,并被纳入“乐城全球特药险”和“北京普惠健康保”,从而为METex14跳跃突变肺癌患者提供靶向治疗方案。2022年3月,该产品在中国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此前特泊替尼已在中国完成两项1b/2期试验,分别针对肝细胞癌亚洲受试者和MET阳性晚期NSCLC患者。目前,该产品正在开展一项治疗具有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或MET扩增NSCLC的2期试验,以及一项在具有EGFR活化突变且对奥希替尼获得性耐药后MET扩增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开展的2期双臂研究。
在海外,特泊替尼曾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和孤儿药资格,以及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和优先审评资格。2020年3月,特泊替尼在日本获批用于治疗METex14跳跃的不可切除、晚期或复发性NSCLC患者。2021年2月,FDA加速批准口服特泊替尼上市,用于治疗携带METex14跳跃变异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
特泊替尼在日本和美国获得上市批准均得到了一项名为VISION的关键性2期临床试验的支持。该研究中,总计152名携带METex14跳跃变异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接受了特泊替尼的单药治疗。试验结果显示,特泊替尼在初治和经治患者中均达到43%的总缓解率。初治和经治患者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10.8个月和11.1个月。67%的初治患者和75%的经治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为6个月以上,30%的初治患者和50%的经治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为9个月以上。
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种类,大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85%。MET是癌症的驱动基因之一,在NSCLC中,带有MET突变的病例约占总数的3%~4%。这些患者一般年龄较大,预后往往较差。而且,MET信号通路在驱动肺癌对其它靶向疗法产生耐药性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希望此次特泊替尼在中国获批,能够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临床获益。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全球上市
普利制药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在新加坡获批上市
12月11日,普利制药发布公告,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获得新加坡卫生科学局签发的上市许可,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佐林格-埃利森综合征和其他病理性分泌过多病症。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是一种选择性的长效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钠是由苯并咪唑通过亚砜基连接吡啶环组成,在中性和弱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在强酸性条件下迅速活化,从而对H+、K+-ATP酶具有更好的选择性。该药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最早于2001年3月由Wyeth公司(Takeda授权)在美国获批上市,商品名为PROTONIX,剂型为注射剂,规格为40mg,现已在全球广泛上市销售。
普利制药研发注射用泮托拉唑钠仿制药后,已相继提交国内外多个国家的注册申请。2017年2月,该药在荷兰获批上市,2017年3月在德国获批上市,2018年8月在澳大利亚获批上市,2021年6月在加拿大获批上市,2022年2月在英国获批上市,2022年8月在新西兰获批上市,2022年9月在中国获批上市,2023年3月在乌克兰获批上市,2023年3月在法国和意大利获批上市。
(信息来源:新京报)
 
首个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美国获批上市
12月7日,百奥泰宣布其自主开发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中文商品名:普贝希)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转移性肾细胞癌及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等7个适应证,成为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该获批证明了优质国产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正在走向国际,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据了解,普贝希是一款由百奥泰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FDA、欧盟药品监管机构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它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而起效,能够阻断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减少肿瘤新血管生长,诱导肿瘤血管系统退化,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该产品于2021年1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
在中国,普贝希由百济神州进行商业化推广。百济神州是一家全球生物科技公司,商业化是其研产销全价值链运营中帮助全球创新好药惠及广大肿瘤患者的关键一环。百济神州在中国组建了3000多人的商业化团队,拥有包括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百泽安、BTK抑制剂百悦泽等15款全球引领的商业化产品,覆盖中国实体瘤、血液瘤领域高发瘤种,在“患者为先”理念的引领下,致力于让更多患者用上可负担的全球好药,实现“百创新药,济世惠民”。
百奥泰是一家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基于科学而创新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公司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科以及其他危及人类生命或健康的疾病。
2021年9月,百奥泰与山德士就一款参照安维汀开发的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签署了商业化及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条款,百奥泰负责该产品开发、生产和供应,山德士将负责其在美国及大部分其他合作未覆盖的国际市场的商业化活动。此外,百奥泰先前分别与一些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使普贝希的商业化合作已覆盖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品质认证 惠及全球
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VEGF这一信号通路起着关键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通过与VEGF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途径,阻止肿瘤微环境中新血管的生长,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他养分而最终“饿死”,以抑制肿瘤生长。作为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代表药物之一,贝伐珠单抗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批准注册的原研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生物类似药市场价格远低于原研药,显著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为广大患者和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使更多患者能够从中获益。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具有非常严格的监管要求,需要采用逐步递进的策略,分阶段开展临床前结构和功能、药学、药理毒理、临床药代动力学(PK)比对试验和临床等效性比对试验,以证明与原研药的整体相似性。
普贝希作为目前唯一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等效性研究在设计之初严格遵循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FDA和欧盟药品监管机构的指导原则及监管要求,且已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FDA的认可,欧盟药品监管机构目前也已受理了普贝希的上市申请。
普贝希的Ⅲ期研究遍布北美、欧洲和亚洲多个国家,共有86家参研中心参与,共计651名患者入组。当前,国际上已披露的上市单抗生物类似药报产阶段质量比对研究中,大都选用覆盖10批以上参照批次,以及6~10批候选生物类似药的临床研究用和商业化规模连续验证批次,而普贝希采用更多比对批次来进行头对头的药学相似性比较,为评估与参照药安维汀的生物相似性,采用了18批美国市场来源、效期跨越5年的参照药,29批欧洲市场来源、效期跨越4年的参照药,以及12批中国市场来源、效期跨越8年的参照药,与11批自制商业化批次的普贝希进行了“头对头”的药学相似性比较。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普贝希与原研贝伐珠单抗具有临床等效性。
普贝希本次成功获得美国FDA批准,证明了国际药品监管机构对其药品质量与疗效的肯定,将帮助普贝希进一步扩大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为世界更多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这更体现了中国医药研发在满足国际医药标准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独特品规 使用便捷
贝伐珠单抗及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给药剂量,需要依据瘤种、体重、治疗方案等进行个体化调整。目前,贝伐珠单抗在肺癌治疗方案中的推荐剂量为15毫克/千克,在结直肠癌治疗方案中的推荐剂量为7.5毫克/千克。以体重55千克左右的患者为例,每次药物配置分别需要8瓶和4瓶100毫升规格药物。
普贝希独特的400毫克和100毫克双规格,极大地提高了输注配药的便捷性,同时,大包装药物对比同剂量的小包装药物价格更低。该药制剂上的创新不仅为医护人员减轻了工作强度,适应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治疗需求,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进一步提高了药物可及和可负担性。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FDA批准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为下一代技术奠定基础
12月8日,美国FDA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通用名exagamglogene autotemcel,简称exa-cel)上市,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SCD)。
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兴的、能够比较精确地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基因工程技术。FDA新闻稿称,Casgevy是FDA批准的第一种新型基因组编辑疗法,标志着基因治疗领域的创新进步。
3周前,当地时间11月16日,英国药品和医疗保健产品监管局(MHRA)宣布授权Casgevy有条件上市,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SCD)和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TDT),为全球首次。
FDA预计于2024年3月30日前做出是否批准其β地中海贫血适应证的决定。Casgevy目前还在接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沙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评,有望在更多国家与地区上市。
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主任Peter Marks博士说:“这些批准代表了一项重要的医学进步,即使用创新的基于细胞的基因疗法来靶向潜在的破坏性疾病并改善公众健康。今天的行动是在对支持批准所需的科学和临床数据进行严格评估之后采取的,这反映了FDA致力于促进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应对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影响的疾病。”
Casgevy在美获批SCD适应证,定价220万美元
Casgevy由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VRTX.US)和瑞士药企CRISPR Therapeutics(CRSP.US)共同研发。CRISPR Therapeutics的创始人之一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所的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她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因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的开创性成果而共同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据生物医药行业媒体Endpoints News报道,Casgevy在美国的定价为2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76万元)。
据FDA新闻稿,Casgevy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复发性血管闭塞危象(VOC)的镰状细胞病患者。镰状细胞贫血病是一种由遗传突变引起的疾病,异常的血红蛋白使患者的红细胞变得容易连接在一起,将红细胞从正常的柔性圆形转变成坚硬的月牙形,犹如镰刀状。这些畸形细胞会堵塞血管,导致血管闭塞、损伤血管壁,造成威胁生命的血栓。
Casgevy是一种体外基因编辑疗法,通过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来修饰患者的造血干细胞。CRISPR/Cas9可以被引导到目标区域切割DNA,从而准确编辑(去除、添加或替换)切割的DNA。修饰后的造血干细胞被移植回患者体内,在骨髓内植入并增加胎儿血红蛋白(HbF)的产生。胎儿血红蛋白是一种完全健康,可以正常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但只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产生,胎儿出生后它的表达通路就被关闭了。在镰状细胞病患者中,胎儿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可防止红细胞镰状病变。
一些特殊案例显示,BCL11A基因突变时,一些成年人也能生成胎儿血红蛋白。Casgevy模拟了这种突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患者造血干细胞的BCL11A进行切割,释放胎儿血红蛋白。
Casgevy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项正在进行的针对成人和青少年SCD患者的单臂、多中心试验中进行了评估,该试验支持其在美国获批上市。试验的主要疗效结果是在24个月的随访期内至少连续12个月无严重VOC发作。
目前共有44名患者接受了Casgevy治疗,在有足够随访时间可评估的31名患者中,29名(93.5%)患者达到了前述结果。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移植成功,无患者出现移植物衰竭或移植物排斥反应。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血小板和白细胞水平低、口腔溃疡、恶心、肌肉骨骼疼痛、腹痛、呕吐、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烧和白细胞计数低)、头痛和瘙痒。
美国基因编辑疗法研发公司Prime Medicine的首席执行官Keith Gottesdiener说,“我们倾向于称这些为第一代基因组编辑,它们可以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但相当有限。”
下一代CRISPER基因编辑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吴宇轩近日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表示,目前Casgevy的技术路径仍然是体外基因编辑,将来随着体内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可能可以做到把基因编辑药物直接输注到患者体内编辑致病基因,从而直接治疗相应疾病,这一技术迭代不但能扩展适应证,同时也能大大降低药物生产成本。
生物医药行业媒体Evaluate Vantage于2023年5月发布的一份基因编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业内人士对体内基因编辑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不过目前传统的体外基因编辑仍将占有一席之地。受访专家们指出,要实现基因编辑治疗向体内的转变,新的递送技术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了一批新的基于CRISPR的系统,它们比原始基因编辑器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广泛的用途。
Casgevy的获批为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树立了信心。“经典CRISPER/Cas9的监管批准为下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奠定了基础。”荷兰鲁汶天主教大学(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呼吸疾病和胸外科实验室的肺部疾病专家Marianne Carlon说。
当地时间12月7日,《自然》(Nature)杂志对新一代基因编辑系统进行了介绍,包括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和表观基因组编辑(Epigenome Editing)。
碱基编辑的发明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的刘如谦(David R.Liu)团队。2016年4月20日,刘如谦团队首次在《自然》发表论文,表明可以通过可靠、可预测的方法,实现对改变活细胞基因组中的单个碱基进行修改。
一年后,2017年10月25日,刘如谦团队开发出了单碱基编辑器,将Cas9和APOBEC(胞嘧啶脱氨酶)整合,能够在不造成DNA双链断裂的情况下,将A-T碱基对转换为G-C碱基对,实现对基因组点突变的定点矫正修复。
先导编辑的发明者也是刘如谦。2019年10月21日,刘如谦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表明其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精准基因编辑工具——先导编辑,它比碱基编辑更灵活,无需依赖DNA模板便可有效实现所有12种单碱基的自由转换,而且还能有效实现多碱基的精准插入与删除(最多插入44个碱基,或删除80个碱基)。
《科学》(Science)杂志评论它是“超越CRISPR”的重大突破。基于这一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刘如谦等人于2019年成立了生物技术公司Prime Medicine。该公司计划在2024年寻求FDA的许可,启动一项针对慢性肉芽肿病(一种遗传性免疫疾病,患者反复发生全身各部位的化脓性感染,严重者会发生败血症而危及生命)的先导编辑疗法临床试验。
表观基因组编辑通过改变“表观基因组”而非基因本身序列来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包括对DNA进行一系列可能影响基因活性的化学修饰,目前发展速度不如碱基编辑快。
今年5月,表观基因编辑疗法开发公司Tune Therapeutics展示了一项临床前实验数据,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关闭了PCSK9基因,而没有改变DNA序列本身,降低了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一效果至少持续了11个月。
由于表观基因组编辑不涉及改变DNA,可能有助于缓解监管机构对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的安全性担忧。
已开始新一代CRISPER基因编辑探索
国内外布局基因编辑疗法的企业不少,且其中很多已布局新一代基因编辑药物。
当地时间11月12日,美国生物技术公司Verve Therapeutics在美国心脏病协会会议上报告其体内碱基编辑疗法Verve-101的Ib期试验中期结果,显示出一次性永久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力:患者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降低55%。它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在人体内部进行碱基编辑的疗法。
由于安全性问题,Verve-101不被投资者看好,然而杜德纳持乐观态度:“你可以想象,这显然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你也可以用它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类似的疾病。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023年10月18日,由杜德纳创立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宣布FDA已批准其体内CRISPR基因编辑疗法NTLA-2001开展关键3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年年底启动。这是全球进展最快的体内CRISPR基因编辑疗法,用于治疗甲状腺素转运蛋白淀粉样变性(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ATTR淀粉样变性)。
此前Intellia已与跨国药企再生元(REGN.US)达成协议,Intellia将主导NTLA-2001的开发和商业化,Regeneron承担25%的成本。
2023年11月3日,Intellia公布NTLA-2001临床1期试验最新中期研究结果,超过60例受试者的数据显示,在接受≥0.3 mg/kg剂量的患者中,血清转甲状腺素蛋白(TTR)中位降低91%,治疗后第28天的中位绝对残留血清TTR浓度为17 µg/mL。预计这些持续的低TTR水平将减少进一步的淀粉样蛋白蓄积,并可能促进淀粉样蛋白消退,从而逆转疾病表现。
2017年,刘如谦和基因编辑先驱、同在博德研究所的张锋等人共同创立了碱基编辑生物技术公司Beam Therapeutics,目前公司进度最快的产品为BEAM-101,一种体外碱基编辑疗法,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该产品于2021年11月获得FDA的IND(临床试验申请)批准,首例患者给药预计于2023年底完成。
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布局基因编辑疗法。有行业媒体监测,中国基因编辑初创公司已有50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于2015年创立的基因编辑公司——博雅辑因的体外基因编辑疗法ET-01是中国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和造血干细胞产品,已于2022年11月18日完成1期临床试验,共有8名患者入组。据其官网介绍,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用于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生命医学研究所所长刘明耀于2013年创立的邦耀生物在2023年8月宣布,其开发的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体外基因编辑产品BRL-101即将完成1期临床注册试验,很快进入2期阶段,首个接受BRL-101治疗的患儿摆脱输血依赖已经超过3年。目前,BRL-101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帮助9名患者“脱贫”。
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吴宇轩等人于2021年创立的尧唐生物致力于开发新一代mRNA药物和基因编辑药物。2023年12月6日,尧唐生物宣布,其体内基因编辑药物YOLT-201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将开展I期临床研究。YOLT-201为尧唐生物的首发管线,拟定适应症为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
继2022年8月宣布获得超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后,尧唐生物于2023年11月30日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本导基因由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蔡宇伽等人于2018年创立,其CRISPR抗病毒基因编辑药物BD111为一款体内基因编辑眼用注射液,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型角膜炎(HSK)。2023年4月,BD111的IND申请获得CDE批准,是国内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2022年6月,BD111获得FDA孤儿药认定,2023年7月获得FDA的IND批准。
还有多家企业布局新型CRISPER基因编辑疗法,例如正在进行碱基编辑疗法开发的正序生物、贝斯生物、新芽基因,进行表观遗传基因组编辑疗法开发的益杰立科,目前尚无管线进入临床阶段。
生物医药行业正在经历漫长的“资本寒冬”,像Beam这样的明星公司也在2023年10月宣布重组业务,并裁员1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0%)。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在国内,只有财力薄弱、高度依赖融资的非上市公司布局基因编辑疗法,并且都处于临床早期,处境十分艰难。
有专家认为,细胞基因疗法等生物医药赛道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往往需要把眼光放到5年、1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蓝鸟生物基因疗法Lyfgenia获FDA批准上市
12月8日,FDA批准两款基因疗法上市,分别是Vertex和CRISPR联合推出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exa-cel(商品名:Casgevy)、蓝鸟生物的基因疗法lovo-cel(商品名:Lyfgenia),两款产品均用于治疗伴有复发性血管闭塞危象(VOC)的镰状细胞病(SCD)患者。
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exa-cel
Casgevy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CRISPR基因编辑药物。今年11月中旬,该产品已获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监管机构(MHRA)有条件批准上市。
本次Casgevy获批的适应症为12岁及以上输血依赖性地中海贫血(TDT)患者或伴有复发性血管闭塞危象(VOC)的镰状细胞病(SCD)患者,这些患者没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匹配的造血干细胞供体。Vertex表示,约16000名12岁及以上严重镰状细胞病患者现在可能有资格接受该疗法进行一次性治疗。
Casgevy是一款自体、体外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通过在体外对患者的造血干细胞进行改造,使红细胞可以产生高水平的胎儿血红蛋白(HbF,一种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婴儿出生时自然存在)。因此,exa-cel有可能缓解TDT患者的输血需求,并减少SCD患者的疼痛和血管闭塞性危象(VOC)。
Vertex此前公布了CLIMB-111、CLIMB-121和CLIMB-131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共招募了75例患者,包括44例TDT患者与31例SCD患者。
随访时间为1.2-37.2个月时,接受治疗的42例TDT患者不再需要接受输血,剩余2例患者的输血需求分别降低了75%和89%。此外,这些TDT患者的HbF水平显著升高,进而使其总血红蛋白水平也升高。平均总血红蛋白水平在治疗第3个月时超过11g/dL并且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随访时间为2.0-32.3个月时,接受治疗的31例严重SCD患者均未出现VOC。在治疗第4个月时,这些患者的平均HbF水平占总血红蛋白水平的40%,并且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此外,Vertex/CRISPR还在开展两项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CLIMB-141和CLIMB-151),分别旨在评估exa-cel治疗2-11岁TDT或SC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每项试验将招募大约12例患者,这些患者后续还需参加长期随访研究(CLIMB-131)。
基因疗法lovo-cel
基因疗法Lyfgenia(lovotibeglogene autotemcel,也称为lovo-cel)是蓝鸟生物生物推出的第3款基因疗法,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伴有复发性血管闭塞危象(VOC)的镰状细胞病(SCD)患者。
Lovo-cel是一款基于慢病毒的用于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病的自体干细胞疗法,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具备功能的人βA-T87Q-珠蛋白基因拷贝至取自患者体内的造血干细胞中,再将这些干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使其自主生成β-珠蛋白,从而消除或大幅降低继续输血需求。
本次获批主要是基于I/II期HGB-206研究C组(n=36)的疗效数据。结果显示,32例患者接受输注后在可评估的6-18个月内严重血管闭塞发作(VOEs)完全消退,30/32例患者(94%)的严重血管闭塞事件得到解决,28/32例患者(88.2%)血管闭塞事件完全消退。
最常见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20%)为口腔炎、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贫血等。
蓝鸟生物将该产品定价为310万美元,此前治疗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eli-cel和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beti-cel分为定价为300万美元和280万美元。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辉瑞CD3/BCMA双抗获欧盟批准上市
12月8日,辉瑞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CD3/BCMA双抗ELREXFIO(elranatamab)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这些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种治疗,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抗CD38单克隆抗体。今年8月,该产品已获FDA批准上市。
Elranatamab(PF-06863135)是一种人源化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靶向表达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和表达CD3的T细胞。
本次获批是基于MagnetisMM-3(NCT04649359)研究队列A的积极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单臂的II期研究,旨在评估elranatamab单药治疗R/R M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队列A入组了123例至少对1种蛋白酶体抑制剂(PI)、1种免疫调节药物(IMiD)和1种抗CD38单抗耐药的R/R MM患者。
在本研究中,在接受elranatamab治疗前曾接受4线或更多线数治疗患者(n=97)的总缓解率(ORR)为58%,估计82%的患者维持至少9个月的缓解,首次出现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该研究还确立了对于经过24周的每周给药治疗实现缓解的患者,可将给药频率调整为每隔一周给药一次,ELREXFIO也是美国首个批准此种给药方案的BCMA疗法,这意味着更短的临床治疗时间和潜在的更好的长期治疗耐受性。
在2023年欧洲血液学协会会议上提交的队列A(n=123)的长期疗效数据显示,中位随访10.4个月时,接受elranatamab作为首次BCMA靶向治疗的患者ORR为61%,VGPR为55%。在为期14.7个月的中位随访中,中位缓解持续时间、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尚未达到。对于出现缓解的患者,在15个月时维持缓解的概率为72%。此外,研究中elranatamab具有可控的安全性。前两次给药只出现1或2级的CRS,比例分别为43%和24%,第3次给药、第4次给药CRS的比例分别为6%和<1%。ICANS发生率为3%,均为1级或2级。
说明书中还包括来自MagnetisMM-3研究队列B(n=64)的数据。在该队列中,63名患者既往接受了至少4线治疗,包括BCMA定向治疗(CAR-T或ADC),中位随访10.2个月后,ORR为33%,估计84%的患者至少维持了9个月的缓解。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2月13日快讯
桂皮:市场货量充足,市场需求仍不多,走动一般,小批量购货为主,行情平稳。目前市场桂皮统货售价16-17元/kg,桂碎售价13元/kg左右。
桂花:市场货源充足,寻货商家不多,走动相对疲软,行情震荡。目前市场桂花统货价在140-150元/kg,选货200-240元/kg,药厂货售价70-100元/kg不等。
桂圆:市场来货略增,走动一般,行情暂稳。目前市场桂圆带壳统货价格在13-14元/kg,中等15-16元/kg,优质大颗粒选货19-20元/kg。
桂圆肉:市场来货量不大,整体购销平稳,行情稳坚。目前市场桂圆肉炕货价格在53-54元/kg,选货55-60元/kg。
王不留行:近日市场可供货源增多,整体需求走动不如前期,行情以稳为主。现市场王不留行甘肃统货售价15-16元/kg。
乌梢蛇:市场来货量整体不大,货源零散走动。现在市场乌梢蛇全开售价610-620元/kg,半开的售价580-600元/kg,进口货不多售价200元/kg上下。
五指毛桃:市场货量充足,需求尚可,行情平稳。目前市场五指毛桃根统货售价40-45元/kg,小段统货40-50元/kg不等,中段60-65元/kg,优质大段70-80元/kg不等。
蟋蟀:市场经营商少,货源走动以实际需求为主,行情疲软。现市场蟋蟀价格在75-80元/kg。
牛蒡子:市场行情转稳,产地走销好于市场,需求用季到来,现市场牛蒡子色选货价格在31-33元/kg之间,统货价格在28元/kg左右。
重楼:产地正在产新,市场走销不快,需求一般,行情疲软,现市场统货价格在180-200元/kg,统片货价在200-220元/kg。
猪苓:产地走销不快价格疲软,市场行情小幅下滑,亳州市场陕西统货在120元/kg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12月14日快讯
海马,货源正常购销,近期行情与前期无明显变化,现市场平马4克货价在10000元上下,三斑马4克货价格在14500元,货源多为按需走销。
猪牙皂,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猪牙皂次统货价格在18元,好统货价在25-28元,选个价在30元。
大皂角,市场销量不大,商家少有关注,近期走销一般,行情与前期无变化,现市场大皂角统个价格在7元,选货零售价在10元。
桔梗,随着各地降雪降温,产新基本结束,市场可供货源有量,但高含量货供应量少,现市场合格桔梗去皮个价在45元上下,一般带皮斜片价格在27-29元之间。
刺五加,可供货源充足,近期走销一般,行情在平稳中运行,现市场刺五加杆片价格在12.5元上下。
穿心莲,目前广西产区产新结束,今年货源产出整体有量,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穿心莲统货价在8.5元上下。
莱菔子,前段时间行情不断上扬,近期货源正常购销,价在坚挺中运行,现市场甘肃产色选货价在22元。
玄参,目前新货产出,今年货源产出量增多,近期行情有所下滑,现市场湖北产玄参价在16-18元之间。
辛夷花,近期产区有商家寻货,货源走销顺畅,行情上涨,市场货源走销不及产区,持货者喊价坚挺,大花售价在75元;小花售价在65-70元之间。
橘核,新货产出,可供货源处于充足状态,行情在低迷中运行,现市场橘核统货价格在12-13元之间。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3/12/15 14:38:21      阅读1019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