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5/1 1:24:41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诺和诺德与Genevant达成合作和非独家许可协议,开发用于治疗血友病A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
11月6日,Genevant Sciences宣布,公司已与诺和诺德(“NovoNordisk”)达成合作和非独家许可协议,将专有的脂质纳米微粒(LNP)与创新的基于mRNA的megaTAL技术相结合,开发用于治疗血友病A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
该协议中的mRNA技术源于诺和诺德与2seventy bio于2022年1月签订的许可协议。根据此前的协议:诺和诺德有权使用2seventy Bio专有的基于mRNA的megaTAL技术;2seventy Bio有资格获得40万美元的近期付款,以及未来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特许权使用费。
2018年,Arbutus与Riovant公司共同成立了Genevant,并将LNP递送技术的权益转移给Genevant。Genevant拥有LNP递送系统专利,包括纳米颗粒制备专利和阳离子脂质(MC3)专利,其中MC3专利预计2030年到期。
Genevant的LNP平台是目前极少数经临床验证的LNP递送技术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包含600+名患者的多个临床项目中进行了评估。Genevant的递送技术可以促进涵盖广泛有效载荷的治疗方法。目前,公司已经开始开发多种RNA模式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Genevant已与武田、BioNTech等达成授权合作协议。
体内基因编辑疗法的主要作用成份是2种RNA,因此需要进入细胞后才可发挥作用。目前针对RNA疫苗及药物,最主要的递送系统之一便是脂质纳米微粒(LNP)。LNP由4种主要成分构成:可阳离子化脂质(cationic ionizable lipid)、中性脂质、胆固醇、PEG。
其中,可阳离子化脂质是核心成分,它深刻影响着RNA递送进入细胞后的释放。在进入细胞前,可阳离子化脂质在常规的生理环境下呈中性。包裹RNA药物成分的LNP抵达细胞后,以内含体(endosome)的形式进入细胞。由于内含体内部环境逐渐酸性化(endosomalacidification),可阳离子化脂质质子化(protonate),与中性脂质互相作用,破坏原本LNP以及内含体的结构,使得RNA能够逃离,进入细胞质内。因此,一个优秀的可阳离子化脂质以及LNP结构能够在药物进入细胞前稳定LNP结构,保护运载的RNA;在进入细胞后,又能够充分打开包裹,使得RNA能够充分地释放到细胞质中,以实现较好的药效。
LNP具体优势在于:
能够递送较大分子量的药物成分进入细胞。因此,能够较好地包裹gRNA和Cas9mRNA。
具有生物降解性。因其主要构成成分为脂质,可通过人体正常的代谢活动降解,对人体造成的负担有限。
安全性较好。相对于其他递送系统,例如病毒载体,其本身的免疫原性较低,因此不易引起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规模化生产相对简单,放大生产难度低,同时已有mRNA疫苗大规模生产的产业经验。
可通过外层结构设计,来靶向特定的器官或细胞种类。
(信息来源:凯莱英药闻)
 
基石药业与三生制药达成抗PD-1单抗在中国大陆的战略合作和独家许可协议
11月1日,港股创新药企基石药业宣布,与三生制药附属公司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就抗PD-1单抗nofazinlimab(CS1003)签订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许可协议。
依据许可协议条款,基石药业从此次交易中获得6000万元人民币的首付款,上限达近亿元人民币的研发及注册里程碑,以及商业化阶段的销售里程碑付款和梯度销售分成。三生制药将获得nofazinlimab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基石药业将保留nofazinlimab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权利并将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据了解,nofazinlimab是一款由基石药业研发的抗PD-1单抗,其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CS1003-305)已于2022年3月成功达成预设患者入组目标。此次基石药业与三生制药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优势,加速nofazinlimab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进程,以期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
加速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对于此次合作,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博士表示,基石药业研发的nofazinlimab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用于一线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抗PD-(L)1单抗,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带来全新优效的一线治疗选择。“我们深信,借助三生制药强大的商业化能力,以及与nofazinlimab深度契合的产品管线,我们将联合开发更多适应症,最大程度上释放nofazinlimab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临床价值和市场潜力。我们期待与三生制药全面深化战略合作,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三生制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娄竞博士表示:“三生制药拥有丰富的抗体药研发注册经验,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生产能力,以及成熟强大的肿瘤商业化团队,CS1003与公司业务具有高度的协同效应,是公司管线的重要补充。”三生制药始终致力于运用自身研产销一体化平台的优势,助力更多临床急需的优质生物药产品走上市场。根据CS1003前期优异的临床数据,非常期待该产品后续的研发和商业化潜力,双方将在合作中加速推动nofazinlimab的开发进程,探索更优效的药物联用方式,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选择。
数据显示,三生制药2022年营业收入高达68.59亿,2023年半年营业收入达37.8亿元,同比增长22.3%,其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沈阳、上海、深圳、杭州、意大利科莫等。
在业内看来,此次战略合作,为双方优势的有效叠加,可以充分发挥基石药业的临床开发能力和三生制药生产及商业化优势,将进一步加速该产品的商业化上市和商业价值的释放。
资料显示,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公布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2020”显示,2020年全球被新确诊为肝癌的人数超过90万,因肝癌死亡的人数超过83万,死亡人数接近新发病人数。肝癌的病理类型主要是HCC,约占75%~85%。
值得注意的是,肝细胞癌是中国特色的肿瘤,患者数量很大,当前治疗缺口明显。因此业内预测,基于HCC这一肝癌大适应症人群,叠加基石药业优质的产品,以及未来一线疗法的预期,以及三生制药生产成本优势和销售渠道覆盖,该产品上市后商业化价值和前景将进一步释放。而未来双方合作拓展开发更多适应症也将释放更大的想象空间。
Nofazinlimab产品优势明显
研究结果备受国际学术界认可
在业内看来,此次合作不仅扩充了基石药业现金流,为后续产品管线研发奠定基础,同时正是基石药业产品研发实力的认证。
此前,在国际学术舞台上,nofazinlimab多项研究成果也已在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知名期刊上公布。首次人体试验CS1003-101研究的初步数据曾在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并于2023年9月全文发表在国际知名肿瘤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数据表明,nofazinlimab单药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并在多个瘤种中观察到初步抗肿瘤活性。
此外,nofazinlimab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中国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Ib期研究(CS1003-102-1b)数据也曾在2022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数据显示,nofazinlimab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5%;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至数据截止时仍未达到,范围为4.2至18.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4个月;安全性耐受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7月,nofazinlimab就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HCC。而CS1003-305预计将在2024年第一季度公布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预期研究结果将用于支持nofazinlimab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注册上市。
基石“朋友圈”持续扩容
加速出海预期提振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对外授权后,基石药业三款免疫治疗骨架药物全部与具有强大肿瘤药市场团队的药企达成合作国内权益的合作,分别是辉瑞、恒瑞、三生。
此前,基石药业就PD-L1抗体舒格利单抗的国内权益已与辉瑞达成合作。舒格利单抗在五项注册性临床研究中全部成功,目前已在国内获批三项适应症,分别是:用于治疗同步或序贯放化疗后未出现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用于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和非鳞状NSCLC患者,以及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另两个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也已获得受理。
对于CTLA-4抗体CS1002,基石药业与恒瑞达成在大中华地区的合作,这款候选药物的重要性在于具有治疗PD-(L)1抑制剂治疗后进展瘤种的潜力。
在业内看来,此次基石药业与三生的战略合作,也有助于基石药业全球注册获批快速推进,提振出海预期。而除此之外,基石药业未来有两个大的潜在交易机会,包括对外授权舒格利单抗的海外权益和CS5001的全球权益。
(信息来源:生物探索)
 
目标开发10项细胞基因疗法!阿斯利康达近2.5亿美元战略合作
11月2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与Cellectis公司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和投资协议,将共同合作加速多达10项的下一代细胞与基因疗法开发,将主要专注于医疗需求显著未得到满足的领域,包括肿瘤、免疫学和罕见病等领域。根据协议,Cellectis将可能获得高达2.45亿美元款项。
通过此次合作,阿斯利康将利用Cellectis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和生产能力来加强其创新细胞和基因疗法开发,强化其在该领域不断扩大的产品组合。作为这项协议的一部分,阿斯利康已获得25个基因靶标的独家权利,并可能对其中多达10项进行潜在疗法开发的探索。
根据合作协议,阿斯利康将承担与该合作相关的研究费用。此外,Cellectis公司还将获得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可能的IND选择权费用,与开发、监管和销售里程碑款项。对于这10种候选产品中的每一种,Cellectis可能获得7000万至2.2亿美元的款项。
Cellectis是一家在基因编辑领域拥有23年专业知识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公司,Cellectis专注于利用其基因编辑技术TALEN和其开创性的电穿孔系统PulseAgile开发候选疗法,以利用免疫系统的力量,靶向并消灭癌细胞。2017年,Cellectis的首席执行官André Choulika博士在接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访时表示,Cellectis已在基因编辑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强大和经验丰富的基因编辑资深专家团队。他强调该公司并非一家单纯专注于技术的公司,因为技术总有有一天会过时。Cellectis所做的是开发一种系统的方法,让所有的基因编辑技术都能为其所用。该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合作机会,除了治疗血液肿瘤CAR-T疗法的开发外,也在尝试使用基因编辑来进行抗病毒研究或治疗代谢疾病。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和元生物与鼎新基因就基因治疗产品商业化生产达成战略合作
11月2日,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上海鼎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和元生物将借助先进的基因治疗产品工艺开发能力、大规模cGMP商业化生产能力及全球化的业务拓展能力,为鼎新基因的RRG001产品提供优质CDMO/CMO服务及授权合作服务。共同推进先进疗法开发,造福全球患者。
鼎新基因以人类遗传学和转化医学驱动,选择成药性高的基因精准递送技术,开发基因治疗新药,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鼎新基因已经在眼底病、先天性耳聋领域建立了成熟的AAV基因治疗研发和技术体系,也是全球范围内率先将AAV双载体递送技术应用到先天性耳聋临床试验的基因治疗公司。此次,和元生物与鼎新基因拟就RRG001管线建立“基因治疗产品临床申报、临床试验样品生产、商业化生产及基因治疗产品全球商业合作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和元生物专注于为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药物开发者提供从临床前研究、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生产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一站式服务,赋能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目前,和元生物拥有15条载体生产线,20条细胞生产线,可满足不同规模的GMP生产要求。布局了多种创新工艺体系,包括一次性工艺载体生产线,一次性工艺原核细胞培养生产线,适应基因与细胞治疗产品的冻干、灌装一体化制剂灌装工艺系统,阳性样本细胞治疗产品生产线,创新水平处于行业前列。
鼎新基因总经理刘新星博士表示:“我们在RRG001管线的药学开发上,选择了与和元这样经验丰富、成熟的CDMO成为合作伙伴,为RRG001管线进入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这次我们在过往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扩大战略合作的范围,期待未来与和元共同协作,让这款药物顺利上市,满足更多未被满足的需求,造福患者。”
和元生物首席执行官贾国栋博士表示:“此次战略合作是双方推动基因治疗药物进入临床应用和后续药物上市的重要节点。作为聚焦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的CRO/CDMO领军企业,我们始终关注全球基因和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进展、大规模GMP产能需求,以高效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准持续赋能行业。”
(信息来源:生物制品圈)
 
将表观遗传编辑与CAR-T结合!Kite达成合作
11月3日,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旗下Kite公司日前宣布与Epic Bio达成研究合作和授权协议,将利用后者的基因调控平台来推进新一代癌细胞疗法的开发。通过该合作,Kite将使用Epic Bio的专有技术来调节特定基因,以增强CAR-T-细胞的功能。
Epic Bio是表观遗传编辑疗法的先驱。Epic Bio旗下的管线包含目前正在进行IND授权研究、用于治疗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的EPI-321。此外,该公司以专注开发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1AD)、杂合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和其他适应症的疗法。
该公司专有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平台(GEMS)是一种表观遗传编辑的模块化平台,是一种允许通过单独AAV载体进行体内递送的CRISPR系统。GEMS平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能够细致地调节生物体内外的基因表达,且不受突变类型限制,即单一GEMS疗法可能治疗特定疾病的大多数遗传变异。GEMS的模块化性质为治疗提供了灵活性。
根据合作协议,Epic Bio负责开发Kite所选择靶标的载体,这些载体将被应用于开发靶向血癌的CAR-T细胞疗法。作为该协议的一部分,Epic Bio将自Kite获得预付款,并在未来根据开发、监管和销售里程碑来获得相应款项。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资本竞合
浩博医药完成1亿元Pre-A+轮融资,上轮投资人追投
近日,浩博医药AusperBio(Ausper Biopharma Co.,Ltd.和AusperBio Therapeutics,Inc.)宣布完成1亿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Pre-A轮投资人追投,资金已于今年年中完成美元交割。此次融资将助力加速推进浩博医药旗下AHB-137全球临床试验及其他靶向递送Med-Oligo小核酸创新药的研发。
AHB-137是具有潜力成为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基石的裸露反义寡核苷酸(ASO),是浩博自主研发平台Med-Oligo下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物,其优秀的临床前数据在2023年度欧肝会(EASL)上获得广泛关注。目前,AHB-137正在新西兰、中国、美国等多国家多地区同步进行临床试验,通过全球化布局,加速实现功能性治愈乙肝的目标。
浩博医药创始人&CEO程国锋博士表示:“感谢浩博医药投资人一如既往的支持与认可。此次Pre A+轮投资正逢AHB-137全球临床试验高效发展之际,本轮融资的快速完成让浩博团队能够聚集资源。从而在中国、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步进行AHB-137的临床试验,加速在慢乙肝病人中的药效研究。同时,本轮融资也将大大加速Med-Oligo小核酸药物平台技术的创新突破,实现更高效的肝内和肝外靶向性治疗,满足更广泛且未被解决的临床需求。
(信息来源:投资界)
 
生物技术公司Terremoto Biosciences完成1.75亿美元B轮融资,用于开发共价小分子药物
11月3日,Terremoto Biosciences宣布成功完成了1.75亿美元的B轮融资轮。这轮投资包括新投资者EcoR1 Capital、Novo Holdings和Cormorant Capital在内的投资者,此外还获得现有投资者OrbiMed和Third Rock Ventures的持续支持。
Terremoto正在利用一种创新的扩展共价技术来开发精确的小分子治疗药物,旨在治疗一系列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该公司正在战略性地部署其开创性技术,不仅开发针对既定药物靶标的潜在“best-in-class”疗法,还发现、开发针对高价值靶标的突破性疗法,以治疗那些具未竟医疗需求的疾病。
随着这一新资本的注入,Terremoto Biosciences公司已经累计获得了2.5亿美元的总资金。这些资金将被用于增强公司的专有平台和加速几个专有的发现和开发协议,所有这些疗法都集中于对抗代表重大未满足医疗需求的疾病。
Peter Thompson博士、Matthew Jacobson博士与Jack Taunton博士是Terremoto的共同创始人。Thompson担任首席执行官,他同时也是OrbiMed的普通合伙人,拥有30多年的行业经验。他曾在Becton-Dickinson和Chiron担任高管职务,共同创立了Trubion Pharmaceuticals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另共同创立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Jacobson博士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名誉教授,他已联合创办了几家生物技术公司,包含Global Blood Therapeutics,该公司于2019年获得美国FDA对voxelotor的加速批准,并于2022年被辉瑞收购。Jack Taunton博士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和分子药理学系的教授。Taunton博士实验室的工作导致了rilzabrutinib的开发,rilzabrutinib是一种可逆的共价BTK抑制剂,正在进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试验。他也是多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将抗体偶联技术与蛋白降解结合,百时美施贵宝1.8亿美元囊获潜在“first-in-class”疗法
11月7日,Orum Therapeutics宣布已与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达成最终协议。根据该协议,百时美施贵宝将收购Orum的在研潜在“first-in-class”抗体偶联蛋白质降解剂项目ORM-6151。
根据该协议,百时美施贵宝已收购ORM-6151项目,并向Orum支付1亿美元预付款。此外,Orum还有望根据项目达成的进展里程碑收到额外款项,总交易价值可能达到1.8亿美元。
ORM-6151是一款突破性的CD33靶向抗体偶联GSPT1降解剂,已获美国FDA授权进行1期临床试验,用以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ORM-6151通过Orum的GSPT1平台开发,使用创新的双精度靶向蛋白质降解(TPD²)方法。这种方法将新颖的蛋白质降解剂与抗体介导的精确递送结合起来,以靶向和治疗癌症。Orum所设计的分子胶降解剂,可通过E3泛素连接酶途径选择性地降解癌细胞内的靶蛋白。当与抗体结合时,这些降解剂可以精确靶向癌细胞,破坏GSPT1蛋白,并引发细胞死亡。
在今年初药明康德的专访中,Orum Therapeutics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J Lee博士提到,整个行业当前的一个挑战在于开发针对“不可成药”靶点的药物。Orum正在利用其TPD²平台研发候选药物,这些药物专门针对病变细胞中的“不可成药”靶点,旨在提升疗效与安全性,克服小分子降解剂所面临的固有挑战。若欲了解专访详细内容,请见药明康德今日3条发布内容。
百时美施贵宝近期一直积极布局其抗体偶联药物(ADC)管线。例如,今年4月该公司向总部位于慕尼黑的Tubulis投资约2300万美元,以开发靶向实体瘤的ADC。去年,该公司通过收购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扩大了ADC产品组合。2021年,卫材(Eisai)和百时美施贵宝联合宣布,双方达成金额高达24.5亿美元的全球性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推广靶向叶酸受体α(FRα)的在研抗体偶联药物MORAb-202。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市场风云
美梦与困境:中国创新药企的大航海时代
当Biotech高估值的时代成为历史,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融资也更加谨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由高热度回归至更加理性的调整期。
2023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一二级市场融资事件以及融资金额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蓝皮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共196家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一级市场融资,总融资额310亿元,融资企业数量和总额分别同比下降21.6%和28.6%;二级市场共计21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完成IPO,融资总额142亿元,同比下降51%。
随着生物医药板块深度回撤、估值见底,回暖的机会正在孕育。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吴晓颖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表示,从公开数据不难看出,生命健康行业未来五年内复合增长速度将重新回到5%以上。这也意味着,市场变化的快速性和挑战性,需要企业以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战略举措适应市场的不断演变。同时,需要加强外部合作和协同以共同应对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背景下,我国药企也在不断调整市场定位,力争在“寒冬”中抓住发展机遇。而在进博会期间,安永发布的《2023年生命健康行业研究报告》(“《报告》”)也指出,Biotech行业正在积极转型,部分Biotech公司不再追求发展为Biopharma(生物制药企业),而是重新定位于专注研发,回归其生物科技公司的本质。而手持充足现金的Biopharma也通过“License in(授权引进)+并购”的组合拳模式,以低风险快速布局新产品管线。
但不论Biotech或是Biopharma,为了寻求更多获利和更多市场,“走出去”肯定是中国药企共同的发展策略,这是“变化”中的“不变”态势。
差异化新品破局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正在进行系统性改革。从药占比、零加成开启医药控费的序幕,到颠覆整个流通渠道的两票制,如今带量采购常态化开展,以及DRG逐渐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给医药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我国已经落地执行了共9轮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招投标,平均降幅达到50%以上;以及3轮国家层面的医疗器械带量采购落地执行。由于产品特性的自费属性,医疗器械的降幅达到了80%以上。
谈及当前带量采购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吴晓颖指出,很多普药经过带量采购大幅降价后,(药企)仍能恢复持续增长的动力就是新产品的上市。
众所周知,一款创新药的问世,离不开研发持续高投入。但现阶段,资本市场更加理性地看待创新药企。今年上半年,Biotech面临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降薪裁员、压缩在研项目的消息此起彼伏。
《蓝皮书》也分析指出,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投融资靶点投资事件指出,投资机构对于制药企业的投资愈发谨慎,大部分被投靶点国外已有多个上市药物,且同靶点药物已经展现不俗的临床疗效,同质化“跟随投资”现象严重,可能导致未来资本退出可行性仍存在问题。
“过去可能更多地受情感和期望驱动,而现在更注重数据和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创新药企需要提供更多可信的临床数据和商业模式,以获得投资者的支持。”吴晓颖认为,“寻求创新以开发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差异化的产品更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提高盈利回报的机会。”
根据目前的趋势和市场需求,资本更青睐哪些研发赛道的创新产品?吴晓颖认为,其一,生物技术和基因治疗,包括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技术、RNA干扰技术等在内的生物技术和基因治疗领域,有望为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其二,人工智能和数字医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包括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患者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
其三,免疫疗法,免疫疗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PD-1/PD-L1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等已经成为一些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未来,免疫疗法的研发将继续成为医药产业的热门领域。
国际化发展迫在眉睫
在全球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多创新药企选择走向国际市场,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份额。同时,跨国药企通过收购或合作的方式获取新的技术和产品,也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连日来,不少国内药企公告license out成果。据药研网数据,2023年上半年出海项目约17项,披露总金额达14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例如,10月27日,复宏汉霖与Intas Pharmaceuticals Limited达成合作,首付款4200万欧元;10月30日,恒瑞医药首次与全球大型跨国药企德国默克达成战略合作,潜在付款总额高达14亿欧元……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国际业务拓展合作与战略投资负责人陈冰表示,今年是药企“出海”元年,中国本土药企License-out的数量首次超过Lincense-in。其中主要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方面,中国本土创新已经从量变走向质变,有更多高质量的创新药能够走上国际舞台。这些产品和管线能够“出海”,是过去五到十年厚积薄发的结果。
另一方面,这是短期的市场因素造成,现在资本市场所谓的“寒冬”是由于此前“鱼龙混杂”现象所致,但现在随着“以价值为导向”标准出现,只有真正优质的产品才能融资。
“当前,国内优质企业和产品如果不容易融资,可以通过外企和本土企业合作推动BD,拿到首付款之后还可以继续推动产品管线开发。”陈冰强调,哪怕市场环境艰巨,企业也得走出困境,对于创新药研发的投入不能少。这也意味着,外企和本土企业的合作是一个国内和国际的双向互补,这也是行业良性发展趋势。
但风高浪急的“出海”之路并非坦途,成功的背面,不乏被“退货”的实例。今年以来,加科思、基石药业、天镜生物“出海”接连受阻。
那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吴晓颖认为,首先,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预期效果,确保合作能够为双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其次,需要对合作伙伴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其技术实力、市场表现、以及管理团队的能力等;同时,还需要对合作内容和条款进行详细的谈判和确认,以防止未来出现争议和风险;最后,需要设立合理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合作关系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企业近年来在国际市场的表现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在创新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还是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国际法规和标准的遵守、质量控制、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等。
据吴晓颖观察,过去一年中,FDA也在不断优化其审查流程,以便更快、更有效地审核新药上市申请,例如近年来对于单一临床试验的创新药的批准上市,都表明了审批灵活性的提高。
中国医药企业需要密切关注FDA的政策和流程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这些变化,以便更好地在国际市场竞争。
商业化难题何解?
在生物制药寒冬之下,融资窗口逐渐关闭,已经没有过多“子弹”支撑Biotech的奔跑,也没有一个如同PD-1一样明确的机会可供选择。在此情况下,以创新药研发为主要目的的Biotech,其成长充满了不确定性。此外,对于高投入的Biotech,上市后的回报也至关重要。随着国内创新研发陆续进入收获期,众多创新药企面临着核心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的局面。
相比之下,手握充足现金流的Biopharma,通过“License in+并购”的组合拳模式,以低风险实现大而全的管线布局,同时在后期药物的生产和销售上具备绝对性优势。“越级”成长为Biopharma,是大多数Biotech的梦想。
但Biotech想要成为Biopharma困难重重。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医药商业市场规范化、集约化程度更高,在商业化大考之际,Biotech成功进阶成为Biopharma面临的难度更大。
据吴晓颖分析,Biotech一旦进入商业化阶段,可能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其次,进入商业化阶段通常需要满足更多监管要求。公司需要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并与监管机构积极合作,以确保获得批准和市场准入。最后,市场反应和需求是不确定的,产品可能在市场中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公司需要具备灵活性,以迅速应对市场变化。
虽然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也不乏机会。“Biotech进阶到Biopharma需要建立更强大的商业化团队和战略,或者和现有市场主要玩家进行广泛合作,以轻资产为前提,有效推动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吴晓颖解释。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分析
政策推动处方外流加速,上市连锁药店承接增量拉动业绩增长
10月30日,随着老百姓大药房第三季度的业绩报告出炉,国内六大上市连锁药店均公布了三季度的“成绩单”。从数据来看,零售连锁企业三季度整体营收稳中向好。其中,大参林、老百姓、益丰、一心堂四家头部级连锁药店的前三季度总营收均突破百亿,大参林以177.23亿元位居六大上市连锁药店榜首。
据大参林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7.23亿元,同比增长19.61%,归母净利润11.74亿元,同比增长27.2%,扣非归母净利润11.64亿元,同比增长26.91%。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7.31亿元,同比增长12.44%,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22.9%。
老百姓大药房发布的财报称,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0.42亿元,同比增长16.44%,归母净利润7.17亿元,同比增长17.54%,扣非归母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增长13.74%。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2.31亿元,同比增长9.31%,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32.78%。
从业绩增长速度方面来看,健之佳前三季度营收增长迅猛。其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共营收约6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03%;实现归母净利润收入2.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26%。而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21.62亿元,同比增长26.96%;归母净利润实现1.2亿元入账,同比增长13.94%。
而业绩增长稍后的一心堂,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28.13亿元,同比增长6.55%,实现归母净利润6.86亿元,同比上涨1.26%。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1.37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下滑30.02%。
新增门店稳步扩张
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来提升门店数量,成为当前头部连锁药店的重要选择。
据益丰大药房披露的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58.88亿元,同比增长19.03%,归母净利润9.99亿元,同比增长21.32%。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1.81亿元,同比增长12.7%,归母净利润为2.94亿元,同比增长18.96%。截至今年9月,公司新增门店2240家,其中,自建门店1046家,并购门店368家,新增加盟店826家,另迁址门店49家,关闭门店109家,至报告期末,公司门店总数12350家(含加盟店2788家)。其中,在今年第三季度,公司还发生了9起同行业的并购投资业务,完成并购交割项目4起。
谈及门店的增长,益丰大药房认为主要有两大驱动因素:一是受益于国家GDP增长,健康需求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二是受益于“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持续深入和行业集中度的持续提升,药品零售行业发展不断向好。
在报告期末,一心堂共有慢病门店1231家,特病门店329家,双通道资格门店213家,门诊统筹门店735家。
资料显示,一心堂目前拥有直营门店10008家,较年初门店数量净增802家。其中,云南省门店数量5358家,占比53.54%,其余省市门店数量4650家,占比46.46%,提升3.21%。非云南门店数量占比持续提升,主要集中在一心堂重点发展的川渝地区,占比42.65%,门店数量1983家。广西地区门店数量924家,山西地区门店数量708家,贵州地区门店数量510家,海南地区门店数量410家,其余市场门店数量合计115家。一心堂表示,将逐步加强云南以外门店拓展速度,提升各市场门店经营规模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上市连锁药店第二梯队的漱玉平民近年来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漱玉平民累计完成营收78.23亿元,归母净利润达2.29亿元。而今年从年初至报告期末,漱玉平民已实现营业收入65.34亿元,几乎追平去年整年营收,同比增长24.53%,实现归母净利润1.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52%。
漱玉平民方面表示,营收的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公司直营及加盟门店的快速增长,公司坚持直营连锁为主的营销模式和区域深耕的稳健扩张策略,通过“自建+并购+加盟”的发展战略,不断拓展空白区域和市场。
截至2023年9月底,漱玉平民在山东、辽宁、福建、河南、黑龙江及甘肃等地区共拥有门店6778家,其中直营门店4015家。而今年前三季度漱玉平民自建门店有284家,并购门店达407家。在并购方面,漱玉平民也迈出了重要一步。9月,漱玉平民宣布将支付现金7.15亿元,购买天津天士力持有的辽宁天士力90%股权、济南平嘉60%股权,以及向交易对方李杉杉购买其持有的辽宁天士力10%股权。
对此,漱玉平民表示,这起并购属于行业内的横向并购,有利于夯实公司的优势区域,聚焦主业扩大市场规模,抢占优势门店资源,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及品牌影响力。同时还利于公司践行“深耕山东市场、择机向省外地区扩张、走向全国”的战略目标,完善区域布局,拓宽销售区域。此外,公司发挥规模效应及业务协同效应,提升对上游的议价能力,获取更多供应链资源,降低采购成本,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门诊统筹加速落地
医保改革和定点药房纳入门诊统筹管理对医药零售行业影响深远。随着政策对于社会药房“应纳尽纳”的总方针逐步落地,门诊统筹药店数量及占比的持续提升将逐渐减弱客户回流医疗机构的影响,零售药店也将进一步迎来处方外流红利。
自今年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以来,国内各个地区零售药店积极响应。据9月医保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全国已有约14.14万家定点零售药店开通了门诊统筹报销服务,累计结算1.74亿人次,结算医保基金69.36亿元。
我国各零售药店正积极拥抱门诊统筹,也进一步推动了处方外流。中康CMH的行业数据监测和模型预测,零售药店2023年全品类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在处方外流的趋势下,处方药零售规模持续增长。华西证券预测,2028年,国内总处方外流的规模将超过7200亿元,其中,零售药店作为院外中药的承接方,受益于处方外流的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不少药店也表示,在“双通道”“门诊统筹”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公司营收也保持稳定增长。
老百姓大药房在业绩报告中指出,公司严格执行门诊统筹商品策略,并采用强执行运营标准,从短期业绩达成及长期基础建设双维度,精准锁定统筹会员,提升会员粘性。同时,公司对于不同地区门诊统筹政策的研判和应对能力不断提升,通过“政策+系统+数据”三维度支持运营实施,依据各城市不同政策,制定针对性策略,快速执行。
截至报告期末,老百姓大药房覆盖的20个省份中,门诊统筹政策已落地14个省份,全国可刷可互门店总计为2893家,占公司总店数的22.14%。从数据上来看,今年已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零售药店在来客数和销售额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且门诊统筹落地门店毛利率保持平稳。
健之佳方面也表示,公司抓住医药改革的机会,积极承接院内顾客外流长期趋势带来的增量业务,加强医院品种引进,重视与处方药和OTC品种品牌商的深度合作,强抓上游资源,处方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89%,结构占比由上年同期的32.33%增长至36.32%,增长3.99%;非处方药销售同比增长41.16%,结构占比由上年同期的38.27%增长至38.93%,增长0.66%;处方药及非处方药的同比增长带来中西成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91%,结构占比整体增长4.65%,拉动公司整体收入及毛利额的增长。
在处方外流的大趋势下,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中国区合伙人刘超表示,用户疾病管理对于处方药零售非常重要,未来零售药店可以从消费者旅程入手,提升药师专业服务能力,加强对患者全病程管理的覆盖。同时可通过各方协作,加强与院内系统的合作,实现互通互联,以更好地承接处方外流。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运作管理
供应链和制造优势全球领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如何补齐创新短板?
根据Cytiva发布的《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2010年至2020年,中国成立了140余家新的生物技术公司,中国成为非专利药和活性药物成分的全球生产中心。然而,在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调研中,中国的表现却较两年前有所下降,这主要归因于国内从业者认为产业研发生态系统、专业人才储备、平均药物审批速度等领域的发展速度不及预期。
不可否认,最近两年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2创新药I级市场融资额为393亿元,同比下降36%。二级市场上,港股和A股医药IPO的总募资规模也从2021年的789亿港元和893亿元骤减至93亿港元和783亿元。另据《2023年港股18A&科创板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从前半年同比增速变化看,全球及中国一级市场医药行业投融资状况仍在恢复中。2023年前半年全球一级市场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规模为264亿美元,同比增长9%。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规模为58亿美元,同比下降30%。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生物医药板块价值面临重塑。那么,在这样的市场变化之下,身处其中的创新药企需要如何应对变局?
对此,Cytiva中国总裁周敏涛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爆发式发展以后,目前进入了调整期。但这种调整对产业来说是有好处的,很多不成熟的资本和低质量发展的企业会离场,好的企业会在这期间积蓄能量,打磨好的产品,让真正的创新药凸显出来,造福患者。
“中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也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新型疗法目前布局非常丰富,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管线。我认为,一方面,数智化技术可以成为创新药企发力的方向,来提高研发和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在市场上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我们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产学研的合作对于创新药企非常重要,中国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药企要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更好地支持源头创新和创新转化。”周敏涛说。
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有所减弱
自2021年以来,在中国生物医药走向“寒冬”之际,全球生物制药弹性也有所减弱。
根据《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新冠疫情危机直接冲击消退之后,全球生物制药行业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许多令人兴奋的领域取得了进展,有望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然而,新的流行病风险和抗菌剂耐药性的威胁加剧,意味着生物医药将成为我们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
为应对新冠疫情而快速部署的mRNA疫苗开启了全新的疫苗时代,并重新点燃了人们对核酸疗法的兴趣。人工智能(AI)辅助下的研究正在加速疗法的开发,为从根本上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细胞和基因治疗(CGT)的突破有望预防、治疗甚至治愈遗传疾病。
然而,尽管有这些突破和机遇,对生物制药行业来说也未必有持续的高增长。2020年和2021年的紧急增资已经消失,2022年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在新型疗法方面的融资减少。2023年的融资环境仍然充满挑战:资本成本、经济不安全、人才短缺、监管挑战和供应链中断将继续对生物制药行业产生影响。
周敏涛也指出,这几年,供应链弹性和制造敏捷性改善,人才储备、研发生态系统以及政府政策和法规表现下降。这样的变化反映了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对新冠疫苗和药物的需求激增,政府和产业界对供应链和扩大生产需求增强的结果,研发生态、人才和政策法规在疫情期间得到了短暂的重视,但是随着疫情结束,迫切性明显受到了压缩,因此整个行业并没有获得整体和长期弹性的增强。这种下滑更接近于阶段性调整。
“站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维度来看,中国总体生物制药弹性下降,供应链弹性和制造敏捷性表现突出,人才储备和研发生态亟待提高。”周敏涛认为。
根据Cytiva调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供应链弹性是中国表现最好的支柱,超过北美,且对新型疗法的适应性强。具体可以体现在,中国在药物生产原材料市场,包括API药物活性成分,药物非活性成分以及药物容器等方面,产业自足程度都比较高。中国CDMO的总体得分超过了其他所有地区的平均水平。79%的中国受访者相信,在推出细胞与基因疗法方面,中国具备很强的适应性,高于其他亚洲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敏捷性超过欧洲,积极通过投资数字化和自动化解决方案提升效率。8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在使用先进数字化技术方面相当或非常高效,50%的高管表示公司正在加大数智化技术的投资。
但与此同时可以发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基础研究仍相对薄弱,需要更多支持。目前,中国研发投入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国内研发投入排在前十的药企,占营收比例平均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0%的平均水平。同时,尽管中国的生物医学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但大多数并非核心研究。此外,行业发展对人才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找到满足GMP标准的制造人才、供应链人才和研发人才,是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如何提升中国式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本土药企创新力尚显不足,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传统优势仍然在于生产现有产品的改良版,但光靠追随别人的脚步是不够的,提升创新能力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也意味着,中国生物医药需从“改良创新”迈向“原始创新”。
有券商分析师指出,一方面,中国创新药中能够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创性药物(First-in-Class)仍然不足。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开发的FIC新药尚未有被国内外其他企业fast follow的情况。中国FIC不成功,药物不被认可只是表象,本质原因在于药物背后的全新靶点或机制并没有得到国内外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另一方面,我国药企最常用的仍是Fast-follow打法,新药研发多属于Me-too或者好一些的Me-Better。我国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都在做仿制药研究,离真正的创新型大药企的目标差距较大。在我国11820家药企中,新药研发项目占比超过50%的企业仅有2851家,约24.1%;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99.6%。
这也意味着,加强First-in-Class成为方向。与此同时,周敏涛也建议,创新药企要从自身出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更好地利用产业链中的其他力量,包括科研机构、CRO、CDMO等,让大家取长补短,更好地支持和挖掘源头创新,也将商业风险控制在一个低的水平。
这也是由于,对本土创新药企而言,除了聚焦创新研发,后续商业化也是一大关键。对此,周敏涛进一步指出,Biotech和Biopharma之间其实在公司规模、研发力度、产品管线、商业化程度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别。Biotech企业普遍聚焦研发,但规模不大,而Biopharma企业则相对来说规模更大,具有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等更综合的能力,产品管线也更多样。
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挑战很重要的一点是规模提升,如何提高商业化生产的效率,这里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使用标准化的生产工具和系统,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开放互联性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软件,因为未来生物制药的发展方向是即插即用的智能工厂,所以Biotech在早期布局的时候要做更长远的打算,不能走一步算一步,研发和生产系统的标准性和互联性差,对于产能提升和技术转移是致命。
“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寻求出海,不仅是抗体药研发企业,新型疗法如细胞治疗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海外研发和中美双报;CDMO公司,尤其是头部企业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周敏涛强调,“走出去”的过程,需要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产业链,因此,独自摸着石头过河,不如与国际伙伴合作,各方优势互补,加速融入国际市场。
和往年相比可以发现,近期国内创新药“出海”整体进展有所放缓。不少企业也愈发认识到,想要实现产品的顺利“出海”,一方面,需要去挖掘真正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开发出真正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避免被卷入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需要做好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加快海外临床,靠科学数据说话,提高产品成功商业化的可能性。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最高92%负债率,跨国大药企为什么都是负债狂魔
9283亿美元。
这是全球市值top15药企,今年上半年的总负债。平均负债率63%,最高92%,单纯看负债率的情况,跨国大药企似乎也在房企化。
大药企一直在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筹码,将巨额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中的一小部分用于购买产品,以弥补专利悬崖到来时的损失。它们成长得越多,需要获得的成长就越多。
因此,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如同房地产行业,离不开杠杆和周期。换句话说,加杠杆也是药企必备的一门技术活。
而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的故事让我们再次知道了,没有大而不倒这件事。全球仿制药龙头Teva制药的并购暴雷,本质也是如此。
这些头部大药企是全球医药行业的核心资产,由于它们的某些“优势”,会让高负债背后的风险变得相对隐秘。
以前美元、欧元近乎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如今美联储刚刚宣布利率维持在5.25%-5.50%不变。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如此高的债务对于再大的企业来说,都是减分项。
因为,借来的钱都是要还的。
01、平均负债率63%
如果说之前药企与房地产企业有什么共同点,那可能是它们都一个“三高”的商业模式,前者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后者则是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
现在它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高负债。
截至2023年中报,全球市值top15药企的负债率中位数为62.92%,负债率最高的是安进的92.49%,最低的是再生元制药的21.66%。
负债科目较多,但翻看这些大药厂的财报,不难发现一点:负债的主要构成,是借款。
例如,最新财报显示,默沙东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之和达到347亿美元,占其总负债比例为53%;百时美施贵宝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之和为375亿美元,占其总负债比例为60%;吉利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之和为3亿美元,占其总负债比例为61%;安进这一比例则达到了73%。
很显然,部分药企的高负债率并不危险,但部分药企属于拥有实打实的债务。大药厂之所以“负债累累”,是药企发展模式决定的。
以安进为例。结束与强生旷日持久的EPO专利之战后,安进一手深耕自身创新研发,一手大力并购创新药项目,21世纪以来通过20多次的收购,培育出依那西普、地诺单抗等超百亿美元销售峰值的畅销药。
2018年以前,其负债率稳定在60%左右,2018年上升至81%,2022年再次上升至94%,者与其大手笔收购不无关系。比如2019年,安进以134亿美元现金的价格收购了用于治疗银屑病的新药Otezla,同年27亿美元收购百济神州20%的股权;2022年则与Horizon达成收购协议,以278亿美元现金收购Horizon。
这也刷新了安进的历史收购记录。当时强生、赛诺菲也有意收购Horizon,但最后安进价高者得。安进之所以对Horizon志在必得,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其面对专利悬崖的压力。在2030年之前,安进旗下多款创新药专利即将到期,届时安进将面临收入严重下降的可能。比如安进的依那西普,作为全球首款全人源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已获FDA批准6项适应症,其销售额曾稳定在40亿美元左右,不过其专利将于2029年到期。
安进不得不通过收购,来弥补因重磅产品专利悬崖即将产生的收入降低,以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价格谈判的潜在风险。
相比之下,更依靠内生增长的药企,负债基本较低,如福泰制药、再生元等。以再生元为例,作为创新药企中的佼佼者,其专注自研破局。依靠超强的研发能力,再生元通过自研成功搞定了关键的研发平台,从而实现了企业的飞跃式发展。
2023年之前,很少有再生元对外并购的消息。与它同为创新药企阵营出身的吉利德,则恰恰相反,虽然吉利德成立至今不过35年的时间,但其却是全球医药企业中最善于投资并购的药企之一。110亿美元收购Pharmasset,119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
体现在负债率上,再生元的负债率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51%降至如今的22%;吉利的负债率则由47%上升至66%。
可以说,买买买在增厚药企管线的同时,也让药企的负债率居高不下。
02、杠杠双刃剑
众所周知,跨国大药企的发展史,基本就是一部部并购史。
自研很重要,但创新药研发成功一直是小概率事件,所以扩充管线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还是并购。尤其是在前几年全球大放水的背景下,药企更是加速买买买。
不少大药企的负债率也正是在大放水期间,负债率达到巅峰。比如礼来2018年负债率开始上抬,2019年达到历史最高的93%。
艾伯维也是如此,2018年、2019年负债率均超100%。当然,在此期间,艾伯维以641亿美元收购了医美巨头艾尔建。事实上,2019年以来全球医药界巨额并购案不断。
氪金一时爽,一直氪金一直爽。但背后的风险或许也在悄然积聚。因为债务这东西看着可怕,不过只要业绩持续增长、并购不暴雷、流动性不出现问题,就相安无事。一旦增长变缓或是遭遇其他变故,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在这方面,全球仿制药龙头Teva制药最有发言权。
过去数十年,Teva制药通过买买买策略,一举买成全球最大仿制药企业。2016年,Teva制药甚至以超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仿制药巨头Actavis Generics。超400亿美元收购款中,约334亿美元为现金支付,剩下的以1.003亿股Teva股份对价支付。
为此,Teva制药也背负了巨额债务。2016年其负债总额高达578亿美元。
悲剧的是,在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Teva制药业务出现了重大“变故”。
一方面,由于FDA加速仿制药审核,导致仿制药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环境日渐恶化;另一方面,公司核心产品Copaxone因为专利到期,仿制药入场后收入断下式下滑。
在双重暴击下,Teva制药的业绩表现一落千丈。2017年,Teva制药营收高达223.85亿美元,2020年公司营收下滑至166.69亿美元。
相比营收,Teva制药的利润表现更加惨淡。2017年,公司净亏损额达174.84亿美元。巨额亏损的“锅”,要让Teva制药激进的并购策略来背。
仿制药市场恶化,业务前景大跳水,Teva制药高价并购的资产的价值,自然需要重估。2017年,Teva制药计提了171亿美元的商誉减值。加上并购的无形资产减值,2017年公司减值及拨备金额高达221亿美元。
当年,公司毛利润仅有108亿美元。这种情况下,盈利已经成了“奢望”。受商誉减值影响,公司当年亏损额高达164亿美元。
近几年来,高额减值一直伴随Teva制药左右,这也导致,除了2021年,公司一直没能“盈利”。
对于Teva制药来说,资产可以减值,但巨额债务却不能不还。2016年“巅峰时期”负债总额达578亿美金,光利息支出就超过10亿美金。
近年来,虽然梯瓦制药负债总额有所减少,但距离“解脱”依然很遥远。截至2023年中,公司负债总额依然高达353亿美元。
这也导致,2015年高点之后,全球仿制药龙头在资本市场,俨然成了一台“绞肉机”。截至11月7日,Teva制药股价较2015年高点跌幅超80%,市值蒸发超600亿美元。
由于大药企的某些“优势”,会让高负债背后的风险变得相对隐秘。因为并购是行业常态,大药企每年的收购规模也很可观。
但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美元、欧元近乎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如今美联储刚刚宣布利率维持在5.25%~5.50%不变。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如此高的债务对于再大的企业来说,都是减分项。
因为,借来的钱都是要还的。
如果以货币资金/流动负债这一指标,来看大药企的短期偿债能力,会发现情况并不是太妙。
除了安进、福泰制药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大于1,其他药企均小于1。
03、加杠杆的技术
高资产负债率的结果是增大流动性风险,需要融资极其便利,以便公司缺钱时可以及时融资。
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时候,所有人不会考虑杠杆背后的风险。就像前首富说过的,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过去几年,发生在房地产领域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几乎所有房企都在疯狂加杠杆,用借来的钱去拿地、施工开发,开发之后基本不愁卖,房价也在上涨。这样一来,高杠杆也不存在风险。
房地产行业,说到底绕不开两个东西,杠杆和周期。
比如曾经的黑马融创,其崛起不仅是因为搞对了周期,更重要的是,放了足够高的杠杆。
但是,随着房地产行业遇冷,叠加疫情,让高杠杆的融创压力山大,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债务重组。
财务状况恶化、政策因素限制、债务结构不合理等都是融创中国危机的原因。本质则是,这种高杠杆模式下的非理性繁荣,注定难以为继。
关于去杠杆这事,孙宏斌早就说过,去不去杠杆,还要看企业的情况。如果你的素质好、资产质量好、操作能力强,那你是可以加杠杆的。如果你的资产质量差、运作能力差,你的杠杆越多死得越快。
只可惜,他也没逃过杠杆的反噬。说白了,从来没有大而不倒。
医药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杠杆和周期。
单纯看负债率的变化,跨国大药企似乎也在房企化。它们一直在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筹码,将巨额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中的一小部分用于购买产品,以弥补专利悬崖到来时的损失。它们成长得越多,需要获得的成长就越多。
那么,医药行业会是大而不能倒的例外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Teva制药过去几年的经历不正是最好的说明。
当然,对于药企而言,由于创新、风险等因素的存在,并不是负债率越低越好。
事实上,在2017年以前,跨国大药企一直保持着适度的负债率。毕竟,内外延双轮驱动才是世界级药企的标准动作,而不是自己闭门造车。
在这一背景下,加杠杆也是药企必备的一门技术活。
而现在,药企的规模更大、利润更高,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也比以往充沛。随着规模的扩大,大药企需要继续收购以保持目前的规模或增长。这也让这种高杠杆背后的隐秘风险积聚。
就像亚当斯的那句名言:可能出错的事情和完全不可能出错的事情之间的主要判别在于,一旦完全不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出错了,这个错误往往无法挽回或者根本无法补救。
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科技研发
辉瑞流感mRNA疫苗达3期试验双主要终点
11月1日,辉瑞(Pfizer)在其第三季度报告当中公布其在研modFlu流感mRNA疫苗候选疗法于正在进行的3期试验中,成功在18至64岁的队列当中达到两个主要终点。初步分析显示,该mRNA候选疫苗与上市的流感疫苗相比,达到非劣效性与优效性。
在队列中,该mRNA候选疫苗在主要分析时表现出相对于上市流感疫苗的非劣效性和优效性。通过试验结束季节分析,18-64岁队列的有效性得以维持,候选疫苗保持相对于对照疫苗的非劣效性。主要和季节结束疗效分析共同考虑了甲型和乙型流感病例,尽管该队列中记录的绝大多数病例,以及在总体2022/2023流感季节期间,均为甲型流感病例。
然而在次要免疫原性疗效终点方面,该疫苗仅针对甲型流感病毒株(而非乙型流感病毒株)达到次要终点。
安全性方面,该流感mRNA候选疫苗在18-64岁年龄组的安全性特征与标准流感疫苗相似。辉瑞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65岁及以上成年人的3期试验队列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与辉瑞相似,Moderna所研发的流感mRNA疫苗mRNA-1010在最初临床试验公布时,在对甲型流感病毒株H1N1和H3N2的血清转化率(seroconversion rates,即中和抗体达到阳性标准)上较现有疫苗具优效性。但mRNA-1010在对抗乙型流感病毒株Yamagata和Victoria时未达成非劣效性。但Moderna在改良其疫苗配方后,在今年9月所公布的临床结果显示,mRNA-1010在所有四种病毒株(H1N1、H3N2、Yamagata和Victoria)中达到所有共同主要终点。与获批对照疫苗相比,该疫苗在所有4种病毒株中均观察到较高的抗体效价的几何平均比和血清转换率。
modFlu(PF-07252220)是由辉瑞和BioNTech开发、用于预防流感的第一代mRNA疫苗。
(信息来源:雪球网)
 
全球首个!阿斯利康启动TIGIT/PD1双抗胆道癌术后辅助治疗III期临床
10月31日,阿斯利康在ClinicalTrials.gov官网登记了一项Rilvegostomig联合化疗用于胆道癌术后辅助治疗的III期ARTEMIDE-Bil01(NCT06109779)临床研究。Rilvegostomig是全球首款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TIGIT/PD1双抗。
ARTEMIDE-Bil01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Rilvegostomig联合化疗用于胆道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计划750名受试者,随机分组接受Rilvegostomig和安慰剂治疗。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复发生存期(R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患者耐受性、患者复发后无进展生存期(PFS)。试验开始时间为2023年12月8日,结束时间为2030年9月30日。
Rilvegostomig是一款基于Compugen公司TIGIT单抗COM902开发的TIGIT/PD1双抗。2018年4月,Compugen与阿斯利康达成了协议,允许后者使用其与TIGIT结合的单抗(包括COM902)开发双抗或多抗。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全球首款CDH17靶向CAR-T在FDA获批IND
10月31日,Chimeric Therapeutics宣布,美国FDA已经批准其CDH17靶向CAR-T细胞疗法的研究新药(IND)申请,未来将计划在2024年开展一项针对晚期结肠直肠癌、胃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多中心、开放标签1A/B期临床试验中研究CHM 2101。
CHM 2101的临床项目建立可以追溯到去年。2022年3月21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Dr Xianxin Hua团队在《Nature Cancer》上发表重磅论文,研究者们开发了一款针对CDH17的VHH1-CAR T细胞,在肿瘤异种移植或原发小鼠模型中,该疗法完全消除了表达CDH17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和胃肠道癌细胞(GIC),且对不表达CDH17的正常细胞无损伤。
CDH17是一种与最常见胃肠道肿瘤(包括结肠直肠癌、胃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不良预后和转移相关的癌症靶点。值得注意的是,CDH17 CAR-T相比其他靶向的同类疗法表现出优越的安全性,对同样表达CDH17的正常肠上皮细胞无毒性,仅仅杀伤癌细胞,不会伤害正常组织。接受治疗的小鼠的小肠和结肠完好无损,其胃、胰腺、心脏、肝脏和肾脏中也未观察到明显的结构损伤。这可能是因为CDH17被隔离并隐藏于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处的健康组织间,而CAR-T细胞不能到达或结合到该位置,表明CDH17是一个潜在的较为安全的实体瘤靶点。
随后,Chimeric Therapeutics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深合作关系。Chimeric从宾大获得非独家授权的第三代慢病毒载体系统使用,以开发和商业化公司靶向CDH17的CAR-T细胞疗法CHM 2101。
胃肠道肿瘤(GIC,包括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NET)在转移后通常是致命的。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例GIC新病例,GIC相关死亡占所有癌症相关死亡的35%。GIC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分子靶向疗法,但转移性胃肠道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然很低。
从2022年初在临床前研究中发现CDH17靶点并开发该靶点CAR-T疗法,再到如今将其用于胃肠道癌症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启动临床试验,这是开发全新CAR-T疗法的关键一步,为现有疗法难以治愈的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基于此特点,Chimeric Therapeutics还开发了该靶点的CAR-NK细胞疗法CHM2301。
目前针对CDH17靶点的药物并不多,且均处于早临床或临床前研发阶段,其中进展最快的是ARB202和BI-905711两款双抗药物。
今年8月2日,Arbele公司在ASCO突破性会议上公布了其首款CDH17xCD3双特异性T细胞参与抗体ARB 202的早期安全性数据,该药品曾在2022年8月在澳大利亚完成I期首次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
ARB 202是一种针对晚期胃肠道癌症的新型免疫疗法,既能靶向胃肠道肿瘤的CD17,也能靶向T细胞上的CD3。ARB 202对CDH17和CD3独特的差异结合亲和力使其具有高特异性和细胞毒性,同时避免了T细胞的“脱靶”过激活。来自1a期研究的初步数据表明——ARB 202在血液循环中的耐受性Cmax高达150ng/ml,这表示在这些浓度下没有临床显著的脱靶T细胞活化。
Boehringer Ingelheim的BI-905711,是靶向TRAILR2和CDH17的四价双抗,TRAILR2与CDH17交联诱导CDH17依赖性TRAILR2聚集,在共表达TRAILR2和CDH17的肿瘤细胞中诱导选择性凋亡。已于2020年9月开展I期临床试验。在ESMO大会上Boehringer Ingelheim公布了BI 905711在临床I期治疗胃肠道肿瘤的结果,入组45例患者,观察到12例患者达SD,安全性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月,Chimeric Therapeutics登陆澳交所,上市首日股价暴涨近50%,资本市场非常看好Chimeric在实体瘤靶点上的创新,将开创CAR-T研发的新格局。
Chimeric除了靶向CDH17的CAR-T CHM 2101外,还有另外一款独创的新型CAR-T细胞疗法,即基于氯毒素(CLTX)的CAR-T,CHM 1101。Chimeric利用蝎毒的肽成分氯毒素(CLTX)作为嵌合抗原受体(CAR)的肿瘤靶向成分,来引导T细胞靶向脑肿瘤细胞,有可能解决复发性或进行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高度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2023年6月4日,Chimeric宣布启动一项针对复发性和/或进行性多型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以评估该公司首个CLTX CAR-T细胞疗法CHM 1101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项多中心试验将使Chimeric公司能够更快地推进CHM 1101的开发,并在临床结果的支持下为下一阶段的开发做好准备。CHM 1101来源于蝎子毒液的氯毒素(CLTX)先前曾被证明能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结合,已被用作显像剂指导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手术,有望克服传统CAR-T靶向实体瘤时,无法解决肿瘤异质性和抗原逃逸的局限。
Chimeric虽然在研的临床阶段管线并不算多,但已有两款同类首款靶点CAR-T获得了积极的临床前数据,并逐步向CAR-NK扩展。Chimeric的创新研发能力将在CAR-T的CD19、BCMA靶点内卷中开辟新的道路,并将适应症专注于占90%癌症的实体瘤,未来的市场潜力不可限量。相信在未来攻克实体瘤的创新生物药大军中,Chimeric或将是不可避免被提及的名字。
(信息来源:医麦客)
 
首个!显著改善癌症OS,默沙东重磅PD-1抑制剂3期试验积极结果公布
11月2日,默沙东(MSD)宣布,其KEYNOTE-564临床3期试验已成功达到关键的总生存期(OS)次要终点。该试验评估其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作为肾细胞癌(RCC)患者辅助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些患者在肾切除手术后或肾切除手术联合转移病灶切除手术后具有中高或高复发风险。根据新闻稿,Keytruda是治疗肾切除手术后具高复发风险RCC患者的辅助疗法中,显示出OS统计学显著改善的首个疗法。
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的预定中期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较,Keytruda显示OS出现统计学显著和临床相关改善。此分析结果与之前公布的临床结果一致,在一项中位追踪期为23.9个月的早期中期分析发现,KEYNOTE-564达成其无病生存期(DFS)的主要终点,即Keytruda与安慰剂相比,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32%(HR=0.68,95% CI:0.53-0.87,p=0.0010)。
Keytruda的安全性特征与过去的试验一致,没有表现出新的安全性问题。新公布的OS数据进一步加强之前KEYNOTE-564试验所观察到的显著无病生存优势。
Keytruda是一种人源化的抗PD-1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PD-L2的结合,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此作用可能增强体内免疫系统侦测与抵抗肿瘤细胞的能力。2014年9月,Keytruda首次获FDA批准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并在后续获批作为一线疗法治疗转移性NSCLC患者。在中国,Keytruda也已获批多项适应症,涵盖黑色素瘤、NSCLC、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等。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远大医药mRNA治疗性肿瘤疫苗ARC01国内IND获受理
11月2日,远大医药发布公告,集团附属公司南京奥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奥罗生物)的针对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阳性的晚期不可切除或复发/转移性实体瘤的治疗性肿瘤疫苗ARC01(A002)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监局)正式受理。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I期临床研究,拟入组不超过42例受试者,旨在评价ARC01在治疗患有HPV-16阳性的晚期不可切除或复发/转移性实体瘤的中国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有效性。
ARC01是一款mRNA治疗性肿瘤疫苗,药品注册分类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通过脂质体纳米颗粒(LNP)递送技术,将编码HPV-16中E6和E7抗原的mRNA转染自体细胞并翻译出相应的抗原,在TriMix®免疫佐剂共同作用下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终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其中,LNP递送技术与TriMix®佐剂技术为独家专利技术,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治疗效果。
HPV是一种嗜上皮组织的无包膜双链环状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增殖性病变。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引起子宫颈、阴道、外阴、肛门、阴茎、头颈等部位的癌前病变,病变可最终发展为浸润性癌。据统计,全球5%的现患癌症均直接或间接与HPV感染有关,其中几乎100%的子宫颈癌、88%的肛门癌、78%的阴道癌、50%的阴茎癌等肿瘤均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而所有HPV所致的癌症中,HPV-16感染占主导地位,全球健康人群HPV感染率约为11.7%,其中HPV-16感染率位列第一。近年来,尽管预防性HPV疫苗为HPV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不少助力,但仍然无法根治已经确定的感染。对于HPV感染引发的癌变,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放化疗为主。然而传统的治疗手段存在对患者伤害大且易复发的缺点,mRNA治疗性肿瘤疫苗则有望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更优的治疗手段。
奥罗生物是集团的全球创新mRNA技术平台,其依托成熟的mRNA生产工艺、稳定高效的LNP递送技术及安全的TriMix®佐剂技术,建立起具有广泛适用性和拓展性的研发平台,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和感染性疾病疫苗等相关产品的研发。此次ARC01的IND申请获得药监局受理是集团在mRNA肿瘤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
集团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产品和先进技术的研发,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针对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大对全球创新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投入,丰富和完善产品管线及产业布局,采用“全球化运营布局,双循环经营发展”策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发展并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充分发挥集团的产业优势和研发实力,快速将科技创新产品落地上市,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多样的治疗方案。
(信息来源:智通财经)
 
强生和百时美施贵宝联合开发,口服抗凝血药在中国启动3期临床!
11月5日,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公示,强生(Johnson&Johnson)在中国启动了milvexian片的两项国际多中心(含中国)3期临床研究,针对适应症分别为:1)成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防发生ACS的成人患者发生血栓形成事件;2)预防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或高危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的成人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公开资料显示,milvexian是强生和百时美施贵宝联合开发的一款新一代口服凝血因子XIa抑制剂。
凝血因子XIa(FXIa)抑制剂能够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而对出血并没有明显影响,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药物。Milvexian为新一代口服凝血因子XIa抑制剂。Fierce Biotech曾指出,这款疗法有望成为重磅抗凝血疗法。
2023年5月,强生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宣布milvexian获得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用于Librexia 3期研究项目评估的所有三种适应症:缺血性卒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房颤动。根据强生公司早先新闻稿,Librexia项目旨在研究milvexian是否可以通过减少血栓形成事件而不增加出血风险来提高治疗这三种疾病患者的获益-风险概况。该研究将在全球纳入5万名患者的广泛数据。
本次在中国启动的为两项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其中一项研究旨在证明近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后使用milvexian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中国主要研究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鸿谊博士,拟在中国境内入组960人,国际入组16000人。
另一项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旨在证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或高危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后milvexian预防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milvexian与安慰剂相比是否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研究的中国主要研究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博士,拟在中国境内入组1500人,国际共入组15000人。
公开资料显示,在早先公布的2期临床试验中,milvexian与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相比,在接受膝盖置换手术的患者中,不但能显著降低手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而且没有增加出血风险。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科兴制药引进产品白蛋白紫杉醇注射液国内获批上市
11月1日获悉,科兴制药的引进产品之一——白蛋白紫杉醇注射液近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批准该药品的上市申请,产品名称为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
2021年,科兴制药与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获得了海昶生物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除美国市场外的商业化权益。该合作药品是中国、欧盟双报产品,2021年12月,欧洲药品管理局也已受理其上市许可申请(MAA),目前正在推进生产场地GMP官方审计工作。此次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在国内获得上市批准,意味着公司肿瘤药领域即将迎来业务增量。
高标准引进 瞄准国内外高端医药市场
随着国内医药环境的发展变化,药品出海已掀起阵阵浪潮。已有20多年海外商业化经验的科兴制药自科创板上市后更是乘着东风,携手国产高品质药大踏步走出国门。在合作开发或引进的选品方面,科兴制药聚焦肿瘤、免疫等领域,积极开拓与优秀药企的多方合作,寻找符合“高临床价值、高技术水准、高国际质量管理及注册标准和快速商业化”的“三高一快”产品。
紫杉醇注射剂是单独治疗或联合治疗多种肿瘤的一线用药,用药人群基数广、渗透率高、市场空间大。特别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因配方中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且通过白蛋白纳米粒载药技术提高肿瘤组织中的紫杉醇浓度,与传统紫杉醇制剂相比,具有抗肿瘤作用更强、血液毒性与严重过敏反应更低并且使用前无需预处理的独特优势,是欧洲医学肿瘤学会指南推荐治疗转移性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主流一线用药,在欧盟市场竞争格局良好,且经常出现缺药状态。
科兴制药的海外商业化实力在近几年不断彰显,备受行业关注。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的注册推进更是加足马力。在肿瘤药物的布局上,科兴瞄准全球乳腺癌发病率高、新兴市场高品质药物缺口较大的机会,不断引进相关治疗产品,通过产品组合,目前公司在乳腺癌领域已拥有了白蛋白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和马来酸奈拉替尼等拳头产品,产品管线丰富。随着白蛋白紫杉醇产品的获批,其海外市场变现可期。
同时,作为科兴制药引进的第一款产品,公司看好紫杉醇药物在国内外的持续增量空间。米内网数据显示,近年来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国内市场持续扩容,2022年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超过42亿元,同比增长6.83%。而其他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紫杉醇药物市场有近百亿美元规模。
以欧盟标准生产 海外商业化蓄势待发
由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是基于新型纳米制剂技术,因此该药对生产要求更高、更为严苛。为实现白蛋白紫杉醇产品的研产销一体化,科兴制药迅速按照欧盟cGMP标准搭建该款药物的生产线。目前白蛋白紫杉醇产线建设已完成,并完成了小试、工程批以及商业化规模的试生产,现在已进入到工艺验证阶段,产能足以满足国内外市场拓展。
作为多年前就布局出海的生物医药企业,科兴制药聚焦生物药赛道,依托20余年出海经验,全力贯彻海外商业化战略,成绩斐然。2022年,科兴制药实现海外销售收入1.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45%,创历史最高水平。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产品的海外推广进度喜人,已达成多批意向客户签约,有望为公司海外市场带来增量。
近两年,科兴制药对海外市场进行重新梳理和划分,确立了深耕新兴国家市场和重点市场的战略方向,在新加坡、埃及、墨西哥成立海外子公司,并将继续在各区域重点市场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着力建设海外国家的本土化运营团队。截至目前,公司国际化业务已覆盖南美、东南亚、中亚、西非、东非等新兴市场,并逐步向欧美成熟市场延伸,已通过巴西、菲律宾、埃及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并实现销售。
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创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抗病毒、肿瘤与免疫、血液、消化、退行性疾病等治疗领域继续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及技术平台,立足国内市场,强化海外商业化平台建设,发力海外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再次突破!
(信息来源:米内网)
 
济川药业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布洛芬混悬液获批上市
11月2日,济川药业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济川有限的两款产品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和布洛芬混悬液获批上市。此次两款药物获批,也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或非代偿性窦性心动过速、术中及术后心动过速和/或高血压。该药最早由Baxter Healthcare Corporation公司研发,1986年在美国上市,之后还在日本、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批准,原研药品未在我国上市。
截至目前,除济川有限外,国内已有包括齐鲁制药、齐鲁制药(海南)、浙江华海药业、北京新美泰克、海南灵康、扬州中宝、杭州沐源等在内7家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获批生产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的销售额超8亿元。
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1992年7月31日,强生公司的布洛芬混悬液在德国获准上市(规格:20mg/ml和40mg/ml),1995年6月16日在美国获批上市(规格5ml:100mg),1999年3月17日在国内上市,商品名美林。
截至目前,除济川有限外,国内已有包括湖北多瑞、华润三九(南昌)、海南万玮(新报)、新华制药(高密)、山东盛迪、黑龙江中桂等在内6家企业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获批生产布洛芬混悬液溶液。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布洛芬混悬液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中国城市实体药店布洛芬混悬液销售额超9亿元。
(信息来源:新京报)
 
海特生物埃普奈明获批上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
11月3日,海特生物发布公告,注射用埃普奈明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联合沙利度胺和地塞米松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2种系统性治疗方案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多发于老年,我国发病年龄大都在50岁-70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男性多于女性,中位存活3年-5年。尽管最近十多年国际上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研发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多发性骨髓瘤仍是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疾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对目前可用的抗骨髓瘤药物产生抗药性,导致疾病复发。
注射用埃普奈明(商品名为沙艾特)作为一种重组蛋白类抗肿瘤药物,属于国家Ⅰ类生物制品,有效成分为埃普奈明,即一种由大肠杆菌表达产生的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CPT),CPT可结合并激活肿瘤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4(DR4)/死亡受体5(DR5),通过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触发细胞内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信息来源:新京报)
 
恒瑞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11月4日,CDE官网显示,恒瑞医药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片(SHR0302)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根据临床试验进展,推测本次申报上市的适应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继特应性皮炎、强直性脊柱炎后,艾玛昔替尼片第3项申报上市的适应症。
艾玛昔替尼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JAK1抑制剂,能针对性阻断JAK/STAT通路,在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可减少不良反应,如贫血、血栓性疾病,且作为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便捷的给药方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艾玛昔替尼目前已开展了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特应性皮炎、斑秃、银屑病关节炎等多领域的临床研究。
2021年1月,艾玛昔替尼片剂被国家药监局授予了突破性疗法,用于治疗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今年6月,恒瑞医药向CDE递交了该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同年8月,艾玛昔替尼另一项适应症上市申请也已获CDE受理,用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疗效欠佳或不耐受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成人患者。
2018年1月,恒瑞医药就SHR0302与美国Arcutis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将SHR0302项目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独家临床开发、注册和市场销售的权益授予后者,研发和销售的SHR0302的许可剂型范围为用于皮肤疾病治疗的局部外用制剂。恒瑞医药最多可获得共2.23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款,外加销售提成。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华纳药厂子公司原料药双氯芬酸钠获批上市
11月3日,华纳药厂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湖南华纳大药厂手性药物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双氯芬酸钠《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并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原料药、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登记信息公示”平台公示。
双氯芬酸钠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的转化。同时,它也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脂结合,降低细胞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而间接押制白三烯的合成。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
 
全球上市
近十年首个!诺华司库奇尤单抗获FDA批准治疗化脓性汗腺炎
10月31日,诺华宣布FDA已批准司库奇尤单抗(secukin umab,商品名:Cosentyx)上市,用于治疗活动性中重度化脓性汗腺炎(HS)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对常规全身性HS疗法反应不足。诺华新闻稿显示,司库奇尤单抗是近十年来首个针对化脓性汗腺炎(HS)的新型疗法。今年6月,该适应症已获欧盟批准。
本次获批主要基于SUNSHINE和SUNRISE研究的积极结果。SUNSHINE和SUNRISE是两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III期临床,涉及40个国家的219个地区。其中,SUNSHINE纳入分析的有541名受试者,SUNRISE纳入分析的有543名受试者。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受试者按1:1:1随机分组,接受司库奇尤单抗300mg每2周(Q2W组)或每4周(Q4W组)或安慰剂(安慰剂组)治疗,并每天外用抗生素作为辅助治疗。16周治疗期结束后,各组患者可继续治疗至第52周以评估长期疗效,Q2W组和Q4W组保持原用药方案,而安慰剂组则换用司库奇尤单抗300mg Q2W或Q4W治疗。
主要终点为第16周的HS应答率,应答定义为脓肿和炎症性结节数量减少≥50%,或者脓肿或窦道数量与基线相比无增加。
结果显示,两项研究的Q2W组均达到主要疗效终点。其中,SUNSHINE研究Q2W组的HS应答率为4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4%;SUNRISE研究Q2W组的HS应答率为42%,同样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1%。Q4W组,SUNSHINE研究的HS应答率为42%,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34%);SUNRISE研究的HS应答率为46%,显著高于安慰剂组(31%)。
第52周时,SUNSHINE研究Q2W组的HS应答率升至76%,Q4W组升至81%;SUNRISE研究Q2W组的HS应答率升至84%,Q4W组升至77%。安全性方面,两项试验最常见的AEs是头痛。总之,司库奇尤单抗安全性良好,与之前报道的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司库奇尤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全人源白介素类抑制剂,可特异性中和多种来源的IL-17A,抑制其促炎作用,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获批银屑病关节炎、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等多项适应症。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FDA再度批准!Keytruda斩获第六项胃肠道癌适应症
11月2日,默沙东(MSD)宣布,美国FDA批准其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pembrolizumab)与吉西他滨和顺铂联用,用以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胆道癌(BTC)患者。根据新闻稿,这是Keytruda在治疗胃肠道癌症获批的第六个适应症。
FDA的这一批准主要来自于KEYNOTE-966临床3期试验的的积极结果。分析显示,Keytruda和化疗组合在试验的主要终点——总生存期(OS)中显示出统计学上显著改善。具体来说,与单独的化疗相比,联合疗法在试验预定的OS最终分析中将死亡风险显著降低17%(HR=0.83,95% CI:0.72-0.95,单侧p=0.0034)。此外,接受Keytruda加化疗治疗患者的中位OS为12.7个月(95% CI:11.5-13.6),而单独化疗组患者的中位OS为10.9个月(95% CI:9.9-11.6)。
与安慰剂+化疗组相较,在Keytruda与化疗组患者中发生差异≥5%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26%vs.20%)、皮疹(21%vs.13%)、瘙痒(15%vs.10%)和甲状腺功能减退(9%vs.2.6%)。
Keytruda是一种人源化的抗PD-1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PD-L2的结合,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此作用可能增强体内免疫系统侦测与抵抗肿瘤细胞的能力。2014年9月,Keytruda首次获FDA批准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并在后续获批作为一线疗法治疗转移性NSCLC患者。在中国,Keytruda也已获批多项适应症,涵盖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等。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1月8日快讯
川芎:市场货量充足,市场少商关注,行情疲软下行。目前亳州市场统货在22-23元/kg,初加工片26元/kg左右。
防风:产地继续产新中,今年产新量较大,行情疲软下滑。目前亳州市场河北家种货价35元/kg左右,内蒙货家种货37元/kg左右。
射干:产区正在产新中,市场行情稳中有落,走销迟缓。目前亳州市场河北个子在140元/kg左右,初加工片155元/kg左右。
益智:市场货源小批量走动,市面需求一般,行情暂稳。现市场益智仁统货售价在33-34元/kg,益智米售价在55-60元/kg。
三七:市场购销一般,目前正值产新,新货上市,市面货源暂时充足,行情暂稳。现市场三七120头统货要价135-140元/kg,60头统货要价160元/kg,40头统货要价180元/kg上下,根条质量不一要价105-110元/kg不等。
桑白皮:市面货源购销尚可,行情暂稳。目前市场桑白皮统货售价31-32元/kg,刮皮色白货36-37元/kg。
桑寄生:有商咨询,小批量购销为主,行情平稳。目前市场桑寄生一般统货价8元/kg左右,槲寄生售价22-23元/kg。
骨碎:补市场货源正常消耗中,该品为野生,最近来货量一般,行情暂稳。市场骨碎补统货售价在54-55元/kg。
蛇床子:市场购销缓慢,需求疲软,行情小幅震荡调整。目前市场蛇床子统货价在24-25元/kg,净货售价28-30元/kg不等。
伸筋草:市场购销尚可,需求略有回升,市面货源暂时充足,行情平稳。市场伸筋草统货售价8-9元/kg。
花椒:市场购销一般,市面货源仍旧充足,行情暂稳,市场花椒大红袍陕西统货价在50-55元/kg,甘肃大红袍统货价在60-65元/kg不等,四川青椒42-43元/kg。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11月8日快讯
白及,目前正值产新期,产区行情有所回落,市场行情表现暂不明显,现市场白及统货报价在160元。
前胡,目前进入产新,今年新货产出量大,预计产新后行情不会乐观,市场暂无新货上市,现市场不包含量家种货价在75-80元之间。
桑白皮,近期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商家关注力度,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桑白皮半刮皮货价在30元,刮皮80%的货价在35元,出口级货价格在50-55元之间。
水半夏,还未进入产新期,商家关注力度不高,货源正常购销,现市场水半夏挑拣过后的货价在20-22元之间。
川乌,近期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川乌陕西汉中正品水洗货零售价在150元。
草乌,市场多专营商经营,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东北草乌大货价在75-85元之间,净货零售价在100元。
鹤虱,市场销量不大,多为冷背行销售,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货源正常购销,北鹤虱涨幅明显,售价在70元;南鹤虱价在11-12元。
石花,市场销量不大,商家关注力度不高,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石花零售价在35元。
土鳖虫,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不高,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土鳖虫小个货价在50-60元之间,统货价在70-75元之间,包检货售价在80元上下。
桃仁,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变化不大,现市场桃仁带皮货价在57元上下。
苦杏仁,近期商家关注力度不及前期,货源成交量不大,近期货源多为实销,现市场苦杏仁带皮统货价格在36-38元之间。
郁李仁,该品属于小品种,近期货源成交量一般,商家关注力度不及前期,现市场内蒙货价在130元;甘肃货价格在58-60元之间。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3/11/10 9:26:19      阅读1269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