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5/1 3:36:17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投资动向
上海医药与凯莱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0月25日,凯莱英医药集团与综合实力位列中国医药企业前三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起点开创新格局。双方表示,将进一步深化长期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多个药品和技术领域形成创新合力。凯莱英将依托自主研发的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整体加快包括连续反应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外输出,全面助力上海医药研发及现有生产工艺迭代和在研管线推进,契合上海医药创新转型发展路径,进一步释放技术革新的优势动能,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先进制造技术升级,并加速拓展至更多应用场景,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总裁沈波,上海医药集团党委副书记、上海医药副总裁赵勇,上海医药副总裁张耀华,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钟涛;凯莱英董事长、CEO洪浩博士,执行副总裁洪亮,高级副总裁肖毅博士,高级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徐向科等出席签约仪式。在各位与会领导嘉宾的见证下,上海医药张耀华总、凯莱英洪亮总作为双方代表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全新发展里程碑。
上海医药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与全球制药企业50强,其工业制造覆盖化药和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和保健品、医疗器械等范围,聚焦抗肿瘤、心脑血管、精神神经、抗感染、自身免疫、消化代谢和呼吸系统七大治疗领域,是拥有较高行业美誉度和知名度的领先品牌药制造商和健康领域服务商。经过双方前期多次互访及友好沟通,本次上海医药与凯莱英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涉及合成生物技术、连续反应技术,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多领域药物研发及生产、制剂研发,以及共同发展原料药业务等。未来,双方还将依托医药研发生产先进技术水平和支撑能力,为彼此合作项目创造更多互利共赢的条件和待遇,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并建立管理层不定期会晤与沟通机制,形成覆盖全面、多层高质、常态长效的友好合作体系。
上海医药执行董事、总裁沈波表示,上海医药近年来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医药工业研发、医药商业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全链布局与升级,持续打造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多措并举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与影响力。上海医药和凯莱英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希望双方以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不断拓展合作层次和方向,强化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产业效益,实现双赢局面。凯莱英董事长、CEO洪浩博士强调,凯莱英持续打造广义CDMO服务,与上海医药在发展战略和方向上高度契合。凯莱英将依托自身技术研发、设备供应、服务经验等优势,在小分子药、多肽、寡核苷酸、ADC新药等领域为上海医药提供工艺、生产和CMC服务,推动实现产品技术迭代升级,为相关项目节省时间、节约成本、高效赋能。
签约当天,上海医药一行还先后参观了凯莱英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凯莱英化学大分子研发生产基地、凯莱英制药有限公司、凯莱英连续科学技术中心等,全面了解了凯莱英近年来战略布局与发展成效。当前,依托小分子领域多重核心竞争优势,凯莱英推动化学大分子、临床研究服务、制剂、生物大分子和合成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业务快速发展。此外,在依托公司八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关键性技术攻关的同时,企业不断加速“先进技术自用到对外输出赋能”的跨越进程,使凯莱英优势技术和经验得到进一步释放,推动产业实现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津沪两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牵手,将站在战略性新起点,立足两地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链接和优化产业生态,形成新的创新优势。双方的战略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凯莱英绿色先进制造技术的对外输出效能,全面赋能上海医药创新研发及在研管线推进,携手推动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发展。
关于凯莱英医药集团
凯莱英医药集团是一家全球领先、技术驱动型的医药外包服务一站式综合服务商。通过为国内外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药品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高效和高质量产品以及服务可加快创新药的临床研究与商业化应用,并降低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公司凭借深耕行业二十余年积累的行业洞察力、成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以及良好的声誉,是创新药物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全球制药产业可靠的首选合作伙伴。公司依托在小分子CDMO领域拥有二十年的服务经验与技术积淀,并积极探索与布局新业务领域,打造专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关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沪港两地上市的大型医药产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36.96亿元,主营业务覆盖医药工业与商业,2022年营业收入2320亿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与全球制药企业50强,综合实力位列中国医药企业前三,入选上证180指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MSCI)。上海医药倡导“创新、诚信、合作、包容、责任”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持之以恒,提升民众的健康生活品质,努力打造成为受人尊敬、拥有行业美誉度的领先品牌药制造商和健康领域服务商。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燃石医学和勃林格殷格翰达成肿瘤产品伴随诊断战略合作
10月25日,在2023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研发日上,勃林格殷格翰宣布,与燃石医学正式达成肿瘤产品伴随诊断领域的战略合作,致力于为中国肿瘤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和精准的治疗选择和诊断方法,推动肿瘤治疗的创新与发展。
本次合作将集中在勃林格殷格翰研发的MDM2-p53拮抗剂brigimadlin(BI 907828)在中国相关临床试验的推进和伴随诊断产品的开发。
Brigimadlin是勃林格殷格翰旗下新型小分子药物MDM2-p53拮抗剂,近期,brigimadlin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MDM2扩增,TP53野生型实体瘤的II期临床试验Brightline-2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NMPA)批准,有望为MDM2扩增,TP53野生型的胆道腺癌等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并开启靶向MDM2-p53轴的“泛瘤种”治疗决策。此前的I期研究显示,在多种实体瘤中,brigimadlin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尤其在胆道癌患者中观察到优异的临床疗效。
随着Brightline-2临床试验的正式批准,brigimadl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得到进一步验证。燃石医学将借助多重权威资质认证的中美双中心实验室、全球CDx注册管线、完整的药物研发生物标志物解决方案闭环,以及丰富的临床项目及伴随诊断研发与申报经验,为创新药物brigimadlin的研发和伴随诊断试剂的开发和验证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中国难治、罕见瘤种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信息来源:小桔灯网)
 
国际化里程碑!恒瑞与默克达成合作,携手推进癌症创新疗法
10月30日——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总部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领先科技公司默克公司就其自主研发的PARP1抑制剂HRS-1167达成独家许可协议。这是恒瑞医药首次与全球大型跨国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该协议还包括恒瑞自主研发的Claudin-18.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HR-A1904的独家选择权。
“癌症治疗在全球仍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非常高兴与默克携手合作,让恒瑞创新药走向世界,造福全球肿瘤患者。”恒瑞医药董事、首席战略官江宁军博士表示,“此次与默克公司在PARP抑制剂方面的授权合作是恒瑞国际化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期待加速研发推动创新,为长久以来面临治疗困境的患者带去更好的治疗新选择。”
根据协议条款,恒瑞将获得1.6亿欧元的首付款、高至9000万欧元的技术转移费和行权费,以及研发里程碑付款、销售里程碑付款。以上潜在的付款总额可能高达14亿欧元。除此之外,默克还将向恒瑞支付高至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
“此次与恒瑞的合作在DNA损伤应答抑制和ADC药物等聚焦领域丰富了我们的产品管线,符合默克对外部创新的期望以及内部肿瘤领域研发战略。”默克医药健康全球研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Danny Bar-Zohar表示,“它们与我们产品组合的协同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为难治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的机会。我们期待充分发挥恒瑞丰富的专业知识,强强合作,携手向前。”
根据协议,默克将获得HRS-1167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SHR-A1904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选择权,及HRS-1167和SHR-A1904在中国大陆与恒瑞共同商业化的选择权。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股权”+“产业”四川生物医药集团与贵州百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0月30日晚间,贵州百灵发布公告,公司与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四川生物医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将全面推进股权合作及产业合作。
四川发展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按照800亿元注册资本规模组建的省属国有企业,连续多年位居四川百户大企业大集团名单榜首。截至2022年底,四川发展合并报表资产总额1.76万亿元、净资产490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045亿元,利润总额126亿元;在四川省内、全国20个省份,以及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均有业务布局。全资子公司四川生物医药集团是生物医药产业板块的运营主体。目前,四川生物医药集团依托旗下弘科基金参股了16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通过协助被投企业获取融资、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产业协同赋能等,成功助力被投企业实现了良好发展。
根据协议,本次战略合作重点围绕两个方向。一是股权合作,双方将在股权资本层面互通合作,持续扩大各自投资布局。四川生物医药集团拟新设相关中药实业公司作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布局的载体,并在中药研发、生产、销售、中药材贸易等领域合作组建实体企业,优先引入贵州百灵或其所属企业作为战略股东。同时,在符合国有资产投资审批要求条件下,四川生物医药集团或其指定主体可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成为贵州百灵的战略股东,贵州百灵将积极协调其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对四川生物医药集团战略入股事宜给予积极支持。
二是产业合作,双方将深度挖掘资源及产业优势,围绕“研产销贸”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双方将共同推动组建中药创新转化项目公司,从川黔两省中医临床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古代经典名方、基于现代研究的科研方及已上市中药中发掘高价值品种,开展创新中药研发;共同在四川推动建设柔性生产的中成药超级工厂,面向全国市场提供中成药CDMO服务,助力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中药智能化制造升级;共同在四川推动新设或收购具有GSP牌照的医药销售公司;共同推动中药材交易中心及川产道地药材贸易载体建设,建立科学育种、基地种植、标准检验、现代炮制、全程溯源的中药材种养贸易体系,推动川产乃至全国道地药材的提质、保供、稳价。
四川生物医药集团总经理刘军表示,这是四川生物医药集团与贵州百灵酝酿已久并实现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将推动和贵州百灵在中药研发制造、中药材种植和贸易、中医大健康等各个细分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携手打造中医药产业的高能级实业平台,加大投资川黔两省范围内的中医药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导入更多产业资源,实现优势集成,做好国企、民企跨区域合作的标杆示范。
贵州百灵董事长姜伟在讲话中表示,希望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为起点,与四川生物医药集团锚定目标、同向发力,共同探索具有大西南特色的企业互补合作之路,同时以此次合作为桥梁,以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为核心联动合作,开展以云贵川渝藏为中心辐射全国中医药的战略区域部署,为我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劲动能。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网)
 
资本竞合
基因治疗公司MeiraGTx宣布获得赛诺菲3000万美元战略投资
10月30日,MeiraGTx宣布,赛诺菲通过购买400万股普通股,对MeiraGTx进行了3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每股价格为7.50美元。消息传出后,MeiraGTx的股价上涨了34%。
MeiraGTx首席执行官Alexandria Forbes表示:“我们认为赛诺菲对我们的Riboswitch基因调控技术和临床口干症项目的兴趣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垂直整合平台的广泛潜力。”
通过这笔投资,赛诺菲将获得将MeiraGTx的Riboswitch基因调控技术用于某些免疫学、炎症和中枢神经系统靶点的优先谈判权。赛诺菲还将获得使用GLP-1和其他肠道肽治疗代谢疾病的技术以及MeiraGTx的II期口干症项目的优先谈判权。
赛诺菲首席执行官Paul Hudson将Riboswitch平台描述为“由其独特的制造能力支持”的创新技术,他们打算利用该技术来创造“针对免疫介导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新一代突破性药物”。
与此同时,MeiraGTx还表示,对该公司某些资产感兴趣的“多方”已与该公司接洽,并表示正在寻求执行一项或多项选择权。
(信息来源:微博)
 
镔铁生物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研发实体瘤TCR-T细胞疗法
10月31日,镔铁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次融资由国投创业领投,黄埔医药基金、元希海河基金等共同投资。本轮所募资金将用于加速推进针对KRAS G12V突变的新型TCR-T细胞治疗产品申请注册临床试验,以及多个后续创新管线的产品开发以及国际合作。
镔铁生物成立于2021年1月,专注于突破性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与生产,主要产品是靶向实体瘤的新型免疫细胞制剂。该公司创始人胡红明博士在肿瘤免疫领域深耕多年,在肿瘤免疫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自成立以来,镔铁生物在平台建设、管线搭建及产品布局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中,针对KRAS突变的TCR-T细胞治疗产品已完成TCR筛选、体外功能鉴定、体内药效实验,并在多个临床中心完成了针对晚期胰腺导管腺癌的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IIT),目前已经进入IND申报准备阶段。此外,镔铁生物其余产品管线也取得突破进展,包括可作为异体细胞治疗产品的TCR-NK产品,以及可批量生产开架供应的TCR融合蛋白产品。
根据镔铁生物新闻稿,该公司未来目标是识别共享基因突变和肿瘤新生抗原,发展一系列治疗胰腺癌等复发难治恶性肿瘤的TCR产品,将细胞治疗产品做到个性化与通用性相结合,提高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和可及性,惠及更广大患者人群。
镔铁生物在新闻稿中表示,国投创业、黄埔医药基金及元希海河基金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投资经验,未来镔铁生物将借助新股东的资源优势,加速公司的成长和国际化进程。同时,镔铁生物也将继续加强平台建设和管线推进,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个性化的细胞治疗服务。
对于此次投资,国投创业、黄埔医药基金及元希海河基金均表示,他们看好镔铁生物在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希望本轮募资可推动镔铁生物治疗复发难治实体瘤TCR-T创新药的研发进程。此次投资是国投创业、黄埔医药基金及元希海河基金在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未来将继续积极寻找和支持具有创新力和市场前景的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项目,共同推动中国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舶望制药完成3亿元A+轮融资,国投招商领投!
11月1日,舶望制药已于近日完成3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投招商领投,华盖资本、元希海河基金、老股东三一创新投资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进一步推进4个临床管线的全球开发、多个临床前候选药物分子(PCC)的发现、修饰技术平台和肝外递送技术平台的迭代升级,以及完善公司的专业团队建设。
舶望制药成立于2021年4月,专注于siRNA药物的开发,由数位siRNA药物开发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创立。该公司致力于开发新一代siRNA药物,为全球患者提供急需的、更好的治疗手段。据悉,舶望制药团队在核酸序列设计、化学修饰、GalNAc递送技术、肝脏外组织靶向递送技术、寡聚核酸合成、CMC等RNAi药物开发的全流程环节拥有多年专业经验,已经在舶望制药建立起完整的核酸药物开发平台。此前,舶望制药已经完成由杏泽资本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以及超4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正心谷资本、CPE源峰、道远资本、三一创新投资、金沙江联合创投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siRNA药物是近几年来崭露头角的新技术药物,具有可成药靶点多、药效强、安全性好、给药频率低的优势,且适应症领域广泛,涵盖心血管疾病、罕见病、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肝炎、眼科疾病、肿瘤等疾病领域,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具发展潜力的前沿医药领域之一。
舶望制药自成立以来,已有4条管线处于临床阶段,1条管线即将进入临床,多条管线确定PCC,适应症领域涵盖心血管疾病、罕见病、乙肝、自身免疫、神经系统疾病等,已在中国、美国、澳洲等多地获得临床批件。
舶望制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舒东旭博士表示:“非常感谢新老股东的信任和支持。舶望制药具有领先的递送平台和化学修饰平台,团队执行力一流,公司成立两年半,成功推进四个寡核酸项目进入临床,第五个项目也已提交临床申请,部分项目在临床1期已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预计2024年年初进入临床2期。本轮融资有助于我们有序、高效的推进临床阶段项目的后续开发,同时我们也会加强对早期创新性平台的投入,以确保公司在寡核酸领域前沿技术的持续探索。公司未来会继续保持良好的执行力和竞争意识,努力推动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商业化,早日惠及患者。”
国投招商生命科学团队表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小核酸药物已经突破了新技术成药瓶颈,逐步成熟并且进入多个疾病领域,小核酸药物开始加速上市,也使该类药物技术隐现出崛起之势。舶望制药团队在siRNA制药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洞察、高效的研发效率和强大的执行力,成立两年已有4个产品推入临床阶段,初步取得成效。国投招商很高兴见证舶望在小核酸药物领域的发展,并可以携手推动国内小核酸药物的发展,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方案,为中国医药创新做出贡献。即使在资本寒冬下,国投招商也将持续加注创新医药产业。”
华盖资本医疗早期基金主管合伙人张翼表示:“我们非常看好小核酸赛道,舶望是国内小核酸赛道的佼佼者。我们坚信舶望可以通过其卓越的执行力和战略前瞻性,充分释放其优秀的生信和化学修饰的平台价值,进一步领跑新一代国内小核酸赛道,成为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Biopharma。”
元希海河基金表示:“舶望制药由数位具有多年siRNA药物开发经验的创始团队创立,在这个具备丰富的工业及学术经验的创始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舶望建立起了完善的RNAi药物开发平台,并在仅成立两年半的时间内,成功将4条管线推进临床阶段,其效率之高令人称赞!舶望的各条管线从靶点和适应症的选择上,展现出了立项策略上的战略眼光,并且在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安全性、疗效及持久性。我们期待公司的管线将进一步推进全球临床试验,为全球病患带来更多福音!”
三一创新投资表示:“三一创新投资持续看好小核酸药物赛道,并在该赛道进行积极布局。舒博士、邵博士和夏博士带领的舶望团队拥有丰富的工业界经验和国际化视野,并展现了强大的执行力和专业化能力,在中国小核酸药物研发领域脱颖而出。同时,我们也恭喜公司完成本轮融资,可以有资源进一步夯实公司的研发基础和管线拓展能力。作为股东,我们将和舶望携手,共同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造福更多的患者。”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海外New Things | MapLight Therapeutics获2.25亿美元C轮融资,研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疗法
10月30日,MapLight Therapeutics宣布已完成2.25亿美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Novo Holdings、5AM Ventures、Cowen Healthcare Investments和其他投资者领投。在完成融资的同时,Novo Holdings风险投资部合伙人Jim Trenkle将加入MapLight Therapeutics董事会。
该公司计划利用本轮融资资金推动新型M1/M4毒蕈碱激动剂ML-007C-MA与精确匹配的外周毒蕈碱拮抗剂相结合,于2024年进入治疗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2期试验,并推进其他管线项目继续取得进展。
MapLight研发的平台利用专有技术发现脑部疾病中发生误动作的单个回路,并针对这些回路开发有效、安全的疗法。该公司正在开发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症在内的难治性疾病的同类最佳毒蕈碱类药物。据了解,仅精神分裂症就影响着美国约300万成年人和全球1%的人口。
该公司正在研发的ML-007C-MA是一种复合毒蕈碱类药物,目前正处于治疗神经和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开发阶段。ML-007C-MA通过与精确匹配的毒蕈碱拮抗剂配伍来阻断外周副作用,从而充分释放了ML-007的治疗潜力。这种药物是专为向大脑提供强大的毒蕈碱激动剂活性,同时通过毒蕈碱拮抗剂防止脑外副作用而设计的。
ML-007是一种毒蕈碱受体激动剂,设计用于靶向M1和M4毒蕈碱受体亚型,对多巴胺受体无直接活性。M1受体的缺陷与精神分裂症有关,M1受体直接调节已知对精神病和认知有重要影响的神经回路。M4受体调节一个互补的神经回路,已知该回路在精神病中非常重要。
除ML-007C-MA外,MapLight目前还有两种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ML-007正处于研究治疗运动障碍阶段,ML-004是一种5HT-1b激动剂,目前正处于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社交沟通障碍的第二阶段。该公司的临床前产品包括ML-016和ML-009,前者是一种GPR-6拮抗剂,正在研究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抑郁症,后者正在开发用于治疗多动和冲动。
MapLight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Christopher Kroeger表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多样化的神经科学创新疗法管线,这些疗法针对的是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这些疾病的患者和家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很高。这笔融资将推动重要的临床开发,为患者带来这些创新疗法。”
(信息来源:36氪To B产业报道)
 
市场风云
转让数量全球第一之后,国产ADC未来怎么走
全球ADC交易如火如荼,国产ADC同样继续奏乐、继续舞。
10月20日,翰森药业发布公告表示,跨国药厂GSK以最高15.7亿美元的价格,引进了公司的B7-H4 ADC药物HS-20089。
过去一年,国内市场对于这样的“重磅”交易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国产ADC正成为全球药企围猎的对象。而单纯从潜在里程碑款来看,翰森药业的这笔交易,并不算重磅。去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多项合作,潜在里程碑款超过百亿美金。
只不过,在翰森药业与GSK宣布合作的同一天,科伦博泰的重磅合作却出现了变数。当天,默沙东与第一三共签订了220亿美金的ADC合作,科伦博泰则发布公告表示,因涉及公司的消息而短暂停止交易。
或许,传闻已经不是秘密。3天后,传闻也随着科伦药业的公告而变成了现实:因为战略选择,默沙东与公司终止了两项ADC资产的合作。
如果说,翰森药业与GSK的合作,为国产ADC的火热添了一把火;而作为过去中国ADC潜在最重磅交易的缔造者,科伦博泰与默沙东部分合作的终止,又不得不把狂热的参与者们拉回现实。
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当转让数量跃居全球第一之后,国产ADC从大到强还要多久呢?
01、转让数量全球第一
ADC大潮下,国内药企最为受益。
过去5年,全球ADC资产的交易持续火热。2022年交易数量相比2021增加50%;交易金额方面,2022年全球ADC交易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达251.97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药企无疑是主角。在转让方上,2022年中国最多,美国以低微的劣势位居第二。而截至2023年5月,2023年中国ADC项目转让数目独占鳌头,已经逼近去年全年对外转让数量。
具体到国内药企层面,科伦博泰甚至3次授权默沙东9款ADC产品,总交易金额超118亿美元,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记录。
毫不夸张地说,国产ADC已经成为全球交易的主要资产。或许,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ADC因其要素较多,其药物开发更多是一种偏技术的研发,而不是靶点或机制的创新。组合的多样性,给国内药企留出了创新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国内药企的创新也有借鉴对象。大部分国产ADC药物,都是通过对第一三共、Seagen、ImmunoGen的技术平台,进行改造而来。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国内ADC药企,可以开启“上帝视角”来优化和改进技术。这也使得,相比不少海外药企,国内ADC药企正在走向更远的地方。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组合创新更讲求效率和化药能力。过去几年,国内创新药的土壤、产业链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而在DS-8201出现后,之前follow TDM-1所积累的经验和建立的平台,可以帮助中国Biotech迅速跟进相关管线。
也正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共振之下,国产ADC迅速站上全球C位,引来拥有增长焦虑MNC的大力押注。
02、押注不等于背书
只是,效率高不等于脱颖而出,大药企的押注也不等于背书。
对于复杂的ADC药物来说,看似简单的连接子、毒素、抗体之间并不是1+1+1>3的关系,而是涉及到复杂而精巧的作用机制,牵一发而动全身。某种程度上来说,大部分国产ADC药物,离真正的临床成功还有着相当远的距离。
从临床阶段来看,53.8%的项目仍处于临床前阶段,其次22.1%的项目处于I期临床,仅7%的项目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及以后。
乐观来看,这些管线后续仍有成为大单品的可能;但悲观来看,则是这些管线后续的研发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在这一逻辑下,虽然国产ADC吸引了MNC的大力押注,但本质上,仍是大药企的风险(gua)投(cai)资(piao)。关于这一点,从交易额来看也是如此。
国内license-out ADC项目TOP10,单款药物首付款超过1亿美元的并不多,例如科伦药业7款药物打包的首付款只有1.75亿美元;而百力司康则只公布了总合作金额超过20亿美元,言外之意就是首付款可以忽略不计。
一般而言,要评价药企license-out项目的含金量以及价值之锚,交易总额及付款方式是一个观察窗口。通常而言,交易总额包括首付款和里程碑款两部分。
其中,里程碑款需要后续达成各种临床成就后才能解锁。如果说,交易总额意味着产品未来潜在价值的大小,那么首付款,则意味着买家对该产品未来价值兑现概率的判断。理论上,如果交易总额很高,首付款却很低,表示买家对于产品能否真正落地,还有较大顾虑。
默沙东与第一三共的合作可以作为对比。10月19日,默沙东以220亿美元的总价打包拿下了第一三共的HER3-DXd、I-DXd、R-DXd三款ADC药物权益,其中首付款为40亿美金,并且未来24个月内默沙东需要持续付款15亿美元。
显然,相比总额很大,但首付款却占比很小的交易,默沙东无疑对第一三共抱有极大期望。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产ADC的故事要想讲好,还需更进一步。
03、谨慎中保持乐观
当然,不管怎么说,国内ADC领域取得的成绩,所有人有目共睹。
而眼下,在ADC的布局中,我们能够看到药企正在逐渐回归理智,更多的药企开始选择差异化打法,比如在靶点上进行差异化探索,在适应症上瞄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靶点方面,部分国内药企围绕着ADC申报的临床,更多集中于一些小众靶点。比如,豪森药业、迈威生物、百济神州布局了B7H3 ADC,复宏汉霖布局了STEAP1 ADC,昂阔医药布局了CDH6 ADC,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布局了CEA ADC。
而在一些同质化的靶点中,国内大部分药企的ADC药物虽然并非FIC,但是基于海外大药企的基础发展,做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在这些勇敢者的探索下,国产ADC势必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然,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广阔的天地亦意味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随着部分药企的“重获权益”,也进一步告诉市场,越是热闹的时候,越需要理性的声音。
技术的发展一直都是螺旋上升的,药物从实验室走到临床的过程更是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只是为了追赶ADC的热度,那么结果很可能得不偿失。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诺华与武田短兵相接:医药商业世界的暗战与沉浮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过去两个月,老国货间的你来我往,让人们看到了商战的另一面,高端的商战往往采用最朴素的方式。
但,何谓商战?企业之间的角力,既是商业竞争也是战争。而战争本身是野蛮的,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创新药世界经年累月上演的商战,让企业之间的角力更加清晰。为了能够体面地活下去,一家药企往往会在另一家药企触碰到自己的核心利益之前,拿出一系列武器,捍卫自己的地位及利益。
除了大家熟悉的价格战、专利战,药企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商战武器:商业秘密诉讼。
所谓商业秘密,指的是那些不为人知,但却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对于一家药企来说,药品的生产合成工艺、化合物架构式、客户信息、销售渠道等都可以构成商业秘密。至于这些商业秘密的重要性,与专利的重要性不相上下,也正因此,药企间围绕商业秘密的纷争从未停止。
在最新的创新药商战中,大药企诺华和武田制药成了主角。最近,诺华将武田制药告上了公堂,原因在于诺华怀疑武田制药侵犯了自己的商业机密。
虽然眼下这场诉讼刚刚开启,谁胜谁负没有定论。但诺华发起商业秘密诉讼的动机不难猜测,其希望能够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守护自己的领先地位,尽可能将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中。
创新药商战的残酷性,在此刻暴露无遗。
01、一场由跳槽引发的纠纷
近日,诺华一纸诉状,将其与武田制药之间的商业秘密纠纷案公之于众。
纠纷的源头是一场跳槽。
在向美国马萨诸塞州高等法院提交的诉状中,诺华表示,公司埃及分公司细胞和基因治疗业务前负责人Shams Eldin,在离职前一个月将10000多份文件发送到个人电子邮箱中。这些文件详细介绍了诺华的技术信息、销售和财务数据、场地计划以及一些与机密、非公开交易相关的敏感、重要文件。
那么,这又与武田制药有何关系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Shams Eldin从诺华跳槽到武田制药,并且他担任的工作岗位与在诺华时候类似。这就引起了诺华的警觉,Shams Eldin会不会把诺华工作时的相关文件透露给武田制药?
要知道,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是诺华近些年来重点布局的核心赛道,也是其优势赛道,全球首个CAR-T疗法就来自于诺华。
而近些年来,全球大药企围绕着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布局日益增多,武田制药同样在此不断加码。
在这样的情况下,诺华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商业机密有被泄露的可能,以至于影响自己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所以,诺华拿起来法律武器,将武田制药诉至公堂。在诉状中,诺华希望法院能够命令武田制药销毁或更改其拥有的任何文件,同时审查武田制药的文件和业务记录,并且允许自己罢免武田制药的一名公司代表。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诺华想知道Shams Eldin究竟有没有泄露自己的内部机密信息,并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然,诺华提起诉讼也并不意味着武田制药一定侵犯了诺华的商业机密。具体的情况,还需要法院审理后做出判决。不过,从过往的案例来看,围绕着商业秘密的诉讼向来费时费力,所以这场纠纷大概率也要持续多年才能有结果。
即便如此,药企们仍然对提起商业诉讼乐此不疲。
02、大药企的传统艺能
这是因为,商场如战场。这是企业之间的角力场。而这种角力并不总是公平、合法的,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欺诈、抄袭、做空等手段。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而在创新药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药企要想站稳自己江山自然也要用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
商业秘密诉讼就是常用手段之一,不少大药企都曾通过这种方式维护自家药物的地位。
比如,艾伯维就曾在几个月前,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将竞争对手Revance诉至公堂。
Revance是一家专注于创新美学的Biotech,去年9月,Revance的Daxxify获得了FDA的上市批准,用于去除中度至重度眉间纹。
与艾尔建的肉毒素产品保妥适一样,Daxxify也是一种注射神经调节剂,但Revance的产品拥有更长的半衰期。在临床试验中,注射一次Daxxify后,其效果的维持时间是保妥适的两倍。今年1月,Revance预计将会在一季度末全面商业推出Daxxify。
对于艾尔建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要知道,保妥适是艾伯维收购艾尔健后获得的王牌产品,2022年保妥适在美容领域的销售额高达26亿美元。
在维持时间更久的Daxxify获批上市后,或许会对保妥适的市场造成挤压,对此艾伯维自然无法坐视不管。
2021年10月,艾伯维起诉Daxxify侵犯了艾尔建的肉毒素专利,随后在今年5月,艾伯维对Revance发起诉讼。艾伯维表示,Revance通过招募其核心员工,盗用其商业模式,来为自己的产品销售走出一条捷径。
通过多途径打击,艾伯维意在击退Daxxify,维护保妥适的王者地位。
不止是艾伯维,辉瑞也曾用商业秘密诉讼击退对手。2022年,辉瑞起诉两名前雇员及其公司,指控他们窃取辉瑞正在开发的糖尿病和肥胖症药物相关的商业机密。
在诉状中称,辉瑞表示这两名前雇员窃取了药物的“手册”和关键数据,然后创建了锐格医药,将所谓自己的版本的药物商业化。好在,在案件持续一年后,双方达成了和解。
不过,并非所有被大药企盯上的Biotech都能如此好运。2016年1月,葛兰素史克指控五位华裔科研人员涉嫌为他们创办的一家中国药企窃取其生物药品商业机密、欺诈及洗钱,涉及商业信息价值数十亿美元。最终,华裔科学家薛瑜认罪,锒铛入狱。
看起来,相比于价格战,商业机密纠纷案的结局有可能更残酷。
03、创新很纯粹但商业不是
在这些层出不穷的商业秘密纠纷背后,实则有着相同的底层逻辑,都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
对于一家药企来说,要想维护自身产品的利益,就要尽早将潜在的威胁者击败。所以,在创新药的战场中,一旦药企发现对自己产生潜在威胁的玩家正在崛起,往往会立即出手,宁可杀错,不可放过。
况且,不论竞争对手是否真正侵犯自己的商业秘密,陷入一场官司,对Biotech来说负面影响无疑会更大。
因为,一场商业秘密的诉讼往往费时费力,有时至需要持续数年时间。对于家大业大的大药企来说,这样一个案件或许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对小药企来说,由于陷入纠纷的药物存在着巨大不确定性,所以药物的销售情况也会受到影响。这或许也是,发起诉讼方想要看到的结果。
很多人想象中的商战,是毕其功于一役,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一举打倒对手,从而赢了一切。但真实的商战并没有这么“简单”,最凶险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而是企业自乱阵脚后发生的小事情,比如战略方向出错,把力量集中于对抗。
这也提醒一众创新药企,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创新药研发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商战技能。
而这两者的思维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创新药研究阶段,需要的是纯粹的研发精神,不断专注于创新药的一个领域,坚持科学、单纯、高效的药物研发,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其他因素。
但是在创新药的商业化阶段,药企不仅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药物卖得更好,更要考虑如何将竞争对手阻拦在市场之外,以及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进击。
正因为这两种思维的不同,我们会看到,一些创新药企在药物研发阶段遇到的问题并非不可解决的,但在商业化方面,或许是因为大多创新药企创始人此前所处的环境相对简单,他们对于商业复杂性的认知不足。而这,有可能会成为药企成长之路上的巨大障碍。
毕竟,商战向来是从市场底层的泥泞中发展出来,而不是出自象牙塔内的无菌室。
回到国内来说,在越来越多药企加入全球化竞争的今天,国内创新药企更是有必要及早完成创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不同逻辑转变。
毕竟,在创新药商业竞争的丛林法则,向来简单粗暴,只有你死我活,胜者为王。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市场分析
“港版FDA”明年启动筹备对内地Biotech影响几何?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正式公布2023施政报告,其中明确提出,明年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长远目标是建立“第一层审批”药物注册机构。这也意味着,市场传闻已久的设立“港版FDA”的消息正式得到官方证实。
对此,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从2018年8月,香港交易所推出新《上市规则》增加18A章,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以来,经过5年的发展,香港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生命科技投融资中心。同时,随着香港医疗健康生态圈的蓬勃发展,而香港目前并没有本土的药物监管和新药审批机构,大量的创新药物仍需要在其他地区进行审批之后才能引入香港市场,因此作为重要基础设施的“港版FDA”的酝酿及现在正式提出筹建也是意料中事。
“我们理解,‘港版FDA’的目标是协助内地的产品不仅在香港上市,还能够经过香港走向世界,也就是国际化的道路。这无疑将给中国的Biotech企业提供新的窗口。例如,未来在国家允许下通过‘港版FDA’认证的药械在完成国家备案后在大湾区的临床机构开展临床试验,国家药物监管部门也会认可这些药械在大湾区临床试验数据的有效性的话,一旦取得国际认可,就能吸引大量内地Biotech企业借助香港走向世界。”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建立“港版FDA”的意义和价值
今年9月初,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发布的《2023施政报告建议书(生物经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经济体系》中,建议香港建立相关医药监督管理机构,以助力香港临床试验审批及新药注册。
该建议书详细阐述了香港成立独立的医药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条件。此外,还通过药物在港注册流程(有无本港医药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对比,来剖析当下香港所实施之“第一层审批”的复杂性,以及成立香港医药监督管理机构后简化审批程序,尤其是“第一层审批”程序后,将会为生物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及好处进行重点论述。
据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披露,此份建议书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通过邮件予以肯定回复。10月25日,该协会发文指出,其倡议的“港版FDA”之部分相关内容获得2023施政报告采纳。
2023施政报告明确提出“健康香港——发展医疗创新枢纽 长远建立‘第一层审批’药物注册机构”:香港拥有高水平的医疗专业和高效率的医疗卫生体系,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香港会发挥香港医疗优势,长远目标是建立“第一层审批”的药物注册机构,即可不依赖其他药物监管机构,而直接根据临床数据在香港审批药物,同时也审批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由此,香港会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内外药物和医疗器械(药械)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研发和临床试验,并在不同阶段建立能力、认受性和地位,确保最终的药械审批获国际及国内认可。
具体措施包括:一方面,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明年成立筹备办公室,就重整及加强药械及技术监管和审批制度作研究,为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提出建议和步骤,迈向以“第一层审批”方式审批新药械的注册申请,探讨长远将中心升格为独立机构,加快新药械临床应用,带动建设药械研发和测试的新兴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加入“国际医药法规协调会议”——推动中国香港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国际医药法规协调会议”,以熟悉及推展药物规管的最新发展,为长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药械权威机构铺路。
对此,有内地创新药企人士表示,从现有措施来看,“港版FDA”将作为香港独立的评审机构,有望简化新药入港注册与审批程序,对企业而言是重磅利好。特别是在2021年,“港澳药械通”政策率先落地,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绿色通道,使得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以及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在临床急需的情况下,可以在大湾区内地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为大湾区居民带来了疾病治疗实实在在的便利。
港股吸引大量Biotech企业聚集
2018年8月,香港交易所“18A”上市新规的出台,为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打开了闸门,由此掀起了内地生物科技企业赴港IPO热潮。
据香港交易所联席营运总监及股本证券主管姚嘉仁此前在行业论坛上披露,新上市规则推出以来,已有超60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依“18A章”在港上市,合共融资1100亿港元。截至8月底,共有119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上市,涉及的新股集资额超过2700亿港元,上市企业领域高度多元化,包括生物科技、制药、医疗器械及医疗服务等。
截至今年9月1日,已有12家“18A章”上市公司达到一般上市规则的要求,成功“摘B”(即营收达到一般上市公司要求,股份简称不再加上“B”的标记)。这反映生物医药企业借力香港资本市场,实现了稳步发展,有助其产品开发及商业化。
姚嘉仁指出,香港交易所作为香港资本市场的运营者,对生物科技公司的支持是全方位的。除新股上市融资外,香港交易所还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可为生物科技公司所用,包括ETF、衍生品,结构性产品等。
上述券商分析师也指出,中国医药市场从前些年的充满财富故事的激进发展、大量生物科技公司估值过高上市破发,到如今这种发展模式陷入困境,融资受阻、现金流困难,企业不得不压缩成本、优化管线、变卖部分资产、将部分权益License-out以提前变现,否则将无法度过寒冬。
而目前,尽管不少企业在港交所已经盈利,但盈利质量和可持续性仍明显不足。
尽管大量生物科技企业通过绿色通道成功在港上市融资,但是他们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而香港要想把资本市场汇聚的生物科技企业发展成产业生态,甚至打造成医疗创新枢纽还需要更强劲的创新举措来持续赋能。
“港版FDA”为Biotech打开新窗口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生命健康产业深受各地政府、企业和资本市场重视。2023施政报告中也表明将大力发展生命健康科技。数据显示,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全球集资额达709亿美元,而香港的医疗卫生开支于1990年至2020年期间以平均5.6%的年率上升,反映医疗服务及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目前,除了资本市场的布局,不少Biotech企业也在加速推动创新产品在香港市场落地,其背后也是由于市场需求较大。而这也成为筹建“港版FDA”的重要着眼点和落角点。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及亚太区医疗健康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刘伯伟指出,在目前医药监管制度下,如果一款创新药想要在香港上市,必须先拿到香港规定的几个国家或者地区上市的注册,比如在中国NMPA或者美国FDA或者欧洲EMA拿到了注册,才能向香港卫生署申请上市。时间流程上比较长,一般都要一年半或者两年以上的时间,如果设立“港版FDA”,可能会参考美国FDA或者欧盟的流程,把审查程序大大简化。
“如果新药从临床三期审批上市,现在参考其他国家的流程一般是8-10个月,所以药企的研发到上市的效率大大提升,对中国生物科技来说,肯定是机遇大于挑战的措施,将来可以通过香港作为一个窗口,加速让中国产品‘出海’或者让国外的产品通过香港尽快进入中国市场。”刘伯伟说。
目前在全球监管体系中,FDA监管规则已获得国际认可,通过FDA的审批上市,意味着拿到了全球市场的“敲门砖”。而“港版FDA”的筹建,也将为想要“出海”的药企提供一套指导标准。
“FDA药监改革一直走在全球前列,很多举措也被我国药监所借鉴。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受阻大多也是因为不熟悉游戏规则,缺乏对于FDA监管和政策导向的理解,因此企业要加深对海外市场的理解,不简单套用国内药监的规则,在产品研发和临床开发策略上积极研究海外市场规则和监管关注点,在研发初期就做好长远的准备。”上述药企高管强调,通过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获得FDA的审批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中国的创新药企也可以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开展临床试验和药品注册等工作,以加快药品的研发和上市速度。
在Biotech企业“出海”浪潮下,后续“港版FDA”能否以FDA的监管规则为标准,药械企业能否通过“港版FDA”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进入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揭晓。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运作管理
本土市场的新考验,当跨国药企加入“内卷”
过去,跨国药企在国内医药市场享有“超国民待遇”。
在2015年国内正式取消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策略之前,只有独家品种的药物可以自主定价。
当时,独家品种基本是跨国药企的天下,所以大部分跨国药企的专利药都能在国内定下较高的价格。比如,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为人所熟知的格列卫,在国内的售价一度超过2.58万元/盒,远超美国售价。
但是,随着本土创新药企的崛起,跨国药企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
在政策端,随着药品带量采购的常态化,以及医保谈判等政策的执行落地,跨国药企无法再继续享受“超国民待遇”,不得不承受与国内药企同样的压力。
加上国内诸多实力药企的涌现,跨国药企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开打价格战。在某些药物的定价层面,进口药物价格甚至低于本土药物。
不过,这一措施也给了国内药企更大压力。此前,国产替代的核心逻辑之一是性价比,如今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患者是否会选择国产药物?除了价格之外,国产药物与进口药物相比的优势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所有国内药企去思考。
01、跨国药企彻底不装了
跨国药企猝不及防的摊牌,或许是国内药企未曾预料到的。在围绕PCSK9抑制剂的价格战中,信达生物就被诺华突如其来的价格战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今年8月24日,诺华研发的降血脂siRNA药物英克司兰钠注射液在国内获批上市,作为饮食的辅助疗法,用于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患者的治疗。
由于这款药物每年只需注射两次,在上市之前就受到了不少的关注。
针对这款备受期待的药物,诺华也在不遗余力对其进行商业化。上市不到两个月时间,诺华成功打通了这款药物的商业化渠道,10月16日,英克司兰钠在上海开出首张处方。
不过,更多人的关注点,是英克司兰钠注射液的售价。因为,PCSK9抑制剂的竞争相当激烈,而英克司兰钠的定价将会搅动国内该领域的竞争格局。
此前,参考海外定价,有业内人士预测英克司兰钠价格可能会在2万元一针。但实际上,该药物的定价只有海外定价的一半:9988元/针。
这一价格,给PCSK9单抗带来压力。
根据英克司兰钠临床数据,在前三个月完成两次注射后,患者接下来只需要每半年注射1次,就能维持降脂效果。按照当前售价计算,英克司兰钠第一年使用费用为3万元左右,后续年费用在2万元左右。
和需要每日服用的传统降脂药相比,英克司兰钠的价格仍然高昂。但相比于其在海外4.5万/年的价格,其在中国的定价已经是击穿地板。甚至是和同靶点国产药物相比,英克司兰钠注射液的年费都算低的。
8月16日,信达生物托莱西单抗注射液国内获批上市定价为1388元。虽然药物单价低,但考虑到这款药物用药频率更高,目前有2周、4周、6周三种治疗间隔的灵活用药方案。算下来,患者一年的年费在2.1万元-3.6万之间。
很显然,在用药频率、价格都更高的情况下,托莱西单抗注射液的国内商业化之路该如何继续开拓,是个问题。
事实上,外企“内卷”价格不仅限于PCSK9这一靶点。近些年来,跨国药企与国内药企开打价格战的案例越来越多。在CDK4/6靶点上,进口药物的价格同样低于国产药物。
由辉瑞研发的哌柏西利胶囊价格为4275.6元/盒(125mg*21粒)。按照125mg/日,连续用21天停7天的用量来计算,哌柏西利的月费用为4275元。
而恒瑞医药的达尔西利片价格为4305元/盒(150mg*21片),算下来,达尔西利片月费为4305元,略高于辉瑞的哌柏西利胶囊。
那么,是什么让曾经高傲的跨国大药企放下身段,加入国内药物价格战?
02、不容放弃的中国市场
答案,在于大药企自身的不确定性与中国市场的确定性。在美国医保谈判出台后,这些大药企开始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美国是医药产业的第一大市场,近些年来,美国的药品销售额收入占据全球总销售额的一半。对于这些跨国大药企来说,能够自由定价的美国市场,也成为了这些大药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随着2022年8月,美国拜登政府签订了《通胀削减法案》,美国医药市场的前景开始发生改变。这一法案提出了对重磅药物进行价格谈判、限制药价涨幅超过通胀、降低Medicare支付等一系列措施。
在美版医保出台的影响下,美国药物自由定价成为过去时。对于这些跨国大药企来说,这也意味着他们将迎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医药市场也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2022年,阿斯利康、默沙东、赛诺菲、罗氏制药、诺华、诺和诺德、礼来七家跨国大药企的中国区收入,合计为242.5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648亿元。
对于不少跨国药企来说,中国市场更是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比如说阿斯利康,2023年上半年阿斯利康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7%,达到30.43亿美元,约占阿斯利康全球总收入的14%。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药企们必然希望在中国医药市场急速成长的过程中分一杯羹。
但这些跨国大药企也深知,在国内创新药研发内卷的情况下,已经使得中国医药市场发生剧变,想要躺着赚钱已经不太可能。
所以,面对不断变化的中国市场,跨国药企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战略调整,从过去的躺平到如今主动地参与竞争、主动降价寻求与国内政策和市场的贴合点。
03、国内药企如何应对
不过,跨国药企放下身段的做法,却是让国内药企压力倍增。
过去,高昂的定价是跨国药企的一贯策略。对于国内创新药企来说,这一策略的破解之法不难。国内创新药企只需要跟在跨国药企身后研发me too药物,以低价优势与外跨国药企争夺市场份额,便能分食跨国药企的部分市场份额。
但现阶段,随着创新药研发的竞争越发激烈,跨国药企药企也开始打起了低价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药企的低价优势瞬间崩塌。
这意味着,国内创新药企将会面对更严峻的考验。
在价格相近的情况下,患者为何要选择国产药物?除了价格之外,国产药物与进口药物相比的优势在哪里?答案或许是药效。某种程度上来说,低价并不能算作优势,真正难以跨越的优势应该是更好的药物效果。
这也就要求,国内药企的药物研发,要逐渐从me too转向me better再到BIF乃至FIC。只有在药效、依从性等方方面面追平乃至超越跨国药企的药物,后来者居上的故事才可能发生。
放眼未来,国内与进口药物之间的正面博弈一定会越来越多,像过去一样单纯靠低价的策略已经行不通。本土药企需要拿出百分百的实力,亟需厘清错配的定位,调整策略重新出发,才能应对这些战力凶猛的百年大药企们。
当下医药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倘若想用昨天的逻辑,迎接今天的挑战,必将失去明天的市场。
对跨国药企如是,对国内药企亦如是。
(信息来源:氨基观察)
 
创新药企急需差异化研发布局“子弹”有限如何精准发力?
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44号文”(《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后,我国创新药行业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特别是在需求、政策和资本合力助推下,2016-2020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得到了突破性发展,2021年创新药行业结束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开始进入到行业调整期,2022年行业调整进一步深化。眼下,医药研发也出现了“创新”与“伪创新”的分水岭。
有券商医药分析师强调,在创新为王的时代,真正的技术创新占企业成功的20%~30%,所以,企业最关键的要知道,再好的技术、再好的产品,如何生产出来、卖出去,这是最关键的内容。
所以,作为企业本身需要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公司管理怎么样、渠道是什么、要去哪个国家市场、未来的世界变化怎样?诸多问题都需要考量,这也意味着,创新之路很艰难。
“跟风、扎堆并不可取,而是要依据‘客观的事实’,挑选真正合适的产品。目前,我国对医药行业的政策导向逐渐向提高效率、鼓励创新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坚持源头创新,探索少有人涉足的新药靶点和疾病领域无疑成为了药企破局‘内卷’的有效路径。”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管线可行性
尽管中国创新药目前正在高速发展,但主要以快速跟进海外前沿项目为主,做me-too、me-better开发,原创能力不足。一个领域一旦临床上获得了很积极的效果,中国的药企往往会蜂拥而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同一个领域的药物研发中,为未来商业化竞争埋下潜在的风险。
这也要求创新药企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判断好产品管线的可行性,以避免同质化竞争。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判断创新药企业研发管线的可行性:
一是,产品上市成功率。POS一直都是对估值影响最大的参数,而POS的测算则直接基于药物本身的临床数据。投资者需要尽可能地去查阅目标药物的临床结果,或者其在学术会议上公开的临床数据。
二是,患者基数。在患者基数的测算中重点则是对于治疗路径的分析,需要详细了解FDA对于适应症治疗方案的推荐,需要对医生进行大量的访谈了解真实世界中的用药习惯,特别是需要详细了解off label适应症的使用方式,才能获得准确的患者基数。
三是,产品渗透率。首先是类似适应症或者类似机制的已上市产品,在过去上市周期内的表现。同时,需要考虑目前在研产品的竞争情况。
四是,产品定价。目前,采用临床试验的PFS数据根据肿瘤药物单支价格测算成为了对于肿瘤适应症产品估值的主要定价逻辑。同时,高价药的赠药方案与医保假设,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会对定价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可比药物目前的赠药方案,以及纳入医保后的价格降幅,能得到较为合理的参照标准。
五是,专利年限。对于非上市药物的专利情况,投资者需要聘请专业的IP律师进行详细的调查。由于专利冲突会直接导致候选药物难以上市销售,甚至直接影响上述所有参数所测算得到的产品价值,所以对于专利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团队、技术平台、研发思路等非量化指标。同时,审批政策变动和医保谈判结果已经在过去几年对大量创新药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未来潜在的集中采购更是投资人不能回避的话题。”上述券商分析师说。
差异化布局
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专注原始创新仍有诸多挑战,如目前很多市场化资本更愿投靶点明确且能快速上市的产品,而中国基础研究实力依旧薄弱。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推动中国创新-最佳国际实践”中提出9条具体建议,其中要点包括:加强基础科研研究和投入。美国NIH和NSF负责60%的年科学基础研究经费的拨款。对比2017年OECD国家17%的R&D投入在基础科研研究中,而我国不到5%。
眼下,多数资本和企业都不得不放弃急功近利,转而更加关注研发长期布局,加强基础科研和投入,新机制和新靶点的开发。如此,倒逼创新药企避开同质化竞争,努力迈向“原始创新”的阶段,加强“First-in-class”创新药的研发,注重未满足重要品种研发。
然而,“源头创新”并非易事,如何把控背后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近日,和誉医药创始人兼CEO徐耀昌博士表示,开发一款新药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如果这款药物市场很小,药物市场不可能支撑企业布局做全球性大公司。
对此,徐耀昌建议,将产品的聚焦目光放在具有较大患者人群的市场下去思考。而中国高发肿瘤肝癌领域有望实现后来居上。
“肝癌在西方国家是属于罕见病,但是在中国病人特别多,这是国内乙肝丙肝较为流行和生活中大量饮酒共同造成的。”徐耀昌介绍,2016年和誉成立时,启动的第一个项目就是ABSK011,就是想攻克肝癌这个对中国患者伤害很大的瘤种。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2020年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排名第6位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数达90.6万人,病死83.0万人,而中国患者约占全球半数。HCC作为主要的肝癌分型,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恶性程度高。历史数据表明,跨国药企开发的疗法中,以抗血管生成类药物联用肿瘤免疫疗法PD-(L)1抗体取得的疗效最好,但ORR仅有30%左右;国内的标准二线抗血管靶向药物瑞戈非尼和阿帕替尼的单药ORR仅为11%,而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和替雷利珠单抗也仅为13%、15%和13%。
“大约30%的肝癌患者存在FGF19-FGFR4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所以FGFR4这个靶点实际上2014年就有药企介入。和誉Irpagratinib是第十顺位进入临床研究的,但是大多数同类药物或停止开发或疗效不佳。”如早期开展FGFR靶点研究的Blueprint,他的一款候选药物ORR仅为17%且由于毒副作用基本不能做到BID(每日两次给药)。而根据近日ESMO公布的数据,Irpagratinib两个剂量组综合ORR达到40.7%,就是有40.7%的病人肿瘤缩小了30%以上,高剂量组ORR还要更高。
如此也不难发现,同质化产品将逐渐失去竞争力,新技术、稀缺的技术平台、差异化的治疗领域、创新的给药方式等,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竞争格局。
如何发力商业化?
从2010年左右我国创新药萌芽探索期到2018年开始的狂飙期,整个中国的创新药行业已经募集到了几千亿的资金,大量优秀的科学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很多潜在管线上,这期间势必会出现优秀的品种,而获得海外大药企的认可也是自然而然。
在本土创新药企加速创新合作之际,跨国药企也在寻找合作伙伴。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研发和医学高级副总裁张维指出,企业间的合作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单个药物进行合作,有时候需要是针对创新的平台进行全方位合作。
“任何一个领域我们既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不足,大家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这对于药物开发、企业发展,甚至行业发展都是好事。中国的企业我们也一直在看他们的管线,我们有一定的筛选标准,但探索合作机会的动作从来没有停过。”张维说。
不过,也有不少跨国药企在牵手本土创新药企后不久就出现了分手的案例。徐耀昌也表示,近期,中国创新药企BD喜忧参半,一方面不断有新项目向海外授权,另一方面也有跨国药企发生了“退货”,比如数日前两款本土原创的ADC项目。“早期研发时把项目给合作方开发,一般项目金额会比较小,首付款2000万-3000万美金,再加上一些里程碑付款和比例不高的销售分成,而如果对方内部对项目不重视或者开发不顺,项目退回就会发生。”
对此,上述券商分析师强调,在“买买买”的布局上,在进行收购或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公司或合作伙伴的技术水平、市场潜力、管理团队的能力等因素。同时,还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监管政策等。此外,企业还需要有清晰的战略规划,确保收购或合作能够为公司带来实质性的价值。
另外,在选择合作赛道和合作伙伴时,为避免“退货”风险,需要做到三点:
一是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预期效果,确保合作能够为双方带来共赢的结果。其次,需要对合作伙伴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其技术实力、市场表现、以及管理团队的能力等。二是需要对合作内容和条款进行详细的谈判和确认,以防止未来出现争议和风险。三是需要设立合理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合作关系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但是,如果项目推进到临床,并展示了充分的数据,那无论是合作价格还是后期开发成功率都会比较满意。像转让进入临床三期项目的海外权益,完全可以获得数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再加上后期销售10%-20%的分成,这对公司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徐耀昌强调,知识是慢慢积累的,药企也是一样,如果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就一定坚持下去,当然新的技术来了以后要拥抱它。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零售药店巨头并购潮再起,“万店时代”中小企业该如何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大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零售药店数量正在稳健扩张,逐渐成为关系人民健康的支柱行业。近年来,伴随带量采购常态化实施、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双通道”机制等重磅改革举措落地深化,医药零售行业正面临一场加速变革与发展。
近日,国内上市连锁药店龙头企业一心堂连发三起投资收购公告引发行业关注,分别是一心堂全资子公司山西一心堂收购平遥县弘康大药房有限公司,四川一心堂收购自贡市永康大药房,天津一心堂收购天津福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在内的门店及其存货。此次并购共收入62家门店,并购总价合计约为6500万元。
一心堂方面表示,通过此次收购,将为公司加强巩固山西市场、四川市场和天津市场,扩大公司覆盖范围,综合提升公司竞争力。而国内药品零售行业正进入新一轮的外延并购周期。此轮次收购浪潮不仅有一心堂、老百姓、益丰药房等头部连锁门店,还吸引了健之佳、漱玉平民以及华人健康等中腰部连锁“新势力”的入局。
药品零售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将进一步拓展国内流通网络覆盖面,提升区域覆盖率和市场影响力,连锁药店行业竞争正加快迈入“万店时代”。
合理布局“万家店”
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64.4万家。其中,批发企业1.4万家,零售连锁总部0.67万家,零售连锁门店36万家,单体药店26.3万家。随着药品零售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医药零售连锁企业逐步形成,并通过其资金、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发展壮大,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今年7月,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四川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药品零售连锁总部必须对连锁门店实施“七统一”管理、规范转加盟行为等,以防范药品零售企业野蛮生长、无序竞争,引导药品零售产业持续、健康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规定,鼓励药品零售规模化经营、连锁化管理,在兼并重组、跨省经营、便民服务等方面明确优惠便利政策,降低市场经营成本,有利于推进连锁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如此,辽宁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在同期发布了《辽宁省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其内容主体与四川基本一致。
从政策的出台落地不难看出各地政府鼓励药品零售行业兼并重组的坚定态度。据今年各大头部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披露的扩张计划显示,各公司的并购项目仍占比较大。老百姓大药房计划在2023年开店3000家,其中直营和并购1500家,加盟1500家;益丰大药房2023年计划新增3500家门店,其中直营2000家,并购600至700家;一心堂2023年全年计划门店拓展1900家,其中并购1000家左右;大参林尽管未披露详细的开店计划,但从其2023年中报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已并购482家门店(含已签约未交割门店)。
如此大规模的门店扩张,除了拥有政府政策的加持外,企业能否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并实施合适的扩张策略,找到合适的扩张路径,成为头部连锁企业发展扩大的关键。基于上市连锁药店企业的发展战略来看,药品零售行业的并购扩张主要有三类战略。
第一类是以自己发家的大本营为根据地,先精耕细作密集织网,在巩固好大本营的前提下积极向周边邻近省份延伸,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是一心堂。坚持“少区域高密度布局”战略,用心做好云南市场,随后向周边的广西、四川、重庆等地渗透并作为异地扩张重点,在发挥自己影响力优势的前提下,降低了配送经营成本,确保扩张高效成功。
第二类是根据连锁规划合理选址布局,包括异地扩张、跨省布局等,通过瞄准某区域内颇具实力的龙头连锁,在异地或跨省区域内形成局部优势的同时营造胜势、打响品牌,其典型代表是健之佳。其通过20.74亿元并购唐人医药,纳入报表后规模迅速扩大、营收上规模,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第三类则是先在异地注册成立独立运作的全资子公司,熟悉当地市场及地方政策,摸清目标连锁实情后,再采取蚕食或逐步推进方式展开渐进式并购,典型代表是漱玉平民。这样既降低了并购风险,也化解了当地门店与顾客的排外情绪,利于异地扩张。
而在门店扩张的路径模式中,当前市场已公认现行有效的门店扩张路径主要包括自建新店、并购门店、加盟、联盟四种。最早提出“四驾马车模式”的老百姓大药房目前四种路径全用,益丰药房、大参林、漱玉平民明确采用前三种路径进行扩张,多年来坚持发展直营门店的一心堂今年也高调宣布开启加盟模式并举行多场加盟招商会,而目前在加盟方面暂时按兵不动的只有健之佳。
中小企业前路在何方
华安证券分析指出,国内药店在经历了初创期、快速成长期、跨区域连锁发展期、集中度提高期、多元化发展期这5个阶段的快速发展后,我国头部连锁药店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基于国外药店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零售药店连锁化是药品零售行业的大势所趋。此外,在门诊统筹推进之下,药店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叮当快药千城万店负责人冯钢此前表示,当前占比市场份额接近50%的中小连锁及单体药店数量超过48万家,这些门店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在品牌效应、议价能力、商品调配能力方面相对较弱,普遍对未来存在一定焦虑,发展前景较为迷茫。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国内的中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又该如何抉择?
“大家都在讨论卖了后不后悔,不卖是不是最好的,我始终认为,基于当时情况做出的决定,没有什么叫后悔。因为,当你回头再看时,可能是另一个视角,所谓旁观者清。”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监事长徐郁平此前在西普会上说到。他表示,希望所有中小连锁能够坚持就坚持,而当你做到了天花板或者到了一定年龄,放手也是一个好办法。
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盟事业部总经理曲文浩表示,卖方的心态一定要有好的定位,同时,“不全卖”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全卖”一定是借力,在自己能力不够的情况下,要借力把自己做大。
山东燕喜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志刚指出,合作是大趋势。从目前来看,如果是有好的资本也可以考虑合作。大方向肯定是越来越规模化,不管是产业资本也好、上市公司也好,肯定是在发展连锁店的规模上会加大力度,会选择优势连锁、效益好的连锁做首要并购对象。把自己做好很关键,当下把自己做好,未来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虽然中小企业在当前药品零售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但也有企业表示,行业未来的趋势是明确的——集约化、规模化,形成更大的合力,这是中国的趋势,更是世界的趋势。更多的连锁裹挟到这个体系里头是必然。但一个物种、一个生态,最健康、最强大的是它的多样性。多样性带来竞争,带来高质量的服务、进化、进步。总有那些坚守的“守夜人”不卖,让老百姓在垄断、定价、制定所有标准的时候,还有一个可选择的地方。
(信息来源:21经济网)
 
 


科技研发
一针效果持续10个月,阿尔茨海默病新治疗模式早期临床结果积极
10月26日,Alnylam Pharmaceuticals公布了在研RNAi疗法ALN-APP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的临床1期试验的积极中期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单剂ALN-APP的持续药代动力学活性可以长达10个月,同时观察到与阿尔茨海默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淀粉样蛋白片段Aβ42和Aβ40的显著降低。
Alnylam开发的C16偶联技术平台专门优化对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的递送。通过在RNAi上偶联不同的脂质分子,调整它们的亲脂性,这一系统在大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中,已经能在广泛中枢神经系统(CNS)组织中显著降低mRNA表达。
ALN-APP是首款应用C16偶联技术,靶向编码APP蛋白的mRNA的临床期RNAi疗法,由Alnylam与再生元(Regeneron)共同合作开发。它可以通过降解mRNA,降低APP蛋白的表达。APP基因的突变是导致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今日公布的试验结果显示,接受75 mg ALN-APP单剂治疗的患者脑脊液(CSF)中可溶性APPα(sAPPα)和可溶性APPβ(sAPPβ)快速和持续减少,最大降幅分别为84%和90%。这些效果具有高度持久性,在接受75 mg的ALN-APP单剂治疗后10个月,sAPPα和sAPPβ的水平仍然平均降低33%和39%。
此外,探索性分析显示,患者CSF中的Aβ42和Aβ40水平显著降低,这些可溶性淀粉样蛋白片段聚集在一起会形成阿尔茨海默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体内出现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在接受剂量为75 mg的ALN-APP单剂治疗2个月后,CSF中Aβ42和Aβ40水平平均降低49%和71%。
Alnylam表示将继续进行ALN-APP单剂量探索研究,试验的多剂量给药部分也已经启动,首位患者已经完成给药。
在2021药明康德全球论坛上,Alnylam公司时任首席运营官Yvonne Greenstreet女士曾强调构建创新治疗技术平台的重要性。她表示,优化创新技术平台需要很长的时间,通常,一项科学发现从最初获得诺贝尔奖和发表论文,到转化研发出首个药物并应用于临床,可能已经过去了20年。然而,一旦创新技术平台获得成功,后续新药开发的成功率就会变得特别高。Alnylam公司的RNAi平台经过多年发展,在2018年推出首款获批药物,而不久后的现在,业内已经有多款RNAi疗法获批。目前Alnylam公司的研发管线中,还有多款靶向CNS疾病靶点的在研疗法,治疗渐冻症(ALS),亨廷顿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期待RNAi疗法在治疗CNS疾病方面早日获得突破,造福广大患者。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首款!渤健阿尔茨海默病反义寡核苷酸疗法展现积极临床数据
10月26日,渤健(Biogen)公布其在研tau蛋白靶向反义寡核苷酸(ASO)疗法BIIB080用于治疗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的1b期试验临床积极结果。分析显示,接受该疗法患者展现认知下降改善的趋势。根据新闻稿,这是首款tau蛋白靶向药物显示能够降低tau蛋白聚集并展现对患者临床结局有利的趋势。根据此积极结果,渤健已启动相关CELIA临床2期试验,以进一步研究该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目前病患正在招募中。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痴呆的主要原因,估计全球有5000万人患病,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3倍。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是存在细胞外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细胞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的沉积。Tau蛋白缠结在大脑中与认知相关的区域逐渐积累已被证明会导致神经元丢失。然而tau蛋白存在不同类型,关于何种tau蛋白是最具毒性或需被优先靶向移除在过往一直有争议。与抗体疗法只能靶向特定形式tau蛋白不同的是,ASO疗法具潜力自源头停止tau蛋白的生产,无论其种类为何。ASO是一种用以调节疾病相关蛋白的新兴治疗模式,目前,ASO相关疗法已被应用于超过60种上市药物或临床试验当中,用于治疗包括癌症、病毒和遗传性疾病在内的多种领域。
BIIB080是最初由Ionis Pharmaceuticals发现的一种在研ASO疗法,旨在靶向微管相关蛋白tau(MAPT)的mRNA以阻止tau蛋白的产生。2019年12月,渤健行使了许可选择权,自Ionis获得了全球范围、独家的BIIB080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这次所公布的1b期试验及其长期扩展研究(LTE)旨在评估AD引起的轻度痴呆患者多剂量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共有46名患者入组。受试者随机分配至安慰剂组或4个剂量队列,接受每4周一次10mg、30mg、60 mg或每12周一次115mg BIIB080的治疗。在LTE中,所有受试者每12周接受一次60mg或115mg的药物治疗。
既往分析显示患者脑脊液(CSF)中的tau蛋白,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示的脑部tau蛋白均有所减少。这次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第100周时,接受高剂量BIIB080治疗组(n=16)的整体临床痴呆评定量表总评分(CDR-SB)、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认知量表和功能活动问卷(FAQ)中观察到改善趋势。渤健在之前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国际会议(ADPDTM 2023)上展示的数据显示,直接靶向tau蛋白生成对tau生物标志物具有实质性影响,减少了CSF中的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含量,且通过PET测量脑区tau蛋白聚集与患者临床结局之间存在潜在联系。
在整个研究期间,BIIB080通常显示良好的耐受性。大多数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为轻度或中度,其中最常见的是头痛、背痛、四肢疼痛、腰椎穿刺后综合征和操作性疼痛。
正在进行中的CELIA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为对照、平行组别的2期临床试验,目的为检视BIIB080在因AD引起的轻度痴呆患者中的疗效、安全性与耐受性,试验预计招募735人,并在2026年12月完成。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石药集团Claudin6×CD137双抗获批临床
10月25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该集团自主研发的靶向Claudin6和CD137的双特异性抗体NBL-028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针对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睾丸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及子宫内膜癌等Claudin6表达的晚期肿瘤。今年8月,该药的IND申请已获得美国FDA批准。
Claudin6是Claudin家族的一种紧密连接蛋白,高水平表达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但在正常组织中几乎没有或没有表达。CD137(或4-1BB)是诱导共激受体,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的成员,在T细胞增殖、存活、细胞毒性活性、记忆形成及其他免疫细胞功能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
NBL-028靶向全人源Claudin6和CD137,在与肿瘤微环境(TME)中的肿瘤细胞表面Claudin6结合时,能够选择性地激活T细胞以及其它免疫细胞中的CD137共激通路,从而达到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在临床前研究中,NBL-028已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石药集团公告,NBL-028是该集团的T细胞衔接器平台NovaTE第一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NovaTE为用于治疗癌症(特别是实体瘤)的下一代T细胞共激平台。该平台经过设计及优化,以诱发持续性效应T细胞活化,解除TME的免疫抑制,同时可以降低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及肝毒性等的全身毒性风险。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穿越血脑屏障!罗氏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临床数据亮眼
日前,罗氏(Roche)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试验(CTAD)大会上公布其在研抗体trontinemab用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1b/2a期试验初步积极结果。分析显示,与典型的淀粉样蛋白靶向抗体相比,trontinemab在显著较低剂量水平下可实现快速的淀粉样斑块清除。在经过28周最高剂量(1.8mg/kg)药物治疗下,有75%患者的淀粉样蛋白水平降至正常检测水平之下。
Trontinemab是一款运用罗氏大脑穿梭(brain shuttle)技术的靶向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它将靶向淀粉样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可以和转铁蛋白受体相结合的蛋白域融合,可以有效协助抗体穿越血脑屏障,在用药3-6个月后可以快速有效地清除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
在这项1b/2a期试验中,共有44名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入组接受trontinemab治疗。分析显示,与罗氏之前所开发的淀粉样蛋白靶向抗体gantenerumab相较,trontinemab在患者体内脑脊液/血浆比率比前者高8倍。
此外,虽然在使用低(0.2 mg/kg)或中等(0.6 mg/kg)剂量药物患者中所观察到的淀粉样斑块减少有限,但在接受三种剂量中最高剂量的患者中,11例患者中的4例(36%)在12周后达到淀粉样蛋白清除,8例患者中的6例(75%)在28周后其淀粉样蛋白水平降至正常检测水平之下。
罗氏正在扩大这项正在进行中的试验,预计共招募210位患者,将在更多的患者中测试每种剂量,并测试第四种更高剂量。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溃疡性肠炎患者临床缓解率近80%!强生IL-23抑制剂3期临床结果积极
近日,强生创新制药(Johnson&Johnson Innovative Medicine)公布其抗IL-23抗体Tremfya(guselkumab)治疗中重度溃疡性肠炎(UC)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接受guselkumab治疗的患者中有77.2%在第12或24周达到了累积临床缓解。单次静脉注射(IV)诱导剂量一周后就观察到症状缓解以及患者报告的直肠出血和大便绝对数结果的改善,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在第12周时症状缓解明显。
溃疡性肠炎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一种影响结肠的慢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反应,结肠内壁出现炎症,并且产生溃疡,患者症状包括持续腹泻、腹痛、便血、食欲不良、体重减轻和疲惫等。
Guselkumab是一款通过与IL-23受体的p19亚基结合,选择性抑制IL-23信号传导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目前,guselkumab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许多其他国家/地区获得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以及银屑病关节炎。
QUASAR 3期诱导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guselkumab作为对中重度活跃的UC患者诱导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UC患者对传统(即巯嘌呤类药物或皮质类固醇)治疗和/或先进疗法(即TNF-α拮抗剂、vedolizumab或tofacitinib)的反应不足或不能耐受。
这次所公布的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接受guselkumab治疗患者的症状自第1周开始的改善就更为明显,并在12周内持续增加。
到第12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guselkumab治疗的患者实现临床缓解的比例明显更高,为61.5%(259/421)对比27.9%(78/280)。在第12周时仍未对IV诱导治疗产生临床缓解并随后接受了额外12周皮下guselkumab治疗的患者中,有55%(66/120)在第24周达到了临床缓解。在基线时随机分配到guselkumab治疗组的患者中,有77.2%(325/421)在第12或24周达到了累积临床缓解。无论是否有生物制品和JAK抑制剂反应不佳/不耐受病史的患者,均能受益于持续接受至第24周的皮下guselkumab治疗。
安全性方面,没有发现新的安全信号。在接受guselkumab治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COVID-19(7.2%)、贫血(5.1%),和UC恶化(4.6%)。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Moderna流感+新冠组合mRNA疫苗3期试验正式启动!
近日,Moderna宣布,已于美国当地完成该公司针对流感和COVID-19的联合候选疫苗mRNA-1083的3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给药。这也是Moderna第一个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呼吸道组合疫苗。
该项3期试验预计将在北半球多个地区招募约8000名50岁及以上成年人,将在两个独立年龄组队列中(4000名50-65岁成年人及4000名65岁及以上成年人)评估mRNA-1083与已许可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相比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Moderna前不久发表的1/2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mRNA-1083实现了与两种已许可的四价流感疫苗相似或更高的血凝抑制抗体滴度,并获得了类似于Spikevax二价加强针的SARS-CoV-2中和抗体滴度。mRNA-1083有可能通过在单次注射中同时提供针对流感和SARS-CoV-2病毒的保护,有效减轻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整体负担。
mRNA-1083不仅提供了强大的便利性,并有可能提高公众对疫苗建议的依从性。这种方法有望通过协同提高对流感和SARS-CoV-2病毒的保护覆盖率以造福公共卫生事业。
据Moderna首席执行官Stéphane Bancel透露,Moderna已计划在2025年获得该联合疫苗的监管批准。此外,Moderna整合新冠、RSV、流感三项呼吸道病毒的mRNA三联疫苗已取得初步成功,有望在在2026年上市。
(信息来源:细胞基因疗法)
 


新药上市
国内上市
强生EGFR/cMET双抗埃万妥单抗在华申报上市
10月26日,CDE网站显示,强生的埃万妥单抗注射液(amivantamab)上市申请获药监局受理,注册分类为2.2。
Amivantamab是一种靶向作用于EGFR耐药突变、MET突变和扩增的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同时结合EGFR和c-Met的胞外结构,阻断配体与EGFR和MET的结合,促进受体降解,还可触发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
2021年5月,amivantamab获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铂类化疗进展后的携带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EGFR/c-MET双抗。今年以来,amivantamab陆续在多项I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结果。
7月17日,强生宣布amivantamab联合化疗(卡铂-培美曲塞)治疗新诊断的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验证性III期PAPILLON研究结果积极,达到PFS的主要终点,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相较于单独化疗的患者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实现了统计学上显著且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9月6日,强生公布了amivantamab联合Lazertinib与化疗治疗奥希替尼耐药的III期MARIPOSA-2研究达到了双重主要终点,与单独化疗组相比,两个试验组PF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这是首个对奥希替尼后线治疗带来具有临床意义PFS改善的III期研究。
9月28日,强生再次公布amivantamab联合Lazertinib头对头奥希替尼治疗EGFR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III期MARIPOSA研究达到主要终点,与奥希替尼治疗组相比,amivantamab+Lazertinib治疗组患者的PFS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同时OS也有获益趋势。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福元医药磷酸西格列汀片获批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10月26日,福元医药发布公告,磷酸西格列汀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截至10月26日,福元医药对于该产品的研发投入约871.85万元。
磷酸西格列汀片由默沙东研制,2006年在美国获批上市,随后在欧盟、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2009年9月,原研药获批进入中国。福元医药于2022年4月提交该药上市申请并获受理,近日获批上市。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磷酸西格列汀片的销售额约为23.71亿元。其中,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销售额为14.16亿元,城市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销售额为5.54亿元,城市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销售额为4.01亿元。
(信息来源:新京报)
 
云顶新耀宣布中国澳门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耐赋康®用于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和疫苗开发、制造、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10月27日,宣布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药物监督管理局已批准耐赋康®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用于治疗有疾病进展风险的原发性IgA肾病成人患者。中国澳门是云顶新耀授权许可范围中首个获得耐赋康®新药上市批准的地区。
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耐赋康®即将为澳门的IgA肾病患者带来福音,这是全球首个获得美国FDA和欧洲药物管理局(EMA)批准的对因治疗IgA肾病的药物,能减少50%肾功能下降,能将疾病进展至透析或肾移植的时间延缓10年以上。亚洲是世界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而IgA肾病是该地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但目前针对IgA肾病的治疗方案以支持性治疗和全身免疫抑制剂为主,缺少从疾病源头改变疾病进展的针对性治疗方法。而耐赋康®在澳门的新药上市获批是我们将该疾病首创药物带给亚洲各地患者的第一步,标志着该地区IgA肾病治疗新时代的开启。作为云顶新耀肾科产品组合中的领头军,我们期待耐赋康®能够于今年底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获得上市批准,并于明年在中国香港、韩国和中国台湾获批。”
耐赋康®全球3期临床研究NeflgArd的全球指导委员会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宏教授表示:“IgA肾病是中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年龄较轻,预后不佳,易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治疗现状存在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NefIgArd研究的完整结果表明,Nefecon能够减少蛋白尿,减缓肾功能下降速率,延缓患者进展至透析或肾移植。Nefecon在澳门的快速获批,能够让这款目前IgA肾病唯一对因治疗药物及早地惠及中国患者,改善疾病预后。”
NefIgArd 3期临床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在接受优化RAS抑制剂治疗的原发性IgA肾病成人患者中评估了耐赋康®(16 mg/d,每日一次)与安慰剂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为期2年,包括9个月的耐赋康®或安慰剂治疗期,随后是15个月的停药随访期。该数据显示,在2年研究期间,与安慰剂相比,耐赋康®在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上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有临床意义的获益。两年研究期结束时,耐赋康®治疗组eGFR自基线下降6.11 ml/min/1.73m2,而安慰剂组自基线下降12.00 ml/min/1.73m2,对应于两年eGFR总斜率的组间差异为每年2.95 mL/min/1.73m2 (p<0·0001),并且在整个研究人群中,无论UPCR(尿蛋白与肌酐比)基线如何,都能观察到eGFR的获益。耐赋康®治疗组还观察到持久的UPCR下降作用,在治疗期结束后的15个月的停药随访期间依然保持持久的治疗效果。在15个月的停药随访期,耐赋康®治疗组的UPCR下降幅度在30%以上,其间在第12个月时(停药后第3个月)观察到UPCR下降50%以上。同时还观察到具有临床意义的镜下血尿患者比例显著下降。耐赋康®治疗组镜下血尿的患者比例从基线的66.5%降至40.5%,而安慰剂组仅从基线的67.8%降至61.2%,镜下血尿风险减少60%。
耐赋康®已经在美国、欧盟和英国获得批准并上市。耐赋康®的新药上市申请已在中国大陆获得优先审评资格,它是首个在中国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的非肿瘤药物。自2023年4月起,耐赋康®已通过早期准入项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应用于临床使用。
(信息来源:美通社)
 
乌帕替尼缓释片两项风湿新适应症在华获批
10月27日,艾伯维宣布,药监局已批准乌帕替尼缓释片(商品名:瑞福)用于治疗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应答不佳且存在客观炎症征象(表现为C反应蛋白ICRPT升高和/或磁共振成像IMRI异常)的活动性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r-axSpA)成人患者。
同时,乌帕替尼缓释片还获批用于治疗对一种或多种TNF抑制剂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成人患者。此次批准标志着乌帕替尼缓释片成为国内首款且目前唯一覆盖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全病程的口服靶向药。
乌帕替尼缓释片治疗nr-axSpA的批准是基于III期SELECT-AXIS 2(研究2)研究的数据支持。该研究评估了瑞福在活动性nr-axSpA成年患者中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安慰剂相比,在接受瑞福15mg的患者中,近一半患者在第14周达到ASAS40*应答(主要终点)(分别为44.9%与22.3%)。在接受瑞福治疗的nr-axSpA患者中,早在两周时就观察到了ASAS40应答。
乌帕替尼缓释片AS适应症的获批是基于评估乌帕替尼缓释片治疗对一种或两种生物类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bDMARD)应答不佳或不耐受患者的III期SELECT-AXIS2临床试验(研究1)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的支持。
AxSpA是一种累及脊柱和舐路关节的慢性炎症性风湿疾病包括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和放射学阳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后者又被称为强直性脊柱炎(AS)。国内AS的发病率约为0.3%。Nr-axSp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性风湿病,可引起关节炎症,导致背痛和僵硬,且不能通过X线检查发现。而AS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的慢性炎症性肌肉骨骼疾病,以炎症性背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据估计,10-40%的nr-axSpA患者将在2-10年进展为AS。
乌帕替尼缓释片是一种选择性JAK抑制剂,目前正在数种免疫介导性疾病中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乌帕替尼对JAK1的抑制效力大于对JAK2、JAK3和TYK2的抑制效力。
此前,乌帕替尼缓释片15mg已获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对其他系统治疗(如激素或生物制剂)应答不佳或不适宜上述治疗的难治性、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12岁及以上的成人和儿童患者;用于治疗对一种或多种TNF抑制剂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成人患者;用于治疗对一种或多种DMARD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成年患者的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用于治疗对一种或多种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应答不佳或不耐受或禁忌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成人患者以及对一种或多种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应答不佳或不耐受或禁忌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成人患者。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康宁杰瑞/石药集团抗HER2双抗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10月27日,CDE官网公示,由石药集团全资附属公司津曼特生物和康宁杰瑞共同申请的重组人源化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注射液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定适应症为联合化疗药物用于一线标准化疗(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失败的HER2阳性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的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根据公开资料,该产品研发代号为KN026。
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ER2在很多肿瘤中都存在过表达,其中胃癌约15-20%,HER2过表达与肿瘤侵袭性以及不良预后有关,因此在经一线治疗后进展或复发的HER2阳性胃癌患者,存在着巨大的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HER2阳性的晚期胃癌在联合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相比传统化疗方案有更好的疗效。
KN026是康宁杰瑞采用具有Fc异二聚体平台技术(CRIB)开发的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结合HER2的两个非重叠表位,导致HER2信号阻断。研究显示,该产品展示出较高的亲和力,在HER2阳性肿瘤细胞株中具备优效的肿瘤抑制作用。同时,KN026对HER2中低表达肿瘤和曲妥珠单抗抗性细胞株也有抑制作用。
2021年8月,康宁杰瑞与石药集团全资附属公司津曼特生物就KN026签订了在中国内地的开发及商业化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条款,津曼特生物将获得KN026在中国内地(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在乳腺癌、胃癌适应症上的排他性开发与独占性商业化许可权。为此,康宁杰瑞有权收取最高人民币10亿元的预付款及里程碑付款。
根据CDE公示,此次KN026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针对适应症为二线治疗HER2阳性胃癌。此前,该产品已在二线治疗HER2表达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癌的2期临床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并在国际肿瘤领域知名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本研究共入组了45例患者,25例患者接受过至少一次肿瘤影像学评估,其中14例评估为部分缓解(PR),5例评估为疾病稳定(SD),5例评估为疾病进展(PD),1例无法评估,客观缓解率(ORR)高达56%,且能够获得长期的疾病缓解;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9.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高达8.3个月和16.3个月。对于既往接受过曲妥珠治疗后进展的14例患者,仍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KN026正在中国、美国开展多项不同阶段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KN026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多线抗HER2治疗后进展的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患者中仍然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其中,针对乳腺癌、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等适应症的多项注册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全球首个!辉瑞肿瘤免疫创新药择捷美®新适应症获批
10月30日,辉瑞公司宣布,肿瘤免疫创新药择捷美®(通用名:舒格利单抗注射液)的第三个适应症获NMPA附条件批准,单药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ENKTL)成人患者。此次获批是基于GEMSTONE-201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估择捷美®作为单药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ENKT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为全球首个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ENKTL)适应症的PD-L1单抗,择捷美®将改变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ENKTL)领域尚无标准治疗方法的临床困境。自2021年底起,择捷美®已在国内获批两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适应症。
辉瑞中国区总裁、RDPAC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Jean-ChristophePointeau表示:“肿瘤领域一直是辉瑞的战略重点。我们深知,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肩负‘为患者带来改变其生活的突破创新’的使命,辉瑞致力于加速创新探索,填补临床空白,推动国内常见、高发瘤种诊疗的持续发展。此次择捷美®新适应症的附条件批准,为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ENKT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辉瑞将继续秉承‘科学致胜、共克癌症’的理念,深耕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改变患者治疗格局,提升整体生存率和生命质量,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0.15万,死亡人数为4.7万1。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属于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型,亚洲人群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欧洲及北美。在中国,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发病率约占所有淋巴瘤亚型的6%、成熟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的28%2。随着含门冬酰胺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成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一线治疗的主流选择后,患者临床疗效得到一定提升,但约有50%的患者在5年内会进入难治或复发阶段,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ENKTL)患者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左右3,1年生存率通常不足20%4,目前这类患者暂无标准治疗方案。
择捷美®GEMSTONE-201主要研究者、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表示:“GEMSTONE-201研究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针对PD-L1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ENKTL)的注册性临床研究,其主要研究终点结果显示,择捷美®将改变现阶段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ENKTL)患者的治疗格局,为他们带来标准治疗方案,我们也期待这款药物能够尽快投入临床应用,帮助更多患者获得全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药智新闻)
 
全球上市
首款可自行接种的流感疫苗要来了?阿斯利康4价鼻喷疫苗监管申请获受理
近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向美国FDA递交的无针鼻腔喷雾剂FluMist Quadrivalent(流感活疫苗,鼻喷式)的生物制品许可补充申请(sBLA)已被受理,该sBLA旨在寻求FDA批准FluMist Quadrivalent可由患者自行接种或由护理人员接种。如果获得批准,FluMist Quadrivalent将成为首款可由符合条件的患者自行接种或由护理人员接种的流感疫苗,为接种流感疫苗增添了新的选择。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可导致某些人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65岁及以上人群、幼儿和患有某些健康疾病的人群。
FluMist Quadrivalent是一款减毒活疫苗,以鼻喷剂的形式接种,用于预防流感。该疫苗包含了四种筛选过的减毒流感病毒株,它们能够在鼻腔的黏膜上复制,引起微小的感染。这种感染会激发黏膜和全身性免疫反应。该疫苗最初于2003年在美国获得批准,用于2至49岁的儿童和成人。这款疫苗的获批为鼻喷疫苗的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先例,证明了黏膜免疫反应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该疫苗还是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和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的流感疫苗之一。
该sBLA得到了一项可用性研究的支持,这项研究证实,18岁以上的个体无需任何额外的指导就能够自行接种FluMist Quadrivalent,或为符合条件的2-49岁患者进行接种。有大量数据表明,FluMist Quadrivalen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其他流感疫苗相当。
FluMist Quadrivalent目前正接受美国FDA的审评,PDUFA日期为2024年第一季度。如果届时获得批准,FluMist Quadrivalent预计将于2024或2025年的流感季在美国上市,供患者自行接种。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晚期癌症6周内达64% ORR!TCR疗法获FDA授予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
日前,Immatics公司宣布,其在研T细胞受体T细胞(TCR-T)疗法IMA203获美国FDA生物制品评估和研究中心(CBER)授予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认定,用于治疗多种复发性和/或难治性HLA-A*02:01阳性和PRAME表达的癌症,包括皮肤黑色素瘤、葡萄膜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滑膜肉瘤和卵巢癌。根据新闻稿,这是美国FDA首次授予一款肿瘤候选疗法用于两种以上实体瘤适应症RMAT认定。Immatics正在进行相关的监管活动,最初聚焦于应用该疗法于黑色素瘤治疗的临床试验。
IMA203是由Immatics专有ACTengine平台所开发的TCR-T细胞,靶向由HLA-A*02呈递的黑素瘤抗原PRAME。PRAME是一种在各种实体瘤中经常表达的蛋白质,因此IMA203具潜力治疗广泛的癌症患者群体。
ACTengine是一种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个体化细胞疗法。患者自身的T细胞经过基因工程改造,以表达一种新型、专有的TCR,可直接靶向确定的癌症靶标,修饰后的T细胞将被回输到患者体内用以攻击肿瘤。
今年5月,Immatics公布IMA203正在进行中的1b期剂量扩展试验的数据,数据涵盖队列A(接受IMA203单药治疗)中11名接受大量前期治疗的晚期患者数据:
在数据截止时,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数据尚未达到中位缓解持续时间,患者的初始客观缓解率(ORR)在第6周达到64%(7/11),第3个月的确认ORR为67%(6/9)。
产生客观缓解的病患包含具低、中和高PRAME表达水平的各种实体瘤患者,例如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性的皮肤黑色素瘤、铂类耐药性卵巢癌、葡萄膜黑色素瘤、头颈癌和滑膜肉瘤。
队列A患者在接受IMA203治疗时继续显示可控的耐受性,没有观察到高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也未观察到剂量依赖性CRS的增加。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康泰生物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在印度尼西亚获批
10月27日,康泰生物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民海生物于近日获得印度尼西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上市许可证》,适用于6周龄-5岁婴幼儿和儿童。
肺炎球菌是导致各年龄组人群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菌,同时也是引起中耳炎、肺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世界卫生组织将肺炎球菌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公开资料显示,多糖荚膜是造成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的主要毒力因素,根据多糖组分的不同,肺炎球菌可分为约90种不同的血清型。通过对不同血清型的肺炎球菌多糖荚膜进行纯化,可制成含有不同抗原组分的多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公开资料显示,民海生物自主研发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为双载体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采用两种载体蛋白(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与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结合。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由肺炎球菌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和23F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包括菌血症性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和菌血症)。
2019年1月,民海生物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3期临床研究数据完成揭盲工作,并于同年6月收到临床试验总结报告。结果显示,该疫苗对2月龄-5周岁婴幼儿和儿童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2019年12月,该疫苗的上市申请被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优先审评,并于2021年9月正式在中国获批。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
 
FDA批准礼来“first-in-class”溃疡性结肠炎疗法
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10月27日,宣布,美国FDA已批准Omvoh(mirikizumab)上市,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成人患者。新闻稿指出,这是首个用于治疗这一患者群体的IL-23p19拮抗剂。
UC是一种大肠慢性炎症引起的疾病。它引发腹痛、血性腹泻、严重的排便紧迫感、体重减轻和疲乏。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疾病复发的不确定性给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并经常导致残疾。全球有上百万人受到UC的困扰。
礼来公司开发的mirikizumab是一种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可与IL-23的p19亚基结合,阻断IL-23介导的炎症反应。
FDA的批准是基于LUCENT临床项目的结果,该项目包括两项随机双盲、含安慰剂对照的3期临床试验,包括一项为期12周的诱导治疗研究(UC-1)和一项为期40周的维持治疗研究(UC-2)。LUCENT项目中的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治疗,包括生物制品治疗,但未产生疗效、疗效丧失或无法耐受。
试验结果显示,Omvoh治疗12周后,65%的患者获得临床应答(clinical response),24%的患者获得临床缓解(clinical remission)。安慰剂组的临床应答和临床缓解率分别为43%和15%。在12周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中,66%的患者在连续治疗1年期间维持临床缓解,安慰剂组这一数值为40%。根据事后分析,几乎所有(99%)在1年时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在52周评估结束前至少3个月不使用类固醇。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罗氏重磅双特异性抗体再获FDA批准!囊获第3项适应症
10月28日,罗氏(Roche)旗下的基因泰克(Genentech)宣布,美国FDA批准其双特异性抗体Vabysmo(faricimab)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根据新闻稿,Vabysmo是首个获批用于眼部的双特异性抗体,而视网膜静脉阻塞是Vabysmo获批的第三项适应症。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视网膜血管疾病中导致视力丧失的第二大原因,在年龄较大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具有吸烟史或其他影响血管健康问题的患者中发病率更高。视网膜静脉阻塞通常会导致患眼突然无痛性的失明,因为静脉阻塞限制了患眼视网膜的正常血流,导致缺血、出血、渗液和视网膜肿胀(即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分支型和中央型,其引起的黄斑水肿通常需要进行反复的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给患者带来了负担。据估计,全球约有1640万成年人受此疾病影响。
Vabysmo是一款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靶向阻断两条致病关键通路——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这两种通路都能破坏血管的稳定性,使血管发生渗漏,增加炎症的发生,从而驱动许多可导致视力丧失的视网膜疾病。同时靶向这两条通路可以起到一定的互补作用,因此Vabysmo有望稳定血管,改善患者的视力。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Ang-2表达量上升,而Ang-2表达的增加被认为与此疾病的进展相关。该疗法在去年1月获FDA批准用以治疗湿性或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FDA这次的批准主要是基于全球性BALATON和COMINO临床3期试验的积极数据,试验结果证明每月一次的Vabysmo治疗可为分支型和中央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提供早期和持续的视力改善。试验达到主要终点,即在24周时,与治疗黄斑水肿的获批药物aflibercept相比,在视力上达成非劣效性。而Vabysmo组患者在经过24周的治疗,与基线相比,其中央亚视力厚度明显下降,显示Vabysmo能够快速地减少视网膜积液。
在两个试验当中,Vabysmo皆展现良好的耐受性,展现与之前试验一致的安全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结膜出血(3%)。各试验组别显示一致的安全性结果。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1月1日快讯
肉豆蔻:市场购销一般,货源走动以实际需求为主,行情平稳。目前市场肉豆蔻广西统货要价60元/kg上下。
肉桂:咨询购货的商家不多,小批量购销尚可,行情暂稳。目前市场板桂价在20-21元/kg,桂皮筒货价在17-18元/kg。
乳香:市场货源充足,需求一般,行情平稳。目前市场乳香统货价在30-35元/kg不等,乳香珠售价在60-65元/kg。
威灵仙:货源购销尚可,需求有升,行情小幅波动。目前市场东北威灵仙统货售价70元/kg左右,进口货售价65元/kg左右。
浙贝母:货源进入实际需求消化期,近期整体购销一般,行情暂稳。目前市场浙贝母药厂统价在100-105元/kg,贝母片质量不一售价在130-140元/kg不等。
平贝母:咨询购货的商家不多,行情保持平稳。目前市场平贝母大统货售价90元/kg左右,小统货售价200-210元/kg。
金银花:市场货源购销一般,小批量购销为主,行情平稳。现市场河南统货售价150-160元/kg,山东统货售价130-140元/kg。
三白草:市场货源充足,需求一般,行情平稳。目前市场三白草统货价在8-9元/kg。
三叉苦:有商家咨询,购销力度暂时不大,小批量走动为主,行情平稳。目前市场三叉苦广西统货售价4-4.5元/kg。
龟甲:行情小幅下滑,行情疲软,目前市场旱龟板上甲90元/kg左右,下甲105-110元/kg。
槐米:走动缓慢,目前亳州市场包含量货多要价32元/kg左右,不包含量货价在26-28元/kg。
孜然:受印度行情下滑影响,商家积极销售,价格小幅下滑,现进口货孜然行情47.5元/kg左右,国产孜然48.5元/kg左右。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11月1日快讯
芡实:距离产新期不远,近期部分商家有关注力度,但市场货源实际走销量不大,近期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芡实4-6瓣报价在26元,8厘货报价在29元,10厘货报价在31-32元之间。
冬葵子:随着市场货源消化,可供货源量进一步减少,近期价在坚挺中运行,现市场冬葵子统货价在19元上下,好货价在22-23元之间,零售价在24元。
胖大海:随着价格的走高,市场货源多为实销,近期行情无明显变化,现市场圆果统货多在260元,长果报价在280-290元之间不等。
黑蚂蚁:销量不大,市场多虫类专营商经营,近期持货者喊价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黑蚂蚁一般统货售价在115-160元之间,大个货价格在280-300元。
大黄:目前产区已经进入产新期,预计甘肃产区产量与去年相差不大,近期市场货源走销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甘肃马蹄黄炕货价33-35元之间,晒货价在26元左右。
水蛭:受国庆后养殖货大量产出影响,近期行情表现低迷,经营商多持观望态度,现市场清水水蛭统货价格在1400元,选货价在1500元。
两头尖:市场销量不大,经营商家也不多,近期货源小批量走销,现市场两头尖持货者多喊价在68-70元之间。
沙棘:货源处于正常购销状态,因产区不同,质量有所差异,现市场沙棘内蒙货价格在20元,新疆货价格在48元。
红毛五加皮:市场销量不大,近期货源走销一般,外围商无关注力度,现市场红毛五加皮抽芯好统货价格在200元。
红曲米:市场走销量不大,经营商家也不多,多为调料行销售,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红曲米价格一般货在9-10元。
佩兰:新货上市后可供货源有量,近期货源多为小批量走销为主,商家关注力度一般,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本地佩兰统货价在10元上下。
进口孜然:近期产区行情出现下滑,市场货源走销减缓,价随之回落,现市场进口孜然售价在45-46元之间。
天花粉:目前产新继续,受高价刺激,今年新货产出量增多,鲜货价格腰斩,从产新初期7元/斤跌落至目前3.5-4元/斤,新干品统货价暂时在36-42元/公斤之间。
牛膝:近期受产区价格下滑影响,市场行情随之回落,现市场牛膝0.4-0.6的咀价格在30元上下。
正品龙骨:随着资源减少,行情被多商看好,近期货源批量走销,持货者喊价坚挺,现市场正品软龙骨多报价在330-340元之间。
草果:近期寻货者较多,货源批量走销顺畅,主要是国产货减产所致,近期行情上调,现市场草果统货价格在38-39元。
秦艽:目前少量产新,但市场库存有量,近期货源走销不快,持货者出货意愿较强,行情疲软运行,现市场统货价格在45元上下。
款冬花:随着货源走销,所剩货源量减少,近期行情暂时平稳,现市场好统货货价在350元上下。
黑胡椒:近期产区行情下滑,加上需求不旺,在市场货源供应充足情况下,价格出现急速回落,现市场黑胡椒五两八货价格在23.5-24元之间。
锁阳:随着货源走销,可供量减少,近期价不断上调,持货者喊价坚挺,现市场锁阳统个价格在85-90元之间,小选价格在110元。
硬大芸:目前正值产新期,今年新货产出量增多,新货上市对行情产生冲击,近期价有所回落,现市场新硬大芸价在50元上下。
黄瓜子:近期行情不稳,商家多持观望态度,经营商也随购随销,现市场黄瓜子药厂货价在50-55元之间,饮片货价在60-65元之间。
南沙参:商家关注力度不高,近期货源正常购销,行情与前期保持平稳,现市场南沙参带皮统货价在75元。
进口酸枣仁:受来货成本抬高影响,近期持货者喊价也随之上调,现市场进口酸枣仁价在125元。
(信息来源:中药材天地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3/11/4 17:40:18      阅读1356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