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25 7:18:27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热点评议

 
多款新药创“首个”纪录?提供全新治疗选择——2022年上半年我国上市新药盘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上半年,有30多款新药(不含新适应症、生物类似药、中药、疫苗类产品)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其中,有十几款新药是通过优先审评程序加速获批。
从治疗领域来看,这些新药以抗肿瘤产品居多,其中多款为国内“首个”获批。此外,这些新药覆盖的适应症还包括罕见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眼科疾病等多个疾病。
肿瘤治疗领域
在上半年获批新药中,肿瘤治疗领域的产品最多,超过10款。据统计,其中通过优先审评程序获得加速批准的产品有8款。从获批的适应症来看,既有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细分癌种,也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实体瘤及NTRK基因融合肿瘤等泛瘤种适应症。
梳理这些获批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多款药物在同靶点领域创下了“首个”获批的纪录,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包括:
基石药业引进的艾伏尼布片获批治疗携带IDH1易感突变的成人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成为我国批准的首个IDH1抑制剂;
石药集团引进的度维利塞胶囊获批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成年患者,这是我国批准的首个PI3K选择性抑制剂;
信达生物引进的佩米替尼片获批治疗FGFR2融合或重排的特定胆管癌成人患者,该药也是我国批准的首个选择性FGFR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云顶新耀引进的戈沙妥珠单抗获批用于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二线治疗,这是我国批准的首个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
拜耳公司的硫酸拉罗替尼胶囊获批治疗携带NTRK融合基因的实体瘤成人和儿童患者,该药是全球首款专为NTRK基因融合癌症患者设计的口服TRK抑制剂,也是我国批准的首个TRK抑制剂;
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获批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这不仅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款获批的双特异性抗体,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的PD-1/CTLA-4双抗。
除了上述药物,癌症治疗领域还迎来了许多其他创新疗法。在实体瘤治疗领域,来自远大医药、礼来、辉瑞、恒瑞医药、复宏汉霖、武田、施维雅等公司的药物,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晚期胃癌、非小细胞肺癌、高瘤负荷的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成人晚期实体瘤、转移性胰腺癌等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其中,远大医药的放射性药物SIR-Spheres 钇[90Y]微球注射液是我国首个获批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产品,礼来公司的雷莫西尤单抗是我国首个获批用于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的靶向药物。
在血液癌症治疗领域,李氏大药厂引进的烷化剂药物盐酸丙卡巴肼胶囊、石药集团的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等,也分别为晚期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当下医药研究的重要疾病治疗领域之一。上半年,多款不同作用机制的新药获批,为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治疗选择。
其中,艾伯维公司的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和辉瑞公司的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均在中国获批。其中,乌帕替尼先后获批了3个适应症,分别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中度至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银屑病关节炎;阿布昔替尼获批治疗难治性、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JAK1在免疫介导的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JAK1可以调节参与特应性皮炎病理生理学的多种细胞因子,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外,日本协和麒麟申报的注射用罗普司亭也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原发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罗普司亭是一款第二代TPO受体激动剂,它通过与TPO受体结合可刺激细胞内转录途径,导致血小板生成增加。该药曾在2009年被素有“医药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盖伦奖评选为“最佳生物技术产品”。
抗病毒领域
在抗病毒领域,默沙东的新型非核苷类巨细胞病毒(CMV)抑制剂来特莫韦获批,用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CMV血清学阳性的成人受者[R+]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巨细胞病毒病。公开资料显示,来特莫韦具有新型抗CMV的作用,它通过抑制巨细胞病毒末端酶复合物的活性,阻止病毒DNA的加工和包装,从而发挥抗病毒的作用。根据默沙东的公开通报,该药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异基因HSCT受者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药物。
此外,还有两款抗病毒药物在上半年获批:一款为辉瑞公司的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该药获得附条件批准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另一款为华北制药的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奥木替韦单抗,该药获批用于成人狂犬病毒暴露者的被动免疫。
眼科疾病治疗领域
眼科领域有两款新药获批。其中,参天制药(Santen)的环孢素滴眼液(Ⅲ)通过优先审评程序获批,用于治疗4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严重性春季角膜结膜炎。春季角膜结膜炎是一种慢性眼睛过敏性炎症,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该疾病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瘙痒、眼睛疼痛和光敏感。作为一款抗炎性药物,环孢素滴眼液(Ⅲ)可抑制T细胞活化,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限制自身免疫病情的进展并改善过敏等症状。它为春季角膜结膜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治疗方法。
另外一款为欧康维视引进的氟轻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T-401),该药获批用于治疗累及眼后段的慢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值得一提的是,OT-401是一款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申报上市的新药,也是欧康维视产品管线中首款获批上市的新药。
罕见病、儿科疾病领域
罕见病、儿童患者用药需求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加速罕见病用药、儿童药物的研发和上市。上半年,有多款罕见病用药、儿童药物在我国获批。
罕见病治疗领域,苏庇医药申报的依马利尤单抗注射液通过优先审评程序于今年3月获批,用于特定的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成人和儿童患者的治疗。原发性HLH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高度炎症性综合征,干扰素γ(IFNγ)在疾病发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依马利尤单抗可通过与IFNγ结合并中和它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公开资料显示,依马利尤单抗于2018年在美国获批,是FDA批准的首款针对HLH的抗体疗法,成为原发性HLH治疗领域20多年来的首个重大突破。
翰森制药引进的伊奈利珠单抗也于今年3月获批,用于治疗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成人患者。NMOSD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具有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大部分患者对身体中名为AQP4的水通道蛋白产生自身抗体。作为一款抗CD19单抗,伊奈利珠单抗可通过靶向CD19+B细胞,更广泛更持久地耗竭B细胞,持续降低NMOSD复发。
李氏大药厂引进的利鲁唑口服混悬液于今年6月获批,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ALS是一种侵害运动神经元导致全身各处肌肉逐渐萎缩的罕见神经系统疾病,俗称“渐冻症”。利鲁唑口服混悬液是一种用于治疗ALS的神经保护剂,该药本次获批用于延长ALS患者的生命或延长其发展至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时间。
与此同时,儿科疾病治疗领域也迎来一些新药。例如,李氏大药厂引进的血管扩张剂吸入用一氧化氮获批,用于治疗患有低氧性呼吸衰竭并伴随肺动脉高压的足月及早产新生儿。
除上述治疗领域,还有一些疾病也在上半年迎来新的药物。例如: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红细胞成熟剂注射用罗特西普在1月份获批,成为十余年来我国首个获批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创新药物;拜耳与默沙东联合开发的维立西呱(一款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直接刺激剂)获批,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成人患者;拜耳的非奈利酮获批,用于治疗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成人患者;罗欣药业的替戈拉生片获批,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齐鲁制药开发的盐酸美金刚口溶膜、阿立哌唑口溶膜获批,分别用于精神分裂症和中重度至重度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的治疗。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全球首个由AI设计进入临床的药物已停止研发
近日,市场消息称,全球首个由AI设计进入临床的药物已停止研发。
2020年1月30日,英国AI制药公司高调宣布:第一个由人工智能设计的分子进入I期临床试验。这个名为DSP-1181的药物,是一种用于治疗强迫症(OCD)的长效血清素5-HT1A受体激动剂,由Exscientia和日本住友制药合作开发。
Exscientia宣称,整个项目从提出概念到确定分子,只用了不到一年,而行业平均是4.5年。不过近期发现,DSP-1181已经被住友制药停止开发,原因是临床I期的研究并未达到预期标准。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竞争监测
资本竞合
 
迈克生物1.66亿元收购达微生物
近日,迈克生物披露半年报显示,其耗资1.66亿元完成了对北京达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微生物”)100%股权的收购。
达微生物以微流控为核心技术,致力于创新型生命科学、医疗仪器和试剂的自主研发,为个体化医疗、肿瘤健康管理、基因和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生物医学检测仪器和应用解决方案。
早在2021年3月29日,达微生物完成了由清控金信资本领投的Pre-A轮融资,彼时迈克生物便参与跟投。具体而言,迈克生物以500万元认购达微生物3.4722%股权,同时,双方就数字PCR仪器与试剂配套开发展开战略合作。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制药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募资14.55亿元
7月24日,泽制药发布公告,拟向不超过35名(含本数)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其它境内法人投资者和自然人等特定投资者发行A股募资。公告显示,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15%,即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3,600万股(含本数)本次发行股票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45,529万元(含本数)。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达科为创业板IPO成功过会
创业板上市委员会2022年第44次审议会议近日审议结果显示,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科为”)首发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这是今年过会的第236家企业。
达科为本次拟在深交所创业板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998.9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达科为本次拟募集资金8.00亿元,分别用于深圳市达科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物试剂生产中心建设项目、达科为(深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制造中心建设项目、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服务网络与信息化升级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
 
市场风云
 
赛诺菲将17种药物出售给Neuraxpharm
近日,赛诺菲与Neuraxpharm达成协议,将17种药物出售给Neuraxpharm,金额未公开。
据了解,这些药物包括两个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疼痛和血管疾病的产品组合。这套产品一起在全球50多个国家销售。17种赛诺菲药物共同构成38个品牌。
Neuraxpharm解释说,第一个产品组合包括15种用于治疗精神病学和神经病学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包括Nozinan、Tranxene、Tiapridal、Dogmatil和Largactil等药物,这些药物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精神病、酒精依赖、重症肌无力和帕金森病等疾病。疼痛和血管产品组合仅包含两种药物:Topalgic和Trental。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新药上市
国药上市
 
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
7月25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请。
本品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物。2021年7月20日,国家药监局已附条件批准本品与其他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HIV-1感染患者。此次为附条件批准新增适应症,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7月25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请。
本品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物。2021年7月20日,国家药监局已附条件批准本品与其他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HIV-1感染患者。此次为附条件批准新增适应症,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
(信息来源:药监局)
 
乐普生物抗PD-1抗体获批上市
7月22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最新公示,乐普生物抗PD-1抗体普特利单抗注射液的上市申请已获得批准。公开资料显示,此次该产品获批的适应症为:适用于既往接受一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实体瘤患者的治疗。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全球上市
 
复宏汉霖“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澳大利亚获批
7月25日,复宏汉霖宣布,公司商业合作伙伴Cipla公司收到相关注册证书,复宏汉霖开发和生产的150mg/瓶规格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商品名:汉曲优)获得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批准上市,覆盖曲妥珠单抗原研药在澳大利亚获批的所有适应症,包括:1)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2)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乳腺癌;3)HER2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4)HER2阳性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新一代PDE4抑制剂orismilast在中国获批临床
7月25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一款名为orismilast缓释片的1类新药已获得多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以及适合系统性治疗和光治疗的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
公开资料显示,orismilast是UNION公司开发的一款下一代PDE4抑制剂,已获得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2021年,信达生物通过一项超2.6亿美元的合作获得了该候选药在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独家授权。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科技研发
 
恒瑞医药SHR-A1811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获批临床
近日,恒瑞医药及其子公司上海盛迪医药有限公司、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一项IB/II期临床研究,评估注射用SHR-A1811联合吡咯替尼或阿得贝利单抗(SHR-1316)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异常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有效性。
注射用SHR-A1811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以HER2为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吡咯替尼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1类创新药,是一种小分子、不可逆、泛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中国首个原研抗HER2靶向药。阿得贝利单抗注射液(SHR-1316)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抗流感新药在中国启动3期临床
7月20日,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公示,银杏树药业登记了一项GP681片治疗青少年及成人无并发症的急性流行性感冒的3期临床试验。公开资料显示,GP681片是青峰医药与银杏树药业联合开发的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病毒新药。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运作管理
 
浅析影响罕见病用药合理定价的主要因素
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尽可能补齐保障短板,整合全国患者需求,将“天价药”谈成“平价药”并纳入医保,大幅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但目前,仍有部分罕见病药物治疗年费用超过百万元。如何引导这些药品价格合理下降,实现患者可负担、企业有回报、基金可持续的多方共赢格局,成为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通过分析影响罕见病用药定价的成本因素、价格构成及其内在逻辑,我们可以厘清罕见病用药定价高的真实原因,走出相关认知误区,合理定价,努力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回报、罕见病患者用药可及的多方共赢。
罕见病用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物。罕见病发病率低、发病机制繁杂,导致罕见病用药研发难度大、市场容量小。当前,业内有观点认为罕见病用药应该定高价,因为罕见病用药的研发成本普遍远高于普通药品研发成本,并且其市场空间小,成本难以收回。但研究发现,从研发成本、生产成本、教育成本、销售成本及利润率等方面来看,上述观点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
罕见病用药研发成本未必更高
不少企业表示,罕见病用药研发难度大、流程长,导致其研发成本居高不下,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有研究发现,与其他药品研发成本相比,罕见病用药的研发成本并非普遍更高。2019年,Kavisha Jayasundara和Aian Hollis等国际知名学者对从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审批通过的罕见病用药、非罕见病用药分别随机抽取了100种药品进行同步分析,结果表明,非罕见病用药平均研发成本约为2.91亿美元,而同期罕见病用药平均研发成本约为1.66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技术平台应用范围扩大、医药外包服务产业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医药创新分散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小型制药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越来越多,兼并收购逐步成为大型药企获得创新产品所有权的主要方式之一。罕见病领域同样呈现出这一趋势。同时,大型药企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和临床资源,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有更多经验,可以通过庞大的数据资源提高研发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型药企自研失败的风险,减轻了企业研发负担。比如,2009年默沙东以411亿美元收购美国先灵葆雅公司(SGP)后,继续推进后者派姆单抗研究项目,2014年派姆单抗成为获得FDA批准上市的首个PD-1抑制剂。成功的并购能够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研发动力。如2009年被罗氏以468亿美元收购的美国基因泰克(Genentech),现已成为罗氏药物研发的核心动力引擎。罗氏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这三大王牌产品就是在基因泰克的助力下推出的。此外,通过企业并购还可以降低药企进入罕见病领域的门槛,如赛诺菲通过并购美国健赞公司(GENZ)而成为罕见病药物领域的研发巨头。
销量上升有望降低生产成本
有观点认为,罕见病患者数量少,接受治疗的患者更少,导致生产线无法跟常规药品一样进行大规模量产,生产成本较高。需要指出的是,多数罕见病用药具有患者依从性高、刚性需求大、用药周期长(多终身用药)、市场竞争少的特点,短期看患者数量有限,但长期看市场空间仍较可观。
一些罕见病用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用药患者数量和依从性大幅提升,药品销量上升后,规模效应会使生产成本下降。以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为例,该药品2021年底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后便实现了迅速放量,2022年1月至5月覆盖患者数超过两千人,较进目录前大幅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例如有些需要从人体组织中提取的生物药原料现在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获得,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多方力量推动降低医学教育成本
罕见病具有单病种发生率低、诊断率低等特点,同时我国多数医务人员缺乏罕见病相关的临床经验,难以实现及时、准确诊断。此外,一些罕见病的确诊需要较高级的检查检测设备、方法,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现。知识储备、检测仪器的不足导致罕见病确诊认定时间长、诊断困难、误诊率高,这是影响罕见病用药市场推广的一大关键因素。
企业往往通过举办医学讲座、专家论坛、院内会议、学术沙龙等方式对医疗专业人员进行知识普及与宣传,这也导致企业在罕见病用药领域的医学教育成本远高于普通药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罕见病治疗日益重视,各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企业教育成本明显降低。2022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发布由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向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科普信息。同时,相关部门也积极推动建立国家和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通过讲座、直播等多种形式,丰富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储备。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成立的国家罕见病医疗质控中心,致力于普及罕见病诊断技术和完善罕见病患者登记与管理,以有效改善我国不同区域罕见病诊疗质量差别较大,患者误诊、漏诊率较高等问题。社会力量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罕见病联盟积极开展罕见病科普与患者管理,帮助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推动罕见病治疗相关政策落地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医保局自成立以来,努力解决谈判药品落地问题,谈判准入的罕见病用药落地困局明显缓解,推动医疗机构提升对相关疾病和药品的重视程度,间接降低了企业的医学教育成本。
战略购买减轻企业营销负担
一些医药企业通常将研发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合并在一起计算。从实际情况看,多数企业在药品营销上的花费要远超研发费用。例如,根据公开报告,2021年赛诺菲、艾伯维、武田制药在营销方面的投资均远高于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即销售成本显著高于研发成本。
2021年,国家医保局出台《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不得自行制定目录或用变通的方法增加目录内药品,同时要求各地对按原程序自行增补的品种进行消化。同时,国家层面在有效整合全国需求形成巨大战略购买力的基础上,医保目录实行以质量疗效为依据的年度动态调整机制,“灵魂砍价”不断上演,“带金销售”的空间越来越小。2021年通过谈判治疗SMA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成功进入医保目录已经充分证明,我国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制度优势实现战略购买,能够极大地推动罕见病的知晓率和药品可及性,大幅减轻企业的营销负担,极大降低企业销售成本。
罕见病用药利润率或许更高
逐利性是企业的根本属性,制药企业将药品价格定在成本之上的适当水平是合理的。但是近年来也存在部分企业企图利用产品的垄断地位谋取超高的利润的情况。有研究发现,虽然罕见病用药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总体成本较高,但罕见病制药行业的毛利率仍超过80%,远超制药行业16%的平均水平。2019年,AidanHollis博士曾对Vertex公司拒绝进入英国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HS)的Kalydeco和Orkambi药品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Vertex公司这两种药品的利润率最高估算值可达275%,利润率中间值估算值为129%。由于部分企业在宣传中只着重强调药品的高成本及其合理性,对药品定价可能存在的超高利润和巨额回报避而不谈,极大影响了公众对罕见病用药定价的正确认识。
罕见病用药超高定价的逻辑不完全合理。罕见病用药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其关键因素并非企业经常提及的成本高和患者人群少,而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罕见病用药的稀有性促进了企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进而带来了罕见病用药的高定价,而市场竞争的缺乏进一步加剧了高定价的持续。罕见病用药市场虽然相对较小,但还远未达到饱和,很多罕见病治疗甚至处于无药可用的状态。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121种病种,而在我国上市的治疗药品中仅涉及50多种病种。罕见病用药一旦上市,就意味着拥有充足的市场占有率和强势的定价话语权。
二是由于国外市场承受能力较强,国际价格体系对罕见病用药的定价普遍较高,当前全球始终未形成一个合理的降价共识和机制。
当前,社会各界对罕见病用药定价的认知偏差极大影响了一些药品的定价合理性。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罕见病用药定价的影响因素,将利润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回报和罕见病患者用药可及的共赢。
(信息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市场分析
 
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迈向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国家药监局就《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附录:第三方物流质量管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进一步强化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的监督管理。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已取得一定的发展,行业格局初步形成。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正沿着标准化、一体化、专业化、数智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政策助推行业发展
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是指为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经营企业专门提供运输、贮存服务的经营行为。在医疗器械供应链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不断完善的医疗器械储运保障体系为核心的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提供快捷、规范、专业的物流综合服务而受到广泛关注。
多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相关业务。2012年,江苏省药监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医疗器械委托储运和第三方物流储运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有实力且具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第三方医疗器械现代物流储运服务,拉开了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的帷幕。同年,上海市药监部门公布了已获批的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企业名单。继江苏省、上海市之后,北京市也于2014年开展了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
为促进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规范发展,国家药监部门于2014年制定并经2017年及2022年两次修订的《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运输、贮存等提出严格要求,为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国家药监局组织起草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对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规范发展提出具体管理要求。
在此期间,各省份也通过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行业规范发展。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以下简称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各省份出台的现行有效的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专项政策共有38项。在政策的驱动下,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有望迈上新台阶。
■市场机遇挑战并存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迅速。据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初步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为503家。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该类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其中,江苏省共有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59家,位居全国第一;湖北省共有53家,排名第二;上海市与北京市分别以49家、44家位列第三、第四。上述四地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之和在全国的占比约达40.76%。
与药品第三方物流市场相比,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市场目前相对不成熟,行业内还未形成极具代表性的领头企业。当前市场上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大体可以划分为传统医疗器械流通企业、专业医疗器械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企业三类。其中,以国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上药控股和九州通医药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已深耕行业多年,在全国积极布局物流网络,通过自营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有效整合市场资源,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渠道优势,占据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主要份额。
以上海鸿裕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荣庆物流供应链有限公司、四川亚中冷链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和北京格瑞纳健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专业医疗器械物流企业,布局的物流网络主要集中在企业当地或者周边辐射区域。该类企业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配送能力,发展潜力大。
以顺丰医药供应链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社会物流企业,近年来陆续布局该领域,积极抢占市场份额。该类企业具有物流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但在医疗器械行业资源、人才、经验等方面较为匮乏。因此,此类企业必须夯实基础,持续提升其在医疗器械行业尤其是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中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随着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的蓬勃发展,一些行业问题也随之显现。
一是各地对政策法规解读不一。各地监管部门对政策法规有不同解读,对于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是各方责任划分不明确。例如,异地委托的委托方与受托方责任划分不明确,部分受托方承担了很多本不应由其承担的质量相关责任。当委托双方合同到期后,委托方没有及时将合同终止时间告知监管部门,此种情况造成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
三是企业水平参差不齐。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关企业之间在规模、能力等方面差距悬殊,且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技术运用等方面经验不足。
四是企业运营存在诸多难题。由于贮存及运输体系、现代化信息系统和专业物流服务团队等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企业运营成本颇高。同时,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证照变更流程复杂、仓储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也给企业运营带来一定难度。
五是存在一定的运输混乱问题。医疗器械产品运输中转过程要求必须将产品放置在符合要求的仓库。但市场上仍存在医疗器械暂存条件不符合存储要求的情况,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产品污染。
六是专业人才紧缺。质量管理人员、医学专业人员、物流专业人员、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设施设备维护人员等是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全面了解医疗器械、物流、供应链、技术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
■未来趋势逐渐显现
尽管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但随着行业规则不断建立完善,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呈现出标准化、规模化、一体化、专业化与数智化等趋势。
标准化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在各地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试点工作的推进下,医疗器械经营环节储运渠道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成本逐渐降低,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行业整合逐步拉开帷幕。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将推进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规范化、集约化发展。
规模化助推行业格局重塑
目前,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依然存在“小、散、乱”等问题。随着更多具备物流条件的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或联合发展,市场资源将进一步得到有效整合,这也将有助于改善市场格局,重塑市场模式,推动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一体化强化供应链管理服务
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正积极打造仓运配全链条一体化模式,这将有助于为医疗器械生产、物流等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和整体物流服务,降低企业以及客户的物流成本。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专业化供应链企业进入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市场,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一体化进程、全链条管理进程将不断加快。
专业化助力行业服务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的进入,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医疗器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同时,国家正不断加强对医疗器械物流行业的监管力度,这将进一步提升行业规范性,也将促进我国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物流服务专业化、质量管理能力专业化,且复合型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
数智化保障全流程可追溯
现代物流的核心是信息化,且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具有特殊性,安全是第一要务。国家已出台多项相关政策,以保证医疗器械全流程具有可追溯性。这就要求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加强自身信息化水平,保障全流程安全性。此外,“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盛行,也将进一步促进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发展,推动医疗器械行业数智化水平提升。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国产率持续提高 需求量不断增长——浅析我国血液透析器械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血液透析是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技术,是终末期肾脏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带有透析器的体外循环装置,让血液与透析液经透析膜进行物质交换,使体内过多的水分和代谢物进入透析液而被清除,透析液中的碱基和钙进入血液,从而达到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血液透析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巨大的需求空间促使我国血液透析市场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政策的加持、技术的进步,国产血液透析器械渗透率将不断提高,且家庭血液透析应用有望实现。
高端产品国产化率有待提高
血液透析的仪器及耗材类别较多,主要包括透析机、透析器、透析管路、透析粉(液)四大类产品。其中,透析机相当于整个透析设备的主机,主要包括透析液供给系统、血循环控制系统和控制脱水的超滤系统。透析器主要利用半透膜原理,将患者血液与透析液通过透析膜的过滤作用进行物质交换。可以说,透析膜是透析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影响着血液透析的整体效果。透析管路又称体外循环血路,是在血液净化过程中作为血液通道使用的仪器。血液透析粉(液)也是血液透析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透析液运输成本较高,透析粉更便于运输和贮存,且能更好匹配医疗机构集中供液系统。
需要关注的是,透析机和透析器均属于血液透析产业链的高端产品,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主要依赖进口。
旺盛需求推动市场规模大幅跃升
近年来,我国血液透析患者数量快速增长。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CNRDS)数据显示,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已经从2011年的23.46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69.27万人,年复合增长率超10%。
值得关注的是,血液透析患者数量的激增带动我国血液透析产业快速发展。众成数科收集了2019—2021年血液透析设备中标数据4270条,共涉及60个品牌商,采购总额达78.5亿元。数据还显示,我国血液透析设备中标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11.5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6.97亿元,产业规模实现整体跃升(详见图)。
从2021年各品牌血液透析设备中标情况来看,中标金额排名前十的产品市场份额之和占比达32.33%。其中,贝朗旗下型号为710300T的血液透析设备中标总额为2.6亿元,排名第一,占据11.52%的市场份额,中标数量为193件。紧随其后的是费森尤斯的4008S Version V10型号产品,市场份额占比为9.33%,中标金额为2.01亿元,中标数量为903件。市场份额占比位居第三是威高的DBB-27C型号产品,中标金额为0.62亿元,中标数量为414件。
国产化、便携化趋势显现
在政策、需求、技术的驱动下,我国血液透析市场呈现以下两大发展趋势。
一是核心设备国产替代将加速。
长期以来,我国血液透析设备生产企业技术水平、产品性能与国外品牌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透析机和透析器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均被国外品牌占据。
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国产化及进口替代政策的实施,国内部分血液透析设备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发展,国产血液透析设备的市场渗透率正逐渐提高。国内该领域头部品牌主要包括威高、山外山、宝莱特等。目前,许多企业正在加速延伸血液透析产品线,这将有助于促进协同效应,提高渠道效率,加大下游客户一站式采购的便利性,增强终端客户黏性。
二是家庭血液透析成新治疗方式。
目前,我国血液透析服务主要由公立医院和民营血液透析中心等医疗机构提供。CNRDS数据显示,我国血液透析中心数量已从2011年的3511家增至2019年的6362家。山外山招股书数据显示,以每家血液透析中心配置20台透析机进行估算,我国需要有3万家血液透析中心才能满足目前的患者需求,血液透析设备数量缺口目前仍较大。
与在医疗机构完成血液透析相比,居家进行血液透析具有时间灵活、频次更多、可减少交叉感染等优点,有助于更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康复机会。
然而,由于血液透析流程较为复杂,且家庭环境与临床环境存在诸多差异,目前家用血液透析设备的使用尚属于临床试验阶段,国内还没有家用便携式血液透析设备产品上市,实现家庭血液透析的广泛应用还尚需时日。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发展稳定上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在缩减欧美地区的研发和生产业务,将生产外包向亚洲转移。从CXO(医药外包)细分领域来看,2022年小分子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的业绩增速相对更高。一方面,基于各家公司的订单结构,已有的前期项目向后期推进带来了较强业绩确定性;另一方面,部分重磅小分子新药订单将为行业和相关公司带来较大业绩增量,同时短期放大行业订单溢出效应。当前全球小分子CDMO产能远未达到瓶颈,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未来可期。
需求端
CDMO订单需求稳定增长
根据药明康德港股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2013年至2021年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年平均增速在10%左右(详见图1)。从投融资角度来看,根据动脉网数据,2013年至2018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额增长较快,流动性收紧并未对其增长趋势带来太大扰动。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说,获得融资后尽快投入研发是保证企业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即使短期投融资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对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景气度的影响亦相对有限。同时,无论是全球还是我国,2021年医药产业的融资金额较2020年依旧大幅增长,全球同比增速约为59.5%,我国同比增速约为38.8%。这为中短期内我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公司的订单增加和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需求端来看,根据Bloomberg数据,2013年以来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呈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研发费用作为创新研发资金的“基本盘”,其稳定增长是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维持景气度的重要依靠。
从全球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数量来看,回顾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药物和非生物仿制药IND数据,商业类项目数量近年来保持加速增长趋势,尤其是2019年至2020年增长尤为明显。另外,从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同样保持稳定增长。基于这些数据,考虑CDMO渗透率继续提升,全球市场对CDMO订单需求总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从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发展空间角度来看,根据药明康德公开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CDMO管线中处在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小分子药物数量已占全球市场约14%的份额。若加上凯莱英、博腾股份、九洲药业等国内CDMO头部企业的项目,经粗略估计和测算,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内CDMO企业管线中处在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小分子药物数量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已超过25%。比较2021年上半年较2020年底全球临床试验阶段的创新小分子药物数量增量情况,药明康德增量约占全球增量的14%左右。总体来看,在项目数量上目前我国CDMO行业已在全球小分子CDMO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且仍具备发展空间。
从销售额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相对不高。根据药明康德和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的有关数据,2021年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在全球小分子CDMO行业的市占率约为11.3%(详见图2)。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CDMO企业对于较多项目尚只承接中间体的外包生产,还未向API(药物活性成分)和制剂延伸。
供给端
CDMO行业产能快速释放
从供给端来看,假设我国CDMO行业过去产能处于满产满销状态,则我国小分子CDMO市场份额可初步反映我国CDMO行业的产能分布情况。基于此,假设单位产能对应的收入恒定,根据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九洲药业等国内重点小分子CDMO企业的产能规划和投放情况,再假设其他小分子CDMO企业2021年产能增速为30%、2022年产能增速为35%(根据国内部分重点小分子CDMO公司2016年至2020年产能增速估计),经粗略测算,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2021年总体产能增长估计接近40%,2022年总体产能增长预计接近50%。基于以上测算,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产能处于快速释放期,尤其是2022年在小分子药物重磅订单催化下产能投入进一步提前和加速。相比2020年,2022年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产能增长或将超过100%。在产能的持续较快释放下,不排除未来行业竞争加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前文提到,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2021年全球市占率约在11.3%左右,测算2022年相关产能增长预计接近50%,假设这些产能在2022年底已填满(实际产能爬坡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则根据对应2022年全球小分子CDMO市场规模预计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市占率将超过13%。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小分子药物重磅订单催化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产能快速释放,但短期内增量产能主要为新冠肺炎治疗药物增量订单。即使不考虑这部分订单,我国小分子CDMO市场的订单和全球市占率仍处在稳步上行的轨道。在这一结构变化的过程中,预计,我国小分子CDMO市场发展将逐步回归稳步增长的轨迹,后续全球市占率也有望稳定提升。
从全球产能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国内部分重点小分子CDMO公司和海外部分CDMO公司近年固定资产同比增长率和在建工程同比增长率。分析国内公司发现,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九洲药业等我国CDMO企业产能建设和投入均处在较快增长状态。其中,2018年至2020年在建工程复合增长率显著提升。再对以Lonza和Catalent代表海外CDMO龙头公司进行分析发现,两家龙头公司近年来在建工程量加速增长,但以Recipharm和Siegfried为代表的中等规模的海外小分子CDMO公司在建工程量虽有所增长,而增速不快。进一步聚焦Lonza和Catalent近年来的投入方向发现,其主要投入方向是生物药CDMO,小分子CDMO投入占比相对较小。不难判断,海外头部CDMO企业产能建设相对较快,但重心不在小分子CDMO;中等小分子CDMO企业产能建设保持相对平稳增长。由此可知,在目前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产能快速释放的基础上,全球订单向中国转移和集中的态势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当前旺盛的订单需求、产能快速扩张的趋势,医药外包服务行业仍是医药板块中具备高业绩确定性和较强成长性的赛道。尤其对于小分子CDMO行业来说,业绩增长弹性更强。虽然我国小分子CDMO行业产能快速释放是由于短期小分子药物重磅订单催化,但根据分析,后续行业需求仍将扩大,行业稳步发展趋势可持续。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生物制药装备耗材产业迎来投资新机遇
生物制药上游供应链主要包括原材料(试剂、耗材)、科研仪器/设备以及生物技术支持和相关配套服务,是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生产的核心基础环节。
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生物制药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上游供应链市场的需求明显提升,相关上游供应链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技术进步驱动上游供应链变革
根据Meticulous Research的统计,全球生物制药工艺装备和耗材市场增长迅速,2018年市场规模为112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将增至223亿美元。随着下游生物医药治疗技术的进步,上游制剂工艺装备和耗材市场不断发展。下游制药行业的发展不仅驱动了上游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标准提升,连续性生产、定制化个性化需求、产能的扩容和相关耗材的持续需求,更是给上游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生物药,又称为大分子药,其发展催生了各类新型技术的应用。根据技术平台的差异,生物药可以分为单抗、双抗、ADC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多种产品。根据Evaluate Pharma的统计,全球医药市场整体销售额中,生物药占比由2012年的38%提升至2020年的52%,预计到2026年将进一步提升至57%;而在销售额前100名的药物中,生物药数量则由2012年的32个提升至2020年的44个,预计2026年将达到51个。在全球医药终端市场,生物药整体占比稳步提升。
同时,过去近十年,国内外批准生物药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加。根据Pharmaprojects数据,2021年,全球新上市药物活性成分(NAS,不含疫苗)共84个,相比2020年的74个实现了大幅增长。从NAS(不含疫苗)的5年获批平均值来看,2017—2021年为63.0个,相比2012—2016年的41.6个增加超过20个。Pharmaprojects的数据显示,全球研发管线数量(包括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在2022年达到20109个,历史上首次突破2万个。其中,生物药管线数量占整体管线数量的44.7%。
根据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1—2020年间全球药物临床试验阶段管线中,复杂生物药产品的整体占比由25%稳步提升至40%,同时展现出相比传统药物更高的上市成功率(LOA)。作为生物药的代表,单抗药物的LOA为12.1%,比小分子药物(7.5%)、多肽药物(8.0%)、蛋白类药物(9.4%)等药物类型的LOA更高;基因治疗产品(10.0%)和ADC药物(10.8%)也展现出相对小分子药物更高的LOA;近期取得技术突破的CAR-T产品(17.3%)和siRNA/RNAi药物(13.5%),则成为生物药领域LOA领先的产品。
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年度批准新药数据来看,2017年后美国维持每年至少10个以上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获批的水平。2019年以来,我国生物药发展迅猛,国家药监部门受理的大分子药物注册申请数量基本保持每年近一倍的增幅。
相对于下游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药上游供应链的国产化程度较低,中高端产品有着较大的替代空间。根据测算,生物药工艺开发和生产阶段所需的通用设备,如灌装系统、超滤系统等硬件国产化率较高,约在30%以上;培养基、层析介质等耗材和软件类产品的国产化率约为10%~20%;高端设备和国产技术发展较晚的耗材,比如滤膜等的国产化率则低于5%。
更高的研发管线占比、更多的获批产品、更广泛的市场需求,生物药、生物治疗技术存在巨大的商业化潜力,有望对上游的制药装备、耗材等产生巨量需求;而生物药(特别是细胞基因治疗)相比传统化学合成药物迥异的研发和生产模式,将驱动生物制药整体上游行业的变革。
好的制药装备耗材企业具备三大特征
根据《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文章,现代制药工业至今经历了四次革命性浪潮,即“确定的药物活性成分,未知的分子靶点”“一个靶点一个药”“重组蛋白生物药”,以及“多特异性药物+细胞基因治疗”。当前正处于“多特异性药物+细胞基因治疗”发展的第四次革命性浪潮阶段。相比以小分子药物为代表的化学合成类药物,多特异性药物这种复杂生物药物随着药物相对分子量的增强,开发和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也显著增加,对于上游(工程/设备/耗材)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需求随之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产业链需求模式的变革也为上游公司带来新的成长机会。
以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赛多利斯为例,该公司的成长与制药工业第三次革命性浪潮(重组蛋白生物药)密不可分。赛多利斯成立于1870年,总部位于德国,是一家致力于“加速医学发现,简化生产过程”的国际化生命科学器材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对生物医药行业前景的良好预期,赛多利斯在2011年提出“Sartorius 2020”策略,开始剥离工业机电一体化业务并于2013年正式完成。根据该公司公告,2021年其营业收入达到36.84亿美元,2014—2021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达到19.06%;2021年公司净利润达到4.56亿美元,2014—2021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33.92%,相比战略转型之前呈现明显加速态势。这一增长趋势也和以单抗为代表的重组蛋白生物药的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阶段高度契合。其间,赛多利斯通过针对性收购和重组,不断优化产品组合,其生物制药的生物反应器、过滤和液体运输、储存等关键领域竞争优势明显。截至2022年5月底,该公司市值约为142亿美元。
对标赛多利斯,好的制药装备/耗材企业需要具备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前瞻性布局高成长业务领域/新兴地区,把握行业先机,快速迎合市场需求;二是技术驱动业务多元化,持续研发投入,丰富产品管线;三是具有强大的并购整合能力,通过并购快速获取稀缺业务,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
选取部分生物制药装备和耗材(生命科学)公司代表(赛默飞、赛多利斯、瑞普利金)、CXO公司代表(IQVIA、查尔斯河、康泰伦)、跨国药企代表(罗氏、诺华、辉瑞),同时选取XBI指数作为全球biotech(生物技术公司)代表,分析2010—2021年的股价表现可以看出,CXO公司以及制药装备和耗材公司明显跑赢biotech和跨国药企。综合分析来看,跑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兴领域,下游应用端增速相对传统药物更快;二是新兴领域研发/生产设备和物料的成本,占下游药企/生物技术公司的销售收入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上游制药装备和耗材企业的目标市场空间明显提升;三是下游客户需求的一体化趋势,加之上游制药装备和耗材以产品为主的输出形式,CXO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行业集中度更高。
生产设备和工艺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重组蛋白、抗体类和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复杂,涉及的设备和耗材种类繁多(比如培养基、一次性反应袋、纯化填料等),产品复用价值较高。其中,多特异性生物药、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相关核心设备的质量标准更高,需求端呈现出了明显的一次性、集成化、规模化趋势。
以细胞基因治疗(CGT)为例,近年来,该领域屡获突破,开发潜力巨大。细胞治疗的体外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分离、纯化、培养、扩增、活化、细胞(系)的建立、冻存复苏等;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添加、修正、沉默等方式修饰个体基因的表达或修复异常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疗法。然而,目前全球CGT领域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产能需求。根据BioPlan报告数据,2020年CGT相关产能的短缺率为500%(即如果存在现有产能的5倍设施,也将被全部使用),并且预计这一缺口在未来5年将进一步扩大。
一次性、集成化、规模化是细胞基因治疗生产设备和工艺的发展趋势。
病毒载体生产一次性化 在CGT药物制备中,不同病毒载体需要数量不同,生产线需要保持其灵活性与轻量化,因此一次性生产设备尤其重要。一次性病毒载体生产设备可以灵活改变生产规模与病毒种类,降低污染风险与清洁要求。
细胞制备集成化 分散式生产需要大规模的无菌生产车间,成本较高,而集成化细胞制备装备可以用一个设备基本覆盖全部步骤,可以有效降低制备成本。如德国美天旎开发的CAR-T细胞制备设备CliniMACS Prodigy,能够整合包括T细胞分离、转导、激活、富集等所有功能,实现细胞制备集成化。
生产大规模化 随着CGT药物需求逐渐增加,病毒载体的生产需求大幅提升。病毒载体是CGT药物的生产瓶颈,但其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也正因如此,目前超过一半的基因治疗公司已将病毒载体生产方式从传统贴壁培养发展为悬浮培养。
本土相关企业国际竞争力有望提升
近年来,我国新兴生物技术持续突破。全球医药智库信息平台Informa发布的《2022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分析》显示,按照研发管线数量排名,2022年全球前25名的医药公司中首次出现两个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其中,恒瑞以89个管线数量排第16名,相较上年上升21位;复星医药以68个管线数量排第23名,相较上年上升43位。另外,百济神州排在第26名。从区域来看,总部位于中国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数量在全球生物医药研发企业中的占比明显增加,由2018年的6%增至2022年的12%。随着我国创新研发能力快速提高、全球药品可及性需求提升,我国制药装备和耗材企业或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全球药品可及性需求提升,驱动药企寻求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产解决方案。我国的药品集采和国家医保谈判政策,使得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在极大地提高药品可及性的同时,促使传统药企、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在质量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寻求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产解决方案供应商。
从全球市场角度来看,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关注研发效率和速度,相对更聚焦在已经被验证的靶点,开发具备差异化效果/安全性/适应症的新分子。以PD-1单抗药物为例,经过医保谈判后,我国本土企业研发生产的PD-1单抗药物的国内定价,仅仅为美国同靶点产品价格的25%左右。同时,国内药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发战略合作和海外授权,未来可能会向全球医药市场提供一种新的品类——价格水平和生物类似物相当的同靶点生物创新药。而伴随着创新药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全球输出,我国本土制药装备/耗材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市占率也有望明显提升。(作者单位:中信证券;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球制药装备行业发展历程
下游制药行业的发展不仅驱动了制药装备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标准提升,其连续性生产、定制化个性化需求、产能的扩容和相关耗材的持续需求,更为上游行业带来了新的成长契机。
1820年至1900年 工业革命为制药行业带来新的契机,从药剂师、小型药店到制药实验室、工厂,再到跨国药企的转变,推动制药工业引入机械化生产,手工调制基本被器械工艺所替代。
1900年至1960年 国际贸易刺激了原料药和制剂的进出口,带动了制药工业的发展。对于部分药物(比如盘尼西林)的巨量需求刺激了制药工业装备的规模化发展(如细胞培养从培养皿到培养瓶再到发酵罐)。
1960年至2000年 药企的重心从药品制造向药品研发转移,药品种类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带动了新型制药装备的研发。FDA于1978年发布修订后的GMP标准,对药品试验、生产、储存、运输等进行了详细要求。更高的生产要求使得对生产设备的要求也提高,制药装备行业迎来新一轮技术革新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全球制药装备市场逐渐形成以BOSCH、IMA、B+S等知名企业为主导的格局。
2000年至今 “连续性生产”概念出现,部分发达地区的企业开始尝试用连续性生产设备替代批次生产设备,越来越多的创新性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获批。
2012年,诺华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专门的连续性制药技术研发中心,连续性生产逐渐开始普及。
2017年,全球首个CAR-T产品获得FDA批准后,越来越多细胞治疗品种持续研发,领域的细分和技术的更新催生了更多定制化和个性化设备需求,同时下游企业对制药装备和相关耗材的投入不断增加。
目前,生物药工艺开发生产前端主要应用的设备为细胞培养系统、生物反应器、发酵罐、过滤系统、纯化系统和中间料存储系统等,主要应用的耗材为培养基、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吸附分离树脂、一次性反应袋等。生物药工艺开发生产后端主要应用的设备为连接管路、冻干机、控温机、配液系统、灌装系统、密封系统、检测系统(取样机、灯检机、分析仪)、冷链储存系统等,主要应用的耗材为药品制剂包装常用耗材(铝盖、胶塞、西林瓶)、标签、药用辅料等。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市场突破3000亿!五类慢病药TOP10品牌走势各异
7月12-15日,2022米思会在湖州盛大召开。在本次会议上,米内网零售数据研究中心总监林带来了《2022慢病零售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抗血栓形成药、其他心脑血管用药五大慢病药2021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城市实体药店以及网上药店终端合计销售额达3227亿元,同比增长4.2%。关于慢病药零售终端营销策略思考,东北、西北地区可以是慢病用药重点开拓的区域,慢病用药销售旺季在3月、6月、11月。
市场规模接近500亿,五类慢病药TOP10品牌揭晓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的发病率在逐步上升,进一步加速降压药、其他心脑血管药、降糖药、降脂药和抗血栓用药等慢病用药市场规模的扩容。米内网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慢病用药销售额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有2.4%的同比增幅;到了疫情趋稳的2021年,慢病药销售收入整体回暖,同比增幅达到5.9%,市场规模增长至约500亿元。
从2021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慢病药市场占比看,降压药的销售份额为31.7%,高居第一;其他心脑血管药(29.1%)、降糖药(21.4%)、降脂药(11.2%)以及抗血栓用药(6.7%)紧随其后。作为零售市场慢病用药的第一大类,2021年降压药TOP10品牌的销售额合计近80亿元,其中,施慧达的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拜耳的硝苯地平控释片、辉瑞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3个品牌稳守前三。从近三年复合增长率看,2个诺华的复方制剂——缬沙坦氨氯地平片(Ⅰ)、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涨幅明显,均超过38%。在集采常态化和临床需求的驱动下,复方制剂有望迎来新一轮的红利期。
其他心脑血管用药TOP10品牌揽下超60亿元的销售额,市场份额合计37%,市场相对分散。其中,中成药占据9个席位,化药仅石药恩必普的丁苯酞软胶囊踏进前十。受新冠疫情影响,三个上榜的安宫牛黄丸合计市场占比达19.4%,其中北京同仁堂成功登顶,山西广誉远、南京同仁堂的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23.9%和43.5%。
降糖药TOP10品牌的市场规模超过50亿元,外资厂商优势明显,9个进口品牌强势上榜,甘李药业的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作为国产品牌的代表,以2.4%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九。此外,由于部分降糖药为注射剂,需冷藏保存与运输,实体药店销售成绩更为亮眼,共有4款注射剂进入榜单。
降脂药TOP10品牌市场份额合计达70%,市场集中度较高。受国采影响,北京嘉林的阿托伐他汀钙片销售额出现较大回落;相反,辉瑞的立普妥和阿斯利康的可定虽在国采丢标,院内市场倍受重挫,但凭借出色的疗效和良好的口碑在零售终端大放异彩、稳居前列。另外,值得注意是,安进的依洛尤注射液在2019年强势进军零售市场,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0.3%,攀升至榜单的第三名,潜力正待释放。
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竞争格局抗血栓药是慢病用药占比较低的一类药物,TOP10品牌的市场规模仅35.6亿元,其中利伐沙班片为第五批国采品种,就目前来看,正大天晴的安日欣和拜耳的拜瑞妥在零售的标外市场“玩得风生水起”,增速分别达到43228.6%、89.6%;而同样受集采影响,深圳信立泰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已出现下滑。
慢病用药品牌依赖度强,营销策略因地制宜、方可快人一步
慢病用药市场需求基数大,消费者购药渠道选择性较多,品牌依赖度较强,服用周期长,客单价、客品数均较高。针对慢病药的消费人群特点,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该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进一步吸引消费人流、增加客户粘度,是每个零售药店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米内网综合数据库显示,东北与西北地区连锁药店,慢病药的销售额与品规数量占比均较高;慢病药销售较好的商圈多数位于大型的交通枢纽中心附近、商业区以及居民区;慢病用药在超巨型规模药店的贡献度相较其他规模类型的药店低一些。可见,东北、西北地区可以是慢病用药重点开拓的区域;大型火车站、商业中心及居民区是慢病用药的重点商圈。
此外,根据慢病药销售淡旺季的相关特点,可适当做好销售策略。米内网数据显示,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或受部分平台活动影响,如3月(春节后的备药期)、6月(“6.18”线上终端平台大促)、11月(“双11” 线上终端平台促销期)是慢病用药的销售旺季。零售药店通过分析慢病药的销售走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方能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数据来源:米内网《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实体药店,不含县乡村药店;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
(信息来源:米内网)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7月28日快讯
佛手:受新货上市影响,行情疲软下滑,现广西统货价格在35元/kg左右,四川佛手统货40元/kg左右,广东佛手统货50元/kg左右。
马齿苋:受高价影响,产新后新货上市量增多,行情继续下滑,现市场马齿苋水煮货价格在10-12元/kg。
龙骨:前期采购商较多,行情稳步走高,目前亳州市场正品水洗龙骨240元/kg左右,一般货价在200元/kg左右,商家多惜售。
高良姜:近期高良姜市面货源走动尚可,有商咨询关注,购销尚可,行情浮动,目前市场高良姜统货36-37元/kg,统片售价在39-40元/kg。
红景天:市场红景天购销一般,暂时小批量走销,行情平稳,现市场红景天价格大花统货60-65元/kg,选货大小质量不一售价70-120/kg不等,小花统货售价35-40元/kg,小花选货售价45元/kg左右。
红莲子:近期咨询购货商不多,随着产新临近,行情暂稳,目前市场红莲子一般进口统货价在30元/kg左右,进口泰红莲子售价34-35元/kg,湖南红莲子统货38-40元/kg,选货43-45元/kg,白莲子售价在50元/kg左右。
红芪:市场红芪来货量不多,行情平稳,目前市场红芪一般统货售价在19-20元/kg,市面切片中片售价在35-40元/kg,大片售价50-65/kg不等。
红曲米:市场红曲米货源暂时不多,行情平稳,目前市场红曲米一般统货价格在15-18元/kg,符合基本要求售价40-45元/kg,食用茶品售价60-65元/kg。
厚朴:近期有商咨询购货,货源暂时供应充足,货源以正常购销为主,行情平稳,现在市场厚朴枝皮货售价8-9元/kg,板皮货11-12元/kg,切丝售价12-13元/kg。
厚朴花:近期需求量不大,货源暂时充足,市面货源小量走动,行情平稳,现市场厚朴花统货价在55-60元/kg。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2/7/31 12:39:58      阅读1689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