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27 3:35:46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产业大势
 
FDA发布2021年新药年度报告
近日,美国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发布了2021年度的新药获批报告。在这一年,美国FDA共批准50款新药。从历史数据上看,这一数字处于近20年第三位。
从创新性上看,2021年FDA批准的新药里,共有27款为“first-in-class”疗法,占全年获批新药总数的54%;从历史上看,无论是“first-in-class”新药的绝对数还是占比,都为近10年来的最高值。这些新药的作用机制不同于已有疗法,有潜力为大众健康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
突破性疗法的数量同样是衡量创新性的一个标准。在2021年获批的50款新药中,有14款曾斩获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绝对数为2015年至今的第三高。与已有疗法相比,这些突破性疗法在治疗特定的严重疾病时,可能表现出更好的临床效益。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国产创新药陆续出海,合作竞争格局趋于多样化
2021年12月21日,百济神州发布公告显示,该公司将TIGIT抗体的主要海外权益以约29亿美元的价格授权给诺华制药。这是百济神州继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之后,与诺华制药的又一次重磅合作。百济神州以PD-1抗体、TIGIT抗体与诺华制药达成的两项交易,预付款总额接近10亿美元,总协议金额合计超过50亿美元,且百济神州可以获得20%~30%的较高比例销售分成。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陆续出海,范围覆盖PD-1、TIGIT、CD47等免疫检验点抗体,以及新冠病毒中和抗体、ADC新药、CAR-T、融合蛋白、小分子新药等多种药物形式。目前,我国医药行业预付款超过1亿美元的License-out交易项目已超过10项。其中,北京诺诚健华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为唯一的小分子新药,因具有更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该药神经系统适应症一项权益被售出。研发阶段偏早期的License-out交易项目还有高诚生物的Galectin-9抗体和CCR8抗体,预付款合计高达6000万美元;加科思的SHP2抑制剂,授权预付款为4500万美元。
反观License-in交易,买方除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外,还包括先声药业、齐鲁制药、豪森药业等以引进模式为主的企业和努力向创新转型的传统药企,他们正在积极地从国外引进创新药;而恒瑞医药、石药集团则主要从国内生物技术公司引进创新药。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跑步前进。一方面,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企业在资本市场募集了充分的“弹药”,同时也都陆续开启了国际化工程;另一方面,一级市场持续火热,新一波初创生物技术公司的创新性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新药内循环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不过,头部企业虽然积极布局国际工程,但短时间内还难以在欧美市场直接进行销售端的竞争。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合作交易的模式会更加复杂,创新药可能从初创的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授权给国内头部药企,头部药企推进到一定程度后会将国外权益授权给跨国药企。
以百济神州引进维立志博LAG-3抗体为例,百济神州被授予LBL-007的全球研发和生产许可,以及中国境外的独家商业化权利,而此前的新药内循环多是国内权益的交易。因此,不排除百济神州将LAG-3抗体推进到一定阶段后,再重复PD-1、TIGIT海外授权的合作“故事”。
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生态系统日益进化的今天,药企竞争合作的格局趋于多样化,企业商务拓展能力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未来国产创新药的发展“路况”会越来越复杂,如何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成为每一家创新药企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苏州东曜授予科兴制药贝伐珠单抗药物海外市场独家商业化许可
1月11日,科兴制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苏州东曜签署《贝伐珠单抗药物海外市场独家商业化许可合作协议》,授予公司就贝伐珠单抗药物(以下简称“标的药品”)在除中国、欧盟(以2021年欧盟成员国为准)、英国、美国、日本以外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独家商业化许可。
科兴制药支付苏州东曜首付款及研发里程碑款总金额为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首付款1,000万元人民币。科兴制药根据标的药品在所有合作区域内累计净销售额支付苏州东曜销售里程碑款及销售提成,可能支付的最大销售里程碑款为3.8亿元人民币,销售提成百分比为两位数至高个位数。销售里程碑款及销售提成最终付款金额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标的药品系以Roche Pharma(Schweiz)Ltd.出品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Avastin,安维汀)为原研药,按照中国大陆并参考美国、欧盟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指导原则等进行开发的生物类似药。英文通用名为Bevacizumab,中国大陆商品名为朴欣汀(Pusintin)。标的药品已于2021年11月30日在中国大陆地区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晚期、转移性或者复发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科兴制药在合作区域内根据标的药品在国内已获批或未来获批的适应症申请上市批准。
标的药品原研药安维汀(英文名Avastin;通用名:贝伐珠单抗)在欧美获批的适应症包括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无法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转移性肾癌、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上皮性卵巢癌、复发性胶质瘤、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等。根据Fierce Pharma统计数据,安维汀2020年全球销售额为53.2亿美元。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绿叶生命科学集团烟台派诺生物获山东首张创新疫苗生产许可证
1月10日,绿叶生命科学集团旗下烟台派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诺生物)获预防用生物制品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生产许可证,标志着派诺生物具备了疫苗生产能力和条件,GMP管理体系达到ICH标准要求。
据了解,该许可证是山东省颁发的第一张创新疫苗生产许可证,为派诺生物开展疫苗的海外临床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质证明。这不仅是派诺生物在创新疫苗产业化方面的重大进展,也是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通过补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派诺生物首创“Covalink”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项目已经列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专班重点跟进项目,国家拟列入应急审评通道,实行首轮IND申报资料的滚动提交。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山东省疫苗专班,统一调度,协调资源,加快创新疫苗项目进度。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英矽智能与复星医药以1300万美元首付款达成合作
1月11日获悉,复星医药与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达成一笔交易,首付款达1300万美元(人民币约8294万元),刷新中国本土AI制药合作交易首付款纪录。
根据协议,复星医药与英矽智能将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进多个靶点的AI药物研发。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艾迪药业与药石科技就开发HIV治疗新药达成合作
近日,艾迪药业与药石科技就艾迪药业抗HIV整合酶抑制剂在研管线ACC017和抗HIV长效治疗药物等项目达成战略合作。
根据相关协议,双方将在药物发现、开发和生产领域进行强强合作,共同确定抗HIV长效治疗药物靶点和适应症,合作确定至少一个临床候选化合物,并取得项目化合物和适应症专利。同时,双方将针对艾迪药业抗HIV整合酶抑制剂的临床前研究规划和药学研究工作展开合作,由药石科技提供项目产品临床前CMC(化学、制造、控制)开发、生产及申报(药学部分)等服务。从双方合作开发的项目来看,无论是抗HIV整合酶抑制剂创新药还是抗HIV长效治疗药物,均符合该领域药物研发的发展趋势,即提升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此外,长效治疗药物也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项目。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资本竞合
 
52亿美元!赛诺菲合作通过AI平台开发15种肿瘤学和免疫学新药
1月7日,赛诺菲(Sanofi)和Exscientia宣布达成一项研究合作许可协议。两家公司旨在加速药物发现和提高临床成功率,将通过Exscientia开发的端到端人工智能(AI)驱动个体化医疗平台,共同开发多达15种新型小分子疗法,涉及肿瘤学和免疫学领域。
Exscientia利用AI,使用患者数据来优化和筛选更有可能在临床中产生积极影响的分子。该公司开发的功能性精准肿瘤学平台,在前瞻性干预性临床研究中成功指导了治疗选择和改善患者预后,新型化合物通过AI系统可自动设计并优先合成,并迅速将化合物发展成符合临床开发所需候选标准的药物。其AI系统从现有的数据资源和每个设计周期的实验数据中学习。该平台利用表型组学、新型生物物理学和深度学习生物数据来评估药物靶点和机制。然后通过数千个模型驱动的AI算法,将该信息转化为精准药物的设计。
在这次合作中,Exscientia和赛诺菲将一起确定和选择目标项目,利用Exscientia的AI个体化医疗平台,将人体组织样本整合到早期靶标和药物发现研究中,从而在药物创造过程的早期,通过患者、疾病和临床相关数据,综合考虑潜在新候选药物。除了靶标发现,Exscientia还将领导小分子药物设计和先导化合物优化活动,赛诺菲则将负责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开发、生产和商业化。
根据合作协议条款,Exscientia将从赛诺菲获得1亿美元的预付款,并将有资格获得总金额高达52亿美元的未来研究、转化、临床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与未来产品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AI驱动创新生物制品研发,默沙东达成6.1亿美元合作
1月7日,Absci公司宣布与默沙东(MSD)达成一项研究合作。两家公司将利用Absci的人工智能驱动综合药物开发(AI-powered Integrated drug Creation)技术平台进行药物开发。
AbSci通过集合大肠杆菌的合成生物学平台SoluPro与纯化平台SoluPure,开发的“蛋白质印刷(Protein Printing)”技术,可生成高多样性菌株文库和复杂生物治疗蛋白(包括全长抗体、胰岛素等),从而为医药公司快速生产以往难以生产的生物药或者制品。并且,AbSci利用AI驱动的深度机器学习技术平台,实现药物靶标的快速验证和细胞株筛选。根据公司官网,AbSci专注于基于复杂蛋白骨架的新一代生物制品的开发,药物发现和开发的时间可从数年缩短至数周,并且产生的细胞系可用于GMP生产。
Absci将利用其称为“Bionic Protein”的非标准氨基酸技术,针对默沙东的生物制造应用合成定制的蛋白酶,并获得前期和其他里程碑付款。此外,默沙东还可以选择提名多达3个靶点,并达成药物发现合作协议,Absci将有资格从药物发现合作中获得高达6.1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产品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收购华昌高科100%股权
近日,华东医药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参与华昌高科破产重整,成为其重整投资人。
根据重整投资协议,华昌高科将在破产重整后由中美华东收购其100%股权,原股东权益将调整为零。中美华东将以增资形式投入1.08亿元人民币,用于支付和清偿华昌高科重整计划涉及的破产费用、共益债务及破产债权。中美华东后续将对华昌高科生产线、公用系统等进行合理规划并进行新的投入,以激活其产能并引入新产品,此部分工作预计将于2022年3月底之前完成。
本次收购将助力华东医药开拓聚焦于核苷系列产品、微生物来源半合成抗寄生虫药物及其他药物的产业化新平台,进一步深耕工业微生物领域。核苷产品广泛用于mRNA疫苗和药物、寡核苷酸药物、抗病毒药物及核酸体外检测试剂的开发和生产,是目前新冠病毒检测和治疗领域的重要原料。近年来,全球核苷产品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未来市场规模可期。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晶蛋生物完成Pre-A轮融资
近日,深圳晶蛋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隆门资本领投,天图投资、宏兆集团、紫金港资本、成都先导、粤科金融、中城新产业和黎曼猜想等参投。黎曼猜想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建设世界顶尖的离子通道和GPCR药物筛选平台;重点推进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和FSGS)药物到临床I期;新的膜蛋白解构解析及药物筛选,储备新的药物品种管线;引进团队核心人员和公司日常运营等方面。
晶蛋生物,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慢性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膜蛋白创新药物研发。在G蛋白偶联受体和离子通道靶点研究领域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经验,以及开发了一系列冠状病毒相关的系列产品,包括全长N蛋白、S蛋白等。
(信息来源:药渡)
 
市场风云
 
赛诺菲终止与万泰生物新型轮状病毒疫苗许可协议
近日,万泰生物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万泰沧海日前收到赛诺菲发来的《关于终止新型轮状病毒疫苗许可协议的通知函》。根据许可协议约定,赛诺菲有权出于任何原因,通过提前至少180日发出书面通知的方式终止该协议,该终止行为不属于违约。本次交易终止将在该通知日期后的180日生效。在终止生效日期到期前,赛诺菲将销毁所有从万泰沧海获取的许可产品、许可专有技术、许可材料和其他保密信息。
据悉,万泰沧海于2020年7月28日与赛诺菲签署许可协议,授权赛诺菲进行新型轮状病毒疫苗(主要用于预防A型轮状病毒引起的儿童腹泻)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交易标的为新型轮状病毒相关知识产权,交易金额由预付款及里程碑款两部分构成,总金额6800万美元。公告显示,万泰沧海已根据协议约定于2020年8月31日收到赛诺菲支付的预付授权许可费1000万美元并履行了相关义务,此次交易的终止不影响该笔款项的收取权利,不会对万泰生物收益产生影响。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泰格医药2021年净润利同比预增50%-73%
1月12日,泰格医药发布公告称其2021年净利润同比预增50%-73%,在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持续增长,预计2021年度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公司2020年度非经常性损益104,158.38万元,2021年度非经常性损益140,000万元180,000万元,主要由于公司按照新金融工具准则确认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取得股权转让收益所致,公司投资的金融资产主要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公司以及医疗健康专业投资基金,其中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以及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公司按照新金融工具准则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120,000万元160,000万元。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三生国健预计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加37.40%到52.67%
1月12日,三生国健发布公告称,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90,000.00万元到100,00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24,499.42万元到34,499.42万元,同比增加37.40%到52.67%。公司预计2021年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实现扭亏为盈,预计实现1,800.00万元到2,200.00万元。公司预计2021年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实现-700.00万元到-800.00万元。公司预计2021年年度研发费用42,000.00万元到48,00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7,975.04万元到13,975.04万元,同比增长23.44%到41.07%。
公告显示,本期业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公司主要产品益赛普自2020年10月起降价后销量增长显著,销售收入亦相应增加。预计公司2021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90,000.00万元到100,000.00万元,收入的增加是2021年度盈利的主要因素;
2、此外,随着研发项目的稳步开展,研发费用亦不断增加,预计2021年年度研发费用42,000.00万元到48,000.00万元,同比增长23.44%到41.07%。研发费用的持续投入导致2021年度盈利处于较低的水平。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四川和邦生物2021年净利同比预增7227.36%-7960.09%
1月12日,和邦生物发布公告称四川和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95,905.75-325,905.75万元,同比增加7,227.36%-7,960.09%。预计2021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62,072.53-292,072.53万元,同比增加687.36%-766.04%。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上升,主要原因是:
(一)产品销售价格提升:公司主要产品为双甘膦、草甘膦、纯碱、氯化铵、玻璃,受益于环保要求提升以及疫情导致的落后产能进一步出清、产能扩张受到限制,叠加下游需求增长,从而带动销售价格上涨,使公司能获得合理的运营利润。
(二)公司近几年通过对基础工作的梳理,进行大规模的环保、安全、产能匹配投入,带来了在安全、环保、成本控制、稳定运行方面的优势,使公司能按计划实现高产、稳定运行,从而保证了销售的稳步提升。
(三)公司不断进行企业文化培育、提升员工素养、招聘高素质人才,使公司管理效率、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保障公司的高质量运营。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新药上市
国药上市
 
中药创新药七蕊胃舒胶囊获批上市
日前,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消息称,已批准1.1类创新药七蕊胃舒胶囊上市。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中药新药数量刷新至12个,创近5年新高。
七蕊胃舒胶囊是在医疗机构制剂基础上研制的中药创新药,开展了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可用于轻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湿热瘀阻证所致的胃脘疼痛的治疗。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为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品种的上市,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淫羊藿素软胶囊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1.2类创新药淫羊藿素软胶囊上市。该药用于不适合或患者拒绝接受标准治疗,且既往未接受过全身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复合标志物满足以下检测指标的至少两项:AFP≥400ng/mL;TNF-α<2.5pg/mL;IFN-γ≥7.0pg/mL。该品种上市为肝细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为北京诺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该品种上市许可持有人按所附条件和要求继续完成相关上市后研究工作。
(信息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全球上市
 
FDA批准创新失眠疗法
1月10日,Idorsia公司宣布,美国FDA已批准Quviviq(daridorexant),用于治疗失眠症成人患者。失眠症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Quviviq是一款双重食欲素受体(orexin receptor)拮抗剂。与一般镇静大脑的疗法不同,它通过阻断促觉醒神经肽食欲素的结合,抑制过度活跃的不眠状态。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科技研发
 
恒瑞医药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资格
1月11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美国FDA关于同意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进行临床试验的函,将于近期恶性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Ⅲ期临床研究试验。
海曲泊帕乙醇胺片于2017年12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试验(公告编号:临2017-080),2019年8月获批开展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的临床试验(公告编号:临2019-055),2020年11月获批在儿童和青少年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本次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资格后,海曲泊帕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计划在美国、欧洲和澳洲开展。
海曲泊帕乙醇胺片(商品名:恒曲)于2021年6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人患者的治疗,以及用于对免疫抑制治疗疗效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成人患者的治疗。
海曲泊帕乙醇胺是一种口服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激动剂,通过激活TPO-R介导的STAT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血小板生成。经查询,目前国外有海曲泊帕乙醇胺片同类产品Eltrombopag(葛兰素史克,商品名Promacta)、Avatrombopag(Dova Pharmaceuticals,商品名Doptelet)、Lusutrombopag(Shionogi,商品名Mulpleta)获批上市。在国内,Eltrombopag于2017年获批上市,产品名称为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用于慢性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人患者Avatrombopag于2020年获批上市,产品名称为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用于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经查询EvaluatePharma数据库,2020年Promacta、Doptelet和Mulpleta全球销售额约为17.99亿美元。截至目前,海曲泊帕乙醇胺片相关项目累计已投入研发费用约21310万元。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1.2亿美元引进!北海康成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拟优先审评
1月10日,CDE官网显示,北海康成的马昔巴特口服液(maralixibat)因“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品新品种、剂型和规格”拟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用于治疗1岁及以上Alagille综合征(ALGS)患者胆汁淤积性瘙痒。这是FDA批准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治疗ALGS罕见病的药物。
Alagill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因胆管异常狭窄、畸形和数量减少,导致胆汁在肝脏蓄积,从而引发进行性肝病。它常发病于儿童时期,突变可能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包括肝脏、心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瘙痒、黄疸、发育迟缓、黄瘤和进行性肝病。ALGS发病率约为1/30000人,60%~75%的ALGS患者在成年前进行了肝移植。
马昔巴特是一种最低限度吸收的新型口服在研药物,可抑制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使更多胆汁酸从粪便中排出,降低全身胆汁酸水平,从而有可能减少胆汁酸介导的肝损伤以及相关影响和并发症。2021年9月,Mirum宣布FDA批准maralixibat上市,用于治疗1岁及以上Alagille综合征患者胆汁淤积性瘙痒症。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市场分析
 
我国导尿管行业发展潜力大
导尿术是临床基础护理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在临床医学、护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导尿管是导尿术中最核心的产品,用于帮助患者引流尿液。放眼全球,欧美市场由于医疗行业较发达,对导尿管的需求较大,且其市场需求仍在逐年递增;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对导尿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伴随导尿管产品工艺的革新和相关医疗政策的加持,我国导尿管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市场需求逐步上升
据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Future Market Insights预测,全球导尿管市场在2020—2030年将以近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30年底,全球导尿管市场估值将超过22亿美元,其中乳胶类导管产品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导尿管在全球各国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美国因尿路感染患病率相对较高,成为全球导尿管需求最大的市场;受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飙升和政府支持开发新型医疗辅助设备的影响,欧洲成为全球第二大导尿管市场;亚太地区因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人数日益增多,也将在导尿管市场中占有显著份额,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高流行率、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卫生投入的增加等因素,预计将对印度和日本等经济体的导尿管市场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对卫生健康需求的增长,导尿管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文献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医院住院人群中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占25%~35%。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2019年我国医院住院人数达到26596万人,故留置导尿管市场容量预计为6649万~9308万支,其中60岁及以上需要留置导尿管的人口占比约为18.1%。老年人罹患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概率较高,必将带动相应的医疗耗材产品的需求增长,导尿管作为基础性医疗器械产品,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生产工艺推陈出新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尿管经历了从传统、现代化到全自动化生产工艺的变革。以乳胶导尿管为例,传统生产工艺流程以人工为主,涉及原料使用、浸渍成型、脱模、沥滤、硫化处理、硅涂层处理、外观检验、切管、塞阀、套膜、检验、包装、灭菌、成品入库等诸多环节。与传统生产工艺相比,现代化生产工艺在装配检验工序中采用集切管、塞阀、套膜、充气、检漏气、检堵塞、收气、包装为一体的多功能自动化设备,有效提高企业产能,提升产品品质。如今,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和精密设备被应用于导尿管生产过程中,不少企业建立了乳胶导尿管自动化生产基地,采用机器人和自动脱模机等设备,实现全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艺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促进行业发展。
在临床应用中,除了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置管时充分润滑、选择合适管路外径等,材料改性也是降低导尿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导尿管材料为乳胶、硅胶、聚氯乙烯(PVC)和聚氨脂(PU)材质四种。此外,亲水涂层、抗菌药涂层、超滑抗菌涂层等新型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且部分新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导尿管生产中。
亲水涂层
亲水涂层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一种具有亲水性的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可在吸收水分后于导尿管乳胶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薄水膜,从而提高导尿管表面的润滑度和平整度。有学者采用医药级PVP制备亲水润滑涂层,并进行材料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该亲水涂层有效改善了导尿管表面的润滑性,且涂层不易脱落,润滑持久度较好。近年来,亲水涂层的制备工艺由传统的热固化改良为光固化,使亲水涂层在导尿管表面的牢固度更高、润滑作用更加持久。
抗菌药涂层
在临床中,抗菌药涂层导尿管主要应用于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其主要分为三类:氯霉素涂层导尿管、氨基糖苷类涂层导尿管和喹诺酮类涂层导尿管。抗菌药涂层导尿管可以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对短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疗效良好,但目前尚缺乏关于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疗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超滑抗菌涂层
超滑抗菌涂层包括多种类型,其中含有银成分(如银离子、银纳米颗粒等)的涂层应用更为普遍,国内外均有已批准上市的含银涂层导尿管,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在进一步研究和监测中。我国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规范含银盐医疗器械注册管理有关事宜的公告》,规定含银盐涂层的导尿管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此外,金银钯合金涂层是一种特殊的超滑抗菌涂层,通过释放微电流有效阻止细菌的黏附和定植,已有临床循证研究可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集采推动行业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建立健全省级招标采购平台机制,推进构建区域性、全国性联盟采购机制。
集中带量采购具有重要的卫生经济学价值,其对导尿管市场也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产导尿管由于具有价格优势,产品性价比较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望进一步替代进口导尿管。从长期来看,集中带量采购的实施将有助于控制导尿管价格,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市场良性竞争,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2021年全国医械优先审批同比下降12.2%
根据众成数科(原众成医械)统计,2021年全国进入优先审批通道医械产品数量达208件,同比下降12.2%。其中,II类和III类产品分别有196件和12件,并有34件产品获批。
省市排名
从产品属地省市分布来看,进入II类优先审批通道产品数量最多为天津市,以66件高居第一位,重庆市以55件居第二位,安徽省以44件居第三位。III类产品则是上海市最多,为3件,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均有1件产品进入优先审批。
2021年获得优先审批的医械产品共34件,分布在7个省份,最多的是天津市,共有13个II类产品获得优先审批,重庆市共有9个II类产品。此外,上海市和广东省都有1件III类产品通过优先审批通道。
细分领域
从细分领域来看,2021年进入优先审批通道和获批数量最多的仍是体外诊断试剂,共有100件产品进入审批通道,另有19件II类产品和4件III类产品获批,无论是进入该通道数量还是获批数量,均占总数的50%以上。临床检验器械、医用成像器械和医用康复器械获批的II类产品数量分别为6件、3件和2件;口腔科器械、无源手术器械、中医器械和无源植入器械均为1件获批。获批的III类产品还有医用成像器械(3件)、无源植入器械(2件)、医用软件(1件)、物理治疗器械(1件)、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1件)。
产业园区
2021年有6处产业园区共计24件II类产品进入全国医疗器械优先审批通道,并且全部获批。其中,天津医药医疗器械工业园共有12件产品获批,数量最多,包括β-胶原特殊序列校准品、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校准品等10种产品。
企业分析
企业方面,进入全国医疗器械优先审批通道的企业共有84家,总计205件产品。其中,天津华科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获II类优先审批数量最多,为12件,重庆中元汇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恩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紧随其后,分别为7件、4件和2件,其他公司均为1件。而获得III类优先审批的仅有两家企业,分别是广东佳悦美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产品分别为领扣型人工角膜和磁共振成像系统。
(信息来源:医械数据洞察)
 
全国医械生产企业有多少?
据众成数科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达28954家,较2020年的25440家同比增长13.8%。其中,可生产Ⅰ类产品企业19569家,可生产Ⅱ类产品13971家,可生产Ⅲ类产品2033家。
01、省市排名
省级排名:广东省企业数量保持第一
2021年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其中广东省以5221家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省、山东省分别以3580家、3030家排名第二、第三;其次为浙江省(2287家)、河北省(1752家)、河南省(1268家)、湖北省(1165家)、上海市(1125家)、北京市(1085家)、安徽省(920家)。整体排名较2020变化不大,其中,广东省依旧凭借良好的政策和地域优势占据医疗器械企业总数量的首位。
从生产企业增速来看,湖北省在2021年医疗器械产业实现全国增速最高,达33.9%;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和宁夏两个自治区,分别为22.8%和22.6%,湖南省也同样以22.6%的增速并列第三。除此之外,广东省同比增长14.7%,较2020年有所放缓。
城市排名:广州市、深圳市、上海市位列前三
从城市排名来看,2021年广州市依然占据首位,为1499家;深圳市、上海市分别以1390家、1125家排名第二、第三;其次为北京市(1085家)、苏州市(857家)、杭州市(835家)、衡水市(687家)、佛山市(652家)、天津市(626家)、济南市(568家)。
市辖区排名:广州白云区、佛山南海区、深圳宝安区位列前三
从市辖区排名看,广州白云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69家,位居全国第一;佛山南海区、深圳宝安区分别以404家与369家排名第二与第三;其次为北京大兴区(314家)、广州黄埔区(313家)、上海浦东新区(280家)、深圳龙岗区(278家)、杭州余杭区(266家)、衡水滨湖新区(261家)以及常州武进区(243家)。
县级市排名:湖北仙桃市居全国第一
从县级市排名看,湖北仙桃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4家,位居全国第一;新乡长垣市、苏州张家港市分别以152家与151家排名第二与第三;其次为青岛莱西市(107家)、镇江丹阳市(102家)、宁波慈溪市(86家)、宁波余姚市(86家)、苏州昆山市(72家)、无锡江阴市(70家)、苏州常熟市(65家)。
县排行:江西进贤县位列全国第一
从县排名看,江西进贤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97家,位居全国第一;河北安平县和河南滑县分别以91家与72家排名第二与第三;其次为浙江桐庐县(69家)、江西南昌县(68家)、山东成武县(60家)、湖南长沙县(54家)、安徽太和县(50家)、广东博罗县(43家)、山东曹县(43家)。
 
02、产业集聚排名
集聚区排名: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居首
从集聚区排名看,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04家,位居全国第一;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河北衡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402家与233家排名第二与第三;其次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32家)、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10家)、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8家)、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88家)、广东佛山南海经济开发区(185家)、河北冀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84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81家)。
(信息来源:众成医械)
 
我国多肽创新药研发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多肽药物研发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研的多肽创新药项目约80项。
在研项目
从治疗领域看,代谢领域项目最多,共31项,占在研多肽创新药项目总数的38.75%;肿瘤/免疫系统领域项目数量位居第二,共23项;第三为抗感染领域,共10项。其他领域还包括中枢神经、骨科、心血管、呼吸系统、眼科、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等。
在代谢领域,糖尿病治疗领域是目前的研发热点,其多肽创新药项目数量最多,共23项,占代谢领域项目总数的77.42%;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和肥胖领域的研究项目分别为7项、1项。肿瘤/免疫系统领域涉及黑色素瘤、脑转移瘤、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和鳞状细胞癌等治疗药物。抗感染领域主要为抗真菌/细菌类多肽候选药物,其多肽创新药项目共6项,占该领域项目总数的60%;其他还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治疗药物、慢性乙肝治疗候选药物等。
目前,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包括分子发现)的多肽创新药项目有40项,占总数的50%;处于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分别为15项、12项和7项;有5项处于临床试验申请阶段;临床试验获批的有1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多肽创新药项目中,至少有12项为多肽偶联药物(PDC药物),且其中11项来自浙江汉鼎医药有限公司;至少有5项为抗菌肽系列药物,多数来自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典型企业盘点
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聚焦长效多肽领域的新药研发,拥有先进的长效多肽药物研发实力,并建有符合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cGMP)标准的多肽原料药和冻干粉针中试车间。目前,该企业在研多肽项目为艾博韦泰与3BNC117针对HIV的联合疗法,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多肽领域,其减重新药的Ⅲ期临床试验申请已于2019年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BEM041项目目前尚处在分子发现阶段。
陕西麦科奥特科技有限公司原料药部门设有4个多肽原料药合成实验室,还拥有1个面积为3500平方米的中试规模产业化基地,以及多肽原料生产线(>1kg)、多肽纯化中试线、冻干制剂生产线和微球缓释中试生产线各1条。目前,该公司建立了一条含17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抗血栓、神经系统损伤及退行性变、糖尿病等领域。其中,3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3个品种进入临床研究阶段,3个品种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
派格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管线已覆盖包括Ⅱ型糖尿病、NASH、肥胖、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阿尔兹海默症、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及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等多个疾病治疗领域。多肽管线主要包括PB-119、PB-718和PB-722等候选产品。其中,PB-119处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PB-718和PB-722处于治疗NASH的Ⅰ期临床试验阶段。
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多肽及化学药物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形成了以抗感染新药及抗癌药为主导的多种first-inclass(同类第一)多肽新药研发管线。拥有多个在研抗菌肽系列产品,包括PL-46注射剂、PL-5喷雾剂、PL-18栓剂、PL-3301纳米微针酊剂等。其中,抗菌肽PL-5喷雾剂入选“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实施计划课题。多肽管线中还有PL-AC343口服剂与注射剂、PL-18注射剂和PL-AC330口服剂与注射剂,分别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实体瘤和其他癌症。
杭州先为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肽管线主要针对Ⅱ型糖尿病,在研药物包括XW003、XW004和XW014。其中,XW003为研究进展最快的多肽候选药物,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XW004和XW014则分别处于临床前研究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阶段。2021年11月,该公司与赛诺菲签署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将对后者的长效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受体激动剂项目进行开发和商业化。
浙江汉鼎医药有限公司致力于利用靶向肽和细胞穿透肽技术进行药物开发。当前产品布局主要针对外周血管疾病、肝纤维化和肿瘤免疫领域。该企业已开发多药效功能PDC管线,拥有DDP-11063、DDP-61001等多个候选药物。
浙江道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多肽管线主要包括DR10627、DR10628和DR10624。其中,DR10627已递交IND申请,该药由GLP-1R/GIPR双效激动多肽与脂肪酸链偶联而成;DR10628由具有GLP-1R/GIPR双效激动活性的多肽与长链脂肪酸链交联而得,适应症为糖尿病、NASH等代谢性疾病;DR10624是将具有GLP-1R/GCGR双效激动活性的多肽、FGF21类似物与人源IgGFc融合而成的三活性蛋白,适应症为糖尿病、肥胖及NASH等代谢疾病,也已递交IND申请。
广州领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全球创新医药产品和技术的合作与引进,从事新靶点创新药物研发。其多肽候选药物为LH021和LH025,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别处于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深圳市图微安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新型多肽类创新药物为核心,专注于治疗器官纤维化、抗炎等疾病的创新药物研发。其产品管线涵盖NASH及其相关纤维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及其相关纤维化、肺纤维化和肾纤维化等领域。TB-001、TB-002和TB-004是其主要的多肽候选药物,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分别用于治疗NASH、肺纤维化和Ⅱ型糖尿病。
中奥生物医药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感染性疾病、皮肤癌、宫颈癌、肝癌等恶性肿瘤及人乳头瘤(HPV)病毒引发的其他疾病。目前,公司在研管线主要包括ZA001、ZA002和ZA003等多肽类候选药物。其中,ZA001和ZA002进展最快,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ZA003~ZA006均处于分子发现阶段。
除代谢、肿瘤/免疫系统和抗感染领域外,PDC和抗菌肽也成为多肽领域的关注点,或将涌现更多同类多肽候选药物。虽然我国在多肽领域的创新药研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厂家正逐渐摆脱仿制而走向自主创新,未来或将有更多多肽创新药和企业崭露头角。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首仿药TOP10企业出炉!恒瑞等斩获70款首仿
首仿药一直是国内药企研发布局的重点,近年来逐渐步入密集获批期。米内网数据显示,近3年来(2019-2021年),超过150个首仿(含剂型首仿)获批上市,从获批时间看,呈逐年递增态势。TOP10企业中,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获批首仿数均达10个及以上,齐鲁制药及豪森药业以9个首仿数并列第三。
超150个首仿药涵盖13个治疗大类,集中在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及代谢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从用药途径看,吸入剂、缓控释制剂、滴眼剂等高壁垒剂型均有产品获批。
正大天晴“首仿之王”实至名归,恒瑞步入收获期
近3年来,中国生物制药有超过50个仿制药获批上市,16个为首仿,领跑国内企业,其中14个由正大天晴药业斩获,“首仿之王”实至名归。米内网数据显示,正大天晴药业新分类报产且暂未获批的仿制药中,有超过10个暂无首仿获批。
16个首仿涵盖9个治疗大类,集中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多款为全球超10亿美元的重磅品种,包括利伐沙班、西格列汀、泊马度胺、托法替布、恩曲他滨替诺福韦、达比加群酯、伏硫西汀、仑伐替尼等,原研产品2020年全球销售额分别超过70亿美元、30亿美元、30亿美元、20亿美元、10亿美元、10亿美元、10亿美元、10亿美元等。
作为国内“创新药一哥”,恒瑞医药把主要精力、财力、人力等放在创新药研发及国际化上,但模仿尚未被模仿的高利润产品也是公司的发展策略,其中就包括首仿。近3年来,公司有超过20个仿制药获批上市,其中10个为首仿,5个在2021年获批上市,领跑其他国内企业。新分类报产且暂未获批的仿制药中,有超过10个暂无首仿获批。
10个首仿中有5个为注射剂,均为国内首个获批,填补市场空白;1个为滴眼剂,原研产品在2021年上半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增速接近300%;口服常释剂型中,大冢制药的托伐普坦2020年全球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9个首仿!齐鲁制药、豪森药业并列第三
依靠丰富的仿制药集群,齐鲁制药过评品种数长期领跑于国内其他药企,在前五批集采中也收获颇丰。近3年来,齐鲁制药有超过50个仿制药获批上市,其中9个为首仿,4个在2021年获批上市。新分类报产且暂未获批的仿制药中,有超过10个暂无首仿获批。
9个首仿中仅1个为注射剂,原研产品在2020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0%;口服制剂中,哌柏西利2020年全球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奥氮平口崩片均为新剂型。
全球销售重磅首仿也是豪森药业重点布局的方向,近3年来公司有20个仿制药获批上市,其中9个为首仿。新分类报产且暂未获批的仿制药中,有7个暂无首仿获批。
9个已获批的首仿中,多个为全球超10亿美元的明星药,包括阿哌沙班、恩扎卢胺、恩格列净、帕利哌酮(含注射剂及缓释片)、维格列汀等,原研产品2020年全球销售额分别超过100亿美元、40亿美元、30亿美元、30亿美元、10亿美元等。
科伦、人福、健康元……聚焦优势领域
“大输液”龙头企业科伦药业,近3年来有超过40款仿制药获批生产,注射剂占“半壁江山”,其中6款为首仿。新分类报产/报临床的在审品种中,有超过20个在国内暂无首仿获批,高端三腔袋产品即将步入收获期,多个冲刺国内首款。
6个首仿中有5个为注射剂,复方氨基酸(15AA-Ⅱ)/葡萄糖(10%)电解质注射液、氨基酸(16)/葡萄糖(48%)电解质注射液均为肠外营养双室袋,原研尚未获批进口;注射用头孢他啶/葡萄糖注射液是公司粉液双室袋平台首个上市产品。
近3年来,人福药业有超过10款仿制药获批生产,其中以神经系统药物为主。4款首仿中,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Ⅱ)为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膜控释片,用于治疗抑郁症;盐酸阿芬/太/尼注射液为短效强镇痛药,原研暂未获批进口;咪达唑仑口服溶液是以儿科人群用药为目标的镇静催眠药,填补了国内咪达唑仑口服溶液剂型的空白。
吸入剂是健康元重点布局的领域,近3年来公司有超过10款仿制药(4款吸入剂)获批生产,其中4款为首仿(2款吸入剂),盐酸左沙丁胺醇吸入溶液填补市场空白,ω-3鱼油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为国内首个以鱼油为主要原料的脂肪乳注射剂产品,注射用丹曲林钠为罕见病用药。
(信息来源:米内网)
 
中印制药企业国际化差距在哪——以非洲市场为例
中国与印度同为医药大国,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都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约1600多种,占全球原料药市场产量的30%以上;印度号称“世界药房”,生产了全球约20%的仿制药,是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
非洲目前是印度药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北美,高于欧洲。随着非洲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未来非洲医药市场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增量市场。从非洲市场来说,中印制药企业国际化差距在哪?本文拟从人员走出去、国际化驱动力、产品走出去、国际组织业务、本土化生产和生态体系六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人员走出去对比
印度人很早就到了非洲。1900年前后,3万多名印度劳工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东非参与铁路修建,后来大量印度人留在了非洲。印度与非洲多国曾同属英国殖民地,拥有共同的语言、法律,甚至文化。印度在地缘上与东非隔海相望,非洲也成为印度人移民和务工的重点地区之一。目前,约有超过300万印度血统的人在非洲生活。在南非,印度移民超过150多万,占南非人口的3%;而毛里求斯的印度裔占比高达70%。印度人在非洲历经几代人,已经扎根并真正融入了非洲,在包括医药等行业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如马德瓦尼和马赫塔等几个印度裔大家族,基本控制了肯尼亚等多个东非国家的制造业和零售业市场。
中国人最早到非洲经商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和台湾同胞。20世纪60年代,大批中国人援助非洲,1969年开始施工的坦赞铁路共计有5万多人次的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非洲经商创业,对非医药贸易大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已经有超百万中国人在非洲工作。
产业的国际化离不开人的国际化。因为历史原因,印度已经在非洲形成了客观的先发优势。
国际化驱动力对比
据印度药品出口促进会(Pharmexcil)公布的数据,2019-2020财年印度制药行业国内市场为225亿美元,虽然近几年增速很快,但与中国的市场规模相比,仍有天壤之别。印度国内拥有一万多家制药企业,受限于本国的市场规模,为了生存与发展,印度药企很早就开始积极寻求拓展海外市场。印度曾经的第一大药企Ranbaxy,早在1977年就在尼日利亚成立了首个合资公司,开始其国际化征程。Glenmark在1990年也进入了非洲市场。生存环境决定了印度药企天生就带有国际化基因。
中国国内医药市场容量巨大,现已是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拥有约4400余家原料和制剂企业,与印度相比,中国企业并没有“走出去”的生存压力。相反,多年来中国医药行业形成了“营销为王”的导向,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依靠灵活的销售手段,在国内市场有很好的发展。对于全球占比仅3%的非洲医药市场,中国企业更是缺乏开拓动力。
印度企业走出去是为了“活得了”,中国企业出海则是为了“活得好”,但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与集采等新政实施之后,或许国内企业也感受到为了生存而出海的压力。
产品走出去的对比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口药品市场,印度药品可以说是一骑绝尘。据麦肯锡报告显示,201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口药品市场,来自印度的药品金额占比29%,排名第一,而来自中国的药品金额仅占6%。
非洲当地药品产量很低,只有大约2%的药品在非洲本地生产。非洲市场上消费的仿制药大都依赖进口,高度的互补性使得印度药品大受欢迎。虽然我国也是仿制药大国,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施行之前,国内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起点不高。而印度企业在非洲走的是品牌仿制药之路,他们深耕非洲市场多年,已经在当地注册了大量的产品组合。如印度Macleods公司,目前在东非地区就注册了超过300个品种,并且还有200个品种处在注册过程中。很多印度仿制药也已打造出品牌优势,形成了强大的产品和品牌组合群,如Strides在神经病变、疟疾和贫血等领域建立的品牌Renerve、Unibrol、Combiart、Duotab和Vitafer等。
我国出口到非洲的制剂多采用代工模式,除了少量头部企业或实现本地化生产的企业在当地拥有一些品牌以外,很多都是以CMO的形式出口至非洲,鲜有通过自有品牌来拓展非洲市场。同质化非品牌仿制药极易在非洲陷入恶性价格竞争。以尼日利亚为例,2013-2019年我国出口尼日利亚的制剂金额都在1亿美元左右波动,并未有大的增长,但国内出口商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走品牌发展之路,导致深陷价格竞争无法自拔。
没有品牌,我们的产品走出去就无法做到差异化,也难以建立稳定的价格体系,最终就会出现严重的内卷。
国际组织业务对比
非洲医药市场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国际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等援助采购资金占据重要份额,如UNICEF、GLOBAL FUND、IDA等机构。像非洲抗疟药采购,70%来源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资金。
国际组织在采购治疗疟疾、艾滋病、结核等药品时,都是从符合WHO PQ认证资质的企业中选择。印度药企人员很多来源于国际药企,他们熟谙国际认证与准入规格,在国际认证与准入方面占据巨大优势。从WHO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印巨大的差距。目前全球通过制剂PQ认证共有593个品种,印度占比65%,中国仅占8%;通过原料药PQ认证共有153个品种,印度占比50%,中国占36%;通过PQ认证疫苗共有257个品种,印度占比43%,中国仅占2%。仅印度Macleods公司,就有超过60个制剂和原料药品种通过了PQ认证。我国对非洲国际机构业务的佼佼者当属复星医药下属的桂林南药,目前也仅有24个获得WHO PQ认证的抗疟药制剂产品。
因此,印度企业在非洲公立市场招标和国际机构招标中占尽优势,而中国企业因为缺乏资质,很多招标无法参与,失去很多机会。
国际化需要遵照国际规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未来中国企业需要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加大投入获得更多国际认证资质。
本土化生产对比
印度在非投资建厂并不多,印度医药巨头CIPLA 2005年在乌干达投资建设的工厂Cipla Quality Chemical Industries Ltd,属于东非最大的药品生产企业。产能达到1.3亿片每月,员工350人,2020年销售收入约3.6亿元人民币。Strides则是2005年在肯尼亚收购了Universal的工厂,完成了实体布局。
从国内企业在非洲的本土化生产来看,从最早20世纪90年代上海医药集团在苏丹投资建厂开始,陆续有上海同美、人福药业、格林菲尔德、三圣药业、上海复星等公司在非洲布局实体。以人福药业来说,自2016年在西非马里的工厂正式投产运营以来,工厂年营业额可达1亿元以上,每年可生产3000万瓶糖浆和4000万瓶大输液,是目前西非地区技术标准最高的制药企业。
印度药企在欧美擅长的并购与资本运作,在成长中的非洲市场尚无太大用武之地。所以在本土化生产布局方面,相对于欧美发达市场,我国在非洲和印度并未形成太大差距。
生态体系对比
除了工厂以外,印度公司在非洲设立了大量分支机构,构建了完善发达的销售网络,如Ajanta在非洲19个国家有分公司,Strides在40多个非洲国家有销售,DR Reddy’s、Lupin、Macleods等在非洲都有多个分公司。此外,很多本地印度人在非洲当地设立了医药批发企业,从印度进口大量药品批发到当地的零售药店。而很多零售药店,从老板到售药人员,大部分还是印度人。还有很多印度侨民获得了当地的从医资格,成为医生,开设自己的医院诊所。以肯尼亚为例,自1963年独立以来,就有大量印度医药人到肯尼亚开拓市场。目前,肯尼亚的药厂、医药公司、进口商、分销商多数都由印度人掌控。可以说,在非洲整个医药生态体系,印度人无处不在,已经形成全产业生态的布局与协同。
在非洲也有中国医药企业陆续进行生态体系布局。2017年,复星医药出资6300万欧元收购Tridem Pharma 100%的股权,积极扩展在非销售网络。目前复星医药在非洲12个国家设有子公司,业务覆盖34个非洲国家,超过800名非洲当地员工。2020年复星医药非洲营业收入达到2亿欧元,其在科特投资的工厂也在筹建之中。但整体来看,中国企业还未成建制地走进非洲,布局鲜有下沉渗透到非洲当地整个产业链,也未能像印度那样在非洲形成产业生态,缺少体系协同。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呼吸系统药物市场纵览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两种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数亿患者。从治疗领域来看,呼吸系统药物市场在前7大发达市场(美国、日本、欧盟4国、英国)中是排名第四的领域,销售额超过390亿美元。传统上,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通过小分子吸入剂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首个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生物制剂获批上市,一系列创新药物和疗法涌入市场。
由于哮喘和COPD的处方往往一同开具,呼吸系统药物开发公司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他们的产品如何应用于不同的适应症,更重要的是,哪些适应症更能带动公司业绩上涨。就小分子药物而言,自2018年以来,COPD贡献的销售额略有增长;2021年,治疗哮喘和COPD的药品在总销售额中的贡献相当。小分子吸入剂治疗的另外两种呼吸系统适应症支气管痉挛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贡献可忽略不计。
对于生物制剂,销售额主要来自哮喘适应症,另外两个适应症——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嗜酸性肉芽肿伴多血管炎虽贡献较小,但呈增长态势。用于治疗COPD的生物制剂正在研发中,目前尚无生物制剂获批。
小分子药物
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小分子药物主要分为长效吸入剂和短效吸入剂。长效吸入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维持治疗、预防急性发作,主要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短效吸入剂按需使用,可迅速缓解症状,主要包括速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等。近年来,新型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几乎停滞不前。这一领域的大部分创新都集中于开发长效药物的固定剂量联合疗法,如将两种类型的分子结合,最常见的是LABA+ICS或LABA+LAMA;或将三种分子结合起来,通常称为三联疗法。
新近上市的三联疗法的市场份额快速扩容,2021年贡献了10%的销售额,且几乎所有的销售额增长均来自三联疗法。而小分子呼吸系统药物的增长趋势相对平稳,这是因为之前的分子药物面临专利到期,单药治疗和双联疗法正逐渐被新型药物和三联疗法所取代。
从销量来看,不同品类和类型药物的组合在哮喘和COPD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主要用于治疗哮喘,ICS+LABA双联疗法也是如此;而抗胆碱药(或LAMA)单用或联用主要用于COPD的治疗。药物获批的适应症是影响销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目前已有几种三联疗法获批用于治疗哮喘和COPD,但上市时间尚短(2020年获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COPD销售份额不断增长:创新三联疗法最初仅被批准用于治疗COPD。
生物制剂
近年来,生物制剂的涌现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重大变革。该领域首个上市的生物制剂是2003年上市的抗IgE抗体——Xolair(奥马珠单抗)。十多年后,新一代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生物制剂IL(白细胞介素)抑制剂上市。
目前市场上获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IL抑制剂还有葛兰素史克的Nucala、Teva的Cinqair、阿斯利康的Fasenra和赛诺菲的Dupixent;其中Nucala、Cinqair和Fasenra靶向IL-5(IL-5在嗜酸性粒细胞的发育、释放及活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而Dupixent则靶向IL-4/IL-13信号通路。
在分析呼吸系统疾病生物制剂的销售情况时,按适应症划分的细分市场销售额尤其重要,因为获批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5种产品中有3种也获批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Dupixent获批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Xolair获批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Nucala获批用于治疗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从Dupixent和Xolair的销量分布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以外的适应症贡献的销量也很可观。
在呼吸系统疾病适应症中,销量的主力来源是哮喘治疗。Dupixent和Nucala例外,二者约30%的销量分别来自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嗜酸性肉芽肿伴多血管炎。2020年底,Xolair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但到目前为止,Xolair销量中只有不到1%来自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未来几年可能会有所增长。
由于其作用机制,白细胞介素抑制剂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因此上述药物目前都在积极开发用于治疗其他疾病。重要的是,这些药物大多推进到COPD治疗的后期研发阶段,如果研发成功,将为生物制剂开辟一个庞大的呼吸药物细分市场。然而,COPD通常是由吸烟引起的肺损伤所致,这些免疫抑制疗法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及它们对哮喘的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前景将变得愈加复杂,了解疾病动态、推进新疗法问世,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信息来源:艾昆纬)
 
2021年中国药企项目授权交易,引进与自研并进
我国创新药开发进展快速,授权引进License in和对外授权License out的项目数量、金额、类型都在增加,这一过程促进了很多以License in为主打的国内创新药公司的快速发展,快速扩增研发管线,如再鼎医药、云顶新耀、联拓生物等,而目前引进项目的方向也不再只是海外,中国新药企业产品正在缩小与国际First-in-class开发速度上的差距,2021年国内企业直接授权和引进数量较2020年增加,中国新药不仅走向海外,也促进了国内新药的合作研发。
■肿瘤依然是研发热门
从疾病领域分布来看,2021年License in项目和近5年来的情况一致,肿瘤领域依然是热门领域,神经科学、自身免疫等领域与近年交易趋势类似,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包括COVID-19疫苗和治疗药物在内的感染领域近年交易项目激增。此外,由于许多项目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适应症尚未公布。
从2021年license out项目来看,仍然以肿瘤为主,几乎都是生物类似药和创新药。2021年中国药企License out项目中,最瞩目的是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该药是目前继罗氏的Kadcyla、第一三共的Enhertu之后,上市的全球第三款靶向HER2的ADC药物,2021年8月以2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金额为产品累计销售净额的高个位数至百分之十几的比例提成,将除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授权给美国Seagen。
其他值得关注的交易还有,诺华以6.5亿美元的预付款、超过22亿美元的总交易额,获得了百济神州tislelizumab除中国以外的全球主要市场的权益。
■2021年中国药企海外License out以肿瘤为主
License in模式公司增加
从受让方企业来看,2021年再鼎医药的License in数量最多。除了再鼎医药、云顶新耀、基石药业等一批以License in为主打的国内创新药公司继续引进项目外,石药集团、恒瑞医药、先声药业等传统药企也在通过License in加速创新转型,引进来自海外或国内其他创新药企的项目。从引进成熟的已上市或后期产品、向引进临床前产品并进行源头开发进行转变,可见国内受让企业越来越注重和具备创新产品的研发实力。
2021年License in超过2个的中国药企
从授权方来看,大多数产品仍来自海外,交易额也占总交易额的大部分;约有35%的项目授权方来自国内创新药企,相对来说交易额更低。再鼎医药是2021年国内选择License in最多的公司,其研发管线一直都以肿瘤为主,其中四个引进处于临床阶段的肿瘤项目交易额都在中国药企引进项目交易额的前列。
中国药企的License in也开始走向全球权益,例如创响生物2.3亿美元引进和黄医药的4款自身免疫小分子创新药、云顶新耀以5.61亿美元引进中国抗体/信诺维的新一代BTK抑制剂、百济神州7.72亿美元引进维立志博的差异化LAG-3抗体等,这些有能力开发海外市场的公司期望能将真正创新的产品进行全球推广。
■本土创新成为焦点
2021年,国内新药开发许可数量超过2020年,且开发阶段也更早期。但新药研发依然考验研发实力,在引进国外技术平台的同时,中国药企也在建立专有的技术平台。例如2020年信达生物从罗氏引入通用CAR-T平台的使用权,以及能够发现和开发特定2:1 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的技术,信达生物将开发、制造和商业化这些产品,罗氏也保留了许可它们在中国以外的开发和商业化的选择权;康方生物的Tetrabody技术平台,用于设计及生产创新四价双特异性抗体的专有技术;岸迈生物建立了FTI-Ig双抗技术平台,构建方式为串联Fab;亘喜生物的FasT CAR-T生产平台,可将CAR-T制造时间从两周缩短至一天,以解决之前传统CAR-T疗法制造时间长、制造质量欠佳、治疗成本高和T细胞适应性差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本土创新能力。
2021年中国药企项目授权交易,引进与自研并进,引进可以作为公司发展的初始加速器,而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还是本土自研实力能真正地创新。无论是自己开发或是本土企业交易,都在加快创新技术平台的建立及差异化开发,提高新药开发效率,走进更大的国际市场。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全球mRNA疫苗专利一览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mRNA疫苗成为这两年最热门最赚钱的药物,mRNA疫苗的开发虽说是史上最快,但事实上其从被发现到走向临床再到成功上市经过了整整60年。
1961年生物学家Brenner等人证明了mRNA的存在,发现了mRNA传递遗传信息的机制。将近30年后,Malone等人提出了将mRNA作为药物的构想,并且成功使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mRNA,转染真核细胞进行表达。1990年,他们又通过直接注射,使mRNA在小鼠的骨骼肌细胞中充分表达,这是首次在体内成功表达mRNA,证明了mRNA疫苗开发的可行性。Malone等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项研究的价值,据此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多篇专利。
mRNA疫苗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在于递送技术。因为外源mRNA必须穿过宿主细胞膜的屏障进入细胞质才能翻译成蛋白质,而mRNA非常容易降解,因而在穿过宿主细胞的细胞膜时需要一些载体的协助。LNP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s,LNP)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mRNA递送技术,其在临床上也已经被证明具有非常好的效果。LNP主要由几种物质组成:可电离脂质、胆固醇、磷脂和聚乙二醇(PEG)-脂质。
有“LNP技术之父”之称的加拿大的生物化学家Pieter Cullis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从1990年代后期,就致力于使用LNP技术递送核酸类药物(利用该技术的核酸药物Patisiran已上市),从2012年开始,他们转向探索LNP递送系统在基于mRNA的药物中的机会,目前Cullis教授的公司Acuitas拥有多项LNP技术相关的专利。
目前在研的mRNA疫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复制型(也称“传统型”),一类是自扩增型的。
由于非复制型mRNA疫苗的研发和生产都相对来说难度更小一些,目前在研的mRNA疫苗大部分都是非复制型mRNA疫苗。
那么截至目前,全球mRNA疫苗研发的竞争情况如何呢?通过医药魔方的全球新药数据库分析发现,Moderna和BioNTech分别以拥有30和20个在研产品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位,Moderna进入临床的产品高达20个,BioNTech也有18个。中国的艾美疫苗和沃森生物均拥有四个mRNA产品,其中沃森生物的ARCoVaX疫苗已经进入临床三期,这个产品是由沃森生物、艾博生物以及军科院共同研发的。
全球新冠的流行也给mRNA疫苗适应症和靶点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根据医药魔方全球新药数据库显示,目前mRNA疫苗最热门的适应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在疫情之前,最热门的适应症是肿瘤;目前mRNA疫苗最热门的靶点是SARA-CoV-2,疫情前最热门的靶点是流感病毒。
随着mRNA疫苗技术的发展,相关技术专利的申请也在近十年来屡创新高。RNA疫苗领域第一个专利族于1989年申请,在接下来的20年里,mRNA曾因为研发成本过高一度遭受质疑,因此专利申请也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3年mRNA技术在临床上初步显示出希望,全球的专利申请开始急速增长,中国的专利申请趋势基本与世界趋势吻合。2020年和2021年的真实专利申请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与专利申请到公开18个月的期限有关,这两年专利申请数量预计远超之前。
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最多专利申请的是Curevac公司,之后分别是Moderna和BioNTech。这些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也名列前茅。经分析,TOP10的公司拥有全球80%以上的专利申请,这些公司最热衷申请的专利类型包括:产品、医药用途、制剂、诊断或分析方法和制备方法,这些专利类型占总申请的80%以上。
目前已有两款治疗新冠的mRNA疫苗已上市,其中一款是由Moderna研发的Elasomeran(代号mRNA-1273),它已经在日本和欧洲正式上市,在美国获得紧急使用授权,这款疫苗是非复制型疫苗,其结构具有5''加帽和3''poly(A)尾巴,开放性阅读框是一段编码SARS-CoV-2刺突蛋白基因的序列,所有的尿苷由假尿苷替换。Moderna本身拥有多项mRNA疫苗相关的专利,包括:mRNA修饰、mRNA产品、医药用途和递送技术等。
其中US2021228707A1是与已上市的mRNA-1273相关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日为2020年8月21日,其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信使核糖核酸(mRNA),其包括开放阅读框架(ORF),其包含与SEQ ID NO:28的核苷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并编码包含SEQ ID NO:29的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权利要求10进一步限定权1要求保护的mRNA还包含5'' UTR和3'' UTR,权利要求13进一步限定权1要求保护的mRNA还包含5''-cap和3'' poly(A) 尾巴,专利中要求保护的mRNA从结构上来说与mRNA-1273一致。进一比对SEQ ID NO:29和mRNA-1273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高达99%,确认该专利要求保护了mRNA-1273的序列。权利要求17要求保护一种包含脂质纳米颗粒和权1中所述的mRNA组合物,权利要求20进一步限定权17要求保护的组合物中的脂质纳米颗粒包含PEG2000、DSPC、胆固醇和式I的阳离子脂质,经过确认从权20中的式I结构是脂质SM-102。对比mRNA-127已上市的制剂处方,确认该专利还要求保护了mRNA-127的制剂。
除此篇专利外,Moderna目前还公开了一篇保护mRNA-1273治疗新冠感染用途的专利—WO2021159130A2,以及一篇补充保护mRNA-1273结构的专利—WO2021159040A2。这两篇专利申请日分别是2021年5月14日和2021年2月6日,目前这两篇专利刚进入PCT公开阶段,尚未进入各国。
另外一款正式上市的mRNA疫苗是由BioNTech和辉瑞联和研发的Tozinameran(代号BNT162b2),其已在欧洲、日本和美国正上市,疫苗结构与mRNA-1273相似,制剂采用的也是LNP递送技术,制剂成分与mRNA-127略有不同,制剂中脂质包含的是:ALC-0315、ALC-0159、DSPC和胆固醇。BioNTech也就mRNA疫苗申请了很多专利,包括mRNA修饰、组合物和mRNA递送技术等,其中2021年3月19日申请的专利为抗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产品专利。
Moderna和BioNTech除了本身申请了专利外,同时都获得了宾大的US8278036B专利的非独占许可,这篇专利是mRNA领域最重要的专利之一,核心的发明点是通过对mRNA中尿苷进行修饰,将其替换成假尿苷,帮助mRNA躲过机体的免疫防御,降低炎症反应。预计将于2027年到期,Karikó博士是该专利发明人之一,也是目前诺奖的热门候选人。这篇专利获得授权之后,宾大在2010年仅以30万美金的价格将该其独占许可给了CellScript。该公司后期将此专利分别非独占许可给Moderna和BioNTech公司,预计在这次交易中获得数亿美金的收益。
对于假尿苷的替换,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是不是不进行假尿苷的替换,mRNA药物就无法发挥作用了?现在有几家公司开发的mRNA产品中就没有进行假尿苷的替换,例如Shire公司认为只要添加正确的“帽”结构并清除所有杂质,未修饰的mRNA也能成为一种效果类似的产品;CureVac公司认为可以通过改变mRNA的基因序列,将疫苗中的尿苷减至最少,也可以缓解免疫应答;国内今年获得融资最多的艾博生物研发的mRNA疫苗产品也未使用假尿苷修饰技术,他们认为影响mRNA疫苗安全性和效力的因素有很多,假尿苷修饰只是其中之一。
初上述重点专利外,mRNA疫苗相关其他技术领域也存在很多重要的专利申请,如加帽或poly(A)尾巴的修饰技术;自扩增技术;序列或密码子优化;核苷酸修饰;递送技术等。
mRNA疫苗涉及的专利技术众多,难免就因为知识产权问题产生很多纠纷,目前各公司一边在积极的寻求获得专利许可,一边也不断的试图无效竞争对手的专利。
Moderna目前主动针对CureVac和Arbutus的四篇专利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起了多方复审(IPR)请求,其中CureVac的US8383340B保护了制备级别的mRNA的纯化的方法,该专利目前已被成功无效。其他三篇专利均是Arbutus公司涉及LNP递送技术的专利,分别是US9364435B、US9404127B和US8058069B,目前US9364435B专利权被部分无效,US9404127B专利被成功无效,US8058069B专利维持有效。从目前的裁定结果来看,Arbutus可以此为基础向Moderna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或者要求Moderna支付一定专利许可费。不过Moderna一直坚持自己使用的不是Arbutus的LNP技术,而是自己研发的递送技术,这个纠纷目前还在进行中。
Moderna还和NIH因mRNA疫苗的发明人问题相持不下,双方在mRNA疫苗核心序列的研发中有着密切的合作,而Moderna在3项核心的专利申请(US2021228707A、WO2021154763A和WO2021159040A)中仅将本公司的科学家列入发明人,将NIH三位科学家排除在外,此举引发NIH不满。Moderna主张:虽然与NIH合作完成了序列,但他们有一个独立的团队与NIH平行推进工作,并且独立设计出了与NIH团队完全相同的确切序列,两个团队只是在最后“交换了意见”。
Moderna公司还可能侵犯了NIH的专利US10960070B,该专利提供了解决冠状病毒刺突蛋白的高免疫原性融合前构象稳定性的普适性方案,预计于2037年到期,目前已许可给多家制药公司。Moderna公司的mRNA疫苗虽然不能满足该专利权利要求中任何一项的限制,并且不通过制造或销售mRNA疫苗直接侵犯这些权利要求。然而,一旦注射到人类患者体内,mRNA-1273疫苗会指示受试者的身体产生刺突蛋白,然后赋予免疫力。这种事实模式可能构成对涵盖刺突蛋白的权利要求的诱导侵权。NIH虽未对Moderna公司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但该专利为美国政府和Moderna公司就mRNA疫苗的流通、定价等多方面的的谈判提供了有力的筹码。2021年3月,福奇等科学家曾联名致信政府,呼吁将该专利许可给Moderna公司,以促进疫苗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获取。
BioNTech自身面临的专利侵权风险较小,目前查到的仅有Allele针对BioNTech(Pfizer)在mRNA疫苗研究中使用了其公司的黄绿色荧光蛋白提起诉讼请求,Pfizer援引了美国专利法中“safe harbor“条款抗辩,目前该诉讼正在加州南区法院审理中,暂未结案。
BioNTech主动对Moderna和CureVac的多篇专利向欧洲专利局提出异议请求,这几篇专利无一例外都是mRNA研发相关的重点专利,值得注意的是,这几篇专利在中国都有同族,值得中国的研发企业多加关注。
因为mRNA疫苗给研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各公司的专利布局如可谓蛛网般密集,但是在新冠流行期间,知识产权的壁垒也对全球的医疗制造和供应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南非和印度于2020年初向WTO提交了TRIPS义务豁免提案,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在全球大部分人都接种有效疫苗前放弃四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外观设计以及TRIPS协议下的未公开信息。
TRIPS理事会针对这个提案在2020年10月进行了初步讨论,100个国家欢迎或完全支持该提案,仅剩小部分国家或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欧盟、日本、挪威、瑞士、英国和美国对这个提案表示拒绝。反对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些措施将不利于制药业的创新。第二,TRIPS协议中的现有灵活性足以解决疫苗可及性问题,因此无需豁免TRIPS义务。第三,发达国家辩称,新冠相关的医疗产品并不短缺,现有的COVAX机制等安排足以促进获取。2021年,拜登政府同意就这个提案进行再次协商,欧盟也重新做出了回应,但是这本身并未对TRIPS豁免提案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目前该提案尚未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一致,全球范围的的专利问题仍然存在,也欢迎大家TRIPS义务豁免提案跟我们分享自己想法,大家认为疫情期间,专利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月12日快讯
凌霄花:受天气影响,货源减少,行情稳步上升。现市场统货73元/kg左右,优质货80-85元/kg。
胖大海:市场货源走销迟缓,行情平淡行,现圆果价格在60元/kg左右,长果85-90元/kg。
马齿苋:马齿苋市场货源缺少,行情明显上涨,现统货价格在21-22元/kg,后市有继续上扬趋势。
苦参:苦参产新结束,市场货源不足,价格保持坚挺运营,目前市场家种货13-14元/kg,统片货17-18元/kg。
石菖蒲:石菖蒲货源走动缓慢,价格有所回落,现市场江西货价格在76-78元/kg之间,贵州货78-80元/kg。
干姜:正值用季,商家批量购销,行情暂时回稳,现在当地市场粉姜统货售价17-18元/kg,粉姜选片售价20-24元/kg,药厂货15-16元/kg。
茯苓:将近年关,茯苓市场需求减少,行情回稳,现在市场茯苓统丁价格在36-37元/kg,选丁39-40元/kg,中心售价丁42-45元/kg,茯苓片价格在35-36元/kg,茯苓块32-33元/kg。
细辛:随着辽细辛需求增速,整体来货量不多,行情坚挺,现在市场细辛统根货个售价在95-98元/kg,水洗货售价100-110元/kg不等,去头尾选货售价130-150元/kg不等。
银柴胡:近日市场银柴胡寻购货源商家不多,市场货源小批量走动,行情稳定,目前市场银柴胡统货售价在64-65元/kg,选货售价在80-85元/kg。
银杏叶:来货增多,市场走动一般,行情平稳,现在市场银杏叶青叶售价13-14元/kg,黄统货价格在9-10元/kg。
油松节:近日油松节货源零散走动,行情稳定,目前市场油松节售价8-9元/kg。
鸡内金:市场鸡内金货源充足,行情平稳运行,近期以小批量货源成交为主,目前统货价格10-11元/kg,选货售价12元/kg左右。
铁皮石斛:近期走动顺畅,临近春节,铁皮石斛作为保健品种,货源走动较快,目前散条价格350-500元/kg,铁皮枫斗价格在700-1300元/kg不等。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2/1/13 19:29:10      阅读2158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