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19 22:09:04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产业大势
 
制药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
近年来,以连续制造、3D打印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并陆续被批准用于药品生产。能否抓住新兴制药技术的应用机遇,促进制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企业的创新和投入,也需要药品监管科学的研究支持,以开发评价方法、评价工具为基础,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决策体系。
■制药新技术蓬勃发展
目前,新兴制药技术包括三大类型:一是针对小分子药物的新兴技术,包括原料药(活性成分)的连续制造、药物制剂的连续制造、3D打印制造、基于模型的连续制造、连续的无菌喷雾干燥、超长效口服制剂制备等;二是针对生物大分子的新兴技术,包括冻干过程中的晶核控制、第二代测序技术、应急药物制造、先进的过程控制方法、下游工序的连续生产等;三是适用于多种产品的新兴技术,包括封闭的无菌灌装系统、用于无菌灌装的隔离器/机械臂、用于注射剂产品的新型容器和封闭系统等。
新兴制药技术具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缺陷、满足个性化开发需求的巨大潜力。
■药品质量控制面临挑战
新技术在激发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同时,也给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带来挑战。
一方面,新兴技术在某些方面突破了药品生产既有的质量管控模式,需要研究建立新的适用于新兴技术的质量管控方法和标准,用科学验证的数据证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以连续制造技术为例,与传统“批”生产不同,物料在单元操作之间持续流动,持续产出产品。如何进行批次划分?如何对物料进行追溯?如何确保产品的均一性?如何确保产品持续符合质量标准?如何通过技术控制实时放行产品?一系列新问题无法用传统药品生产的管理思维解决,必须突破现有质量管控模式,建立新的生产控制策略和质量控制策略。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在某些方面突破了药品生产质量监管既有的技术框架和要求,需要构建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其对药品质量的影响,评价生产过程质量管控措施和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等。
■监管科学研究势在必行
对新技术的评价研究是药品监管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促进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保障,主要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等。按照阶段划分,评价研究包括上市前的注册工艺审评和上市后的生产工艺变更评价(含监管框架和应用路径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评价(含控制策略和评价指南研究)、产品质量评价(含检测方法和标准研究)等。
监管框架和应用路径研究。要促进新技术应用,需要在新技术应用初期进行充分研究,由监管部门与业界共同研究确定对新兴技术的监管框架及监管策略。建模工具可以帮助评估产品风险,评估工艺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进而明确监管原则和应用路径。例如,目前针对药品连续制造的模型工具主要有三种:机理模型、经验模型和两者结合的混合模型。
控制策略和评价指南研究。明确的评估和控制策略,不仅有助于推动运用新兴技术的新药早日获批,还有助于增强研发企业和生产企业应用新兴技术的积极性。连续制造技术应用评估应从四个维度考虑:质量、速度、成本和灵活性。需要在明确关键概念(如批次概念)的基础上,研究解决一系列与评估和控制有关的问题:控制策略标准化、产品放行标准化、设备/系统要求标准化、系统建模标准化等。
检测方法和标准研究。标准需要基于关键质量属性,明确需要控制并测量的参数、测量方法及测量的方式和时间等。过程分析技术(PAT)可以实现对关键工艺参数、中间体和终产品的全过程实时监测和生产反馈控制,能够提高药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也便于监管。例如,目前已有多种运用过程分析技术工具开发的在线、随线或近线检测方法。
可以预见,未来新的制药技术将不断涌现。监管方和产业界唯有用好监管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科学评价新技术下药品质量的可靠性、过程控制的可靠性和质量控制的可靠性,才能确保将真正具有价值的新技术用于生产更加安全、有效、可控的药品,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健康需求,促进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License in如何拉动中国创新药发展
中国现阶段的创新药之路处于筑底阶段,但是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势不可挡和螺旋上升之势。源头创新、投资并购、License in(许可引进)是现阶段药企补充自身产品管线的主要手段,很多企业都是采用的组合拳,三管齐下。
其中License in具备研发周期短、经验水平积累快、前期研发投入少等诸多优势,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一种快速补充手段,已成为本土企业扩充管线的一种潮流。据火石创造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截至5月已披露的License in交易数量达36起,交易额超1亿美元的有19起,交易数量及金额均有上升之势。
01
中国创新药之路呈螺旋上升之势
从中国药品发展历史、国家医药/医保政策、地方商保等角度综合分析,中国为创新药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大力支持,生物制药已具备一定赛道优势,化学制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稳健发展。中国的创新药之路正在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在不久的未来将实现井喷发展。
创新药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具备完善的产品管线,源头创新、投资并购、License in都是药企补充自身产品管线的手段。其中最难的是源头创新,也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卡脖子环节,License-in相较其他2种手段难度最小,风险最低。
02
License in在中国的现状
License in,又称许可引进,是通过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付款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地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商业化权益,License in模式可总结为:首付+里程碑+未来销售提成。其本质是分工合作,即不同企业布局不同的研发阶段,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通力合作,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多项资本的支持下,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通过License in扩充研发管线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归结于License in的一系列明显优势:研发周期短、前期投入少、技术积累快速,总体来说就是降低了药品开发的风险。
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统计,在2015年之后,发生License in交易的达62个企业,其中License in交易数量大于5起的企业有5个,分别为再鼎医药、云顶新耀、百济神州、天境生物、华东医药(详见表1),通过精准License in入场较早的企业已陆续进入收获期。
再鼎医药专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领域以及通过License in引进差异化的研发管线,其许可引进的14起交易中,3款产品已成功上市实现商业化,分别为则乐(尼拉帕利)、肿瘤电场治疗爱普盾、擎乐(瑞派替尼片);4款产品在国内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包含FDA已上市/已递交NMPA上市申请的Omadacycline)。
云顶新耀主要布局肿瘤、免疫、心肾以及感染性疾病4个领域,涉及的8款产品均是通过License in获取,其中5款产品在国内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含License in后在FDA成功上市的2款产品,分别为Sacituzumab govitecan-hziy、Eravacycline)。
百济神州2020年1月13日许可引进的SYLVANT(司妥昔单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于2021年1月25日已受理萨温珂(注射用司妥昔单抗)的上市许可申请(BLA)并纳入优先审评。
License in的产品主要包含药品、技术、平台、设备,其中94%为药品的相关权益。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肿瘤、感染、神经系统、内分泌、眼科。
截至目前,License in的交易量、交易额呈攀升趋势。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19年至今根据已披露交易额超1亿美元交易量达47起。
另外,2019年全年交易额超过5亿美元为1起,2020全年交易额超过5亿美元为2起,2021年暂未出现超过5亿美元的交易,我们可以期待下。License in药品交易总额超过5亿美元的交易共3起。
03
License in的能力要求
企业通过License in扩充自身管线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首先,是调研能力。目标产品在符合公司战略的同时尽可能保持管线的差异化优势,这需要团队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专业科研能力,高度甄别出适合自己企业的好项目。
其次,是资金能力与商务能力。许可引进全周期需要充足的资金,成本的把控、谈判、后续的商业化能力是企业实力的另一项表现。
最后,研发能力与执行能力。许可引进的项目快速获得阶段成果,需要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推进临床试验顺利开展,直至商业化,均需要高效的研发能力与执行能力。
小结
结合中国鼓励创新的医药现状以及License in具备研发周期短、经验水平积累快、前期研发投入少等诸多优势,已成为本土企业快速扩充研发管线的一种潮流。通过精准的License in,入场较早的企业已陆续进入收获期。
但是随着License in市场的逐渐拥挤,交易额水涨船高,且权益的分配导致项目的市场有限,对商业资本来说吸引力可能会逐渐下降,反成为限制License in模式的一大劣势。
(信息来源:火石创造)
 
PD-1/PDL-1抑制剂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当前和未来展望
近些年来,以重新激活癌症患者弱化的免疫细胞为目的的免疫疗法已经取得了明显可见的成效,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靶向程序性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
相关的一系列报道表明了PD-1/L1阻断剂等在实体瘤和恶性血液瘤之间的积极作用,但是依靠PD-1/L1的单一疗法同样也具有令人担忧的局限性,本文就此作出复习与讨论。
01
PD-1免疫疗法的历史概述:
PD-1发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2年,Ishida等人在The EMBO Journal 上首先描述了小鼠免疫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的新成员PD-1,并且报道了PD-1可以诱导经典类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1999年,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狼疮样自身免疫综合征的研究,揭示了PD-1作为免疫检查点起效的机制。
2014年,FDA批准了首个抗PD-1单克隆抗体Keytruda,紧接着批准nivolumab,用于无法切除或转移的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之后FDA陆续批准了很多其他的抗PD-1抗体用于癌症治疗。于2014年获批的O药和K药为其中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
0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PD-1是CD28家族的成员,是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和自然杀伤性(NK)细胞上的抑制受体。它有两个结合配体——正常细胞上表达的PDL-1和PDL-2(B7家族),PD-1与任一配体的结合均会抑制T细胞活性,诱导T细胞耐受,抑制增殖,降低T细胞的免疫反应并诱导细胞死亡,从而阻止免疫细胞活化杀伤正常细胞。
但是某些恶性肿瘤利用了这一机制,它在表面大量表达PDL-1/2,减少T细胞激活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从而绕过免疫监视,除此之外癌细胞也会激活固有的细胞信号来增强癌细胞的生存率,建立肿瘤屏障用于对抗例如干扰素类等促进细胞凋亡的物质。
在包括不限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和子宫内膜癌中都可见PDL-1/2抑制免疫微环境。与健康个体相比,晚期NSCLC患者的PD-L1显著上调,且PD-L1在乳腺癌原代癌细胞中高表达等事实,皆表明这类癌症可能受益于免疫检查点疗法,另外,PD-L1在血液循环转移细胞上高表达,可以作为免疫检查点阻断的标志物。
PD-1/PDL-1/2抑制剂的目的就是为了切断这一通路,
提高免疫细胞的增殖,并增强机体天然抗肿瘤监测系统的功效。
03
PD-1/L1抑制剂的优势:
与治疗癌症的其他方法相比,免疫治疗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借助的是免疫系统的能力,除了比放射、化疗、手术等传统方法更加安全以外,它还能对特定的肿瘤形成适应性和特异性,形成类似抗原的持久记忆力,这对于防止肿瘤复发有重要的意义。
与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ipilimumab(抗CTLA-4单克隆抗体)和BRAF/MEK抑制剂的单一疗法相比,PD-1抑制剂的单一疗法具有更高的总生存率,适应更多的肿瘤类型。像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现在被认为是治疗ipilimumab难以治愈的黑色素瘤的前线药物。
并且,PD-1抑制剂的相关毒性要小于其他免疫疗法如白细胞介素-2和CTLA-4阻断剂。
04
PD-1/L1抑制的劣势:
①PD-1/L1诱导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
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在重复给药抗PD-1/L1抗体的操作后,产生了致命的异种超敏反应。而且,抗PD-1抗体可能在包括胰腺,皮肤,肝脏,胃肠道,内分泌和肾系统在内的各种器官和系统中引起多种免疫副反应。
某些器官特异性副作用(如肺炎)仅在PD-1阻断疗法下出现,PD-1抑制剂治疗导致的肺炎多见于NSCLC患者,是一种重要的不良事件,除此之外,PD-1/L1治疗可引起全身效应,例如脑膜神经根炎,多发性神经根炎,心律不齐等。有报道称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引起心肌炎和急性心力衰竭。
②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目前,PDL-1的表达是一种经过验证且重要的预测生物标志物。然而仅此是不够的,仅凭此不足以确定哪些患者可以接受PD-1/L1阻断治疗。肿瘤表达最高水平的PDL-1/2是对治疗最好的应答这一假说也尚未得到肯定。
PDL-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如rs4143815和rs2282055,已被进一步选择为最终应答者。MSI和dMMR被认为是抗PD-1/L1抗体反应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然而,这也是不够的,因为它们在许多癌症中经常被观察到,缺乏特异性。
这都要求进行更多的研究以鉴定其他标志物,例如TIL,TMB,IFN-γ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循环生物标志物和肠道菌群等。
③PD-1抑制剂的成本效益
从经济角度看,PD-1阻断单一疗法通常比其他免疫疗法和常规癌症疗法更昂贵。最初进口的PD-1抗癌药在中国获得一线治疗肺癌时,价格近4万元/月,但是伴随着国产PD-1抑制剂获批肺癌适应症,并且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预计可以在两三年内惠及超过50%的中国肺癌患者。
④具有基础原发性免疫缺陷和/或自身免疫的患者
由于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irAEs,且irAEs的发生与较短的生存期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通常不被考虑接受这些类型的治疗。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受益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与使用抗CTLA-4药物相比,使用抗PD-1/PD-L1药物治疗已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会出现更高的疾病发作概率。
⑤抗免疫检查抑制剂
尽管PD-1信号传导抑制明显增强了抗肿瘤反应,可产生持久的临床反应,并在某些情况下延长了生存期,但还是约有30%–60%的患者对PD-1/PD-L1抑制没有反应。
补充:抵抗免疫检查抑制剂的几种机制也被研究,例如I类抗原呈递中的缺陷,Wnt/β-catenin途径和干扰素信号传导中的缺陷,自适应抵抗PD-1/PDL-1受体阻断剂(一旦PD-1/PDL-1途径被抑制,就会发生抗PD-1治疗以及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TIM-3过表达。)
05
改善PD-1/L1阻断疗法的讨论:
①确定新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以预测对治疗的反应
在给药前预测相对治疗功效,将最小化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并减少与这些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改善预后效果。
高度突变的肿瘤对治疗表现出良好的反应,因此在基因水平上反应性突变,或可用作预测性生物标志物。还有肠道微生物,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循环微RNA等也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研究中。
根据目前的证据,显示出高PDL-1表达水平以及TMI,MSI或dMMR的肿瘤对PD-1阻断的反应率更高。同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对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反应的指标。
②组合疗法
在癌症治疗中,联合治疗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抗CTLA-4药物可改善T细胞向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这一事实为PD-1阻断剂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提供了机会,2021年5月7日,AZ发消息称:Imfinzi和tremelimumab联合化疗在IV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总生存期方面获积极评价,表明了组合疗法的有效性。
PD-1抑制剂的一个重要弱点是它们无法穿透冷肿瘤中的癌症微环境,这可以通过局部消融来解决,尤其在实体瘤中效果更加明显,比如说立体定向放疗(SBRT),冷冻消融等方法与PD-1抑制剂相结合。
另外,癌症疫苗也表现出了协同作用,它通过诱导效应性T细胞浸润到肿瘤和免疫检查点信号中将冷肿瘤变为热肿瘤,从而提高PD-1抑制剂的有效性。
以上的组合疗法增强功效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增加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浸润,但是其具有对表达与肿瘤细胞相同抗原的正常组织产生毒性的风险,因此,需要采取策略降低靶点上的非肿瘤毒性也是必须考虑的方面。
嵌合抗原受体(CAR)的T细胞疗法是另一种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临床试验显示,CAR T细胞疗法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终末期患者中获得积极结果,其完全康复率高达92%。CAR T细胞疗法与PD-1抑制剂的结合也被考虑增强治疗效果,尤其是在血液系统癌症中。
③进一步的研究
PD-L1的表达在肿瘤微环境中会发生修饰,例如VEGF可下调PD-L1的表达,而TNF-α和IFN-γ上调肿瘤中的PD-L1的表达,因此免疫组化检测非常必要。目前尚无精确的标准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定义PD-L1的阳性,由于肿瘤病变之间或者之内的异质表达或可造成误读。
基因组方法也是令人兴奋的可预测免疫疗法反应或耐药性的策略,单细胞测序技术也有助于抗癌免疫治疗的效力。对活化的T细胞的放射性追踪剂的开发也在持续进行中,更广泛的抑制受体,例如TIM-3,LAG-3,T细胞衰竭相关的B和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BTLA)受体等的新的免疫疗法也在不断探索中。
06
总结:
PD-1/L1阻断疗法的引入,在许多不同的实体和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这种形式的免疫疗法在显示高PDL-1/2表达,MSI,TML和dMMR的肿瘤中特别有效。
与单独生物标志物相比,使用多种生物标志物可能更有效地预测反应,开发能够阻断其他共抑制受体(例如TIM-3,LAG-3,TIGIT,BTLA和VISTA)的新型药物,在未来应引起更多关注。寻找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较高T细胞浸润度的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的新策略,将为PD-1/L1阻断疗法提供更理想的缓解率。
对耐药性和协同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更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改善组合治疗策略的合理设计。识别更具体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仍然需要进行大量研究,以正确选择最适合用PD-1/L-1/2阻断剂作为免疫疗法治疗的癌症。
(信息来源:药渡)
 
实现全流程信息化成制药行业发展趋势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产品创新、成本控制、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水平,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已是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制药企业也不例外,信息化应用将在其机制创新、优化流程、强化管理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企业效率
药企对于制药信息化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设计管理、财务成本核算、财务报告管理、财务报告分析、企业决策分析和企业资源管理九个方面。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制造执行系统(MES)是制药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重点。资源计划与制造执行是药企日常生产运营的重要环节,信息化的应用能有效提升企业生产、物料追踪记载、财务管理等工作的效率。
物流系统、网上交易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能大大提高企业产品批发和配送的效率。批发、配送是药企运营中较为繁杂的环节,涉及与批发商、代理商、企业以及医院等各方的沟通对接,信息化应用可有效提高企业批发配送的管理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HIS)已普遍应用于医院内部管理,互联网医院是行业发展新趋势。HIS的使用为医院内部管理、患者病历管理等提供了便利。
■解决行业痛点
当前,制药行业在药品研发、生产、存储、定价、销售管理等方面存在痛点,医药企业需管理的信息量庞大,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制药信息化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以药物工艺及质量体系研究为基础。药品生产信息化可实现对制药各环节参数进行智能设置,并对各环节质量进行智能控制。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及制药企业在医药生产与信息化技术融合方面持续深入的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将是制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信息化应用可提高药物生产效率,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通过应用MES、过程知识管理系统(PKS)等信息化系统,将药品生产工艺的关键工艺和质量控制参数融入严格管控的医药生产过程,研制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管控体系,实现基于GMP的制药生产人员、设备、物料、法规、环境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提高药物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对生产过程质量数据的抽取和挖掘,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
■渗透率不断提升
制药信息化可应用于制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游信息化系统可为药品原材料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中游信息化的需求主要在药物生产企业、CRO/CMO的药物研发生产及企业运营等环节;产业链下游为药物流通企业,数字化服务或将改变医疗服务提供商及医药零售服务商的行业格局。
上游信息化需求——原材料行业作为全产业链追溯的源头,仍存在规模效益较差、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缺乏质量追溯等问题。
上游行业现状——企业布局受地域限制,同时各企业业务所属细分领域各有差异,导致行业整体竞争格局较为模糊。
中游信息化需求——目前,我国医药产值已位居全球第二,随着工业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医药生产企业需求进一步释放,医药生产信息化行业将有较大发展。
中游行业现状——由于工业生产信息化系统的技术要求较高,目前主要参与方为西门子、罗克韦尔等国外巨头,大部分市场被跨国企业占领。
下游信息化需求——医疗信息化和临床信息化逐渐向区域医疗信息化,甚至面向全国范围的个人健康管理信息化过渡。
下游行业现状——医疗信息化领域以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为主,参与方主要为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大型上市软件企业。
■大型药企率先完成信息化改造
庞大的企业数量是信息化改造的先决条件。制药行业庞大的企业数量为制药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大量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有利于推动行业标准的形成。
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引领制药行业信息化发展。自2015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通过鼓励建设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建立制药行业智能制造的示范样板和模式,引导行业信息化发展。
大型药企率先完成医药生产信息化改造。大型药企在技术、财务等方面实力雄厚,为信息化改造提供了先决条件。百强药企率先完成医药生产信息化改造,通过信息化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其余医药生产企业将分梯队、分阶段完成信息化改造。目前我国制药行业信息化普及程度较低,工信部颁布的《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MES使用率到2020年达到30%以上。随着中小型制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设备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转型也将逐渐开展。
■MES市场增长空间大
企业信息化应用已发展较为成熟,市场增长主要以系统革新为主。企业应用方面,信息化市场由ERP占据主要市场份额,ERP已较为普遍地应用于企业管理;MES主要用于制造业,市场份额远小于ERP。
ERP市场较为完善,MES市场增长空间相对较大,预计MES市场增速略大于ERP市场增速。2020年MES市场规模为56.3亿元,预计2025年该数字将上涨至116.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可达15.6%。2020年ERP市场规模为830.0亿元,预计2025年将上涨为118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可达6.0%。
新信息技术深入行业,跨学科创新交叉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药行业的深度融合为制药信息化提供发展潜能。同时,也为监管部门提供更高效的市场监管、质量追溯信息方式,帮助监管部门从宏观上掌握市场运行状态,提升对药品质量问题的预警能力和处理效率。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行业动态
 
第四届未来中医药论坛——高科技助力中药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5月14-16日,在国家科学技术部重大专项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国科学院重大专项任务局、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指导下,“第四届未来中医药论坛——高科技助力中药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
本次论坛以“高科技助力中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分析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聚焦高质量中药内涵、要素与瓶颈,高质量中药的价值与需求评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技术装备需求等议题。
本次会议集聚了中医药领域和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了跨学科、跨领域深度交流,张伯礼院士、邬贺铨院士、陈凯先院士、王广基院士4位院士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分别作了主旨报告;胡镜清、陈士林、王一涛、赵军宁、程翼宇、杨明、彭成等中医药领域专家,叶甜春、尤肖虎、杜晓黎、詹榜华、李昕欣等信息领域专家做了主题发言和研讨。
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通知提出中药大健康产业达万亿元规模。"新型大中药产业具有重大的综合效益,因此要优化工业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城镇就业岗位,推动农民就地就业,促进脱贫致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张伯礼说。
在张伯礼看来,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比较薄弱;二是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中医要评价体系急需建立;四是中药材质量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有待提升;五是中医药骨干人才相对欠缺。
此次会议同期召开了成渝双城经济圈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以及发布了道地药材产业专项基金。
据悉,本次会议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和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联合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承办。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川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级政府部门等10余家单位指导、支持。
(信息来源:川观新闻)
 
2021中国智慧医疗创新应用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
5月13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继续医学教育部、全国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办公室与医信邦承办,九阵数字健康管理集团、百度灵医智惠与来邦科技共同支持的2021中国智慧医疗创新应用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
论坛旨在结合实践经验,讨论在智慧医疗时代,如何通过信息化提高医院的业务效率及管理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替代医生繁重的重复工作部分,加强医院信息部门之间的了解、沟通与协作,促进医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进而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让医院更“智慧”。
(信息来源:医信邦)
 
东亚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合作对接交流会在苏州举行
为加强江苏省与东亚地区在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5月17日,由江苏省科技厅、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东亚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合作对接交流会在苏州举办。
活动现场,苏州市工信局局长万利发表题为《擦亮产业地标打造中国药谷》的主题推介,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陶旭发表题为《拥抱大健康携手创未来》的主题推介。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德琪医药:绍兴生产基地落成仪式举办
5月14日,德琪医药有限公司绍兴生产基地落成仪式在滨海新城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园举办。德琪医药绍兴生产基地面积为16,300平方米。截至今日,基地已完成厂房装修、安装了固体制剂产品生产配套的公用设施、配备了1条符合国际GMP标准的固体制剂商业化包装生产线,并建立了物料和产品检验的QC实验室。此外,基地同步设置了符合GMP要求的仓储空间(如阴凉库、常温库、D级取样间),形成了完整的生产配套。德琪医药将在年内启动固体制剂生产线的安装和调试。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康希诺生物等向上药康希诺增资约11亿元,加速新冠疫苗克威莎在沪产能建设
康希诺生物5月17日发布公告称,康希诺生物和上药三维生物同意分别向上药康希诺增资人民币5.55亿元及人民币5.5亿元,将上药康希诺的注册资本从人民币1亿元增加至人民币12.05亿元。
康希诺生物拟将上药康希诺作为其在上海的生产基地,用于腺病毒载体疫苗克威莎的生产和供应,该基地年产能不少于2亿剂。
根据公告,本次增资项下康希诺生物和上药三维生物拟作出的出资,预期将用于升级生产设施、聘请技术和生产人员、采购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这将使上药康希诺能够迅速建立其生产线并雇用足够的有经验的人员来生产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克威莎,从而满足全球对新冠疫苗的需求。增资预计将增强上药康希诺的资本结构,以满足其建设和运营的需要。
增资前,上药康希诺由康希诺生物、上药三维生物和产业投资基金分别持有45%、40%及15%;增资后,上药康希诺由本公司、上药三维生物和产业投资基金分别持有约49.8%、49.0%及1.2%。
目前,康希诺生物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克威莎已在国内获批附条件上市,并先后在墨西哥、巴基斯坦、匈牙利、智利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已具备商业化的条件。
2021年2月,康希诺生物与上海医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资成立了上药康希诺,主要从事疫苗的研发和生产,选址在上海宝山作为生产基地。上药康希诺具有国内领先的腺病毒产品生产经验和腺病毒产品工业化制备技术人才团队,具备稳定、高效、风险可控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目前企业正全力推进产线建设,预计今年6月初可实现试生产,并于年内建成独立、自动化控制的原液和制剂生产线。
根据康希诺生物最新披露的财报,其位于天津的新冠疫苗三期生产基地产品已投产,设计符合我国和国际通用的GMP标准,设有预灌封注射器灌装线和西林瓶灌装线,年产能可达2亿-3亿剂。此外,康希诺生物还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以保障新冠疫苗的产能及后续供应。随着上药康希诺产能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工艺的不断优化,康希诺生物新冠疫苗的总体产能将得到快速提升,有望加速实现5-7亿剂的年产能。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新药!渤健行使选择权,从TMS公司收购下一代溶栓药物TMS-007
渤健(Biogen)与TMS公司近日联合宣布,渤健已行使选择权,从TMS收购了一款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在研药物TMS-007。渤健收购TMS-007的决定,是基于一项2a期临床研究的积极数据。该研究达到了没有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主要安全目标,并显示了对脑血管再通以及患者功能恢复的积极影响。该研究中,患者在卒中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给药;接受TMS-007的患者,从平均治疗时间为9.5小时,接受安慰剂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9.3小时。所有接受TMS-007治疗的患者,其给药时间都超过了目前已批准的溶栓药物的治疗时间窗口。
目前已批准的溶栓药物,因其在后期时间窗口的益处-风险特征而在使用方面受到限制。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是当前常用溶栓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最令人担心的并发症,该类药物通过溶解阻止血液流向大脑的血液凝块发挥作用。然而,在对照研究中,卒中发生后9小时的时间窗口内,接受tPA治疗的患者中sICH发生率可高达6%。
TMS-007是一种小分子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一种新颖的作用机制,该机制与分解血栓以及抑制血栓形成部位的局部炎症有关。这种独特的组合机制,使TMS-007有潜力成为治疗AIS的下一代溶栓药物,与目前批准的溶栓药物相比,可提供一个延长的治疗窗口。
作为收购TMS-007的一部分,渤健将一次性支付1800万美元。如果TMS-007达到某些开发里程碑和销售里程碑,TMS公司有资格获得额外3.35亿美元的潜在收购后开发和商业付款。TMS公司也有资格在全球年度净销售额中获得高个位数至低二位数的分层版税。收购后,渤健将全权负责TMS-007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相关的成本和费用。
(信息来源:生物谷)
 
资本竞合
 
云南白药又拿百亿投资上药,百年老店“短板”待破解
巨头医药企业联姻,医药商业领域迎来一大震荡。
5月12日,上海医药和云南白药宣布大动作。上海医药拟以16.87元/股的价格,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8.53亿股,募集资金143.84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及偿还公司债务。
上海医药本次定增对象分别为上海潭东和云南白药。两名发行对象将按照相同价格,分别认购1.87亿股、6.66亿股,认购金额分别为31.55亿元、112.3亿元,占募资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1.93%、78.07%。
巨头联姻,云南白药将成上药第二大股东
资料显示,上海谭东为上海上实的全资子公司,截至目前,上实集团及其全资附属子公司及上海上实、上药集团合计持有上海医药10.4亿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36.59%,上海医药的实控人仍为上海市国资委,未发生变化。
若本次发行完成,云南白药将持有上海医药18.02%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云南白药透露,公司拟长期持有上海医药股权,暂未考虑未来的退出计划。
同时,云南白药作为战略投资者拟根据与上海医药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的约定向上海医药提名1名执行董事候选人、1名非执行董事候选人以及1名监事候选人。
根据《上市规则》的规定,云南白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认定上海医药将为公司的关联方。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云南白药透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医药18.02%股份对应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98.64亿元,占上市公司同期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的比例为25.73%;2020年内上海医药18.02%股份对应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1亿元,占上市公司同期归属母公司股。
东净利润的比例为14.69%。同时,根据《战略合作协议》的约定,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上海医药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当年可分配利润的40%。
成立于1902年的云南白药是名副其实的百年中华老字号品牌,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中国中医药行业前列。上海医药的中医药板块也有着悠远的历史,目前其拥有包括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分销和医药零售业务,也是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全产业链医药上市公司。
此次两家巨头“联姻”引发广泛关注,后续能够擦出什么火花,也让业界极为期待。
百年老店隐忧暗藏:主业低迷、热衷炒股……
作为百年中药老字号,云南白药也正进入转型关键期。从去年和今年Q1业绩上来看,云南白药被外界解读有些“不务正业”,主要收益来自牙膏等业务,研发占比小,还热衷于投资炒股……
云南白药2020年年报显示,全年实现营收327.43亿元,同比增长10.38%;利润总额68.01亿元,同比增长43.9%;净利润55.16亿元,同比增长31.85%。
资料显示,云南白药的主营业务为商业销售和工业销售,商业销售主要为医药流通业务,工业销售包括药品板块、健康品板块和中药资源板块。医药流通业务占其总营业收入2/3,但其利润主要由工业销售拉动。
在工业销售中,口腔清洁用品生产和销售是云南白药最赚钱的业务,主要涉及卖牙膏等,2020年全年贡献利润18.94亿元。据了解,云南白药的牙膏市场份额持续稳居全国第一,年末市场占有率达到22.2%。
另值得关注的是,云南白药净利一半是靠“炒股”拉动。其财报显示,公司当年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高达22.4亿元,主要是买入的股票、基金上涨所致;投资收益达3.92亿元,主要构成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和处置的收益以及公司委托理财收益,两项科目合计实现26.3亿元,占比利润总额比重超36%。
云南白药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在境内外股市上投资了138.34亿元。其中,重仓包括小米集团、伊利,分别持有市值达到31.48亿元、11.32亿元。此外,云南白药还持有腾讯控股、恒瑞医药股票,分别持有市值为8.57亿元、4.74亿元。
反观之,2020年云南白药研发投入为1.81亿元,同比增长4.14%;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仅0.55%,与2019年的0.59%相比有所下降。不过,公司销售费用却不低。2020年销售费用达到37.95亿元,是研发投入的21倍。
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云南白药的营收同比增速为22.13%,到2015年下滑至10.22%。2016-2017年更是不足9%,2018年有所上升,但相比过往的高增速,表现不佳。
云南白药也在寻求转型。它在2020年财报中透露,公司以药品、健康品、中药资源、省医药四大业务板块为核心,同时发力拓展医美、骨伤科领域,依法稳步推进工业大麻业务,培育业绩新的增长点。
在积极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的同时,热衷于炒股的云南白药,今年也不慎栽了跟头。4月27日,云南白药公布2021年一季度,一季度净利润7.63亿元,同比下降40.48%。其中,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亏损了7.82亿元。截至报告期末,上述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7.89亿元,较期初2.33亿元减少了439.05%。主要是投资小米集团、伊利、恒瑞医药,分别亏损了6.9亿、1.1亿、0.82亿。可谓是“炒股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抱团取暖,医药商业领域整合加快
随着医改深入,我国医药产业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中医药百年老店也都在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在主营业务低迷,炒股失利下,云南白药又拿出百亿投资上海医药,巨头企业之间的强强合作,抱团取暖,或是“百年中药老字号”的另一种选择。
对于此次交易背景,云南白药表示,主要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及国有资本优化重组的持续深入,其中包括基于公司前期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吸收合并在上市公司整合的资金及优质资源,明确将通过内生增长与外延扩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突破发展。
2016年,云南白药启动混改。当年12月,云南省国资委、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通过增资的形式引入新华都作为云南白药的战略投资人。新华都掌门人陈发树曾问鼎过福建省首富,被坊间称为“股神”。在行业人士看来,云南白药热衷于“炒股”也或是跟这有关。
我国医药改革进入深水区,“两票制”、“零加成”在全国等级公立医院的基本实施完成,医药商业领域的整合不断加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可以看到,想要进一步突出药品及健康品等品牌优势,医药商业仍是云南白药核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作为全产业链大型医药集团,上海医药在医药商业板块优势自是不用多说。并且,上海医药在创新药品板块也有自己的布局,或可弥补云南白药的研发“短板”。此次合作中双方亦表示,在产品互动创新方面,将依托双方优质资源,建立联合研究院或产品创新合作平台,聚焦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创新研究。
随着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医药也需要大量资本注入。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上海医药短期借款期末余额由96.28亿元增长至201.39亿元,长期借款期末余额由8.38亿元增至11.84亿元,资产负债率相应由55.48%上升至63.31%。
2021年Q1,上海医药实现营收516亿元,同比增长27.57%;其中医药工业实现收入64.66亿元,同比增长14.43%;医药商业实现收入451.34亿元,同比增长29.7%。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104.24%;扣非净利润为12.13亿元,同比增长23.39%。
此次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募集资金143.84亿元,对于上海医药来说,此次募资可以帮助公司降低财务成本,解决部分债务,同时进一步发力创新研发,提升医药工业板块竞争力,也可巩固医药商业龙头地位。云南白药和上海医药的“联姻”,对双方都有利。
另外,受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消息影响,聚焦创新和消费的中药企业迎来利好。作为消费品龙头的云南白药,此次与上海医药合作,或可进一步加速自身转型。同时,云南白药的“短板”也折射出百年中药企业的困境,如何实现创新突破,道阻且长。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新药上市
国药上市
 
康泰生物:公司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被纳入紧急使用
5月14日晚间,康泰生物公告,公司近日收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的通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二十条有关规定,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同意紧急使用。
康泰生物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疾病,属于预防用生物制品第1.1类。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于2021年2月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目前,公司已启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III期临床试验相关工作。
康泰生物表示,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此次纳入紧急使用,若后续被国家相关部门规模化采购使用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来源:中证网)
 
只打一针的新冠疫苗来了!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已在上海开始接种
5月16日,从上海市疾控中心获悉,自5月13日起,上海全市各区已陆续开始供应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这一疫苗由康希诺生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于2020年3月16日在全球率先开展临床研究。今年2月25日,这一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国内附条件上市。
(信息来源:央视网)
 
中国三阴性乳腺癌(TNBC)重磅新药!云顶新耀戈沙妥组单抗(Trodelvy)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云顶新耀(Everest Medicines)近日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受理抗体偶联药物(ADC)戈沙妥组单抗(Trodelvy®,sacituzumab govitecan-hziy)的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该药用于治疗:先前已接受过至少2种系统疗法、其中至少1种疗法治疗转移性疾病的不可切除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mTNBC)成人患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戈沙妥组单抗(英文商品名:Trodelvy)是第一个可提高mTNB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疗法,标志着TNBC治疗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
戈沙妥组单抗的英文商品名为Trodelvy,该药由Immunomedics公司开发,其专有ADC平台的核心是使用一种新型的链接子,这种链接子不需要酶来释放有效荷载,可在肿瘤细胞内和肿瘤微环境中递送活性药物,从而产生近旁效应(bystander effect)。
2019年4月,云顶新耀与Immunomedics签订协议,获得了Trodelvy在大中华区、韩国、部分东南亚国家用于所有癌症适应症的独家权利。2020年9月,吉利德以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将Trodelvy收入囊中。
在中国,2020年10月,戈沙妥组单抗(Trodelvy)被纳入到2020版《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该指南由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编撰。
Trodelvy是一款靶向Trop-2的新型、首创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由靶向TROP-2抗原的人源化IgG1抗体与化疗药物伊立替康(一种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的代谢活性产物SN-38偶联而成,药物-抗体比高达7.6:1。Trop-2是一种在许多上皮性肿瘤中频繁表达的细胞表面蛋白,包括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UC),其高表达与高复发率和低生存率相关。Trodelvy与Trop-2靶向结合并递送抗癌制剂SN-38来杀死癌细胞。
Trodelvy于2020年4月获得了美国FDA加速批准,并于2021年4月获得了完全批准,用于治疗:先前已接受过至少2种疗法、其中至少1种疗法治疗转移性疾病的不可切除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成人患者。
2021年4月,Trodelvy再获美国FDA批准一个新的适应症,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含铂化疗、还接受过一种PD-1抑制剂或一种PD-L1抑制剂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UC)成人患者。
目前,Trodelvy的一份新适应症申请也正在接受美国FDA的审查:用于治疗先前在新辅助/辅助、转移性疾病中已接受过含铂化疗和PD-1抑制剂或PD-L1抑制剂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UC)成人患者。
Trodelvy也被开发用于治疗HR+/HER2-转移性乳腺癌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多种实体瘤的额外评估也在进行中。
(信息来源:生物谷)
 
全球上市
 
术后止痛新药!美国FDA批准新型非阿片类双重作用止痛药Zynrelef(布比卡因/美洛昔康)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Heron Therapeutics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Zynrelef(前称HTX-011,布比卡因/美洛昔康)缓释液:在成人患者进行拇囊炎切除术(bunionectomy)、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对手术区域软组织或关节周围进行滴注,产生长达72小时的术后镇痛作用。此前,FDA授予了Zynrelef快速通道资格和突破性药物资格。
在手术后头3天,患者通常会经历最严重的术后疼痛,许多患者需要用阿片类药物来控制疼痛。Zynrelef是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FDA批准的缓释双重作用局部麻醉药(DALA),临床证明与布比卡因溶液(目前的护理标准)相比,在术后72小时内能提供更好的疼痛控制和消除阿片类药物需求。
在欧盟方面,Zynrelef于2020年9月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成人中小型手术伤口引起的躯体术后疼痛。
Zynrelef提供了局麻药布比卡因(bupivacaine)和低剂量非甾体抗炎药(NSAID)美洛昔康(meloxicam)的固定剂量组合。与布比卡因溶液(目前的护理标准)相比,Zynrelef产品中布比卡因和美洛昔康的协同作用,使术后疼痛(包括剧烈疼痛)明显减轻、无需使用阿片类药物(opioid-free)的患者显著增多。
(信息来源:生物谷)
 
罕见病新药!美国FDA批准首个C3抑制剂Empaveli,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Apellis制药公司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Empaveli(pegcetacoplan),用于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成人患者。Empaveli通过优先审查程序获得批准,有潜力提升PNH护理标准,重新定义PNH的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Empaveli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监管批准的C3靶向疗法,该药适用于:(1)先前没有接受过治疗的PNH成人患者;(2)先前接受过C5抑制剂Soliris(eculizumab)和Ultomiris(ravulizumab)的PNH成人患者。
在过去十多年来,治疗PNH的唯一选择是C5抑制剂,但许多患者仍然经历持续性低血红蛋白症,常常导致虚弱的疲劳和频繁的输血。在临床试验中,Empaveli能针对PNH提供广泛的控制,通过增加血红蛋白水平及减少输血需求来改善PNH患者的生活。
(信息来源:生物谷)
 
 
 


科技研发
 
人福医药HW021199片获批临床试验
5月6日,人福医药发布公告称,子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HW021199片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HW021199片适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同靶点的药物上市。全球范围内仅有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两种药物批准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根据IQVIA数据统计,2019年尼达尼布与吡非尼酮全球销售额分别约为9.8亿美元和7.47亿美元。
研究院有限公司、人福利康于2021年2月21日提交HW021199片临床注册申请并获得受理,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约2,400万元人民币。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白癜风首个药物疗法!JAK抑制剂ruxolitinib乳膏剂3期项目成功:显著改善面部&全身皮损复色
Incyte公司近日公布了评估ruxolitinib乳膏剂治疗白癜风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年龄≥12岁)关键3期TRuE-V临床试验项目的阳性顶线结果。ruxolitinib乳膏剂是一种非甾体、抗炎、JAK抑制剂外用疗法。TRuE-V项目结果显示,2项3期临床研究均达到主要终点和关键次要终点:与赋形剂乳膏相比,ruxolitinib乳膏剂治疗白癜风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ruxolitinib乳膏剂是Incyte公司选择性Janus激酶1和Janus激酶2(JAK1/JAK2)抑制剂ruxolitinib的专利配方制剂,专为局部应用而设计。Incyte拥有开发和商业化ruxolitinib乳膏剂的全球权利。目前,ruxolitinib乳膏剂正处于3期临床开发:(1)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特应性皮炎(TRuE-AD项目);(2)用于治疗青少年和成人白癜风(TRuE-V项目)。
治疗特应性皮炎方面,TRuE-AD项目已于2020年上半年成功完成。目前,美国FDA正在审查ruxolitinib乳膏剂用于治疗青少年和成人(≥12岁)特应性皮炎的新药申请(NDA)。
(信息来源:生物谷)
 
治疗高危早期三阴性乳腺癌,默沙东KEYNOTE-522达到双重主要终点
默沙东近日宣布,在治疗高危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方面,其抗PD-1疗法Keytruda在III期KEYNOTE-522试验中已达EFS临床试验双重主要终点。
(信息来源:生物探索)
 
 
 
 


市场分析
 
哮喘药物市场“一超多强”,研发领域激战正酣
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PDB药物综合数据库(pdb.pharmadl.com)和CPM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pharmadl.com)。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约有3亿人正遭受哮喘的折磨。全球成人哮喘发病率约为4.3%,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例如澳大利亚的发病率为21%,而在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哮喘发病率只有0.2%。这可能是由于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导致哮喘发病率被远远低估所致。严重的哮喘会导致残疾,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儿童和青壮年死亡。
PART ONE
哮喘是什么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其特征包括多变的呼吸系统症状和可变的气流受限,患者常常喘鸣、气短、咳嗽;常伴有并发症,例如支气管扩张和肥胖,个别患者还会出现湿疹和过敏性鼻炎。
哮喘根据触发因素不同可分为过敏性哮喘、非过敏性哮喘;按发病年龄不同可分为早发型哮喘和晚发型哮喘;还可以根据炎症表型和支气管镜刷检气道标本的分子免疫学表现进行分类。
过敏性哮喘是哮喘的最常见类型,常与湿疹、鼻炎、食物过敏、哮喘家族史和喘息等有关。其慢性气道炎症是由CD4+的Th2细胞主导,Th2细胞生成包括IL-4、IL-5和IL-13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病过程,免疫应答进一步推动了Th2细胞驱动的细胞免疫并导致哮喘症状持续。
PART TWO
哮喘常用治疗手段及市场分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哮喘治疗已取得显著进步,哮喘的最初治疗方案是基于扩张过度收缩的支气管,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例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或者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例如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
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的核心病理生理学改变,人们开始尝试在SABA/LABA基础上联合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尤其是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例如布地奈德和倍氯米松等,逐渐奠定了糖皮质激素(炎症抑制剂)在哮喘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呼吸介入治疗——支气管热成形术(BT)逐渐应用于重度哮喘患者的治疗,研究显示,BT可以有效改善中重度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的次数,并且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观察和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明。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核心医院哮喘病用药情况,根据图1,我们可以发现,哮喘病药物的销售额逐年升高,在2019年时达到了峰值42.86亿元,同年增长率为16.56%,增速略低于呼吸系统药物大类,而在2019年之前,哮喘病用药增长率长期领先于呼吸系统药物增长率,销售额占比不断扩大。
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治疗大类与小类同时创下了27%的跌幅,哮喘疾病药品的总市值也降至30亿元以下,销售额尚不及2016年。
自2012年起,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一直稳坐“销冠”的宝座,销售金额及占比不断上涨,2019年更是达到了14.41亿元,占到平喘药市场总额的34%,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此外孟鲁司特、多索茶碱以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复方的销售额也增速迅猛,至2019年,三者的销售额累计达到15.31亿元,占比高达36%,TOP4的药品销售额达到了平喘药总市值的70%!
而2020年,哮喘病药品销售额下降较为明显,TOP4的总销售额为19.81亿元,占比约为67%,占比小幅下降。
通过整理2020年哮喘病药物单品销售额TOP10的企业排名,可以发现,阿斯利康一骑绝尘,在前五名中占据三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级霸主”,上榜单品总销售额达到了14.4亿元。第二名GSK单品的销售额为2.3亿元,约是AZ的16%。值得高兴的是,前十名中出现了三家中国企业的名字,上榜单品总销售额约为2.27亿元。
从剂型上看吸入剂型仍占据主导地位,而片剂、注射剂、咀嚼片和胶囊剂也能占据半壁江山,药物剂型正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PART THREE
哮喘病全球在研创新药
未来哮喘病市场的竞争取决于创新的研发,据统计,目前全球在研的创新药共有103款,其中临床前期的创新药有46款,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血制品巨头杰特贝林(CSL)也悄悄进入了赛道,由于其在血液提纯技术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值得期待。
进入Ⅰ期临床的药品有31款,AZ有两款产品进入该阶段,由于其哮喘病治疗领域长期“霸榜”,外界普遍对其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
目前在研创新药进入Ⅱ期临床的有21款,其中不乏诺华、AZ、罗氏、梯瓦等顶尖大厂的身影,也奠定未来的哮喘病治疗行业“多极”格局。
目前仅有5款哮喘创新药进入到了Ⅲ期临床试验,GSK提前布局,针对白介素5受体α开发新药,对AZ发起了挑战。
目前哮喘病领域呈现“一超多强”的情形,AZ一骑绝尘,占据了绝对的优势,GSK、MSD以及部分中国企业各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新药的研发领域,各大厂用尽浑身解数,针对不同靶点持续探索,希望构建哮喘领域的“护城河”,上百款药品同台竞技,未来变数依然存在。
哮喘作为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慢性病,药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将会有效地促进哮喘的预防与治疗,造福更多患者。
(信息来源:医药地理)
 
新成员加入,升白药市场格局生变
5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待领取信息显示,共14个药品获批上市,其中包括鲁南制药集团旗下山东新时代药业申报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商品名:申力达)。据了解,该产品是鲁南制药首个成功上市的生物制品,同时也是第4个国产长效升白药。
■G-CSF主导升白药市场
目前,化疗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化疗过程往往伴随着不良反应的发生。资料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是细胞毒类化疗药物和肿瘤靶向药物的主要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密切相关。作为升白药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与粒系祖细胞或成熟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粒系祖细胞增殖分化,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从而降低由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感染的发生率。
据了解,G-CSF出现在升白制剂赛道后,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升白制剂行业的总规模变化也由G-CSF主导。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升白药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20年已达95.9亿元,2017年—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57%。可见,国内升白药市场需求巨大,市场远未饱和。
■长效G-CSF市场持续扩张
据悉,G-CSF是国内外临床指南首推的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药物,包括短效和长效两种类型。其中,短效G-CSF在每个化疗周期内需要每日给药1~2次,而长效G-CSF在一个化疗周期中给药1次即可维持药效。以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为例,该药是通过大肠杆菌表达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 hG-CSF)并纯化后,进行N末端Met的mPEG化学修饰而得,是一种长效生物药,在体内缓慢释放并能较长时间维持有效药物浓度,在机体内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用药频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从国外市场来看,长效G-CSF已经成为主流。安进披露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的短效剂型非格司亭(Neupogen)销售多年增长乏力,且销售额从2014年开始迅速下滑;而其长效剂型培非格司亭(Neulasta)上市后,销售额迅速上升,在2015年达到销售峰值47.15亿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重磅明星产品。从目前国内市场看,长效G-CSF的市场占比逐年提升,且从2018年开始超过短效G-CSF,目前占有约70%的市场份额。可见,G-CSF长效剂型的潜力很大。
■鲁南入局促市场格局生变
目前,国内拥有长效rhG-CSF生产批文的药企有4家,分别是刚获批的山东新时代药业,以及此前获批的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和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山东新时代药业、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齐鲁制药的相关产品均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恒瑞的为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的市场格局为齐鲁制药和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几乎各占一半。鲁南制药旗下山东新时代药业的加入,将对目前的市场格局带来一定冲击。
据了解,鲁南制药的PEG-rhG-CSF于2005年开始立项,2014年成为国内首家申报企业,2018年发现更好的生产工艺并进行调整后,于2019年2月重新申报,历经15年最终成功上市。实际上,早在2002年,鲁南制药就开始部署生物药,是国内首批进入生物药领域的企业之一。目前,除PEG-rhG-CSF外,公司旗下的甘精胰岛素已于2020年提交上市申请,抗CD20单抗也进入Ⅲ期临床研究。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Nature:中国上市肿瘤新药的加速路径分析
5月10日,清华大学陈晓媛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IF=64.797)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haracteristics of expedited programmes for cancer drug approval in China》的文章,对中国2016-2020年批准的肿瘤药物进行了汇总分析,着重讨论了中国药政改革中实施的一系列加速审评政策对肿瘤药物审评历程的影响。
本文数据主要基于医药魔方PharmaGo、NextPharma数据库,也是陈晓媛研究员团队与医药魔方合作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上发表的第3篇文章。
以下为论文原文翻译内容:
中国的药政改革引入了一系列药品加快审评审批路径(expedited programmes),以加速药物开发和审评。这些措施中,包括2015年实施的对于具有显著临床获益药物缩短审评时间的优先审评(Priority Review)制度,2017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实施的允许以替代终点或中间临床终点指标支持用于治疗严重或危及生命疾病的药物获得附条件批准(Conditional Approval)的相关法规,以及NMPA在2018年发布的允许基于其他国家/地区试验数据加速批准境外上市的临床急需新药在我国上市。
到目前为止,抗癌药物占据了加速批准药物的大多数。在这里,我们分析了这些加速审批方案对已批准肿瘤新药上市进度的影响,例如,审评时长和与美国相比的药品上市滞后时间。
2016-2020年,国内共批准了52种新的癌症药物。其中,38种在境外发现、14种在国内发现;44种受益于至少一项快速程序(图1a)。如图1b所示,加速程序加快了国产肿瘤新药的市场准入:10种以附条件批准和优先审评通道获批的药物,从进入临床开发到首次获得批准的中位时间为4.3年;而4种没有附条件批准(仅有优先审评)的国产药物的研发中位时间为11.3年。
中国监管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缩短新药上市时间滞后(在此定义为从获得美国FDA新药批准到获得中国NMPA批准的时间差)。如图1c所示,与常规批准药物相比,优先审评通道和临床急需药物通道显著缩短了中国进口药品的审评时间(时间差中位数分别为:19.4 vs 12.2 vs 6.4个月)。此外,近十年来,中国进口药品的开发和注册策略已经从“先在海外获批然后进行国内衔接研究”转变为“在全球批准之前加入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及在无潜在的种族差异的条件下,豁免中国临床试验(通常适用于已境外上市的临床急需产品)。
受这些政策变化的激励,2010-2020年间中国批准的43种进口肿瘤新药相比美国上市时间的差距明显缩短,如2006-2010年在美国批准的进口肿瘤药的中美上市滞后时间中位数为8.7年,而2016-2020年在美国批准批准的肿瘤药物的滞后时间仅为2.7年。
2020年7月,我国继续推出一项突破性疗法(BT)路径,授予初步证据显示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产品。获得认定的药物可在开发和注册中得到监管机构的深入指导。截至2021年5月6日,已有27款在研肿瘤新药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其中包括18种国产药物。预计,该路径将进一步激励我国抗癌药物研发的创新。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5月19日快讯
栀子:近期货源小批量走动较快,商家积极寻货,行情小幅上扬,现福建货价格在11元上下,江西货15.5元左右。
艾叶:亳州市场可供货源充足,货源批量成交,行情平稳运行,市场艾叶统货售价7.5-8.5元不等。
黄芩:亳州市场货源交易一般,走货稍慢,商家大多按需采购为主,行情暂无明显波动,其中甘肃统货售价24-25元,过4目筛厚片售价30-31元,薄片36元。
白及:亳州市场货源整体走动平稳,购货商家按需采购,白及个子统货因质量不等,市场售价88-90元,白及片统货售价120-130元。
猫爪草:近期市场来货量有所增多,咨询购货的商家较少,行情走稳,现市场猫爪草家种统货售价45-50元/千克。
明党参:近日市场咨询购货的商家不多,市场货源少,货源零散成交,行情平稳,目前市场明党参统货价格在55-60元/千克,选货售价在60-65元/千克。
虎杖:近日市场咨询购货的商家逐渐增多,货源整体购销有所好转,行情走稳,目前市场虎杖统片价格在10元/千克,选货由于片大小不一,售价在12-15元之间。
南五味子:近期市场有商家咨询,南五味子小批量货源成交,行情暂时变动不大,现市场南五味子统货售价在52-53元/千克。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安国市场5月19日快讯
太子参:太子参今年减种,又有减产因素,近期产地购货商多,价格继续走高,今日小统货价格升至65元左右,目前离产新不远,后市还要多留意。
牛蒡子:牛蒡子前期价猛升,近期进入实销,但因产地存量已不大,价格以坚挺为主,现市场价格在17-19元,今年粮价上涨,后市还要多关注产新情况。
猫爪草:猫爪草产新以来,市场行情疲软运行,时下新货陆续上市,价格趋滑,现价格在46-47元,此品专营性强,后市还要等待产新情况最终明朗。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1/5/21 13:29:06      阅读2046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