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5/8 10:58:42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产业大势
 
生物医药2021:把握创新转型的大势
2020年人类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新冠疫情,全球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医疗和科技资源,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研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疫情让人们重新意识到生命的无价,或将带来生物医药的索罗斯时刻。
生物医药的基本面主要由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医药是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政策的影响最为直接,包括审评、监管和保险报销等。然而各个国家的医药政策都是适时调整的,中国处于改革期,表现尤为明显。
另外,人体生物无比复杂,我们对生命科技的认知也总是片面的。从这个角度上看,生物医药虽然大势向好,但细分到具体子行业,某个公司或技术都有其自身的、或涨或跌的素罗斯时刻。需要记住的是,不要和趋势对抗,顺势而为才能大涨。下面主要从政策和科技出发,盘点中国生物医药的一些“索罗斯时刻”。
医药政策
宏观上,疫情之后各国政府必将大力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更加重视生命科技,长期支持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2020年,中国继续稳步推进有利于创新的药政改革:
1)优先审评成为常态;
2)有条件上市的范围扩大;
3)突破性疗法的通道开通;
4)设立审评地域分中心。
10月份,中国正式通过生物安全法,行业比较关注的遗传资源的管制更加规范。另外,临床申报拥挤,新技术监管政策不明确,以及临床资源短缺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药研发的效率。
令人高兴的是,政府也已注意到这些制约因素。12月30日北京市发布《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伦理和遗传办审批平行进行,旨在提高临床研究的效率。
相对于监管政策,新一轮医保谈判更受关注,可以说是倒逼中国药企创新转型的一个“索罗斯时刻”。国产PD-1单抗全部进入医保,代价是年费用降到5万左右。医疗器械也没能幸免,心脏支架从1.3万降到700元每支。这些举措无疑让广大患者得到了实惠。
然而,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国新药如果没有门槛和差异化,产品必然同质化。即使是PD-1这样的革命性药物,当前形势下其商业属性与仿制药并无二致。跟随创新的商业逻辑还是速度制胜和渠道为王,有利于传统药企和发展壮大的明星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转向风险更大的、具有全球价值的原创或者差异化产品势在必行。
■生物科技
01 小分子领域
FDA今年批准53个新药,其中小分子38个,占到72%,仍是最主要的药物形式。在新批准的药物中,EZH2抑制剂tazemetostat是表观遗传领域继HDACi后的重要进展。阿片受体偏向性激动剂oliceridine获批也有象征意义。基于同一个靶点开发功能选择性药物是药物化学深度发展的方向之一。
罗氏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药物risdiplam是调节RNA剪接的小分子药物,也是当前的热门方向。“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虽然疗效一般,但是新冠疫情形势逼人,成为FDA批准的第一个新冠药物。随后,FDA还批准了礼来的中和抗体。目前来看,药物在抗疫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2020年,中国批准48个新药,其中包括13个国产小分子新药。诺诚健华的BTK抑制剂以创纪录的开发速度成功获批,是继百济神舟之后的第二个国产BTK抑制剂。其他还有恒瑞的PARP抑制剂,贝达的ALK抑制剂,和黄的VEGFR抑制剂,歌礼和东阳光的抗丙肝NS5A抑制剂,海思科和人福的麻醉药物等。
靶向药物仍是肿瘤的主要方向。德国默克的tepotinib和诺华的capmatinb获批治疗携带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NSCLC患者。今年,第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用于手术后辅助治疗降低83%的死亡风险,获得FDA批准。豪森的阿美替尼在国内获批并进入医保,艾利斯的艾氟替尼也即将获批上市。
第三代EGFR抑制剂全面进入一线和维持治疗后,耐药谱将发生变化,C797S三重突变的比例减少。第四代EGFR抑制剂变得没有主要或者明确的靶标,研发难度和风险增加。好处是也没有同质化竞争,每一家的分子都不太一样。
礼来的abemaciclib临床取得重要进展,成为目前唯一在3期临床试验中显著降低早期HR+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的CDK4/6抑制剂,有望将适用患者人数提高50%。这就是小分子的特点,即使是同一靶点,临床效果可能大不一样。
变构抑制剂是解决耐药,调节不可成药靶点和蛋白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新技术。8月份诺华宣布ABL1变构抑制剂asciminib(ABL001)治疗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三期成功,获得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资格。国内加科思的SHP2变构抑制剂成功授权艾伯维,达成8.1亿美元的交易。
安进的不可逆KRAS G12C抑制剂AMG510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成功,ORR达到33.2%,已向FDA提交NDA,即将成为突破不可成药靶点KRAS的第一个药物。KRAS的概念在国内被热炒,跟进的公司不下20家,重现PD-1大战的不理性。
实际上,G12C突变的比例在东亚人中比例并不高,而且药物只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效果较好,是一个3-5万人的小众市场。因为局限于G12C变异,与PD-1,SHP2,MEK等药物联用只是提高疗效,而不是扩展新适应症。
另外,RAS是令人生畏的狡猾靶点,特别善于逃逸。G12C抑制剂AMG510和MRTX849临床有效剂量达到克级,这是充分利用了G12C变异的特异性和不可逆抑制剂带来的治疗窗口。这样的成功是否能够复制到其他广谱或可逆的KRAS抑制剂如SOS1,让人担忧。
6月份FDA意外拒绝了FXR激动剂奥贝胆酸(OCA),成了NASH领域骤然降温的索罗斯时刻。10月份,Inventiva公司的泛PPAR激动剂lanifibranor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考虑到类似机制的elafibranor三期临床刚刚失败,这一消息未能重燃业界的热情。
现在GLP-1和FGF21等大分子药物表现突出,给小分子NASH药物带来潜在威胁。GLP-1激动剂这样的,安全性得到验证且价格便宜的老药一旦获批,整个领域研发的门槛会陡然升高。
AD领域一直是新药研发的坟墓,2020年延续了悲剧。今年Biogen宣布A-beta单抗aducanumab三期临床成功,却随后被FDA专家组拒绝推荐。第一个Tau单抗Semorinemab也宣告二期临床失败。
让人意外的是,调节免疫的多靶点小分子激酶抑制剂Masatinib AD二期临床达到终点。对于机制复杂的顽疾,多靶点小分子也许是正确的方向。另外,AD被认为是III型糖尿病,诺和诺德的神药GLP-1激动剂索马鲁肽挺进AD三期临床,带来新的希望。
自身免疫疾病领域,Pfizer的JAK抑制剂托法替尼(tofacitinib)强直性脊柱炎三期临床达到终点,另外一款选择性JAK1抑制剂Abrocitinib皮炎申报NDA。BMS的TYK2抑制剂deucravacitinib银屑病三期临床结果积极,其S1P受体调节剂ozanimod溃疡性结肠炎3期临床也达到终点。
艾伯维的JAK抑制剂upadacitinib与外用皮质类固醇(TCS)联用,在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关键性三期临床取得积极结果。肿瘤免疫在国内有点过热,自身免疫疾病相当于肿瘤免疫的反方向,竞争更少,小分子机会更多。
02 PROTAC技术
PROTAC实际上是合理设计的、诱导蛋白降解的小分子。PROTAC一头靶向目标蛋白,另一头结合可以诱导蛋白降解的酶如泛素连接酶E3,中间是长短合适的连接子(linker)。合理设计的PROTAC分子量较大,一般在800-1500范围内,带来成药性的挑战。传统小分子有时也能通过相同的机制降解蛋白,比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多胺,这样的分子又叫分子胶。
PROTAC和分子胶直接降解靶点,在克服耐药和靶向不可成药靶点方面非常有潜力,这两年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热门赛道。12月份,领先公司Arvinas公布其靶向雌激素的PROTAC药物ARV-471的一项I期临床数据:21个经过多轮治疗的病人中,观察到1个确认的PR,两个未确认PR,2例SD,没有三级及以上副作用。这个数据达到预期,Arvinas股票应声大涨,也许会成为PROTAC技术的“索罗斯时刻”。
人们开始有意识利用PROTAC原理创造新的生物调控。比如,有的靶点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都表达,传统小分子难以区分。利用肿瘤细胞高表达的泛素连接酶设计PROTAC,理论上可以解决选择性的问题。利用DNA编码库等技术发现全新的binder,挖掘新的E3连接酶或新的降解机制,或者设计全新的分子胶,都可以增强分子的专利位置。
03 大分子领域
PD-1大战让中国在几年内迅速填补了单抗技术的空白。由于靶点稀缺,发现门槛低,单抗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的热门靶点包括Claudin18.2、TIGIT和CD47等,据说国内在研的Claudin18.2单抗已超过18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开始展示原创和差异化的能力。比如,君实的first-in-class BTLA单抗在美国进入临床研究,其国内最早上市的PD-1单抗治疗鼻咽癌在美国获突破性疗法认定。
双抗技术门槛更高,靶点组合需要“动脑筋“。2020年国内外双抗的研发热闹非凡。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强生在研的EGFR/MET双抗amivantamab,靶向EGFR突变以及MET扩增,治疗EGFR突变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到100%。该药对外显子20插入和奥希替尼耐药也显示了很好的疗效。
PD-L1/TGF-beta,Her2双表位等也显示了一定的潜力。信达基于CrossMAb技术构建的CD3/TAA双抗与罗氏达成合作,显示了非凡的实力。复宏汉霖的EGFR/4-1BB双抗与Binacea达成6.7亿美元的合作。岸迈生物拥有FIT-Ig(Fabs-In-Tandem)双抗技术,开发的EGFR/MET双抗进度落后强生并不多。
ADC不算是新概念,2000年至今FDA已批准10个产品上市。今年ADC突然发力,成为跨国公司收购资产最为活跃的领域。ADC急剧回暖的最大催化剂是阿斯利康69亿美元收购的、由第一三共开发的her2 ADC药物DS-8201。该药在乳腺癌中显现革命性疗效:经历6轮治疗无药可治的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中客观缓解率仍大于60%。
DS-8201选用可切割的多肽连接Her2单抗赫赛汀与喜树碱类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Deruxtecan(Dxd),药物抗体比(DAR)约为7.7。
DS-8201首先打破了ADC领域的一个思维定势:单抗分子进入肿瘤组织太少,需要极高活性的毒素(抑制活性在pM级别)。事实证明,中等活性的毒素如Dxd(nM级别),通过高DAR和旁观者效应,也能达到足够的疗效。
第二,DS-8201颠覆了传统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思路。小分子药物吸收后由血输送到肿瘤组织,一般需要良好的血浆稳定性。而ADC则相反,先通过抗体将小分子毒素带到肿瘤细胞,由里往外扩散,分子离开肿瘤进入血液后最好迅速代谢以减少副作用。Dxd在血浆中容易水解开环,因此单独不能成药,却刚好适合ADC。
第三,DS-8201的linker中使用了最为简洁的自裂解结构,提高了毒素释放效率,并减少了毒素卡在内吞体里的可能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DS-8201创造了不同的生物学。
常用的ADC毒素很多是高活性的微管抑制剂,比如第一代her2 ADC赫赛莱(T-DM1)连接的emtansine。而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线化疗药物紫杉醇也作用于微管,T-DM1疗效欠佳的原因也许不只是技术的原因,可能是经紫杉醇治疗的病人本来就对微管抑制剂不敏感。
DS-8201疗效显著得益于Dxd的独特药理作用,不但对微管抑制剂治疗过的病人更敏感,而且有文献报道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改变免疫微环境,增加单抗的ADCC作用,与her2单抗具有协同作用。
DS-8201的单抗,多肽linker和小分子毒素,以及半胱氨酸偶联技术都非常普通,但组合在一起创造了全新的生物学。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重要的不是招数,而是内功。ADC研发不能只局限在定点偶联等新技术。
发现新靶点和新毒素,基于生物学原理的组合是将来最重要的方向。最近,免疫小分子如TLR激动剂ADC的设计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偶联小分子的活性和PK指标要求降低,作用机制多样化,可选范围极度扩大,为此提供了无限可能。这是ADC蓬勃发展的背后逻辑,也将进一步带动抗体和小分子的创新升级。
04 RNA技术
有人说2020年始于RNA病毒,终于mRNA疫苗。RNA药物经历几起几落,在GalNac等革命性递送技术推动下王者归来,有望成为继小分子、单抗之后的第三大药物形式。
近年来,反义核酸和干扰小核酸等多款RNA药物获批上市,预计2025年市场会超过百亿美元。2020年,靶向PCSK9的干扰小核酸降脂药物inclisiran在欧洲获批上市(美国因生产问题被推迟)。
Inclisiran的成功是RNA药物发展史上的一个索罗斯时刻。先前获批的RNA药物都是孤儿药,安全性要求低,市场前景有限。GalNac偶联递送技术让Inclisiran可以每半年一次皮下给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达到慢病要求。目前全球临床在研的RNA药物超过200个,跨国公司纷纷布局,俨然已成燎原之势。
mRNA还没有药物上市,但理论上可以替代传统的蛋白分子,潜力巨大。比如,国内血拼Claudin18.2单抗的同时,BioNtech的Claudin18.2 mRNA已经进入临床研究。
2020年的新冠疫情最大的赢家是mRNA代表性公司BioNtech和Moderna。两家公司的mRNA疫苗先后在美国上市,这既是疫苗史上的第一次,也是mRNA技术的里程碑。
05 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是肿瘤免疫疗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针对白血病的CD19 CART取得了接近治愈的巨大成功,已有两款产品上市。通过合作,药明巨诺和复星凯特分别将两款产品引入中国,其中复星凯特的产品已率先报产,有望成为中国上市的第一个CART。
BCMA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显示100%的客观缓解率,南京传奇的产品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与强生合作已在美国申报NDA。细胞治疗发展很快,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包括各种复杂设计的CART(双靶点,通用,安全开关)、TCR-T、TILs 和CAR-NK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Fate公司iPCS衍生的通用型NK细胞疗法一期临床显示疗效。11月,Immunocore宣布其双面胶技术开发的、靶向gp100的TCR-T治疗黑色素瘤III期临床达到终点。
细胞作为活体个性化药物,研发生产均与传统药品有所不同。细胞进入体内是可以自我复制的,带来高疗效的同时也会出现炎症因子风暴这种可怕的副作用,药物剂量和代谢的概念发生根本改变。
当前,细胞治疗还是个性化的,生产从抽取病人免疫细胞开始,经基因改造后复制纯化,最后回输到病人体内。这样的流程给CMC带来巨大挑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高成本必然导致高价格,高价格必须靠高临床价值来合理化。当前态势下,动则几十万的价格,要进入医保报销谈何容易,CART在中国的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
另外,细胞治疗在市场前景更广阔的实体瘤上还没有看到扎实的临床数据,能否突破还有待观察。综上所述,细胞治疗的创新主要围绕三个主题: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有效性和突破实体瘤。值得一提的是,亘喜生物FasT CAR技术可以将CART细胞的制备时间缩短至24小时,有望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06 前沿领域
CRISPR-Cas9技术获得2020年诺贝尔奖,基因编辑的潜力不容置疑。体外编辑的应用包括编辑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等。体内编辑可以用来治疗肿瘤、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遗传病等。
2020年3月4日,Editas和Allergan宣布CRISPR药物AGN-151587(EDIT-101)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这是世界上首个患者体内给药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12月份,EDT-301治疗SCD临床前数据惊艳,CRISPR三巨头Crispr、Intellia和Editas的股价齐飞。
自从分子生物学兴起,生物研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研究生命分子的化学反应和相互作用。然而,生命分子的物理学,比如存在状态是液相还是固相,必然是生物学的基本问题。
最近,相分离成为生物基础研究的热门领域。科学家发现许多生命分子的化学反应和相互作用是在一种没有膜的小液滴中完成的。产生这种临时搭建的小液滴是一个主动调控的相变过程,它几乎涉及所有重要的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调控相变可能给药物发现带来巨大机会。
2020年6月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小分子抗癌药物会因为理化性质的不同,不依赖靶点地在肿瘤细胞小液滴中聚集(2)。据此,该项研究还揭示了乳腺癌药物他莫昔芬耐药的新机制。
原来,他莫昔芬必须进入相关小液滴才能发挥调节雌激素受体的作用。药物刺激下,肿瘤细胞适应性地增加小液滴的体积,造成他莫昔芬相对浓度下降而失去效果。这项发现让人感叹生物学的神奇,我们的认识永远是冰山一角。
DMPK研究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是药物发现中的重要的一环。这项发现告诉我们药物在单个细胞中的分布也可能影响疗效,DMPK的研究或许需要深入到单细胞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顶尖的投资机构已开始布局生物相变赛道。2019年底成立的第一家生物相变公司Dewpoint Therapeutic已完成1.4亿美元的融资。2020年11月第二家Nereid Therapeutics完成5000万美元A轮融资,12月Faze Medicines完成8100万美元A轮融资。
AI技术无所不在,生物医药领域也不例外。2020年7月份,日本科学家研制的化学机器人登上《自然》杂志封面(3)。一个有经验的化学家一周大概能完成10个化学反应,而这款智能机器人8天完成了688个化学反应,并独立发现了一个新的催化剂。
年末,开发围棋阿尔法狗(AlphaGo)的谷歌团队开发了一款AI软件AlphaFold,可以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精确度达到冷冻电镜水平,引发巨大反响。与AI技术紧密相关的数字化医疗国内也有长足的进步。
过去四年,中国医疗数据公司筹资总额达20亿美元。2020年新注册的互联网医院达到200家,而2018年仅有25家。这些进展预示,AI技术虽不可能替代人,但会推动化学、生物和数字医疗等相关领域快速发展,给生物医药行业带来颠覆性改变。
07 其他
2020年,肠道菌、溶瘤病毒和治疗性疫苗等新技术也有令人振奋的进展。Rebiotix、Finch和Sere等公司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肠道菌药物都取得了积极临床结果。
基础研究方面,科学杂志报道肠道菌可以通过代谢产物肌苷将肿瘤免疫药物的疗效提升4倍(4)。8月份,上海医药11.5亿人民币引进亦诺微开发的溶瘤病毒药物T3011。
11月份美国科学家报道,他们通过多重改造,成功地获得了能够躲避免先天免疫系统的人类腺病毒,从而使通过系统递送溶瘤病毒来治疗癌症成为可能(5)。Greenwich生命科学最近公布了旗下GP2疫苗二期临床结果,5年随访乳腺癌复发率为0%,公司股价大幅飙升。
08 投资交易
2020年疫情带来了医药行业价值的上涨,生物医药风投私募出现反弹,投资机构加快布局生物医药行业,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资环境依然向好。
高瓴资本今年7月股权投资百济神州超10亿美元,据说是全球生物医药史上最大的一笔股权投资。一级市场投资回报也不错,2020年18家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美国,香港和国内科创板上市,融资总额47.93亿美元,总体估值达405亿美元。
令人担心的是,许多新科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表现乏力,上市即破发。说明投资者,特别是专业的投资机构对于这些公司的管线和创新能力还未能完全认可。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支出屡创新高,2020年24家中国IPO生物科技公司研发支出达26亿美元。最后,中国创新药的商业保险未来可期。麦肯锡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约3000亿美元。
并购是药企扩展管线的有效路径,肿瘤和罕见病一直是跨国公司并购布局的重点领域。9月14日,吉利德以约210亿美元收购收购Immunomedics,获得其刚刚上市的ADC乳腺癌药物Trodelvy,这已经是吉利德今年在肿瘤领域收购或合作的第7个项目。
12月12日,阿斯利康390亿美元收购亚力兄制药,借此进入此前未涉足的罕见病领域。2020中国生物医药交易也创造了新纪元,产生60多个海外引进和20多个对外授权。
跨国公司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多样化,包括基于股权投资的战略合作(安进与百济;礼来与基石等)、与中国基金合作(Merck与百度;赛诺菲与凯辉基金)、向中国公司开放技术平台(罗氏与信达CART合作)、中国市场的产品合作(拜尔和华领糖尿病药物)以及收购中国的创新产品(加科思的SHP2抑制剂和天镜的CD47单抗等)。跨国公司对中国创新的认可意义重大,让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多了一条退出途径。
结 语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处于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药企必须提高药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加快跟随创新的速度才能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管线,在集采和国谈的大潮中留有一席之地。生物科技公司则需转向具有全球价值的原创发现和差异化。
(信息来源:同写意)
 
2021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七大趋势预测
全球生物技术领域影响最大的杂志GEN通过访谈与观察对2021年做出了七个趋势预判。
01 新冠疫情:看到终点
2020年12月11日,FDA紧急批准了辉瑞与BioNtech联合开发的新冠疫苗,截至12月底,已有189.34万人接种了辉瑞的疫苗;12月18日,FDA又批准了Moderna疫苗的同类申请;与此同时12月30日,由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联合开发的新冠疫苗也在英国获批,1月4日已经开始了全民接种。
抗病毒药物在2020年也得到了紧急获批。2020年10月22日,吉利德的瑞德西韦获FDA批准上市,用以治疗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而瑞德西韦早在5月份就已获得FDA紧急使用授权,第三个季度,瑞德西韦的全球销售额达到了8.73亿美元。
另一治疗新冠病毒药物是再生元的中和抗体REGEN-COV2,11月获得了紧急授权,再生元三季报显示其销售额为4020万美元。
在中国,12月30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国药的新冠疫苗上市申请,随后在联防联控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表示,新冠病毒疫苗将为全民免费提供。
有分析机构发布研究报告,随着多种新疫苗的获批,预计疫苗接种人数将增长近150倍,从2020年第四季度的3500万增加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50亿。
02 基因治疗:大药企、大交易&患者死亡事故
如果要说2020年大药企们关注的领域哪个一定会在2021年持续发酵,基因治疗是最有可能的领域。
2020年10月,拜耳宣布拟斥资40亿美元收购AskBio。AskBio拥有一个基因治疗技术平台,临床产品线包括庞贝病,帕金森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以及血友病和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的无证临床适应症。
同月,诺华又以2.8亿美元收购了眼基因疗法开发商Vedrere Bio,罗氏斥资18亿美元与Dyno Therapeutics签约,利用后者的技术平台开发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和肝脏定向治疗的基因治疗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
12月15日,礼来和Prevail宣布达成收购协议,礼来将以10.4亿美元收购Prevail,后者是一家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开发潜在基于腺相关病毒9载体基因疗法的公司,礼来将通过此次收创建一个基因治疗项目来扩展其研究工作。
但基因治疗备受关注的还有2020年发生的四起患者死亡事故,5月和6月,安斯泰来分别公布了两起高剂量AT132基因治疗后患者死亡事件;8月份安斯泰来又公布了一起同样原因的患者死亡事件;10月份,Lysogene又公布了LYS-SAF302的AAV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中,一名患有IIIA型粘多糖贮积症(MPS IIIA)的五岁小女孩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死亡。
上述两项临床试验目前仍在搁置,2021年的走向也并未出现准确预测。
即便如此,Allianc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统计,在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之间,融资额增长了114%,达到120亿美元。
03 基因编辑:巨额合作
2020年11月,礼来与基因编辑公司Precision BioSciences达成一项潜在高达27亿美元的合作,开启了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疗法的布局。
有商业研究公司11月20日发布市场报告预测,全球CRISPR技术市场将从2020年的16.5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25.7亿美元,然后到2030年跃升至67亿美元。
在国外,CRISPR技术被认为是中美两国之间生物医学发展的一场对决,被称为“人造卫星2.0”竞赛,《科学》杂志统计,美国持有与CRISPR相关的专利申请为872项,中国紧随其后达到858项。
04 投融资:大量资金流入
此前E药经理人曾统计过2020年的国内医药产业投融资,史无前例的一年内75家企业进行了IPO,是上一年的2.68倍,尽管疫情使然,但全年投融资金额并未有大幅度下滑,2020年共披露金额为1350亿元,2019年为1649.82亿元。
国外亦是如此,GEN杂志总结,2020年有大量资金流入生物制药公司,并购、IPO活动出现了强劲增长,这种趋势将在2021年延续下去。
普华永道和CB Insights发布的季刊《MoneyTree Report》显示,在2020年第三季度,生物制药相关行业的投资金额达到创纪录的59亿美元,其中仅对生物技术领域的104笔交易中就投资了39亿美元,是2019年第三季度74笔交易、19亿美元的两倍多。
IPO市场也在2020年显示出强劲的实力。EvaluatePharma的数据显示,纳斯达克在2020年的前三个季度中,生物制药公司在51个IPO中筹集了93.2亿美元的资金,是2019年前三个季度41个IPO、36亿美元的两倍多。
总体而言,生物技术股在2020年期间持续增长。截至11月20日,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为4,364.15点,较去年同期的3,581.05点上涨了22%。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2月天境生物与传奇生物皆被纳入到了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
05 药物开发:阿尔茨海默症新药是否获批
备受国外的生物医药界关注的是,2020年历经曲折的阿尔茨海默症新药aducanumab终于递交了上市申请,但大家也猜测,2021年该药会不会获批,百健给出的预测是2021年3月7日有望获得FDA是否批准的决定。
2020年11月,FDA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咨询委员会拒绝批准aducanumab,原因在于美国FDA批准药物通常要有两个有支撑性证据的有效研究,而该药物的两项III期临床试验仅有一项显示出积极的结果。
06 细胞疗法:融资增速惊人
2020年,MNC在细胞疗法上也大砸重金。9月,武田宣布将2021年底每年削减约20亿美元的成本,专注肿瘤和罕见病药物研发,这一战略的关键是新一代细胞疗法。已在波士顿开设一个2千多平方米的研发生产中心,将负责三个正在进行的管线项目临床开发,另外两个项目预计将在2021年底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10月,安斯泰来宣布将斥资1.2亿美元在马塞诸塞州开设专注于细胞疗法的研发中心;
11月,赛诺菲以总计3.08亿欧元(合3.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荷兰细胞疗法公司Kiadis Pharma,获得后者的NK(自然杀伤)细胞平台和产品。
细胞疗法的融资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根据Allianc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的数据,截至2020年11月,全年针对细胞疗法的融资达到110亿美元,较同期增长242%。细胞疗法的I期临床试验数量从41项增加到50项。
而国内,细胞疗法也在开启新篇章。前不久,复星医药旗下复兴凯特CAR-T产品FKC876上市申请进入了行政审批阶段,预计近期将获批,这将成为国内首款CAR-T疗法产品。
当然,CAR-T产品,甚至是细胞疗法的价格仍然饱受争议,全球首款CAR-T产品诺华的Kymriah一次性收费为4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07.8万元),对于一般患者而言仍是一笔高昂治疗费。
07 合成生物学:潜力巨大
合成生物学围绕生命体运转逻辑,利用其中的规律和运作方式,对生物进行手动“改造”,以让其具备所需的功能和价值。
SynBioBeta统计,2020年上半年,合成生物学的总融资达到30.41亿美元,而2019年同期仅为19亿美元。
当然,合成生物学的增长来自其多元的技术应用方向,包括上述细胞疗法、基因疗法以及CRISPR在内的多个领域都要用到合成生物学。
根据CB Insights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达53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与2019年相比,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增长28.8%,达到189亿美元。
(信息来源:E药经理人)
 
2020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创纪录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大流行,不但影响到全球人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也让人们更为深刻地意识到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对维护世界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医疗健康领域不管是早期的投融资,还是后期的IPO和M&A,都呈现出“逆流而上”的趋势。
日前,著名的硅谷银行(Silicon Vally Bank,SVB)发布了2020年全年投融资报告,硅谷银行在发布年度医疗健康投融资方面已有10年的历史。报告指出,在2020年,与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多项投融资指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医疗健康风投机构融资再创纪录,比去年增长57%
2020年,医疗健康风投机构的融资数目连续四年再次创下新纪录,总计募资超过160亿美元,与2019年的融资金额相比提高了57%,是2011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多家专注于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的风投机构完成了新投资基金的建立,其中包括著名的风投公司Atlas Venture,ARCH Venture,Flagship Pioneering等等。
在美国和欧洲,风投机构在2020年完成的投资增长了47%,达到510亿美元。所有的医疗健康细分领域的投资均打破了历史纪录,其中风投支持的生物医药(biopharma)和诊断/工具(dx/tools)行业在对抗新冠大流行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与2019年相比,这两个领域在2020年的投资增长幅度也是最大的。此外,由于多种社交距离和居家令的限制,为患者治疗和临床试验提供新模式的健康科技(HealthTech)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生物医药A轮融资比去年增长32%,神经疾病领域获6倍增长
在生物医药的A轮融资方面,2020年的A轮融资金额(美国/欧洲)达到48.9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32%。投资的主要领域为肿瘤学和平台型公司。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神经疾病(neurology)的投资数额与2019年相比提高了6倍。
对神经疾病领域投资的进一步分析显示,专注于罕见神经疾病的公司在2020年尤为活跃,在投融资过程的不同阶段都颇有斩获。它们中接近一半在开发小分子药物,通常用于调节蛋白的功能。在2020年,14亿美元用于投资基因疗法,使用AAV载体递送或者敲除靶标基因。在神经疾病领域,这一治疗模式获得的投资数额最大,也体现了业界对使用基因疗法治疗神经疾病潜力的肯定。
■诊断/工具领域投资飙升78%
在新冠大流行的时期,诊断/工具(Dx/Tools)领域的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2020年这一领域的投融资金额达到96亿美元,其中研发工具领域占去43%。
在诊断测试领域,GRAIL、Freenome和Thrive这三家通过液体活检进行早期癌症筛查的公司表现亮眼。其中GRAIL和Thrive分别被Illumina和Exact Sciences收购。
■中国医疗健康风险投融资翻倍,生物医药领衔
今年硅谷银行发布的投融资报告对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情况进行了专题分析。在2020年,在鼓励内部创新的政策激励下,中国的医疗健康风险投资交易总计达到创纪录的121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翻了一倍,也创下了投融资金额的历史新记录。其中,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诊断/工具领域都达到了100%以上的增长幅度。
在中国,风投支持的初创公司大多数依靠国内投资者的支持,其中最为活跃的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启明创投,红杉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
在生物医药领域,肿瘤学和平台技术名列前茅,分别吸引到28亿和21亿美元风险投资。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抗感染领域吸引到的风投资金比2019年增加了10倍。
■展望未来
硅谷银行的报告指出,由于2020年的创纪录表现,有些领域的投融资金额可能会出现回落,不过仍然会维持健康发展。在诊断/工具领域,硅谷银行预测2021年仍将可能是创纪录的一年。此外,报告指出,由于虚拟医疗,以及虚拟医疗和面对面医疗构成的综合护理模式在大流行期间成为主流,健康技术领域在2021年将有强劲的发展。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小分子RNA靶向疗法热潮渐起,全球制药巨头纷涌而至
2020年8月,Evrysdi(risdiplam)获FDA批准上市,此后,Evrysdi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第三季度累计销售额达890万美元。
Evrysdi由PTC Therapeutics、SMA基金会和罗氏联合开发,其获批具有里程碑意义。Evrysdi是第一个获批上市的靶向RNA的小分子,这种药物通过直接靶向RNA或RNA-蛋白质复合物起作用,而不是仅仅靶向与疾病有关的蛋白质。
多家公司也已建立了小分子筛选平台,但目前这一领域的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其它在研项目鲜有进入临床。但像罗氏、Biogen、BMS等大型制药公司早已纷涌而至,与领头开发药企建立了合作关系。
去年4月,罗氏与Arrakis Therapeutics达成了一项大规模交易,覆盖了罗氏所有的研发领域。1月7日,罗氏又与Ribomtrix达成了一项超1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就多个靶点共同发现并开发靶向RNA的小分子疗法。
小分子药物一直是创新药领域的主要驱动力。在2020年FDA批准的53个新药中,小分子药品有39个,其中的13个还获得了突破性疗法资格认证。
大部分传统小分子药物都靶向蛋白质类的靶点,但整个蛋白质组只有一小部分蛋白可成药,直接靶向RNA转录物的药物更少。但使用小分子来调控RNA有很大的优势,能大幅拓宽成药靶点范围。“可转录的RNA比翻译的蛋白质更多,包括非编码RNA都可能是新靶点。"Arrakis创始人兼CSO Jennifer Petter解释道。非编码RNA在人类基因组中占比高达70%,这为开发新型疗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自现代医学诞生以来,RNA就已作为小分子药物的靶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靶向抑制细菌核糖体的蛋白合成功能。在这一突破性发现后不久,就成为了治疗结核杆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在此之前,结核病是一种绝症,患者在感染后只能等待死亡。虽然这类抗生素可作为广谱抗生素治疗患者,但自身的杂合性限制了其更广泛的使用。
现有的靶向RNA的疗法有小干扰RNA(siRNA)和反义寡核苷酸(ASO),虽然这两类药物特异性较高,但在屈指可数的靶器官范围外,仍有着不小的递送难题。例如,获批用于治疗SMA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Spinraza(nusinersen)必须通过直接注射到脊柱中给药。
传统的小分子则没有这种障碍,而且很容易在体内分布,但小分子如何结合并调控RNA功能仍然需要深入了解。
蛋白质由20种不同的氨基酸构成,而RNA仅由4种核苷酸构成,因此它们往往比蛋白质看起来更具相似性。这也使得找到能结合单一种类的RNA而没有广泛副作用的药物变得更加困难。最重要的是,RNA的动态结构不断摇摆,了解其结构具有一定的难度。
大约85%的RNA折叠成二级和三级结构,拥有复杂结构的RNA发挥着基因表达调控、催化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这些结构也是可成药表面或口袋的基础。多项研究表明RNA的错误折叠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很大的联系。
靶向RNA并不只是简单的分子识别,首先,靶向RNA的药物必须能够访问存在于RNA靶点中的结构成分,同时不与非靶向转录物结合。此外,化合物必须在功能位点与RNA相互作用。
基于结构的靶向技术虽然大有可为,但也有局限性。例如,并不是所有的结构成分都是功能性的,因此,即使确定了一种可结合的小分子,也可能不会有任何生物效应。
Expansion Therapeutics开发了一种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ribonuclease targeting chimeras,RIBOTAC)来克服这些限制,类似于PROTAC,可以招募核酸酶对结构化RNA位点进行定向降解。
具体来说,RIBOTAC局部招募内源性核糖核酸酶RNase L到特定的转录物上,组装形成二聚体,活化的RNase L选择性降解RNA靶点。类似于CRISPR的小分子形式,不需要转染外来向导RNA转录物或蛋白质。RIBOTAC通过将所有"玩家"聚集在一个三元复合体(靶RNA:RIBOTAC:RNase L)中,利用细胞内源性的核酸处理机制,局部消除功能异常的RNA,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结合和抑制。这一技术也具有多种优势,如RNA降解可能更有效、核糖核酸酶招募更具选择性、不需要结合功能位点等。
在小分子设计筛选方面,其它公司也开发了技术来克服困难,例如,Arrakis开发的PEARL-seq技术,能够快速识别小分子在RNA靶点内的结合位置,并能提供跨多个不同RNA的配体选择信息。这些数据与小分子SAR数据和RNA探针数据相辅相成,能够构建RNA-配体结构的计算模型,从而合理设计出新型RNA靶向小分子。
在靶向RNA小分子的开发领域,还有着诸多已知和未知的挑战。这一领域前景诱人,却也充斥着许多的不确定,新药开发依然任重而道远。
但随着对RNA动态结构理解的深入、与慢性疾病相关的RNA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加入其中,未来更多的“Evrysdi“值得期待。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行业动态
 
53家药企获得政府补助,最高7亿元
2020年医药企业收到等政府补助,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3家上市医药企业收到政府补助31.6亿元,其中过亿元的有白云山、健康元、丽珠医药、步长药业、太极集团、现代制药、一品红7家,补助最高的为白云山的7.027亿元。
01、白云山7.027亿元
白云山2020年1-12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7.027亿元,100万元以上包含重大新药创制、专利奖优秀奖、藏荆芥的规范化种植及其提取物开发研究、昆仙胶囊顶层设计研究、高质量发展资金扶持、黄埔区2020年度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奖励、工业发展扶持资金、一致性评价的设备与升级改造项目、2020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经管专项资金、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2017年技术创新标杆企业、2019年度奖励金、王老吉贵州刺梨重点招商引资奖补项目、2017年度顺延停产停业损失补偿款等补贴。
02、健康元1.929亿元
健康元2020年1-11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1.929亿元,100万元以上包含新型吸入给药制剂及其规模化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2019年省工信局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十三五重点领军企业专项资金(2019年)、珠海市金湾区财政局拨来丽珠奖励扶持资金、珠海市金湾区财政局拨来丽珠奖励扶持资金等补助。
03、丽珠集团1.588亿元
丽珠集团2020年1-11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1.588亿元,100万元以上包含2019年省工信局技术改造项目资金、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补资、十三五重点领军企业专项资金(2019年)、香洲区2018年度高企百强研发费加计扣除补助资金、珠海市金湾区财政局拨来丽珠奖励扶持资金、珠海市金湾区财政局拨来丽珠奖励扶持资金、收到RHCG项目技术补贴(市级)、2020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20年福清技改项目补助款、2019年度珠海保税区扶持重点企业扶持资金、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产业化项目补助金、2020年清远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事后奖补(阿卡波糖糖回收系统技术)、珠海市金湾区财政局拨来丽珠奖励扶持资金、创新创业团队区级配套资金款等补助。
04、步长药业1.430亿元
步长药业2020年1-6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1.430亿元,100万元以上包含企业发展奖励资金、企业扶持资金等补贴。
05、太极集团1.173亿元
太极集团2020年1-10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1.173亿元,100万元以上包含创新中药丹七通脉片临床研究与开发应用、2020年第一批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2种常用大宗野生变家种药材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提升与推广、财政扶持专项基金、2019年工业发展金等补贴。
06、现代制药1.165亿元
现代制药2020年1-9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1.165亿元,100万元以上包含2019年度第二批科技创新专项、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技术攻关项目资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0年技术改造倍增专项提升项目、市科创委2019年企业研究开发资助计划、烟气超低排放项目、克拉提炼车间vocs治理项目等补助。
07、一品红1.139亿元
一品红2020年1-12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1.139亿元,100万元以上包含2019年度瞪羚专项扶持资金、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补助资金项目、因地方性扶持政策而获得的补助等补助。
08、华北制药9917万元
华北制药2020年1-7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9917万元,100万元以上包含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河北省老工业地区振兴发展专项、环境友好型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系列产品开发与推广等补助。
09、亿帆医药9583万元
亿帆医药2020年1-11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9583万元,100万元以上包含人才引进、员工培训等专项奖励、产业扶持资金、企业发展扶持资金等补助。
10、普洛制药8445万元
普洛制药2020年1-12月份共收到政府补助8445万元,100万元以上包含重大新药创制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贡献
奖励、2019年度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贡献奖励、重点救治药品、医疗防护物资、医疗救治设备生产动员能力建设项目补贴等。
第11-20名依次为益盛医药、哈三联、海正药业、哈药集团、普利制药、昆药集团、凯莱英、人福医药、奇正藏药、康恩贝。
(信息来源:蒲公英)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合肥海森医药引入武田制药5个处方药产品及配套销售体系,并在合肥肥建设药品产业化基地,总投资约30亿元
1月13日上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与武田制药中国区总裁单国洪就项目合作进行会谈,并共同见证有关合作协议签约。
此次合肥海森医药引入武田制药5个处方药产品及配套销售体系,并在肥建设药品产业化基地,总投资约30亿元。
(信息来源:肥东论坛)
 
多家医药公司投资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
1月19日上午,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举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52.15亿元。
本次集中签约涉及现代生物技术、民族医药产业、跨境物流等领域。
其中,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投资30亿元,在新区建设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包括:建设微流控检测分析芯片及配套分子检测试剂的全自动化组合生产线,年检测产能3000万人份;免疫检测试剂及检测卡的全自动化组合生产线,年检测产能3000万人份;微量元素检测试剂及标准品的全自动化组合生产线,年检测产能2500万人份;以及配套建设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区投资建设金灵民族医药产业基地项目,主要建设中药饮片自动化生产线和物流仓储自动线等板块,并搭建电子交易平台。
内蒙古大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6500万元,建设生物制品原辅材料的开发、研制和生产、销售项目,项目建成后为全国生物制品企业、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优质的动物血清、培养基等产品和生物技术服务,可形成年生产能力50吨,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
(信息来源:正北方网)
 
复宏汉霖获得TROP2抗体新药中国区独家权利
1月14日,复宏汉霖宣布与Chiome Bioscience就抗TROP2抗体签订了一项独家许可协议,复宏汉霖获得该项目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TROP2(Trophoblast cell-surface antigen 2,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是一类最早发现于侵袭性滋养层细胞表面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显示其能够在细胞增殖和迁移、自我更新和维持基底膜的完整性中发挥调节功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TROP2在很多不同类型的人类肿瘤中都呈现高表达,如三阴性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和多种类型的实体瘤,且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中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礼来与Merus达成16亿美元合作
1月19日,礼来旗下公司Loxo Oncology宣布与Merus N.V.签署了一项研究合作和独家许可协议,将利用Merus专有的Biclonics平台以及Loxo Oncology科学合理药物设计专业知识,研究和开发多达3种CD3结合T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疗法。
目前,Merus公司CD3 T细胞接合器平台包括超过175种新颖多样的抗CD3普通轻链抗体,它们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属性,能够对大型文库进行功能性筛选以获得最佳性能。
根据协议条款,Merus将领导发现和早期研究活动,而Loxo Oncology将负责额外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活动。Merus将获得一笔4000万美元的预付现金,以及礼来对Merus普通股的2000万美元股权投资。除此之外,Merus还有资格获得每种产品高达5.4亿美元的潜在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3种产品总计约为16亿美元。如果礼来成功将合作中的产品进行商业化,Merus还将从产品销售中的中个位数到低两位数不等的分层版税。
Merus是一家临床阶段的肿瘤学公司,致力于开发创新全长人双特异性和三特异性抗体疗法Multiclonics?。该抗体疗法采用行业标准工艺制造,在临床前研究中被发现具有一些与常规单克隆抗体相同的特征,例如长半衰期和低免疫原性。
几年前,Merus凭借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抗体技术,吸引了包括诺华、强生、辉瑞在内制药巨头的关注。礼来是最新一家与其合作的公司。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资本竞合
 
赛默飞7.25亿欧元收购Henogen
日前,赛默飞世尔科学宣布完成对生命科学行业服务和技术供应商Novasep在比利时的病毒载体制造业务Henogen的收购。这笔交易以7.25亿欧元现金成交。
据报道,Henogen的业务将成为赛默飞制药服务业务的一部分,该业务属于实验室产品和服务部分。
Novasep已成立超过20年,拥有大约400名员工,预计2020年总收入约为9500万美元。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美志医药完成千万级pre-A轮融资
近日,生物制药公司上海美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千万级pre-A轮融资,由海金格医药独家投资,盈杉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本轮融资所得主要用于公司推进研发管线中的血液瘤项目进入IND申报阶段,预计将在2021年年底前进入临床研究。
美志医药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靶蛋白降解新药研发公司,作为国内第一批从事PROTAC技术研发的企业,美志医药基于PROTAC技术建立了自己的新药研发平台,并且已经完成了数条核心管线的布局,覆盖了血液瘤、多种实体瘤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领域。
(信息来源:动脉网)
 
科赛睿生物获得近3000万美元B轮融资
近日,创新肿瘤靶向药物研发商科赛睿生物,宣布获得近3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清松资本领投,招银国际、夏尔巴投资、新世界投资、朗盛投资、Harbinger Venture等国内外基金共同参与,老股东君联资本,联想之星持续加持,易凯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科赛睿生物的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融资所得将主要用于加速推进其多个肿瘤靶向创新药在全球范围的临床开发。
(信息来源:36氪)
 
 
 
 


新药上市
国药上市
 
安泰坦®(氘丁苯那嗪片)正式在中国上市,治疗亨廷顿舞蹈病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1月17日,梯瓦医药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宣布旗下创新药物安泰坦®(氘丁苯那嗪片)于国内上市,用于治疗与亨廷顿病(HD)有关的舞蹈病及成人迟发性运动障碍(TD)。安泰坦®使用的氘代技术给予了活性成分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曲线,从而允许减少给药频率,同时显示出对亨廷顿(HD)舞蹈病和成人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的有效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此外,安泰坦®于2020年12月28日,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
(信息来源:生物谷)
 
首个治疗X连锁低磷血症(XLH)的药物!协和麒麟布罗索尤单抗(Crysvita)在中国获批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了日本药企协和麒麟公司(Kyowa Kirin Inc.)的布罗索尤单抗注射液(英文商品名:Crysvita,burosumab)上市。该药品用于成人和1岁儿童患者X连锁低磷血症(XLH)的治疗,被列入“第二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
布罗索尤单抗(burosumab)是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抗原为靶点的一种重组全人源IgG1单克隆抗体,可结合并抑制FGF23活性从而使血清磷水平增加。该品种的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布罗索尤单抗(burosumab)是唯一一种针对XLH内在病理生理学的治疗方法。之前,Crysvita(burosumab)已在美国和欧盟获得批准,用于治疗XLH患者。在美国,Crysvita(还被批准用于治疗肿瘤性骨软化症(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TIO),该病可导致低磷血症和骨软化症。
Crysvita是第一个被批准治疗XLH的药物,同时也是第一个被批准治疗肿瘤无法定位或根治性切除的TIO患者的药物。
(信息来源:生物谷)
 
全球上市
 
FDA批准强生Darzalex Faspro治疗轻链淀粉样变性病
日前,美国FDA批准了强生公司旗下西安杨森的Darzalex Faspro用于治疗新诊断出的轻链淀粉样变性的成年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Darzalex Faspro也是针对这种适应症患者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FDA批准的疗法。此次,FDA批准该药物与硼替佐米(Bortezomib),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和地塞米松联合使用。
Darzalex Faspro最初是由Genmab公司开发的,去年5月,该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4种治疗方案,包括用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符合移植资格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Darzalex Faspro包括daratumumab和透明质酸酶-fihj,是Darzalex的一种新的皮下注射(SC)制剂。目前,Darzalex Faspro治疗该适应症的申请也正在接受欧盟监管机构的审查。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
 
 
 
 


科技研发
 
博安生物新冠中和抗体完成I期临床全部受试者入组
1月18日,绿叶制药集团旗下子公司博安生物自主研发的治疗新冠肺炎的创新抗体产品——LY-CovMab已在中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全部受试者入组。
LY-CovMab是一款重组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以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SARS-CoV-2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构域,并能有效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结合。LY-CovMab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及预防SARS-CoV-2感染方面,LY-CovMab均具有良好疗效。
LY-CovMab是具有高效力的中和抗体,同时能有效应对病毒突变。此外,LY-CovMab能有效避免ADE效应(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发生。
相比新冠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中和抗体疗法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作用。由于目前新冠疫苗的保护率无法达到100%,因此,在新冠疫苗上市前后,中和抗体疗法均可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者。
此外,中和抗体的一大优势是见效快。相比于大部分新冠疫苗需要接种两针,且两个月后产生稳定免疫反应,中和抗体应用于预防,可以迅速产生被动免疫,有望为不适宜接种疫苗的特定高危人群或者新冠感染密切接触者提供很好的保护。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中国首个进口干细胞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1月12日,由九芝堂美科发起的我国首个使用进口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Ⅰ/Ⅱa期临床试验启动会在组长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通过线上会议形式顺利召开,标志着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本次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王院长在致辞中说到:“这是国家把干细胞作为药物监管以来,第一个按照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的干细胞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这次试验对于干细胞进入脑血管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干细胞应用整个管理体系的改变都非常重要。”
九芝堂美科的此项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于2020年2月19日获得了CDE默示许可。因在美科IND之前,获批的前5项IND使用的干细胞均为国产,细胞来源包括脐带、脂肪等,涉及的适应症有膝骨关节炎、糖尿病足溃疡、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九芝堂美科获批的本项临床试验是按照药品申报方式开展的国内首个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大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因此从PreIND沟通会到最终获得默示许可,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密切监管和支持。本项临床试验已经经过组长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备案,最终正式启动。
本次临床试验所用缺血耐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t-hMSC)产品由美国Stemedica Cell Technologies,Inc.(以下简称“Stemedica”)生产。Stemedica公司成立于2005年,2010年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颁发的生产许可证,至今已经在GMP条件下运行了10余年时间,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在cGMP条件下生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产品的企业。Stemedica公司生产的it-hMSC产品全程在模拟人体真实生理环境——低氧条件下培养,性能优于常氧条件下培养的干细胞,其生产工艺和质量体系符合美国FDA和cGMP要求。该产品在美国已经获得8项临床试验,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已完成I/IIa期临床试验,该试验顺利达到主要终点,即治疗是安全的,同时达到所有次要终点,即受试者运动、神经功能持续改善12个月(仅评估至治疗后12个月),研究数据支持开展进一步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初步证明了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结果于2019年9月在国际卒中领域专业期刊《Stroke》发表。
(信息来源:生物谷)
 
全球第2款3D打印药物!三迭纪产品获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批准
近日,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公司首个3D打印药物产品T19获得美国FDA的新药临床试验批准(IND)。该产品是全球第二款向美国FDA递交IND的3D打印药物产品,也是中国首个进入注册申报阶段的3D打印药物产品。
T19是三迭纪自主设计开发的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3D打印药物。该产品根据时辰治疗学原理,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昼夜节律进行设计。患者睡前服用T19,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疼痛、关节僵硬及功能障碍等疾病症状最严重的早晨达峰,并维持其日间血药浓度,从而取得最佳的药物治疗效果。这样的产品设计需要实现富有挑战的药物动力学曲线,T19采用热熔挤出沉积(Melt Extrusion Deposition,MED)3D打印技术,通过药片三维结构设计,达到对药物组合释放的精准控制,从而在人体实现目标药物动力学曲线。
三迭纪的MED 3D打印技术是一种独创的全新制药工艺,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3D打印技术,它根据药用辅料的特征为药物领域的应用量身定制。MED3D打印可直接将粉末状的原辅料软化或熔化成可流动的半固体,再以高精度挤出,最后层层打印成型,制备成预先设计的三维结构药物制剂。目前全球3D打印药物领域活跃的公司和机构中,只有Aprecia和三迭纪先后进入了产品注册申报阶段,Spritam和T19两款产品各代表一种3D打印制药的技术方向。
围绕MED 3D打印技术,三迭纪建立了从药物剂型设计、开发方法,到智能制造全链条的技术平台,这样一种新兴技术颠覆了传统固体制剂的开发和生产方式。传统制剂技术大多数通过混合或者包衣来控制药物和辅料在药物产品中的分布,因此不具备良好的微观精确控制与空间设计能力,并且难以实现复杂的组合型调控释放。MED 3D打印技术通过独特的药物制剂内部三维结构设计,可实现药物释放时间、部位、速率及模式的精准控制,比如零级释放、延迟释放、脉冲释放、结肠递送、胃滞留等,这些药物释放方式还可以进行灵活组合,便捷地实现药物复方。
这种对于药物释放或释放动力学组合的精准控制技术,使得三迭纪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开发更具临床价值的产品,尤其对于临床上根据疾病机制和药物作用原理需要复杂的程序化控制释放才能达到更好疗效的药物,如T19,MED 3D打印技术为这类产品的诞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
 
免疫光激活癌症疗法!美国FDA授予padeliporfin ImPACT快速通道资格:治疗上尿路上皮癌
Steba biotech是一家总部位于卢森堡的生物技术组织,是免疫光激活癌症疗法(ImPACT)的先驱开发者,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平台,利用padeliporfin ImPACT(免疫光激活癌症疗法)治疗一系列实体肿瘤。
近日,该公司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授予padeliporfin ImPACT治疗低度和单灶高度上尿路上皮癌(UTUC)成人患者的快速通道资格(FTD)。在这之前,于2020年12月批准的研究性新药申请(IND),允许在低度UTUC患者中启动padeliporfin ImPACT的关键3期临床试验,该试验预计在2021年第一季度开始入组患者。
Steba biotech专注于padeliporfin ImPACT的开发,将其作为一个创新的肿瘤学平台,有潜力提供类似外科手术的疗效,并在UTUC和其他实体瘤中保留器官。这些高风险外科患者群体中存在着显著未满足需求,因为外科手术不是首选的临床选择(如延缓肾脏的丧失)或手术风险太高。
ImPACT是Steba的创新肿瘤学平台,这是一种新颖的、微创的、靶向的治疗方法,在欧洲、以色列、德国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这是一种药物-设备组合,包括光激活药物和光传递系统。在治疗时,患者接受静脉输注非活性药物padeliporfin,并通过精确地传递低能、非热激光的光纤进行局部激活。在激活后,药物迅速触发光照区域的血供收缩,导致靶向肿瘤坏死,激活抗肿瘤免疫,增强癌细胞清除。在一系列实体瘤中,ImPACT获得了令人兴奋的的早期结果,包括UTUC、食管癌、肺癌等。
(信息来源:生物谷)
 
新加坡特沙生物创新疗法获欧盟优先药物资格:治疗淋巴瘤
Tessa Therapeutics(特沙生物医疗科技公司)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国际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开发用于治疗癌症的下一代细胞疗法。近日该公司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授予其CD30定向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D30 CAR-T)疗法优先药物资格(PRIME),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R/R cHL)。在去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授予了这款自体CD30 CAR-T细胞疗法治疗R/R cHL的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资格。
EMA授予PRIME,基于2项I/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这2项试验分别由贝勒医学院(NCT02917083)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林伯格综合癌症中心(NCT02690545)开展,评估了CD30 CAR-T疗法治疗复发或难治性CD30阳性cH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研究表明,在最高剂量水平下,约60%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并且没有其他几种CAR-T疗法相关的严重毒性。这些结果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Ramosetal.,2020)。基于这些数据,Tessa计划在2021年在美国开展一项多中心的关键性研究。
(信息来源:生物谷)
 
诺华新一代IgE抗体疗法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诺华(Novartis)公司近日宣布,美国FDA已授予其新一代IgE抗体疗法ligelizumab(QGE031)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抗组胺疗法应答不足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
Ligelizumab(QGE031)是新一代单克隆抗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Ligelizumab被认为通过阻断IgE/FcεRI通路起作用,该通路是CSU中炎症过程的关键驱动因子。
(信息来源:药明康德)
 
 
 
 


运作管理
 
2020年高瓴资本“生物医药”布局有何变化
高瓴资本(HillhouseCapital)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资本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生物医药行业向来受到高瓴资本的青睐,投资了包括恒瑞医药、爱尔眼科、百济神州、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甘李药业等数十家知名企业。
2020年,高瓴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哪些动作?哪些领域值得重点关注?本文通过梳理2020年高瓴资本的投资路径,一探究竟。
(一)凯莱英
2020年10月,凯莱英发布公告,定增募资23.1亿元已全部到账,此次定增发行对象共有9家,其中,高瓴资本以227元/股的发行价参与此次定增,获配440.53万股,获配金额约10亿元,为最大买家。实际上,在凯莱英三季报中,高瓴资本已位列公司十大股东第九位,持股数量达140万股,占总股本比例0.6%。
凯莱英是我国小分子CDMO的龙头企业,公司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全球大中型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研发和生产服务,助推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和商业化应用。作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卖水人”,公司目前正以服务模式创新、强化技术环节服务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轻资产”模式的创新药临床CRO业务,逐步建立“资本+CMC”、“资本+CRO”双规发展模式,实现对创新药项目的早介入、深绑定。
(二)健康元
2020年7月,健康元发布公报,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预计不超过21.27亿元,本次非公开发行拟引入高瓴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高瓴资本拟以其管理的“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价值基金”认购健康元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的全部股票。
健康元业务涵盖保健品、原料药、中成药、化学制剂、呼吸类药品等多个领域。公司早年靠太太口服液打响了品牌,近年来重点布局呼吸类产品,2019年复方异丙托溴铵吸入溶液首仿获批、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首仿获批、布地奈德混悬液二仿获批。2020年底,公司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将对公司业绩进一步产生推动作用。
(三)嘉和生物
2020年6月,嘉和生物完成1.6亿美元B轮融资,此次B轮融资吸引了国际顶级医疗投资基金和高质量的机构投资人。现有股东高瓴资本继续领投,新的投资者包括淡马锡、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海通开元国际和CavenhamPE。值得一提的是,嘉和生物的大股东便是高瓴资本,HHJH与HMHealthcare均为高瓴资本旗下公司。
嘉和生物专注于肿瘤及自身免疫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目前有15条临床管线,覆盖PD-1、CD-20、VEGF、HER2、TNF-α等热门赛道。2020年6月,公司与G1Therapeutics达成独家许可协议,获得lerociclib在亚太地区(除日本)的专有开发和商业化权力。lerociclib是一款潜在“best-in-class”的口服CDK4/6抑制剂,2020年12月28日该药物临床试验申请获CDE批准,拟开发用于治疗HR+/HER2-转移性乳腺癌。
(四)华兰疫苗
2020年3月,华兰生物披露,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兰疫苗)为华兰生物与香港科康共同投资设立的公司,其中华兰生物持有华兰疫苗75%的股权,香港科康持有华兰疫苗25%的股权。香港科康拟转让其持有华兰疫苗15%的股权,受让方为高瓴骅盈(9%)和晨壹启明(6%)。
华兰疫苗为华兰生物的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人用疫苗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包括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重组冠状病毒肺炎疫苗、乙肝疫苗等。2020年12月3日,华兰疫苗向深交所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材料,目前已受深交所受理。
(五)海吉亚医疗
2020年6月,海吉亚医疗发布公告,公司拟全球发售1.2亿股股份,其中香港发售股份1200万股,国际发售股份1.08亿股。公司已与基石投资者订立基石投资协议,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OrbiMedFunds、TigerPacificMasterFundLP、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
海吉亚医疗是中国最大的肿瘤医疗集团,以肿瘤科为核心,致力于满足中国肿瘤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公司于2009年开展业务,通过内生性增长、战略收购以及医院合作伙伴合作,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以肿瘤科为核心的医院放疗中心网络。截至2020年2月,公司经营或管理10家以肿瘤科为核心的医院网络,遍布中国6个省7个城市。
(六)微创医疗
高瓴资本2020年对微创医疗可谓情有独钟。2020年3月,高瓴资本斥资6.45亿港元加仓微创医疗,持股比例升至6.61%。6月,微创医疗出资7.7亿元参与微创医疗的定增项目。除了对母公司的投资,高瓴资本还多次出手投资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4月,微创医疗旗下微创心通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清池资本、CPE等。7月,公司旗下专注于提供诊断、治疗和管理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解决方案的子公司微创新律管理公司进行B轮融资,高瓴资本认购其中一半。
微创医疗是一家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公司,已上市产品300余个,覆盖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外科急危重症与机器人等十二大业务集群。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微创系企业资本运作频频,在2020年,包括微创心通、微创骨科、微创心律、微创明悦、微创电生理和微创医疗机器人在内“微创系”企业均选择引入外部投资方。2020年12月,微创电生理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于科创板挂牌上市。
(七)先健科技
2020年11月,高瓴资本通过场内大宗交易买入2.62亿股先健科技,持股比例达6.05%。12月,高瓴资本继续增持先健科技1.5亿股,持股比例由6.05%提高至9.54%。先健科技是国内领先的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企业,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布局,覆盖结构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心脏节律管理等领域,并拥有全球首创的铁基可吸收生物材料平台,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总结
从高瓴资本在生物医药的主要投资领域看,不难发现,四大领域受到追捧:1.创新药;2.创新器械;3.医药外包CRO、CDMO;4,医疗服务。这四个领域有一个共同的特别,便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肿瘤药为例,近年来生物技术不断推陈出新,PD-1、CART等创新疗法持续问世,产品拥有明确的作用机理,在临床上有真正的价值。
除了领域的选择,高瓴资本第二个策略便是长期持有,高瓴资本CEO张磊在人大的毕业演讲时提出:“做时间的朋友,需要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instantgratification)的世界里,懂得“滞后满足”(delayedgratification)道理的人,早已先胜一筹。“之后,他也分享自己押注生物医药的长期逻辑,”医疗之外,其他领域很难找到行业性大机会,医疗项目成功率比想象中高得多,几乎不用拼概率。医疗的投资周期可长达30-50年,我们对人体的认识才刚开始。“
第三个策略便是布局龙头,恒瑞、君实、信达、嘉和等均是肿瘤药领域的佼佼者,迈瑞、微创、凯利泰等均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深耕细作,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凯莱英等在医药外包行业持续开疆拓土,海吉亚医疗正在肿瘤医院领域扬帆起航。诚然,龙头企业普遍科研实力强劲、资本雄厚、人才集聚,更有可能研发出重磅炸弹,创造出丰厚的利润。
(信息来源:药智网)
 
 
 
 


市场分析
 
我国CDMO企业在小分子API/中间体领域优势明显
CDMO(合同开发和生产组织),是指主要为医药生产企业及生物技术公司的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提供工艺开发和制备、工艺优化、注册和验证批生产及商业化定制研发生产服务的机构。其服务内容横跨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涵盖中间体、API(原料药)、制剂的工艺开发生产和包装服务等,订单规模随项目进展呈现明显放大趋势。CDMO创新药订单的放量拐点一般在新药申请阶段,随着创新药的专利到期,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末段,CDMO的订单规模也进入相对衰退期,而其中的特色原料药大品种在此阶段依然盈利。
■CDMO的三大核心竞争力
CDMO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其自身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在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不同阶段帮助客户节约成本、提高成功率和效率、确保药物研发全面合规。
成本 据Chemical Weekly(印度化工周刊)估计,生产环节成本占新药研发总成本的30%左右。生产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产设备购买及其建设、维护成本,另一部分是人力成本。从生产设备成本来看,部分设备价格高昂,若制药企业单独购买且仅用于一款药品的研发是不经济的,但CDMO企业通常拥有多种类型的生产设备,可以满足不同委托企业的生产需求;从人力成本来看,由于规模效应,CDMO企业的人力成本相较于药企更低。
成功率和效率 药物在不同的研发阶段生产要求不同,制药企业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不断改进,CDMO企业依托专业化的生产工艺技术积累,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生产工艺改进,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及生产效率。
合规 CDMO企业可帮助委托企业优化生产工艺,运营管理生产,使得产品质量及生产环节环保指标等达到监管要求。
CDMO的主要硬件壁垒是符合客户和监管部门质控/合规要求的厂房和生产设备;主要的软件壁垒则是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项目和合作客户所积累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口碑品牌。
■CDMO市场规模逐年上升
CDMO需求的主要来源,一是大小药企的工艺开发和临床试验药物生产的外包部分;二是商业化订单生产中的外包部分。因此,影响CDMO增长空间的核心因素包括大型药企的销售收入增长情况和研发投入意愿,创新型中小药企的融资情况(绝大部分投入研发),以及CDMO外包渗透率。
根据对近些年全球药物研发数据统计发现,在研发项目数量上大型药企保持高位,创新型中小药企则呈现更快增长态势;而着眼于药物研发企业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研发成本的需求,CDMO外包渗透率逐年升高。全球和我国CDMO市场规模增速均呈现上升趋势。
■CDMO市场竞争分析
从全球来看,欧美等国家和地区CDMO企业战略聚焦制剂和生物技术领域,而我国CDMO企业核心收入大多来自小分子的API/中间体生产领域。
以Lonza为代表的全球性CDMO巨头的服务内容更加全面,成熟业务涵盖大小分子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产能规模优势明显,生产基地遍布全球,覆盖了全球主流的药企和Biotech(生物科技)客户,重点战略布局是制剂或生物技术领域,小分子原料药的收入贡献占比逐年减少。而我国CDMO企业(除药明生物外)目前的核心收入都来自小分子的API/中间体生产,相关技术、产能管理体系和客户关系更加成熟;大分子或制剂业务则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具备成熟的技术团队和大量成功的项目经验。因此,从短期到中期维度(2~3年)考量,更具比较优势的国内小分子CDMO业务将更明显获益于这一轮行业需求提升和全球产能转移趋势;从长期来看,基于客户需求属性和外包服务商供应能力属性分析,国内小分子CDMO业务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单个企业在全球小分子API/中间体CDMO细分领域的集中度有望达到10%以上。
从原料供应链、工程师技术团队成熟度、客户认可度、成本等角度考虑,我国CDMO企业在小分子API/中间体领域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加上近年来Biotech公司需求占比提高,在这一细分领域,我国很有希望诞生一家或几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龙头公司,潜在收入体量预计超过20亿美元(结合Frost&Sullivan和Patheon的数据分析,全球小分子API/中间体市场超过200亿美元)。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化药Top 20五大品种出局!最快增速达78%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米内网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1-3季度,在疫情影响下,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用药金额为151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1.44%。
近两年,优先审评审批、医保谈判及采购新政为新药开发打开了绿色通道,预计2020年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文超过800张。在一致性评价、国家带量采购管理创新的大趋势下,仿制药销售额占药品总体市场比重逐年降低,增速大幅放缓,创新药已经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潜力股。
■排行榜单
新冠阴影下药品市场稳步增长
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8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同比下降16.10%,其中医院同比下降17.2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比下降13.80%。在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以医院为主体的药品销售额下滑。
受医疗控费与集采限价等因素叠加,以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1-3季度重点省市公立医院门诊量大幅下降,药品刚性需求在社区医疗中心和零售终端不断强化。
2019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达1.2249万亿美元,预测2020年将达到1.3840万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率超过12%。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形势下,全球经济空前衰退,而药品市场稳步增长。2020年中国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仍然保持3%的增长率。南方所预测2021年有望突破2.6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8.2%。
重点公立医院TOP20化药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0年1-3季度,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TOP20化药销售额为266.94亿元,占全部用药市场的17.59%,较上一年同期下滑了1.80%。相比2019年1-3季度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TOP20化药品种市场销售额278.42亿元下降了4.12%。
2020年1-3季度,新进入TOP20化药榜单的有:奥希替尼、他克莫司、碘克沙醇、利妥昔单抗和雷贝拉唑等5个药物,其用药金额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0.15%。
回顾2019年的TOP20品种,淘汰出局的5个药物中:阿托伐他汀钙首当其冲,从2019年的第6名后移到26名;莫西沙星从2019年的第10名后移到21名;氯吡格雷从2019年的第11名后移到28名;泮托拉唑从2019年的第18名后移到23名;培美曲塞从2019年的第19名后移到22名。
2020年1-3季度,上述退出TOP20的5个药物用药金额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8.27%,直接费用下降了15.23亿元。不难看出,在国家医保新政的影响下,化药、生物药品已开始步入大浪淘沙的新周期。
TOP5位次固若金汤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TOP5化药用药金额为136.02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10.99%,分别是:血液造血类的人血白蛋白、氯化钠、抗肿瘤药紫杉醇、精神止痛药地佐辛和抗生素药美罗培南。2020年1-3季度TOP5药品排序没有变化,但在疫情直接影响门诊率和住院率等因素的作用下,TOP5用药金额为96.11亿元,占据前20个药物的36%,较上一年同期下降了5.31%。
2020年1-3季度,TOP20化药中增长率超过10%的有5个品种,分别是:人血白蛋白增长15.85%,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增长18.80%,贝伐珠单抗增长14.94%,他克莫司增长10.73%,奥希替尼增长77.6%。
■星光熠熠
奥希替尼排名前移
奥希替尼片是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开发上市的药物,2015年11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Tagrisso。适用于既往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2017年3月2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奥希替尼在中国注册,商品名为泰瑞沙。
据阿斯利康年报,2019年全球奥希替尼销售额为31.89亿美元,同比上一年增长率为71.45%,该药是阿斯利康销售额居首位的品种。据米内网数据,2020年1-3季度,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奥希替尼用药金额为11.54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77.6%。从2019年国内公立医院用药金额排行榜的第29位前移到2020年1-3季度的第11位。
截至2020年11月中旬,贝达药业的恩沙替尼获批注册后,国内医院使用的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已超过50个,奥希替尼居榜首。目前仅有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进行了奥希替尼的开发,2020年8月3日完成了生物等效性试验。
单抗进入临床增长期
据公开数据,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
2019年7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中,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四类重大慢性病开展防治行动。更为重要的是,临床用药增长点转入抗恶性肿瘤、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靶向药。
近几年,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促使大分子药物快速发展,用药金额逐年增长。2019年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TOP20药物中,大分子类药物用药金额超过110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25.18%。
2020年1-3季度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TOP20药物中,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8个大分子类用药金额为84.28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56%。入围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是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3个品种。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
 
疫苗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目前,我国人均疫苗支出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随着公众疾病预防意识逐渐增强,政府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增加,以及更多创新疫苗加速上市,预计未来我国整体疫苗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非免疫规划疫苗(自费疫苗)市场将展现更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外资和内资企业也会加码创新或独家疫苗的研发和管线布局。
■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潜力较大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疫苗市场,然而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人均疫苗支出金额和疫苗普及率(接种率)还有差距。
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疫苗市场总规模约为44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约为34%;我国疫苗市场规模约为5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规模的11%。我国人均疫苗支出金额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更低,尤其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等新疫苗的接种率明显低于成熟市场。
2014~2019年,我国疫苗市场销售额实现了10%左右的增长。随着非免疫规划疫苗,尤其是更多创新疫苗的加速上市,未来我国疫苗整体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通常,免疫规划疫苗的目标人群为新生儿和儿童。近年来,受新生儿新增数量下降、疫苗招标降价和多联疫苗替代单联疫苗等因素影响,免疫规划疫苗整体市场规模呈下滑趋势。而非免疫规划疫苗价格由疫苗企业自由制定,降价压力相对较小,且随着公众支付能力提升、疾病预防意识增强及新型疫苗加速准入,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普及率和接种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9年12月,《疫苗管理法》正式施行。该法明确要求,加强疫苗全程监管、禁止疫苗委托生产、鼓励疫苗研发创新,同时鼓励疫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优化行业结构,严格推动市场准入集中化,实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等,为推动疫苗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种企业各具市场优势
在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市场主要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主导,跨国药企则主要集中在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据统计,国有企业在免疫规划疫苗市场占有率超过70%,而跨国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2%;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竞争则相对分散,其中民营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60%,跨国企业占有率接近10%。
整体来看,目前各类疫苗企业都依托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以中生集团为代表的国有疫苗企业,依靠其国资背景和规模化优势,在疫苗集中招标采购中,进一步凸显其价格竞争力和供应链保障能力。以沃森生物、智飞生物、科兴中维生物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拥有相对良好的成本控制和供应优势基础上,将企业业务重心聚焦到非独家疫苗或非免疫规划疫苗上;也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在寻求向“创新”转型。
占据全球疫苗市场份额90%的跨国疫苗企业“四大巨头”——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辉瑞和赛诺菲巴斯德,均依托强大的全球研发能力和管线布局,通过加快上市注册渠道加速创新疫苗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将业务重心放在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并结合企业发展诉求和现状,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如自建团队、合作销售等,在最大化市场机会的同时降低风险。
■疫苗企业面临的“危”与“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疾控系统意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疾控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积极推进疾控系统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大幅提高其运行效率势在必行且切实可行。未来,国家在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将是大势所趋。同时,伴随准入环境不断优化,公众疾病预防意识明显提升及对高质量疫苗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投入的持续增加,我国疫苗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但市场竞争也将随之加剧,疫苗企业“危”“机”并存。
一方面,新型疫苗上市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等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重要性的认识,并触发大家面对疾病从“重治疗”到“防治结合”的思维转变;也将进一步促进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这都将为疫苗行业注入新投资、新技术,为疫苗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加速疫苗市场增长。另一方面,疫苗企业将面临更严苛和激烈的竞争环境。《疫苗管理法》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对疫苗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苗企业(制造商)对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将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同时,准入环境的改善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投资进入疫苗市场,加剧疫苗企业之间的竞争。
免疫规划疫苗与非免疫规划疫苗在市场准入各关键环节存在明显差异,疫苗企业需要制定针对性和差异化的策略(见表)。免疫规划疫苗要求企业在成本控制、供应保障以及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管理和控制水平,以确保在集中招标采购和后续供应过程中维持竞争力;非免疫规划疫苗则需要企业在新疫苗的研发、市场推广和渠道合作等方面具备更强的市场运作能力。此外,疫苗流通的“一票制”也对企业的产品流通管理能力和物流商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
 
 
 
 


行业数据
 
亳州市场1月20日快讯
合欢花:市场可供货源不多,整体需求消化好转,购销顺畅,行情坚挺上涨,目前市场合欢花统货价格在38-40元/千克,选货60-70元上下。
川芎:近日市场货源走动一般,小批量货源时有成交,行情平稳运行,现市场川芎统货售价24.5元/千克,选货价格在26.5元。
虎杖:近期市场虎杖可供货源仍很充足,有商家积极寻购货源,小批量货源成交尚可,行情平稳运行,目前市场统货要价9.5-10元/千克。
天麻:近日市场咨询购货的商家不多,货源以正常需求拉动为主,行情坚挺运行,目前市场统货要价125元/千克,一级货155元左右,二级货145元左右,三级货120元左右。
苏木:近日市场来货量不多,受需求用量限制,货源走动一般,行情暂稳,目前市场苏木统货售价11-13元/千克。
酸枣仁:今年国产酸枣仁总产量下降,货源实际购销尚可,行情坚挺运行,目前市场酸枣仁统货价格在260元/千克,98货要价280元左右。
娑罗子:近日市场有商家咨询购货,小批量货源成交尚可,行情暂稳,现市场娑罗子统货售价23元/千克。
锁阳:近日市场来货量不多,产地要价坚挺,市场商家不敢贸然购进货源,市场货源以实际需求消化为主,行情暂时走稳,目前市场锁阳统货售价40-43元/千克。
太子参:近期市场有商家寻购货源,小批量货源成交为主,但由于可供货源库存充足,部分商家售货心切,导致行情小幅下滑,目前市场太子参贵州中统货价格在50-54元/千克,选货价格在80元左右,安徽、福建统货50-53元上下。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1/1/22 10:17:10      阅读2239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