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20 13:24:29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产业大势 2020年7月30日
 
 
疫苗之所以被称为“好赛道,就在于其确定性非常高。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助推下,新冠疫苗研发更是走上了快车道,备受全世界瞩目。
那么,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我国疫苗行业将会如何发展呢?
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情况
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研发“竞速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
据WHO官网报道,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球共有19款候选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有130款候选疫苗在临床前研发阶段。其中,中国共有7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占全球进入临床试验候选新冠疫苗数目的40%。
如今,国内同步进行新冠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有5种,分别是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
其中,获得军队特需批件(有效期一年)的军科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合作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灭活疫苗进展最快,均已进入临床Ⅲ期。
 
7月21日,康希诺生物发布公告称,关于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临床试验II期研究结果的研究论文已发表于柳叶刀。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在每剂5×10^10病毒颗粒数的剂量下是安全的。单针免疫后,绝大多数受试者体内激发了显着的免疫反应。
受此利好消息刺激,公司股价再度上涨,年初至今涨幅超过280%,总市值超过500亿港元。
目前,国内包括智飞生物、康泰生物、华兰生物、复星医药、沃森生物等上市公司均已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作,而且喜报频传。
例如,智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6月23日获批进入临床试验,7月10日启动Ⅱ期临床试验。
 
另外,复星医药与BioNTech合作研发的mRNA疫苗(BNT162b1)在海外Ⅰ/Ⅱ期临床试验中取得初步积极结果。7月16日,复星医药公告称,该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将在江苏省泰州开展I期临床试验。
海外方面,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合作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也进入临床Ⅲ期。
7月20日,阿斯利康宣布,该疫苗的II/III期后期试验目前正在英国、巴西和南非进行,并将在美国开始。试验将确定疫苗如何预防新冠病毒相关的疾病,并测量不同年龄范围和剂量下的安全性和免疫反应。
另外,Moderna的新冠病毒候选疫苗mRNA-1273和BioNTech/辉瑞的新冠病毒候选疫苗计划BNT162均已公布Ⅰ/Ⅱ期临床研究初步积极结果。
■我国疫苗市场特点分析
根据康希诺招股书援引灼识咨询,按销售收入计,2019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425亿元,其中二类苗市场规模达到394亿元。由于二类苗受医保控费的影响小,未来会是国内疫苗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当前,我国疫苗市场主要呈现出几大显著特点:
1、行业集中度低
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32家有批签发数据的疫苗企业中,共19家企业仅批签发1种疫苗。进口疫苗厂商市场份额占比高达39.7%,其次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占比19.6%,其余的国产疫苗企业占比均不足10%。
相比四大疫苗巨头(GSK、默沙东、辉瑞、赛诺菲)合计占全球疫苗市场份额91%,我国疫苗行业集中度仍非常低。
 
 
2、渗透率低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人均疫苗消费36美元/年,日本21美元/年,欧洲14美元/年,全球平均4.7美元/年,而中国仅有2.9美元/年,可见渗透率非常低。
比如以流感疫苗接种率为例,2018年中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仅2.0%,远低于美国38.6%的接种率。
 
 
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人口优势和GDP增长显著,未来国内疫苗市场总量将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根据Kalorama Information预测,2015-2019年中国疫苗市场复合增速7.2%,为全球增速第二,仅次于印度。
3、国产替代潜力大
2019年,中国前10名疫苗品种中有6个品种是进口疫苗,而且大部分是最近5年刚刚获批的品种,仍处于市场推广放量阶段。
虽然国际疫苗巨头拥有重磅疫苗产品,但由于我国疫苗企业前期投入大量的研发,也收获了重大成果。
比如,目前国内除辉瑞、沃森生物两家已经上市13价肺炎疫苗以外,还有7家企业处于在研状态,其中康泰生物的13价已经报产,兰州所的13价也进入Ⅲ期,预计2021年上市。
 
除此以外,随着国内的四价HPV疫苗、九价HPV疫苗和多联苗等重磅产品快速放量后,将会加速国产化替代。
4、大品种、大时代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疫苗行业均呈现出产品为王的显著特征。
从前15大疫苗品种结构来看,2018年全球前15大品种合计销售额224亿美元,占全部疫苗产值的65%。中国前15大品种合计销售额206亿元,占国内疫苗产值的72%。
最典型的,比如辉瑞被称为全球疫苗之王的13价肺炎疫苗,2019年全球销售额高达58.5亿美元;默沙东的四价和九价HPV疫苗,2019年销售额也达到37.4亿美元,位居第二。
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疫苗行业变革的最大趋势,就在于集中度、渗透率和国产替代化不断提高,而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核心就是重磅疫苗产品的快速放量。
■重磅疫苗品种批签发情况
与血制品行业一样,批签发数据同样是分析疫苗产品销售情况的核心指标。
根据国元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累计新增疫苗批签发2.77亿支,同比增长37.40%。一类苗批签发1.75亿,同比增长23.68%,二类苗1.01亿,同比增长15.99%;国产疫苗批签发2.58亿,同比增长20.83%,进口疫苗0.19亿,同比增长19.59%。
今年1-6月,中检院共批签发32种疫苗,其中一类苗14种,二类苗18种。

从批签发量来看,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疫苗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批签发量居前三位,分别占总体批签发量的15.33%、14.89%和13.71%。
 
 
重磅疫苗品种批签发数据如下:
1、脑膜炎疫苗
2020年上半年,脑膜炎疫苗批签发合计6769万支,同比增长14%。其中,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AC多糖疫苗占据主要部分,分别以3734万支、2113万支占比57%、32%。
从竞争格局来看,AC多糖疫苗生产厂商主要为兰州所(1167万支、占比55%)和沃森生物(946万支、占比45%),分别同比增长69%、36%。
2、百白破疫苗
2020年上半年,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批签发3142万支,同比增长36%。

从竞争格局来看,武汉所自2007年以来份额始终居于首位。2020H1有批签发数据的公司仅有武汉所、沃森生物、成都所3家,批签发量分别为1637万支、855万支、650万支,同比增长分别为6%、121%和69%。
 
 
3、肺炎疫苗
2020年上半年,我国13价肺炎疫苗的批签发量为335万支,同比增长98%。
其中,辉瑞批签发约215万支,同比增长26.7%;沃森生物于3月底实现首次批签发,目前批签发量达到120.1万支,占批签发总量的35.85%,由于接种年龄更广,后续有望优先抢占存量市场,实现快速放量。
2020H1,我国23价肺炎多糖疫苗的批签发量为536万支,同比增长90%。其中,成都所占比最高,达到62.5%,其次为康泰生物(21.3%)和沃森生物(16.2%)。
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随着肺炎疫苗市场认知度的加深,后续23价肺炎疫苗将会继续扩容。
 
 
4、HPV疫苗
HPV疫苗分为双价HPV、四价HPV、九价HPV三种。2020年上半年,HPV疫苗批签发619万支,同比增长43%。
其中,万泰生物的双价HPV疫苗于2020年1月上市,并在4月份首次获得批签发,2020H1批签发量为37万支;默沙东四价和九价HPV疫苗批签发分别为366万支、216万支,同比增长分别为30%、83%;葛兰素史克无批签发。
 
 
■疫苗头部公司
最后,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那些研发创新实力领先、护城河高和商业化生产能力强的优秀公司。
例如,以自研+代理模式的智飞生物,核心品种一直处于高速放量期,护城河非常高;最近十年投入近20亿元研发费用的沃森生物,由于拥有13价肺炎疫苗和HPV疫苗管线,研发实力非常强劲;而康泰生物的研发管线最为丰富,在23价肺炎疫苗、二倍体狂苗、13价肺炎疫苗等重磅新品陆续上市后,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可以预见,如果新冠疫情加上流感成为常态化,那么疫苗接种将会是打破这一壁垒的重要武器。
(信息来源:Insight数据库)Top
 
继抗癌靶向药之后,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也将会对癌症细胞治疗推出相应的便利政策。虽然这只是趋势,但相信这一天到来之后,对我国相关企业又将是一次巨大的震动。
近年来,细胞治疗研发如火如荼,据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显示,截止目前,我国干细胞治疗研究项目占全球约10%,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占全球约1/3,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预计至2030年,仅美国FDA就有望批准40至60种细胞和基因疗法。

同时,随着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和技术实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开展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正在逐年增加,每年新增数量仅次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傅大煦博士表示:“过去,人类与肿瘤的斗争主要以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为主。但如今,受到科技进步、健康需求、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断推动,人类已然迎来了第四种治疗机会——细胞治疗,而未来的医药行业也一定是细胞治疗时代。”
■细胞治疗将成下个医学明星
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网红”,也是最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关于它的神话一直在谱写。
早前,在2012年,一位被诊断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六岁小女孩艾米丽·怀特海德(Emily Whitehead)在生命垂危之际,成为全球第一位接受试验性CAR-T疗法的儿童患者,如今,八年过去了,艾米丽一直健康的生活着,从未出现肿瘤复发,直到现在,她的体内仍然能检测到存活的CAR-T细胞。
这个案例成为细胞治疗准确的来说是CAR-T药物治疗最为经典的案例,也成为后续CAR-T疗法各类研究的原始动力之一,受到这一案例的启发,研究者们坚信,肿瘤疾病的发生会给人类的生存关上了一道门,但是细胞疗法,特别是CAR-T疗法的到来会给这个世界打开另外一道洒满阳光的窗。
最近几年,细胞疗法也可谓是占尽风头,尤其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其中,CAR-T疗法作为有别于传统药物的“活药”,随着制药巨头诺华公CAR-T药物Kymriah和吉利德通过收购Kite获得的CAR-T疗法Yescarta相继获批,CAR-T疗法更是成为了细胞疗法的最热门,更是被业内称为“CAR-T元年”。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儿童、青少年(2-25岁)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商品名为Kymriah,诺华定价为47.5万美元/次疗程。用于治疗在接受至少两种其它治疗方案后无响应或复发性的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及特定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Yescarta在美国上市的定价为37.3万美元。药物综合数据库(PDB)显示,Yescarta在2019年实现销售额为4.56亿美元,同比上升73%,Kymriah在2019年销售额为2.78亿美元,同比上升266%。
眼看着这两款药物谱写了诱人的市场应用前景,渐渐的,中国诸多药企纷纷入场进行CAR-T疗法布局。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细胞免疫治疗企业从事多种细胞疗法研发。细胞免疫治疗融资Top10的企业中,有半数都开展了两种及其以上的细胞免疫疗法。其中,CAR-T、TCR-T与NK细胞疗法是二门的研发方向。80家细胞免疫治疗企业中,56家企业从事CAR-T研发,占比75%,15家企业从事TCR-T研发,占比20%,15家企业从事CAR-NK研发,占比20%。此外,TIL与CAR-NK、DC细胞疗法研发企业也名列前茅。
■细胞治疗中国市场布局难
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成为全球肿瘤治疗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毫无疑问,CAR-T细胞疗法就是时代的下一个风口。但可惜,目前CAR-T赛道上的运动员并不多。
“两款产品上市后,销售额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增长,但并没有达到预期。一方面,可能与其市场定价有关;另一方面,新的细胞治疗产品上市后需要市场适应,如医生临床使用反馈、产品后续评价跟踪过程、各种治疗手段对比下的评价等,这也导致,从商业化角度而言,细胞治疗行业前景虽广阔,但这条路走得很是曲折。”傅大煦博士分析称。不仅如此,中国药企在细胞治疗市场的布局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诸多差距。具体而言:
一、基础研究
美国肿瘤免疫基础研究原创性非常高,而中国相对欠缺,尤其缺乏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创新型研究;
二、知识产权
美国CAR-T细胞治疗核心专利主要掌握在诺华、Kite Pharma等行业巨头手中,中国则缺乏核心专利,领域同质化竞争更为惨烈;
三、临床设备
美国临床设备比较完备、多样,更具建设性,中国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临床设备的设计相对简单;
四、临床人才与团队建设
美国拥有优秀的细胞治疗临床科学家和较为成熟的专业医疗团队,但中国恰恰缺乏这类人才,这也使得临床研究可操作性较差;
五、监管法规
美国FDA等监管机构在大量相关领域专家参与下,对CAR-T等细胞产品可以发布明确的指导原则和规定,按照药品申报。然而,中国细胞治疗政策历经了多次变化,直至2016年NMPA才逐步确立了细胞治疗按药品受理和审批的机制。此外,目前双轨制管理下,中国CAR-T细胞制备和质控方面与国际巨头差距依旧较大;
六、产业化实力
在美国,药企产业化实力较强,从抗体筛选、病毒生产到细胞制备全流程覆盖,商业化水平较高。但中国大多数临床由研发机构或医院牵头,药企的角色主要是技术支持或提供病毒,这一模式之下难以有效鼓励国内企业参与CAR-T疗法产业化。
于是,受制于上述多因素制约,目前,中国仅有的4家药企在细胞治疗的布局主要以国际合作为主——Kite Pharma和上海复星医药、Juno Therapeutics和上海药明巨诺、诺华和上海西比曼、南京传奇和强生,以此谋求推进CAR-T产品在国内的商业化进程。
实际上,如此模式也得到了市场认可。以南京传奇生物为例,与强生建立合作后,2020年6月6日,公司登录美国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目前正全力推动商业化进展较快的CAR-T药物LCAR-B38M/JNJ-4528的全球临床试验,并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向FDA提交JNJ-4528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生物制品许可申请。
■多方助力打破细胞治疗桎梏
对于想要在中国布局细胞治疗的企业而言,当下,无疑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常态下越先进的技术可能在政策法规上推行力度越是滞后,而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先进的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为患者所用。
南京传奇生物科技公司首席科学官范晓虎博士认为,目前,中国药企在细胞治疗的布局上,主要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下游建设,而只有所有的企业和机构全都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医全方位合作,整个行业才能实现规范化发展。
“一个真正有创新力,能够提高患者治愈率的药物不应该在商业上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任何阻碍,一定要集合多方资源有效推动其进行商业化生产及运作,实现治病救人的最终目标。此外,进行细胞治疗研发的企业,只有梳理并完善下游通道,上游的试剂、耗材、设备提供商也才可以得到顺利发展。”范晓虎博士说。
事实上,据了解,眼下,中国相关职能部门对细胞治疗的各方支持政策也一直在不断完善中。例如,2019年3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征求《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为例,该《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机构作为责任主体,进行体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临床研究,获得安全有效性数据后,可以申请临床应用并收费等问题。
该文件除了对医疗机构研发费用以及对患者收费情况等受人关注外,未来对于体细胞治疗监管机构的归属问题也令人思考。
另外一项行业重要政策则是,7月6日CDE发布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期为药品研发注册申请人及开展药物临床实验的研究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南,各类政策同样在积极助力细胞治疗产业的发展。
除了政策的助推,地方的动作也是不遗余力。就在今年5月26日,珠海市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珠海市举办。珠海市将大力引入和培育大健康领域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优质企业落户。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的研发与生产,计划总投资20亿元,引入互联网智能管理理念和生态建筑标准,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基地,搭建医疗产业投资孵化平台,重点引进生物创新药(如基因工程药物、细胞治疗药物、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及新型药物制剂)等领域的产业项目。
经历了几十年的挫折与沉淀,细胞治疗领域在CAR-T、TCR-T、TIL、NK、DC等方面逐渐取得诸多突破性的研究进展。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医药企业驻扎这一领域,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站在产业技术前沿风口,我国医药企业应如何选择赛道?我国细胞治疗领域应如何发展?
(信息来源:医药地理)Top
 
 
 
 
 
近日,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揭晓,其中有19家医药公司上榜。
今年《财富》中国500家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50.5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增长11%;净利润达到了4.2万亿元,较去年增长超16%。今年上榜公司的年营收门槛接近178亿元,相比去年提升了近10%。去年中国GDP突破99万亿元,这意味着榜上500家上市公司的收入总和仍然超过了中国当年GDP的一半。
在上榜的医药公司中,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位列前三。与去年相比,康美药业、嘉事堂药业、科伦药业3家跌出榜单,其他企业依旧在榜,14家企业在排名上有所提升,恒瑞医药进步最大,其余企业整体名次浮动不大。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Top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在全球的大流行,不但影响了全球人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对投融资领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新冠疫情对资本市场带来了动荡,但是医疗健康领域不管是早期的投融资,还是晚期的IPO和M&A,都呈现出“逆流而上”的趋势。
近日,著名的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投融资报告。报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专注于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的风投机构融资就已经逼近2019年全年的纪录,风投机构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也打破了2019年上半年的记录。
■上半年医疗健康风投机构融资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
在2020年上半年,多家专注于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风投机构完成新投资基金的建立,其中包括著名的风投公司Atlas Venture,ARCH Venture,Flagship Pioneering等等。而在多个领域进行投资的风投机构(例如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也将大笔资金划到医疗健康领域。2020年上半年,针对医疗健康领域的风投机构融资总计达到104亿美元,与2019年全年募资金额(107亿美元)相差无几。
 
风投机构对生物医药(Biopharma)领域的投融资超过了2018年的纪录,在今年上半年达到101亿美元。而诊断检测/研发工具(Dx/Tools)方面的投融资也非常突出,与2019年下半年相比增长了50%。这一领域投融资的激增主要是由于多家公司利用它们的技术帮助攻克COVID-19大流行,包括开发新的疗法和疫苗,以及开发针对COVID-19的检测手段。
 
 
■A轮融资癌症领域重归榜首,神经病学领域投融资显著增加
在早期投融资方面,投融资交易数目和金额最高的前两个领域是肿瘤学和技术平台(platform)。技术平台型公司去年在A轮融资方面首次超过肿瘤学公司。而今年肿瘤学公司重回榜首,多家肿瘤学新锐在上半年完成A轮融资,其中包括专注于开发抗癌细胞疗法的南京传奇(Legend Biotech)公司,致力于开发治疗儿童癌症患者创新疗法的Day One Biopharmaceuticals公司,以及针对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序列,开发创新抗癌疗法的ROME Therapeutics公司。
而技术平台型公司仍然深受投资人的关注,上半年完成A轮融资的技术平台型公司包括开发创新蛋白降解疗法的Lycia Therapeutics,以及开发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基因疗法的Affinia Therapeutics公司和Kriya Therapeutics公司。
神经病学(neurology)领域今年上半年总计有16项投融资交易,A轮融资金额总共达到5.17亿美元,比去年全年的A轮融资金额还要超出32%。其中,致力于开发抗癫痫创新疗法的Arvelle Therapeutics公司在A轮融资超过2亿美元。该公司开发的抗癫痫新药Xcopri已经被美国FDA批准治疗局灶性癫痫成人患者。
 
 
■助力攻克COVID-19,诊断检测/研发工具领域投融资近三年来最高
诊断检测/研发工具(Dx/Tools)领域今年上半年总计融资34亿美元,比2018和2019年同期都要高出20%左右。上半年完成融资的Dx/Tools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在利用它们的技术从多方面帮助攻克COVID-19大流行,包括开发创新疗法和疫苗,以及开发COVID-19的检测手段。这些公司已经与重要学术机构和大型生命科学公司达成超过20项合作,共同开展与COVID-19相关的研发项目。
 
 
 
■2020下半年展望
展望未来,SVB的分析师表示,针对医疗健康的风投机构融资虽然达不到上半年的水平,但是全年融资金额有望超过150亿美元,创下新纪录。对生物医药和诊断检测/研发工具领域的投融资金额也可能创下新的记录。
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融资数额在2018年创下历史纪录,在2019年也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COVID-19大流行虽然对资本市场带来了冲击,但是也让人们意识到医疗健康产业在维持世界人民的健康和社会正常运转方面的重要性。我们期待资本的助力能够帮助早日发现COVID-19的创新诊疗手段,也期待更多创新科技能够转化为改善人们身体健康的疗法和产品。
(信息来源:创鉴汇)Top
 
 
 
 
 
近日,中国创新生物医药新锐公司凌科药业宣布与日本神户大学(Kobe University)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RIKEN)签署独家授权协议,以开发具有新型药物作用机制(MOA)的RAS抑制剂。同时,凌科药业与神户大学签署的协议中还包括神户大学继续提供活性筛选和结构的技术支持。
RAS是多种癌症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胰腺癌(95%)、结肠癌(50%)和肺腺癌(30%)。RAS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医学界希望攻克的靶标,但所取得的成果却非常有限。近年来通过不可逆性结合抑制剂在KRAS G12C突变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该疗法却不能抑制其他更为常见的KRAS突变,譬如G12V和G12D。
凌科药业是一家临床阶段公司,致力于发现和开发用于治疗癌症以及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药。凌科药业成立于2018年3月,由来自多家全球性药企的资深药物发现专家共同创立,他们在药物发现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该公司天使轮融资由凯泰资本和幂方资本共同领投,国药资本跟投。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上半年凌科药业迎来了两大里程碑进展。公司于1月份顺利完成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德诚资本领投,浙商创新和原投资方幂方资本和凯泰资本跟投;4月,该公司成功完成一项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海外授权许可,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近两亿美元及两位数(百分比)的潜在销售提成。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Top
 
 
包括基因编辑,mRNA替代和RNA干扰在内的新模式,对于未来疗法甚至治愈性治疗手段而言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经证明,将这些模式递送到特定细胞和组织中的疾病靶点颇具困难。由于超过80%的已确认且经过生物学验证的药物靶点位于人体细胞内,因此迫切需要创新性细胞内递送技术,将这些分子运送到靶点,充分释放新型治疗模式的全部潜力。
Vesigen Therapeutics公司于2020年7月22日正式成立,旨在利用专有的递送技术,克服下一代疗法(如CRISPR-cas9,RNA分子及其他治疗性蛋白质)在靶向性细胞内输送的障碍。拜耳飞跃计划(Leaps by Bayer)和晨兴创投领投了该公司2,850万美元的A轮融资,Linden Lake Ventures和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也参与其中。
拜耳飞跃计划负责人Juergen Eckhardt博士表示:“拜耳飞跃计划正在持续投资变革性的生物技术,这些技术具有推动模式从治疗手段转变为治愈的能力。我们相信Vesigen公司的ARMMs技术有潜力实现这一目标,帮助为众多疾病领域带来新的可治愈性手段。”
Vesigen公司正在开发基于专有ARRDC1介导微泡(ARMMs)技术的药物。这是一类融合型细胞外囊泡,自然演化为包装并传递细胞和组织之间的通讯信号。ARMMs具有独特的特性,使其更适合产生和递送治疗介质。Vesigen公司及其科学创始人已经证明,可以将众多治疗有效载荷(包括RNA,蛋白质和基因编辑系统)包装在ARMMs中,并以细胞内方式在体外和体内进行功能性传递。
Vesigen Therapeutics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Millman说:“我们的使命是要实现众多新模式的治疗潜力,例如RNA干扰,mRNA替代以及基因编辑。这些新模式已被用于确认并验证靶点,但由于递送障碍而难以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Vesigen将利用募集资金构建ARMMs平台,并将推动众多治疗介质进入临床前及临床开发。通过此次融资,Vesigen已任命来自晨兴创投的陈乐宗为董事长,同时来自晨兴创投的Stephen Bruso以及来自拜耳飞跃计划的Juergen Eckhardt和Jak Knowles被任命为董事会成员。
Vesigen Therapeutics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旨在利用融合的细胞外囊泡递送技术,推动实现针对细胞内靶点的突破性疗法。此项被称为ARMMs(ARRDC1介导的微囊泡)的专利技术,能够运送包括RNA(mRNA,shRNA,核酶),蛋白(信号蛋白,酶,抗体片段)以及基因编辑复合物(Cas9)/gRNA)等众多有效载荷,使其直接进入靶点细胞的细胞质,扩大了可用药靶点的范围。该团队致力于利用ARMMs技术开发变革性药物,解决当前未满足的医学需求。
ARMMs囊泡(ARRDC1介导的微泡)是细胞产生的一类融合细胞外囊泡,用于包装和传递细胞与组织之间的通信信号。ARMMs的细胞机制被许多包膜病毒(例如HIV和埃博拉病毒)劫持,以产生从宿主细胞中萌发并具有特定靶向特性的病毒包膜包装。ARMMs具有其他类别的细胞外囊泡(例如外泌体)所没有的独特特性,使其更适合产生治疗介质。经证明,众多的不稳定和难以递送的治疗药物,包括RNA(mRNA,shRNA,核酶),蛋白质(信号蛋白,酶,抗体片段)和基因编辑复合物(Cas9/gRNA)都可以包装到ARMMs中,以细胞内方式在体外和体内进行功能性传递。在哈佛Blavatnik生物医学加速器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环境遗传学和生理学教授Quan Lu博士的实验室发现了ARMMs囊泡,并将其工程化变为一个药物递送系统。Vesigen通过与哈佛大学达成的独家许可协议,将继续推进ARMMs平台用于为患者开发创新药物。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专注于肿瘤创新药物的发现、开发的领先生物技术公司海和药物7月24日宣布完成12亿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平投资领投,招银国际、君联资本、中金资本旗下基金、混沌投资、朗姿韩亚、瑞华投资和上海科创基金参与,A轮投资方博远资本、盈科资本、联升创投、石药集团及其关联方继续参投。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推进公司多个抗肿瘤新药在全球范围的研发和产品上市。
海和药物CEO董瑞平博士表示:“我们很感谢本轮融资能获得众多专业投资机构的持续认可与支持。海和目前的11个核心产品中,有8个处于临床阶段,并有5个获得美国IND默示许可。公司正在全面推进产品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准备,拓展国际化布局。我们期待和投资人一起紧密合作,进一步加速产品在全球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早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创新药。”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Top
 
7月23日晚间,深交所发布创业板上市委2020年第7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浙江维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发顺利过会。
资料显示,维康药业主营业务为现代中药及西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银黄滴丸、益母草软胶囊等中成药及罗红霉素软胶囊等西药。除医药工业外,公司还经营医药商业产品的零售连锁等流通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的补充。
从业绩表现来看,2017年-2019年,维康药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07亿元、5.78亿元、6.42亿元;对应时期的净利润则分别是9515.77万元、8777.67万元和1.26亿元。同时,维康药业2017年-2019年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9.41%、75.37%和73.86%。
2019年,公司中成药收入占比达66.58%,西药收入占比为15.13%、医药商业占比约18.28%。公司主要客户为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药控股、嘉事堂药业、九州通等。
维康药业近三年研发支出分别为1582.85万元、1639.98万元、2116.02万元,目前公司共拥有发明专利21项。其中银黄滴丸、罗红霉素软胶囊等产品拥有发明专利与核心技术,包括先进的滴丸技术、软胶囊技术、分散片技术。
招股书显示,维康药业本次发行拟募集资金5.40亿元,将依次用于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一期项目(中药饮片及中药提取、研发中心、仓储中心)、营销网络中心建设项目、补充营运资金项目。其中,募投项目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一期拟投资金额为3.59亿元,其中拟新建中药饮片生产车间,形成年产5000吨中药饮片产能,新建中药提取车间,形成年产202.21吨中药提取产能。
据悉,在此次成功过会之前,维康药业已经冲刺过创业板。2016年6月,维康药业报送了首发上市招股书并于一年后更新了招股书数据。不过,在其更新招股书后一个月,维康药业首发上市申请被终止审核。两年后,2019年6月维康药业再一次递交招股书,此次保荐机构由国信证券更换为民生证券。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Top
 
 
 
 
 
华海药业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美国FDA的通知,公司向FDA申报的盐酸哌甲酯片(5mg、10mg、20mg)的新药简略申请(ANDA,即美国仿制药申请,申请获得FDA审评准意味着申请者可以生产并在美国市场销售该产品)已获得批准。
盐酸哌甲酯片主要用于治疗脑功能轻微失调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综合征)等。盐酸哌甲酯片由诺华研发,最早于1975年在美国上市。当前,美国境内,盐酸哌甲酯片的主要生产厂商有Camber Pharm,Mallinckrodt等;国内生产厂商主要有华润双鹤、通化仁民等。2019年该药品美国市场销售额约5,400万美元(数据来源于IMS数据库),尚未从相关数据库查询到国内盐酸哌甲酯片的销售数据。
本次盐酸哌甲酯片获得美国FDA批准文号,标志着华海药业具备了在美国市场销售该产品的资格。
公告还透露,截至目前,华海药业在盐酸哌甲酯片项目上已投入研发费用约840万元人民币。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Top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默沙东(MSD)开发的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一项新药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纳入理由为符合附条件批准。根据CDE官网,这是Keytruda在中国提交的第六项上市申请,从该药正在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进展和行业动态来看,适应症可能为晚期肝细胞癌(HCC)一线治疗。此前,它已在中国获批5项适应症,针对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
自2018年7月首次在中国获批上市以来,截至目前Keytruda共计在中国获批5项适应症。分别是:一线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一线治疗EGFR阴性和ALK阴性的转移性非鳞状NSCLC;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且无特定基因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NSCLC;以及可能为二线治疗食管癌的第5项适应症。
根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Keytruda共计在中国登记开展了31项临床试验,大多数为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且试验阶段为3期(27项)。除了已获批的适应症外,进展至3期的临床研究,针对适应症领域有HCC、胃癌、乳腺癌、胃食管交界处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尿路上皮癌、胆管癌、子宫内膜癌等。其中进展较快的有Keytruda联合仑伐替尼或单药一线治疗晚期HCC,以及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
此次Keytruda新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适应症可能为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根据近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的2020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Keytruda联合口服多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仑伐替尼获得了晚期HCC一线治疗Ⅲ级专家推荐(2B类证据)。
目前,Keytruda已经在全球多个多家和地区获批,适应症多达十余个癌种。它还在美国获得两项“不限癌种”适应症,分别用于治疗MSI-H或dMMR实体瘤,及用于单药治疗肿瘤突变负荷高(TMB-H)且既往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无法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
从Keytruda正在中国申报和开展的临床试验来看,该产品还将扩展更多适应症,甚至有望为中国患者带来“不限癌种”创新疗法。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Top
 
Ultragenyx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新型疗法治疗严重的罕见和超罕见遗传病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宣布,Dojolvi(UX007/triheptanoin,三庚酸甘油酯,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口服液体剂)现已上市,该药于今年6月底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作为热量和脂肪酸的来源,用于治疗经分子检测证实为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病(LC-FAOD)的儿童和成人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Dojolvi是第一个获FDA批准治疗LC-FAOD的药物,标志着该病治疗方面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罕见病的研究,特别是新疗法的开发,是一个艰巨而耗时的过程,Dojolvi的批准,也标志着近20年研发工作的重大成果。
LC-FAOD是一组罕见的、终生的、危及生命的遗传性疾病,在这些疾病中,人体无法将长链脂肪酸转化为能量。Dojolvi是一种高度纯化的、合成的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专为LC-FAOD患者提供中链、奇数碳脂肪酸作为能量来源和代谢物替代品。此前,FDA已授予Dojolvi治疗LC-FAOD的罕见儿科疾病资格(RPDD)和快速通道资格(FTD)。
Dojolvi是一种高纯度、医药级、中链甘油三酯,通过一个多步骤的化学过程将三个七碳脂肪酸连接至甘油骨架上产生的合成七碳脂肪酸甘油三酯。该药旨在为患者提供中等长度的奇数链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可在关键能量生成过程Krebs循环中代谢以增加中间底物,从而直接解决LC-FAOD的缺陷。与典型的偶数链脂肪酸不同,由Dojolvi通过Krebs循环产生的一种中间体也可以转化为新的葡萄糖,可能提供重要的额外治疗效果,尤其是当葡萄糖水平过低时。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Jazz制药公司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Xywav(羟丁酸钠、钾、镁、钙,JZP-258)口服溶液,用于治疗7岁及以上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嗜睡症)患者的猝倒或过度日间嗜睡(EDS)。
发作性睡病(嗜睡症)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负担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许多患者在得到正确诊断之前可能会经历数年的时间,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该病是一种终生的疾病,因此有新的选择来帮助治疗EDS和猝倒非常重要。
Xywav是一种羟丁酸盐产品,具有一种独特的阳离子组分(钙镁钾钠),与推荐剂量范围6-9克的羟丁酸钠相比,具有相同的羟丁酸浓度,但可减少92%的钠,或约1000-1500mg/夜。虽然Xywav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Xywav对猝倒和EDS的治疗作用被认为是通过睡眠时对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丘脑皮质神经元的GABAB作用所介导的。
羟丁酸钠含有高钠含量的警告,以前是唯一批准用于治疗7岁及以上发作性睡病患者猝倒和EDS的产品,并被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ASM)指定为猝倒和EDS治疗的护理标准。
Xywav是专门为发作性睡病患者提供低钠羟丁酸疗法而开发的,并且没有关于钠含量的警告,该药将成为一个新的护理标准。
Jazz计划在实施风险评估和减灾战略(REMS)后,于年底将Xywav推向市场。美国管制(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局(DEA)已将Xywav列为3类管制药品,其定义为具有中度或较低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性的药物。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BioMarin是一家全球性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为患有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罕见和超罕见基因疾病的患者开发和商业化创新疗法,其产品组合包括7种商业化产品和多种临床和临床前候选产品。近日,该公司宣布,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了vosoritide(伏索利肽,BMN111)的营销授权申请(MAA)。该公司还计划在2020年第三季度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交vosoritide的新药申请(NDA)。
vosoritide是一种每日注射一次的C型利钠肽(CNP)类似物,用于治疗儿童软骨发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这是人类中最常见的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此前,vosoritide已被授予治疗软骨发育不全症的孤儿药资格(ODD)。如果获得批准,vosoritide将成为第一个治疗软骨发育不全症的药物。该药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代表着一个重大医学突破,有潜力对患者的生活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软骨发育不全症是人类中最常见的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其特征是软骨内骨化减慢,导致长骨、脊柱、面部和颅底不成比例的短小和结构紊乱。这种情况是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FGFR3)突变引起的,FGFR3是骨生长的负调节因子。
除了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软骨发育不全症患者可能会经历严重的健康并发症,包括大孔压迫、睡眠呼吸暂停、弯腿、面部发育不全、下背部永久性摆动、椎管狭窄和反复的耳部感染。其中一些并发症可能导致需要进行侵入性手术,如脊髓减压和伸直弯曲的双腿。此外,研究显示每个年龄段的死亡率都在增加。
vosoritide是一种从天然人肽中衍生出来的C型利钠肽(CNP)类似物,是一种有效的软骨内骨化刺激剂。天然人肽是骨骼生长的正向调节因子。vosoritide与特定受体结合,启动抑制过度活跃的FGFR3通路的细胞内信号。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已发布一份积极审查意见,建议批准Calquence(acalabrutinib),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成人患者,具体为:(1)作为一种单药疗法或联合obinutuzumab,治疗先前没有接受过治疗的CLL成人患者;(2)作为一种单药疗法,治疗先前接受过至少一种疗法的CLL成人患者。现在,CHMP的积极意见将由欧盟委员会(EC)审查,该委员会预计将在未来2个月内做出最终审查决定。
Calquence于2017年10月获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适应症包括:(1)用于既往已接受至少一种疗法的复发性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成人患者;(2)用于治疗CLL或SLL成人患者。
Calquence的活性药物成分为acalabrutinib,这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强效、共价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通过永久性结合抑制BTK发挥作用。BTK是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在不同类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广泛表达,参与B细胞的增殖、运输、趋化和粘附,因此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靶点。在临床前研究中,acalabrutinib表现出极小的脱靶效应。
目前,Calquence正被开发用于多种B细胞血液癌症,包括CLL、M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滤泡性淋巴瘤(FL)、多发性骨髓瘤及其他血液学恶性肿瘤。
Calquence的作用机制与艾伯维/强生的重磅血癌药物Imbruvica(ibrutinib,依鲁替尼)相同,后者是全球获批的首个BTK抑制剂。自2013年11月首次获批以来,截至目前,Imbruvica已获批6种疾病领域多达11个治疗适应症,全球销售额呈直线上升。今年6月底,医药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Pharma发布报告预测,随着市场的不断渗透及适应症的不断增加,Imbruvica在2026年销售额将达到107.22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畅销药。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Heron Therapeutics是一家商业化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开发同类最佳的药物,以满足一些最重要的未满足医疗需求。近日,该公司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已发布一份积极审查意见,建议批准Zynrelef(布比卡因/美洛昔康,前称“HTX-011”)用于管理术后疼痛,具体为:用于成人中小型手术伤口的躯体术后疼痛管理。现在,CHMP的积极意见将由欧盟委员会(EC)审查,该委员会预计将在2020年9月做出最终审查决定。
Zynrelef(HTX-011)是一款在研的非阿片类止痛药,是由局部麻醉剂布比卡因(bupivacaine)和低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美洛昔康(meloxicam)组成的双重作用、固定剂量组合产品,专门用于在手术部位单次给药治疗术后疼痛和炎症。该药采用Heron公司专有的Biochronomer药物递送技术开发,通过向组织损伤部位直接提供持续水平的强效麻醉剂和局部消炎药,提供卓越的疼痛缓解,同时减少对系统性(全身性)给药的疼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阿片类药物具有有害的副作用、滥用和成瘾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该药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长效、缓释局部麻醉剂:在III期研究中被证明与目前用于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标准局部麻醉剂布比卡因溶液相比可在72小时内显著减少疼痛和阿片类药物使用。
在美国,FDA于今年6月底针对Zynrelef用于管理术后疼痛的新药申请(NDA)发布了一封完整回应函(CRL),内容涉及非临床信息,没有发现安全性或有效性问题,也未发现化学、制造和控制(CMC)问题。此前,FDA授予了Zynrelef快速通道资格和突破性药物资格。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7月27日,Moderna宣布该公司开发的针对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mRNA-1273)3期研究已开始向参与者给药。3期研究被称为COVE(Coronavirus Efficacy)研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以及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开发管理局(BARDA)合作进行。
同一天,Moderna宣布更新与BARDA的合同,后者将额外提供最高4.72亿美元的资金,以支持mRNA-1273的3期研究。此前,BARDA承诺提供4.83亿美元以支持mRNA-1273和临床开发的规模化生产,最初规划的3期临床试验的预期参与者人数较少。随着Moderna决定进行更大规模的3期临床试验,双方修改了合同条款,BARDA扩大了对mRNA-1273的后期临床开发的支持,使资助总金额约为9.55亿美元。
mRNA-1273是一种针对编码Spike(S)蛋白融合前稳定形式的COVID-19的mRNA疫苗,由Moderna和NIAID疫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
Moderna表示,从2021年开始,有望每年提供大约5亿剂的产量,最高可能达到10亿剂。
(信息来源:即刻药闻)Top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清华大学和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道,一种基于信使RNA(mRNA)的实验性SARS-CoV-2疫苗能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两次注射这种疫苗足以产生强大的免疫力,完全防止小鼠感染SARS-CoV-2。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7月23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thermostable mRNA vaccine against COVID-19”。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秦成峰(Cheng-Feng Qin)博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王佑春(You-Chun Wang)博士和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英博(Bo Ying)博士。
基于mRNA的疫苗是预防SARS-CoV-2感染的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在几周内快速设计和大规模生产。此外,临床前研究已证实基于mRNA的疫苗能够诱导出针对各种病原体的强效和广泛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并且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由mRNA组成的疫苗,该mRNA编码位于SARS-CoV-2表面上的刺突蛋白(S)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这种命名为ARCoV的疫苗被封装在脂质纳米颗粒中,这改善了它到组织中的递送。
靶向RBD而不是整个S蛋白可能代表了一种更安全的选择,可能会引发较少的非中和抗体产生。这些非中和抗体可能会通过一种称为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of infection, ADE)的过程来增强病毒进入细胞和病毒复制。ADE之前已在与SARS-CoV-2存在亲缘关系的SARS-CoV病毒中报道过,其中SARS-CoV是导致2002年至2003年SARS疫情爆发的病原体。
这些研究人员将ARCoV注射到16只小鼠的肌肉组织中,并在两周后进行一次加强疫苗注射。这种疫苗引起了高水平的中和抗体的产生,这些中和抗体通过防止SARS-CoV-2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来保护它们。这些中和抗体具有交叉反应性,可对三种不同的SARS-CoV-2毒株提供广泛的保护。此外,这种疫苗还增加了脾脏中T细胞的数量。
接受两剂ARCoV注射的小鼠在35天后暴露于SARS-CoV-2中,它们的肺部或气管中没有病毒RNA的迹象,也没有发生肺部损伤或炎症。来自20只食蟹猴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剂ARCoV可诱导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和中和抗体的产生,而且所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远远超过大多数康复的COVID-19患者。此外,这些接种这种疫苗的动物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为了评估ARCoV的热稳定性,这些研究人员将这种疫苗在不同的温度下储存了1天、4天或7天,然后将它注射到小鼠体内,并可视化观察它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在室温下储存一周后,在将这种疫苗有效地递送到组织后,它实现了同样高的表达水平,而且没有任何活性降低的迹象。秦成峰博士说,“像ARCoV这样的即用型热稳定性疫苗是非常理想的,可以消除冷链运输的需要。”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7月23日,本草八达宣布其在研新药NBQ72S(又称QBS10072S)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1期临床试验中完成首例患者给药。NBQ72S是一款靶向人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LAT1)的新型双功能小分子药物,属于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药,拟开发治疗脑部肿瘤等恶性肿瘤。
本草八达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开发具有突破性治疗潜力的“first-in-class”新药,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及在全球范围存在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其它恶性肿瘤。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为颜士翔博士,他也是本草资本合伙人。
根据新闻稿,本草八达专注于开发靶向独特溶质转运蛋白(solute carrier,SLC)的临床药物,本靶点转运蛋白LAT1是溶质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通常高表达于血脑屏障,并且在大多数侵袭性恶性肿瘤中也有极高的表达,例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等。
NBQ72S是本草八达开发的一款靶向LAT1的全球首创新型双功能小分子药物。该在研药经由LAT1高效、主动地透过血脑屏障转运至大脑,并选择性地进入LAT1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同时也使得通常不表达LAT1的正常组织免受损伤。在肿瘤细胞内,NBQ72S通过干扰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发挥其细胞杀伤活性,从而杀死肿瘤。
据介绍,本次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的1期临床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单剂量和多剂量爬坡及扩展队列的临床研究,旨在评估QBS10072S在既往接受过治疗且具有LAT1高表达的晚期或转移性肿瘤患者,以及复发或难治性IV级星形细胞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药效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QBS10072S的最大耐受剂量、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抗肿瘤活性,将以最大耐受剂量或生物学相关剂量入组患有脑转移和星形细胞瘤的疾病特异性扩展队列。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Top
 
7月21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示,康方生物旗下1类新药AK117注射液申报临床试验,并获得CDE受理。这是一款靶向CD47的单克隆抗体,此前已在美国获得IND批准,并于今年5月在澳洲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和给药。值得一提的是,CD47已成为肿瘤免疫疗法热门靶点,就在本月初,赛生医药以高达1.2亿美元获得了一款靶向CD47-SIRPα的免疫疗法在大中华区的独家授权。由再鼎医药自主研发的CD47抗体ZL-1201也于近日在中国获批临床。
CD47在多种癌细胞中都存在过度表达。CD47就好像细胞上贴了一个“别吃我”的标签,当这种蛋白表达水平高的时侯,巨噬细胞就不会吞吃这些细胞,从而避免“误伤”到正常细胞。以往的研究已显示,无论是CD47靶向疗法单药治疗,还是与其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对于实体瘤和血液瘤均有不错的抗肿瘤效果。正是如此,这一靶点成为了当下免疫治疗的热门方向。
目前,中国已有多家药企正在研发CD47靶向疗法,涉足企业包括再鼎医药、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宜明昂科、天境生物等。其中已有3款抗CD47单克隆抗体进入1期临床试验阶段,另有三款靶向CD47的双特异性抗体正处于早期临床阶段。
此外,赛生医药也于本月初从EpicentRx公司获得一款靶向CD47-SIRPα的肿瘤免疫疗法RRx-001在大中华区的独家授权许可。目前,该产品正在海外进行针对小细胞肺癌(SCLC)适应症的3期临床试验。
(信息来源:医药观澜)Top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可以大幅提升基因编辑准确性的技术。与目前被认为是最先进的碱基编辑器BE4max相比,他们推出的基因编辑工具可在疾病序列模型中将基于CRISPR的编辑准确度提高高达6000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15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ingle C-to-T substitution using engineered APOBEC3G-nCas9 base editors with minimum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wide off-target effects”。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左二伟(Erwei Zuo)博士和莱斯大学生物分子工程师Xue Sherry Gao博士。
胞嘧啶碱基编辑器能够将人类基因组中的胞嘧啶(C)转化为胸腺嘧啶(T)。人类基因组由30亿个碱基组成。碱基对C-G和A-T编码着DNA中的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中哪怕存在一个错误的碱基——突变——都可能会导致遗传病。
Gao说,“T→C突变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导致大约38%的人类致病性疾病。胞嘧啶碱基编辑器通过将C突变逆转为T,从而为潜在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巨大的希望。”
她说,“然而,当有一个''旁观者''碱基C位于靶碱基C的上游时,以前的技术无法区分这两个C,因而将这两者都会转变为T。我们真地只想将疾病相关的C校正为T,而不修改旁观者C。”
Gao说,“这为这个研究项目提供了动力。我们想要设计一种新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以便可以精确地编辑单个靶碱基C,同时当将连续的两个碱基‘CC’定位到编辑窗口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碱基C编辑。”
这些研究人员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蛋白工程实验来开发一种新型的碱基编辑器。这种新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称为A3G-BE,通过仅编辑连续碱基C中的第二个C,大大提高了编辑精度。
为了在疾病相关的背景下“进行测试”,这些研究人员使用他们的工具来修改人类细胞,以构建囊性纤维化和其他几种疾病模型的细胞系。他们在精确地构建所需的致病性C→T突变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功,尤其是在构建囊性纤维化细胞系方面,A3G-BE的三种变体都完美地修饰了50%以上的细胞,而对BE4max而言,这一数字只有0.6%。
这些研究人员还测试了这些新的A3G-BE在疾病治疗应用中校正突变的潜力,包括囊性纤维化、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 deficiency)和热异形细胞增多症(pyropoikilocytosis,一种贫血)。
在含有致病突变的细胞模型实验中,A3G-BE的表现明显优于BE4max。在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中,A3G-BE完美校正了50%以上序列中的靶碱基C,校正率比BE4max高6496倍。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未来5~10年内,中国的药店至少先要死掉1/3。”康复之家集团董事长柏煜表示,2019年他主持了十几场医药行业的论坛,对话了几乎所有国内主流连锁药店的老板,这是他们达成的一个基础共识。
据国家药监局披露,截至2018年底,中国药店总数为48.9万家。其中零售连锁企业门店25.5万家(由5671家零售连锁企业经营),零售药店23.4万家。柏煜称,“药店本就是过度竞争的行业,厮杀程度和超市差不多。而在多重政策利空下,加上电商的分流,以及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实体药店九死一生的时刻来了。”
■头部药店已然嗅到危机,并积极求变。
7月15日,益丰大药房公告显示其投资设立了两家子公司:益丰远程医疗中心和益丰互联网医院,旨在为用户提供互联网诊疗、处方流转平台、家庭私人医生、健康管理等服务。据悉,益丰是首家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上市零售药房。
在7月中旬举办的西湖论坛上,老百姓大药房(简称“老百姓”)创始人、董事长谢子龙则在演讲中称,该公司正在“增加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此前6月22日,老百姓公告透露,拟引入腾讯作为战略投资者,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亿元,双方将在智慧零售、云计算、云服务等层面开展合作。
益丰和老百姓,作为两家前后脚成立、均拥有近20年历史的老牌药房,正在酝酿一轮大的转型与变革。这多少有点耐人寻味。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曾是保守派的代表。
万芸药房创始人陈春华在两三年前的多次公开演讲中指出,中国五大医药零售上市巨头(益丰、老百姓、大参林、一心堂、国药一致)虽引领医药的零售业,但在药店新零售的实践上非常保守。尤其是,“它们的店面形象跟新零售没有太多关联,给人的感觉是传统、冷冰,甚至粗放、落后”。
“上市(药房)公司有资本有人才,局部创新肯定也在做,但革命性的创新没怎么看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更多的精力在于跑马圈地。”陈春华表示。
如陈春华所言,经过十多年跑马圈地后,益丰、老百姓们终于位列中国五大医药零售巨头。然而就在大家以为格局已定之时,高瓴资本旗下的高济医疗于2017年横空出世,在一年多时间内,通过并购拥有上万家药店,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药店连锁。
腾讯在2019年曾被传出向高济医疗投资约5亿美元。双方对此交易没有官宣,但腾讯投资官网展示的投资项目中包括高济医疗。
除了腾讯,阿里和京东作为电商巨头更是在多年前就布局药店行业。随着互联网大厂和各家医疗公司的陆续入局,新一轮药店争夺战也开启了。
■“卖药不如卖药店”的时代过去了
7月24日,国药一致发布公告显示,其控股子公司国大药房耗资18.6亿元成功摘牌成大方圆的100%股权转让项目。截至2019年末,成大方圆共拥有门店1507家,遍布5省19市,是全国零售连锁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也是辽宁最大的零售药店企业。
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截止到2019年末,国大药房、老百姓、大参林、一心堂、益丰的总门店数分别为5021家、5128家、4756家、6266家、4752家。随着国大药房买下成大方圆,中国连锁药店将重新洗牌。
药店行业的并购由来已久。药店行业经历过几个不同的并购潮,一度流行“卖药不如卖药店”。
第一阶段的并购潮源起国药集团和海王星辰(2015年从美股私有化退市)等企业。它们的并购策略比较扎实,很少出现超高价格,而且尽可能采用仅占股51%的模式,让并购标的的管理者继续经营。
2014年~2017年,一心堂、益丰、老百姓、大参林四大连锁药店陆续上市。他们带起了第二阶段的并购潮:在上市公司的竞争环境下,纷纷加大了收购力度,把药店的PS(市销率,即总市值/销售额)从0.5推高到了0.8左右。
2016年和2017年,全亿健康和高济医疗先后入场。与高济医疗类似,全亿健康定位于零售药店运营管理平台,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先后完成来自基石资本和弘毅资本的超20亿元融资,并通过并购拥有2000多家药店。
各大资本方的强力争夺,将药店的收购价格再次推高。最经典的案例是新兴药房。这家河北最大的连锁药房,在河北省及北京市拥有460余家直营门店。
在那个资本疯抢药店的时间点,区域性龙头的溢价本身就很高。而且,新兴药房的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并购比较容易成功。此外,新兴药房创始人郭生荣(2017年因病去世)在业内德高望重。
据悉,当时新兴药房被很多资方都看中了,其中益丰和高济医疗进入了与新兴药房谈判的核心环节。最终,益丰以优先购买权(在本次交易前,益丰已持有新兴药房4.69%股权)和高价成为赢家。
2018年6月,益丰发布公告,拟以13.84亿元并入石家庄新兴药房86.31%股权,创造了彼时连锁药店行业最大一笔并购案,PS达到1.87。
更戏剧性的是,益丰是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产。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益丰收购新兴药房后,其股票还涨了不少,这使得很多新兴药房的原股东最终以近2倍的PS退出变现。
万芸药房也是资本“香饽饽”,因其店面装修新颖、时尚,借鉴了屈臣氏和星巴克的风格,且在药品销售的基础上叠加了健康服务和体验,有“亚洲最美药房”之称。在益丰宣布并购新兴药房不久,万芸药房被并入了高济医疗。知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在万芸的多个意向买方中,高济是出价最高的。
2018年下半年,药店并购开始降温。此时高济医疗已经收购了四五十家连锁药店,旗下总药店数达到上万家,远高于几大上市连锁药房,此后基本就不再并购新的药店了。
上市连锁们亦放缓了扩张步伐。以大参林为例,大参林预计2018年完成新增1500家门店的布局,实际新增门店为967家。
过去几年的药店并购潮,存在特别大的泡沫。很多买方为了追求并购规模,不在乎标的企业的经营质量。有大量亏损的药店,被并购时的估值也极高。后来,部分上市公司的财报遭到质疑,没有质量的并购被认为意义不大。
这些泡沫也一度让投行们望而却步。在大健康领域频繁撮合交易的易凯和华兴,在此轮药店并购潮中都鲜少出手。“乱、看不清。”一家投行的董事总经理如此解释他们不覆盖药店行业的原因。
随着买方减少以及行业回归理性,到2019年上半年,药店的估值已经明显回落。2019年3月,大参林公告称,拟以7424.5万元收购保定市盛世华兴医药连锁创立人陈长青持有的46%股权,PS为0.872。
在柏煜看来,中国的上市药店正在完成从区域龙头到全国性大连锁的跨越,比如大参林和一心堂分别从广东和云南起步,益丰和老百姓发迹于湖南,已经成为全国性大连锁。接下来,他们会直接并购另一个区域性龙头,就像益丰收购新兴药房、国大药房收购成大方圆。再之后,就到了药店巨头与巨头之间的整合。美国的例子是,第一大药店零售巨头Walgreens(沃尔格林)收购了排名第三的连锁药店Rite Aid(来德爱)。
■拥抱闯入者
为了在将来的大并购中获得优势,头部药店们需要找到更强大的盟友——互联网巨头。这也满足了互联网巨头进军药店的野心。
“腾讯对老百姓和高济医疗这两个药店投资案例,结合了腾讯智慧零售的思路,目前都属于比较前期的卡位性布局。”腾讯方面人士介绍。
腾讯在此时卡位药店行业无疑是幸运的。相较之下,阿里和京东曾遭遇颇多波折。
2014年,阿里联合云锋基金斥资13亿港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并将后者更名为阿里健康。两年后,阿里健康以1680万元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的全部股权,从而获得互联网药品零售服务的牌照,有了自营的网上药店——阿里健康大药房。
在正式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前数月,阿里健康曾遭到传统药房的联合抵制。
此事的背景是,并入阿里系之前,中信21世纪曾是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技术服务提供方。药品电子监管是指在药品的包装上贴电子监管码,以实现药品流通信息的管理与追踪。
自2006年以来,国家食药总局分三期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品电子监管网络。2015年年初,国家食药总局发布公告,要求在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的药品制剂生产、批发、零售企业须全部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
2016年初,湖南养天和大药房将国家食药总局诉诸法院,称其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行为违法。
此后,老百姓、一心堂、益丰等19家连锁药店也发出联合声明,建议全面取消现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并希望阿里健康彻底退出药品信息化监管。它们认为,阿里健康入主中信21世纪及2015年受让天猫在线医药业务后,既掌握着全国药品监管网又将进行药品销售,好比“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而且涉嫌兜售数据。
阿里健康否认了这些指控,但国家食药总局还是叫停了将上述医药企业纳入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规定,并称要收回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技术运维权。此举让阿里健康的股价跌了约30%。
当然,阿里的医药布局并非止于卖药,还有新零售试验。在遭到老百姓、一心堂、益丰等全国性连锁药店抱团抵制后,阿里将合作目光转向了区域龙头。
2016年5月,阿里健康联合65家区域性连锁药店(包含1家前述抵制阿里健康的连锁药店)发起中国医药O2O先锋联盟。2018年下半年,阿里健康陆续注资了联盟成员中的山东漱玉平民、安徽华人健康(旗下拥有国胜大药房连锁)、贵州一树、甘肃德生堂,它们分别是各自省份最大的药品零售商,合计拥有近4000家药店。
据悉,上述头部连锁药店抱团抵制阿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担心互联网巨头的医药电商发展起来后,会对实体药店造成冲击。
以京东为例,在2019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上,京东健康医药部总经理金恩林在大会上透露,京东大药房的收入已超过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和益丰四大上市连锁药房之和,仅用三年多时间,成为全国交易规模最大的医药零售渠道。
京东与药店行业的碰撞,始于2011年。其通过与医药流通集团九州通成立合资公司“京东好药师”,来获得网上药店的经营资质。但因在控股权和经营理念上不一,双方最终分手。
九州通副总裁、好药师大药房连锁董事长蒋志涛把这次分手定义为“相互学习了的友好分手”,单飞后的好药师与京东仍有合作。“但药店的交易规模都很小,与互联网巨头完全不在一个体量上。”
“以前,实体药店担心互联网巨头跟他们抢饭碗。如今,拥抱互联网成大势所趋,大家逐渐接受了这个既定现实。”医药行业服务平台药赋能CEO邵清说。
■在政策夹缝中求生
前段时间,因家里老人生病住院,柏煜在医院陪护了一个多月。出于职业敏感度,他仔细观察账单后发现,药品降价太厉害。以降血糖药品二甲双胍为例,一盒60片的二甲双胍2.69元,相当于每片4分钱左右。“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现在的药品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他感慨道。
药品降价最大的助推器,来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主导推出的带量采购政策:以公立医疗机构作为集中采购主体,约定药品采购量,并利用团购效应和药企进行谈判议价。从第一轮带量采购中选药品的价格来看,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
如今带量采购已进入第三轮,实施范围由北京等11个试点城市扩围至全国。集中采购主体也由公立医疗机构,扩围至医保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军队医疗机构,甚至连锁药店、单体药店、网上药店等。
对于药店而言,它们看似能以低价向药企采购,再加价零售出去,从而享受较好的利润差。但不少地方政府对药品加价率有着严格管控。比如,江苏、浙江、云南、新疆等多地规定:药店销售带量采购的中选药,在中选价格基础上,最高只能加价15%。
柏煜了解到,在带量采购的影响下,出于竞争策略,很多药店不仅没有加价,反而在跟进药品降价潮。“跟进之后,药店的流量确实增长很快,但毛利率、销售额都在下滑。”
继带量采购之后,国家医保局又祭出了医保严查的重拳。2018年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明确提出统筹地区医疗保障部门可按查实欺诈骗保金额的一定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举报人予以奖励,最高额度不超过10万元。
受此消息影响,上述上市药店的股价曾齐遭重挫,逼近跌停。
零售药店素来是骗保行为高发的重灾区,医保卡使用乱象丛生。柏煜透露,除了买药,医保卡在医保定点药店还被用来买保健品、医疗器械,甚至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
国家医保局组建后,组织了规模浩大、范围甚广的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全国性专项活动,对零售药店的销售行为形成高压监管。随后,多地医保部门也积极跟进国家医保局的医保严管政策。
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8月,中国有20个城市的医保部门以公开发文或以协议约定的方式,明确禁止医保定点药店摆放、销售保健食品。更有甚者,如河南省信阳市社会医疗保险中心直接印发文件,要求辖区内医保定点药店自2019年起下架所有的非药品。
有业内人士吐槽,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并不合理。“打击骗保行为,政府严管医保就好了。但还限制药店的经营品种,让药店受伤严重。”
商务部2018年11月发布的药店分类分级管理征求意见稿,亦给零售药店行业头上戴上了“紧箍圈”。
据征求意见稿,未来零售药店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药店仅可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二类药店可经营非处方药、处方药(不包括禁止类、限制类药品)和中药饮片;三类药店则可经营非处方药、处方药(不包括禁止类药品)、中药饮片。在分类结果基础上,按经营服务能力将二类、三类药店由低到高划分为A、AA、AAA三个等级。
将药店分类分级之后,低级别的一类药店的经营范围明显受限。而想要获得更大的经营范围,需要在人员、设备、库房等方面付出更高的成本。“分级是加速药店死亡。”邵清评论道。
■新一轮药店争夺战将爆发
高济医疗在药店投资告一段落后,正全面进入运营阶段。
据了解,高济想要打造的目标是“智慧药店+智慧医疗”的智联体。目前该公司建立了由600多人支撑的总部,设置了九大区域管理平台,其从总部到区域平台再到项目公司的三级管理架构也都成熟运转。同时,高济搭建了300多人的技术团队,上线了很多数字化工具,如高济健康Pro小程序、高济药急送、高济互联网医院小程序等数字产品,来管理和服务旗下药店和消费者。
黄伟川曾任雅培大中华区新零售事业部总经理,自今年年初开始负责高济医疗新成立的新零售事业部。他介绍,过去6个月内,高济医疗已把其新零售体系覆盖到旗下所有药店。“大家对新零售的接受度都很高。因为大部分消费行为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尤其在疫情下,企业如果不加速推进信息化或数字化转型,受影响会很大。”
高济医疗、益丰、老百姓等头部企业正在带动旗下药店转型。但对于更多中小型连锁和单体药店而言,如何在大势中着手转型是他们眼下最难的事。
“中国大部分药店都相当焦虑,在转型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储备太少。”邵清说,药店在行业洗牌过程中,还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情况。比如盲目把其他行业流行的直播、社区营销等玩法搬到本行业,但其实并没有消化好。因为变化来得太快,他们应付不了,只能拼命抱大腿。
2019年年中,辞去饿了么医药负责人后,邵清创立了药赋能,初衷是希望对药店赋能,为他们提供DTP(Direct to Patient,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服务)药房患者管理解决方案,以及用药指导、网上药店、智能提醒用药盒等产品和服务。
健康科技公司妙健康CEO孔飞也发现了药店们的痛点。孔飞表示,药店是健康管理的场景之一。他在走访和调研中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以前药店只要满足用户买药的便捷性,后来则要满足优质优价。如今,如何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给药店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基于此,妙健康打造了妙药赋能平台,并推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集合了健康管理、AI医生、用药指导、互联网医院及健康保险等。6月20日,妙健康的首家“智慧药房”样板店已在山东济南开业。
2019年初,京东也发布了京东合作药房计划,在品牌、供应链、数据科技以及业务经营四大方面,为单体门店和区域性中小型连锁企业进行赋能。北京金象大药房、石家庄仁德药房等数十家药房,为京东合作的首批药房。
事实上,早在2017年,上门送药公司快方送药就宣称,要在全国50个城市与500家药店合作,通过快方的电子系统帮助其接收来自快方送药、其他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医院及医院外流处方的订单。“我们希望打通最后一个万亿元的蓝海市场。”快方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在邵清看来,药店作为流量入口,是支付、保险和大健康服务的良好承载点。因此,未来大家对于药店的新一轮争夺会更加激烈。不过,随着药店集中化和连锁化,零售药店的赋能也不是小资本能玩得转的。
不久前,药赋能将公司服务对象的重心从药店调整为药厂了。
(信息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Top
 
 
随着第三批国采拉开序幕、省级药品带量集采全面实施,药品制剂市场的品种、数量等市场份额实现“绝对”覆盖,中标企业毛利价格空间进一步压缩,采购主体由公立医院、社区诊所逐步囊括零售药店,制剂药品市场渠道进一步规范。
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投标面临两大窘境:一是中标后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质量稳定的原料药供应;二是制剂中标价格逐年降低,企业利润空间逐步萎缩,为了生存和发展,将成本要素向原料药、药包材企业等环节传递,谋求价格低、质量优的原料药和药品包材供应。
部分医药企业如山东鲁抗医药,自身既生产原料药又有较大规模的制剂产能,在药品制剂环节优化生产后,努力提升原料药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降低原料药生产成本,以质量优、内部低成本结算价支持制剂药品生产,为制剂参与国家、省级和地市级药品带量集中采购提供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支持。这是原料药、制剂集团内部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
■利润分成三模式
面临药品集采,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在制剂中标价格的“屋檐”下,如何共存共荣,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通过利润分成,实现真正遵循市场法则的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双方采用的利润分成模式主要有:
以量保利
原料企业、制剂企业在产品质量、市场潜力、市场盈利能力、供货能力的基础上达成一致,通过原料药供货合同,如制剂中标价格高、供货量大,对应的原料药就比较抢手,制剂企业需缴纳一定的保证金,签订合同,瓜分市场利润份额。
此种模式下,药品制剂企业对制剂市场掌控较强,可独立承担市场营销风险,在利润分成中占据主导地位。
市场利润分成
原料药企业以较低的价格(原料药单位利润小)供应制剂企业,以约定的制剂市场销售利润分成比例,制剂企业通过一定的财务流程,以各种费用形式反馈给原料药企业。
该模式依市场大小可分为全国市场销售利润分成、指定市场销售利润分成。这种模式表现为双方市场风险共担,原料药企业看好市场前景,制剂企业可以节省部分流动资金用于扩大产能。
中间人模式
原料药企业通过代理商与制剂企业合作,实现利润分成,典型的架构是“原料药生产企业+代理人+制剂生产企业”。如部分进口原料药往往通过贸易公司或者独立代理人,寻找国内合作的药品制剂生产企业。
拥有一定能力的代理人为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还会通过获得商标使用权,通过贴牌生产方式与制剂企业合作,实现利益分成最大化目标,典型的架构是“原料药生产企业+代理人+商标备案许可人+制剂生产企业”。
该模式下,代理人起主要作用。药品制剂企业主要获得加工费,利润分成比例低,对原料来源、制剂市场的掌控都很弱。目前,制剂企业产品的全国代理、省代理、区域代理多采用这种模式。
■考验信息掌握程度
表面上看,利润分成是原料、制剂企业围绕制剂中标价格、制剂市场实现销售规模带来的单位利润,与各自的单位利润比较后提出的需求,其实质是双方单位成本的相互博弈,实现相互最大化的转移过程。
作为原料药企业、药品制剂企业联系的纽带和融合的节点,利润分成是一个动态、时代性问题。专业化使药品生产各要素走向独立发展,综合化又使各要素走向融合。当一个原料药生产工艺成熟后,从稀缺到大众化,其归宿往往是被有实力的制剂企业通过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融合吸收;在研发阶段、小规模生产阶段、专利期内,原料药企业往往较多地以独立的市场主体出现,参与制剂市场利润份额分成的能力强,其利润分成模式也呈现出时代特色,如代理人制度、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
利润分成又是药品生命周期在市场利润上的反映。越到药品生命周期的后期,原料药参与药品制剂市场利润分成能力呈现逐渐衰减的态势。
事实上,利润分成模式与原料药企业、制剂企业等合作双方的市场信息掌握是否对等有很大关系。原料药产供销,制剂企业客户资源及市场占有率,制剂药品市场中标价、市场份额构成等信息掌握程度,将影响利润分成的方式和比例。
原料药企业、制剂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合作药品的生命周期、市场态势、市场政策等,秉承合作共赢理念,最大化地利用利润分成的策略及战术,才能长久合作,获得更大的市场。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Top
 
 
与原研药相比,仿制药,特别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优质仿制药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然而有些患者对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尚存疑虑,影响其推广和使用。7月19日,在第三届临床药物治疗大会上,由G&B产业卓越发展技术联盟携手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共同发起的“优质仿制药走进社区”活动正式启动,多位专家为推动更多的优质仿制药进入社区卫生机构支招。
■仿制药在加快替代原研药
仿制药是指与原研药或参比制剂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在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安全性和有效性、质量、治疗作用以及适应症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临床上可以互换的一种仿制药品。
据了解,我国已批准上市的化学药有7000余种,批准文号约17万个,其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金少鸿研究员指出,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支出、提高药品可及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重要经济和社会效益。
部分原研药价格虚高,高质量药品市场主要被国外原研药占领。正是因为仿制药的出现,才让原研药的价格得以大幅下降。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胡欣教授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某降压药,原来在我国价格为9.8元/10mg,是全球最高价,后来我国有了仿制药,现在价格为3.5元/10mg;某抗生素,原来价格345元/1g,也是全球最高价,同样因为有了仿制药,现在在我国价格只有52元/1g。他说,在美国的用药市场,仿制药占90%,但所花费金额只占25%。
优质仿制药即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且能持续保证一致的仿制药,与原研药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和价格优势。截至今年6月,我国共有882个品规(282个品种)的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金少鸿表示,优质仿制药的质量经得住检验。在2019年国家药品抽检计划专门制定了对过评一致性评价品种的专项抽验,对“4+7”(国家第一批集中招标采购试点)中选的品种,在批发或生产单位进行抽验,结果100%符合规定。
胡欣表示,我国需要原研药,但更需要高质量的仿制药。我国仿制药的“工匠精神”已经得到世界认可,像华润赛科的氨氯地平,华海制药的缬沙坦,齐鲁制药、江苏豪森的奥氮平,欧意药业的二甲双胍,恒瑞制药的来曲唑等40余种国产仿制药已经进入美国、日本、欧洲市场,市场份额有的甚至超过原研药。
据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介绍,我国2019年4月在11个城市(4+7)启动了集中招标采购试点,第一批的中标药品平均降价52%,25个中标药品中有22个是仿制药。截至2019年底,11个试点城市完成了约定采购总量的100%,有的省市超额完成。今年第二批集采工作启动,32个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3%,其中28个是仿制药,所以仿制药市场份额在迅速的提升,替代原研药的使用在进一步加快。
■部分患者对换用仿制药仍存顾虑
与会专家表示,优质仿制药进社区关键之处在于通过可靠的质量和疗效,增强患者的信心,得到患者的认可。但目前,还尚有部分患者对仿制药的替代使用仍然充满顾虑。
来自社区一线的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威晔副主任药师对此深有体会。她介绍,优质仿制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确实取得积极的效果,患者花费更少的费用得到了有效的药物治疗,节省医保资金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个人负担。但有些在上级医院确诊治疗后来到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后续治疗的患者,在替换使用优质低价仿制药过程中,仍然希望继续使用上级医院给出的治疗药物进行连续治疗,对于替换药物存在一定的顾虑,特别是在替换使用原研药物的时候,使用优质低价仿制药物依从性较差。
这一现象并非个别。据北京市卫健委药械处处长刘清华介绍,北京市实施第一批药品国家集中招采后,在上报的数据中,原研药换为中选药品的人数为68219人,其中又换回原研药的人数为3753人,患者由原药换为中选药品后再换回原药的占比为5.5%;年度共收到患者投诉15件,均为对换药表示不满。在第二批集采实行了两个多月,根据已上报的数据显示,第二个月由通用名其他药品换为中选药品后,再换回原研药的比例为10%。
■仿制药落地的关键是质量可靠
与会专家就如何让公众增强对优质仿制药的信心,更好推动优质仿制药进社区提供了建议。
仿制药在社区卫生机构能否得到患者认可,关键还是在质量。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教授、G&B产业卓越发展技术联盟理事长李大魁认为,社区医院是仿制药落地的重要领域,但药品毕竟是关系民众健康的特殊产品,仿制药落地的关键是药品质量的可靠性,需要医生和患者及广大公众树立对仿制药,特别是优质仿制药的信心,同时配套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和患者使用。G&B产业卓越发展技术联盟与北京社区卫生协会共同开展优质国产仿制药走进社区活动,推进优质仿制药在基层医疗机构大规模落地,发挥仿制药高性价比的优势,为健康中国事业贡献优质仿制药的一份力量。他指出,优质仿制药到落地是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推动工作中,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企业,高校,广大医学药学专家及媒体的合作和支持。
推动仿制药进社区,不应仅局限于社区卫生机构。北京市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禹震指出,让社区医生说服患者把三级医院医生开具的原研药转换为国产仿制药,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所以仿制药要走进社区,需要从大医院抓起,让仿制药的使用能够从三级医院开始延续下来。同时,社区全科医生除了对国产仿制药抱有信心外,也要树立敢于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慢性病患者调整药物的信心。
金少鸿认为,优质仿制药进社区既有利于仿制药企业核心产品的布局,又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为了使优质仿制药达到价廉、质优、可替代的目标,建议在优质仿制药进社区的行动计划中,不仅有对基层医生的培训、患者的教育、产品的推广和供应保障的内容,更应主动收集、记录、整理各个优质仿制药在社区广泛使用后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的反馈数据,充实宣教内容,同时可促使企业不断完善、提高质量,使社会公众能真正接受和认可优质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
梁万年表示,仿制药在我国进一步扩大使用和有效使用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出于医保基金的考虑,也是有效进行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率的必然选择。推动优质仿制药进社区,除了技术层面,如药物生产、配送、招采、使用外,在政策、制度、机制层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遇见问题就解决问题,总有一天我国老百姓都能用上更具性价比的药品。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Top
 
 
 
 
 
“金眼科、银外科”是医疗行业公开的秘密,这表明眼科这一细分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据报道,前几年火爆一时的莎普爱思,仅一个品种在2016年的销售额就超过7亿元,占其所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0%左右。眼科用药市场容量如何?当前我国的市场格局究竟是怎样的?
■小产品,大市场
随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深入开展,国内仿制药竞争愈加激烈;集采政策的陆续出台,将加速国内普通仿制药市场进入低利润时代;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确立,DRG付费模式逐步启用,将促使医院用药结构重新洗牌。
面对医药产业的结构性变化,未来我国医药企业的转型出路主要有三条:一是专注高质优价的普通仿制药;二是聚焦小众领域、高端仿制药;三是开发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或改良型新药。
作为国内领先的药企,恒瑞医药曾于2019年宣布: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衡量,公司已停掉普通仿制药的研究项目,专注于创新药和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但其此后再度布局眼科领域,引进国际干眼症新药、首家申报他氟前列素仿制药,正是看中了眼科领域“小产品、大市场”的市场潜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大众生活方式改变及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眼部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大众护眼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眼科用药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眼科用药销售额为82.46亿元,同比增长15.75%(见图),约占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眼科用药市场的75.44%。由此预估,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眼科用药销售额约为109.30亿元。如果纳入实体药店和网络药店,国内眼科市场容量将会更大。由此可见,我国眼科用药市场正在不断扩容。
 
从小类格局来看,眼部血管病变治疗药物、干眼症用药、抗感染药物、抗炎药物占据主要市场地位。从剂型格局来看,眼科用药主要剂型分为眼用制剂、注射剂、凝胶剂、片剂、胶囊剂五大类。其中,眼科用药产品排名前十的全部属于眼用制剂和注射剂。
■主要产品市场布局
目前,国内研发热度较高的滴眼液主要集中在干眼症、抗感染、抗炎、青光眼等领域。
研发热度最高的产品——玻璃酸钠滴眼液
玻璃酸钠滴眼液是国内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人工泪液,也是各种类型干眼症的基础用药之一,销售额排名第一。2019年,其单品城市公立医院销售额超过9亿元,由原研药参天和EUSAN占据主要市场。
基于其优异的市场表现,玻璃酸钠滴眼液已成为众多眼科用药生产企业重点关注的明星产品,竞争较为激烈。目前已有3个进口(含原研)产品和16个国产产品,其中2个为新4类获批。此外,还有中山万汉制药、扬子江药业、沈阳兴齐、山东海山等4家企业已提交上市申请,目前正处于审评审批状态。但对于实力强劲的国内企业,该领域仍有机会破局、重塑市场。
其他研发热度较高的产品
除玻璃酸钠滴眼液外,其他关注度较高的产品有聚乙烯醇、奥洛他定、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曲伏前列素、拉坦前列素、他氟前列素和硫酸阿托品等。
其中,用于治疗干眼症的聚乙烯醇滴眼液,2019年销售额达1.79亿元,主要竞争的企业有信东生技、湖北远大天天明和中山万汉制药;抗过敏领域的治疗用药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2019年销售额为1.74亿元,主要竞争企业有诺华、河北创健药业和齐鲁制药;抗炎领域的治疗用药溴芬酸钠滴眼液,2019年销售额为0.74亿元,主要竞争企业有辰欣佛都、千寿、齐鲁制药、四川禾亿和天津金耀等;抗感染领域治疗用药盐酸莫西沙星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2019年销售额分别为125万元和5.26亿元;青光眼领域治疗用药曲伏前列素滴眼液、他氟前列素滴眼液及拉坦前列素滴眼液,2019年销售额分别为1.18亿元、1036万元及1.39亿元。
■可关注的冷门产品
近年来,我国眼科用药市场中普拉洛芬、妥布霉素、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等老牌产品依然保持较高且稳步增长的销售趋势;地夸磷索钠、氮卓斯汀、他克莫司滴眼液等新产品已初显锋芒,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国际市场Lifitegrast、奈帕芬胺滴眼液等产品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和市场潜力。
企业开发冷门产品,可巧妙地避开市场的激烈竞争,并有望实现首家仿制上市或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抢占市场先机。当前,普拉洛芬滴眼液、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产品竞争压力较小,国内眼科用药生产企业可关注并尝试研发。
 
 
■BE试验豁免的法规要求
眼用制剂通常采用局部给药的方式,一般不涉及全身性吸收。因此,已确立的用于评价口服固体制剂药物生物等效性(BE)的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不适用于眼用制剂。从当前情况来看,发挥局部作用的真溶液可以豁免BE研究,从而大大加快研发进度,降低研发费用。其他眼用制剂需要根据品种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FDA推荐的眼用制剂临床试验方案有三种。第一种是体外试验,即对局部起效的溶液型眼用制剂,如果其化学性质和制造过程都足以证明生物等效性,可通过体外试验给予体内生物等效性研究豁免。第二种是PK为终点的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即部分品种通过检测眼局部靶组织的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评价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等效性。第三种是临床终点生物等效性试验,即一些局部起效的眼用制剂,没有确定的药效学标志物,但具有可接受的临床终点指标或替代终点指标,只能采用临床终点生物等效性试验评价仿制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等效性。
此外,眼科用药属于专科领域,一致性评价进度整体缓慢,竞争压力小,在DRG付费和一致性评价推进过程中,具有治疗价值的化药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有望以高品质药品入围未来激烈的集采竞争。一致性评价可重点关注的项目有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和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新4类可重点关注的项目有玻璃酸钠滴眼液、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及他克莫司滴眼液等;新3类可重点关注的项目有立他司特滴眼液、奈帕芬胺滴眼液和聚乙烯醇滴眼液等。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Top
 
 
7月22日,米内网发布2019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同时发布?2019年度中国医疗器械(含IVD)企业TOP20排行榜?,迈瑞医疗、山东威高、乐普医疗位列前三。

(信息来源:赛柏蓝)Top
 
 
据insight数据库,2020上半年CDE共承办了50个国产新药上市申请受理号,涉及36个品种。据品种成分类别来看,2020上半年报产国产新药中单特异性抗体最多(12种),其次是化药(11种),此外还有两种CAR-T产品。
 
 
按品种计,在2020上半年报产的11个国产化学药中,7个是1类新药,4个是改良型新药。从治疗领域来看,将近一半是抗肿瘤药,其次是抗菌素。
  
5款抗肿瘤药中,仅沃利替尼、多纳非尼是首次报产,另外3款均是申报新适应症。
沃利替尼和黄医药研发的一款选择性MET抑制剂,申报的适应症是间充质上皮转化因子外显子14跳变的NSCLC,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MET抑制剂。
多纳非尼是泽璟制药开发的一款口服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类小分子抗肿瘤药物,既可抑制VEGFR、PDGFR等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也可直接抑制各种Raf激酶,并抑制下游的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的形成。此次申报的适应症是晚期(无法手术或转移性)肝细胞癌。
奥布替尼是诺诚健华团队自主研发的一款选择性的BTK抑制剂,去年11月递交了首个NDA,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此次申报的适应症是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已获批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此次申报的适应症是肝癌。
尼拉帕利是TESARO公司研发的一款口服小分子PARP 1/2抑制剂,2019年12月在国内被批准用于复发卵巢癌的维持治疗,此次申报的第二个适应症是卵巢癌的一线维持治疗。
2款新型抗菌素,均为首次报产,旨在用于耐药菌感染。
康泰唑胺属于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旨在用于治疗耐药菌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引起的感染,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种比现有噁唑烷酮类药物更加安全和更好耐受的治疗选择,
ZL-2401对甲苯磺酸盐,即甲苯磺酸奥玛环素(Omadacycline),是一种新型四环素,其设计旨在克服四环素耐药性,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和多种耐药菌株,报产适应症是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及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ABSSSI)。
此外,另外4款治疗药物,也不可小觑。海曲泊帕乙醇胺是恒瑞自主研发的一款口服的小分子非肽类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激动剂,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环泊酚乳状注射液是海思科开发的全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静脉麻醉药物,拟用于手术全麻诱导、内镜诊疗的镇静/麻醉、ICU镇静等适应症。其用于消化道内镜诊断和治疗镇静和/或麻醉的适应症申请已于2019年8月被CDE受理,此次申报的适应症是全身麻醉诱导。南京优科的丁苯酞注射液属于改良型新药,对照石药的恩必普(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齐鲁制药的他达拉非口溶膜也属于改良型新药,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还没有口溶膜剂型获批。
2020上半年CDE共承办33个国产生物制品上市申请受理号,其中5个预防用生物制品受理号,28个治疗用生物制品受理号。
治疗用生物制品受理号中,除了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生物类似物和重组赖脯(甘精)胰岛素、凝血酶、免疫球蛋白等非原研生物制品,仅有12个原研生物制品上市申请受理号(仅涉及7个品种),而这7个品种作用靶点集中在PD-1和CD19上。
 
2020上半年,国产PD-1可谓赚足了眼球,跑马圈似的申报新适应症。仅2020上半年,信迪利单抗递交1项适应症,特瑞普利单抗递交2个新适应症,替雷利珠单抗递交3个适应症,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虽未申报新适应症,但是却接连获批了3个新适应症。
此外,国产PD-1单抗市场有望再添两员大将,即康方生物的派安普利单抗和药明生物的赛帕利单抗。派安普利单抗(AK105,PD-1单抗)由康方生物与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正大天晴所设立的合营企业共同开发及商业化,其Fc受体和补体介导效用功能通过Fc区突变而完全去除。与国外已上市PD-1抗体相比,派安普利单抗抗原结合解离速率较慢,这使其更有效地阻断PD-1通路的活性,并维持更强的T细胞抗肿瘤活性,其申报的首个适应症是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赛帕利单抗是由誉衡生物委托药明生物研发的一款重组全人抗PD-1单克隆抗体,其申报的首个适应症是治疗二线以上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 cHL)。
除了近年来大火的PD-1单抗,2020上半年还有两款CAR-T产品报产,即复星凯特的益基利仑赛注射液和药明巨诺的瑞基仑赛注射液。
益基利仑赛是复星凯特从美国Kite Pharma(吉利德科学旗下公司)引进 YESCARTA®(AxicabtageneCiloleucel)技术、并获授权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的靶向CD19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值得一提的是,益基利仑赛是国内首个报产的CAR-T产品,申报的适应症为治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型、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淋巴瘤转化的DLBCL。
瑞基仑赛注射液(即JWCAR029)是建立在美国Juno公司JCAR017基础上,由药明巨诺自主开发的CAR-T产品,是国内第二款报产的CAR-T产品,申报的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信息来源:CPhI制药在线)Top
 
 
 
 
佛手:近期市场来货量不多,货源购销好转,不断有商家批量购进货源,行情平稳运行,目前市场佛手广东统货售价41-42元/千克,四川统货售价35元上下。
佛手花:市场可供货源不多,货源不易寻找,但实际需求用量也不大,整体购销平稳,行情暂稳,目前市场佛手花统货售价160-165元/千克。
芙蓉花:近日市场有商寻货,批量货源成交尚可,关注商家暂时不多,行情暂稳,目前市场芙蓉花统货售价在46-48元/千克。
木芙蓉叶:近期市场来货量不多,货源以小批量需求消化为主,整体购销平稳,行情平稳运行,现市场木芙蓉叶统货售价在10-11元/千克。
茯苓:近日市场有商家寻购货源,批量货源成交尚可,可供货源充足,行情平稳运行,目前市场茯苓统丁价格在21-25元/千克,片价格在25元上下。
茯苓皮:市场可供货源库存有量,近日市场货源以正常需求消化为主,购销平稳,行情平稳运行,目前市场茯苓皮统货价格在2.5-3元/千克。
茯神:近期市场咨询购货的商家不多,货源以小批量购销为主,大货走动欠佳,行情继续以稳为主,目前市场茯神统货价格在30-33元/千克,优质货45-50元。
浮萍:市场经营商家不多,可供货源充足,整体购销平稳,行情以稳为主,目前亳州市场统货要价6-6.5元/千克。
浮小麦:近期市场有商家寻购货源,小批量货源成交为主,行情平稳运行,目前市场浮小麦统货价格在3-3.5元/千克。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Top
 
水蛭:自去年价涨以来,行情一直坚挺运行,虽值淡季,但行情坚挺,随着货源消化,价格稳升,现清水价1350元,秋季产新不远,产量还要关注。
北沙参:去年产量少,产新价涨,但年后走销一般,加之夏季不易保管,近期行情疲软,现一般统货价15-20元,产新不远,库存量不大,后市专营商需要留意。
连翘:随着产地鲜果价涨,加工成本提高,市场价格稳步上涨,现价55-57元,此价投资商已少,后市看实际需求情况。
(信息来源:康美中药网)Top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我们的客户——
提升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持续长远的收益
 
 

 

(2020/7/30 11:38:20      阅读3744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