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27 8:04:26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2019.11.21产业大势

 

药业论道

 

从仿制走向创新,恒瑞、豪森等的创新路径有何差异?

同仿制药的开发相比,创新药的研究门槛高、投入大、耗时长,这让多数药企望而却步,而将目光投向了“短平快”的仿制药上。这就造成了我国有4000多家药厂,而其中大多是研发仿制药的(小部分是仿制药加创新药),至于创新药研发公司却只有200多家,这与美国的药企情况(生产商200多家,研发公司20000多家)截然相反。在2019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表示,十年内我国药厂将减少到1000家甚至更少,这个速度取决于政策,做仿制药的只需要100-200家就足够了。

受“4+7”带量采购的影响,未来仿制药的长期价格会快速下降。那么可以预测到,未来普通仿制药将进入微利时代。面临生存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去寻求新的发展之路,而转战创新药成为行业共识。

纵观我国医药创新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齐鲁制药等都是靠仿制药起家的。鉴于此,笔者对这类企业做了统计整理。下面列出的这8家企业,他们都是由仿制药或原料药起家,通过自主研发或并购的方式,最后转型升级成为了医药创新企业:

虽说这8家企业同样都是从做仿制药/原料药发展到医药创新企业的,但是其发展各具特色。

对于“医创一哥”恒瑞来说,仿制药是他的“开山功臣”,就是因为前期仿制药的大规模收益,才为恒瑞近年来的大举进军创新药研发铺下垫脚石。而且直到现在,仿制药的营收贡献也是很大的。据恒瑞公司公告,2019年上半年其创新药营收占比为20%20亿)。当然随着创新药的陆续上市,这一块的占比会慢慢被新药的营收所替代。目前恒瑞已经有5款新药上市,另外还有一款氟唑帕利胶囊的上市申请在近日获药审中心承办,有望成为恒瑞下一个重磅创新药。

豪森药业、正大天晴、齐鲁制药与恒瑞类似,也属于由仿到创、仿创结合的典型案例。而与他们以研发和专注为主的特点不同,复星药业虽然也是仿创结合,但却属于以并购和多元为特色的综合性发展企业。

另外,科伦是以大输液起家,后续才大力投入仿制药和创新药研发;康弘则一直的临床价值导向就是创新,只是经历了中成药创新、首仿化药、生物创新药而已;而石药则是从原料药向创新药过渡的。并不属于仿制药起家的医药创新企业。

在研发投入方面,据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恒瑞是这几家企业中除了中国生物制药(正大天晴母企业)外研发投入最多的,半年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10亿元,其次是石药与复星。药企的研发费用投入虽然不是衡量其研发实力/创新潜力的唯一指标,但却仍是影响研发实力/创新潜力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认,恒瑞有如此强大的研发实力,也和其在此大量投入有一定关系。

虽然创新药是未来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就好走。仿制药赛道人满为患,同样的,创新药赛道也是拥挤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名誉会长于明德指出,中国医药行业药品研发过多趋同,过多的趋同研发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这一点值得被关注。很好理解,未来整个创新药行业的入局者越来越多,那必然就会出现多个企业在同一个赛道上跑的事情,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

(信息来源:新康界)Top

 

 

 

行业动态

 

最新动向

 

广东药品交易规模5800亿,这些品种卖得最好

1113日,2019年(第五届)中国药品交易年会在广州召开。在会上,2019年度广东药品系列交易榜单正式发布。

交易规模5800亿元

从会议了解到,截至20199月底,广东省药交中心累计实现药品、医用耗材和二类疫苗交易突破5800亿元,交易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累计节约药品采购金额超过335亿元。

在药品方面,完成交易金额907.46亿元,节约医保资金达53.84亿元。在2018年的基础上,2019年广东省药交中心进一步创新GPO专区采购模式,联动全国药品集采价格,进一步有效降低药品交易价格。2019年佛山专区成交价格相比去年进一步下降3.79%,新上线的云浮专区成交价格相比去年平均下降12.08%

此外,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总经理余峰在会上透露,本次4+7扩围广东省涉及品种25个,年均交易金额约33亿元,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6.12%,预计全省扩围后将节约采购资金超10亿元。

这些药企、品种上榜了

在现场了解到,2019年度广东药品系列交易榜单包括2019中国(广东)药品交易工业企业十强榜、2019中国(广东)药品交易商业企业十强榜、2019最具影响力化学药产品十强排行榜、2019最具影响力中成药产品十强排行榜等8大榜单。

2019广东药品交易工业企业十强榜中,由罗氏、阿斯利康、辉瑞等外资药企领衔,恒瑞、齐鲁、扬子江、东阳光等国内药企也成功突围。2019广东药品交易商业企业十强榜方面,广州医药、国药控股广州、广州国盈医药位列前三甲。

2019最具影响力化学药产品十强排行榜中,作为流感治疗用药,东阳光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胶囊均上榜;临床常用抗菌药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也位列榜中;此外,作为心血管用药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这一品种有乐普和赛诺菲两家药企上榜。可见,上述品种的市场和临床需求均非常巨大。

细看2019最具影响力中成药产品十强排行榜可以发现,中药注射剂占据五席,包括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等临床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品种,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和临床的需求。

(信息来源:赛柏蓝)Top

 

中国医药战略大会召开

1116-18日,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医药战略大会即将在江苏省泰州中国医药城举行。大会以“产业进阶——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宏观经济趋势和产业阶段特征,汇聚宏观经济学家和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层,共话新常态下医药行业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性抉择。

(信息来源:新浪医药)Top

 

商务发展

 

“4+7”扩围倒逼药企创新

今年9月,国家组织20余个省份和地区形成联盟,开展跨区域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4+7”正式扩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19省份就推进落实试点扩围工作发布正式实施方案或征求意见稿等。同时,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药企也不得不在提质降价上做文章,新政倒逼效应显现。

19省份发文推“4+7”扩围

2018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1个试点城市开始开展药品集中采购,25个中选药品中选价平均降幅52%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25个中选药品“4+7”城市采购量17亿片。第三方机构开展的试点中期评估结果显示,患者药品费用负担减轻,尤其是慢性病和重病患者获得感强烈。

9月,国家组织20余个省份和地区形成联盟,开展跨区域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这意味着国家级“团购”正式开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山东、山西、海南、广东、湖南、吉林、河南、甘肃、安徽、湖北等19个省份就推进落实试点扩围工作,发布正式实施方案或征求意见稿。

多省份明确了扩围结果执行时间,同时,各省正在密集进行带量采购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具体措施、搭建采购平台、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

例如,10月,吉林省医保局公布了《吉林省关于做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的实施意见(代拟稿)》,明确本省带量采购扩围实施阶段为201912月至202012月,也就是说在今年12月就将开始实施。

同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实施方案》。

文件明确,医保基金在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按不低于中选药品合同约定采购金额的50%预付给医疗机构,在集中采购结果执行前拨付到位。

此外,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医疗机构用药品种规格数量要求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供应保障。

政策留弹性空间:中选药品仍有余量市场

在此次国家级“团购”中,中选企业将以价换量,赢得市场份额。但同时,政策也并未“一刀切”,仍留有余量市场。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等九部门9月发布的《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区域范围实施意见》,在1年—3年的时间内,约定采购量以外的剩余用量,平台可以采购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

但文件也明确,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药品集中采购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此外,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中也明确了“4+7”扩围地区首年约定采购量。

依照规则,实际中选企业为1家的,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50%;实际中选企业为2家的,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60%;实际中选企业为3家的,约定采购量为首年约定采购量计算基数的70%

这也就意味着25个药品还有30%-50%不等的余量市场。对于余量市场,多省份也明确规定,各相关医疗机构仍可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

例如,本月,山西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的通知》。

文件明确,2020年底前,同一通用名未中选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采购价高于中选价格,属于基本药物、医保甲类药品和抗癌药的,以采购价下调10%为支付标准;其他药品以采购价下调20%为支付标准;下调后低于中选价格的,以中选价格为支付标准。

而在业内专家看来,政策安排之所以保留采购余量,就是给实行留有一定弹性空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牛正乾此前曾表示,在中国各地差异较大的现实环境下,一刀切的政策不可取,国家带量采购政策中有“余量市场份额”的规定正是考虑了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给医院、医生、患者适度的自由选择权,不过自由选择权怎么去用是关键。

倒逼效应显现:国内药企加大研发投入

4+7”扩围不仅将挤出药价虚高水分,惠及患者,同时将对整个医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倒逼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过去,中国医药企业多是以经销、分销的模式赚取差价,国内药企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占比,相比于跨国药企仍有明显差距。但如今,国内药企的研发投入正在加速追赶。

1024日,恒瑞医药发布包括第三季度报及临床试验获批/进展等多个公告。今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实现营收169.45亿元,同比增长36.01%。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医药龙头,恒瑞第三季度投入研发费用达到了14.15亿元,同比增长90.96%

冲击之下,跨国药企也必须寻求转型。

安永今年4月发布了2019年首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医药改革背景下,跨国药企的战略应对》。

报告中分析称,过专利期原研药将更快进入成本竞争领域、专业推广能力要求提高、营销效率需提高等,成为在华跨国药企目前面临的挑战。但对于跨国药企而言,挑战中也蕴藏着潜在的商业机会。

报告指出,除了加快步伐将自己的创新药引入国内外,跨国药企还可以提高其创新药的可及性以加速医保准入谈判。此外,跨国药企可以将国内三四五线城市及乡县视为其未来拓展的重要市场。

数据显示,中国在2015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国家市场,2018年市场规模约达137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11.37%,预计至2023年,规模将达到1400亿-1700亿美元。

有医药行业分析师认为,带量采购下,标准化的药品能够快速放量,原先的原研、首仿药不再享受政策性利好红利,甚至将被更优质品种的仿制药代替,单一品种的生命周期和红利将被大大缩短。

未来,药企要长期具备竞争力,必须持续推陈出新,带量采购之后,由于药品有了销量的保证,药企在营销投入上将减少,同时刺激企业投身创新药研发上。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Top

 

处方外流规模到底有多大?

9月初,全国首个省级电子处方信息共享平台在甘肃省全面启用,该平台由省卫健委牵头,联合专业第三方处方共享平台技术搭建方共同建设。

目前,该平台已经在省级8家公立医院、各市州三级公立医院、全省区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区)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开展试点,2020年将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广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该平台的全面启用,打开了我国省级政府推动处方外流的闸口。

粤桂辽推进力度最大

其实,早在2018428日,国务院办公厅已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文件中提到: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20185月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6个省相继发布类似文件,梳理发现,广东、广西和辽宁三个省份政策推进力度较大,均明确提出:推广处方流转平台,且可以委托第三方参与处方流转、药品物流配送,典型代表为易复诊梧州模式。其他省仍处于“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试点阶段。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鼓励处方外流的主要原因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让医院回归医疗属性,实现医药分开、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伴随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加上DRGs支付改革、“零差率”“药占比”、耗材“零差率”、辅助用药目录等政策深入推进,医院药品销售额逐年放缓,医院药房已经从原来的利润中心转变为成本中心,公立医院不再主动控制处方外流。同时,推动医院处方外流也已成为本届政府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重要施政目标。

外流70%规模超2000亿元

由此可见,处方流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先期流转的药品以门诊用药为主,包括常见病、慢病用药、新特药、肿瘤药等。虽然一些新特药和肿瘤药已纳入医保,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进院难”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药占比”指标约束,很多公立医院为了完成“药占比”,尽量减少采购新特药和肿瘤药等高值药品;另一方面,这些药品存储成本较高,尤其是高值靶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特供冷链药品需全程冷链管控,长期存储这些药品会增加医院存储成本。若财政补偿不到位,或医疗服务价格不能及时调整,医院就不会采购这些药品,因此,这些药品可能会优先处方外流。

根据2014-2018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7年我国门诊药品销售金额呈现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1975.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810.7亿元,由于数据增长趋势呈现线性变化,因此,可以建立线性预测模型y=209.18x + 1799.2R2=0.99,拟优度较高。利用该模型计算2013-2017年数据误差率,最大1.7%,最小-0.6%,平均约为1%,预测精度较高。

事实上,处方外流规模取决于地方政府推进力度、医保支付政策、院外零售药店承接能力等因素,但可以医院门诊处方金额的适当比例进行估算,如以10%30%50%70%可估算2018-2020年处方外流金额,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即使门诊处方外流比例为10%2018年处方外流金额也能达到300亿元,若到2020年处方外流比例达到70%,那么处方外流金额可达到2430.8亿元。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8年药品零售终端销售额391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为7.5%,由此可预测2020年药品零售市场可达到4529亿元,而处方外流金额则可达到整个零售市场的54%左右。

处方外流仍存壁垒

在实践操作中,处方外流仍存在一定的壁垒,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院外药房能否和医院一样实现医保报销。目前,院外药房只能用个人账户医保基金或现金支付,而医院门诊药房超过起付线后可以按比例报销,因此,如果处方外流部分不能够用医保基金支付,则会成为处方外流最大的障碍,何况城乡居民医保已经取消个人账户,仅靠城镇职工个人账户和患者现金支付,处方外流规模必然会大打折扣。

二是社会零售药店的现状是多小散乱,多数还不具备承接处方外流的能力,自身药学服务能力不足和运营效率较低导致这些药店难以承接处方外流。DTP药房理论上可以承接处方外流,一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如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华润医药等已经开始新建或收购DTP药房,一些大型连锁药店也开始向DTP药房转型,但数量有限。其他企业正在进入处方外流市场,或者新成立DTP药房,或者与传统连锁药店合作,进行升级改造,如九州通和步长合作,叮当快药和医联合作。

三是伴随着全国集采稳步推进,医院的药品中标价格可能比药店更便宜,反而导致处方回流到医院。另外,即使药店加入全国集采序列,但是由于缺乏执业药师和必要的药学服务设施,以及中标药品较低价格空间,导致药品厂家缺乏积极性开展动销,药店缺乏有效方式吸引患者,难以为患者提供增值药学服务,可能无法承接这部分药品的处方外流。事实上,一些习惯了厂家动销模式的传统药店,还未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承接处方外流的模式。

由此可见,目前处方外流只是打开了政策通道,而产业链上下衔接、各利益方盈利模式以及运营模式还会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患者也要适应这种模式。在政策推动、市场格局变化中,那些积极主动承接处方外流的零售企业,会通过不断试错找到处方外流承接方式和盈利模式,其他传统零售企业可能会在等待中慢慢失去处方外流的市场机会,最后可能会黯然退出药品零售市场。

(信息来源:医药经济报)Top

 

药品创新准入模式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物进入了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当前,对于创新药,企业主要通过谈判与支付方协商双方都可接受的降幅,换取支付方给予的医保准入。但是,支付方在这个过程中对药品准入的控制是有局限的。

首先,支付方只能控制价格(以及部分支付限制),但对准入后的药品使用情况是缺乏控制手段的,因此,从费用上讲,一旦药品获得医保,其医保基金支出在一定时间段内是不受控制的。虽然医保局可定期续签合同并重新商定价格,但毕竟只是事后控制。

其次,由于创新药物的真实世界证据有限,在医保谈判时,支付方往往只能通过临床试验数据来判断药品的价值。但真实世界中的药品疗效往往不同于临床试验结果,从而带来对药品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

为了解决预算影响以及药品价值方面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外的一些创新准入模式可作为参考,为支付方和企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大体而言,创新准入模式可分为两大类:预算影响导向以及疗效/价值导向,每一大类又有多种操作方式。

预算影响导向的创新准入模式

该类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节约支付方支出,或降低支出的不确定性。通过对一些具体条件的预定义,使药品价格不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可变化值,从而降低预算的整体支出。

1.量价协议

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的模式,针对不同的用量设置阶梯价格或折扣。当前风头正劲的医保谈判,也可算是一种非标准的量价协议:医保局不做具体使用量的约定/限制,而是将覆盖14亿人的医保准入作为条件,以巨大的潜在用量要求企业大幅降低产品价格。

2.金额封顶

企业和支付方约定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最大用量,在最大用量之内的金额,由支付方负担,超出最大用量的金额,由企业/第三方负担。

今年年初,我国台湾地区健保署通过一整套的创新机制,将O药、K药、T药正式纳入健保。这套方案采用了多种手段控制整体费用。其中一条,限定2019年用于三个药品支付的总预算为8亿新台币,并计划2019年总使用者名额为800人(由于药品疗效的情况,患者名额又有调整并增加)。如2019年三药费用达到8亿新台币,则超出部分,健保不再支付。

其实这种方法早已在国内出现,一些患者援助方案使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比如援助方案为“患者自费购买X个月的药品,之后可免费使用,直至疾病进展”。

3.产品组合折扣

企业对其产品组合进行捆绑,并与支付方商定统一的折扣,从而降低对预算的增量影响。比如在某些市场,某企业为了帮助其凝血九因子产品的准入,对其产品线中的凝血八因子和凝血九因子进行捆绑,作为一个整体与支付方进行准入协商。

4.差异化定价

依照不同的标准,对患者类别分组,实施差异化定价。这种方式的一个特例,即为按适应症定价。比如,某一个药品,对不同领域的疾病(例如细菌感染和癌症)都有治疗效果。由于各自领域的疾病严重程度、未满足需求、竞争环境等的不同,支付方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或可实施差异化定价。

5.折扣前置

在使用药品初始阶段(预定义的用量、时间或金额)给与折扣,一方面降低医保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提升药品的可负担性。

6.分期支付

通过分期的方式,降低高价药物在短时间内的资金压力。这种方式目前在国内已有多个企业使用。比如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月费用高达5万,可通过该方式,分12期支付。在购买一定数量的药品后,又可续接患者援助方案,由此提升药物可负担性和可及性。

疗效/价值导向的创新准入模式

该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支付方对药物效果的疑虑,以预设的疗效结局作为指标,确定药品的最终支付价格或金额。

1.按疗效支付

企业与支付方商定使用药物应达到的效果,如未达到该效果,则企业返还部分或者全部费用;又或者预先确定疗效里程碑,达到里程碑后,支付方支付一定数量的费用,达到所有里程碑后,支付方支付全部费用。在国内,某乳腺癌药物已经采用了上述的第一种方法。患者使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如果出现疾病进展或转移,则会收到一定数量的费用返还。而第二种方法,在国外的一些昂贵乃至天价的细胞或基因疗法上已有应用。比如对于某些Car-T疗法,根据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在某个时间点的情况,支付方支付不同部分的费用。该模式更偏微观。

2.按证据支付

对某些药品,支付方在进行准入评估时,对企业提交的证据材料有所疑虑。在这种情况下,支付方要求企业搜集更多的临床证据,同时给予有条件的准入。之后,根据证据的情况,调整支付价格或者方式。德国新药上市的第一年,可看作为一种特例化的按证据支付。在德国,新药上市后的首年,药企可自由定价,并获得报销。但企业应在新要上市时,提交药品效益档案,供支付方进行评估,并确定第二年的支付价格。该模式更偏宏观。

上述各类支付方案,其本质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降低支付方在药品准入中的风险。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这些方式可以降低准入障碍,提升药品的可及性,帮助患者更好的获取治疗,有些甚至可以保护目录价格。然而在实施上,不同方式对企业的能力水平,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疗效/价值导向的创新准入模式关注药品在真实世界的效果,对biomarker的定义、治疗依从性、数据收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其实施成本也更高;而预算影响导向的创新准入模式对流行病学数据和销量预测的精确性有很高要求。

在实际中,这些方式的应用不是机械的和排他的,支付方和企业可以灵活的调整方式、定义标准,并组合各类模式,实现药品准入。至于如何设计准入模式,以满足大多数利益相关方的诉求,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当前,由于我国公立医疗保障的一些限制,上述创新准入模式在公立体系内的实施难度较大。但我们也看到,过去几年中,我国医疗保障已经发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深入,上述模式会逐渐出现,实现支付方、患者和企业的三赢。

药企定价能否更理性?

医保目录更新从2017年起提速,到目前已经进行了两次药品谈判。通过两次谈判,分别有36个和17个产品纳入医保目录,极大的解决了临床急需,改善了患者诊疗状况,利国利民,成绩斐然。但是,笔者想在此斗胆谈谈白璧微瑕。

谈判之后的结果公布和宣传上,两个降幅数字是被重点提及,并被各大媒体广泛引用——44%56.7%,让社会各界看到了医保谈判工作的巨大成功,但也产生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医保谈判追求的是降幅百分点,还是药品的低价?当然,合理的、能够惠及更多患者的药品价格和准入肯定是首要的谈判目标,但降幅百分点,很难说不是关注点。就目前的观察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我全都要”。

在这种”既......”的目标设定下,企业对志在进入医保的创新产品的定价,一定是预留了“充分的、令各方满意的”降幅空间,以待医保谈判时各方对降价幅度的预期。但这样的高价,对患者和企业的负面作用显而易见。

(举个极端的例子,企业把药品的上市价格定为50000/片,通过患者援助,让患者的实际使用费用降低为5000/片,并在医保谈判中,进一步降价为500/片,降幅99%。但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能否在上市时就把价格定在600/片?)

高昂的价格限制了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患者无法受益,企业也需要通过其他手段降低产品的实际价格,为此不得不付出额外成本。如果在未来,淡化对降价幅度的要求,进而促进企业对上市产品的理性与合理定价,降低乃至消除摩擦成本,能够让系统更为高效健康的运行和发展。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Top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1.48亿美元,复星医药子公司引进首创新型肿瘤产品

1113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已在12日与MimiVax公司签订《许可协议》,MimiVax授权复星医药产业在区域内(即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胶质母细胞瘤及其他肿瘤、非肿瘤适应症治疗和预防领域,使用其专有知识和专利(但不包括制造信息及相关专利)独家临床开发及商业化其肿瘤免疫治疗产品SurVaxM

根据协议条款,复星医药产业应根据约定向MimiVax支付至多1.4亿美元的许可费用以及对应的里程碑等款项:

①首付款1000万美元。复星医药产业应于协议生效后30个营业日内支付500万美元;并在MimiVax已提前至少30个营业日向复星医药产业出具付款通知的前提下,不晚于2020115日支付剩余500万美元。

②临床开发里程碑付款合计至多2800万美元。根据产品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开发进展(包括产品用于该适应症获美国FDA上市批准、进口药品注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及批准时),累计向MimiVax支付1000万美元的里程碑款项;根据产品用于治疗其他肿瘤适应症的临床开发进展(包括产品用于第一、二、三个实体瘤适应症分别获美国FDA上市批准及其进口药品注册申请分别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时),累计向MimiVax支付1600万美元的里程碑款项;根据产品用于治疗非肿瘤适应症的临床开发进展(产品用于第一个非肿瘤适应症的进口药品注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时),向MimiVax支付200万美元的里程碑款项。

③销售里程碑款项。自产品于区域内启动商业化销售后,复星医药产业应根据产品年度净销售额达成情况,向MimiVax支付至多11000万美元的销售里程碑款项。此外,复星医药产业应于《许可协议》约定的销售提成期间内,根据产品年度净销售额达成情况、按年度毛利与年度净销售额的比率(即年度毛利/年度净销售额)的12%-18%的比例区间支付销售提成。

SurVaxM是一种首创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产品,可通过识别表达survivin蛋白的肿瘤细胞,并通过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控制肿瘤的生长和复发。该蛋白与细胞生存相关,在超过95%的胶质母细胞瘤及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肾癌、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肿瘤中有表达,但在正常成人组织中极少能够检测到。

SurVaxM已在美国完成了复发或处于疾病进展的恶性胶质瘤患者I期安全性临床研究,并在多家研究中心完成了一项针对初诊胶质母细胞瘤的II期临床研究;此外,SurVaxM还正在美国开展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神经内分泌瘤的I期临床研究,并计划即将在初诊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开展关键性、随机化临床研究。

胶质母细胞瘤多发于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神经上皮性肿瘤,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为最高的第IV级,具有生长速度快的特点,70%80%患者病程在36个月。目前胶质母细胞瘤主要以手术、放疗、化疗及其他综合治疗方式为主,中位生存期为14.516.6个月。根据《2014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2014年我国新发脑瘤10.1万人、死亡5.6万人;另根据《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胶质母细胞瘤发病率为3.2/10万人。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Top

市场风云

石药前3季财报发布!研发投入增长64%,创新药销售收入95亿

1118日,石药集团发布2019年前3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石药前3季度录得收入167.61亿元,同比增加27.5%;研发投入15.0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16亿元同比增长64%。约占成药业务收入的11.2%

财报显示,2019年前3季度,石药集团成药业务维持强劲增长,销售收入达到币133.87亿元,同比增加35.1%。其中创新药产品(包括恩必普(丁苯酚软胶囊及注射液)、多美素(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津优力(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克艾力(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艾利能(榄香烯注射液)、诺利宁(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欧来宁(奥拉西坦胶囊及冻干粉针)及玄宁(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的销售收入为95.25亿元,同比增加51.9%;普药产品的销售收入为38.62亿元,同比增加6.0%

其中,恩必普维持快速增长,销售收入增加35.7%。多美素及津优力的增长继续提速,期内销售收入分别增加118.1%129.5%。克艾力于去年3月上市后,销量快速增长,期内销售收入增长达到590.4%,石药表示会致力于将克艾力打造为另一个重磅级产品。另外,期内抗肿瘤产品组合的销售增长达到170.7%,成为石药集团的新兴成长动力。

924日的带量采购招标中,石药氯吡格雷片成功中标,取得约39%的承诺采购量,保证了该产品未来几年的销售收入。目前石药集团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有16个,石药表示,凭借生产成本及自产原料的优势,集中采购的推进将会为石药带来快速占领市场的机会。

另一方面,石药维生素C产品销售收入增加15.3%15.96亿元。抗生素产品销售收入7.15亿美元,同比减少17.2%。其他业务(包括咖啡因添加剂及维生素C补充剂)保持稳定增长。

(信息来源:医药魔方)Top

新药研发

 

新药上市

 

首个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来了,齐鲁制药将成功出线

1120日,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受理号:CXSS1800017)审评状态变更为「在审批」,经过两轮补充资料以及临床和生产现场核查,Insight预测即将批上市,这意味着首个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将成功出线。

年销68亿「爆款」品种

贝伐珠单抗(安维汀)是一种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是罗氏旗下的全球首个可广泛用于多种瘤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阻断VEGF而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切断肿瘤区域的供血,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该药于2004年首次获FDA批准,2005年在欧洲获批,2010年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2015年又被NMPA批准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截止今日,获批包括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胶质母细胞瘤、肾细胞癌、宫颈癌、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等多个实体瘤适应症。

作为罗氏单抗三巨头之一,该药称霸销售榜多年,2018年全球市场销售额约为68.49亿瑞士法郎。Insight销售数据库显示,国内贝伐珠单抗2017年销售额约为15亿元。

贝伐珠单抗在中国的专利保护2018年到期,目前国内尚无贝伐珠单抗类似物上市,但是参与开发对于这样一个超级重磅品种的厂家日益增多。

国产30多家在研,竞争激烈

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3家企业而处于上市申请中,16家处于临床试验中,8家处于批准临床状态,5家正在临床申请中,整体竞争十分激烈。

第一梯队,齐鲁领跑

齐鲁最早提交上市申请,于20188月提出上市申请获受理,据Insight临床试验数据库查看,申报适应症为非小细胞肺癌,QL1101(登记号CTR20161024)临床试验,主要终点是使用RECIST1.1评估第18周的ORR。在国内招募了512人,最终纳入了532人,2017324日,国内第一例患者入组。

信达生物第二家申报,于20191月提出上市申请获受理,申报适应症与齐鲁相同,同时信迪利单抗晚期肝细胞癌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

第二梯队,12家处在临床III

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共有12家企业处在临床III期,视为第二梯队,5家处于I期,视为第三梯队。

目前国内进展到III期阶段的贝伐珠单抗类似物共有16个(包括信达和齐鲁),其中,恒瑞医药、复宏汉霖、山东博安生物技、东曜药业、天广实生物、百奥泰生物、安徽安科生物已经启动临床试验招募。其中百奥泰登记的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适应症: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复宏汉霖则差异化选择了结直肠癌的适应症。

第三梯队,5家处在临床I

处于此阶段的企业,为避免同质化,都未选择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其中,三生国健(适应症: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泰康生物(适应症: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南京先声东元(适应症: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已经启动临床试验招募。

结语

2017年国家医保谈判使得贝伐珠单抗的价格明显下调,从每瓶(100mg/4ml5210元降为1998元,大大提高了可及性。随着生物类似物的陆续上市,中国肿瘤患者在贝伐珠单抗这一药物上的支付压力将会进一步减轻。

此前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价格仅为原研的60%,极大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负担;Insight数据库显示,贝伐珠单抗原研最新中标价为1934.26/4ml:100mg,预计齐鲁定价会在1000-1200之间。

(信息来源:丁香园InsightTop

 

宁夏康亚「羟苯磺酸钙胶囊」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

1118日,宁夏康亚药业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关于羟苯磺酸钙胶囊的《药品补充申请批件》(批件号:2019B04194),该药品首家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羟苯磺酸钙胶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国际公认的预防和治疗微血管循环障碍疾病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首选药物。

羟苯磺酸钙胶囊已进入国家乙类医保用药目录。目前,除康亚药业外,国内羟苯磺酸钙胶囊的主要生产企业有上海朝晖药业、贵州天安药业、西安利君制药、上海海虹实业(集团)巢湖今辰药业、北京京丰制药等。

宁夏康亚药业表示,公司是西北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制造企业,羟苯磺酸钙胶囊首家过评,有利于提升该药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为公司后续产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信息来源:Insight数据库)Top

 

安进双特异性抗体Blincyto申请中国上市

1029日,CDE官网显示,跨国药企安进(Amgen)双特异性抗体重磅药——注射用倍林妥莫双抗(blinatumomab,商品名:Blincyto)在我国提交了上市申请,受理号:JXSS1900060

资料显示,Blincyto是安进公司开发的BiTE,它的一端与B细胞表面表达的CD19抗原相结合,另一端与T细胞表面的CD3受体相结合,能够将T细胞募集到癌细胞附近,促进它们对癌细胞的杀伤。目前,Blincyto已经获批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ALL患者,是FDA批准的首款通过人体T细胞来毁灭白血病细胞的药物。

相比于大热的PD-(L)1抗体、CAR-T细胞疗法,这一新兴的细分领域也正成为新药研发投资的新宠。双特异性抗体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作用机制。不同于单抗,双特异性抗体拥有两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或一个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可以同时作用于靶细胞和功能细胞(一般为T细胞),进而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力

资料显示,目前市场上获批在售的两款双特异性抗体分别为:安进的blinatumomab以及罗氏的emicizumab。而之前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双特异性抗体Catumaxomab由于商业不成功,最终于2017年宣布退市、停产。目前,两款在售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市场表现方面可以说平分秋色,2018年,blinatumomab的全球销售额为2.3亿美元,emicizumab的全球销售额为2.34亿瑞士法郎。

201412月和201511月安进的blinatumomab分别获得美国FDA和欧洲EMA的批准。

201711月,罗氏emicizumab获得FDA批准用于A型血友病。

201812月,emicizumab获得国家药监局加速批准,成为我国批准上市的首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安进的blinatumomab如若获批,那么两款在售的双特异抗体药物都将能够在我国面世,为我国血癌患者带来巨大的福音。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中国抗癌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系本土自主研发

日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以突破性疗法的身份,优先审评获准上市。

泽布替尼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在美国进行销售,该药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

据百济神州官网发布的消息,此次获批的泽布替尼(英文商品名:BRUKINSA?,通用名:泽布替尼)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项疗法的成年套细胞淋巴瘤患者。

据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全球药政事物负责人闫小军介绍,泽布替尼作为一款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小分子抑制剂,设计旨在最大化靶向占有率,同时避免脱靶结合。

据了解,泽布替尼2014年开启广泛的临床项目以来,已入组1600多位患者。

此次泽布替尼获得FDA批准是基于两项临床试验的有效性数据,数据显示泽布替尼参与两项临床试验的患者中均产生高达84%的总缓解率。

泽布替尼是首款由百济神州自主研发获批上市的产品,也成为第一个在美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

外界评论认为,其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尴尬历史,未来将为全世界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根据公司公布的消息,泽布替尼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在美国进行销售。目前该药在美国以外国家地区尚未获批。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FDA批准第25个生物类似药

纽约当地时间1118日,辉瑞公司宣布,FDA已批准该公司申报的Abrilada adalimumab-afzb)上市。Abrilada是一款Humiraadalimumab)的生物类似药,该药物的获批,也使得辉瑞公司拥有的获批生物类似物达到6个,成为拥有最多生物类似药产品组合的公司之一。

Abrilada获批之前,FDA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DER)生物制品与生物类似药办公室代理主任Sarah Yim医生公开发表声明,表示FDA将持续推动生物制品竞争,同时介绍了FDA在生物类似药审评方面开展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以下为Yim医生的声明全文。

生物类似物:提供更多治疗途径,降低治疗费用

生物制品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多种严重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些使用先进技术开发的生物制品,通常来自于天然或有机体,例如动物和植物细胞;有的来源于微生物,例如细菌酵母。与小分子药品相比,生物制品更为复杂;在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方面,例如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炎,尤其显得重要。

历史上,由于没有简化的FDA审评途径将跟随式生物制品推向市场,因此,生物制品市场曾经缺乏有效竞争。2010年国会授权FDA针对生物类似药与可互换生物产品开展简化审批通道,使缺乏有效竞争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生物类似物审批通道,授权FDA对生物类似药产品审评、审批;这些产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途径,降低治疗费用。生物类似药与FDA批准的生物制品(称为参比生物制品)高度类似,在临床上不存在显着差别。FDA为安全、有效的生物类似药产品上市提供支持的能力,对于患者和医疗保健系统至关重要。

已批准25个生物类似药

FDA批准Humira的生物类似药Abriladaadalimumab-afzb),进一步促进生物制品竞争。这一批准,是2019FDA决定予以批准的第9个生物类似药,同时使获得FDA批准的生物类似药总数达到25个。我很高兴看到这一进展,对这些治疗药品的市场继续保持增长充满信心。迄今为止,FDA的生物类似药开发计划,已注册了针对38种不同参比生物制品的74个计划。对这些拟推出的生物类似药、可互换产品开发的详细讨论,为保证持续的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

重要的是,在使用获得FDA批准的生物类似药时,医疗保健专业人士与患者,可以充分信赖这些获批产品。获得FDA批准的生物类似药,都经过严格审评,以确定这些药品是否符合许可要求,并按照与品牌药相同的质量标准生产。

进一步提高生物类似药开发与审批效率

FDA还依据生物类似药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工作,提高生物类似药和可互换产品开发与审批流程的效率。这些工作,包括开发与实施新的专门用于生物类似药审评模板的工作;以及针对生物类似药开发量身定制的药效学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与验证。按照该计划,我们将继续为生物类似药开发者,进一步从科学与法规的角度予以明确;同时开展沟通和宣贯工作,提高患者对生物类似药的认识,让临床医生和支付方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类似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NDA转换为BLA

FDA在生物类似物领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美国国会的指导下,将过去依据《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案》(the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简称为FD&C法案)上市审批的生物制品,转为依据《公共卫生服务法案》(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Act,简称为PHS法案)许可审批的生物制品。这项工作将于2020323日生效,FDA正在努力推动这项工作。这样的转换意味着,这些生物产品,包括胰岛素等需求量大、价格上涨的产品,将与其它生物制品一样,接受《PHS法案》的监管,并开放给生物类似药竞争。反过来看,这样的转换,可能导致开发更为实惠的生物类似药产品,包括能够与品牌胰岛素互换的产品;这样的产品,不会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任何妥协。

今年5月份,FDA召开了生物类似药和可互换胰岛素产品开发公开听证会,我们正在分析从不同的利益攸关方征询到的建议、意见,包括那些直接受到胰岛素定价影响的人士,以及将受益于生物类似药和可互换产品竞争影响的人士。转换工作在进行中,属于高度优先事项。

在提供增加获得重要疗法的机会方面,生物类似物与可互换生物制品被各界寄予很大希望,FDA将尽其所能,促进这一领域的竞争。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FDA咨询委员会支持 首款降低心血管风险的"鱼油"新药有望获批

日前,Amarin公司宣布,美国FDA内分泌代谢药物咨询委员会(EMDAC)以全票通过的结果,支持该公司开发的Vascepaicosapent ethyl)胶囊作为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新疗法。FDA预计将在今年1228日对该药物的补充新药申请(sNDA)做出回复。

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CVD)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多项预防性临床试验表明,虽然使用他汀类疗法能够将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5%-35%,但很多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的情况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甘油三酯的水平依然偏高。高甘油三酯水平和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水平升高也会提高CVD风险,对健康造成严重的挑战。

VascepaAMR101)是由高纯度的icosapent ethyl组成,源于天然鱼油成分ω-3脂肪酸,其生产过程使用FDA监管的制造工艺,去除杂质并保留活性成分。Vascepa是一种处方药,被FDA认定为新化学实体,而非普通鱼油那样的膳食补充剂。Vascepa独特的临床特征使得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专利,其中包括能够在不提高LDL-C水平的情况下,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此前,它已获得FDA的批准用于降低严重高甘油三酯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

VascepasNDA是基于一项名为REDUCE-IT3期临床研究结果。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Vascepa将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30%。此外,Vascepa还将首次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25%

很多患者尽管接受了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仍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存在。FDA咨询委员会的支持代表了我们在为数百万这类患者提供Vascepa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Amarin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hn F. Thero先生说:我们很高兴可以展示这些积极结果,也非常感谢咨询委员会的信任。我们期待与FDA的继续合作,为Vascepa的上市做准备。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研发进展

 

Science子刊:抗疟药氯喹使得结核杆菌对抗结核药更敏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印度科学理工学院和塔塔基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抗疟药氯喹(chloroquine)可使结核杆菌对其他抗疟药更加敏感。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redox heterogeneity to counteract drug tolerance in replicating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描述了结核杆菌如何变得更具耐药性以及他们取得的发现。

尽管在全球与结核病作斗争多年,但这种传染病仍然每年造成约150万人死亡。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治疗这种疾病的方式。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需要高达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在这段时间内,许多患者停止服用药物。这通常会导致疾病复发并让结核杆菌有机会变得更具耐药性。出于这个原因,医学科学家继续寻找更好的治疗选择。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发现,鉴于结核杆菌的特殊性,药物氯喹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时间更短的治疗选择。

这些研究人员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对抗结核病如此困难的原因之一是结核杆菌能够增加它们所在区域的酸度。这样做会使得巨噬细胞难以吞噬它们,而抗菌剂也难以抵抗它们。不过他们还指出,给患者服用氯喹往往会降低免疫细胞的酸度,进而降低体内结核杆菌周围的区域的酸度。因此,他们决定尝试新的方法——给患者提供氯喹来降低酸度,同时让另一种药物潜入并清除突然变得更脆弱的结核杆菌。

这些研究人员报道他们的想法行得通。在小鼠和豚鼠中,给予这两种药物可以将治疗时间缩短到仅八个星期。他们还发现,同时给予这两种药物对这两种啮齿类动物都没有不利影响,这为对人体进行测试铺平了道路。他们还发现证据表明这种相同的方法可能对同时感染了HIV病毒和结核杆菌的患者有效。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Ce

 

改善大脑“清除垃圾”能力,创新疗法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近日,Orphazyme公司宣布,美国FDA授予其在研药物arimoclomol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C型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Orphazyme公司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向FDA递交新药申请(NDA)。

NPC是一种致命的罕见遗传性疾病,也是溶酶体(lysosomal)贮积疾病中的一种。它是因为NPC基因突变导致大量的脂质在组织和器官中囤积,无法被溶酶体消化,进而导致细胞应激反应和毒性的产生。目前,在美国没有针对该疾病的疗法获批,在欧洲也仅有一种已批准的药物。

Orphazyme公司专有的热休克蛋白(HSP)平台旨在建立一个可以使蛋白正常工作的天然系统。它可以将错误折叠的蛋白重新折叠成正确的构象,并恢复其本身的功能,或利用溶酶体将无法恢复正常功能的蛋白回收,使其不再形成有毒性的聚积物。它还可以通过抑制溶酶体膜的通透性来保护细胞,稳定溶酶体,使细胞清除废物的功能正常运作。HSP70是一种已经被证实可以防止蛋白聚积形成的热休克蛋白,也是代谢脂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因子。

ArimoclomolOrphazyme公司开发的一种可穿透血脑屏障的口服小分子热休克应激反应诱导剂。它通过刺激细胞自身的热休克反应在应激细胞中发挥作用,增加HSP70的产生,进而减少脂质的聚积。此前,FDA已授予arimoclomol孤儿药资格,罕见儿科疾病认定,以及快速通道资格。目前,arimoclomol作为一种潜在疗法正被开发用于4种罕见病的治疗,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NPC,和戈谢病。

FDA授予arimoclomol突破性疗法认定证明了arimoclomol在治疗NPC患者中的潜力。我们希望可以将该产品尽快带给NPC患者,”Orphazyme首席执行官Kim Stratton女士说:“我们期待与FDA紧密合作,进一步开发arimoclomol在不同适应症方面的潜力。我们有望在2020年上半年递交arimoclomol的监管申请。”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三生制药获免疫治疗新靶点PSGL-1单抗药物授权

三生制药与Verseau TherapeuticsInc.(Verseau)近日宣布,根据双方研发和商业化治疗多种癌症的创新单克隆抗体的合作协议,已选取PSGL-1靶点的单克隆抗体VTX-0811作为第一个授权产品。

PSGL-1(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是一种粘附分子,参与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免疫细胞转移。Verseau发现调节PSGL-1可以导致巨噬细胞的重新编程。专利的PSGL-1单克隆抗体可诱导肿瘤微环境激活、T细胞激活和初始免疫细胞募集,从而对肿瘤进行协同免疫攻击。患者来源的原发性肿瘤数据表明,在对PD-1有响应和无响应的肿瘤中,PSGL-1抗体表现出比目前的免疫疗法更强的炎症反应。鉴于PSGL-1在多种肿瘤治疗中的突出作用,Verseau选择PSGL-1作为巨噬细胞检查点调节剂(MCM)主导项目进行临床开发。

根据协议条款,三生制药旗下子公司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将负责VTX-0811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独家许可,开发和商业化一系列适用于所有人类肿瘤适应症的巨噬细胞检查点调节剂抗体。Verseau保留大中华区以外所有巨噬细胞检查点调节剂项目的全球权益。Verseau将负责巨噬细胞检查点调节剂抗体产品的早期发现和优化。三生制药将在该区域开展巨噬细胞检查点调节剂抗体临床前和临床开发、产品生产、新药注册和商业化等事宜。Verseau和三生制药将有资格在该区域和全球范围内获得产品销售的特定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

在合作关系下选择的第一个共同开发项目,将使Verseau获得一笔里程碑款项,具体金额未披露。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诺华P-选择素抑制剂Adakveo获FDA批准,降低疼痛危象频率

瑞士制药巨头诺华(Novartis)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Adakveocrizanlizumab,前称SEG101),用于年龄在16岁及以上的镰状细胞病(SCD)成人和儿科患者,降低血管阻塞性危象(VOC)或疼痛危象的发生频率。

值得一提的是,Adakveo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结合P选择性(P-selectin)发挥治疗作用的靶向生物制剂。之前,FDA已授予Adakveo突破性药物资格和优先审查。P-选择素是一种细胞粘附蛋白,在导致血管阻塞的多细胞相互作用中起着中心作用。

Adakveo的批准标志着SCD治疗的一个新时代,诺华预计该药将在未来几周上市。用药方面,Adakveo剂量5mg/kg,静脉输注30分钟,第02周分别给药一次,之后每4周给药一次。

镰状细胞病(SCD)是指一组遗传性红细胞疾病,因红细胞呈C形或镰刀状而得名。SCD患者容易并发血管阻塞性危象(VOC),特别是血管阻塞性疼痛危象,这也是SCD患者寻求医疗服务的主要原因,但目前能够预防VOC的方案非常有限。VOC是由多细胞粘附或阻断血流的细胞簇所触发,并且与增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通过靶向P-选择素,Adakveo可有效降低多细胞粘附。

此次批准基于IISUSTAIN临床研究的积极数据。这是一项多中心、多国、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12个月研究,旨在评估Adakveo联用或不联用羟基脲疗法(hydroxyurea therapy)预防SCD患者发生VOC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在联用或不联用羟基脲疗法时,与安慰剂相比,Adakveo5mg/kg)将VOC中位年发病率显著降低了45.3%1.63 vs 2.98p=0.010)。无论SCD基因型或羟基脲使用如何,均观察到VOC频率在临床上显著降低。此外,研究还表明,Adakveo5 mg/kg)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经历任何VOC的患者比例是安慰剂组的2倍以上(36% vs 17%p=0.010)、接受首次VOC治疗的中位时间是安慰剂组的3倍(4.07个月 vs 1.38个月,p0.001)、中位年住院天数减少了42%4.00 vs 6.87p=0.45)。

安全性方面,接受5mg/kg Adakveo治疗的患者(n=111)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包括背痛、恶心、发热和关节痛。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到中度(1级或2级)。严重(3级)关节痛和发热各0.9%1例)。根据分析,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止治疗。在SUSTAIN研究中,与安慰剂组相比,Adakveo治疗组报告的总体感染(53.0% vs 53.2%)或中性粒细胞减少(3.1% vs 6.5%)不良事件没有明显增加。

VOC也被称为镰状细胞疼痛危象(SCPC),这是一类不可预测的、极度痛苦的事件,可导致严重的急性和慢性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和死亡。VOC也可导致医疗保健的大量使用,它是SCD患者急诊室就诊和住院的最常见原因,每例患者的平均终身医疗费用约为100万美元,美国每年的医疗费用总额超过11亿美元。在SCD患者中,当多个血细胞粘在一起并黏附在血管上时,VOC就会发生,导致阻塞。降低血细胞和血管粘性可能有助于减少患者经历VOC的天数。

Adakveo的活性药物成分为crizanlizumab,这是一种抗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能选择性结合内皮细胞表面和血管中血小板上的P-选择素,导致P选择素的阻断,抑制内皮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患病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P选择素是血管闭塞危象(VOC,导致血管阻塞)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VOC是一种SCD疼痛并发症。

目前,Adakveo被开发用于SCD患者预防VOCSUSTAINSENTRY临床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包括多项临床研究,旨在获得crizanlizumab用于SCD临床管理的全面数据。

乳腺癌新药!罗氏靶向抗癌药Kadcyla获欧盟CHMP推荐批准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近日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已发布积极审查意见,推荐批准HER2靶向药物Kadcylatrastuzumab emtansine),用于接受新辅助(术前)基于紫杉烷和HER2靶向疗法治疗后存在残留浸润性乳腺和/或淋巴结疾病的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eBC)患者的辅助(术后)治疗。现在,CHMP的意见将由欧盟委员会(EC)进行审查,该机构预计在未来2个月内做出决定,并提供批准适应症的全部细节。

在美国,Kadcyla于今年5月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接受新辅助(术前)治疗后存在残留侵袭性疾病的HER2阳性eBC患者的辅助(术后)治疗。之前,FDA还授予了Kadcyla用于该适应症的突破性药物资格。值得一提的是,该适应症通过FDA的实时肿瘤学审查(RTOR)和评估援助试点项目(Assessment Aid pilot programs)审查,从提交申请到获得批准仅仅用了12周时间。Kadcyla也是罗氏管线中通过RTOR试点项目批准的首个药物。该项目旨在探索一个更有效的审查过程,以确保患者能尽快获取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欧盟审查方面的这一最新的里程碑,是朝着尽快将这一新的治疗方案带给欧洲患者迈出的重要一步。CHMP的积极意见基于III期临床研究KATHERINE的数据。该研究显示,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存在残留疾病的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与赫赛汀(Herceptin)辅助治疗相比,Kadcyla辅助治疗将浸润性乳腺癌复发或全因死亡风险(无浸润性疾病生存,iDFS)显著降低了50%HR=0.5095%CI:0.39-0.64p0.0001)。在治疗3年后,Kadcyla治疗组有83.3%的患者乳腺癌没有复发,赫赛汀治疗组为77.0%,绝对改善为11.3%。该研究中,Kadcyla的安全性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Kadcyla治疗组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1%)为血小板减少、高血压、辐射性皮肤损伤、手或脚麻木、刺痛或疼痛、中性粒细胞减少、血钾水平降低、疲劳和红细胞减少。

罗氏首席医疗官兼全球产品开发主管Levi Garraway医学博士表示:早期乳腺癌是可以治愈的,在这种情况下尽一切可能防止病情进展到无法治愈的晚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CHMP的积极建议标志着为为欧洲接受新辅助治疗后仍存在浸润性疾病的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种潜在变革性治疗选择这一目标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eBC的治疗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愈机会,作为综合治疗方法的一部分,这可能涉及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治疗。虽然我们每一步都接近这个目标,但许多患者在长期内仍有疾病复发。手术前给予新辅助治疗旨在缩小肿瘤和帮助改善手术结果,手术后给予辅助治疗目的是消除体内任何残留的癌细胞,以帮助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

Kadcyla是罗氏针对HER2信号通路开发的3大创新药之一,另2个分别为赫赛汀和Perjeta。这3款药物的上市,已变革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模式。HER2阳性乳腺癌是一种特别具有攻击性的乳腺癌,约影响15-20%的乳腺癌患者。针对早期乳腺癌(eBC),新辅助(术前)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肿瘤体积使其能够更容易手术移除,辅助(术后)治疗的目的是消灭任何残余的癌细胞以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

Kadcyla是一种HER2靶向疗法,于2013年获批上市,截至目前已获全球100多个国家批准,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作为单一制剂用于治疗既往已接受赫赛汀和紫杉烷化疗(单独或联合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该药由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赫赛汀活性药物成分)与ImmunoGen公司细胞毒制剂DM1通过一种稳定的链接子二联而成,将DM1递送至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Kadcyla具有2种抗癌属性:曲妥珠单抗的HER2抑制作用和DM1的细胞毒性。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新型抗生素!盐野义铁载体头孢菌素Fetroja(cefiderocol)美国获批,治疗复杂尿路感染(cUTI)

日本药企盐野义(Shionogi)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新型抗菌药Fetrojacefiderocol,头孢地尔),用于治疗选择有限或没有治疗选择的18岁及以上成人患者,治疗由下列易感革兰氏阴性微生物引起的复杂性尿路感染(cUTI,包括肾盂肾炎):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复合菌。

Fetroja预计将在2020年初上市。监管方面,Fetroja已被FDA授予合格传染病产品(QIDP)资格认定、快速通道资格认定、优先审查。欧盟方面,cefiderocol的上市许可申请(MAA)于今年3月获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受理并被授予了加速评估。

此次批准基于关键性APEKS-cUTI研究的数据。这是一项多国、多中心、双盲临床试验,评估了Fetroja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PM/CS)治疗cUTI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治愈检验(TOC)访视时临床应答和病原菌根除复合终点的应答率。

该研究于2017年成功完成,结果显示:cefiderocol治疗组有72.6%的患者实现了临床应答和病原菌根除,IPM/CS治疗组患者比例为54.6%,两组间校正后的差异为18.58%95%CI:8.2%,28.2%)。在TOC访视时,Fetroja治疗组和IPM/CS治疗组的临床反应率相似。严重副作用方面,Fetroja治疗组为4.7%IPM/CS组为8.1%。发生在2% Fetroja治疗患者中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输液部位反应、便秘、皮疹、念珠菌病、咳嗽、肝脏检查升高、头痛、低钾血症、恶心和呕吐。

盐野义总裁兼首席执行官Isao Teshirogi博士表示:基于穿透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独特方式,以及克服细菌抗生素多种耐药机制的能力,Fetroja将填补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满足医疗需求。今天的批准代表了盐野义持续致力于开发创新药物来帮助那些生命受到威胁感染者的坚定使命。

Fetroja的活性药物成分为cefiderocol,这是一种新型的铁载体头孢菌素,具有独特的穿透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多药耐药菌)细胞膜的作用机制,具有克服碳青霉烯类抗药性三种主要机制(孔蛋白通道改变、β-内酰胺酶失活、外排泵过量产生)的独特能力。cefiderocol与三价铁结合,并通过细菌铁转运蛋白,通过细胞膜外膜被主动运输至细菌细胞内。这种特洛伊木马策略允许cefiderocol在细菌细胞周质中达到更高的浓度,在周质空间中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体外研究显示,cefiderocol对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具有最高优先权的所有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强劲活性,包括关键的耐碳青霉烯革兰氏阴性非发酵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难治性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cefiderocol开发用于死亡率很高且存在严重未满足医疗需求的疾病领域。

抗生素耐药性(AMR)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健康负担。仅在美国和欧洲,每年就有5.6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感染。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每年将有1千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感染,到2050年,全球经济负担将100万亿美元。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自主创新药!天境生物抗GM-CSF单抗TJM2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天境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近日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TJM2临床试验申请,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

TJM2是一种人源化IgG1中和抗体,靶向结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GM-CS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慢性炎症和破坏中起关键作用。GM-CSF能使巨噬细胞极化为促炎M1表型,并诱导涉及其他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炎症级联反应,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IL-6IL-12IL-23

GM-CSF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JM2能以高亲和力结合GM-CSF,并阻断其信号传导和下游效应,在GM-CSF发挥关键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治疗潜力。

TJM2是天境生物全球自主创新产品管线中,首个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临床研究审批的创新药候选药物。今年早期,天境生物已在美国开展TJM2I临床试验(NCT03794180)。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天境生物于今年8月下旬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临床试验申请,并于118日获得批准,此次中国临床I期试验旨在评估TJM2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免疫原性。

天境生物创始人和荣誉董事长臧敬五博士表示:我们相信TJM2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力,并很高兴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TJM2临床申请的批准,让我们在中国有机会进一步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开展TJM2的临床研究。这是天境生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彰显了我们在美国和中国临床开发的能力,天境生物能够充分利用中美两国的数据来提升临床开发进程,进而为患者带来创新产品。

天境生物是一家已进入临床阶段,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生机勃勃的创新生物药公司。公司聚焦于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内尚未满足的重大治疗需求,专注于开发具有高度差异化特质的创新生物药。天境生物的愿景是:持续开发创新生物药,真正改变患者生活。公司在快速临床验证快速产品上市的双轮策略驱动下,通过自主研发和全球合作等多元化模式,迅速建立起拥有超过10个从临床前到临床一期至三期阶段、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管线。天境生物凭借优秀的药物发现团队、已被验证的临床前及临床开发实力、以及规划建设中的符合国际标准的GMP生产基地,正快速成长为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成功完成了总额超过4亿美元的股权融资,获得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其中,20187月完成的2亿美元C轮融资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创新药领域最大的C轮融资之一。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运作管理

 

流通连锁

 

新形势下零售药店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医疗健康行业呈现众多新变化。居民收入增加、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加剧、二胎政策等一系列社会与健康发展新形势促使医疗需求出现较大的增加与变化。需求端的变化与医疗行业服务能力的错位导致了医疗改革政策频频出现,这是近几年行业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药店行业近几年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行业内部来看,行业集中度与连锁率迅速提高、药店数量增加导致平均单店服务人口降低,而外部互联网巨头、资本力量的介入更是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先行业变化而变化在当前节点显得尤为重要。

1、医疗健康市场的总体变化:行业持续增长但增速下降

1.1、需求推动市场增长,多因素压缩费用泡沫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与平均费用均持续增长。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与人均卫生费用分别达到57998亿元与4148元,预计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中康资讯判断,未来十年,医疗健康市场还将维持稳步增长的趋势。从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一方面,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升,对健康的需求得以充分释放;另一方面,医药科技、生物科技、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健康产业供给侧产品及服务的大幅提升,使更多的健康需求得以满足。

 

费用泡沫压缩,市场增速下降。随着控费政策的推进,医疗健康市场泡沫将被压缩,高速增长将难以继续,增速将逐步下降。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三:一是医保控费政策,包括带量采购、DRGs等。支付改革、医药分家的逐步推进,费用下降效果显著。二是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新绩效考核推进医改落地,大量使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零加成和药占比考核等措施,降低医保的损耗。三是健康管理战略的实施。随着“防病优于治病”的理念深入推进,将为未来节约大量的医疗成本。

1.2、药品市场低速增长或成新常态,六大终端增速下滑

卫生费用的变化在药品终端的销量有直接的体现。根据中康资讯CMH统计数据,虽然药品终端销售额一直保持增长,但是增速减缓,同比增速从2016年的8.23%下降至2018年的5.84%,预计2019年增速约为4%。这主要是由于医改的控费政策带来的影响。从药品种类看,非处方药预计2019年增长率为4.4%,与2018年相比,各大终端中仅农村基层和城市基层两大终端市场保持上升趋势;而处方药预计增长率为2.7%,与2018年相比,各大终端各增速均出现下滑。然而,受益于老龄化、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药品销售终端市场总体规模依旧会保持增长趋势。

中康资讯把我国药品的销售终端分为城市等级医院、城市基层医疗、零售药店(不含药材)、县城等级医院、农村基层医疗、网上药店以及医院三产药店等七大终端。我们预计,2019年,除网上药店与医院三产药店保持30.77%36.84%的高速增长外,其他终端的增速均低于10%。但是网上药店与医院三产药店的销售额均不到千亿,对行业整体增速贡献较小。另外,除网上药店以外,其他六大终端2019年的同比增速均将下滑,其中城市等级医院和县域等级医院受医改政策影响最为明显,预计同比增长率仅为1.8%1.3%

2、医药零售市场增长率持续回落,行业连锁率、集中度迅速提高

2.1品种分化明显,非药品种下滑

医药零售作为医药第二大终端,近年来也受医改的影响,增速持续回落。中康资讯预计2019年整体增长率仅为4.5%,其中药品市场增长5.4%,非药增长0.3%;处方药增速为6.8%,非处方药为4%,处方药外流有望成为未来零售行业增长的主要逻辑。根据中康CMH数据,从大类来看,化学药与中成药作为两个最大的品种,增长依然很快,而保健品、器械、食品/化妆品等非药类产品的销售明显不及药品。我国药品零售行业产品多元化策略正在经受考验。

 

从具体产品种类增速对比看,几个用量大的功能性品类,如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及抗痛风药以及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增速均超过了20%。而美容养颜、保健类药物却逐步下降。

 

2.2 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优势明显

医药零售行业的竞争格局近几年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以老百姓、大参林、一心堂与益丰大药房四大上市连锁药店为例,2015-2019H1各家企业的市占率均获得极大提高,其中益丰大药房从2015年的0.93%上升至2019H12.61%,四大上市企业合计占有率从2015年的5.91%上升至2019H110.82%。另外,高济医疗携资本助力,在2年时间内收购超过1万家零售药店,2018年行业占有率超过6.5%,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连锁。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零售药店领域的集中度提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龙头企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现阶段医药零售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原因可以归纳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两大方面。

从行业内部发展趋势来看,处方外流大大推动了医药分家,头部企业承接优势明显,处方药在药店的增速远高于非处方药;带量采购在降低药价的同时也带动了院外渠道的发展,未来药店利润率逐步下降,规模扩张需求增大;药店分类分级、药师挂证整治、打击骗保,将进一步规范连锁药店经营并提高集中度。

资本进入则是推动龙头企业快速扩张的主要外部因素。二级市场上,并购成为四大上市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核心要素,其在A股的融资能力是基础。一级市场上,高瓴资本旗下的高济医疗2年内成长为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而基石资本企业的全亿健康、摩根士丹利、华泰资本、天士力资本等均在医药零售领域动作频频。

2.3 连锁化趋势明显,连锁率已超过50%

零售药店领域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与连锁率的提高相辅相成。连锁药店在零售行业中的占比一直不断提高,2014-2018年,行业连锁率已经从39.4%上升至52.1%,提升明显。但是我国连锁规模依然较小,2017年连锁企业平均拥有门店仅仅42.3家。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百强连锁企业平均拥有门店数量快速增加,2017年已达719家,接近行业平均的20倍。

2.4、客流量下滑,品单价上升

中康最新监测的CMH数据显示,19Q2的药店订单数虽然相比19Q1稍有回升(14.7亿单),但同比18Q2仍呈下滑趋势。从客单来讲,消费者平均每单购买1.78个单品,与18Q2同比基本持平。因此,行业整体的增长依靠单品均价驱动,行业品单价呈稳定上升趋势。中康资讯认为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一方面,产品的品牌集中度在提升,而品牌药的单价高于非品牌药,造成单价提升;另一方面,为最大化的利用到店客流并获取更高的客单,制造商与零售药店均倾向于推出大包装、疗程装产品,CHM监测的多个品类大包装占比数据也显示增长明显,但大包装的购买势必抑制购买频次,客流和订单进一步萎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依靠当前做大包装提升客单的方式难以持续,行业整体市场的增速有继续下降的可能。

2.5、超四成药店19Q2营收下降,野蛮式增长时代已经过去

最新的销售数据已经为行业敲响了警钟。2019年第二季度,尽管四大上市医药连锁企业等行业龙头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全国却有超4成门店销售出现下滑(下滑幅度超过5%),其中中小店的下滑占比明显更高。这也体现了行业的两级分化形势。在整体药店市场门店数量超饱和及市场容量增速放缓的当前,药店的生存压力凸显。

2.A类店>30万元/月,B类店:15-30万元/月,C类店:5-15万元/月,D类店:<5万元/

数据来源:中康资讯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信息来源:新康界)Top

市场分析

 

药材药源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优势渐显

当前,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如火如荼。早在201812月落地的“4+7”带量采购试点中,中标的25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达52%。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标品种涉及的企业中,有20个企业(包括本厂、子公司、集团内或关联公司等)具备原料药(API)自产能力。随着试点扩围,“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的成本优势将得到集中体现。

仿制药市场增长带动特色原料药发展

综观全球医药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各国政府医疗支出承压,使得全球范围内仿制药的处方量及销售规模占比明显提升。以美国为例,2017年,美国仿制药处方量占比已达到90%,而仿制药支出金额仅占37%(见图)。20082017年,美国仿制药替代创新药节省的费用达到1.79万亿美元。

 

 

专利悬崖也在刺激仿制药市场快速增长。据Evaluate Pharma预测,20192024年,全球有可能受到专利悬崖威胁的药品销售额高达1980亿美元,考虑到仿制药价格约为专利药的10%20%,预计未来5年,仿制药行业将迎来200亿—400亿美元的原研替代空间。这将大大刺激仿制药相关特色原料药的发展。

原料药行业低端产能出清优质企业受益

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近几年,我国对环保的要求趋严,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制造企业受到严格监管,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被责令整改甚至关停,原料药及制剂企业数量已经由2015年的超过5000家下降至201811月底的4441家。

与此同时,国家对新增原料药产能建设的审批更加严格。2017年,我国原料药企业新建产能首次出现下滑,引起沙坦、普利等多种原料药供应紧张及价格上行。考虑到环保、质量标准收紧将是长期趋势,预计优质原料药企业有望持续受益于原料药行业的供给侧出清。

系列政策推动原料药行业回归质量和价值本源

2015年至今,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政策发生深刻变化,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有效性,以及临床数据的真实性,政策间协同共振,推动药品行业最终回归质量和价值本源。

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将仿制药以“同质化标准品”的维度评估,企业研发效率、生产成本逐渐成为竞争关键要素,不同品牌间的质量差异显著缩小;按通用名进行医保支付,使不同品牌产品间的支付金额趋同。我国仿制药行业已迎来去品牌化的长周期起点,预计创新药及国产优质仿制药将逐步替代原研药。

参照日本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历史经验(20年间仿制药企业从1500家减少至约300家),预计我国大量此前主要依靠医院渠道把控、质量水平较低的仿制药将放弃一致性评价,仿制药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此外,随着仿制药进入通用名时代,原料药质量成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关键,部分制剂企业为了通过一致性评价甚至逐渐开始进口原料药,预计原料药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将逐步提升。目前,我国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受理号较多的企业,多为具备原料药产能及产业链纵深优势的龙头企业,预计“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的质量把控及供应链优势将愈发凸显。

带量采购推动成本优势企业以量换价

2018年底,国家医疗保障局牵头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以政府GPO(药品采购组织)的模式实现药品降价采购,短期压缩了行业利润,长期有利于具备成本优势的优质企业脱颖而出。

长期以来,我国仿制药商业模式类同创新药。仿制药企业需要通过市场推广、铺货代理商渠道、政府招标、进院审核、带金销售等繁杂环节获取医院的销售份额,导致仿制药企业将大量资金用于销售环节。而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叠加带量采购的政策驱动下,预计仿制药企业用于市场销售的费用将大幅缩减。行业定价权将逐渐从销售端转向生产端,制药企业的成本控制、技术难度、质量水平将取代渠道把控,成为竞争重点。由此可见,“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无疑更具有成本优势。

9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了《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标志着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城市正式扩围至全国。此次试点扩围引进了“多家中标”新规,对于具有3家以上竞争企业的品种,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以价换量”竞争使得成本把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根据报价相同时的规则,原料药自产、优先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企业享有优先权。“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在成本及优先级上均享有优势,竞争力强劲。

原辅包关联审评审批后成本端行业洗牌趋势明显

原辅包关联审评审批,标志着我国原料药行业监管逐渐与国际DMF制度接轨,原料药供应商议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9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药品关联审评审批和监管工作有关事宜的公告》明确,自2019815日起,药品制剂注册申请与已登记的原辅包进行关联。药品制剂注册申请人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药品质量承担主体责任,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和上市后生产管理的有关要求,对原辅包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计,保证符合药用要求。预计在关联审评审批制度下,原辅包和制剂企业的绑定将更加紧密,制剂企业为了降低原辅包的质量风险,更倾向选择与产品质量较高、供应稳定的原辅包企业合作。

关联审评审批制度的实施,将加速原料药行业低端产能出清,有望提升市场集中度。DMF制度下,制剂企业成为药品质量的主要负责人,对选用原料药的质量负责,因此在原料药的选择上将更加谨慎。此种情形下,同时具备原料药、制剂生产能力企业的优势会更加显现。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Top

 

综合分析

 

药店参与集采“火烧连营”,处方药转战院外市场迎良机?

自进入下半年以来,“4+7”带量采购的影响不断深入,浙江、山东、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纷纷发文,要求将医保定点药店纳入集采。从近期的趋势来看,药店参与药品集采大有“火烧连营”之势,很快便会扩展至全国。未来,随着政策的推进及监管的加强,药品的采购渠道将会统一,定价及医保支付标准也最终会趋于一致,非医保品种不受集采限制。在这种形势之下,以往一直以公立医院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处方药经营企业,能否将目光聚焦到院外药店,真正将零售药店渠道打造成自己的销售主场?

限制医保定点药店是开历史倒车?

近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意见建议的公告。《办法》指出,药店要申请成为医保定点药店,须同时具备11个条件,其中有两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药店配备的省药械采购平台在线交易药品品种不低于50%。也就是说,医保定点药店的药品至少一半要从集采平台采购,而这一半都和医院品规一样。究其用意,沈阳华卫集团执行总裁王振林表示,表面看是规范药店采购行为,强化药店监管,实则是强制性增加省药械采购平台交易量,从而为进一步压缩医保资金支付为目的。这种行为对药店而言是强人所难。

(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降药价网创始人卫柏兴则认为,这种做法的实际意义不大,形式主义,越改越乱。医院的品规不就是集采平台的品规?浙江认为政府平台的价格低,药店价格高,从政府平台采购可以抑制药价虚高,同时医院处方和药店可以对接,为处方外流创造适宜条件,从而缓解减轻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也能方便患者。招标不除,医生开处方的那支笔就不能有效管制。

第二,医保定点药店药品销售价格按照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标准基础上适当加成,加成比例另行规定。有观点认为,进行适当加成是对零售药店的政策倾斜,但在卫柏兴看来,加不加成、加多加少都不合适,或许这样对个别政商挂勾想做市场垄断的连锁药店有利可图,对其他药店来说应该是灾难。

“在医保定点药店经营成本不断增高的前提下,要求采购50%以上按照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标准基础上适当加成,我认为加成百分比低于10%,药店几乎无利可图,达到15%-18%比较合理。如果仅仅是适当加成,对于医保定点药店而言无疑是利空。但是,前提是采购价格必须低于医院销售价格。”王振林分析道。

可以看到,从药品采购到销售环节,《办法》都对医保定点药店作出了相关规定。不过,具体分析来看,《办法》对药店而言谈不上喜,也谈不上喜忧参半,只有忧。王振林就表示,面对医院带量采购、网络第三方和遍地医疗诊所的挤压,药店已经不堪重负。这种情况下,《办法》又极大地限制了药店经营本身的灵活性,在经营成本不断增高和监管不断加码的态势下,将会给浙江当地零售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卫柏兴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改十多年来,药价虚高不下,甚至逐年虚高的药费已超军费,而造成这个严重问题的主因是行政手段一直强势主导参与。浙江的这种做法是开历史倒车,错上加错,弱行政强市场才是正确出路。若《办法》在浙江实施,后面一定会出乱子,因为药店现在绝大部分药品的进价要比政府集采平台的价格低很多,但售价并不比医院高,若是强制性地吃掉药店的中间利润,一定会出问题。

处方药流向零售市场成必然趋势

事实上,除了浙江,山东、上海、广东等发达省份,在“4+7”之后也都纷纷发文要求将医保定点药店纳入集采。显然,药店参与药品集采已呈现出“火烧连营”之势。916日,在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召开的广东省药品零售行业集采联盟筹备组第一次会议上,把药店加入带量集中采购的阵营就成为广东医药零售行业在会上最重要的呼声。

那么,纳入集采究竟是行政性的要求?还是药店在当前形势下的自愿行为?对此,上述两位专家都坚定地认为是行政性的要求,不可能是药店的自愿行为。王振林解释说,因为药店与医院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采购和销售的灵活性,一旦纳入集采体系,药店的优势也就变成了劣势。如果医保定点药店不能够自由采购,而是被医保部门所限制,将面临盈利能力急速下降的局面。

此外,处方外流如今正在不断推进,药店要想承接处方外流的红利,处方药的价格显然是第一要素。而药店接入集采,进行议价后,是否就真的意味着零售药店处方药的销售能够得到促进,药店“无药可采”的难题得到缓解?

对此,王振林回应道,其实说药店“无药可采”失去竞争力是不存在的,业内人士都清楚,药店真正的盈利能力并不是来自中西成药,而是保健品、食品、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化妆品等。中西成药的毛利点很低。药店纳入集采后,如果价格与医院相比不占优势,之后又被套上各种监管的“清规戒律”,就很难促成处方药的销售。

卫柏兴也说:“据我对基层卫生室的调研和了解,政府平台上的低价药存在有价无药或不配送,以及配送不及时等问题,药店参与进来后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低价药没有回扣。药店接入政府集采是被动的弱化市场竞争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处方药如今走向药店(OTC)市场成为大趋势。以往,因为我国医院由于过去以药养医和过度医疗,使处方药院内销售一度达到80%。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渐回归,大量的处方药流向零售市场是必然的。王振林指出,处方药往院外流转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医院里没有的处方药而市场上确有销售;二是药店参与集采,议价能力必须强于医疗机构,换句话说,就是药店的采购价格必须低于医疗机构的采购价格,同时药店的销售价格不能高于医院的处方价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把医院拥挤的门诊量推到院外去的目的。

不过,卫柏兴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药店从政府平台采购需要适当加成,而医院实行的是零差价,药店的价格反高于医院,处方往哪流?”

随着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等药品零售大省医保定点药店集采相关政策的实施,药店纳入集采在不远的将来定会扩展至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拥有职工医保者多,患病后倾向于直接去医院,而只拥有新农合医保等医院报销比例低的患者倾向于去药店。药店的当务之急是应该想办法抓住这部分人群。

医院大量的处方外流,给药店带来增量的同时,医保部门也在考虑将其适时纳入集采。这样一来,不管在医院内还是在院外药店,医保药品最终还将通过集采完成定价。王振林据此建议药企,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医保品种不得不考虑集采来完成定价这一因素,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医院不行院外就一定能行。未来,随着政策的推进及监管的加强,药品的采购渠道将会统一,定价及医保支付标准也最终会趋于一致。非医保品种不受集采限制,而常用普药很可能还会是盈利的亮点。

(信息来源:医药观察家网)Top

 

13个大品种过一致性评价(附名单)

本周,各家企业进入一致性评价的收获期,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3个品种/17个品规过一致性评价。

某种程度上,一致性评价的战场,已经进入白热化了。

13个品种,过一致性评价

据不完全统计,本周有13个品种共17个品规过一致性评价,包括石药集团、恒瑞医药、以岭药业和深圳信立泰药业等多家知名药企,不少药企有多个品种过一致性评价。

(图片来源:赛柏蓝)

过评品规最多的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有4个品种共5个品规过一致性评价,其中,布洛芬颗粒(0.2g)为首家过评。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均有两个品规过评:海正药业的阿那曲唑片(1mg)和来曲唑片(2.5mg)过一致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来曲唑片这一品种上,海正药业仅比恒瑞医药晚一步,成为第二家过评品种。

截至目前,已有433个品规通过(视同)一致性评价,39个品种已经集齐三家以上。

6个品规,首家过一致性评价

梳理后发现,本周共有6个品规首家过一致性评价,包括以岭药业的盐酸环丙沙星片、石药集团的布洛芬颗粒和山东鲁抗医药的阿莫西林胶囊(按C16H19N3O5S0.25g)均为首家过评。


据了解,恒瑞医药和海正药业同日发布来曲唑片(2.5mg)过评的公告,但恒瑞医药宣布旗下的来曲唑片(2.5mg)为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也就是说,海正药业棋差一着,仅次恒瑞一步,为第二家过评药企。

公开资料显示,来曲唑片的原研厂家为瑞士诺华,最早于1997年在美国批准上市2003年批准国内进口。中国境内同品种的生产厂商包括恒瑞制药有限公司和海正药业——国内上市的所有来曲唑片均过一致性评价。

另有北京以岭生物工程技术、海南锦瑞制药两家公司进行新4类申报,培力药品进行5类申报。

据米内网数据,2018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来曲唑片剂销售额超过20亿元。其中,诺华市场份额达58.39%,江苏恒瑞医药占39.35%,浙江海正药业占2.26%

因为该品种用量大,使用广,且原研药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未来有较大可能列入集采,那么将迎来新一轮品牌变革。

两品规,一致性评价满三家

除了6个品规首家过一致性评价外,本周也有两个品规过评企业集满三家。


左乙拉西坦(0.25g)是一种具有全新抗癫痫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癫痫药物,用于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癫痫患者部分性发作(伴或不伴继发性全面性发作)的治疗,成人及16岁以上青少年癫痫患者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加用治疗。其最早由比利时UCB公司研制。

本次信立泰过一致性评价,意味着该品规过评企业满三家,分别为浙江京新、浙江普洛康裕和信立泰。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7年左乙拉西坦在全国公立医院销售额为8.42亿元,市场增速高达29.97%。从市场格局来看,原研企业优时比所占市场高达98.04%,其余市场由信立泰、京新、圣华曦等国内药企瓜分。

头孢氨苄胶囊(0.125g)主要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尿路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017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头孢氨苄销售额近3亿元。其中,胶囊剂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赛柏蓝在药监局官网以“头孢氨苄”为关键词搜索,共有741条批文,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就当前市场格局来看,山东罗欣药业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为33.96%;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16.74%,上海现代制药占9.97%,为第二、三名。

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9个省份开始执行“已有三家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的未过厂家暂停交易资格”规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先发企业利好进一步兑现,行业洗牌加剧。

换言之,尤其是对头孢氨苄这种竞争十分激烈的品种,石药作为第三家过一致性评价,或会改写该品种整体的市场份额。

一致性评价的战场,进入白热化了。

(信息来源:赛柏蓝)Top

(2019/11/21 13:04:55      阅读4437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