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协会地址 | 相关链接
欢迎光临 2024/4/26 13:43:31
网站首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政策法规 京药快讯 行业动态 国际资讯 经济分析 专题论述 为您服务 培训报名 分会园地 社会组织
工作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协会周报>>协会周报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信息周报
 

 

产业大势2019.8.22

 

药业论道

 

“互联网+中药材”供应链创新模式探索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作为中医药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药材行业也发展迅猛,但中药材行业中间环节过多,质量管理存在漏洞和困难,导致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成为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中的一大阻碍。本文就“互联网+中药材”供应链创新模式进行深入探索,旨在找出一条高效、高质量的中药材行业发展之路,促进中药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药材市场规模 及发展前景

中药材资源前端发展前景可观,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几年的战略地位已逐步凸显。中药材产业作为中药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驱动下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我国中药材市场规模2017年为1018亿元,2018年达到近1246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08亿元,2024年将超过2000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近10%,中药材市场规模扩大前景可观。

中药材生产后端饮片、中成药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数千年来,我国已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在产学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中药材生产后端饮片、中成药市场也得到井喷式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在《2018-2023 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中指出,2018-2023 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销售收入将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速,预计到2023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销售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中药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指出,2016年我国中成药生产行业销售收入达到6585亿元,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62%,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9509亿元。

中药材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近年来,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大力实施,中药材种植热潮掀起,中药材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近6000万亩;可种植品种有300-400个(占总品种30%),生产量占总供应量的70%以上;规模种植近200个品种,占常规使用品种的40%以上。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医药法》《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给中医药行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截至目前,全国多个省(区、市)也发布了中药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其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强,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中药材产业流通环节 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快速发展,中药材产业各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材产业朝集约化、质量化、效率化方向发展,成为制约我国中药饮片、中成药乃至整个中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种植、加工方式不规范,中药材原料质量难保证。中药材产区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以农户自行种植、加工为主,大多数中药材因农户滥用农药、施肥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其药用价值流失;加上加工环境差、设备落后、集约化程度低,药农药商为了节约用工成本,往往以简便、快捷的方法对药材进行加工,中药材原料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中药材仓储环境堪忧,集约化程度低下。目前有些中药材产区还只是一家一户经营,没有能力建成集约化的仓库;在各大市场经营的药商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一般租用民房来堆放药材,同样也没有能力建设集约化的仓库。有些仓库破旧不堪,多种药材混乱堆放,甚至与其他杂物堆放在一起,环境脏乱,导致药材虫蛀、霉烂、变质。甚至在药材发生霉变后,一些商家通过煮制、上色、增光等手段,将变质的中药材充优销售,不仅无法保障质量,甚至危害消费者健康。

流通环节过多,效率低下。中药材的流通模式呈现多环节、低效率的特点。中药材产出后经过市场商贩多次倒手才能进入实际消费,有的中间环节多达10余次。由此造成层层加价、掺假率高的问题,人为地增加了中药材与饮片的交易成本,加大了消费者的负担。

溯源系统不完善,难以把控中药材原料质量。中药材只有从头到尾都做好,才能保证其质量。目前中药材行业内的追溯系统基本都是基于某一个环节的追溯,无法全面把控药材质量。由于缺乏对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等信息的追溯和共享,又没有相应管理软件对中药材生长过程进行追溯,极易造成农户种植、加工以及仓储过程中不规范操作,最终使产出产品量高质低,甚至农残重金属超标,质量无法保障。

中药材生产端检验检测能力缺失。长期以来,中药工业企业、饮片企业具备检验检测能力,但是中药材源头生产在农村,药农既缺乏资金购买检测设备,也难以招募到专业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无法形成有效的检验检测能力。而送至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耗时长、费用高,普通药农药商难以承受。产地给药企供货只能盲目交货,药材到了药企再检测是否合格,造成大量因不合格而产生的退货,部分企业的中药材原料退货率达到40%以上,造成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以“互联网+”探索中药材供应链新模式

产业链是一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能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但在农业小规模、分散性的作用下,我国中药材产业链虽然存在的价值环节较多,但却未形成一条覆盖全环节的供应链模式。基于此背景,以“互联网+”手段,将中药材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联系起来,有利于推动我国小农经济集约化,以及中药材产区经济发展。建议以下方面进行“互联网+中药材”供应链创新模式探索:

规范化种植、生产管理。建议中药材行业平台企业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品种优选、土壤优化、栽培管理规范化等技术研究,提高中药材原料质量。同时,辅以信息体系、电商体系、溯源质控体系等高新技术集成,保证种源清晰,提高传统中药材科技种植含量,提升中药材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区域脱贫增收。

规范化、集约化产地初加工。中药材源头初加工是中药材品质保障的重中之重,产地初加工工艺的先进性是品质保障的基础。产地具有独特的原料分级优势,是探索优质加工工艺的最佳环境。

规范化仓储基地。中药材行业平台企业应在产地建设符合中药材特征的专属仓库,提高药材质量,并运用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对入库、出库货物进行实时追踪管理,同时直接对接中药材行业专属电商交易平台,实现仓单交易。工业企业在电商平台采购中药材原料时,可直接通过高清视频系统观看到货物情况,下单采购后货物可继续存储于仓库中,需要使用时再随时调取。

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为加快中药材种植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行业平台企业应自主研发一套适用于市场的、从源头到销售终端全过程管理的溯源系统,构建从种子种苗、田间管理、采收到初加工、仓储、贸易、物流的全产业链条溯源体系,实现对中药材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中药材质量源头检测。在源头检测、分级是减少外源物“污染”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多层次划分药材等级的最佳环境,也为药厂、饮片厂、外贸等各方需求单位创造了更多的个性化等级需求。中药材行业平台企业可以采用在产区建立检测中心与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合作的形式,帮助当地药农药商辨别药材内在质量,提高贸易成功率。

产业链延伸——社区健康赋能模式。建议相关企业开拓消费端市场,利用健康行业大数据,精准研发保健产品、健康食品、功能饮料等消费端产品,并依托社区或社交电商等渠道,构建社区中医药大健康服务生态圈,通过这一形式将我国中药材信息、种植、初加工、仓储、溯源、检验检测、贸易等延展至社区,拓宽中药材行业产业链。

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中药材种植、初加工、仓储、溯源、检验检测以及贸易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产业闭环,有效提高中药材行业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Top

 

政策法规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常用药供应保障和稳定价格措施

8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确定加强常用药供应保障和稳定价格的措施,确保群众用药需求和减轻负担。

会议指出,建立健全基本药物、急(抢)救药等常用药保供稳价长效机制,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是重大民生关切。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针对部分常用药出现短缺、价格不合理上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完善药品采购政策。加快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试点扩面。对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自主合理定价、直接挂网招标采购。对替代性差、市场供应不稳定的短缺药品、小品种药,采取集中采购、加强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等方式保供。研究加大急需药品进口,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升级。二是强化医疗机构用药管理,促进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提高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三是加强预警应对,搭建短缺药品信息采集平台,实施药品停产报告制度,推动医疗机构设置急(抢)救药等库存警戒线,建立健全短缺药品常态储备机制,确保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四是强化药品价格常态化监管和价格执法,对不合理涨价的依法依规督促尽快纠正,必要时采取公开曝光、中止挂网等措施。对医药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完善激励惩戒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对垄断、操控药品市场价格等行为,依法实施巨额罚款、市场禁入直至刑事处罚。

(信息来源:新华社)Top

 

 

 

行业动态

 

最新动向

 

陕西耗材大降价,最高跳水92%

骨科植入类耗材,3个产品降价超90%

350元降到28

近日,陕西省药械集中采购网发布《关于对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动态调整部分调整结果公示的通知》,公开2306个规格的骨科植入类耗材产品和价格调整结果。

据统计,此次价格调整中,常州市某医疗器械公司的克氏针由350元降到28元,降幅高达92%

克氏针位列骨科“四大发明”之首,对于创伤骨科医生,克氏针的使用已成为日常,几乎每一台手术都需要用到。

除此,包括克氏针在内,共62个规格的骨科植入类产品价格降幅都在50%以上,其中北京某人工关节公司产品降价在50%以上的有12个,山东某骨科材料公司有7个。

其中,北京某人工关节公司的远端塞和中置器价格降幅高达91%,分别从850元降到80元、从1200元降到111元。

某知名跨国械企的经皮胸腰椎后路固定棒和胸腰椎后路固定棒,价格分别从13761.5元降到6880元、从9845.55元降到4920元,都降低了50%

另一家知名跨国械企相关型号的皮质骨螺钉,价格也从2800元降到1360元,降幅50%

更多耗材降价在即

虽然陕西省公布了2306个规格产品的价格调整结果,但根据《通知》,这只是骨科植入类耗材的一部分。

除此,陕西省还将启动其他12大类高值耗材的动态调整工作。

624日,陕西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动态调整工作的函》,宣布将分批次启动骨科植入类、血管介入类、神经外科类等13大类高值医用耗材的动态调整工作,要求企业产品在采购平台的挂网结价格不得高于全国最低价 。

71日,陕西省药械集中采购网发布《关于启动陕西省2019年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动态调整的通知》,开始对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的产品和价格进行动态调整。

对于产品价格动态调整的顺序,2017年陕西省启动13大类高值耗材阳光采购,也是从骨科植入类耗材开始,然后是眼科、吻合器、电生理和结构心脏病类医用耗材,最后是神经外科、非血管介入、起博器、体外循环及血液净化、人工器官组织、疝修补和口腔等大类高值医用耗材。

14省联动

相比于其他省份,陕西省耗材降价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它是我国最大省际联盟——陕西15省联盟的领头羊。

整个联盟都以陕西13大类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为基础,并按照全国最低价原则,对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进行调整。

陕西一旦降价,联盟其他14名成员或许也将陆续联动降价。

在联盟中,宁夏和甘肃与陕西的联系最为紧密,这两省加入联盟后启动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同步陕西耗材信息,价格随陕西联动。

20182月,宁夏药品集中采购网发布通知称,20177-20181月,宁夏先后4次共享陕西省高值耗材集中采购数据,调整后,血管介入类挂网价格平均降幅为22.15%,骨科植入类挂网价格平均降幅为27.81%

除此,722日,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对高值医用耗材阳光挂网数据库进行动态调整的通知》称,省际联盟牵头省份(陕西省)的产品与价格,将成为其挂网产品和价格的调整标准,联动频率为每3个月调整一次。

(信息来源:赛柏蓝)Top

 

商务发展

 

中国生物药企海外“招兵买马”哪家强?

从对全球医药研发贡献程度看,中国医药研发已经从全球医药创新第三梯队跨进第二梯队的阵营。一方面,众多跨国药企正在中国加速研发和上市创新药,想要分羹中国的医药市场红利和临床资源红利。另一方面,伴随中国一波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涌现而出以及成熟药企将经营核心转向创新药研发,中国药企也将目标瞄向全球,在全球第一大医药市场美国“招兵买马”,不仅想要迅速补足在医药研发创新的人才短板,也在为中国创新药打入国际市场做准备。

近日《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揭示了美国本土生物医药行业正在发生的重要变化:寻求走向全球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从美国最大的制药公司挖走人才,试图在美国本土为中国创新药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开辟新的空间。

《华尔街日报》称,近期至少有6家中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在波士顿和硅谷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并以给有前途的管理人员和医疗主管更加丰厚的薪酬、更具创业精神的工作环境以及不需要离开美国的承诺,从美国各大型制药公司挖掘人才。

事实上,中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这些动向,仅仅展现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逐渐融入全球医药市场中动向的冰山一角。不止是初创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中国的大型成熟药企、从事生物药CMOCDMO的国际化企业,都尝试在美国建立基地,招徕人才,试图在美国的生物药研发创新和市场需求中寻找机会。

借助于外来的人才助力,中国的医药研发能否加速从全球医药创新第三梯队跨进第二梯队?哪家药企又在全球招募的人才队伍规模最大?招募人才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哪些全球大型制药企业的顶尖人才又加入到中国药企麾下?在这一大的趋势之下,有更多的细节值得去探讨。

01.生物创新药企:从归国创业到去美国“挖人”

无论是信达生物、君实,还是再鼎,这一波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创始人,如信达生物制药的创始人俞德超,君实生物的创始人冯辉、再鼎的创始人杜莹等都有在海外学习以及工作的经历,“归国创业”一直是这一波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但这之后,有足够的能力吸引更多的国外专家到中国来做研究,或许会成为一些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新亮点。

百济神州,是在美国本土培养和挖掘人才的代表性中国生物创新药企。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百济神州目前在美国有400多名雇员,分别在马塞诸塞州、加州以及新泽西州设置了办公室。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400多名雇员不少都有在美国大型制药企业中工作的履历。

Eric Hedrick是基因泰克重磅抗癌药阿瓦斯汀的研发负责人之一,Eric Hedrick此前在基因泰克有8年的工作经历,之后在2017年来到百济神州担任首席医学官,负责监管BGB-3111BTK抑制剂)等血液癌症新药项目的全球临床开发。“没想到中国医药公司的创新速度如此之快。” Eric Hedrick在接受采访时回顾百济神州刚找到他之后的感受。

Eric Hedrick表示,在加入百济神州之后,说服了很多基因泰克的同事加入到百济神州。LinkedIn上的数据显示,15名基因泰克的员工先后加入到了百济神州,其中4人于2017年加入百济神州,5人于2018年加入基因泰克,而6人于2019年加入基因泰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加入到百济神州的前基因泰克员工不乏相当资深的人士,如一位加入百济神州负责肿瘤临床试验的员工此前在基因泰克从事了10年医学事务,一位加入百济神州担任高级医学主任的人此前在基因泰克有超过14年的工作经验。

Medivation被辉瑞140亿美元收购后, Medivation临床研发副总裁Amy Peterson加入百济神州担任首席医学官,也吸引了不少Medivation的员工加入百济神州。LinkedIn上的数据显示,15Medivation员工先后加入到百济神州。公开资料显示,Amy Peterson已经于20194月离开百济神州,但这15名员工仍然在百济神州任职。

除此之外,百济神州还吸引了不少来自辉瑞、罗氏、诺华等大型制药企业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于百济神州这样在美国团队的壮大,已经让一部分美国本土制药企业闻到了一丝竞争的味道。

国内化药CRO龙头药明康德,无疑也是在美国本土培养和挖掘人才的典型企业。公开数据显示,在美国,药明康德有1700名员工,除了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基地以外,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州)、圣保罗(明尼苏达州)、亚特兰大(佐治亚州),克兰伯里-普兰斯堡(新泽西州)、剑桥(马萨诸塞州)和奥斯汀(德克萨斯州)都建有研发基地及办事处。

在这样的助力之下,药明康德也在美国实现了相当可观的收入。年报数据显示,药明康德2018年在美国实现营业收入52.46亿元,同比增长18.22%,占到了药明康德整体营收的54.57%

金斯瑞旗下的南京传奇凭借LCAR-B38M突出的临床试验表现,收获了强生80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成为全球CAR-T领域闯出来的一匹黑马。而在此背景下,南京传奇正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在美国和爱尔兰招揽人才,为CAR-T领域研发管线拓展全球做准备。“

2018年之前,南京传奇研发团队只有20多人。目前南京传奇除去生产制造等,单是研发团队的规模有接近300人,研发人员的数目上,南京传奇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CAR-T研发公司。”南京传奇首席科学家范晓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而南京传奇扩张的员工,很多都在美国。据在LinkedIn上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传奇美国新增了48名雇员,其中1名是2017年加入传奇美国,24人是2018年加入传奇美国,23人是2019年才新加入传奇美国,人员涉及研发、生产、商业化等多个环节。

LinkedIn上传奇美国新增人员职业背景做分析,加入传奇美国前供职新基的最多有17人,其次为诺华有8人。诺华旗下已经有上市的CAR-T产品Kymriah,而新基是CAR-T领域的重要玩家,其管线重要资产之一的CAR-T疗法bb2121与南京传奇CAR-T产品LCAR-B38M同样针对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能从竞争对手诺华、新基处挖脚如此多的人才,可见南京传奇在CAR-T研发这个细分领域上铆足了劲儿,在技术上与美国的生物医药创新公司一争高下。

除此之外,也有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招募美国人才扩充自己的高管团队。再鼎医药的首席运营官傅涛曾担任强生制药部门的全球并购主管。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自去年末上任以来,他已在硅谷聘请了10名研究人员,加入再鼎医药实验室的药物研发工作。

而领导再鼎医药美国研究团队的分子生物学家Peter Brams曾在百时美施贵宝工作了近十年,于2018年年底加入了再鼎医药。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中国医药初创企业工作意味着“从零开始做一些令人兴奋的事情,并对它施加自己的影响”。

02.大型医药企业:建研发中心借力海外创新

与走国际化路线的生物医药创新药企不同,本土大型制药企业并未选择在海外迅速扩张团队的激进打法,更多还是选择在美国建立研发创新中心,借力美国的医药创新人才及资源,为管线内的创新药研发提供支持。

例如早在2005年,恒瑞医药设立美国创新药研究中心,承担前沿靶点等创新药研究,同时也承担ANDAAPI美国市场准入及销售业务。这是恒瑞国际化战略的起点,不仅为进军美国市场提供基础,也表明恒瑞在研发体系打造上从对标国内到放眼全球。在制剂国际化策略上,恒瑞向内加大研发力量,向外积极考察海外先进技术和项目,内外兼修。

除此之外,恒瑞也在美国建立了子公司Hengrui Therapeutics.inc,专门负责海外项目的引进,而其高管团队皆由在美国GSK、诺华等大型制药公司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

2018年,上海医药通过收购,又组建了美国上药费城实验室,作为海外高端制剂研发平台,借鉴美国在仿制药研发、申报、生产和销售的成熟经验,以中美双报、满足临床需求为目标开展研发,加快上海医药在药物研发方面的转型升级。

2019423日,上海医药又在美国生物药谷圣地亚哥建立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将致力于开展生物药对外合作与股权投资,亿帮助上海医药借力美国的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及资源。

类似这样的案例已数不胜数。例如江苏豪森就在美国新泽西建立了与其连云港总部、上海张江分工协作的三地联合研发中心;绿叶制造则是在2017年也落地了其在美国波士顿的研发中心,并计划将使该中心承担绿叶布局全球的生命科学创新战略,涉及生物医药、基因治疗等领域的基础研发部分;昆药集团则独辟蹊径,其北美药物研发中心Konvoy生物科技公司则坐落在了芝加哥北郊的野牛林市,这也是中国制药工业首次在美国中西部成立研发中心。

因此,一个清晰可见的趋势是,尽管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近些年来陆续的裁撤、关停,但中国本土不管是传统的制药工业企业还是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无一不在紧密进行海外布局,或是筹备未来的国际化市场。而在国际上建立的研发中心、海外子公司等,则成为了中国企业接触海外人才及创新资源的一个重要桥头堡。

从目前来看,在更多的政策利好以及资本助力之下,中国已渐渐成为汇聚全球医药人才的“蓄水池”,而“吸人”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企业在当前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但除此之外,中国制药想要真正走上国际舞台,所需要积累的,也不仅仅是人才一项因素这么简单。

(信息来源:E药经理人)Top

 

 

 

AI、大数据、创新支付方式赋能CRO

 


近年来,CRO(合同研发组织)市场需求越来越大。Frost & Sullivan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CRO市场规模约为42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我国CRO市场规模将接近150亿美元。

伴随CRO市场规模增长的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是否选择与CRO合作,取决于CRO能否弥补制药企业在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上市申报中所有或者部分短板。

对于药物发现CRO而言,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技术短板也是他们在行业竞争中的突破口。靶点发现、先导化合物活性筛选或抗体产生及亲和力筛选等新药研发环节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美国SBI的研究显示,传统新药研发结构设计的命中率为0.01%-0.1%,而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命中率可以提高到5%-20%。因此,应用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是药物发现CRO寻求差异化发展,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手段。

此外,一些采用创新支付方式的CRO,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发展机会。

传统CRO面临挑战

当前,临床前及临床CRO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和日益复杂的临床试验执行环境。传统CRO的临床试验管理效率低下,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患者招募成本高。业内人士估计,患者招募成本占整个临床试验预算的30%以上。塔夫茨药物开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有11%的临床中心未能招募到一名患者,37%的临床中心未能完成患者招募目标。二是缺乏有效的临床数据管理手段。传统CRO仍采用TMF(临床试验主文档)模式对临床数据进行管理,即使用纸质形式对临床数据进行提交或简单的文件传输。这种方式具有局限性,操作人员不能对试验数据进行实时访问。三是缺乏有效的临床试验设计干预方案。临床试验开始后,前期试验所得的部分结果往往可以提示一些不合理的临床试验设计。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剖析,并据此调整后续临床试验方案,可以有效更正临床试验的不合理设计,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这种方法被称为适应性设计。但传统CRO往往忽略了这些前期临床试验数据,也没有有效的手段开展适应性设计。

因此,如何进行更高效、规范、一致性好的临床试验管理,对于CRO构建行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新型CRO迭代传统模式

随着CRO市场竞争加剧,原有CRO模式亟待变革。

近年来,并购与战略合作成为大型CRO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如CRO巨头昆泰、PPD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等近年来积极通过并购扩大业务范围。PPD与行业领先的医疗AI技术公司HLT达成战略合作,将HLTAI、大数据技术与PPD在临床试验管理和真实世界研究方面的领先能力相结合,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临床试验效率、降低了临床试验成本。2016年,昆泰与健康数据提供商IMS health合并,并于2017年更名为艾昆纬(IQVIA)。

一些中小型CRO企业通过构建特色技术平台或服务、高度聚焦某一领域、采用创新支付方式等手段,从大量CRO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一领域的新势力。近年来,这些新型CRO企业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或者通过创新支付方式,赋能临床试验管理、新药研发,从而提升效率、降低药物研发成本。

创新赋能临床CRO

AI、大数据等技术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已极大地促进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CADD的具体应用包括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BDD)、高通量筛选等,该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拥有AI、大数据平台的药物发现CRO更受药企青睐,代表企业有睿智化学、保诺科技、维亚生物等。

目前国内医药市场已经出现一批新型CRO企业,如HLT、泰格、艾昆纬等,这些企业利用AI、大数据技术赋能临床试验管理,即通过EDC电子数据采集体系、CTMS临床试验管理系统、CTDMS临床试验药品管理系统、eCTD通用技术文档系统、eMediSafe 药物警戒数据库等数据处理平台(见表1),实现智能化、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洞察,加快患者招募,提高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效率。

此外,CRO市场还涌现出一批高度聚焦或专业化的CRO企业,它们往往专注于某一领域,提供单一服务,由于其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竞争相对较小。这类新型CRO企业包括以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为主的昭衍新药,专注中心影像的BioClinica,以及专注中心实验室的金域医学等。

除了运用创新技术赋能、业务领域专业化的新型CRO之外,还有一类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CRO企业,如艾昆纬。在支付模式创新方面,传统的CRO商业模式通常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药物发现CRO多采用里程碑付款的商业模式。艾昆纬则创新性地采用了“风险共担型”商业模式,通过更深入地参与到新药研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中,主动承担风险,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回报。(AI、大数据、创新支付方式赋能的新型临床CRO见表2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Top

 

新型CRO一览

CRO行业的发展是靠药企对新药研发的需求推动的。新型CRO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药物研发需求的变化。从新型CRO的发展历程、业务拓展方向,或许能看出一些未来趋势。

HLT&PPD

HLT是一家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拥有国际专业机构验证的EDC产品线和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专业团队,能为药企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PPD是一家全球性CRO,在4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该公司致力提供药物发现、开发、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实验室服务,其客户及合作伙伴遍布制药、生物技术、医疗器械领域。PPD在亚太地区有近20年的药物临床试验经验,还设立了Evidera业务部门,为药企提供真实世界循证研究。从产品的早期研发到药品专利权到期,Evidera可以全程证明生物制药产品的真实世界有效性、安全性。

20192月,HLTPPD达成战略合作,双方侧重向全球以及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创新型临床研究服务。

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成立于2000年,2015年从美国退市后,分拆为合全药业、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三个实体。合全药业主要提供小分子药物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的CRO服务;药明生物主要提供生物药发现、开发及生产服务;药明康德的主要业务是发现小分子化药,提供研发及生产全方位、一体化服务。

拆分后的药明康德通过一系列并购、合作,拓展原有领域的技术平台,建立细分领域优势,并弥补自身在临床CRO业务方面的短板。20155月,药明康德收购专注研发抗体偶联药物的美国生物科技公司Ambrx20164月,药明康德收购欧洲领先药物发现服务供应商Crelux201710月,药明康德收购美国临床研究机构ResearchPoint GlobalRPG),弥补了该公司在临床业务上的短板,提高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服务能力;20195月,药明康德宣布收购美国临床CRO公司Pharmapace

艾昆纬

艾昆纬是美国一家为制药、生物技术及卫生保健行业提供专业服务、信息咨询和合作解决方案的服务商。2016年,美国CRO巨头昆泰与健康数据提供商IMS health合并为Quintiles IMS Holdings。一年后,合并公司正式更名为艾昆纬(IQVIA)。

艾昆纬形成了“新药研发+商业销售+商业咨询+风投资本”的一体化商业模式。此外,艾昆纬还通过尝试创新商业模式,深入参与新药研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与药企共担风险,从而获得高额回报。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Top

 

 

 

竞争监测

 

投资动向

 

康哲药业从印度太阳药业再引7个仿制药

印度太阳药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康哲药业有限公司通过许可协议拓展现有关系,授予康哲药业旗下子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对7种仿制药的开发与商业化产品的独家权利,该许可有效期为产品在区域内首次上市销售起算二十年。公司尚未揭露此次协议所涵盖产品的详细信息。

作为世界第四大仿制药公司,太阳药业已向康哲药业授权了8款仿制药,这些药品的市场总价值高达10亿美元。此前据GBI报道,康哲药业于20196月已获太阳药业两款专科用药的大中华区授权。一种为tildrakizumab,即新型白介素-23人源单克隆抗体(优特克单抗),用于银屑病及银屑病性关节炎;另一种为环孢菌素A滴眼液,用于治疗干眼症。

太阳药业总经理Dilip Shanghvi强调,此举的重要性是要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仿制药市场中站稳脚跟。Shanghvi说:“这次合作使我们进入了中国仿制药市场。我们看到,在中国,我们的仿制药和专科用药都有很大的潜力。中国拥有65%以上的仿制药市场,为仿制药公司提供了重要机遇。”

(信息来源:GBITop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Top

 

新药研发

 

新药上市

 

2019年7月全球批准新药概况

20197月,全球首次批准新药主要集中在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3个新分子实体药物(NME),分别为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selinexor;治疗复杂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复杂腹腔感染的新复方药物cilastatin sodium/imipenem/relebactam,其中relebactam作为NME首次获批;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darolutamide。本月度,无最新生物制品获批。


 

(信息来源:药渡)Top

近十年来首个骨髓纤维化新药获FDA批准

新基(Celgene)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高度选择性JAK2抑制剂Inrebicfedratinib),用于中危-2和高危(intermediate-2/high-risk)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后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成人患者的治疗。Inrebic通过FDA的优先审查程序获得批准,之前还被授予了孤儿药资格。骨髓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骨髓疾病,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血细胞生成。

此次批准,使Inrebic成为近十年来美国FDA批准的首个骨髓纤维化新药,将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每日一次的口服治疗选择。2011年,诺华公司的JAK1/JAK2抑制剂Jakafiruxolitinib)获得FDA批准,成为首个治疗骨髓纤维化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Inrebic的处方信息中附有一则黑框警告,提示严重和致命性脑病(脑损伤或功能失常)的风险,包括韦尼克脑病(Wernicke''s)。在临床研究中,接受Inrebic治疗的患者中有1.3%n=8/608)发生严重脑病,其中0.16%n=1/608)死亡。韦尼克脑病是由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一种神经急症。所有患者应在启动Inrebic治疗前以及治疗期间周期性地检测硫胺素水平。硫胺素缺乏患者不能启动治疗;治疗开始前应补充硫胺素。如果怀疑有脑病,应立即停止Inrebic治疗并启动肠外硫胺素。监测直到症状消失或改善以及硫胺素水平正常化。

Inrebic的活性药物成分为fedratinib,该药是一种口服激酶抑制剂,对野生型和突变激活的Janus相关激酶2JAK2)和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具有活性。fedratinib是一种JAK2选择性抑制剂,与家族成员JAK1JAK3TYK2相比,它对JAK2具有更高的抑制作用。JAK2的异常激活与骨髓增生性肿瘤(MPN)有关,包括骨髓纤维化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在表达突变激活JAK2FLT3的细胞模型中,fedratinib可降低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3/5)蛋白的磷酸化,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细胞死亡。在JAK2V617F驱动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小鼠模型中,fedratinib阻断了STAT3/5的磷酸化,提高了存活率,改善了疾病相关症状,包括白细胞减少、红细胞比容、脾肿大和纤维化。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第三款“广谱”抗癌药!罗氏Rozlytrek获FDA批准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旗下基因泰克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加速批准靶向抗癌药Rozlytrekentrectinib),用于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的12岁及以上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融合阳性晚期实体瘤儿科及成人患者的治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RozlytrekFDA批准的第三款基于不同类型肿瘤的共同生物标志物而不是肿瘤起源组织类型的抗癌药,标志着“肿瘤不可知论(tumor-agnostic,即与肿瘤类型无关)”癌症药物开发的新模式。该机构之前批准的“肿瘤不可知论”适应症包括:2017年批准默沙东Keytruda(可瑞达,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微卫星高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肿瘤,2018年批准拜耳Vitrakvilarotrectinib)治疗NTRK基因融合肿瘤。

除了NTRK基因融合实体瘤之外,FDA还批准了Rozlytrek另一个适应症,用于ROS1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Rozlytrek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癌药,于今年6月率先在日本获得批准,成为该市场批准靶向NTRK基因融合的首个“肿瘤不可知论”药物。NTRK基因融合已经在一系列难以治疗的实体瘤类型中得到了鉴定,包括胰腺癌、甲状腺癌、唾液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肺癌。目前,Rozlytrek治疗ROS1融合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适应症正在接受日本监管机构的审查。

Rozlytrek通过FDA的优先审查程序获得加速批准。该药之前已分别在美国、欧盟、日本被授予突破性药物资格(BTD)、优先药物资格(PRIME)、SAKIGAKE资格(创新药物)和孤儿药资格。

Rozlytrek的活性药物成分为entrectinib,这是一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携带NTRK1/2/3(编码TRKA/TRKB/TRKC)或ROS1基因融合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entrectinib可穿越血脑屏障,阻断TRKA/B/CROS1蛋白的激酶活性,导致携带ROS1NTRK基因融合的癌细胞死亡。entrectinib针对原发性和转移性CNS疾病均具有疗效,并且没有不良的脱靶活性。目前,罗氏正在调查entrectinib治疗多种实体瘤的潜力,包括NSCLC、胰腺癌、肉瘤、甲状腺癌、涎腺癌、胃肠道间质瘤和未知原发癌(CUP)。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FDA批准20年来首个新作用机制抗生素Xenleta(lefamulin)

Nabriva Therapeutics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创新抗感染药物治疗严重感染的生物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Xenletalefamulin)静脉注射制剂和口服制剂,用于成人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Xenleta 2种制剂均通过FDA的优先审查程序获得批准,之前均被授予了合格传染病产品(QIDP)资格和快速通道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Xenleta是近二十年来FDA批准的第一款具有新作用机制的静脉注射和口服抗生素,对CABP成人患者而言,代表了一种重要的、新的、短期的、经验性的单药治疗方案。Nabriva公司预计,Xenleta将在9月中旬在美国上市。

用药方面,Xenleta可进行口服(每12小时600mg)和静脉输注(每12小时150mg)给药,为期5-7天短疗程。临床医师在启动患者治疗时可进行静脉注射或口服治疗,以避免住院,或者可以从静脉注射过渡到口服治疗,这可能会加速出院。目前,肺炎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4天,这导致美国每年约170亿美元的住院费用。避免住院或提前出院有利于患者,并可能大大节省医疗系统的开支。

Xenleta的活性药物成分为lefamulin,这是一种首创的、系统给药的、半合成截短侧耳素(pleuromutilin)抗生素,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其结合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高度的特异性,并且发生在不同于其他抗生素类的分子位置。Xenleta的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经批准的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发生的倾向较低,并且缺乏与β-内酰胺、氟喹诺酮、糖肽、大环内酯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交叉耐药性。Xenleta具有针对性的体外活性谱,可以对抗与CABP相关的最常见的致病性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和非典型病原体,这符合抗菌管理的原则。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FDA批准类风湿性关节炎(RA)重磅新药!

生物制药巨头艾伯维(AbbVie)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JAK1抑制剂Rinvoqupadacitinib),用于对甲氨蝶呤应答不足或不耐受(MTX-IR)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成人患者的治疗。Rinvoq预计在8月下旬在美国市场上市,该药每日一次口服15mg,不适用于未接受过MTX治疗的患者。

Rinvoq也标志着艾伯维在今年获美国FDA批准的第二款靶向免疫调节剂(TIM)疗法。值得一提的是,艾伯维使用了一张优先审评券(PRV)加速了Rinvoq的审查,将该药审查周期由常规的10个月缩短至6个月。目前,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正在审查upadacitinib治疗中重度RA成人患者的上市许可申请(MAA)。

Rinvoq的活性药物成分为upadacitinib,这是由艾伯维发现和开发的一种口服选择性JAK1抑制剂,正被开发治疗中度至重度RA以及其他免疫介导性疾病。

JAK1是一种激酶,在多种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upadacitinib治疗银屑病关节炎(PsA)、克罗恩病(CD)、特应性皮炎(AD)、溃疡性结肠炎(UC)的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此外,upadacitinib也正被评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业界对Rinvoq的商业前景非常看好。医药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Pharma之前发布报告预测,Rinvoq2024年的全球销售额将达到25.7亿美元,成为全球第5大畅销抗风湿药物。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耐多药肺结核新药!强生Sirturo(贝达喹啉)获FDA批准

医药巨头强生(JNJ)旗下杨森制药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Sirturobedaquiline,贝达喹啉片),作为组合疗法的一部分,用于年龄在12-18岁、体重至少30公斤(66磅)的多药耐药肺结核(MDR-TB)青少年患者的治疗。Sirturo基于痰培养转化时间通过FDA的加速批准程序获批,进一步的完全批准,将取决于确认性临床试验中对临床受益的验证和描述。

Sirturo是一种二芳基喹啉抗菌药,适用于作为组合疗法的一部分,用于成人和儿童(12-18岁以下,体重≥30公斤)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治疗。在中国,Sirturo(斯耐瑞®)于201612月获得批准,作为组合疗法的一部分,用于18岁及以上成人MDR-TB的治疗。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FDA批准40多年来第三款抗结核新药Pretomanid

非盈利组织TB Alliance(结核病联盟)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新型化合物Pretomanid,作为三药、六个月全口服方案BPaL(由贝达喹啉、Pretomanid、利奈唑胺组成)的一部分,用于药物不耐受或无应答的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或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统称为“高度耐药结核病”)的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PretomanidFDA在过去40多年来批准的第三款抗结核新药,同时也是首个由非盈利组织开发的抗结核药物。在美国,FDA已授予Pretomanid优先审查、合格传染病产品(QIDP)、孤儿药资格。

Pretomanid预计在年底前在美国上市。目前,该药也正在接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审查。TB Alliance也已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交了BPaL方案的临床数据,考虑将该方案纳入高度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指南。

Pretomanid是一种新化学实体,属于名为硝基咪唑嗪类化合物。该药已在20项临床试验中单独或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进行了研究。自从2002TB Alliance开始开发pretomanid以来,该药已在14个国家对1000多人进行了临床试验。

Pretomanid的新药申请包括了1168例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在19项临床试验中接受了Pretomanid治疗。III期临床研究Nix-TB入组了109XDR-TB以及药物不耐受或非反应性MDR-TB患者。数据显示,接受BPaL方案治疗6个月并在完成治疗后随访6个月,前107例患者中有95例患者取得了治疗成功——临床感染得到解决、TB痰培养呈阴性。有2例患者的治疗时间延长至9个月。该研究中,报告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骨髓移植、周围神经病变。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Zimmer特发性脊柱侧凸医疗器械Tether-椎体束缚系统获FDA首批

Zimmer Biomet HoldingsZimmer)近日宣布其医疗器械Tether-椎体束缚系统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脊柱畸形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两肩不等高、肩胛一高一低、脊柱偏离中线等。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其标准治疗方法是保守的非手术治疗,如通过外部支撑纠正脊柱弯曲等。

美国每年约有6800名特发性脊柱侧凸病情恶化患者,常规的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效果。这类患者需要进行脊柱融合手术,以永久地矫正和稳定脊柱弯曲。但该手术的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且进行二次手术的概率较大。

Tether-椎体束缚系统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提供了一种疗效显着的替代方案,这是首个由FDA批准的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医疗器械。

Zimmer成立于1927年,总部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是一家领先的医疗器械公司。该公司致力于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脊柱植入物、人造关节、牙科植入物和整形外科相关产品,主要用于运动医学、关节重建、牙科重建、脊柱和骨骼修复等方面。Zimmer的使命是以先进的技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并满足其医疗需求。该公司于20018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ZBH

(信息来源:动脉网)Top

 

CVRx心力衰竭神经调节装置BAROSTIM NEO获FDA批准上市

819日,医疗设备公司CVRx宣布其心力衰竭神经调节装置BAROSTIM NEOFDA批准上市,用于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神经调节治疗。

BAROSTIM NEO采用CVRx的专利技术,通过电场激活压力使心血管反射,帮助人体恢复心血管调节的自然机制,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该装置可降低交感神经活动并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最终恢复神经的自主平衡。

BAROSTIM NEO是首批获得FDA“突破性医疗设备”称号的装置之一。“突破性医疗设备”指的是针对危及生命疾病的有效疗法。由于这一称号的获得,BAROSTIM NEO的试验将得到FDA的优先审查,这有助于加快其开发和批准过程。

BAROSTIM NEOII期临床试验显示,经过6个月的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经BAROSTIM NEO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血管功能均有显着改善。

医疗设备公司CVRx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致力于开发用于治疗高血压的植入式技术。CVRx的愿景是让每位患者享受更充实健康的生活。该公司开创了独特的疗法,通过协调机体的自然系统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CVRx的产品还包括Rheos可植入脉冲发生器和Rheos颈动脉窦引导器。

(信息来源:动脉网)Top

 

吉利德口服JAK1抑制剂filgotinib申请在欧盟上市

美国制药巨头吉利德(Gilead)与合作伙伴Galapagos近日联合宣布,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受理口服选择性JAK1抑制剂filgotinib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成人患者的上市许可申请(MAA)。

filgotinib MAAIIIFINCH项目的24周数据支持。结果显示,filgotinib在广泛的RA患者群体中具有强劲疗效和长期安全性,包括既往未接受治疗(初治)RA患者群体及生物制剂治疗失败的RA患者群体。在不同亚组的RA患者中,每日一次filgotinib治疗可改善临床体征和症状、实现低疾病活动度和治疗缓解、抑制结构损伤。在整个FINCH项目中,安全数据与之前报告的结果一致。

本月初,吉利德与与美国FDA讨论了IIIFINCH项目研究,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评估filgotinib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IIMANTA安全性研究的精液参数。根据讨论结果,双方已经确定了一条前进的途径,将在2019年底提交filgotinib治疗RA的新药申请(NDA)。

filgotinib是一种高度选择性JAK1抑制剂,由Galapagos发现和开发。吉利德于201512月底与Galapagos达成了总额高达20亿美元的协议,共同开发filgotinib。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增强吉利德在炎症性疾病领域的地位,该领域也将成为继丙肝和HIV领域之后吉利德在未来的新的增长点。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研发进展

 

2019年7月中国1类新药临床动态

20197月,共有10个中国1类化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信息来源:药渡)
Top

 

Moderna公司基因疫苗mRNA-1893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

Moderna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开发信使RNAmRNA)疗法和疫苗,为患者创造新一代变革性药物。近日,该公司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授予其在研寨卡病毒疫苗mRNA-1893快速通道资格。目前,该公司正在开展一项I期临床试验,在健康成人中评估mRNA-1893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之前,Moderna公司甲基丙二酸血症(MMA)项目mRNA-3704也被FDA授予了快速通道资格,该药的I/II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进行患者招募。

mRNA-1893是一款基因疫苗,包含一段编码寨卡病毒结构蛋白的mRNA序列,旨在使细胞分泌病毒样颗粒,模拟自然感染后细胞的应答。发表于《传染病杂志》(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在小鼠怀孕期间,用mRNA-1893进行疫苗接种可以防止寨卡病毒的传播。目前,mRNA-1893正在一项I期临床研究中,评估在健康志愿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Science子刊:中美科学家开发微米机器人精准治疗肠道癌症

针对身体有病的部位进行治疗,是科学家和医学工作者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

但问题在于病变部位通常是在身体内部,不太容易触及。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或化疗等治疗。加州理工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系的两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种全新的治疗形式--微型机器人,它可以将药物输送到身体内部的特定部位,同时又能在身体外部进行监控。

“微型机器人的概念真的很酷,因为你可以把微型机器放到你需要的地方,”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和电气工程Caltech''s Bren教授Lihong Wang说。“可能是药物输送,也可能是预先设计好的显微手术。”

这个微机器人是Wang和医学工程助理教授Wei Gao的联合研究项目成功,旨在治疗消化道肿瘤。

这种微型机器人由微小的金属镁球组成,金属镁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金和聚对二甲苯,聚对二甲苯是一种抗消化的聚合物。这些涂层使球体的一个圆形部分裸露在外,有点像舷窗。镁的裸露部分与消化道中的液体发生反应,产生小气泡。气泡流的作用就像射流,推动球体向前,直到它与附近的组织碰撞。

就其本身而言,可以四处缩放的镁球形微型机器人可能很有趣,但它们并不是特别有用。为了把它们从一种新奇的东西变成运送药物的工具,WangGao对它们做了一些修改。

首先,在单个微球和它的聚对苯二甲酸酯涂层之间夹有一层药物。为了保护微型机器人免受胃部恶劣环境的伤害,它们被包裹在石蜡制成的微胶囊中。

在这个阶段,这些球体能够携带药物,但仍然缺乏将药物运送到所需位置的关键能力。为此,WangGao使用了光声计算机断层扫描(photoacoustic computed tomographyPACT),这是Wang开发的一种利用红外激光脉冲的技术。

红外激光可以透过组织,被红细胞内携氧血红蛋白分子吸收,使分子产生超音波振动。这些超声波振动被压在皮肤上的传感器接收。来自这些传感器的数据被用来创建身体内部结构的图像。

此前,Wang已经证明,可以用PACT的变化来识别乳腺肿瘤,甚至单个癌细胞。这项最新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个是成像,通过使用PACT,研究人员可以在消化道发现肿瘤,并追踪微型机器人的位置,这些机器人在PACT的图像中表现得很明显。一旦微型机器人到达肿瘤附近,就会使用大功率连续波近红外激光束来激活它们。由于微型机器人吸收红外光的能力非常强,它们会短暂地升温,融化周围的蜡囊,并将蜡囊暴露在消化液中。这时,微型机器人的气泡喷流被激活,微型机器人开始运动粘附在肿瘤组织周围,开始释放它们的药物。

“这些微型马达可以穿透消化道的粘液,并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这改善了药物的输送,”Gao说道。“但因为它们是由镁制成的,所以它们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

动物模型实验表明,微型机器人的表现符合预期,但WangGao表示,他们计划继续推进这项研究。

(信息来源:生物谷)Top

 

印度理工学院开发出检测与量化细菌的生物传感器及移动应用程序

智能手机正越来越多地涉足医疗领域。据报道,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IIT)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用于细菌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及移动应用程序。

这款移动应用程序被称为“比色检测器”(colorimetric detector),其使用方法是将生物传感器安装在手机摄像头的前端,摄像头拍摄图像后,该应用程序对图像进行分析。由于活菌的存在会导致生物传感器表面颜色变黑,应用程序再根据颜色的变化程度进行测量。一旦其变化程度达到设定值,手机就会开始振动并发出红色信号。这样的使用方法让细菌检测变得简单、便携,成本效益可期。

研究人员分别用四种细菌的菌株——大肠杆菌、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这款生物传感器进行测试。他们还单独制备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并在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以进行测试。为了验证测试结果,研究人员使用现有的荧光显微镜和“集落形成单位”重新计算菌落总数。

这款生物传感器依赖于一种由活菌产生的硫化氢气体,这种气体信号分子可在细菌群感应系统中传递生物信号。其核心装置是银纳米棒传感器,它与硫化氢结合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黑色的硫化银。银纳米棒的颜色和湿润度在其接触到活菌时会发生变化,相反地,死菌不会与其发生任何反应。

“通过观察传感器阵列颜色和湿润度的变化程度,人们可以轻松地区分活菌和死菌以及抗生素耐药细菌和正常菌群,”研究小组负责人J P Singh教授在接受India Science Wire采访时这样说道。另外他还补充道,该装置可供人类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诸如标准平板计数法之类的传统检测技术不仅耗时,并且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其它如使用紫外光谱仪和流式细胞仪之类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虽然简单,但也须配备复杂的专业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一种相对简便且高效的检测技术对于预防抗生素耐药细菌的感染和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Singh教授补充道。

上述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需要1624小时才能得出检测结果相比,这款基于移动应用程序的生物传感器仅在6小时内就检测并区分出活菌和死菌。研究人员称,这项技术对医院和诊所诊断由抗生素耐药性与非耐药性病原体引起的细菌感染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J P Singh教授、Shashank Gahlaut博士、C Sharan博士、Prashant Mishra教授和Neeti Kalyani博士。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杂志上。

(信息来源:麦姆斯咨询)Top

 

运作管理

 

药企管理

 

质量受权人制度助力联邦制药走向国际市场

近日,从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该公司接受了美国FDA三位检查官为期7天的现场检查,受检的车间包括3个非无菌原料药车间、1个无菌原料药车间和1个无菌粉针车间。经过检查,联邦制药的质量管理体系再次获得美国药品GMP检查官的肯定,并首次取得无菌粉针剂的ANDA(简略新药申请)批准,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通过美国FDA检查的无菌粉针剂生产企业。这也是联邦制药自2009年以来第五次接受美国FDA的检查。

“美国FDA检查官对公司的质量、生产、包装、物料、设备设施、QC六大体系进行了全面检查,并重点针对数据完整性、OOS调查、无菌保证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核查、取证,公司的GMP管理得到了肯定。”联邦制药质量部高级经理、质量受权人张荣介绍,“在本次检查中,三位FDA检查官每天都去实验室检查,让我们深刻领会到FDA对质量检验的关注与重视,并得到很多启发。”

国际认证之路越走越宽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制药企业要想获得大发展,就必须走向国际市场;而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走质量体系国际认证之路。在国际认证这条路上,联邦制药已经积累了十多年的丰富实践经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港交所上市的联邦制药1990年成立于香港,短短29年间,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香港)、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广东开平金亿胶囊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和内蒙古联邦动保药品有限公司6家生产实体,以及专业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研发中心,是集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制药集团,产品涵盖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员工超过12000人。

联邦制药所有车间全部通过了国内药品GMP认证,多个产品先后获得欧盟和美国的相关认证。凭借先进的酶法生产工艺,联邦制药成为国内首家获得酶法阿莫西林欧盟CEP证书的企业,另有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专利。

早在2006年,联邦制药便首次接受了德国GMP认证检查,开启了国际认证和市场拓展的进程。据统计,截至目前,联邦制药已先后接受美国FDA、欧盟EDQM,以及罗马尼亚、西班牙、日本、墨西哥、巴西、韩国等国家药品监管机构的检查,涉及10多个无菌和非无菌产品。

“通过国际质量体系的检查、认证,有效促进了联邦制药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有利于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产品和品牌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认可。如今,联邦制药的产品出口额已占公司总销售额的50%以上。”张荣介绍说。

质量受权人制度有效接轨欧盟要求

得益于企业高层决策者对药品质量的高度重视,联邦制药于2007年便成为广东省首批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的试点单位。联邦制药在质量受权人制度探索中一直保持积极姿态,起草修订了受权人管理制度、受权人职责、转授权管理等相关管理文件,使质量受权人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确保质量受权人的监督和管理活动涵盖变更控制系统、偏差/OOS及纠正预防、投诉管理、风险控制、检验和生产数据的趋势分析、验证和确认的计划和过程、技术转移等各环节。

为了切实推进质量受权人制度的实施,联邦制药与企业内各部门、车间签订了质量保证责任书,制定了质量奖罚措施,强化“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各生产车间及管理部门负责人是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等意识;制定了生产、质量系统质量奖罚措施,生产、质量系统又分别制定了本车间部门的质量奖罚措施,增强了全员质量意识;组织内部培训学习,加深对药品GMP知识以及药品生产各项专题的认识和理解,规范强化风险管理、偏差管理、变更管理和验证工作。联邦制药规定新员工要完成三级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上岗后由班长、技术人员指导,经过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

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以来,联邦制药在完善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切实保证药品GMP有效实施、确保药品质量、保障药品安全有效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据了解,联邦制药通过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建立了一支拥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质量职责意识的管理团队,逐渐完善了DQALQAPQASQA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人员全面负责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料控制、车间、厂房、设备、质量检验和售后服务以及销售运输、投诉、退货、召回等涵盖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

联邦制药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从事药品生产的全员对质量负责”的质量方针,通过全员参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推行合理化建议制度、无菌保障评比制度;整个质量监督体系的设计,涵盖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产品退市的整个生命周期。运用预防性质量保证思维,全面推行持续质量月报、季报、年报的回顾,分析质量量度,及时掌握趋势变化;针对不良趋势,采取预防性措施,从而保障产品质量。联邦制药倡导“诚实、公开、透明”的质量文化,鼓励员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技术人员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鼓励员工主动报告偏差,推行质量分析小组的头脑风暴分析法。联邦制药强调,质量是设计与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要建立完善的工艺和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实施工艺和产品质量的管理回顾。

通过践行质量受权人制度、经历丰富的国际认证,张荣深刻领悟到了两者之间互为深度关联的精神,发现质量受权人制度在公司的国际认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张荣介绍:“在欧洲指令2001/82/EC(兽用药)、2001/83/EC(人用药)和2001/20/EC(临床医药)中均有对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原则性要求。质量受权人制度的实施,使联邦制药的质量管理更符合欧洲法令的要求,我们企业与欧洲企业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顺畅,为药品在欧洲国家的注册与销售打下了基础。”

“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以来,联邦制药的生产质量体系运行得更加规范有效,产品质量和品牌稳步提升,已顺利通过国内30多次药品GMP认证检查、现场跟踪检查和注册核查,更有包括原料药和粉针剂产品在内的多个品种通过了美国FDA、欧盟EDQM等组织的国际认证,开拓了市场,为维护人类健康源源不断地奉献质量安全、稳定、高效的药品。目前,联邦制药从人员管理、文件体系到硬件,从质量体系、设施设备体系、物料体系、生产体系、包装/标识体系到实验室控制体系,均将质量受权人制度融入整个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进一步推动生产质量体系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迈进。”联邦制药董事长蔡海山表示,联邦制药将一如既往地实施好质量受权人制度,做好生产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严把质量关,致力于服务人类健康事业。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Top

 

 

 

 

 

 

市场分析

 

中西成药

 

销售额平稳增长 重点品种优势突出——近年调血脂药物国内市场简析

 

 

 

血脂代谢紊乱或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需服用调血脂药物进行控制。临床常用的调血脂药物主要分为五大类,即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胆汁酸螯合剂(树脂类)。近年来,调血脂药物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保持平稳增长,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重点品种的优势持续显现。

三年销售额稳增

2017年,调血脂药物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在心血管用药各亚类中位居第一,约达到43亿元(见图1)。2015-2017年,调血脂药物在心血管用药中的市场份额处在前列,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4.3%,增长幅度在心血管用药各亚类中处在中游位置。

数据显示,2015-2017年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保持在亿元级别的调血脂药物共有6个,分别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其中,阿托伐他汀的销售额2015-2017年都居第一,且保持总体占比50%以上和领先第二品种两倍以上的势态;瑞舒伐他汀的销售额3年都排在第二,且3年总体占比都在25%以上。整体来看,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调血脂药物市场中的占比保持较大优势,从第三位置开始的其他品种总体占比均未超过5%

2015-2017年,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CAGR超过10%的调血脂药物有4个,分别是辛伐他汀+依折麦布、依折麦布、匹伐他汀和α-亚麻酸乙酯;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CAGR处在5%-10%的调血脂药物有4个,分别是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CAGR处在0%-5%的调血脂药物有3个,分别是普罗布考、普伐他汀和非诺贝特;其他品种均为负增长。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达亿元级别且3CAGR超过10%的品种为匹伐他汀;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达亿元级别且3CAGR处于5%-10%之间的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国内样本医院销售额为千万元级别且3CAGR超过10%的品种为依折麦布。2015-2017CAGR排名第一的调血脂药物为辛伐他汀+依折麦布,该品种2017年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为571万元,CAGR高达53.8%

重点品种抢眼

阿托伐他汀

2017年,阿托伐他汀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达到近22亿元,2015-2017CAGR5.1%。国内拥有阿托伐他汀生产批文的企业包括浙江海正、北京嘉林、东阳光、石药等16家。按阿托伐他汀剂型分,有1家胶囊剂生产企业、5家片剂生产企业、13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其中,浙江新东港和北京嘉林同时拥有阿托伐他汀原料药和片剂批文,天方药业同时拥有阿托伐他汀原料药和胶囊剂批文。2015-2017年,在国内样本医院市场占比中,阿托伐他汀各主要供应商的市场占比没有太大变化,浙江新东港的市场占比有所增长,但2017年仍然仅占样本医院市场整体的1%(见图2)。

瑞舒伐他汀

2017年,瑞舒伐他汀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达到近11亿元,2015-2017 CAGR5.9%。国内拥有瑞舒伐他汀生产批文的企业有浙江海正、正大天晴、鲁南贝特、石药等12家。按瑞舒伐他汀剂型分,有2家胶囊剂生产企业、5家片剂生产企业、7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其中,浙江海正和浙江京新同时拥有瑞舒伐他汀原料药和片剂批文,鲁南贝特同时拥有瑞舒伐他汀片剂和胶囊剂批文。2015-2017年,在瑞舒伐他汀国内样本医院市场占比中,阿斯利康的市场占比有所下降,鲁南贝特的市场占比有所增长,其他供应商的市场份额维持基本稳定。

浙江京新的瑞舒伐他汀尽管在2017年国内样本医院销售市场中的占比仅为7%,但其凭借同时拥有瑞舒伐他汀原料药和片剂生产批文,并在“4+7”带量采购中中标,其后续市场份额增长值得关注。

匹伐他汀

2017年,匹伐他汀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超过2亿元,2015-2017CAGR20.9%。国内拥有匹伐他汀生产批文的药企共有5家,分别是华润双鹤、江苏万邦、山东齐都、石药、浙江京新。按匹伐他汀剂型分,有4家片剂生产企业、5家原料药生产企业,除石药拥有匹伐他汀原料药批文外,其余4家药企都同时拥有匹伐他汀原料药和片剂批文。华润双鹤的匹伐他汀2015-2017年在国内样本医院市场中的占比连续下降,2017年的占比为66%;原研企业Kowa(兴和) 的产品占据着国内样本医院销售近2成的市场份额;江苏万邦和浙江京新在国内样本医院中的市场份额有所增长。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

2017年,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为1.14亿元,2015-2017CAGR9.1%。目前,国内还没有生产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的企业,只有原研企业辉瑞生产的进口产品。北京嘉林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的生物等效性试验已经完成,而其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的餐后生物等效性试验已完成招募;石家庄欧意药业的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在进行招募中。

依折麦布

2017年,依折麦布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约为6000万元,2015-2017CAGR23.2%。目前,国内还没有生产依折麦布的企业,只有原研企业默沙东生产的进口产品。湖南方盛、重庆圣华曦、江苏豪森等企业已完成依折麦布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辛伐他汀+依折麦布

2017年,辛伐他汀+依折麦布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额为571万元,2015-2017CAGR53.8%。国内市场上的辛伐他汀+依折麦布全部是原研企业默沙东生产的进口产品。目前,国内尚没有药企进行辛伐他汀+依折麦布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申报。

(信息来源:华诺通)Top

 

健康保健

 

分子影像技术升级,抓住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新机遇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分子影像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技术。研究者正在进行的临床前研究发现了不同疾病的新分子靶点,并随着多模态分子成像新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开发了用于成像的复杂、多功能造影剂。

分子影像可以将细胞功能可视化,并且在不干扰生物体代谢功能的情况下持续跟踪分子传递。分子影像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多种潜力,不仅可用于癌症、神经和心血管等疾病的早期诊断,还可以改善这些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此外,它还可以优化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新型药物,检测疾病前状态或在疾病出现典型症状之前的分子状态。近年来,“分子影像”一词已被应用于多种显微镜和纳米显微镜技术中,包括活细胞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TIRF)显微镜、受激发射损耗(STED)纳米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

分子成像种类

磁共振成像(MRI

MRI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擅长形态成像和功能成像等优点。但是,MRI也有缺点。首先,MRI的灵敏度与其他类型的成像相比是非常有限的,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能态和低能态原子之间的差别很小。提高磁敏电阻灵敏度的措施包括增加磁场强度,通过光泵浦、动态核极化或副氢诱导极化实现超极化。同时也有多种基于化学交换的信号放大方案可以提高灵敏度。为了利用MRI实现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分子成像,需要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相关性(敏感性)的靶向MRI造影剂。许多研究致力于开发靶向磁共振造影剂,以实现分子成像的磁共振成像。目前,多肽、抗体或小配体、小蛋白域已被用于实现靶向性。为了提高造影剂的敏感性,这些靶向分子通常与高效载荷的MRI造影剂或高相关系数的MRI造影剂有关。最近微米级氧化铁颗粒(MPIO)的发展使得检测动脉和静脉表达的蛋白质的灵敏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光学成像

光学成像的各种方法依赖于荧光、生物发光、吸收或反射率作为对比度的来源。比如荧光分子探针光学成像可以提供实时成像,相对便宜且产生的图像不涉及暴露在电离辐射下,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光学成像最有价值的特性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缺点是缺乏穿透深度,特别是在可见光波段。穿透深度与光的吸收和散射有关,一般来说,光的吸收和散射随波长的增加而减小。在700nm(例如可见光)以下,这些效应导致浅穿透深度只有几毫米。因此,在光谱可见区域,只能对组织特征进行表面评估。由于近红外(NIR)区域(700nm-900nm)组织的吸收系数要低得多,因此近红外光穿透力可达到几厘米的深度。

近红外成像

近红外荧光探针是近红外成像的重要工具。一些研究人员使用肽探针结合凋亡和坏死细胞,将近红外成像技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中。近红外荧光团已开始用于体内成像,包括柯达X-SIGHT染料和共轭体、pz247DyLight750800荧光体、Alexa荧光体680750染料等。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红外染料标记探针在光学成像中可用。例如,近红外荧光团已与表皮生长因子(EGF)结合用于肿瘤进展的成像,并将近红外荧光团与Cy5.5进行了比较,表明长波染料可以产生更有效的光学成像靶向剂。但是,向任何载体添加近红外探针都会改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分布。

技术发展进程回顾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结构成像、功能成像和分子影像。1951年,Cassen成功研制了第一台闪烁扫描机,为分子影像诊断设备发展打下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双探头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研发成功,开启了影像诊断的断层时代,解决了组织重叠而产生的小病灶被遮挡掩盖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0世纪末,BSO晶体引领的正电子显像技术和LSO晶体实现的PET显像为20世纪分子影像前期平台搭建画上了句号。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之后,分子成像真正作为分子生物学和活体成像交叉学科出现了。进入21世纪,西门子公司最先结合PETCT扫描技术,开启了多模态影像时代,实现了功能性显像与形态学显像优势的强强组合,使分子影像技术的定性诊断水平达到新高度。2015年,突破小动物显像技术的PET\MR出现了,其融合了功能显像和解剖显像,可以准确获得活体动物的生理学病理学信息,以及药物在活体动物内的分子靶向分布和作用机制。

我国在分子影像行业的发展主要起始于对国外医学影像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1983年,我国引进了第一台SPECT。直到21世纪,许多知名进口厂商及其生产的产品一直活跃在我国分子显像设备市场上,比如美国GE、德国西门子、法国Sopha,收购重组的荷兰皇家Philips以及以色列的Eliscent等。到目前为止,GEPhilips和西门子等依然活跃在中国市场上。

本土企业加速突破

作为医学影像最前沿的技术,分子影像诊断研究已经涉及肿瘤前期诊断、精准药物开发等领域。作为体外无创的前期诊断技术,分子影像技术在未来整个医疗影像行业中将占据高比例份额。

相较于国外分子影像市场,国内市场仍处于成长期,集中度低,规模不够大,但是增长和突破速度惊人,分子诊断领域已经以超过25%的增速领跑体外诊断行业。国内分子影像行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仪器设备研发壁垒高,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在我国,以PET/CT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市场主要被PhilipsGE、西门子所垄断。而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售后维修费用较高,导致临床费用居高不下,加重患者医疗费用压力。因此,我国分子影像行业若要实现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崛起,技术升级是关键。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只有拥有了自主核心技术,才能在与国外行业龙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价格优势快速发展,占领国内外市场。

2016年,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PET\CT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打破了国内同类产品以进口为主的现状,标志着我国大型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研制与生产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2017年,由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劳伦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顶级分子影像专家们发起的全景扫描PET-CT“探索者”项目,将实时动态全身人体扫描的构想变为现实,被行业称为遥望人体的“哈勃望远镜”。传统的PET/CT轴向视野最长不超过30厘米,但是“探索者”将其拓展到2米,其灵敏度可达到传统设备的40倍左右,且该项目中实时全身动态扫描技术可以精准呈现人体内动态代谢过程。而这一将改变分子影像领域的项目宣布其全球唯一研发与产业化的合作伙伴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我国分子影像医疗器械正处于迈向国际水平的跳跃点,在有关部门和政策的支持下,本土医疗器械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已经推出了多种相关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分子影像诊断设备。这依赖于科学家对核心先进技术的探索和掌握,为我国企业的创新之路提供了自主选择权和战略主动权,也对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报)Top

(信息来源:医药代表)Top

 

综合分析

 

国家药品抽检年报(2018)

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根据药品监管工作需要,组织对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进行抽查检验,掌握上市后药品质量状况,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一、概述

为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2018年,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强调问题导向,以防控药品质量风险、强化安全管理为目标,开展药品检查抽验工作。为保证抽样具有一定的覆盖率和代表性,继续采取“分散抽样,集中检验”的工作模式,由各省(区、市)对不同经营规模、不同行政区划、不同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和使用)按比例进行抽取。在采用现行法定标准检验方法的同时,采取探索性研究方法对药品质量进行全面分析,探寻抽检品种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为促进药品质量和药品监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制剂产品与中药饮片品种共152个,共抽检样品23174批次样品,样品来源涉及5064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覆盖境内全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43家药品检验机构按照法定标准检验,共检出不符合规定药品683批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检出的不符合规定产品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对涉事相关企业或单位依法进行查处,对个别企业存在违法违规生产、药品质量保障体系有缺陷等问题,依照风险等级,采取了相应监管措施。

二、抽检数据分析

(一)抽样情况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制剂产品与中药饮片品种共计152个,包括化学药品86个,中成药51个,生物制品8个,中药饮片7组,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品种19个。其中,在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各抽取样品2740169163518批次(图1),分别来自835家药品生产企业、3104家药品经营企业和1125家药品使用单位。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抽取23174批次,各地抽取情况见图2,生产企业所在地区抽样分布情况见图3

(二)药品制剂抽检数据分析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共抽检制剂产品20890批次。经检验,符合规定20482批次,不符合规定408批次,其中,有3批次药品按照法定标准检验符合标准,但按照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批件检验存在非法物质。抽检的145个品种中,全部样品符合规定的药品制剂有98个,共11823批次,占全部药品制剂的56.6%;其中,化学药品61个品种7020批次,中成药有29个品种4561批次,生物制品有8个品种242批次。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数据显示,制剂产品合格率为98.0%,仍处于较高水平,总体质量可控、安全稳定。

1.化学药品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共抽检化学药品81个品种11611批次,涉及23个剂型。经法定标准检验,符合规定11320批次,不符合规定291批次(见图4)。

不符合规定产品所涉及的检验项目包括检查和含量测定两项,分别涉及273批次和20批次产品,占总不合格规定项目的93.2%6.8%(图5)。

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分别抽取化学药品120182542156批次,检出不符合规定产品1322355批次,各环节不符合规定批次占比分别为1.1%2.7%2.6%(见图6)。抽检数据显示,经营、使用环节出现不符合规定情况高于生产环节,提示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要规范药品运输、贮存条件,确保运输、贮存设备符合各项要求,完善温湿度监控体系,重点关注需阴凉、冷藏贮存的药品。药品生产企业应提高质量意识,严格原料入厂检验,规范贮存、处理流程,提高管理、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加强生产工艺过程管理和出厂检验,关注眼膏剂、软膏剂等剂型品种的质量。

 

 

2.中成药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共抽检中成药51个品种9037批次。经检验,符合规定8920批次,不符合规定117批次。其中,有3批次药品按照法定标准检验符合标准,但按照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批件检验不符合规定。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分别抽取中成药8457718474批次,检出不符合规定产品61083批次,各环节不符合规定批次占比分别为0.7%1.4%0.6%(见图7)。抽检数据显示,经营环节不符合规定情况较高于生产和使用环节。

不符合规定项目主要涉及检查、含量测定、性状和鉴别等。不符合规定产品数量依次为4329438批次,分别占全部不符合规定项目的34.1%23.0%34.1%6.4%(见图8)。

共涉及13种中成药剂型,其中片剂(37批次),颗粒剂(29批次),丸剂(26批次),胶囊剂(22批次),口服溶液剂(2批次),糖浆剂(1批次),分别占对应剂型全部产品的2.3%1.8%1.2%2.2%0.2%0.1%(图9)。抽检数据提示,有关企业应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严格按处方投料,关注原料药材与药品口服剂型的质量状况,落实企业药品安全主体责任。

3.生物制品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共抽检8个生物制品品种242批次,其中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分别抽取1344365批次(见图10),涉及预防类6个品种,治疗类2个品种。共计2个剂型(图11)。按照法定检验标准抽检,所检项目均合格,合格率100%。抽检数据显示,生物制品整体质量状况良好。

4.基本药物

2018年共抽检国家基本药物(不含中药饮片)2418批次,其中抽取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各2831551584批次。经检验,符合规定2401批次,合格率99.3%。不符合规定17批次,分别为生产环节1批次、经营环节12批次、使用环节4批次。结果显示,抽检的国家基本药物整体质量状况良好。

(三)中药饮片专项抽检情况

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中药饮片专项抽检。主要针对近年来销量增加较快的中药配方颗粒及中药饮片中较为突出的掺伪掺杂、染色增重等问题,以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藏、炮制等不规范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开展检验和探索性研究。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共抽检7组(14个)中药饮片品种(含2个中药配方颗粒)2284批次样品。经法定标准检验符合规定2006批次,不符合规定278批次(见图14)。不符合规定项目主要涉及性状(76批次)、鉴别(59批次)、二氧化硫残留(26批次)、黄曲霉毒素(60批次)、水分(9批次)、杂质(4批次)、浸出物(27批次)、特征图谱(3批次)、挥发油(23批次)、主成分(62批次)、灰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37批次)等方面(见图15)。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混伪品代用、掺杂问题,比如肉苁蓉为沙苁蓉混淆或掺伪,独活由欧当归冒充,五加皮存在香加皮、穗序鹅掌柴等混伪品等;

二是含量指标未达标,如部分批次羌活中的挥发油以及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总量,部分批次地黄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测定不符合规定;

三是有害残留物质超标问题,如部分批次白芷、山药、独活中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部分批次槟榔中黄曲霉毒素超标;

四是配方颗粒的问题,指纹图谱相似度研究发现各生产企业的大黄配方颗粒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抽检结果提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进一步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提高原料药材采购验收水平,完善包装、贮存环节管理,对掺伪、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四)探索性研究

2018年,各级药品检验机构在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对抽取样品进行检验的同时,以发掘风险信息为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性研究,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中药材及饮片混用掺伪问题,使用质量低劣、掺伪的中药材及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是外源性污染物超限,部分品种重金属,农药、溶剂残留量超标;

三是部分企业利用现行标准缺陷,未对原药材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如炮制过程不规范,低限投料或少投料等;

四是不同厂家因原料药质量差异、生产工艺不稳定等原因,导致产品均一性较差;

五是个别企业违法违规仍然存在,如违规投料、擅自改变或添加辅料和抑菌剂等。

三、抽检结果应用

国家药品抽检在发现药品质量风险、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充分利用国家药品抽检结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行为,探索“智慧监管”,加大抽检数据的利用深度。

(一)扩大品种覆盖,排除系统风险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制剂产品与中药饮片品种152个,较2017年增加了24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品增加12个品种,中成药品种增加11个品种,生物制品增加1个品种。针对既往擅自改变或添加辅料,低限投料等问题,也扩大了剂型抽检范围,化学药品与中成药分别增加了8个和5个剂型。2018年,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抽检发现的不符合规定药品,均在第一时间采取查封扣押、暂停销售使用、要求企业主动召回等风险控制措施。对涉及的企业和单位依法进行查处,并要求其认真排查原因,制定相应整改措施,有效降低了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二)深入排查,发现潜在质量风险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检验与检查有机结合,以抽检发现的问题线索为导向,及时开展现场检查控制风险,严厉打击个别企业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抽检发现部分批次小柴胡颗粒涉嫌违规投料等问题,经飞行检查查实个别企业未按法定工艺制法生产,使用外购黄芩提取物代替黄芩生产。

对不符合规定产品的查处打击,不但净化了市场,也对特定品种的质量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格列齐特制剂在2009年国家药品抽检中法定标准检验的合格率为98.8%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对该品种质量再次进行评价,其法定标准检验的合格率上升为100%。与之类似的是,化学药品注射用氨曲南和中成药冠心苏合丸在2012年国家药品抽检中法定标准检验的合格率分别为96.3%90.7%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法定标准检验的合格率均上升为100%

(三)针对性开展探索研究,助力提升药品质量

2018年,药品检验机构在按照法定标准检验药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部分品种质量相关的探索性研究,以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内在因素。对探索性研究中发现有关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药品质量提示函”等形式反馈相关企业,助力提升药品质量。比如,半夏糖浆探索性研究结果提示,现有提取工艺可能对其方中陈皮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不完全;紫杉醇注射液的探索性研究发现,粘度较大是增加可见异物风险的重要原因,并根据本品特性对工艺流程和放行检验中有关可见异物的控制提出了建议。此外,探索性研究还进一步提高了齐多夫定片(胶囊)、吉非罗齐等的有关物质标准。

(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探索智慧监管模式

201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继续及时发布不符合规定的药品信息,全年共发布国家药品质量通告22期。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持续在其官方网公开国家药品抽检中的探索性研究情况。为确保国家药品抽检工作高质量有序运行,实现数据发布的权威性、统一性和规范性,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进一步完善了全国药品抽检信息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整合相关信息,探索新的“智慧监管”模式。

(五)搭建公众交流渠道,推动监管科学发展

2018年的国家药品抽检工作注重社会各方参与,通过构建抽查检验与监督检查、投诉举报、不良反应信息的沟通渠道,形成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局面。201811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在江苏无锡召开“药品质量年会”,通报国家药品抽检结果、分析药品质量状况,药品检验机构与药品生产企业围绕抽检工作中发现的药品质量问题和检验检测新技术等进行沟通交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监管科学的发展。

四、结 语

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工作已顺利完成。抽检结果显示,当前我国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可控,药品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机构改革后的开局之年。全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检验机构将继续积极落实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国家药品抽检模式,为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努力开创新时代药品监管事业新局面,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Top

(2019/8/30 10:56:39      阅读2809次)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公众号

Copyright 2003-2016 percentred by Beijing Pharmaceutical Professiion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医药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16038号-1